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229例产妇初乳喂养期乳房常见问题的调查与处理

李少琴;杨衬;陈智春

摘要: 母乳是4个月内婴儿理想的天然食品,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尤其初乳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但哺乳早期,由于部分产妇乳头平坦或凹陷,以及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而出现乳头皲裂、奶胀等一系列乳房问题,直接影响了婴儿对初乳的获取,母乳喂养成功。本文是对229例产科分娩产妇母乳喂养初期、乳房常见问题的调查与处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29例均为2000年5月至7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其中乳头平坦或凹陷45例(占19.6%),乳头皲裂22例(占9.6%),奶胀50例(占21.8%)。分娩后半小时内按常规要求早吸吮,住院期间实行母婴同室,住院时间平均8 d。1.2 初乳喂养期乳房常见的问题与处理方法1.2.1 乳头平坦或凹陷的处理方法 产妇先天性乳头平坦和凹陷,在产后半小时内第1次哺乳开始前就应每次喂哺间期指导和帮助产妇采取以下方法纠正乳头平坦或凹陷。(1)乳头伸展练习法:将两拇指放在乳头两侧,慢慢由乳头向两侧方拉开,牵拉乳晕皮肤及皮下组织,使乳头向外突出,然后将两拇指分别放在乳头上下侧,由乳头向上下纵行拉开。以上步骤重复多次,每次练习持续5 min,使乳头突出,再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乳头轻轻向外牵拉;(2)注射器抽吸乳头法:将20 mL一次性针筒,将套针一端切除,拔出活塞,颠倒空筒位置,使原空筒头部成底部,将针筒活塞套入空筒备用,然后以温热湿毛巾擦洗乳房及乳头后,用改装针筒密闭凹陷或平坦乳头根部皮肤,缓慢抽吸,使针筒内负压增大(乳头突出为宜),每日3~4次,每次重复抽吸3~5次;(3)喂哺方法:婴儿饥饿时先吸平坦或凹陷明显一侧,此时吸吮力强,易吸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此外,喂哺时应注意掌握正确姿势。如有奶胀,先挤掉部分乳汁使乳晕变软后再喂哺。1.2.2 乳头皲裂的处理 乳房皲裂主要是由于婴儿含吮不正确或未能掌握正确喂哺技巧或过度地在乳头上使用肥皂和酒精干燥剂之类刺激物,以及婴儿口腔运动功能失调等所致,处理措施有:(1)卫生宣教:给产妇及家属讲明产生乳头皲裂的原因,并鼓励产妇克服怕痛心理;(2)指导正确喂哺方法:①产妇体位应舒适,身体放松,侧卧位或坐位时,在产妇背部及抱婴儿的手臂下垫适当高度软垫,以减少产妇支撑力,减轻疲劳紧张感;②喂奶前先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后再喂哺,这样婴儿易充分含吮整个乳头和大部分乳晕;③先吸损伤轻的一侧乳房,以减轻对另一侧的吸吮力;④喂哺结束后,用食指轻压婴儿下颌,使婴儿温和地放开乳头,切忌强行拉出乳头;(3)利用乳汁治疗,每次喂乳后和两次哺乳间隔,挤出少量乳汁涂在乳头及乳晕上(初乳含有抑菌物质,并有滋润促进表皮修复的作用),并在胸罩下垫上干净毛巾;(4)乳头皲裂较重者的处理:暂停哺乳24 h,挤出产妇乳汁,用消毒小杯喂养婴儿。1.2.3 奶胀的处理方法 增加哺乳次数;喂哺前以湿热敷乳房3~5 min,按摩乳房数次,挤出部分乳汁使乳晕软化,便于婴儿充分含吮;喂哺时先喂奶胀明显的一侧,因饥饿的婴儿吸吮力强,利于吸通乳腺管;哺乳同时按摩乳房,利于瘀积乳汁的排出,以减轻奶胀;喂哺后挤出两侧乳房剩余乳汁。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下胃肠道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肖碧玲;梁晓萍;陈海莲;叶爱霞;陈凌云

    目的 观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下胃肠道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将腹腔镜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制定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恢复自理能力所需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等.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 vs 16.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腹腔镜下胃肠道围手术期的患者,可加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 吡格列酮联合非药物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

    作者:谢伶俐;梁斌;李菊;杜鹏;戴兵;周力;李丽滨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联合非药物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NAFLD患者随机分成非药物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非药物组接受中等程度热量限制及中等量有氧运动治疗,联合组接受吡格列酮+中等程度热量限制及中等量有氧运动治疗.检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的体重指数(BMI)、天门冬胺酸转胺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脏B超、肝脏C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对比两组治疗3、6个月的疗效;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非药物组治疗6个月BMI和FNS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3、6个月的BMI、ALT、γ-GT、FPG、FNS、HOMA-IR、TG、TC、HDL-C及肝/脾CT比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联合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同期的非药物组(34.4% vs 12.5%,81.3% vs 21.9%,均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仅1例女性患者发生双下肢轻度水肿.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非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NAFLD及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多项临床指标,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 冠脉CTA对右冠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右冠脉斑块形成的潜在关系研究

    作者:谭志;刘文慈;朱广源;夏俊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初步探讨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右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潜在关系.方法 选取23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脉疾病患者,以冠脉CTA测量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并观察右冠脉形成斑块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结果 130例右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66.45±17.26)°,100例右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57.94±1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中夹角<45°的有45例,30例有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夹角≥45°的患者55例,12例出现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状动脉CTA能清楚显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及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特点,其夹角变小可能容易出现冠状动脉斑块.

  • 我院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郑乐怡;邱雄泉;秦方序;黎映君

    目的 分析我院所使用的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其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特点,探讨其ADR产生的规律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5-2013年间的173份上报的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进行总结分析,采用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规定的方法进行评价、对比和分析.结果 173例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产生ADR居前3位为:香丹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多见;多发生在输注过程中,为速发型;发生情况与患者的年龄、原发病、给药途径、给药剂量、溶媒、合并用药等有关.结论 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使用时应结合药理作用和中医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合理区分和选择,提高用药水平和准确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春华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和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 14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分别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SSS、FMA、GQOLI-74以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鼻肠管和鼻胃管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不良反应比较

    作者:张宗雪;毛秀莲;徐振虎;马丽珍

    目的 观察鼻肠管和鼻胃管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行有创机械通气需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鼻肠管组和鼻胃管组,每组100例.鼻肠管组患者留置鼻肠管后,经鼻肠管用营养泵泵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鼻胃管组留置鼻胃管后鼻饲粥汤、菜汤等.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鼻肠管组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1或0.05).结论 经鼻肠管应用营养泵泵入营养液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 中医疗法在海洛因依赖者美沙酮维持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余贺杲;陈碧琴;严晓;张彩娟;李晓娜

    目的 了解中医疗法预防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不良反应效果.方法 100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治疗.连续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偷吸、复吸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偷吸、复吸率也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P<0.0或0.05).结论 中医疗法能有效预防美沙酮维持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 男性膀胱癌根治术后尿道癌的诊治分析

    作者:陈雪莲;黄细汉;湛海伦;周祥福;杨飞;李腾成

    目的 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尿道癌的发生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行保留尿道的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密切随访,1例随访期间出现尿道血性分泌物,行尿道分泌物涂片、尿道镜检查及盆腔CT诊断尿道癌,予尿道全切术.结果 膀胱癌根治术后尿道癌的发生率1.04%,尿道分泌物涂片及尿道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尿道全切术后12个月出现转移.结论 膀胱癌术后尿道癌发生率不高,术后密切随访可早期发现尿道癌,尿道细胞学及尿道镜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尿道全切术是主要手术处理手段.

  • 0.5%利多卡因漱口对扁桃体术后恢复的影响

    作者:陈纯柳;许倩茹;梁煜程

    目的 观察0.5%利多卡因漱口液对扁桃体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 100例扁桃体摘除术后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含0.5%利多卡因漱口液漱口.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扁桃体摘除术术后6h进食、12h白膜形成、24 h愿意说话的例数均比对照组多(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缩短[(6.05±0.66)d vs (7.68±0.68)d,P<0.01).结论 扁桃体摘除术后,用0.5%利多卡因漱口液漱口,减轻伤口疼痛,促进患者进食,加快病情恢复.

  • CAD和CAE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汤文兵

    目的 观察CAD和CAE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三维CT图像、实体模型、人体直接测量法测量33例下颌骨缺损修复术患者健侧下颌骨的下颌髁突至下颌角距离.结果 采用三维CT图像、实体模型、人体直接法测得33例下颌骨缺损修复术患者健侧下颌骨的下颌髁突至下颌角的距离分别为(55.98±11.09)、(56.71±10.82)、(55.20±12.01) mm,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7,P>0.05).结论 利用三维CT及CAD/CAE技术,患者术后的下颌情况与影像学以及模型的偏差小,能满足患者自身的要求,值得推广.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