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Cardiology 림상심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439
  • 国内刊号: 42-11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2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廖玉华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颅内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肌损伤的变化

    作者:方志成;周昌娥;郑翔;刘伯毅;陈黎;黄云飞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肌损伤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入选125例颅内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态观察其心电图变化,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及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心室壁运动及心功能状态,分析心肌损伤与动脉瘤出血部位及神经功能缺失Hunt分级关系.结果:125例中38例患者合并心肌损伤.24例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并ST段下移;所有心肌损伤患者3 d内血浆cTnI及NT-proBNP前体明显升高[cTnI:(3.12±0.89)μg/L;NT-proBNP:(13 410.26±57.94)ng/L];28例患者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左室心尖运动低平,左室射血分数(45.91±2.04)%,心腔扩大不明显.3 d后心电图、影像学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开始恢复.心肌损伤与Hunt分级关系密切,与动脉瘤部位无关.结论:颅内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易合并心肌损伤,呈可逆性特点,与神经功能缺失密切相关,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源性心肌顿抑有关.

  • 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诱因分析

    作者:刘本德;韩继媛;徐丽

    目的:探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诱因.方法:将≤35岁的AMI患者20例作为青年组,以年龄>35岁的AMI为对照组,对2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及诱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组吸烟20例,凌晨发病20例,运动少20例,睡眠少20例,无一例冠状动脉狭窄≥50%;对照组凌晨发病15例,血脂异常17例,肥胖19例,冠状动脉狭窄≥50% 20例;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2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吸烟、凌晨发病、运动少、睡眠少是年轻人AMI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血脂异常和肥胖等基础疾病是>35岁AMI的危险因素.

  • 单腔起搏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探讨

    作者:曾昆;胡立群;刘晓刚;顾晔

    目的:探讨应用单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VV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起搏器组(22例)和药物治疗组(20例)进行疗效对照.起搏器组置入单腔起搏器(VVI 10例,VVIR 1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治疗.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均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并随访,观察对晕厥的预防效果.结果:起搏器组直立倾斜试验阴转率82.0%,无一例发生晕厥,2例仍有晕厥先兆,但症状明显减轻;药物治疗组直立倾斜试验阴转率50.0%,8例发生晕厥,但发作次数减少.2组直立倾斜试验阴转率和晕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反复发作的VVS患者,安装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晕厥的发生,药物治疗亦有一定疗效,但不能完全防止晕厥的发生.

  • 心房电压标测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

    作者:夏云龙;王涛;解泽宙;林玉壁;高连君;张树龙;尹晓盟;常栋;杨延宗

    目的:研究心房双极电压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方法:入选213例接受由CARTO系统引导的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7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36例.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前窦律下标测得到电解剖图像,记录平均电压幅度等.消融后进行为期(12±7)个月的随访,同时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基础疾病(高血压等)等.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成功者较复发者双极电压高[(1.77±1.01)∶(1.29±0.93)mV,P=0.048],低电压区比例低(P=0.011).持续性房颤组成功者较复发者双极电压也高[(1.31±0.96)∶(0.78±0.35)mV,P=0.046],低电压比例降低(P=0.008).结论:无论对于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消融复发患者均较成功患者的心房电压下降、瘢痕点和低电压区面积增多,易于房颤的产生和维持.进一步证实了心房基质变化可能是导致房颤消融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 短期调脂治疗对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其自身抗体的影响

    作者:何喜民;向定成;李天发;林云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其自身抗体(ox-LDL Ab)与冠状动脉痉挛(CAS)的关系及调脂治疗对其影响.方法:58例经乙酰胆碱激发试验诊断为CAS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其中SAP26例,UAP32例,并与乙酰胆碱试验阴性的非痉挛患者24例作对照(对照组),在阿司匹林和钙拮抗剂治疗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调脂治疗2周,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ox-LDL、ox-LDLA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项目.结果:治疗前血清ox-LDL、ox-LDLAb及hs-CRP水平UAP组>SAP组>对照组(分别P<0.05),各组间血清TG、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UAP组ox-LDL及ox-LDL Ab与hs-CRP呈正相关(r=0.438,r=0.385;分别P<0.05),而与TG、TG及LDL-C均无显著相关.治疗后各组TG、TC、LDL-C均轻度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ox-LDL及ox-LDLAb、hs-CRP无显著下降;而SAP组和UAP组ox-LDL及ox-LDLAb、hs-CRP均显著降低(分别P<0.05),其ox-LDL及ox-LDL Ab与hs-CRP呈正相关(r=0.508,r=0.435;分别P<0.05).结论:ox-LDL、ox-LDLAb均可以有效反映体内炎症水平,其升高可能与CAS病变不稳定状态有关,短期调脂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其血清ox-LDL和ox-LDLAb水平.

  • 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病致肺动脉栓塞1例

    作者:钟栩;王晨;曾俊杰

    患者,女,43岁.2个月前突发晕厥,30 s后自行缓解,当天发病2次,于当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予处理.1个月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心悸,伴咳嗽,咳痰,胸痛,痰为白色泡沫痰,胸痛性质为心前区隐痛,无放射痛.当地CT血管造影发现右室、右房、肺动脉主干、右下肺动脉及下腔静脉内充盈缺损.保守治疗后咳嗽缓解,其余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治疗.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作者:李洁;林祥灿;长蒙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4例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多普勒超声仪测定IMT,据其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三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计算PPI.结果: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收缩压(SBP)、脉压(PP)、PPI、TC、LDL-C均高于IMT正常组,HDL-C低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IMT与SBP、PP、PPI、TC及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PPI与IMT密切相关.

  • 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现状

    作者:祁泽明;张晓燕

    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isolated non-compaction cardiomyopathy,NCCM)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内膜以及心肌发育停止而引起的以心室内壁异常粗大交错的肌小梁和深隐窝为特征的基因异常相关性遗传性心肌病.1984年Engberding等[1]首次描述了该病的典型超声心动图表现,1995年WHO将其定义为未分类心肌病,近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建议将其归为原发性遗传性心肌病.目前为止,临床医师对本病了解甚少,本文通过对NCCM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诊断等方面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NCCM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 肾交感神经消融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与思考

    作者:周子华;廖玉华;程龙献

    虽然有多类化学药物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但目前高血压的控制率仍很低,在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中,约30.0%为难治性高血压,即应用包含利尿剂的≥3种降压药物仍不能达标者.虽然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如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配伍不合理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但即使剔出这些因素,仍有5.0%的高血压患者属真正的顽固性高血压[1-2],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十分必要.继高血压疫苗之后,肾交感神经消融治疗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 多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价的精确性与血管内超声的比较

    作者:杨霞;陈韵岱;盖鲁粤;蒋博;王志国

    目的:对比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精确性.方法:连续性入选2007-08-2008-12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并行MSCT、IVUS检查者,分别利用IVUS、MSCT方法测量同一病变的同一截面的血管截面积(V-CSA)、管腔截面积(L-CSA)、狭窄程度、斑块负荷(BP)、重构指数(RI)等指标;对比IVUS,计算MSCT判断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与IVUS对比,MSCT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敏感性为98.0%,特异性为90.1%,PPV为93.0%,NPV为97.0%;显示狭窄程度>50.0%病变的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97.1%,PPV为98.2%,NPV为94.3%;MSCT与IVUS测量冠状动脉同一病变同一截面下的V-CSA、L-CSA、BP及RI,各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关系;MSCT判断脂质斑块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4.9%;纤维斑块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91.2%;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100%.结论:MSCT在诊断冠心病、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面有较好的精确性,可做为无创性评估易损斑块的手段.

  • 心脏起搏的新观念:对传统心脏起搏部位的再认识

    作者:吴印生

    自1958年Furman首次经静脉安置心脏起搏器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随着电子、能源、材料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起搏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心脏起搏器功能的不断提高,使心脏起搏的作用从早仅限于救命,发展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一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心脏起搏技术已成为医学治疗学上应用高精尖技术有成效的实例.本文将对传统心脏起搏部位进行一些再认识.

  • 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大理白族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海燕;尹雪艳;吴利先;成家茂

    目的:探讨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大理白族原发性高血压(EH)人群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大理白族EH患者141例(EH组),正常血压者134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MS-PCR)法扩增2组人群AGT基因M235T多态的各基因型(TT、MT和MM基因型),基因测序予以验证,然后对2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T、MT、MM基因型频率和T、M等位基因频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H组男性的TT、M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T基因M235T多态性可能与大理白族人群EH的发病无密切关联.

  •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亚临床靶器官受损与肥胖的关系

    作者:周永兰;骆秉铨;赵雨灯;任淑红;唐华;袁成;周召峰;葛力萁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亚临床靶器官受损与肥胖的关系.方法:从社区体检中心按性别、年龄匹配抽取非肥胖高血压(单纯高血压)患者290例,单纯肥胖120例,肥胖伴高血压170例,调查评估其亚临床靶器官受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肥胖、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单纯肥胖患者、肥胖伴高血压均较单纯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的比率明显升高,尤其是肥胖伴高血压患者较单纯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率明显升高(27%∶14%,P<0.01),但单纯肥胖与肥胖伴高血压患者之间靶器官受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亚临床靶器官受损的发生率更高.

  •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

    作者:杜国峰;张志敏;向文海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性疾病的EH患者149例(EH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后进行AASI与ACR以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尿ACR、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IMT、颈动脉异常率以及AASI均增高(P<0.05~0.01),且EH患者的AASI与ACR以及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H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相关,可作为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

  • 高血压患者各节段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光宇;林金秀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包括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颈肱脉搏波传导速度(cbPWV)及股踝脉搏波传导速度(faPWV)、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对象140例,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102例(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38例(正常血压组),采用BP-203RPE Ⅱ(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2组各个节段PWV及ABI,采用CVProfilor 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测定C1、C2.分析动脉弹性的其他指标与cfPWV的相关性.结果:①高血压组各个动脉节段PWV及ABI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而C1、C2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②各个动脉节段PWV与cfPWV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cbPWV及baPWV与cfPWV相关性强(r值分别为0.792和0.703,P<0.01),C1、C2与cfPWV显著负相关(P<0.01);ABI与cfPWV呈正相关(P<0.05).③年龄和血压是脉弹性功能各指标的共同影响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cfPWV、baPWV、cbPWV、faPWV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80.3%、347.4%、131.3%、69.0%,C1、C2下降的危险性增加116.0%、219.6%;SBP每升高10 mmHg(1 mmHg=0.133 kPa),cfPWV、baPWV、faPWV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41.3%、218.8%、50.9%,C1、C2下降的危险性增加169.3%、67.9%;DBP每升高5 mmHg,cbPWV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24.6%,ABI升高的危险性增加37.8%.结论:baPWV是一个简单、敏感的便于临床测量PWV的方法;年龄及SBP、DBP是中心动脉及外周动脉弹性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左房容积指数和血清NT-proBNP的相关性

    作者:陈玲;罗云;殷锡虎;王新旺;胡建新;程晓曙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指数(LAVI)和血清N端B型利钠多肽(Nt-proBNP)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68例,根据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A、B组:A组35例,B组33例,检查2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并行相关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A组与B组比较,LAVI、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LAVI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P<0.05);LAVI>29 ml/m2+NT-proBNP>143.5 μg/L的敏感性、特异性的阳性值高.结论:LAVI与NT-proBNP联合评价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有预测价值.

  • 绝经后女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骨密度分析

    作者:朱卫华;李自成;张再勇;郭军;陈建威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EH)伴糖耐量减低(IGT)对骨密度(BMD)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入选绝经后女性107例,其中单纯IGT组(A组)28例、EH伴IGT组(B组)24例、对照组(C组)55例.比较A组和B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检测3组实验室指标与各部位BMD,并分析各部位BMD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组腰椎骨质疏松患病构成比高于A组(P<0.05);B组L1、L2、L3、L4的BMD显著低于A组(P<0.05);A、B组L2、L3、L4、Ward's三角区的BMD均低于C组(P<0.05).绝经年限、餐后2 h血糖、体质指数与BMD相关.结论:绝经后EH伴IGT女性部分腰椎、Ward's三角区的BMD显著降低,BMD与绝经年限、餐后2 h血糖水平、平均动脉压呈直线负相关;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

  • 糖耐量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周全;黄怡

    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524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诊断是否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确定;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浆葡萄糖(2 h 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第1组,2 h PG<7.8 mmol/L;第2组,2 h PG 7.8~11.0 mmol/L;第3组,2 h PG≥11.1 mmol/L.进行组间CHD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对2 h 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①随着2 h PG逐渐升高,CHD患病率、冠脉病变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②2 h P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r=0.346;P<0.05)、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18;P<0.05)呈正相关;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 h P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β=0.383,P<0.05)、冠脉病变总积分(β=0.304,P<0.05)独立相关;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 h PG水平为CHD独立危险因素(OR:2.685;95%CI:1.257~2.869;P<0.01).结论:糖耐量受损与冠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2 h PG水平升高,冠脉病变程度愈严重.

  •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动脉及静脉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作者:董昕;谢芳元;田刚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动脉、视网膜静脉直径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7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23例为心肌梗死组,其余49例未发生心肌梗死的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计算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等效值(central retinal arteriolar equivalents,CRAE)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等效值(central retinal venular equivalents,CRVE),以此分别代表视网膜动脉和视网膜静脉的平均直径.通过问卷调查和抽取静脉血获取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2组患者CRAE和CRVE的差异性,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影响.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CRAE、CRVE均较对照组缩窄;与CRAE有相关性的其他指标有年龄、性别、血压、体质指数、吸烟史、高血压史和LDL-C、HDL-C;与CRVE有相关性的有糖尿病病程、吸烟史、高血压史和糖化血红蛋白.结论:视网膜血管直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但需考虑到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对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影响.

  • 清晨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对靶器官的影响

    作者:胥勇斌;胡蓉;佘强;陈运清;刘东;叶春姬

    目的:探讨清晨高血压(MBPS)伴2型糖尿病(T2DM)对靶器官的影响.方法:60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其中伴T2DM者188例,不伴T2DM者412例;依据有无MBPS和T2DM分为:MBPS伴T2DM组(A组,72例)、MBPS不伴T2DM组(B组,120例)、T2DM非MBPS组(C组,116例)、非MBPS不伴T2DM组(D组,292例).检测24 h动态血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室质量指数(LVM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UAM).结果:伴T2DM的EH患者MBPS发生率为38.30%,明显高于不伴T2DM的EH患者(29.13%),P<0.05.A组hsCRP[(5.70±1.07)mg/L]、baPWV[(2 129±115)cm/s]、LVMI[(141.0±13.1)g/m2]、IMT[(1.11±0.07)mm]、UAM[(38.04±15.61)mg/L]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组和C组hsCRP、baPWV、IMT、LVMI、UAM也显著高于D组(均P<0.05).结论:EH伴T2DM患者的MBPS发生率明显增加; MBPS或T2DM都会加重EH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hsCRP、baPWV、IMT、LVMI、UAM明显增加,当两者并存时,对靶器官的损害更加明显.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与预后的观察

    作者:李美红;牛杰;冯新恒;郭丽君;张福春;王贵松;郭静萱;高炜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的回落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25例患者,其中急性前壁梗死118例,非前壁心肌梗死107例.依据PCI后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与总回落百分比(sumSTR)将全部患者分为sumSTR>70%组(完全回落组)、30%<sumSTR≤70%组(部分回落组)及sumSTR≤30%组(未回落组),并对这3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及6个月内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心力衰竭和死亡等)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对可能影响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完全回落组住院期间的左室射血分数[(56.62±7.53)%]较部分回落组[(53.4±9.45)%]及未回落组[(54.3±8.66)%]显著升高,均P<0.05;完全回落组6个月内MACE发生率(16.3%)显著低于部分回落组(39.3%)和未回落组(48.3%),均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前壁心肌梗死、sumSTR是随访6个月内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sumSTR与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6个月内MACE发生率相关;前壁心肌梗死、sumSTR是随访6个月内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时程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广马;胡昌兴;林英忠;刘伶;覃绍明;伍广伟;林虹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时程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急性STEMI患者21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分为3组:<180 min组(A组,27例),180~360 min组(B组,83例),>360 min组(C组,103例).观察各组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症状发生到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中位数为(355.3±223)min,C组老年患者(≥75岁)及女性患者相对多见,前壁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住院总心源性死亡率为13.6%,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17.5%)明显高于A组(3.7%)和B组(12.1%);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显著影响死亡率(36.5%).随访30 d,心源性休克、≥75岁高龄、女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时间延迟>360 min是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PCI时间的延迟显著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急诊PCI时间延迟超过6h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心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