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针灸》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炜宏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人流后不孕症案

    作者:程书桃;陆苇

    患者,女,28岁.初诊日期:2012年7月8日.主诉:人流后不孕4年余.病史:2008年4月中旬行人流手术,手术顺利,术后身体恢复良好,未避孕,至今未怀孕.现腰腹冰冷,形体偏胖,月经正常,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末次月经2012年6月25日,月经量可,经色稍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曾予女性性激素、B超、输卵管造影术检查均未见异常.服中西药物治疗2年半未孕.13岁月经初潮,经期6天,周期28天,配偶体健,夫妻性生活正常.西医诊断:不孕症;中医诊断:不孕症(肾虚宫寒、胞脉不通).

    关键词:
  • 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案

    作者:黄玉梅

    患者,女,44岁,以“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于1970年1月27日收入本院内科病房.病史:10年前患风湿热,遗留风湿性心脏病,常有胸闷、乏力等症,因劳累、受寒可加重病情,甚则诱发心力衰竭.既往每次发生心衰均住院治疗,并能好转出院.平日服用洋地黄0.05~0.1 g/日,心率为70~90次/min.本次发病住院已42天,予强心、利尿剂(具体药物不详)、吸氧、支持疗法等,疗效不明显,近3天病情加重,心率140次/min,憋闷难忍,伴焦虑、失眠、尿少、水肿等;出现幻觉及痰中带血,强心剂洋地黄已加至极量,每日1.0g,仍未显效,病情恶化无法控制,通知病危.于1970年3月1日邀针灸科会诊,主诉:胸闷、心慌、气短42天,加重3天.

    关键词:
  • 茎突综合征案

    作者:王紫玄;布赫

    患者,男,41岁,于2013年5月13日就诊.主诉:左侧咽部持续性疼痛半月余,加重3天.病史: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咽部疼痛,吞咽时明显,口服布洛芬止痛,未见明显好转,就诊于某医院行喉镜检查,未见异常,又于某医院行茎突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示:“左右两侧茎突长度为3.3 cm、3.2 cm,下缘达寰椎侧块水平,双侧茎突形态正常,骨质连续”,确诊为茎突过长综合征,建议保守治疗,必要时可行手术,即至我科诊疗.刻下症:左侧咽部紧缩感、憋胀感,伴疼痛,吞咽、讲话、扭头时加重,时而咽部异物感,痛甚放射至患侧耳、下颌及颈部,平素食欲可、寐欠安,二便调;舌红、少苔,脉弦细、尺弱.

    关键词:
  • 温和灸不同状态腰阳关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作者:谢秀俊;陈日新;付勇;焦琳;张波;熊俊;何铝;钱海良;李君仙

    目的:比较温和灸热敏态与非热敏态腰阳关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57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腰阳关穴实施温和灸,每次艾灸时间为45 min,并配合常规针刺,每天1次,治疗20天.疗程结束后,将患者在腰阳关穴出现热敏化现象且在整个疗程中热敏化现象≥4次的归为热敏腧穴组(热敏组),没有出现热敏化现象或整个疗程中热敏化现象次数<4次的归为非热敏腧穴组(静息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腰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热敏组比静息组腰痛评分降低更明显(均P<0.01);治疗后和6个月随访时热敏组愈显率分别为89.7%(26/29)、79.3%(23/29),优于静息组的71.4%(20/28)、60.7%(17/28,均P<0.05).结论:温和灸热敏状态腧穴治疗LDH近期与远期疗效均优于非热敏状态腧穴.

  • 电针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张兴;范一宏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间使联合盐酸格拉斯琼对肿瘤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及其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肿瘤化疗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电针刺激内关、间使联合盐酸格拉斯琼静脉滴注,对照组电针刺激假穴1、假穴2,其余治疗同观察组.治疗3天后观察两组患者呕吐次数、恶心等级等各项临床指标.结果:①急性期(24 h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呕吐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对照组恶心不适强烈,评分等级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恶心呕吐完全缓解率、完全控制率比较,急性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观察组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③治疗前后患者血清5-HT、DA含量比较,观察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刺激内关、间使穴联合盐酸格拉斯琼静脉滴注可明显改善肿瘤化疗患者延迟期恶心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5-HT、DA含量有关.

  • 针灸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分期治疗肩周炎方案的优选

    作者:韩振翔;祁丽丽;褚立希;蔡伟青;陈学芬;黄静怡;张慧琰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针灸与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案.方法:将192例肩周炎患者按分层的原则采用L8 (27)的正交设计表随机分为8组,每组24例,分别采用针刺时机(A因素:A1急性期,A2粘连期)、选穴配伍(B因素:B1局部取穴,B2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道取穴)、毫针及温针灸疗法(C因素:C1毫针针刺,C2毫针针刺结合温针灸)、主动功能锻炼(D因素:D1不进行主动功能锻炼,D2进行主动功能锻炼)4个因素及其各自不同的2水平进行治疗,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时点为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评价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及肩关节活动障碍评分.结果:正交设计分析表明,考虑分层因素,年龄是影响患者肩部疼痛评定、肩功能活动障碍评定的主要因素(P<0.01),并且患者肩功能等级对疼痛评定、肩功能活动障碍疗效有明显的影响(P<0.01);4因素2水平的佳搭配方案为A1B1 C2D2、A2B2 C2D2,通过SAS统计分析表明,在急性期和粘连期C2D2即毫针针刺结合温针灸和主动功能锻炼是影响患者肩功能活动改善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肩周炎急性期,采用局部取穴、毫针针刺结合温针灸与主动功能锻炼,慢性期局部取穴联合远端取穴、毫针针刺结合温针灸与主动功能锻炼为佳治疗方案,并且在临床治疗中,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肩关节功能状态与疗程对疗效的影响.

  • 雀啄灸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马尧;布赫;贾纪荣;刘政

    目的:比较雀啄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差异,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将9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雀啄灸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两组均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雀啄灸组采用雀啄灸疗法,每次艾灸30 min;针刺组采用毫针以45°角斜刺激痛点治疗,每次留针4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雀啄灸组和针刺组治疗后PRI、PPI、VAS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PPI、VAS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雀啄灸组愈显率为80.0%(36/45),优于针刺组的40.0%(18/45,P<0.001).结论:雀啄灸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优于针刺激痛点,且操作更为简便.

  • 鼻三针为主辨证取穴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作者:刘坛树;邱蕊;赖新生

    目的:比较针刺鼻三针为主与口服氯雷他定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较佳针刺方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药物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鼻三针(迎香、印堂、鼻通)为主并配合辨证取穴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药物组口服氯雷他定,每天10 mg,服药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评分及两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29/30)、药物组为93.3%(28/30),两组疗效相当(P>0.05);针刺组随访时总有效率为86.7%(26/30),优于药物组的56.7%(17/30,P<0.05);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在治疗后及随访时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随访时针刺组症状、体征评分较药物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鼻三针为主辨证取穴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与口服氯雷他定相当,而远期疗效却有明显的优势.

  • 针刺与药物对比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伴抑郁症: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肖伟;章显宝;胡徽星;王震;郭晓利

    目的:探讨针刺与药物对比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伴抑郁症的疗效差异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通督治郁配穴针刺,取百会、水沟、风府、风池等穴,每日1次,每周6次,4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药物组口服西药尼莫地平30 mg、每天3次,氟西汀20 mg、每天1次,治疗8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检测脑血流速度(CBFV)和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以及评估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疗效以及抑郁症状改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4周末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显著提高(均P<0.05),治疗第8周末Vm提高更加显著(均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CD40L均显著降低(均P<0.01),但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量表评分显著增加(均P<0.01),HAMD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认知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86.7%(26/3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0.0%(24/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抑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3.3%(21/3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治郁配穴针刺可显著增加SIVD伴抑郁患者的CBFV以及降低血清sCD40L含量,同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症状,疗效与西药相当.血清sCD40L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SIVD的发生发展,降低sCD40L的表达,有助于减轻脑的缺血和再灌流损害.

  • 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脑中风患者下肢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田福玲;李旗;刘国荣;郑德松;陈金铭;马树祥;崔建美;王洪彬;李雪青

    目的: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脑中风患者下肢平衡功能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脑中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予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阴经取足五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运用呼吸补泻法的泻法,阳经取髀关、梁丘、阳陵泉等,运用呼吸补泻法的补法,每天1次,治疗28天.于治疗前、治疗28天后,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对重心转移轨迹参数(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左右偏移、矩形面积)、重心转移距离参数[X轴重心转移距离均值(Mean-X)、Y轴重心转移距离均值(Mean-Y)、X轴重心转移距离大值(Max-X)、Y轴重心转移距离大值(Max-Y)、重心转移距离(LSKG)、重心转移面积(SSKG)、重心转移面积比(LFS)]以及稳定性系数(SI)、体质量分布系数(WDI)进行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重心转移轨迹各项参数以及SI、WDI均有改善(均P<0.01),观察组重心转移距离各项参数均有改善(均P<0.01),对照组Mean X、Max-Y、LFS有改善(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除SSKG外,其余指标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能有效提高脑中风患者下肢平衡功能.

  • 针刺配合降压贴干预临界高血压疗效观察

    作者:李艳梅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降压贴与单纯针刺治疗临界高血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临界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降压贴敷脐治疗,针刺取风池、太冲等穴,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共治疗4个疗程,降压贴由川芎、吴茱萸研细粉按1∶1比例组成,以醋液调后敷脐,隔日1次,共治疗15次;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取穴及操作同观察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下降(均P<0.001),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对有效及显效者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25/28),对照组为6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降压贴敷脐是预防和治疗临界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从远期疗效看,针刺配合降压贴对临界高血压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 指针治疗枕大神经痛98例

    作者:王朝辉;齐伟;韩东岳;王洪峰

    枕大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症状,由外伤、劳损等因素致枕大神经受压迫、牵张或炎性反应等刺激所引发,其发病根源在颈椎[1-2].临床治疗以口服止痛剂、封闭、针刺、牵引为主.笔者采用指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9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98例患者均来源于2009年至2012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其中男48例,女50例;年龄24~61岁;病程1~7年.

    关键词: 枕大神经痛 指针
  • 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9例

    作者:包安;杨白燕

    重症肌无力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眼肌型主要为眼外肌麻痹,表现为非对称性眼肌麻痹及上睑下垂、复视、斜视等[1].笔者于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跟随导师杨白燕教授学习期间,采用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9例,现报道如下.

  • 电针平刺迎香穴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78例

    作者:邢潇;彭丽宏;崔林华

    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笔者采用电针平刺迎香穴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7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患儿均来自河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及耳鼻喉科门诊.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8~13岁,平均10.9岁;病程1~3年,平均25.3个月.临床症状以喷嚏、鼻痒、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经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确诊为变应性鼻炎[1].

    关键词:
  • 耳穴药物注射治疗黄褐斑76例

    作者:任幼红;马炳全;李杰

    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黄褐色或灰黑色斑片,常分布于眼眶附近、鼻背两侧、面颊等区域.本病由于影响面部美容,因此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运用耳穴药物注射治疗76例黄褐斑患者,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76例均为我科2006至2013年门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小22岁,大53岁;病程短3个月,长11年,平均16个月.均符合《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1].

  • 针刺腰阳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上肢酸麻胀痛13例

    作者:朱伟良;杜广中

    笔者采用针刺腰阳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的上肢酸麻胀痛,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13例均为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小35岁,大60岁,平均44.7岁;病程短2周,长3年,平均2.5年;经其他方法治疗者9例,未经治疗者4例.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酸麻胀痛,影响生活;患侧牵拉试验和(或)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支持诊断.

    关键词: 颈椎病 针刺 腰阳关
  • 《灵枢》“解结”理论浅谈

    作者:朱中书;刘方铭

    “解结”一词在《灵枢》中出现5次,散见于4篇当中.《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灵枢·卫气》曰:“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灵枢·官能》曰:“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灵柩·刺节真邪》曰:“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关键词:
  • 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

    作者:高珊;李瑞;田环环;裴恩实;曹昺焱;武燕

    目的:观察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干预效果,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0只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对照组,余制造T2DM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2只大鼠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模型组(10只)、药物组(10只)、电针肾俞组(11只)、电针脾俞组(10只)和电针胰俞组(11只).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将大鼠固定于自制鼠袋中,不进行任何处理;药物组按大鼠体质量以格列美脲(10mL/kg)灌胃;各电针组分别取双侧“肾俞”、“脾俞”、“胰俞”穴电针治疗,选用连续波,频率15 Hz,电流强度4~6 mA.均20 min/次,1次/日,5次/周,连续4周.于造模前及干预后连续4周,各组大鼠尾静脉采血,采用快速血糖仪法每周测量生腹血糖(FBG);末次干预结束,处死大鼠取血,取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采用比色法测定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放免法测定糖化血清蛋白(GSP)、胰岛素(FINS)、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含量.结果:干预4周后,除正常组大鼠体质量持续上升,模型组、药物组和各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均显著减轻(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脾俞组和电针胰俞组FBG明显降低(P<0.05,P<0.01),电针胰俞组FBG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均P<0.05);电针胰俞组血清中TG、HDL-C、LDL-C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TG水平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均P<0.05,P<0.01),LDL-C水平明显低于电针肾俞组(P<0.05);药物组、电针脾俞组和电针胰俞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P<0.01),药物组ISI明显低于电针胰俞组(P<0.05);电针胰俞组CRH水平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P<0.05,P<0.01),电针胰俞组CORT水平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脾俞组(均P<0.05).结论:电针胰俞穴可能通过降低CORT的水平而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指数、调节其血脂代谢水平,并缓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亢进.

  • 不同时机针刺对模拟失重大鼠肾功能和肾脏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作者:宋艳;嵇波;汪德生;张鹤;赵百孝;许咏思;张平;杨佳;黄玉海

    目的:探讨预针刺和即刻针刺对模拟失重大鼠肾功能及肾脏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清洁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预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自由活动4周;模型组、预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尾部悬吊4周制造模拟失重大鼠模型.预针刺组尾部悬吊前一周,电针刺激双侧“肾俞“脾俞”和“三阴交”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针刺7 d;即刻针刺组针刺与尾部悬吊同时进行,大鼠尾部悬吊过程中,电针刺激“肾俞”“脾俞”和“三阴交”穴,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针刺14 d.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血清中尿素氮(BUN)含量和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BUN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均P<0.01),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预针刺组、即刻针刺组BU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预针刺组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即刻针刺组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即刻针刺组比较,预针刺组MDA含量较低(P<0.01).结论:预针刺和即刻针刺都具有改善模拟失重大鼠肾功能和抗氧由由基损伤的功能,但预针刺组提高肾脏防御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优于即刻针刺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肾脏抗氧化能力有关.

  • 不同针法针刺天突穴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比较

    作者:朱原;傅立新

    目的:通过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天突穴芒针刺法与常规刺法的疗效比较研究,探讨延髓麻痹致吞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71例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36例)和常规组(35例),两组均以醒脑开窍针法针刺水沟、内关、三阴交等穴.芒针组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采用芒针针刺天突穴;常规组则采用常规手法针刺天突穴,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周日休息,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吞咽情况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7.2%(35/36),优于常规组的77.1%(27/35,P<0.05);治疗后两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芒针组治疗后SSA评分相比常规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采用芒针针刺天突穴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天突穴.

  • 基于数据挖掘的灸法和火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伯英;贾春生;王建岭;檀占娜;朱学亮;石晶;孙彦辉;李晓峰;张选平

    目的:探讨灸法和火针疗法在临床应用病种的特异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分别建立灸法和火针疗法期刊文献数据库,针对近60年来与灸法和火针疗法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统计灸法和火针疗法于各科应用率、临床应用病种频次,筛选各科属具有临床应用差异性的病种,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各科属应用病种及临床应用的优势.结果:①灸法以内科、外科应用率高,分别为43.6%、28.1%;火针以外科、皮肤科应用率高,分别为53.7%、23.8%.②通过对两种疗法在临床应用病种上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在妇科临床应用病种中,治疗涉及灸法的26个病种中20个火针疗法未涉及;在儿科病种中,涉及灸法治疗的22个病种中20个火针疗法未涉及,可见妇科、儿科两种疗法在病种的临床应用上差异较其他4个科属显著.③灸法和火针疗法在各科属具有临床应用差异的病种中,仅灸法涉及到的病种,内科为不寐、痞满、虚劳;外科为脉痹、落枕、疝气;皮肤科为瘾疹、皮痹、皮肤癌;妇科为胎位不正、不孕、经闭;儿科为小儿腹泻、小儿食积、小儿腹痛;五官科为睑废、视物不清、燥证.仅火针疗法涉及到的病种,内科为麻木、冷症、急性肾绞痛;外科为脂瘤、软组织损伤、皮肤乳头状瘤;皮肤科为腋臭、雀斑、丹毒;妇科为子宫肌瘤;儿科为婴幼儿脐息肉;五官科为耳郭假性囊肿、聚星障、痰包.结论:灸法在内科和外科应用较多,火针疗法在外科和皮肤科应用较多,且在妇科和儿科的临床应用中,灸法的应用较火针更加广泛.灸法和火针疗法在各科属具有临床应用差异的病种中,灸法更多应用于以虚证为常见临床表现的病种,火针多应用于局部症状较明显的病种.

  • 近5年SCI源期刊艾灸论文分析

    作者:孟迎春;姜秀丽

    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源期刊近5年所收录的艾灸论文,以了解近年艾灸研究的国际动态,为艾灸更好的走向国际提供参考.采用网上检索与数据库查阅相结合的方法,检索到116篇关于艾灸的文章,来自40种期刊,多数出自英美国家,影响因子高的是Stroke,为5.729;期刊数量及影响因子均不及针刺文章,就自身比较,艾灸研究的深度、广度均在逐年提高;艾灸涉及病种以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为多;文献种类以临床观察、机制研究类为主;艾灸相关性研究包括艾灸剂量、艾灸的安全性.据此认为艾灸有效性的国际认可度、艾灸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等均为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 盛氏骨边刺法及其学术思想浅析

    作者:盛吉莅;金肖青

    盛氏骨边刺法是盛燮荪主任中医师在《内经》刺法基础上,经过五十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套针刺操作方法,泛指辨证取穴前提下,尽可能选取骨骼附近的穴位及进针点,使针尖刺达骨边,并行以泻法为主的补泻操作方法,临床上对于头痛、牙痛等疼痛性病证有显著的即时镇痛效果.盛老认为,相对于进针位置和针刺深浅,施针时更应注意针尖所刺之组织层次,为便于刺达骨边,还需适当变通进针点,知常达变.“骨边刺法”变通取穴施针,使针尖刺达骨边以镇痛等观点,对针刺研究,尤其是对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研究进展

    作者:田丙坤;邢玉瑞

    为厘清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的研究现状,分析了197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83篇有关文献,按照版本源流、校勘考证、整理归纳、理论探讨、临床研究、价值评价和其他问题等7个方面进行归纳,认为对《针灸甲乙经》的研究在训诂、校勘、翻译等方面已做了比较深入的工作,但对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挖掘工作还远远不够,认为应该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分析皇甫谧的人文精神,结合《针灸甲乙经》做深度挖掘,全方位对皇甫谧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 针灸对外传播的分期及各时期的特点

    作者:白兴华

    将中国针灸对外传播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并分析其传播特点.第1阶段从公元6世纪前后至15世纪末,主要通过人员往来向周边国家传播,以向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的传播成功;第2阶段从16世纪初至1970年,前期由荷兰东印度公司雇员经由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将针灸介绍到欧洲,并引起短暂的小范围流行,还波及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后期通过中国政府派遣的援非医疗队将针灸传播到非洲;第3阶段始于1971年,以中美建交为契机,借助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至今已经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这3个阶段的传播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必将有助于推动针灸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并藉此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 浅论循经部位高能量代谢的形成机制

    作者:杜娟;周立华

    通过对既往经络实质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整合,认为高能量代谢是循经特异性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以探讨循经高能量代谢的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发现循经部位细胞的电压门控钙通道蛋白可能在循经机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启动与耦联的重要作用,据此进一步完善前“经络蛋白耦联带”假说为“经络钙通道蛋白耦联带”假说,为揭示经络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开启新途径.

  • 针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作者:温万鑫;李显生;郭新峰;周莉;吕渭辉

    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室上速的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 Handbook 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和Meta分析.5个研究包括323例病例被纳入,结果表明针刺治疗较空白对照多降低心率18.8次/min[95% CI(12.68,24.92)];临床有效率优于地尔硫卓组,[OR=3.11,95 %CI(1.50,6.46)];与心律平的即时效应无显著差异.5项研究皆米提及不良反应.目前证据提示针刺治疗室上速安全有效,但证据等级较低,结论论证强度有待提高.

  • 书山勤径 庄德唯馨——记近代针灸名家于书庄

    作者:李嘉健;郭静;于振中;王麟鹏

    于书庄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致力于中医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事业60年,他总结了以“五明为先”的临证经验;治疗上强调“通”和“调”,顾护脾胃功能,坚持“针少而力专”.同时他还深入研究特定穴的功用与临床效果,利用循经感传的科研成果指导临床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于书庄教授培养了大批国内外针灸专业人才,为针灸事业在世界范围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 朱琏西医背景下的针灸理法认识

    作者:李素云;张立剑;刘兵

    以《新针灸学》为研究对象,基于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从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法理论、针灸治疗理论等3个方面探讨朱琏在西医知识背景的特殊视角下对针灸理法的不同认识.朱琏认为十四经与神经分布大致吻合,以现代神经解剖认识腧穴内涵,可从神经生理学角度阐述针刺作用;以现代医学疾病分类方法制定临床诊治思路.朱琏的这些与传统针灸理法不同的认识与阐发,结合了当时新的西医生理、解剖学等知识,并融入了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说,率先提出了针灸治病离不开大脑皮层参与的思路.

    关键词: 朱琏 西医 新针灸学
  • 邱茂良针灸诊疗发展理念与实践探析

    作者:赵京生

    邱茂良教授是针灸学在20世纪复兴和发展的中坚与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特点可归纳为“坚守传统,吸纳新学”.本文着重分析其体现于针灸临床的实践理念、方法及影响因素,并从中探讨当代针灸临床的发展趋势与实践方式.

中国针灸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