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医学(英文版)杂志

中华医学(英文版)

中华医学(英文版)杂志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중화의학잡지(영문판)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0366-6999
  • 国内刊号: 11-215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920
  • 曾用名: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 创刊时间: 18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霉酚酸酯与间断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疗效的比较

    作者:胡伟新;陈惠萍;唐政;王庆文;沈克勤;刘志红;黎磊石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CYC)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DP LN)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患者均经临床和肾活检确定为活动性DPLN,23例采用激素联合MMF(1.0-1.5 g/d)治疗 (MMF组),另23例接受激素联合CYC治疗(CYC组).两组患者病情相似,随访≥6月.MMF 组及CYC组中分别有15例、12例在治疗3-6个月时进行重复肾活检.结果①临床疗效:治疗6月时MMF组尿蛋白及尿RBC下降程度大于CYC组,尿蛋白及尿RBC减少超过基础值50%者,MMF组分别占69.6%及91.3%,CYC组分别为47.8%和65.2%.尿蛋白转阴和血尿消失率MMF组分别为34.8% 43.5%, CYC组则分别为21.7%和39.1%.MMF降低血清冷球蛋白血症、抑制ANA及A-dsDNA产生的作用强于CYC组.②肾脏病理改变:重复肾活检显示MMF 组肾组织急性指数(AI)由16.4±7.8降至4.0±2.0,CYC组AI由12.3±4.0降至6.4 ±3.0.MMF组治疗后肾小球细胞浸润、免疫复合物沉积、袢坏死、袢内血栓均消失.间质活动性血管炎及细胞/细胞纤维性新月体显著减少,而CYC组仍有较多患者遗留上述病变.③副反应:MMF组胃肠道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YC组.结论激素联合MMF控制DPLN临床活动及减轻肾脏活动性病变的作用强于CYC,MMF减轻肾血管病变的作用尤为明显.由此表明,MMF疗法可以作为DPLN的诱导期治疗,尤其适用于传统疗法治疗无效及伴有狼疮性肾血管病变的病例.

  • 内皮素-1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平滑肌细胞的有丝分裂剂

    作者:刘革修;王华;欧大明;黄红林;廖端芳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平滑肌细胞增殖特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及反义核酸技术检测内皮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Wi star-kyoto大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内皮素-1诱导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且诱导了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但是内皮素-1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显著高于对Wistar-kyoto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对它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作用也不相同,作用峰值分别为8倍和3 .5倍,且到达峰值时间不同,分别为8h和4h.且反义核酸对内皮素-1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80%)显著强于对内皮素-1诱导的Wistar-kyoto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40%)(P<0.01).结论内皮素-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平滑肌细胞增殖中具有重要作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能介导该作用.

  • 红毛五加多糖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

    作者:吕晓英;苏勉诚;李由;曾令福;刘新华;李建明;郑保春;王双印

    目的研究红毛五加多糖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增殖法来研究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采用超微形态结构,凝胶电泳技术和流式细胞术(FCM)对细胞凋亡进行分析.结果 1.0×10-4mol/L AGP显著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增殖. 胃癌细胞在1.0×10-4 m ol/L AGPⅣ作用36 h后,癌细胞浓缩、深染,胞膜起泡,致密的染色质沿核膜下凝聚,有凋亡小体形成;细胞DNA电泳呈现梯状带型;细胞周期分析G1峰前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峰,定量分析凋亡细胞在1.0×10-4 mol/L AGPⅥ作用72小时发生率为62.6%.细胞周期分析表明四种红毛五加多糖均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结论 AGP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AGP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AGPⅡ可能是AGPⅣ的主要有效成份.

  • 生长激素对大鼠移植小肠结构和受体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作者:张小桥;黎介寿;李宁

    目的以大鼠异基因异位全小肠移植(SD→Wistar)及TPN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小肠移植术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移植小肠结构修复和受体大鼠蛋白质代谢的促进作用.方法 20只小肠移植受体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TPN支持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1 U* kg-1*d-1 ,比较两组移植小肠粘膜形态学参数及受体大鼠蛋白质代谢指标 .结果与标准TPN支持相比,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能显著促进移植小肠粘膜结构的恢复,各项形态学参数在术后第14天可基本恢复正常,生长激素还能明显促进受体大鼠的蛋白质代谢,减少蛋白质分解,促进正氮平衡,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减轻体重下降的幅度.结论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移植小肠粘膜结构的修复,改善受体大鼠的蛋白质代谢,可望作为一种有效的代谢调理手段用于临床小肠移植.

  • Cyclin基因在胃癌患者及其第一代亲属中的表达

    作者:于君;斯蒂芬·米尔可;马蒂尔斯·易博特;丹尼尔·斯可地;温福尼格;比特·马福泰尼;埃宁格尔;爱可哈德·拜尔道夫

    目的 Cyclin D和Cyclin E的异常表达常引起细胞周期调节异常而导致肿瘤.为阐明这些Cyclin基因在人体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对38例胃癌患者、29例胃癌的第一代亲属及18 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上述不同组别及相应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包括肠化生、萎缩、HP感染及胃炎的状况进行了Cyclin基因表达的研究,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结果胃癌组织中Cyclin D2、D3和E 的表达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增高,并且Cyclin D2和D3的增高表达也发现于胃癌的第一代亲属中(P<0.05).不同病理组织学改变,肠化生组织Cyclin D2、D3和E的表达明显增高,胃粘膜萎缩仅Cyclin D3表达增高,HP感染较未感染组Cyclin D2、D3表达增高.但Cyclin D1的表达状况与病理组织学改变无关.结论本研究提示增高的Cyclin D2、D3和E是胃癌变过程中的一个常见和早期事件,并且基因的异常表达可出现于胃癌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Cyclin D1的表达与胃癌变过程中的临床及病理学变化无明显关系.

  •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维莅;王学锋;璩斌;黄霞萍;王鸿利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R)系统的改变及其与肿瘤种类、病理分型和转移情况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76例恶性及24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浆TF及其抑制物(TFPI),u-PAR及其受体(u-PAR)水平.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和u-PAR水平较良性肿瘤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食管癌及胃癌患者血浆u-PA显著升高.除TFPI外,其余三项指标与患者的病理分型无关.局部侵润、局部淋巴结受累及远处转移患者血浆u-PA水平与无上述情况的患者组存在明显差异,而u-PAR在局部淋巴结受累和远处转移患者较无上述情况的患者组显著升高.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TF和u-PAR系统的激活.U-PA及其受体的检测可提示疾病的进程 .

  • 大鼠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刘成龙;靳安民;周初松;陈斌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3型一氧化氮合酶(NOS)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36只成年SD大鼠, 随机分为无损伤组和损伤后2、6、12、24、48小时组,每组6只,参照Nys trom的方法建立大鼠脊髓压迫伤模型,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伤段脊髓组织神经型(nNOS)、诱导型(iNOS)及内皮型(eNOS)一氧化氮合酶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脊髓组织中仅见nNOS mRNA及eNOS mRNA表达,未见iNOS mRNA表达;脊髓压迫伤后nNOS mRNA及eNOS mRNA表达增强,伤后早期(6h)达到高峰(0.633±0.012)、(1.236±0.207 );iNOS mRNA表达亦增高,但在后期(24h)才达高峰(1.043±0.049).结论脊髓损伤后NOS mRNA的表达增强,但不同类型的NOS mRNA变化规律不同,不同NOS 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可能不同.

  • 胃上部癌根治术保留胰脾功能性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作者:秦环龙;林超鸿

    目的观察胃癌手术保留胰脾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即No 10、11)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分析439例手术切除的胃贲门、体部和全胃癌侵入胰脾情况;对54例胃癌患者在术中从贲门和体部浆膜下注入亚甲兰观察胃的淋巴流向;63例胃癌采用保留胰脾功能性清除No 10、11 淋巴结方法,与同期保胰法和胰脾切除法比较,分析No 10、11淋巴结转移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 439例胃贲门、体部和全胃癌侵入胰脾机会不多,分别为5.7%(25/439)和2.3%910/439);5 4例胃的美兰淋巴引流不进入脾脏和胰腺内.保留胰脾法、保胰法和脾胰切除法3组No 10、1 1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5%(11/63),19.1%(12/63);20.8%(45/216),25%(54/216);20%( 6/30),23%(7/30),差异无显著意义.63例保留胰脾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保留胰法和胰脾联合切除法低,而生存期较高,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57.5%、52%,57.4%、47 .4%和37.3%、30%.Ⅱ、Ⅲa期患者保留胰脾手术的5年、10年生存率明显改善.结论保胰脾法是一个安全、切实可行的保留脏器功能的胃癌根治手术,术后并发症低、生存率高 .尤对Ⅱ、Ⅲa期患者应行保留胰脾手术.

  • 肾癌特异相关新基因GYLZ-RCC18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作者:张强;陈琳;梁丽莉;席志军;丁义;佟明;张志文;李钟;郭应禄

    目的克隆肾癌相关新基因GYLZ-RCC18的全长,并探讨其功能.方法应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GYLZ-RCC18的全长,应用逆转录PCR的方法检测其在肾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特点,以及与肾癌组织分级、分期的关系,通过转染GYLZ-RCC18的反义寡核苷酸阻断其表达,观察其对肾癌细胞系生命特征的变化.结果 GYLZ-RCC18全长约3.5 kb(基因号:BE825133).GYLZ-RCC18在肾癌特异高表达,正常肾表达量极低甚至不表达,两者表达量差别1-9倍之间;GYLZ-RCC18在高分级、高分期肾癌中表达明显高于低分级、低分期肾癌的表达.转染反义基因可明显抑制GRC-1的生长、降低其增殖活性、减少核分裂、并诱导其持续性凋亡.结论本研究表明GYLZ-RCC18是肾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新的癌基因,它的表达与肾癌细胞的生存、增殖、抗凋亡发展密切相关,它的成功克隆为今后肾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核因子-κB在蛋白激酶C对豚鼠哮喘模型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的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作者:熊维宁;徐永健;张珍祥;王孝养;莫碧文;傅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蛋白激酶C(PKC)对豚鼠哮喘模型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的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从哮喘组和正常组的豚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T淋巴细胞并分别加入PKC激动剂 12-肉豆蔻酰-13-乙酸佛波酯(PMA)和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培养.NF-κB的表达、IL-4和IL-5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细胞增殖和凋亡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ELISA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微量比色法和原位末端终止法(TUNEL )检测.结果加入PMA培养的哮喘组T淋巴细胞NF-κB的活化、细胞增殖反应、IL-4和IL-5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空白对照(P<0.01),而同时加入PMA和PDTC培养的哮喘组T 淋巴细胞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只加入PMA培养的哮喘组T淋巴细胞(P<0.01);加入PMA 培养的哮喘组T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空白对照(P<0.01),而同时加入PMA 和PDTC培养的哮喘组T淋巴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只加入PMA培养的哮喘组T淋巴细胞(P <0.01).T淋巴细胞NF-κB的活化与增殖反应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0 1),与IL-4和IL-5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也均呈显著正相关(r=0.55-0.68,P <0.001),而与凋亡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01).结论哮喘时T淋巴细胞的NF-κB可能参与PKC调节其增殖、凋亡以及IL-4和IL-5的表达的信号传导.

  • MMP-2和TIMP-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判断

    作者:许克新;侯树坤;杜志军

    目的检测人膀胱癌组织中MMP-2及TIMP-2的基因表达,并结合膀胱癌的分期、分级判断癌恶性度及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和结果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人BTCC中MMP-2、TIMP-2的基因表达,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判断 MMP-2及TIMP-2的基因表达率分别为71.4%和65.7%;而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检测出的MMP -2、TIMP-2的基因表达呈增加趋势;而MMP-2/TIMP-2的比率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MP-2的基因表达以及MMP-2/TIMP-2的比率对判断BTCC的浸润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 心房颤动病人心房肌浆网Ca2+-ATPase 及IP3-I受体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曹克将;夏小杰;单其俊;陈振强;陈鑫;黄元铸

    目的研究房颤病人肌浆网钙操纵基因-Ca2+-ATPase(SERCA)、及IP3-I受体(IP3 R1)mRNA表达的改变.方法 38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接受外科手术者,手术时取右心房及右心耳约各约100mg,通过RT -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GAPDH为内参照,测量SERCA及IP3R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房颤者肌浆网IP3R1 mRNA较窦性心律者上调,而SERCA却下调,心房不同部位无差别. 结论房颤病人IP3R1上调,SERCA下调,说明肌浆网SERCA及IP3R1与房颤的发生或维持有关.

  • 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冠状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特点

    作者:李小鹰;李蕊;于雯;石怀银;韦力新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冠状循环微血管病变的特点,并在LVH分级相同的条件下,观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微血管病变的区别.方法从我院1954~1996年间3195例连续尸检标本中选取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206例和对照组30例共236例心脏标本进行HE、弹力+VG和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间质10-60微米动脉和心肌毛细血管,通过光镜和电脑图象分析,定量检测微动脉密度及其壁腔比值、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面积四项指标;根据左室游离壁厚度将LVH分为0级-Ⅲ级;高血压组LVH 0-Ⅲ级,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糖尿病组LVH均为Ⅰ级.各组间比较采用SAS系统处理.结果各组冠状循环微血管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高血压组随LVH加重,微动脉密度和壁腔比值逐渐增大,而毛细血管密度与内皮细胞面积逐渐减小(P<0.05-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LVH 组有类似改变但程度更重(P<0.01);冠心病LVH组微动脉密度增加(P<0.05)而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糖尿病组壁腔比值无明显改变,而微动脉密度增高,毛细血管密度及内皮细胞面积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高血压LVH 时冠状循环微血管段的改变表现为微动脉密度增高,壁腔比值增大和毛细血管减少,其中壁腔比值增大是高血压LVH特征性的改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上述变化更严重. 微血管病变可能是老年高血压LVH时冠脉血流储备下降和心肌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前体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和纯化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周福元;隋礼丽;骆抗先;侯金林

    目的研究仅存在宿主细胞内的HBeAg前体蛋白(25 kD)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QIAGEN表达和纯化系统在HBV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HBV前C/C基因被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中,HBeAg前体蛋白(25 kD)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纯化 ,经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其是否具有成熟HBeAg(17 kD)的抗原性.结果表达载体中的克隆片段经测序后证实为ayw亚型.在T5启动子的调节下可表达25 kD的可溶性溶合蛋白,合成的HBeAg前体蛋白在与抗HBe反应方面具有与成熟HBeAg(17 kD)相同的抗原性.表达的HBeAg前体蛋白经纯化后纯度可达89.6%.每升诱导后的菌液可得到HBeAg前体蛋白2.4 mg.结论 HBeAg前体蛋白(25 kD)具有与成熟HBeAg相同的反应原性,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STZ-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和胰腺神经肽Y的mRNA及蛋白表达研究

    作者:傅茂;李秀钧;张敏;鲜杨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和胰腺神经肽Y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NPY和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设立糖尿病、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及对照组 ,饲养24周后处死动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下丘脑和胰腺NPY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 糖尿病大鼠下丘脑NPY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NPY的mRNA表达主要在弓状核,说明弓状核是NPY产生的主要部位.2. 给予胰岛素治疗后,STZ糖尿病大鼠下丘脑的NPY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说明胰岛素缺乏是STZ糖尿病大鼠下丘脑NPY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3. 下丘脑NPY增高的糖尿病大鼠具有多饮、多食;胰岛素治疗后其NPY下降,糖尿病大鼠的多饮、多食明显缓解,证实NPY参与STZ糖尿病大鼠的某些病理生理过程.4. 首次揭示在STZ糖尿病大鼠胰岛中NPY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胰岛素NPY阳性细胞的分布也发生改变,由主要分布在周边变为整个胰岛散在分布,给予胰岛素治疗后,胰岛中的NPY和mRNA 及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糖尿病下丘脑NPY的增多,主要参与糖尿病的多饮、多食等病理生理过程.虽然糖尿病胰岛的NPY增多原因及其作用还不完全清楚,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 脂蛋白脂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苏智广;张思仲;侯一平;张立;廖林川;肖翠英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酶基因的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提取冠心病群体和正常群体的基因组DNA,借助聚合酶链反应扩增LPL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的内含子序列,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扩增的片段进行了筛查,并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扩增的片段进行了DNA序列检测.结果在LPL 基因第5外显子发现了一未见文献报道的多态位点,即 G830→A转换,该变异导致LPL 基因第192 位的Arg(CGA)被Gln(CAA)取代.经χ2检验,由此多态产生的基因型A/A和等位基因A在对照组和冠心病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冠心病患者组进一步采用χ 2检验,发现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在合并有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者组和血脂正常的患者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首次发现了LPL 基因G830A的多态性,该多态性(Arg192Gln)可能影响LPL的酶活性,导致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该发现可能为探讨冠心病发病的分子机理有重要价值.

  • 蓝氏贾第鞭毛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种内差异研究

    作者:卢思奇;李继红;张亚平;文建凡;王凤云

    目的探讨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种内差异.方法提取虫体总DNA,对所有虫株磷酸丙糖异构酶(tim)基因部分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定序列后,用简约法和NJ法构建系统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有124个位点存在变异(占所有测定序列中的23%),且大多数为发生在密码子的同义突变. 两种构树方法所得二树的分枝结构相似,均将受试的16株蓝氏贾第虫分为明显的两组.结论宿主及地理因素对蓝氏贾第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在DNA分子进化水平上,自然选择的影响十分显著.可将tim基因作为蓝氏贾第虫群体遗传结构一个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

  • 新发现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突变,3200T→C,与成人期发作二型糖尿病相关

    作者:杨涛;林青云;曾文和;汤瑞芬;甘尔惠;陈婉珊;潘妙娟;巫向前;彭智培

    目的两个线粒体突变3243A→G和3316G→A已经被报道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本研究旨在调查这个可能的糖尿病相关区域3116→3353在中国人二型糖尿病中的角色.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的DNA测序,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和等位特异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筛查277个二型糖尿病患者和241个正常对照的线粒体目的基因区域.对检出的序列改变进行Fisher精确统计分析,并应用RNA折叠软件mfold预测16S rRNA基因区域的变异所引起的小自由能二级结构改变以确定其功能意义.结果检出4个同质体碱基取代:3200T→C, 3206C→T, 3290T→C and 3316G→A .其中3200T→C 只出现在患者中,另外三个在患者和正常人中均有检出,统计分析显示其频率的不同无显著意义.3200T→C和3206C→T位于16S rRNA,为该研究首次检出,前者引起了小自由能二级结构模型的极大改变,而后者几乎没有引起结构变化.结论本结果建议3200T→C与二型糖尿病的发展相关,而其他几种变异的影响是中性的.不同于日本人的研究,3316C→T与二型糖尿病无关.

  • 表达APP-C100和SOD1基因突变子的转基因小鼠血管反应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薛寿儒;Qiaoxin Li;Zeinab Khalil

    目的研究转单基因和转双基因小鼠外周微血管反应性改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未转基因、转单基因和转双基因小鼠的后足爪垫皮肤暴露微血管网,灌注血管扩张剂乙酰胆碱和硝普钠,多普勒检测血液流量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外周血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结果与未转基因和转单基因(表达SOD1基因突变子G93A)小鼠相比,2-3月龄转单基因(表达APP -C100、TgC100)和转双基因(APP-C100和SOD1基因突变子G93A基因共表达)小鼠外周血液流量下降28%,8-9月龄TgC100小鼠外周血液流量减少34%,TgC100和转双基因小鼠外周血A β水平较未转基因小鼠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TgC100和转双基因小鼠外周血管反应性的改变很可能由循环性可溶性Aβ引起,Aβ血管活性涉及内皮和非内皮机制.

  • 培养的角膜干细胞羊膜片移植治疗角膜烧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作者:潘志强;张文华;武宇影;孙葆忱

    目的探讨离体培养的角膜干细胞增殖分化特性,观察干细胞羊膜移植片治疗角膜缘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用克隆形成率(colony-forming efficiency, CF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培养角膜干细胞的增殖力和分化表达状况.角膜干细胞培养后接种生长于羊膜上进行干细胞羊膜片移植,观察角膜上皮、组织浸润和新生血管情况.结果原代和传第1代角膜干细胞具有高增殖力,部分表达角质蛋白K3,角膜干细胞在羊膜上能够继续增殖分化为多层细胞结构的角膜上皮细胞层;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后可以在角膜比存活, 角膜比移植片紧密贴附,角膜上皮完整,经度基质炎性浸润,浅层新生血管减少,深层新生血管充盈减轻,睑球粘连得到松解.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片移植治疗角膜缘功能障碍能够使患者获得进一步进行角膜移植的条件.

  • 以肝脏为靶器官的基因治疗时腺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

    作者:鲁慧英;Deborah Sullivan;Michael A Gerber;Srikanta Dash

    目的确定以肝脏为靶器官的基因治疗时急性肝炎的机制. 方法用HE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8只恒河猴通过不同径路接受以腺病毒或Lipofectamine为载体的基因治疗时的免疫反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经静脉或胆管注入除去E1, 携带lacZ基因的腺病毒后1至3周发生了轻到中度急性肝炎. 有病变的肝脏内CD3+, CD4+和 CD8+T细胞明显增多而B细胞缺如.肝细胞表面β2-MG 和HLA-DR也增多.免疫抑制治疗使急性肝炎和伴随的免疫反应延迟.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时肝脏的免疫反应是T细胞介导的, 主要受I型MHC限制. 腺病毒载体和转基因均与肝损害有关. 肝脏损害呈轻、中度, 是可逆的.免疫抑制药物可延迟免疫性肝损害的发生并延长基因表达的时间.

  • 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诱导猪心肌血管生成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张端珍;盖鲁粤;范瑞云;董蔚;文应峰

    目的探讨以腺病毒(Ad)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cDNA(Ad-VEGF165)能否诱导猪缺血心肌血管生成、改善心肌灌注和功能并是否安全. 方法将小型猪行胸廓切开术后将Ameroid constrictor 置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近端.3周后随机分成两组,再次行胸廓切开术并将Ad-VEGF165 (n=6)或对照剂以Ad为载体的β-半乳糖酶基因(Ad-Gal,n=6)注入LCX分布区的缺血心肌内,喂养4周.以心电图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测心肌灌注和功能,以离体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侧枝血管生成.于载体释放前( 第0天)和释放后第1、3、7、28天抽血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测并行血管、心肌、肝脏组织学检查以检测其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和治疗组注射Ad-VEGF165之前相比,给予Ad-VEGF165治疗4周后心肌缺血面积( P<0.01)、静息大缺血程度(P<0.01)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P<0.01 )和局部室壁运动(P<0.05)明显改善.冠状动脉造影示治疗组侧枝血管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肌酶检测示仅第28天时红细胞计数和血尿素氮略有差别(P<0.05),与载体释放前比较,两组均仅在第1天的肌酸磷酸激酶(P<0.05)和谷丙转氨酶(P<0.05)有短暂升高.组织学检测未见LCX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肝脏炎症反应,对照组(面积<10%)和治疗组(面积≤20%)各有1只动物见小面积心肌梗死,未见炎症反应.结论心肌注射Ad-VEGF165可诱导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改善心肌灌注和功能并且相当安全, 表明该方法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方法.

  • 作者: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 ( HERG) potassium channels regulated by protein kinase A (PKA) in a human cell lin e. Methods HERG channels were stably expressed in human embryonic kidney (HEK) 293 cells, a nd currents were measured with the patch clamp technique. The direct phosphoryl ation of HERG channel proteins expressed heterologously in Xenopus laevis oo cytes was examined by 32P labeling and immunoprecipitation with an a nti-HERG antibody. Results Elevation of the intracellular cAMP-concentration by incubation with the adenyl ate cyclase activator, forskolin (10μmol/L), and the broad range phosphodiest erase inhibitor, IBMX (100μmol/L), caused a HERG tail current reduction of 83 .2%. In addition, direct application of the membrane permeable cAMP analog, 8 -Br-cAMP (500μmol/L), reduced the tail current amplitude by 29.3%. Intrac ellular application of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protein kinase A (200 U/ml) led to a tail current decrease by 56.9% and shifted the activation curve by 15.4 m V towards more positive potentials. HERG WT proteins showed two phosphorylated bands, an upper band with a molecular mass of ≈155 kDa and a lower band with a molecular mass of ≈135 kDa, indicating that both the core- and the fully glyco sylated forms of the protein were phosphorylated.Conclusions PKA-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HERG channels causes current reduction in a hum an cell lin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repolarizing cardiac HERG potassium curr ent and the protein kinase A system could contribute to arrhythmogenesis under p atho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作者:景涛;何国祥;刘建平;王耿;吴昊;王海东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Ang Ⅱ)及其受体(ATRs)在局部血管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 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VSMCs为基础,采用细胞化学和改良Boyden's chamber的方法,观察Ang Ⅱ干预V SMCs后Ang Ⅱ受体的表达、VSMCs迁移能力的变化、粘着斑和肌动蛋白纤维丝的动态组装变化,并探讨AT1R拮抗剂、AT2R拮抗剂对上述观测指标的影响.结果 Ang Ⅱ 10-7mol/L可以刺激VSMCs发生迁移,该作用是通过影响VSMCs内应力纤维和粘着斑动态组装而实现的;Ang Ⅱ干预VSMCs后可使AT1R表达上调,随着作用时间延长AT 1R表达水平下降.AT1R拮抗剂可下调AT1R表达.Ang Ⅱ通过AT1R的介导发挥其影响 VSMCs迁移能力的生物学效应.AT2R对此无明显影响.结论 Ang Ⅱ通过AT1R介导来调节VSMCs内粘着斑和肌动蛋白微丝的动态组装,进而改变VSMCs的迁移能力,从而发挥其介导VSMCs迁移的生物学效应.

  •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及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价值的研究

    作者:龚方戚;白石裕比湖;桃井真里子

    目的探讨川崎病后冠状动脉病变及转归,以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病变判断和长期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1979-1997年因川崎病在治疗和随访中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的87例,长随访时间为16年6月 .随访时给予阿斯匹林或阿斯匹林加华法令口服.每个病人每隔1-3年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检查,直至正常.总共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167次,每次造影前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造影发现48/87(55%)病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在随访过程中消失,6/87(7%)病儿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导致明显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而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狭窄或血栓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逐渐增高,冠状动脉瘤的比例逐渐降低.造影与二维超声心动图对照研究发现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瘤的发现率为76%,狭窄或血栓性病变的发现率为18%,不能发现远端冠状动脉的狭窄或血栓性病变. 结论长期随访发现55%病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可以恢复正常,7%的病儿可发展成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病儿均需长期随访,当出现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时需及时处理.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不能替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川崎病后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随访.

  • 国人2号染色体一区段与原发性高血压的连锁分析研究

    作者:朱鼎良;黄薇;王厚义;熊墨淼;初少莉;金力;王谷亮;何鑫;袁文涛;钱岳晟;赵光胜

    目的在一项全基因组扫描研究中,我们曾报道2号染色体上三个微卫星标记(D2S168、D2S151和D2 S142)与原发性高血压间存在提示连锁关系.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国人家系中上述候选区域的连锁关系.方法在有856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0个中国人家系中,对2号染色体进行遗传连锁研究.用9个位于2号染色体候选区段内的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1080名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分型, 两个相邻微卫星标记的间距为5 cM.用GENEHUNTER软件进行非参数连锁分析(NPL)、参数连锁分析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以判定有否连锁证据.结果不同方法(NPL、LOD分数值和TDT)的统计结果均证实2号染色体上D2S151和D2S142位点及其附近区段与高血压间存在连锁关系,但D2S168位点与高血压的连锁关系在本研究中未能证实. 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在中国人中,2号染色体上D2S151和D2S142位点及其附近区段可能存在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关的基因.

  • 钙调素拮抗剂EBB抗小鼠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杰文;齐淑玲;朱惠芳;张金红;李卓;王彤

    目的本项目研究了国产新型CaM拮抗剂EBB的抗肝癌作用.方法体外实验表明EBB对人肝癌细胞系7402和鼠肝癌细胞系H22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有剂量依赖关系,其IC50分别为3.312 μg/ml和1.167 μg/ml,无毒剂量(IC10)的EBB与5-Fu(IC50) 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H22细胞对5-Fu的敏感性,5-Fu的IC50由0.75 μg/ml降至0.15 μg /ml,敏感性提高5倍.体内实验证明,EBB可使腹水型肝癌小鼠动物长期健康存活(3个月以上),长期存活率高达64%,对照组均在18天左右死亡.EBB的无毒剂量(5 mg*kg-1 *d-1)与5-Fu (25 mg*kg-1*d-1)联合应用,EBB组的长期存活率 (73%)明显高于5-Fu组(27%),证明EBB对5-Fu的抗肝癌有增敏作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 结果 EBB作用机制的研究显示,EBB组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EBB对P53在翻译水平上有较强的上调作用;EBB作为拮抗剂使肝细胞内CaM含量下降;使增殖的细胞阻断于G2 M期,在G0/G1期间,有二倍体峰以及超微结构可见凋亡细胞.结论 CaM拮抗剂EBB具有强抗肝癌作用,对5-Fu有增敏作用,对肝癌细胞凋亡有诱导作用,它可上调P53蛋白表达及下调CaM含量,提示它是一种新型的、有前途的化疗药物 ,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价值.

    关键词: 钙调素拮抗剂 肝癌
  • 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研究

    作者:李宁华;区品中;朱汉民;杨定焯;郑萍如

    目的调查中国不同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患病率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段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五大行政区5593例40岁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和问卷调查. 结果我国部分地区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按累计丢失率高部位计算)为16.1%.其中男性11. 5%,女性19.9% (P<0.01);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亦存在非常显著性(P<0.01);城乡之间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女性)有非常显著性(P<0 .01).结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重点在中老年女性,对男性骨质疏松症也不容忽视.

  • 小剂量东莨菪碱透皮治疗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迷走神经张力

    作者:王留义;王丽霞;张永珍;张炳勇;陈明哲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急性期经皮给予小剂量东莨菪碱能否增加心脏迷走神经的张力.方法 3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律,未用任何影响窦房结的药物,随机分为东莨菪碱组和安慰剂组,双盲法给药.治疗前后用数字化24小时Holter记录测定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用苯肾上腺素法测定压力反射敏感性.结果治疗前心率变异性参数和压力反射敏感性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经皮东莨菪碱治疗明显增加心率变异的时域参数[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和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频域参数[总功率谱(TP,0-0.40 Hz)、低频(LF,0.40-0.15 Hz)和高频(HF, 0.15-0.40 Hz)]及压力反射敏感性.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应用小剂量东莨菪碱透皮治疗可显著增加心脏迷走神经张力,改善自主神经失衡.

  • 短肠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作者:朱维铭;李宁;任建安;顾军;姜军;黎介寿

    目的探讨短肠康复治疗对改善短肠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代偿的疗效.方法短肠康复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以及膳食纤维.共27例短肠患者接受了29次康复治疗,患者平均年龄38.5±19.3岁.剩余小肠长度范围15-80 cm,平均46. 8±23.4 cm,14例有回盲瓣.从肠切除至接受康复治疗的平均时间为86±105天.结果治疗后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肠道吸收功能有所增强.随访超过2年者8例,4例(50%) 完全脱离肠外营养,随访时间超过1年者13例,有10例(76.9%)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结论短肠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短肠病人的营养状况、并能促进肠功能代偿,治疗效果与残留小肠长度、治疗开始的时间和病人年龄有关,及早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肠功能代偿,减少病人对肠外营养的依赖.

中华医学(英文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