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国际免疫学杂志

国际免疫学

国际免疫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logy 국제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394
  • 国内刊号: 23-153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14-54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李殿俊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HBV特异性T细胞表位肽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李娜;夏妍;张淑云

    HBV特异性T细胞表位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T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寻找能快速有力激发T细胞应答的抗原肽,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水平,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随着免疫学和生物信息学的高速发展,研究T细胞表位肽的方法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T细胞表位肽被发现,T细胞表位肽在HBV持续感染治疗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 细胞因子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周翔辉;马维江;徐忠能

    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宿主移植排斥反应是限制器官移植的一大障碍,其本质上是一种针对异型移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移植排斥反应过程机理复杂,涉及众多细胞因子的参与,白细胞介素(IL)-2、IL-4、干扰素(INF)-γ、IL-10等均在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细胞因子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很有意义.

  • 巨噬细胞极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贺玲;吕坤

    心血管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和收缩性心功能衰竭已成为西方国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缺血性的心脏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早期血管再建和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心肌梗死后的生存率,但仍有大量病人发展成心力衰竭.巨噬细胞除了具有免疫防御和维持组织稳态功能,还在心肌梗死诱导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的亚群已被证实参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在心脏损伤和心肌重塑中有重要作用,研究基于巨噬细胞调控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很有价值.

  • 热休克蛋白70与肠道病毒感染

    作者:王华鹏;赵文然

    热休克蛋白70 (HSP70)是HSP70家族中的重要成员.HSP70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的折叠与修饰.在病毒感染时,HSP70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从而保护细胞.因而研究HSP70与肠道病毒的相互作用具有意义.

  • 炎症转录因子C/EBPβ在间质细胞分化中作用与机制

    作者:李秀;韩科强;门素珍;刘巍

    免疫炎症性转录因子C/EBPβ在多种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在间充质细胞中,决定着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化方向,诱导脂肪细胞的分化,调节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了解C/EBPβ及其不同亚型的在不同的间充质细胞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很有必要,随着间充质干细胞被再生医学重视,转录因子C/EBPβ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 Th9细胞和白细胞介素-9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倩;孙海英;乔建林;徐开林

    Th9细胞亚群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效应性CD4+T淋巴细胞亚群,其主要以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9为特征.其分泌的IL-9可作用于不同的炎性细胞和组织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显示,Th9细胞和IL-9参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银屑病等的发病机理,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生物制剂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洁;唐雪梅;赵晓东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随着生物制剂的广泛使用,JIA患者在疾病活动方面得到了持续而显著改善.研究表明,对传统治疗不耐受的JIA患者,生物制剂可短期内改善其症状.TNF-α拮抗剂、CD80拮抗剂对多关节型JIA (pJIA)疗效及安全性良好,IL-6拮抗剂、IL-1拮抗剂对全身型JIA(sJIA)具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新进展

    作者:夏金金;汪涛

    自身免疫性疾病(AD)是一种免疫紊乱状态,机体正常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不能区分自身抗原和外源性抗原转而攻击人体正常的组织和细胞,因而会出现一系列的异常症状.目前国际上对AD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增加了发病倾向人群的患病风险,而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针对人体内外的环境暴露提出了暴露组学的概念,暴露组学涵盖了除人体外的各种外界因素.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拟从暴露组学、微生物组学及感染组学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AD发病机理提出了致病假说,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间充质干细胞调节树突状细胞相关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屈玉兰;邓常文;白冲

    树突状细胞(DCs)作为体内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较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由于其强大的自我修复、抑制炎症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MSCs能通过影响DCs的成熟及功能,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通过对MSCs调节DCs功能调节的深入研究有望取得疾病治疗的新进展.

  • 人类白细胞抗原G和人类白细胞抗原E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冷雪娇;粘桂粒;张道强;周秀英;李彩霞;刘硕;邹红霞

    目的 评估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和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的表达在宫颈癌进展中的意义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组、CIN Ⅰ、CINⅡ、CINⅢ(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Ⅲ级)及浸润癌组HLA-G和HLA-E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比较两者在各组表达的差异及其对病人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CINⅢ及浸润癌组HLA-G表达与CIN Ⅰ、CINⅡ和正常组比较U值分别为564.0、536.0和565.5,P均<0.05,HLA-E前两组的表达与后者比较U值分别为550.0、542.0和578.5,P均<0.05;并且HLA-G和HLA-E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 HLA-G和HLA-E的异常表达促使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影响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

  • 鼠抗重组人跨膜四蛋白33抗体的制备及其研究

    作者:朱李茹;唐晓磊;王雯;刘胜武

    目的 制备鼠抗重组跨膜四蛋白33(TSPAN33)抗体并验证TSPAN33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外周血B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PCR法从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eDNA中扩增TSPAN33基因,并构建到pET32a表达载体中.使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TSPAN33蛋白.以纯化的TSPAN33蛋白混合福氏完全佐剂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体,通过合成TSPAN33胞外区肽段耦联环氧基磁珠,亲和富集抗TSPAN33胞外区特异性IgG,洗脱得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效价和特异性.同时使用制备的抗体初步对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外周血TSPAN33+B细胞比例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的表达、纯化了TSPAN33重组蛋白,抗TSPAN33蛋白免疫后血清通过固相肽段亲和富集纯化后抗体效价为1∶64 000,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该纯化抗体不但能够与TSPAN33蛋白特异性的结合,同时还能够和天然的TSPAN33结合,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T患者外周血TSPAN33+B细胞比例为(4.71±0.43)%,高于健康组(1.95±0.36)%(P<0.01).结论 以重组TSPAN33为免疫原,成功地制备高效价、高特异性的兔抗TSPAN33抗体,为进一步进行TSPAN33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效应研究

    作者:马建林;郭文玲;李宁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大鼠心肌细胞并传代,用150 μmol/L浓度的CoCl2处理心肌细胞,模拟缺氧条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EPO+ G-CSF浓度下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水平.筛选出适浓度后,将实验组分为对照组、缺氧组、缺氧+ EPO组、缺氧+G-CSF组和缺氧+EPO+ G-CSF组,Western blot法检测乏氧诱导因子(HIF)-1α、P53、PARP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心肌细胞在10 U/mLEPO+200 ng/mL G-CSF培养下,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水平低,故认为是适浓度(F=14.73、11.95,P <0.05).和对照组相比,HIF-1α、P53和PARP蛋白在各实验组中表达水平均升高,HIF-1α以缺氧组升高显著(F=22.65,P<0.05),P53以缺氧+EPO+ G-CSF组升高显著(F =25.18,P<0.05).除对照组外,PARP蛋白在实验组中呈现逐渐降低趋势(F=17.48,P<0.05).结论 EPO-G-CSF能降低缺氧的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和DNA损伤,其机制可能与HIF-1α、P53、PARP蛋白表达相关.

  • 大蒜素对人皮肤基底细胞癌A431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研究

    作者:陈俊;潘双双;李丽;王珊珊

    目的 探讨大蒜素(Allicin)是否能增加人皮肤基底细胞癌A431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Allicin对A43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筛选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照射组(IR组)、Allicin组和IR+Allicin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细胞自噬水平.结果 MTT结果显示大蒜素作用A431细胞24、48、72 h后IC50分别为35.47、18.64、6.56 mmol/L(F =22.54、18.94和21.63,P<0.05).和对照组相比,Allicin组和Allicin+ IR组A431细胞的自噬水平均增加(F=30.15、28.36,P<0.05),以Allicin+ IR组升高显著.结论 Allicin通过上调人皮肤基底细胞癌A431细胞的自噬水平来增加其放疗敏感性.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包膜糖蛋白gp41的表达及优化

    作者:包丽娜;白杨;姚岚;庄敏;凌虹

    目的 优化HIV-1本地流行株06044 gp41蛋白表达设计,为gp41免疫原的制备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以含HIV-1 06044 gp41基因的质粒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gp41目的基因,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6b-gp41T(含546~683 aa片段)及去掉N-端(NHR)和C-端(CHR)七价重复序列中间部分loop区(582~627aa)的pET26b-gp41 T(△L),经测序确认后,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 (DE3)中,IPTG诱导表达.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并鉴定重组表达蛋白.优化了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条件.结果 pET26b-gp41T和pET26b-gp4 1T (△L)重组表达质粒均能表达gp41蛋白,gp41T (△L)蛋白表达量高于gp41T;不同IPTG浓度诱导的蛋白表达量没有区别;用1 mmol/L IPTG诱导后,37℃条件下表达量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p41T (△L)与His抗体结合性能好.结论 实验获得了稳定表达HIV-1 06044 gp41的原核表达载体以及表达条件,为大量制备gp41蛋白免疫原奠定了基础.

  •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秋灵

    目的 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纳入AR患者55例以及健康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AR组和健康组.参考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FOXP3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信息以及Haploview 4.1软件运行的结果,选择rs3761547与rs3761548两个位点,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法进行相关基因型的检测.结果 rs3761547与rs3761548两个位点的杂合突变与AR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是经校正P值后发现只有rs3761548位点仍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3.10,95%CI为1.19 ~8.02,P<0.05).对不同过敏原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尘螨过敏患者中rs3761547与发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R值为1.98,95%CI为1.16 ~3.37,P<0.05).结论 rs3761548的AC杂合突变与AR发病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而rs3761547与尘螨过敏的AR存在一定的联系.

  • 布病快检三项在布鲁杆菌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景瑶;赵冬梅;毕惠梅;何晶晶;张柠

    目的 探讨布病快检三项在布鲁杆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就诊布鲁杆菌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荧光偏振检测方法(FPA)、传统虎红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布鲁杆菌病.结果 布病快检三项与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均≥0.75).布病快检三项的符合率98.3%和灵敏度97.2%要稍高于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方法.结论 布病快检三项较传统的血清学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为临床布鲁杆菌病诊断和治疗节省了时间,值得在临床布鲁杆菌病诊断中推广应用.

  • 标本保存时间、温度对荧光定量HBV-DNA检测的影响

    作者:马岩;姚继莹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的保存时间和温度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满洲里市第一医院PCR实验室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阳性患者血清,分别于室温和4℃条件下保存1d和7d,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病毒定量检测.结果 相同保存时间下,室温和4℃保存的血清样本病毒DNA定量检测无统计学差异:相同保存温度下,1d和7d保存的血清样本病毒DNA定量检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的含量,其结果在7d内不受样本保存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国际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