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rteriosclerosis 중국동맥경화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949
  • 国内刊号: 43-126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16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杨永宗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雷帕霉素对大鼠骨髓源平滑肌祖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作者:张坡;黄岚;朱光旭;宋明宝;崔斌;周音频;赵晓晖;尹阳光;方玉强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对骨髓源性平滑肌祖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探讨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骨髓源性平滑肌祖细胞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抑制新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加入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01~100 μg/L),培养12天后,α-SMA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骨髓源性平滑肌祖细胞,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收集培养8天贴壁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1~200 μg/L)培养24 h.分别采用MTT 比色法、改良的Boyden 小室和粘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平滑肌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粘附能力.结果 雷帕霉素显著抑制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平滑肌祖细胞,0.1 μg/L雷帕霉素作用12天,平滑肌祖细胞减少了70.9%±4.5% (P<0.01).雷帕霉素也显著抑制平滑肌祖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随雷帕霉素浓度增加而增加,1 μg/L雷帕霉素作用24 h使平滑肌祖细胞数量减少27.1%±4.5%(P<0.01).0.1~200 μg/L雷帕霉素显著抑制平滑肌祖细胞的粘附和迁移能力.结论 雷帕霉素可抑制平滑肌祖细胞分化,并抑制平滑肌祖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

  • 瘦素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丽;唐澜;赵勇;黄芬;王华兵;王洪杰;曾和松

    目的 探讨瘦素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以阐明瘦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至第4~6代,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瘦素(0、20、40、80、100、200 μg/L)孵育24 h后:模拟Boyden实验,检测瘦素对平滑肌细胞趋化迁移的影响;MTT法检测瘦素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瘦素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的影响.结果 瘦素对平滑肌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促增殖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在瘦素浓度为100 μg/L时达大效应(OD值为0.193±0.010).瘦素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的影响与此相同.瘦素有明显的促进平滑肌细胞趋化迁移作用,而且随着瘦素浓度的增加,迁移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 瘦素可以促进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提示瘦素可能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Fractalkine对平滑肌细胞增殖、趋化和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黎娜;朱文玲;陈莲凤;柯元南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Fractalki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趋化的影响.方法 在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Fractalkine 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Fractalkine对组织因子抗原表达的影响,噻唑蓝法比较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Fractalkine 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Fractalki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趋化实验比较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Fractalkine 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Fractalki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趋化的影响.结果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Fractalkine 可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抗原的表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与Fractalkine 共同作用后,组织因子抗原表达量较二者单独作用时明显降低.Fractalki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Fractalkine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均无明显促增殖作用.Fractalkine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Fractalki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明显的趋化作用,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趋化作用不够明显.结论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Fractalkine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分别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增殖和趋化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 局部应用雷帕霉素在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

    作者:范萌;谷天祥;姜春力;李卓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雷帕霉素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建立大鼠颈外静脉与颈内动脉间移植模型,干预组将200 μg雷帕霉素应用到移植静脉周围,对照组只移植静脉不给予雷帕霉素,于术后4周提取移植静脉,进行形态学分析测定内膜和中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行bcl-2和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新生内膜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形态学分析可见雷帕霉素组平均静脉内膜厚度为13.8±0.6 μm,较对照组36.4 ±1.6 μm明显降低(P<0.05) .雷帕霉素组平均中膜厚度为53.4±2.2 μm,对照组为76.2±2.6 μm,雷帕霉素组内膜中膜厚度比为0.258±0.031,显著低于对照组0.478±0.015(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应用雷帕霉素后bcl-2阳性率为16.6%±2.2%,明显低于对照组51.3%±3.4%, 雷帕霉素组bax阳性率为63.3%±3.2%,而对照组阳性率为16.3%±1.3%,说明雷帕霉素可以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 增强bax蛋白的表达.结论 在移植静脉周围局部应用雷帕霉素可以减少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在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付鹏;孙英贤;牛铁生;付新

    目的 观察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表达的变化.方法 对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大鼠腹主动脉标本采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内膜增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蛋白印记分析检测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的表达.结果 球囊损伤后可见新生内膜在术后7天出现,术后14天明显增厚,术后28天内膜继续增生,形成的新生内膜厚度不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厚(P<0.01).球囊损伤后7天、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记分析检测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8天时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球囊损伤后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的表达明显增强,提示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可能在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原花青素抑制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作者:王计良;毛朝旭;薛伟珍;姜兆秀;任洁;王晨;李瑜林;宁丽君;马登峰;任玉红;薛晓波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对同型半胱氨酸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及乳酸脱氢酶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的变化, 并用试剂盒检测原花青素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浓度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结果 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细胞48 h 显著降低细胞的存活率,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与丙二醛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预先给予不同浓度的原花青素处理细胞1 h, 可提高细胞存活率,并可有效抑制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与丙二醛含量的升高,维持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原花青素还显著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38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磷酸化.用特异性抑制剂分析证实,同型半胱氨酸介导的细胞毒性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所依赖的.结论 原花青素能抑制同型半胱氨酸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毒性, 其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维持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终阻断活性氧激活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热休克蛋白90对氧化应激激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作用

    作者:刘代华;朱炳阳;黄红林;廖端芳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对氧化应激激活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作用.方法 取SD雄性大鼠胸主动脉做原代平滑肌细胞培养.用1 μmol/L可溶性鸟苷酰环化酶抑制剂6-Anilinoquinoline-5,8-quinolinedione (LY83583)处理4~12代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热休克蛋白90、磷酸化和未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用格尔德霉素(热休克蛋白90的特异性阻断剂)预处理细胞30 min,再用LY83583处理120 min,免疫共沉淀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热休克蛋白90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结合,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核内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结果 LY83583处理120 min时细胞内热休克蛋白90表达达高峰,较0 min时增加9倍,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第二个活化高峰一致.LY83583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120 min后,热休克蛋白90与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结合较对照组升高了5.5倍(P<0.01),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量增加了6.1倍(P<0.01),而细胞核内的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也明显增加;5 μmol/L 格尔德霉素预处理后,LY83583的这些效应则被阻断.结论 氧化应激增加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热休克蛋白90,并增加其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及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结合,促进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核转位.这可能是氧化应激激活大鼠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抗氧化应激引起的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 咪达普利对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与减轻心肌线粒体损伤有关

    作者:唐惠芳;吴书林;邓春玉;张文昶;邝素娟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对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用药1组、用药2组和用药3组共5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建立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模型,对照组只开腹和分离腹主动脉.3个用药组大鼠术后分别灌胃给予咪达普利1.5 mg/(kgd)、3或6 mg/(kg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共4周.4周末心脏B超检测心功能,颈动脉插管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心脏称重,计算与体重的比例,分光光度计检测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变化,电镜检测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心脏超声心动图发现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组大鼠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E/A比值明显增高,血流动力学检测发现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升高,左心室松弛时间常数延长,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下降,心脏指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增加.咪达普利使增加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E/A、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心脏指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降低,左心室松弛时间常数缩短,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升高,随着咪达普利剂量的增加,改变的程度越明显.线粒体功能检测发现,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下降,丙二醛增加,电镜观察发现心肌细胞肌丝排列不整齐、线粒体肿胀及空泡化等线粒体损伤;咪达普利减轻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结论 咪达普利通过减轻心肌细胞和线粒体损伤改善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功能.

  • 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新生;沈彦明;宋建军;王竹文;苏洪山;李国平;王洪光;冯领周;周美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支架置入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测定48例稳定型心绞痛、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分析.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后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支架置入前(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亦高于对照组(P<0.01), 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支架置入个数有关,置入支架越多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高活化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急性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加强了血小板的活化,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影响

    作者:王延琳;杨向红;柳爱华;王跃中;张亚佳;刘政操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诱导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Matrigel检测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的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细胞Flt-1mRNA的表达量.结果 应用Matrigel可诱导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腔样结构形成,随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升高(0、5、10和20 μg/L),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逐渐增多,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达到40 μg/L时管腔样结构的数量有所减少(P<0.05).Flt-1 mRNA的表达量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浓度的升高(0、5、10和20 μg/L)而逐渐增高,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达到40 μg/L时其mRNA水平有所降低(P<0.05).结论 应用Matrigel可在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有促进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关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Flt-1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亦呈剂量依赖性,且这种剂量依赖性同微血管内皮细胞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一定范围内呈现一致性.

  • 川芎嗪联合左旋精氨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万铁;王方岩;王卫;许涛;潘雪蓉;谢克俭;方周奚

    目的 探讨川芎嗪联用左旋精氨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川芎嗪治疗组(C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左旋精氨酸治疗组(D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川芎嗪+左旋精氨酸治疗组(E组).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Ca2+浓度、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和能荷的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Ⅲ态呼吸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降低,Ⅳ态呼吸速率、Ca2+浓度和丙二醛显著升高,心肌组织ATP和能荷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C组、D组和E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Ⅲ态呼吸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升高,Ⅳ态呼吸速率、Ca2+浓度、丙二醛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TP和能荷明显增高;且与A组比较,E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川芎嗪联用左旋精氨酸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钙超载,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线粒体功能.

  • 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作者:胡新华;张宏伟;张强;张志深;杨军

    目的 研究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 Wistar大鼠48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shRNA对照组、shRNA组,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在移植1、2周取材.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生存素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生存素基因的蛋白产物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生存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变化. 结果 移植1、2周内膜增生明显,局部转染靶向生存素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能够明显抑制内膜增生(P<0.05).血管移植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生存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而shRNA组却显著减少(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减少,而TUNEL法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结论 采用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可显著抑制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生存素的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实现的.

  • 赛格列酮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上调

    作者:丁月霞;钟谮;孙劼;刘启才;刘世明

    目的 研究赛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上调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赛格列酮(0.1 μmol/L、1 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再与10-7 mmol/L血管紧张素Ⅱ共孵育12 h.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0.1 μmol/L和1 μmol/L赛格列酮预处理24 h组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 mRNA上调无抑制作用(1.107±0.091比1.104±0.081和1.062±0.051,P>0.05),而10 μmol/L和100 μmol/L组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0.814±0.016和0.766±0.026,P<0.01和P<0.001);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表达分别下调52.9%和55.5%(P<0.01和P<0.001).而不同浓度的赛格列酮(0.1 μmol/L、1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使血管细胞粘附分子mRNA表达分别下调14.2%、19.5%、45.1%和60.7%(0.1 μmol/L时P<0.01,余P<0.001);蛋白表达分别下调17.8%、33.8%、54.5%和58.9%(0.1 μmol/L时P<0.01,余P<0.001).结论 赛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并呈浓度依赖效应;但对细胞间粘附分子1无论是mRNA还是蛋白水平,在低浓度(0.1 μmol/L和1 μmol/L)时无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10 μmol/L和100 μmol/L)可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

    作者:蔡施霞;余细勇;林秋雄;单志新;符永恒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以及通过体内外血管生成实验证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为实验对象,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利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量化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体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作用后基底膜类似物栓子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小鼠体内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结果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基底膜类似物栓子中新生微血管生成.结论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

  • 血清雄激素水平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王立真;徐忠;蔡尚郎

    目的 研究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变化,以及血清雄激素对血清脂蛋白、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探讨血清雄激素水平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男性冠心病病人91例(冠心病组),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n=30)、两支病变组(n=33)和三支病变组(n=28),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男性43例作为对照组.入选病例均测定血清总睾酮、游离睾酮、去氢表雄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以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显著增高(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睾酮显著降低(P<0.001);游离睾酮冠心病各亚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冠心病各亚组均高于对照组(P<0.001),单支病变组低于两支及三支病变组(P<0.01);空腹胰岛素及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冠心病各亚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内膜-中膜厚度与游离睾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值均小于-0.5,P<0.001),与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呈显著正相关(r值均大于0.5, P<0.001).结论 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游离睾酮水平下降, 游离睾酮通过影响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参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顺应性的关系

    作者:邢绣荣;华琦;杨峥;刘荣坤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顺应性的关系.方法 对6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9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电泳判断基因型及测序,并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结果 高血压组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6.5%比20.6%及48.7%比42.4%,P=0.015和0.002).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显著高于CC基因型者(P<0.05),高血压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在T等位基因携带者也显著高于CC基因型者(P=0.001).携带T等位基因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及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者(P<0.05).结论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性增加有关,并且677T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遗传因素.

  • 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干预能缓解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彭化生;孙翠云;刘美华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辛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58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药物联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0例,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应用辛伐他汀(每晚20 mg)和肠溶阿司匹林(每天75 mg).对照组78例,仅给予控制血糖.共随访3年,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2、3年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颈动脉内径的比值、颈动脉斑块积分及血糖、血脂、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 干预组在随访后第1年平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分别为1.02±0.11 mm和3.8±2.4,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年分别为0.89±0.15 mm和2.7±1.6,第3年分别为0.89±0.14 mm和2.5±1.1,这两年与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内径比值在干预后也明显降低.随访结束时,干预组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75%和10.00%,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干预能延缓和逆转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 长期应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焕轶;周发展;王伯松;王咏梅;李惠娟;尹鲁骅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6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予裸支架植入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的前6个月两组均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6个月,6个月后对照组只应用阿司匹林,试验组继续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6个月(其他冠心病基础用药一致).分别于治疗6个月、12个月采用肱动脉超声和上臂反应性充血试验的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肱动脉舒张期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动脉扩张性、血流阻力和肱动脉中膜厚度等反映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结果 试验组肱动脉管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扩张性增加,血流阻力和肱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降低;其应用12个月比6个月效果更明显.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比对照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在反应性充血状态下,试验组肱动脉管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增加,血流阻力降低;而对照组血流速度、血流量、血流阻力、肱动脉管径等指标治疗12个月与治疗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应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有保护作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氧化产物升高的机制及意义

    作者:冯毅;王积慧;沈成兴;马根山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体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的水平来探讨氧化应激损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入选73例急性心肌梗死 (46例择期和27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21例非冠心病患者,均经造影证实.于入院即刻、24 h和48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紫外荧光光度法测定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硫代巴比妥酸光度法测定丙二醛浓度.结果 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各时间点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较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高(P<0.01);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370(入院即刻)、r=0.422(入院24 h)、r=0.559(入院48 h)].与非冠心病组对应各时间点丙二醛浓度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升高(P<0.05),而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浓度显著升高.氧化应激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是反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 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冯民;张梅;张运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证据显示,燃烧的烟草产生的气体和焦油微粒毒素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急反应、脂质代谢紊乱、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改变以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这一过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对烟草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进行阐述,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他汀类药物在心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丁旻珺;刘建平

    已有一系列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减少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内皮功能等途径降低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及再发生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衰竭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并且提示这些作用的有效性并不依赖于他汀类药物对血脂的降低,即有降脂以外的作用.

  • 代谢综合征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毕秀萍;张薇

    代谢综合征是以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的动物模型包括遗传性模型、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模型、环境因素诱导模型、外科干预或药物诱导模型.4类模型均具备了一定的代谢综合征特点,也各有自己的优点及局限性;其中以环境因素诱导模型能模拟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出现人类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特征,但与人代谢综合征的实际情况尚有一定差距.

  • 脂蛋白(a)测定的标准化和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价值

    作者:庄一义

    简述脂蛋白(a)测定国际标准化程序和存在的问题.载脂蛋白(a)分子大小的不均一性不同程度地影响免疫化学测定,使脂蛋白(a)测定标准化不易推广和应用,同时脂蛋白(a)测定值的不准确性影响评估个体心血管疾病危险状态.文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冠心病和脑卒中与脂蛋白(a)水平的关系.国内报道的病例-对照结果均指示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的脂蛋白(a)增高,而且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国外前瞻性报告亦证实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增高,但是对脂蛋白(a)是否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尚有争论.文章讨论了脂蛋白(a)测定的指征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价值.

  • 中国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陈筱潮;徐明彤;韩春丽;陈维清

    目的 对中国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进行Meta分析.方法 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Medline等文献检索途径,全面检索2005年12月31日以前发表的有关中国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独立的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评价筛选合格文献,漏斗图检验入选文献的发表偏倚,分析各研究的异质性并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合并,统计其总的比数比和95%可信区间.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4.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个研究共1 161名冠心病患者和1 149名对照者被纳入Meta分析,入选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研究结果之间无明显异质性(χ2=3.53, P=0.74),按Peto固定模型进行数据合并,数据合并后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中B1B1基因型与B1B2+B2B2基因型的比数比为1.34,95%可信区间为1.12~1.60(P=0.002). 结论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 TaqIB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冠心病易感性相关,B1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 脂代谢紊乱是当今对人类健康的大威胁

    作者:宋剑南

    脂代谢紊乱作为原发病因或继发性疾病与全身各系统主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脂代谢紊乱与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肿瘤及代谢综合征等的关系已为大家熟悉,故本文仅集中介绍近几年来脂代谢紊乱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关节、视网膜病变、皮肤病、自身免疫及炎症、精神性疾患、HIV感染和AIDS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中医对脂代谢紊乱的论述和现代诠释.提出"脂代谢紊乱是当今对人类健康的大威胁"的观点.

中国动脉硬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