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小睑裂综合征的一期手术矫正

    作者:张阳;尹树国;聂庆珠;徐洪斌

    小睑裂综合征是先天性眼睑发育异常,睑裂的垂直裂和水平裂均小于正常人,内眦赘皮 ,内眦间距增宽,鼻根部平坦,有的伴有上直肌麻痹或其他眼外肌麻痹,双眼同时发病.我们从1995年3月至2000年12月采用额肌悬吊术、内眦韧带缩短术、外眦开大术为14例小睑裂综合征患者进行一期手术矫正,效果满意.

  • 眶骨爆裂骨折晚期的治疗

    作者:吴念;黄绿萍;周传德;毛运春

    眶骨爆裂骨折[1-3]临床上表现为眼球内陷、因眼球水平或垂直方向活动受限引起的复视以及眶下区的感觉麻痹[4].据报道,伤后2~3周后嵌顿的眶内脂肪及软组织发生萎缩、瘢痕化等继发病变,影响手术治疗效果[5].外伤后数月至数年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如何,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治疗了4例眶骨骨折晚期的患者,效果较好.

  • 颈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颏、下颌区烧伤瘢痕

    作者:黄绿萍;吴念;周传德;朱晓峰;陈美云;岳纪良

    皮肤扩张术在烧伤瘢痕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下颌颈区为活动度较大的部位,皮肤弹性大,烧伤后形成增生瘢痕,易引起外观畸形,严重者还可伴有下唇外翻及颈部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如采用传统的游离植皮方法治疗,外观较难令人满意.现将我们近5年来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颏、下颌区瘢痕29例的经验作一回顾性总结.

  • 头皮撕脱伤的整形治疗

    作者:刘林嶓;陈言汤;张建文;陈旻静;翟晓梅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自1975~2000年共收治头皮撕脱伤61例,其中男5例,女56例.年龄2~53岁.撕脱面积:小5cm ×6cm,大为全头皮连同除右面颊部外的面部及上颈部.

  • 超声去脂法治疗面部大型脂肪瘤六例

    作者:王勇;邱丽萍;兰玉;毋巨龙

    用超声去脂法行腹部、臀部及大腿等处的去脂减肥治疗较普遍,我科在1998年1月~2000年12月,应用北京中科电气高公司生产的ZULS超声去脂仪治疗面部大型脂肪瘤6例,较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优点.

  • 眉内切口提紧悬吊眼轮匝肌矫正下睑外翻六例

    作者:郭爱华;柳大烈

    1998年10月至2000年8月,我们根据患者眼睑局部情况采用眉内切口,分离悬吊颞浅筋膜眼轮匝肌瓣,矫正下睑外翻6例,取得满意效果.

  • 阴茎、阴囊皮肤撕脱伤五例

    作者:裴继云;汤海萍;刘亚平;邓军

    1995年~1999年7月,我院共收治阴茎、阴囊皮肤撕脱伤5例,采用回植、皮瓣、皮片移植的方法一期覆盖阴茎、阴囊创面,均获成功.

  • 应用反向海鸥皮瓣行指蹼成形术

    作者:李春满;张荣明;徐丽华

    受Smith[1]应用海鸥皮瓣的启示,自1995年以来,我科应用反向海鸥皮瓣行指蹼成形术15例,计42个指蹼,效果满意.

  • 激光切割法与常规经结膜眼袋整形术的临床比较

    作者:虞渝生;白雪莉;周志琴

    自1984年Baker[1]首次报道激光眼睑手术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一方面认为, 是高科技在吸引着患者慷慨解囊而好处并不相当[2];另一方面则认为,激光眼袋手术出血极少、视野清晰、省时,激光切割组织快速、准确,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3,4].目前,此种手术方法已被国内广大医师所接受[4,5].2000年 9月底至2001年6月以来我科行激光经结膜眼袋整形手术116例,而1998年5月以来对单纯眶脂肪突出型眼袋患者和伴有皮肤松弛,但不愿接受皮肤切口的眼袋患者,行常规经结膜眼袋整形术亦有103例,我们对两种手术方法在术中情况,术后经过和近、远期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现将我们的经验介绍如下.

  • 巨大颅外脑膜囊肿伴颅面骨畸形一例

    作者:章庆国;冷永成;王磊;刘育凤;王照明

    患儿,男,12岁.出生时发现右颞部有约"乒乓球"大小肿块,逐渐长大,以右颅面部巨大囊肿收住院.体检:右侧头面部巨大肿物,质软,表面光滑,有波动感,呈囊状,右颅面部严重变形.肿块中心位于颞下凹,上界在顶骨和颞骨的交界处,前内界在眶外侧,后界靠近乳突,下界达下颌骨下缘并突向口腔,大小约16cm×14cm;颞骨、额骨向深部凹陷变形,右眼眶明显变小、畸形,右眼外眦向外牵拉、移位,右眼失明;右颧骨、颧弓、下颌骨向下移位且畸形严重.

  • 骶臀部巨大褥疮继发鳞癌一例

    作者:曾运泉;邹升帆;李汉荣

    男,71岁.27年前因伤寒病高热昏迷1个多月致骶臀部出现褥疮.伤寒治愈后,骶臀部创面至今一直未愈,其间长期自行用各种民间中草药敷帖,偶尔用抗生素药粉洒于创面等治疗.

  • 双侧下颌角突出合并小颏畸形的治疗

    作者:张智勇;归来;滕利;侯全志

    目的提高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小颏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用口内入路行双侧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同时行颏部水平截骨前徙延长、小夹板坚强内固定、自体下颌角骨质断端间植骨术,不作咬肌部分切除手术. 结果 1996~1999年共收治20例,术后下面部宽短畸形明显改善.咬肌虽未行部分切除,但术后随着咬肌附着点的上移、肌张力降低而发生部分萎缩,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结论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严重小颏者,只有同时行双侧下颌角截骨和颏部水平截骨整形,才能达到全面矫治畸形的目的.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截骨设计灵活、向上可达下颌升支后缘、向下可延续至下颌体下缘,截骨量大; 一次完成,截骨后的下颌角更加圆滑自然;结合颏部截骨整形术,不仅提高了术后的整体效果,而且可利用截除的下颌角骨质充填于颏部水平截骨断端间,可以保证骨质的愈合,一举两得.

  • P物质上调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TGF-β1的mRNA表达

    作者:胡大海;陈璧;朱雄翔;陶克;汤朝武;王剑波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 SP)与瘢痕形成间的调控关系.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SP及其受体特异性拮抗剂L-703,606乙酸盐,MTT法测定细胞生长增殖量;采用细胞爬片法培养细胞,加入SP 对细胞作用后,应用TGF-β1 mRNA特异性探针行细胞原位杂交,计算细胞的TGF-β1 mRNA阳性表达率,并经图像分析测定阳性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强度,分析SP与真皮成纤维细胞TGF-β1 mRNA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SP可促进体外培养的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其作用与SP浓度呈现依赖关系,当浓度达到25 ng/ml时,刺激细胞生长的速率达大值,可使细胞较对照组提前4 d融合;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受25 ng/ml的SP刺激后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48 h后即可见细胞表达TGF-β1 mRNA的阳性率及强度均显著增加;SP对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上述效应,均可被其受体拮抗剂L-703,606乙酸盐所抑制.结论 SP可促进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同时上调细胞的TGF-β1mRNA表达;提示SP可能为皮肤损伤后瘢痕形成过程中启动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 PCNA在增生性瘢痕和慢性溃疡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同柱;付小兵;顾小曼;杨银辉;孙晓庆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增生性瘢痕和慢性溃疡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增生性瘢痕和慢性溃疡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慢性溃疡组织中的PCNA表达量及其定位.结果在所测定的16例标本中均有PCNA阳性表达,且PCN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慢性溃疡组织(P<0.01).两种组织中PCNA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内.结论 PCN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慢性溃疡中的表达量较低,PCNA的不同表达量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和慢性溃疡的形成有关.

  • 头面部巨大血管瘤的整形外科治疗

    作者:梁建;郝新光;罗少军;汤少明;颜大胜;梁杰

    目的总结135例头面部巨大血管瘤切除后的组织或器官缺损的修复治疗规律. 方法正确执行病变切除术,控制出血,保持稳定的血容量,合理地修复与重建破损组织或器官.结果实现了病变的较彻底切除,杜绝意外伤亡,破损组织或器官获得了较完满的修复与重建. 结论任何类型的头面部巨大血管瘤,均应在充分准备下,争取尽早施术 .

  •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及初步观察

    作者:邓细河;程宁新;王洪涛;翟佳羽;崔颖秋;邓慧;裴霞;姜杰;黎凡

    目的探索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对271例3~12个月婴儿完全性唇腭裂进行了一期修复,同时对24例裂隙宽大的患儿进行术前腭部矫治,对术后1~4年的116例患儿唇的外形及语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手术,术后除2例发生呼吸困难,6例腭部瘘孔形成及5例伤口渗血外,全部愈合良好.研究发现1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腭部矫治后,齿槽部裂隙左右距离较矫治前平均缩小6.1 mm;前后距离较矫治前平均缩小6.6 mm ;唇外形评价优良率达93.1%,语音评价优良率达94.8%.结论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腭部矫治可明显缩小齿槽部的裂隙,有利于宽大裂隙的修复.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可获良好唇外形及语音功能恢复.

  • 高密度毛发移植治疗瘢痕性秃发

    作者:王继萍;范金财

    目的探索高密度毛发移植治疗因各种因素所引起的瘢痕性秃发的新技术. 方法于头颅的后、侧部优势供区内,切取含有完整毛发的条形头皮组织 .分割成微小毛发移植物(含4~6根毛发)和显微毛发移植物(含1~3根毛发).然后,植入头皮瘢痕脱发区内预制的相应孔洞中.结果 1998年4月~2000年2月,将此项技术,应用于96例128个瘢痕性秃发区.32例仅需一期手术;64例需行二期手术完成治疗.术后12个月以上的远期随访,移植的毛发生长自然、良好,成活率90%~95%. 结论高密度毛发移植技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毛发生长自然、密集, 即便在瘢痕区域的受床上移植的毛发常常也能良好地生长,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又一理想手段.

  • 面动、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研究

    作者:赵振民;李森恺;李养群;杨明勇;黄渭清;刘元波;翟弘峰;李建初;李俊来;付先水

    目的测定面血管的管径及面动、静脉的相互位置关系,研究面动脉(特别是远心段)的血流动力学,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仪在轴型组织瓣设计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美国产的Diasonic VS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例成人双侧面动、静脉进行检查.结果面动、静脉在下颌下缘相互靠近,在口角周围和鼻翼基底下方相互远离.阻断面动脉向上的血流后,在口角周围和鼻翼基底下方,面动脉的逆行血流速度为阻断前的1/4~l/2. 结论面动、静脉相互位置关系的变化为面血管轴型组织瓣的设计和手术操作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依据.面动脉远心段逆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为面血管逆行岛状组织瓣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血流动力学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仪对轴型组织瓣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

  •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松质骨基质复合人工骨修复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陶凯;毛天球;杨维东;陈富林;顾晓明;陈书军

    目的观察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人工骨在骨缺损区的成骨作用, 探索该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颅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新西兰兔骨髓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后,接种于藻酸盐-松质骨基质中,形成松质骨基质-藻酸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人工骨,修复自体颅骨缺损.分别植入松质骨基质和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作为对照.植入4周和8周后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 ,观察骨形成情况.结果复合人工骨组成骨量优于单纯植入松质骨基质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组,并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人工骨修复颅骨缺损效果良好 ,可以作为临床大型骨缺损修复的途径之一.

  • 人羊膜细胞外基质与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何清义;陈秉礼;王智彪;李起鸿

    目的通过人羊膜细胞外基质(HA-ECM)与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观察成纤维细胞在HA-ECM上的生长特性,以及胶原原纤维产生情况,为使HA-ECM成为皮肤组织工程化的载体打下基础.方法将不同浓度的成纤维细胞种植于HA-ECM上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在HA-ECM的生长、排列,以及细胞的粘附和胶原原纤维产生情况.结果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在HA-ECM上生长良好,呈放射状或平行排列;组织切片发现HA-ECM上有较多梭形细胞附着,细胞排列紧密;电镜下见成纤维细胞胞膜基底部向HA-ECM内伸出数个突起,细胞与羊膜基质粘附相当牢固,胞外有较多胶原原纤维堆积. 结论种植于HA-ECM的成纤维细胞有一个适宜的细胞浓度(3.5×106 个/ml);HA-ECM具有良好的支架和渗透作用,成纤维细胞在其上生长、粘附良好,胶原合成、分泌旺盛,HA-ECM是一种较理想的成纤维细胞载体.

  • 肿胀法行体外、内超声及单纯负压吸脂减肥术的比较

    作者:胡志奇;高建华;齐向东

    目的比较在肿胀麻醉下行体外、体内超声及单纯负压吸脂术的效果.方法对应用上述3种吸脂法的276例受术者的吸脂量、吸脂时间、术后并发症、皮肤皱折、皮肤弹性恢复程度及术中术者体力消耗等多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体外超声可以快速度使脂肪乳化,便于吸脂,且术后并发症出现少,体内超声次之,单纯法多.结论体外超声吸脂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局部减肥方法.

  • 重睑术后粘连畸形及其治疗

    作者:张海明;孙广慈;周孝麟;宋维铭;马继光;杨欣;冯国平;冯越蹇;安波

    目的提出重睑术后粘连畸形的概念及其治疗原则,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本组30例重睑术后粘连畸形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度,根据其形成特点,采用抽除缝线、眶隔脂肪瓣移位、眶隔部眼轮匝肌下移、睑板前眼轮匝肌瓣移转、自体脂肪组织游离移植和缩短上睑提肌肌腱的方法治疗. 结果术后进行3个月至2年的随访,除隔部眼轮匝肌下移、睑板前眼轮匝肌瓣移转治疗效果欠佳外,其它方法均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治疗重睑术后粘连畸形应在彻底松解局部粘连的基础上,根据局部条件采用隔断粘连区的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长期效果.

  • 皮瓣缺血坏死的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张选奋;郭树忠

    皮瓣坏死是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终结果,涉及缺血、氧自由基损害、白细胞粘附和 Ca2+超载等病理变化,而炎症介质既损伤组织和血管,又从多方面加强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皮瓣坏死防治的根本措施在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和防止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仅就皮瓣缺血坏死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 VEGF及其受体与增殖性血管瘤

    作者:胡琼华;林晓曦;王炜

    增殖性血管瘤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畸形不一样,它在组织学上是增生的[1],早期其迅速扩张,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后会自动消退,因此大多数医师主张一直观察到病变自动消退,然而患者及家属对此很难理解[2].

  • 鼻底缝合对Le FortⅠ型截骨鼻形态的影响

    作者:华泽权;柳大烈;贾立辉;梁英

    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移动上颌骨后可导致鼻形态的变化[1],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手术的设计及术后面容的预测有较大意义.

  • 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血管三维结构的研究及应用

    作者:张启旭;乔群;陈光宇;柳成;滕利;周刚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的血供模式以便合理应用于临床. 方法对8具16侧成人下肢标本灌注后解剖观察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的血供特点,并作血管结构的三维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脂肪筋膜瓣移植矫治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瘢痕挛缩或发育不良15例,双侧隆乳术1例. 结果 16侧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血管三维结构特点相同,由轴型血管营养 ,逐层分布,血供丰富.临床应用16例17块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1年,远期效果稳定,无吸收,形态满意.供区无功能障碍,外观影响不大. 结论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血供丰富,可即期修薄塑形,是软组织缺损用带血运的组织充填修复较理想的材料.

  • 应用阴囊肉膜平滑肌肌皮瓣修复阴茎延长术中的阴茎创面

    作者:刘元波;李森恺;李养群;杨明勇;赵振民;霍然

    目的提供理想的阴茎延长术中阴茎创面的修复组织.方法在阴茎、阴阜区皮肤交界处切开,切断阴茎浅悬韧带和部分阴茎深悬韧带行阴茎延长术后, 应用以阴囊前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阴囊肉膜平滑肌肌皮瓣(下简称阴囊皮瓣)移转修复在阴茎根部所形成的创面. 结果 1996年以来共应用于16例患者,阴茎平均延长4~4.5 cm,阴囊皮瓣全部成活,阴茎形态满意,阴囊无明显变形. 结论阴囊皮瓣血运丰富,薄而无皮下脂肪,有伸缩性,是阴茎延长手术中阴茎皮肤缺损较好的修复方法之一.

  • 跨区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的实验研究

    作者:牙祖蒙;陈宗基

    目的了解反流轴型皮瓣的成活机理. 方法以Wistar大白鼠左旋髂深血管为蒂,形成8.0 cm×2.5 cm横跨腰背部中线4.0 cm的矩形皮瓣,作为反流轴型皮瓣模型,观察其成活过程中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的途径、方向和流速、血管管径和管内压力、血流量及血管构筑的改变. 结果皮瓣完全成活率100%,术前中线两侧动脉压差约等于0,术后皮瓣近、远端灌注压差达4.9 kPa;轴心动脉经中线吻合支向对侧供血,经静脉吻合支回流;中线以远区域的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术后48 h内,皮瓣远端血流量仅为术前的1/8~1/5,中线区静脉压高于远端,6例的皮瓣远端静脉淤血;72 h后中线区血管吻合支增多、增粗,静脉压低于远端,远端淤血开始缓解;轴心血管沿吻合支逐渐向中线以远延伸,14 d形成与顺流皮瓣相似的轴心血管,血流量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结论反流轴型皮瓣经两侧轴心血管之间的吻合支供血和回流,其动力是吻合支两侧的动、静脉压差.术后72 h内易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此期皮瓣以代偿性的吻合支增粗、增多及压力下降维持其循环;72 h后,与顺流轴型皮瓣相似的轴心血管逐渐形成, 为皮瓣成活提供了可靠的循环.

  • 耳后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鼻部分缺损

    作者:韩岩;艾玉峰;雷永红;杨力;张辉

    目的应用能携带耳廓软骨,色泽与鼻部相近的小型游离皮瓣修复鼻部分缺损. 方法采用以耳后动、静脉为血管蒂的耳后游离皮瓣行吻合血管的移植, 对5例鼻部缺损进行了修复.结果 3例术后皮瓣血运完全正常,2例术后1~4 d内有不同程度的静脉回流障碍.5例皮瓣终全部成活,术后效果较为满意. 结论本手术供区隐蔽,皮瓣不臃肿,色泽与鼻部相近,1次手术即可达到较满意的修复效果,是修复鼻尖、鼻翼大部缺损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

  • 从整形外科医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引起的思索

    作者:程宁新;李敏;王强

    诺贝尔奖设立已逾百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重温诺贝尔医学奖中与整形外科相关的获奖研究者和医生的创造性业绩、成长历程和科学思想将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