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颈动脉粥样斑块作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逐渐引起临床研究的重视III。为了给予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可靠理论依据,现对我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临床诊断观察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于我院超声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5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61列,女29例,年龄42 -73岁,平均年龄(s4.2±11.2)岁,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确认,其中心绞痛40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35例(心肌梗死组),且排除并有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选取于我院超声科同期行健康体检入员4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健康男性25名,女性I5名,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SO.2± 10.1)岁。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O.O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采用西门子X15O,飞利油IE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

  1.3方法要求检测对象采取头部伸侧位或头部伸侧位,首先行沿颈总动脉山近,心端慢慢前l头部方向移动检查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的颅外段、颈外动脉的纵断面扫描,然后行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由纵置转模为横置扫描。此时采用多点测定法对颈总动脉近分叉处近10、20、30mm处采用纵向、前斜位、侧位,每次检测完后均取颈总动脉后壁处测IMT(内-中膜厚度)值,双侧共有18个IMT值,取其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IMT值。在颈内动脉取其临近lem处,采用前位、后位、侧位3种不同角度,每次取样于其后壁,两侧共6个颈内动脉ITM值,取平均值作为颈内动脉IMT值。结果判定:早期动脉粥样硬化:IMT>lmm为标准判断, f汪块:IMT局部增厚>1.2mm。

  1.4硬化斑块组织病理学分型根据超声检测结果的不同特点分为硬斑、软斑平日复合型斑。

  1.5斑块积分的计算0分:无斑块,IMT<1.Omm,分内膜局限性增厚,IMT>1.2mm,2分: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未选成明显狭窄g分管腔狭窄121为20%-50%,4分:管腔狭窄为50%-99%;5分:血管完全闭塞。

  1.6统计学方怯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经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O.Os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 I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本组75例冠心病患者中有67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戎)斑块形成,占89.3%,其中心肌梗死患者35例,心绞痛患者32例:而40{yIJ:H照组中只有9j列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或)斑块形成,占22.5%,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O.Os)。

  2.2冠心病组(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IMT和斑块积分情况的比较(表1)2.3冠心病组(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不同斑块的比例情况比较。

  3讨论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安全,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动1年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早期能够发现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冠心病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准确的衡量,标准之但是因为其负面影响较大,检测价格昂贵及操作性的复杂等缺点局限了其发展空间。颈动脉斑块可以被用来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程度,并与脑出血、脑梗死相关,而能反映冠状动脉受累的严重程度。所以颈动脉斑块可以作为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科采用彩色超声检视IJ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l临床资料,根据可行性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及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临床分组,并在同期抽取于我科体检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超声检视IJ结果表明,75例冠心病患者中经动脉病变有67例,占89.3%,其中心肌梗死35例全部发生经动脉病变,而对照组45例中发生颈动脉病变的仅有9例,占22.5%,P<O.05,2组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患者颈内动脉IMT、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高出很多,P<O.05;心肌梗死组的颈内动脉IMT与心绞痛组相比较也明显高出很多,P<O.0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斑块病理方面,心绞痛组主要是以硬斑为主,心肌梗死组主要出现软斑,也有少部分出血复合斑。综上所述,但凡在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评估的时候,可尝试先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因为颈动脉超声检测是一种无创伤,容易操作且精确率极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检测l方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