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국제생물의학공정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81
  • 国内刊号: 12-138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18-86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李迎新
  • 类 别: 生物医学工程
期刊荣誉:
  • 心室晚电位检测技术进展

    作者:王忠友;吴水才;林家瑞

    本文从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理,介绍了检测心室晚电位的时域、频域、时频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几种常见方法,进一步引出了自适应滤波的逐搏检测方法.

  • 软光刻技术

    作者:洪吉;刘伟庭;陈裕泉

    本文介绍了国外新出现的微结构制造技术--软光刻技术,它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有效的和低成本的微米、纳米尺寸微结构的制造方法.讨论了软光刻的几个关键技术:自组织形成的单层有机膜、弹性模、微印刷技术、再铸模、微传递成模、毛细管成模、溶剂辅助成模.并且阐述了软光刻技术在光刻技术难以实现的拓扑结构、材料以及分子尺寸领域上的应用.

  • 医学图像可视化与相关技术及应用

    作者:谢英杰;叶志前;徐庐生

    ;医学图像可视化是医学图像处理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而有价值的部分.它产生的时间不长,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范围正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从医学图像可视化的算法开始,介绍可视化中三维重建、图像配准融合等技术及其医学应用,并对医学图像可视化新发展,尤其是结合PACS在图像数据库管理、在线可视化等方面的发展作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 医学图像 可视化 PACS
  • 生物活性材料的设计及研究进展

    作者:陆声;林月秋;常山

    近几年来,生物材料的研究成为热点,而其中重要的进展就是生物活性材料.通过生物识别而使材料具有生物活性,包括结合生长因子、黏附因子及质粒DNA.甚至可以通过材料在生物体内环境下的不同时期的性状改变而具有活性,包括从液态原状变成固态及从可溶性转化成固定在组织表面的材料.

  • 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作者:孙明林;胡蕴玉

    骨形态发生蛋白用于骨缺损的修复需要有合适的载体,目前已经有多种材料用作BMP的载体,包括生物陶瓷、骨水泥、高分子多聚体、胶原、纤维蛋白凝块、异体骨、异种骨等.这些材料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各不相同,因而与BMP复合后也各具特色.本文介绍了不同载体与BMP复合成人体骨的各自性能特点,并回顾了各种载体材料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现状.

  • 轴流泵研究进展

    作者:王伟;黄惠民

    辅助循环设备的改进一向受到人们的关注,轴流泵为人工心脏以及体外循环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天地,如何使其不断向小型化、实用化、安全化方向发展,拓展它的应用范围,是现今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轴流泵的结构特点以及当前国际上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的现状.

  • 左心辅助循环后心肌功能恢复的预测研究

    作者:陆军;肖学钧

    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作为一种重度心衰的抢救措施及等待心脏移植阶段的过渡支持,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临床应用的病例数不断增加,抢救了许多濒死患者的生命。患者是否可以撤离LVAD,何时撤离LVAD,目前主要依据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情况而定。能否在用LVAD前通过测定一些简单的、无创伤的指标来预测患者的愈后,该用什么指标,这对于临床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这些问题尚未弄清楚。本文就该方面研究的近况作一综述。

  •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信号分析及处理方法

    作者:王海燕;盛昭瀚;刘乃丰;邱海波;周韶霞

    本文讨论了在危重病医学科中建立病人监测和应急诊断系统要解决的及处理方法.介绍了获取危重病人主要生命体征信号的有关技术,对目前常用的生命体征信号处理方法作了综述,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利用多变量时间序列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处理多维生命体征信号及从中提取危重病人病理特征的新方法.

  • 基于RP的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载体制造问题研究

    作者:吴永辉;李涤尘;卢秉恒;王臻

    针对组织工程中急需具有适当尺寸的孔隙及孔隙度结构的细胞外基质-载体和组织载体的骨架材料的问题,本文引入了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快速成形(RP)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出既具有精确解剖学形态、又具有适当尺寸的孔隙及孔隙度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支架.它可以控制载体骨架材料内部微孔的数量、大小、分布及形状,从而提供给细胞的生存以适宜的空间和营养条件.

  • 018 用表面电极和细丝电极记录与分析撞击负荷下颈肌肌电图及反应时间的比较

    作者:

    [英]/Wittek A…∥IEEE Trans BME.-2001,48(2).-143~153为研究汽车失事时对人体的影响,常常采用表面电极测量模拟汽车失事时受试者颈肌肌电图及分析其反应时间.由于受试者肢体的低频运动会使测得的肌电图出现伪差,故需要采用具有一定截止频率的高通滤波器抑制低频噪声,但若截止频率过高则会丢失肌电信号中的重要成分,以致进一步的肌电图分析中出现误差.本文对表面电极和细丝电极记录与分析撞击负荷下颈肌肌电图及反应时间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模拟了汽车尾部低速下撞击的条件,表面电极用直径5mm的双极型电极贴于颈部皮肤上,而细丝电极是一对直径76μm铂铱合金丝,用皮针插进颈部肌肉中,引腺引至皮肤外.实验表明:两种电极记录的肌电图均会出现伪差,为消除伪差,均需采用有一定截止频率的高通滤波器;当滤波器截止频率由10Hz提高到50Hz时细丝电极记录的肌电图幅度无显著变化,而表面电极记录的肌电图幅度显著降低;当滤波器截止频率由10Hz提高到50Hz时,由两种电极记录的肌电图分析得的反应时间均无显著差别.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作者推荐在研究人体遭受瞬间加速度冲击下肌活力时采用细丝电极检测肌电图信号.(华文摘)

  • 016 用于测定激光引起的凝固损伤空间轮廓的非侵入式互相关超声技术--离体研究

    作者:

    [英]/Sun Z…∥IEEE Trans BME.-2001,48(2).--223~229在激光加热疗法中为有效地治疗损伤而不损害周围正常组织,十分需要一种能够监测组织中热作用范围的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测定激光辐照下组织凝固损伤空间轮廓的互相关A型超声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假设在于,当组织发生凝固时,由于组织中结构的变化,将会导致从凝固部位散射的超声回波信号的波形相应变化.本技术由四个步骤构成:1)重复地向被加热组织发射相同的超声信号;2)利用互相关回声追迹技术对大量小的组织范围所散射的回声信号跟踪;3)用得到的回声信号与参考信号间的互相关系数来对每一个小区域散射的回声信号的波形变化定量;4)用反映波形变化程度的空间轮廓表示不同深度上的组织凝固状态.用23个新鲜的犬肝脏标本做了实验,采用的激光器为Nd:YAG激光器,激光波长为1064μm,光强为62~105W/cm2可调,辐照时间为20~350s可调.超声换能器为直径13mm、一个单元的10MHz宽带球面聚焦换能器.用这一技术测定的被加热组织中凝固损伤程度的空间轮廓与已报道过的有关激光-组织相互作用的文献中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符合.作者还开发了用波形变化的空间轮廓来计算组织凝固程度的自动程序,对23例实验的计算结果与视觉检查的后凝固深度之间完全一致,其均方根误差仅为0.81mm.(华文摘)

  • 015 高分辨率心电图和心磁图中QRS信号的变异性

    作者:

    [英]/Link A…//IEEE Trans BME.-2001,48(2).-133~142后电位(LPS)和异常内QRS电位(AIQPS)反映心肌去极化期间的异常心室激活,与正常心肌去极化信号相比,这些电位信号具有频率高、幅度低的特点,与心电图和心磁图的随机噪声信号相近.LPS和AIQPS被作为鉴别后期心肌梗塞患者的标志,这类患者有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性纤颤(VF)的倾向.本文研究了去极化期间心脏的电和磁信号的变异性.将能反映心脏信号逐拍变化信息的高分辨率心电图和心磁图,经模-数变换而成为离散的时间信号序列,进而采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将去极化信号分解为带通信号,去极化信号的变异性用标准化带通信号的包络和瞬时频率的变化来评价.经带通滤波的去极化信号的时间间期具有高信噪比,用于进行相位统计分析.为表征整个所感兴趣的间期的包络和瞬时频率的变化,计算了积分平均-变化比,通过计算机仿真和来自健康人与有恶性心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纤颤倾向的病人的心电图和心磁图数据的试验表明,本文所计算的变化参数可以反映逐拍变化的去极化信号的变异性,并能用以鉴别健康人与VT和VF病人.(华文摘)

  • 017 多触点神经套箍电极的选择性:模拟分析

    作者:

    [英]/Adam QC…//IEEE Trans BME.-2001,48(2).-165~172神经系统电刺激可以恢复某些有神经生理损伤的患者的功能.运动原修复术的发展,要求能进行精细的控制和能选择性刺激肌肉的电极.虽然神经套箍电极是加于支配选定肌肉的周围神经上,具有优于表面电极和肌外膜电极的许多优点,但达到选择性要求亦是困难的.新的研究认为,在不影响生理功能的前提下对周围神经矫形,即通过加以一非对称压力使神经束的截面慢慢地变为扁平结构,便可以改善扁平的神经套箍电极的选择性.本文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分析了神经套箍电极的选择性.引入了评价选择性的指数来反映神经电极刺激靶神经而不刺激其他神经轴索的能力,并对神经套箍电极的各种设计作了比较.神经套箍电极是由一电绝缘的套箍(cuff)和置于套箍内侧与神经束表面的多个触点电极组成.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以描述神经和套箍电极的电特性,并确定神经束中神经轴索的受激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扁平的套箍电极有利于刺激电流达到神经束中的神经轴索,从而可降低刺激电流强度,减少对肌肉收缩产生的机械张力的敏感性,提高神经刺激的选择性.但是,在套箍电极的设计中应具有较多的触点电极并使各触点与神经束间维持均匀的接触强度.(华文摘)

  • 019 用于容积补偿法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局部压迫式指套传感器

    作者:

    [日]/中川原寅…//医用電子と生体工学.-2000,38(4).-283~290容积补偿法是一种能逐拍测量血压的无创式连续血压测量方法,是一种可携带型血压监测系统,该方法是通过连续地伺服控制加于手指套箍中的压力(即血管外压),使之与手指动脉血管的内压实时平衡,此时血管壁处于无负荷状态,测量这种状态下的指套中压力即实现对手指动脉血压的连续动态测量.在以往的系统中,套箍于手指上的传感器在测压时紧缚在手指四周,会引起指套下面及指套位置远端手指中的血流障碍和静脉充血.为减轻充血程度和受试者的不适,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局部压迫式指套传感器,其组成包括一个对手指动脉局部加压的盘型指套,一个固定指套的弹簧夹和一个光电容积传感器,其中弹簧夹能保持指套与手指某些局部支点稳定接触.用光电容积法可测量和评估测定点远端的静脉充血状态.结果表明,新型指套传感器引起的充血程度仅为以往使用的带状指套传感器所产缮某溲莼乃姆种灰韵?同时使用两种传感器对1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血压测量,其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95~0.99(P<0.0001),平均差为-1.45~+1.81mmHg(1mmHg=0.133kPa).如果考虑到测量系统的误差,则可以肯定,本方法与往常使用带状指套传感器的方法具有相同的测量精度,因此,这种局部压迫式指套传感器在基于容积补偿法的长时间、无拘束血压监测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华文摘)

  • 020 置于胸壁上的肺音传感器特性分析

    作者:

    [日]/铃木彰文…//医用電子と生体工学.-2000,38(4).-298~308肺音听诊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为克服听诊器听诊中客观性和定量性不足的缺点,出现了基于音响和振动检测技术的肺音测量方法,该方法需将空气传导型微音传感器或加速度型传感器置于胸壁上,而传感器的特性对测量结果的定量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空气传导型和加速度型传感器在肺音测量中的绝对灵敏度特性.空气传导型微音传感器是将微音器前端置于空气耦合器中,耦合器经耦合环(垫圈)固定在胸壁上,在耦合器中形成的空气室内压随胸壁振动而变化,该变化由微音器检测.由于这种传感器中空气室的顺应性而使之具有低通频率响应,在此通频带内,空气室机械阻抗远高于胸壁,则胸壁表面被测端面的振动会被与胸壁接触的空气室和耦合垫圈阻碍.作者分析了传感器端面上正常的应力分布,并通过计算施加在空气室的声压与端面压(即端面上的平均声压)之比,证明应力集中在垫圈外缘,且其分布随频率而变化,以致测量到的声压低于端面压,且测量值随频率下降而减小.加速度计型传感器的响应主要依赖加速度计的质量和与胸壁的接触面积,也难以测量无负荷状态的胸壁表面压力.为改善加速度型肺音传感器对声压的响应,可以增加加速度计的质量和与胸壁接触面积,使之可以被用作压力传感器.空气传导型和加速度型肺音传感器的绝对灵敏度可用端面压作公共参考来计算,从而不管哪种传感器均可用声压为单位对肺音作绝对量测量.(华文摘)

  • 022 生物材料定向热特性的测量

    作者:

    [英]/BhavarajuNC…//IEEE Trans BME.-2001,48(2).-261~267精确测定生物材料的热特性,以建立逼真的热传导模型,对于发展射频加热、微波加热、激光加热和超声加热等热疗技术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建立了一种用新等热疗技术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建立了一种用新的多控头测定法测定生物组织的定向热导率和热扩散率的实验技术.该技术中的测量探头由四只热敏电阻元件构成,四只热敏电阻元件插入生物组织中,其中一只热敏电阻元件作为加热元件,而在其周围各相距2.5mm的置于三个正交方位的热敏电阻元件作为温度传感元件.实验方法是,首先测量全部四个热敏电阻上的基线组织温度(90s),然后正弦加热脉冲(100s)加到置于中心位置的加热元件上,则在一短暂延时后,置于周围的三个热敏电阻传感元件会感知温度脉冲并记录下温度的变化.由中心加热用热敏电阻释放的功率与周围传感元件测定的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可计算材料中沿连接温度传感元件方向的热传导率,而由加热脉冲与温度传感元件检测的温度变化脉冲间的延时可确定材料的热扩散率.经过信号处理,可除去由温度基线漂移产生的误差,通过在已知热传导特性的介质中试验表明,本系统的误差率为5%.将此多探头检测系统的四个热敏电阻经一定方法插入经麻醉的猪的左心室组织中,测定了正常条件和施消融术后组织中热传导率和热扩散率,结果显示,在施消融术后,猪左心室组织的热传导率由0.61W@m-1@K叫下降至0.50W@m-1@K-1,热扩散率由2.1×10-7m2@s-1下降至1.7×10-7m-2@s-1.这个实验结果已被用于建立射频心脏消融术的有限元热模型中.(华文摘)

  • 021 具有100通道、可定标输出和双向射频遥测功能的CMOS型神经刺激专用集成电路

    作者:

    [英]SuaningGJ…//IEEE Trans BME.-2001,48(2).-248~260为了治疗视网膜色素沉着或黄斑退化等视网膜障碍,可以采用电刺激残存网膜组织的方法.作者开发了一种100通道的CMOS型神经刺激专用集成电路,完成了电路系统的设计、制作和试验.系统由外部发射器和可植人体内的刺激器二部分组成,通过射频遥测技术实现组织内外部数据信息和能量的传输,能在100个位点上对神经组织施加可外部编程的、电流恒定、电荷平衡的双相刺激.该集成电路具向换向遥测特性,因此可以通过非侵入方式获得有关仪器功能、刺激电压波形重建及阻抗测量的信息.为了补偿有关引起生理反应所必需的刺激阈值数据的不足,该电路具有可定标输出.该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视网膜退化性障碍,经100个通道对残存视网膜施加可变强度和周期的刺激,并具有错误处理的数据传输协议,足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可以认为,这一神经刺激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同样能用于耳蜗修复术和功能电刺激等其他神经刺激领域.(华文摘)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