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Colles 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原因分析

    作者:熊海科;岳全仓;韦玮;马小东;张小军;周鹏飞;刘悦

    目的:分析 Colles 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2年11月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203例 Colles 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122例,年龄15~83岁,均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根据骨折复位标准及 Dienst功能评定标准判定复位效果及临床预后,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骨折类型、复位中不当因素与复位失败的关系。结果203例中首次复位失败24例,失败率11.8%。不同性别患者的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就诊时间、骨折类型、掌屈尺偏角度、复位过程中是否维持牵引患者的复位失败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4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5个月。根据 Dienst 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8例、良5例、可4例、差7例,不满意率45.8%(11/24)。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有其优势所在,但也存在复位失败或导致腕关节功能受限的风险,其相关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就诊时间、骨折类型、复位中操作不当、不重视功能锻炼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再次肝脏部分切除与射频消融术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的 Meta 分析

    作者:吴黎雳;宦宏波;温旭东;张亮;杨大鹏;夏锋

    目的:分析并评价再次肝脏部分切除(RH)与射频消融术(RFA)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 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提供的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4年12月 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aborato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根椐纳入标准纳入比较 RH 与 RFA 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后不同时期生存人数的随机对照和病例-对照研究。在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分别提取接受 RH 与 RFA 治疗的患者例数及治疗后1、3、5年的生存例数计算比值比(OR),进行系统回顾和 Meta 分析。采用 Q 检验和I2检验确定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同质性好的研究(P >0.05, 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分析,否则认为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纳入研究足够多时,采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终纳入12篇文献,共1176例患者。定性分析显示 RH 较 RFA 能更有效地提高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无病生存率。 Meta 分析评估 RH 与 RFA 的预后效果差异显示,1年、3年、5年的合成 OR 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1.81(0.82,4.01)、1.26(0.78,2.01)、1.73(1.02,2.95),1年、3年预后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5年预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中,与 RFA 相比,RH 对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更为有利;虽然 RH 与 RFA 对改善患者早、中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趋势上来说 RH 仍较 RFA的预后效果好,且 RH 较 RFA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晚期预后。综合来看,对于可以接受 RH 或 RFA 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RH 治疗可获得更好的预后。

  • 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7例分析

    作者:倪松;朱一鸣;李德志;刘文胜;刘绍严;王晓雷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例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 CT 证实7例甲状腺癌患者均合并颈内静脉瘤栓。5例行根治切除,其中2例切除颈内静脉及内部瘤栓、3例切除瘤栓而保留颈内静脉;2例行姑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4例为未分化癌,3例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结果4例未分化癌患者(2例行根治切除,2例行姑息切除)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于广泛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分别随访了39、40、44个月,均存活且无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的患者,CT 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根据瘤栓的位置制定手术方案;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尽量行根治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132例泌乳素腺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飞;宗绪毅;李储忠;姜之全;乌优图;李振业;董程远;张亚卓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泌乳素腺瘤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内镜组200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132例泌乳素腺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6例,女76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45岁;腺瘤直径0.5~5.5 cm。均行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按照肿瘤大小及侵袭性将患者分为微腺瘤组(≤1 cm,34例)、非侵袭海绵窦大腺瘤组(>1 cm,70例)、侵袭海绵窦大腺瘤组(28例),对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血浆泌乳素水平(PRL)正常率、肿瘤全切除率、视力视野、手术并发症、死亡与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32例泌乳素腺瘤中,微腺瘤全切除率为97.1%(33/34),术后 PRL 正常率为97.1%(33/34);非侵袭海绵窦大腺瘤全切除率为95.7%(67/70),术后 PRL 正常率为72.9%(51/70);侵袭海绵窦大腺瘤全切除率为3.6%(1/28),术后 PRL 正常率为0;术前48例视力障碍患者中,术后视力完全恢复18例(37.5%),视力改善12例(25.0%),视力无改变18例(37.5%),无视力恶化病例;无颈内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无永久性尿崩病例,4例暂时性尿崩;术后脑脊液漏患者12例(9.1%);鼻出血2例;无垂体功能不全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病例;132例患者住院时间为5~7 d;术后随访11个月~12年,平均5年7个月;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微腺瘤复发3例(8.8%),大腺瘤复发15例(15.3%)。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泌乳素腺瘤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肺大疱、气胸的胸部高分辨率 CT 特征及诊治体会

    作者:孙志强;左翠云;陈雷

    目的:探讨强制性脊柱炎(AS)并发肺大疱、气胸的胸部高分辨率 CT(HRCT)特征,以提高临床对该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5年7月福建省厦门市第三医院呼吸一科收住的8例 AS 并发肺大疱、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观察其胸部 HRCT 特征,同时对其误诊情况及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胸部 HRCT 提示:8例均有双肺尖纤维化、双肺多发巨大型肺大疱,其中5例肺大疱破裂并发气胸;矢状位多平面3D 重建显示,8例均有胸椎曲度变直、椎体增生呈竹节样改变。8例均合并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时胸部 HRCT 显示两下肺斑片实变影),其中3例为重症感染;5例治愈,1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胸部 HRCT 表现为双肺巨大型肺大疱和/或气胸,同时又有中轴关节炎症等表现的中老年患者,要注意对 AS 的筛查。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单纯气胸经过胸腔闭式引流后多能治愈,预后主要取决于肺部感染及心肾等器官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 主动脉窦瘤的解剖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严飞;霍强;木拉提·阿不都热合曼;朱涛;刘正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 SVA)的解剖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8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外科治疗的160例 SVA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SVA 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将患者分为2组。 A 组:SVA合并 VSD 和/或 AR,74例;B 组:不合并 VSD 和/或 AR 的 SVA,86例。比较2组患者 SVA 的解剖特点、各项围术期指标的情况,以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全组160例,手术均顺利。 A 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明显长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838、4.579, P 值均<0.01),而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组解剖特点显示:与 B 组比较,A 组 SVA 多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χ2=5.696, P <0.05),而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者少(χ2=5.024, P <0.05);A 组 SVA 破入右心室者多(χ2=6.257, P <0.05),破入右心房者少(χ2=13.399, P <0.01);A 组中 SVA 未破者明显多于 B 组(χ2=9.787, P <0.01)。2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例(1.9%)。术后13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8~30年,平均(17.6±4.2)年。随访期间患者死亡2例; SVA 复发2例,行二次手术。新发 AR 2例、AR 进展6例,其中3例行二次手术,5例 AR 为轻~中度,心功能均为Ⅱ级,仍在随访之中。术后末次随访 NYHA 心功能分级Ⅰ级100例,Ⅱ级25例,Ⅲ级9例,Ⅳ级0例,明显优于术前(Z =-11.382, P <0.01)。结论起源于右冠窦的 SVA 较常合并 VSD 和/或 AR,常破入右心室,是外科治疗的难点。外科治疗 SVA 的关键在于掌握 SVA 及相关合并畸形解剖特点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除术中切除瘤体和牢固修补外,应认真矫正合并的 VSD、AR 及其它畸形。

  • 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比较

    作者:黄兴华;胡还章;江艺

    目的:探讨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和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Pringle 法)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8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A、B 两组,两组术中均不解剖第一肝门,其中 A 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6~70岁、平均52.95岁,术中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B 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2~75岁、平均52.32岁,术中应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输血例数,术后第1天 Child-Pugh 分级情况,术后1、3、7天血清 ALT 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此后每3个月定期门诊复查,观察2组患者血清 ALT 和 TBiL 的复常时间,患者复发率、生存率等指标。结果2组术前 Child-Pugh 分级、术前血清 ALT 和 TBiL 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阻断时间、输血例数以及术后1、3、7天血清 TBiL 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A 组术后第1天 Child-Pugh 分级恶化率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4, P <0.01);A 组术后1、3、7天血清 ALT 水平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363、3.065、3.403、5.663,P 值均<0.01); A 组术后血清 ALT 和 TBiL 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均明显短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717、8.508,P 值均<0.01); A 组患者术后1、2年累积复发率低于 B 组,而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高于 B 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Log-rank 检验比较2组2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检验值=0.918, P <0.01)。结论在不解剖肝门的条件下,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切肝法与Pringle 法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相比较,可以保护第一肝门结构的完整,明显减轻对残肝的能量代谢和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利于肝功能的早日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泽;张洋;王娟;陈长青

    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椎间盘退变(IDD)的相关研究成果,为BMSCs 治疗 IDD 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 CNKI 数据库和 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限定时间为2000—2014年,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和“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ell therapy,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从检索所得的论文中选择近期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与 BMSCs 治疗 IDD 密切相关的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Meta 分析以及综述类文章,主要从 BMSCs 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BMSCs 向椎间盘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BMSCs 体内移植治疗 IDD 的研究等方面对所纳入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BMSCs 能取得足够量的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分化潜能,以其作为 IDD 基因治疗靶细胞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改善退变椎间盘内的微环境、一定的支架材料的培养体系、细胞因子的刺激诱导、与椎间盘细胞共培养等条件下,BMSCs 可以向髓核细胞分化,表达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无论是自体还是同种异体,甚至是异种 BMSCs 移植均可以在退变椎间盘内长期存活、增殖,促进椎间盘细胞基质分泌,从而有效缓解 IDD 进程。结论随着对 BMSCs 和细胞治疗的研究,目前对 BMSCs 移植治疗 IDD 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真正将其应用到临床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黏膜下注射媒介的应用进展

    作者:冯春;张旭;黄敏;张群超

    目的:探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黏膜下注射媒介的应用进展。方法在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以“ESD”、“黏膜下注射”为关键词,查阅2008年1月—2014年1月国内外有关不同物质材料作为 ESD 黏膜下注射媒介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传统黏膜下注射媒介中,生理盐水容易被组织快速吸收,行 ESD 治疗时需要反复多次的黏膜下注射;高渗性溶液对组织有明确的损伤作用;透明质酸具有保持较好黏膜下液体垫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可作为 ESD 术中黏膜下注射剂的优先选择;羟甲基纤维素作为一种合成产物可能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纤维蛋白原混合物有传播肝炎和其它病毒的风险。新型黏膜下注射媒介中,二氧化碳气体作为黏膜下缓冲垫注射黏膜下层获得的黏膜抬举时间显著优于生理盐水;海藻酸钠可替代透明质酸作为黏膜下注射媒介;弹性聚合物 iDEEp 黏膜下层抬举高度优于生理盐水,且可有效促进 ESD 术后创面黏膜愈合;光交联壳聚糖水凝胶比透明质酸钠有更强的维持黏膜隆起的能力,但体内降解时间过长,延缓了创面的愈合。结论不同黏膜下注射材料对黏膜下抬举效果不同,且成本和可用性均存在差异。传统黏膜下注射材料存在着不足之处,而新型黏膜下注射材料虽拥有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满足ESD 术的需要。为使 ESD 技术更加安全和高效,需要进一步寻找合适的 ESD 黏膜下注射媒介。

  • 妊娠中期胎儿眼球形态发育的标本 MRI 研究

    作者:张忠和;侯中煜;林祥涛;滕皋军;孟海伟;臧凤超;冯蕾;于乔文;刘庆伟;刘树伟

    目的:应用7.0 T MRI 显示妊娠中期胎儿标本眼球的解剖结构,获得胎儿眼球发育的正常测量值与其3D 可视化模型,并分析测量值随孕龄的发育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60例12~23周胎儿标本7.0 T MR 扫描影像资料,于眼球大水平断面测量近侧眼距、远侧眼距、眼球直径与晶状体直径。对图像应用 Amira 4.1软件进行3D 重建,获得其3D 可视化模型及眼球体积与晶状体体积的测量值。分析上述测量值随胎龄变化的规律。结果妊娠中期胎儿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可以清晰地在7.0 T MRI 上辨认出来。诸径线测量值随胎龄增加呈对数增长,体积测量值随胎龄增加呈直线增长,R2为0.823~9.919。结论7.0 T MRI 可以较好地评价妊娠中期胎儿眼球发育,是对传统解剖学数据的补充,并可为临床评价宫内胎儿眼球发育正常与否提供指导。

  • 椎动脉多发复合变异的 CT 血管成像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玉飞;赵洪全;姜召福;彭磊;张丽芬;刘建宁

    目的:探讨椎动脉(VA)变异 CTA 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烟台业达医院影像科2013年1月—2014年8月200例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头颈部 CTA 资料,测量 VA 管径,观测 VA 管腔对称性,观测 VA 起源、行程、数目、异常吻合等多种解剖变异,统计分析VA 变异类型。结果200例 CTA 中,102例 VA 未见明显解剖变异;余98例(49.0%,98/200)至少存在1种 VA 变异,多见的是 VA 单纯管腔发育细小69例(34.5%,69/200)72条,其次为不同类型的行程变异28例(14.0%,28/200)30条,单纯 VA 开窗1例。98例变异中,多发复合变异(MCV)19例(9.5%,19/200),其中6例(3.0%,6/200)存在3种及以上变异;MCV 多见的表现形式是各节段行程变异合并其他部位和类型的变异(7.5%,15/200)。结论通过 CTA 能够较好地观察 VA 与各椎骨的关系,以及判定血管行程变异等多种复杂变异,从而提高对 VA 多种变异及其复杂性的认识水平和诊断技术,对临床分析后循环缺血原因,以及外科和介入放射学手术避免血管损伤可能有重要意义。

  • DSA 成像血管测量参数在预测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蕻潮;魏宁;徐浩;崔艳峰;许伟;张庆桥

    目的:探讨 DSA 成像血管测量参数在预测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 DSA 肺动脉造影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30 mmHg (1 mmHg =0.133 kPa);无肺动脉栓塞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PASP <25 mmHg。在 DSA 图像上测量主肺动脉、升主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以及右下肺动脉直径,计算主肺动脉直径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rPA)。应用 t 检验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血管径线之间的差异,并应用 ROC 曲线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血管参数进行分析,评估各参数诊断和预测肺动脉高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对照组主肺动脉直径、左肺动脉直径、右肺动脉直径、右下肺动脉直径测量值以及 rPA 分别为(27.19±2.59)mm、(19.84±1.73)mm、(21.82±1.97)mm、(11.77±1.19)mm、0.83±0.07,均小于研究组的(32.99±3.96)mm、(22.49±2.83)mm、(25.18±3.87)mm、(13.12±1.78)mm、0.97±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主肺动脉直径以及 rPA 在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0.929(P值均<0.01),所有血管参数中 rPA 的诊断价值高。结论 DSA 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可以通过主肺动脉直径及 rPA 等血管参数的研究预测肺动脉高压,能为临床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 三维立体导丝定位与大体定位在乳房触诊阴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李德春;赵莉;徐静静

    目的:比较全数字化乳腺 X 线机引导3D 立体导丝定位技术和大体定位法在乳房触诊阴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收治的80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钼靶 X 线检查发现乳腺异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体定位组(A 组)40例,采用摄轴位+标准侧位 X 线片判断病灶的大体位置,指导临床进行手术活检;3D 立体定位组(B 组)40例,采用3D 立体导丝定位法标记病灶的大体位置,指导临床进行手术活检。对比2组患者手术一次性完整切除乳腺病灶的成功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A 组40例患者中,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33例(82.5%),切除不完全行二次切除5例,未切到病灶2例。 B 组40例患者中,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38例(95.0%),切除不完全行二次切除2例。2组患者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的成功率比较,B 组明显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8,P <0.05)。结论全数字化乳腺 X 线机引导下采用3D 立体导丝定位技术切除乳腺触诊阴性病灶,定位准确性高,手术切除范围小,是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患者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对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乳腺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在难治性鼻出血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成珠;徐松波;吴目武;洪俊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在难治性鼻出血的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8月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难治性鼻出血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5~75岁,病程7~10 d。发生鼻出血次数3~8次,每次出血量10~200 mL。均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治疗。术中先找到出血点并电凝之,黏膜糜烂处用纳吸棉填压。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一次电凝手术成功止血。术后随访6个月,患侧均未再出血,鼻腔通气功能无影响,无一例继发嗅觉障碍或鼻腔粘连。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可靠方法之一。

  • 腔内隔绝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闭塞1例

    作者:刘向东;赵家宁;邵新中;吕鹏飞;梁玉龙;张英泽

    患者男,29岁。因“左锁骨骨折术后左上肢麻木、活动受限5 d”,于2014年9月10日入住我院手外科。患者2014年9月5日不慎摔伤左上肢,当即肿胀疼痛,于当地医院行“左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出现左上肢麻木、活动受限、间断性左后背痛5 d。查体:左上肢诸肌肌力Ⅲ级,未见明显萎缩;左肘关节及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受限;左手“爪形手”畸形,鱼际肌及内在肌萎缩,小鱼际区皮肤及环指尺侧和小指皮肤干燥、感觉迟钝;2~5指内收外展活动受限,环小指末节屈曲力弱;左尺、桡动脉搏动减弱,左手皮温稍低。患者入院时提供的当地医院检查资料如下:(1)左锁骨正位 X 线片,提示左锁骨中段骨折术后、断端复位欠佳;(2)左上肢动脉彩超,提示左上肢动脉血流频谱异常、血流速度低;(3)左上肢动脉造影片,提示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合并局部动脉闭塞。患者入院后于2014年9月1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锁骨下血管、臂丛神经探查修复加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术中可见:左锁骨至胸小肌后方腋动脉处局部膨大,可触及搏动,表面光滑菲薄,与臂丛神经束支部粘连,远端动脉未触及搏动。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致局部动脉闭塞,拟行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但术中发现瘤体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分离暴露血管困难;为免发生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术中请血管外科医师急会诊并协助手术,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改行择期血管腔内隔绝术,故对左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暂未作处理,复位锁骨骨折。患者于2014年9月23日局部麻醉下行左锁骨下动脉闭塞开通术+左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术中动脉造影可见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致局部动脉闭塞(图1)。顺行开通闭塞段时由于导丝反复进入假性动脉瘤瘤体内,未能通过闭塞段;为避免导丝刺破假性动脉瘤,在超声引导下经左桡动脉鞘逆行穿入导丝,成功通过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段及假性动脉瘤建立通路(图2)。利用导丝通路将5F 右股动脉导管鞘置换为10F 动脉鞘,沿导丝置入8 mm ×60 mm 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导管(Bard Rival)对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段扩张(图3)。撤出球囊导管,沿导丝置入10 mm ×80 mm 血管覆膜支架(Fcmluency Plus Bard),根据造影结果及骨性标记将支架释放覆盖假性动脉瘤,再行造影可见支架位置适当,假性动脉瘤未见显影,左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血流通畅(图4)。右股动脉10F 动脉鞘拔出后用2把6F 血管缝合器(Perclose ProGlide Abbott )缝合右股动脉穿刺部位。术后第5天复查:左上肢麻木、左上肢活动受限有缓解(左上肢抬高>90°~<120°),左背部疼痛消失,左手2~5指伸展幅度增大,但仍不能完全伸展,左侧尺、桡动脉搏动明显增强。术后4个月随访,患者左上肢麻木、左上肢活动受限缓解(左上肢抬高>120°~<180°),左手不能完全伸展,左尺、桡动脉搏动正常。

  • 冠状静脉窦畸形引流1例

    作者:伍洲;张宏才;孔令秋;许勇;殷拥军

    患者女,70岁,因“反复心悸10年加重3 d”于2015年1月20日入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患者有阵发性心悸、头晕10年,症状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长可达5~6 h,憋气及刺激咽喉部能缓解。近5年来症状发作较前频繁,曾在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 d 前患者心悸频发,3~5 h 发作一次,每次持续时间30~45 min,同时伴有头晕,无黑朦、晕厥等不适,拟行射频消融术而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0次/分),A 型预激综合征(间隔旁路可能性大)。于入院次日在局部麻醉下行腔内电生理检查术,术中试图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失败,反复尝试后仍未能发现患者冠状静脉窦开口。术中心脏 B 超示冠状静脉窦增宽,右心室流入道切面未能显示其开口,胸骨上窝切面显示永存左上腔;多普勒超声提示其内血流为自下而上走行,继续追踪见全部肺静脉均汇入左心房,故考虑冠状静脉窦畸形引流(冠状静脉窦寅垂直静脉寅锁骨下静脉寅右上腔静脉)。为证实超声所见,遂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其延迟显像示冠状静脉窦迂曲走行,经垂直静脉引流入左锁骨下静脉,进而汇入右侧上腔静脉(图1A)。放弃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直接将标测消融电极送入心腔内,分别与三尖瓣、二尖瓣环进行逐点标测,终于左后间隔处行旁路消融成功。术后行多排螺旋 CT 检查证实术中诊断(图1B)。

  • 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1例

    作者:于新娇;闫红英;李尚明;王丽静

    患者女,19岁,无意中发现颈部包块10 d,约3 cm ×3 cm大小,无压痛。患者无发热、心悸、多汗、呛咳及声音嘶哑等症状。当日即于石岛人民医院就诊,行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右侧叶实质内可探及一囊实性混合回声包块,以实性成分为主,边界清晰,内回声不均质,大小约2.5 cm ×1.8 cm ×2.9 c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实性部分内可见明显血流信号,双侧甲状旁腺区未及明显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双侧锁骨上区及颈部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回声。患者于2014年10月27日入住石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入院体检: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软骨右上方可触及一大小约3 cm ×3 cm 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听诊包块处未闻及血管杂音,颈静脉无怒张。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素正常,尿钙阴性,ALP 776 mmol/ L、血钙2.93 mmol/ L 升高,血磷0.82 mmol/ L 降低,进一步检查25-羟基维生素 D 54 ng/ mL 正常,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2253 pg/ mL 明显升高。双肾、输尿管及膀胱超声检查未见结石。腰椎平片未见明显异常,骨密度超声检查(SOS):3920 m/ s,T 值-2.1。初步诊断: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瘤、甲状旁腺腺瘤待排。患者于10月30日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术中见甲状腺右侧叶上极有一约3 cm ×2 cm ×3 cm 包块,质韧,甲状旁腺未见异常。将肿块连同周围少量正常腺体组织一并完整切除,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旁腺腺瘤。术后病理检查:灰红色囊性肿物1个,直径2 cm,外覆少许甲状腺组织,切开囊实性,囊内见清亮液体,实性部分切面灰白色,质地脆软。镜下见肿瘤包膜完整,瘤细胞主要由主细胞构成,部分为嗜酸细胞及少量透明细胞,弥漫性片状分布,无滤泡结构及胶样物质,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像,间质稀疏,毛细血管丰富,胞浆及间质内未见脂肪组织;未侵犯包膜,包膜外为正常甲状腺组织,未见甲状旁腺组织。见图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TH、嗜铬素 A阳性,癌胚抗原、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降钙素阴性。病理诊断: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 ectopic intrathyroidal parathyroid adenoma, ETPA)。11月1日复查:血钙1.98 mmol/ L,血磷1.47 mmol/ L,ALP 74 mmol/ L,PTH 32 pg/ mL。予10%葡萄糖酸钙20 mL/日静脉推注,患者血钙渐恢复正常。11月7日患者痊愈出院。随访至2015年1月30日,上述各项指标未见异常。

  • 颅内骨外尤文肉瘤1例报道

    作者:刘磊;韩猛;汤浩;马超

    患者男,30岁,因“脑瘤术后4年,左侧枕骨后部疼痛1月余”于2015年4月27日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视力改变,视物倾斜,至当地医院颅脑 CT 示:左侧大脑半球占位病变。患者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术后病理示骨外尤文肉瘤。6个月前患者肿瘤复发,于当地医院再次手术治疗,术后予放疗3个月。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枕骨后部肿块来我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言语迟钝,表达时有不清。左枕骨后部肿块,大小5.2 cm ×5.4 cm,质硬,压痛阳性,活动度较差,皮温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2014年12月22日外院头颅 CT:左侧颈后上部肿块(图1)。

  • Denonvilliers 筋膜解剖学研究及其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毅;马国龙;梁小波

    目的:探讨 Denonvilliers 筋膜的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前方切除平面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2年7月—2014年1月对16例健康成人骨盆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全骨盆标本4例,男性3例、女性1例;纵行剖开半骨盆标本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解剖观察Denonvilliers 筋膜头侧、尾侧及侧方附着点位置,Denonvilliers 筋膜与盆腔自主神经位置关系以及与周围筋膜毗邻关系等。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3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6例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男性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术中影像资料完整、直肠癌侵犯直肠前方、Denonvilliers 筋膜完整的直肠切除标本4例,并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及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Denonvilliers 筋膜的层次及结构。结果骨盆标本解剖可见 Denonvilliers 筋膜头侧起自腹膜反折,尾侧融入会阴体,两侧附着于盆壁筋膜2点、10点方向,并穿过盆壁筋膜附着于骨盆肌性结构。Denonvilliers 筋膜与盆壁筋膜附着处下方可见盆腔自主神经丛的泌尿生殖支向前穿行,并与泌尿生殖血管融合形成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在 Denonvilliers 筋膜表面可见盆腔自主神经丛的交通支。在Denonvilliers 筋膜后方0.5~0.8 cm 处可观察到栅栏样组织,连接直肠固有筋膜与盆壁筋膜。而Denonvilliers 筋膜与其余组织之间的关系在靠近会阴处也越发密切,难以游离。直肠癌患者直肠切除标本光镜下可见 Denonvilliers 筋膜主要由交错融合形成的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组成的略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可见神经、血管结构。结论 Denonvilliers 筋膜与泌尿生殖神经关系密切,直肠癌根治术中在确定直肠前方手术切除平面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应充分考虑到 Denonvilliers 筋膜的屏障作用及其与盆丛的关系,以免选择错误的手术切除平面,在切除 Denonvilliers 筋膜时损伤到泌尿生殖神经,导致术后排尿功能、性功能障碍。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5年第20卷主题词索引

    作者:

    说明:(1)本索引主题词按汉语拼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的拼音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3)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各(字母)部之首;(4)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后为起页。

  • 膝关节镜手术入路的技巧及相关解剖

    作者:王志为;林源;曲铁兵

    虽然膝关节镜手术技术目前已经成为骨科的基本技术之一,但是它的发展历史仅仅只有40余年。1969年,关节镜的先驱日本学者 Wantanabe 及其同事首次介绍了膝关节镜手术技术[1]。从此之后,多位学者对关节镜的成像系统、光导系统、动力系统和镜下操作器械进行改进,使之从早期的基本的诊断技术逐渐发展为集诊断和多项精细治疗技术于一身的骨科基本手术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不同,膝关节镜手术经过数个直达关节腔的小创口进行,我们称之为“通道(portals)”。为了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通道的建立也要符合膝关节局部解剖的要求并有其相关的手术技巧,本文着重介绍膝关节镜手术入路解剖及相关临床内容。

  • 积极实践,冷静思考,推动我国微创脊柱外科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郑召民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技术得以广泛开展。然而,在 MISS 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问题[1-2]。因此,如何理性、正确地看待 MISS 技术,结合文献和自己有限的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与国内同道们商榷。

  • 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作者:段丽群;张文志;贺瑞;李旭;葛畅;张锋;蔡海平;王立生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腰间盘切除术(MSLD)与经皮椎间孔镜下腰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256例单节段 LDH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32例采用 MSLD,另外124例采用经 PELD 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估疼痛、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恢复、改良 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腰腿疼痛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5~30个月, MSLD 组及 PELD 组患者术后随访平均为(20.3±4.8)个月和(19.5±5.0)个月。与 MSLD 组相比, PELD 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均高于 MSLD 组(P 值均<0.01)。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 VAS 评分、ODI 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值均<0.05);MSLD组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高于 PEL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但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末次随访 O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SLD 组及 PELD 组患者末次随访时 MacNab 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4.7%(125/132)和94.3%(117/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 P >0.05)。2组均无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MSLD 组2例出现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出现硬脊膜撕裂;PELD 组5例患者出现患肢出口神经根支配区的麻木不适,1例出现术中颈部疼痛,1例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术中出现髓核残留。2组各有2例术后出现复发,均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PELD 与 MSLD 治疗单节段LDH 均可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PELD 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以及术中放射线暴露多、手术时间长、特殊病例处理困难(如巨大突出、钙化及高度脱垂移位)等缺点,但 MSLD 能克服部分困难,是有益的技术补充。

  • 改良 YESS 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中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琳;张西峰;侯克东;杨华东;蒋续钢;李凝道

    目的:探讨改良的同轴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技术要点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单个医生连续收治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男93例,女41例,年龄14~84岁。局部麻醉下,应用改良的 YESS 技术行椎间盘摘除术,采用后外斜入路96例,椎板间孔入路38例。通过对比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应用 MacNab 评分对患者中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给予补液支持治疗后缓解,并完成手术。134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诊时间平均(69.5±3.0)个月。内镜术后开放返修3例,返修率2.23%(3/134)。术前 VAS 中位数为8(7,9)分,术后即刻为1(1,2)分,术后6个月为1(0,1)分,术后1年为1(0,1)分,术后5年为1(0,1)分,术前与术后5年 VA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10.082, P <0.01)。末次随访 MacNab 评分,优108例,良17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93.3%(125/134)。结论应用改良 YES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较好,因其手术技术简便、手术时间短、患者耐受程度高,从而有利于该手术的推广和实施。

  • 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春霖;王若愚;李莹;王闯建;严旭

    目的:总结腰椎失稳症患者病变椎间隙 X 线解剖学特征,并提出分型,以期为临床应用椎间融合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微创融合术及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9岁。130例患者共有209个病变节段:L1/28个,L2/39个,L3/434个,L4/590个,L5/ S168个。在腰椎侧位 X 线影像上测量腰椎间隙前缘高度(a)、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b)、椎间隙后缘高度(c)等数据,依据 a/ b、c/ b 比值将腰椎间隙分为6型:AD 型(a/ b >1且 c/ b >0.5),AE 型(a/ b >1且 c/ b≤0.5)、BD 型(a/ b =1且 c/ b >0.5)、BE 型(a/ b =1且 c/ b≤0.5)、CD 型(a/ b <1且 c/ b >0.5)、CE 型(a/ b <1且 c/ b≤0.5)。术后 X 线检查评估端膨胀融合器位置变化,CT 检查评估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对209个腰椎间隙均行后路镜下置入端膨胀融合器,其中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所有腰椎间隙中 AD 型占78.0%(163/209),AE 型占10.5%(22/209), BD 型占8.6%(18/209), BE 型占2.4%(5/209),CD 型占0.5%(1/209), CE型未见。术后随访3~24个月。按 JOA 评分,改善率为86.4%。按疗效分级标准:治愈91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按 Suk 标准,86个椎间隙(41.1%,86/209)达到坚固融合,123个椎间隙(58.9%,123/209)达到可能融合。1例 AD 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2枚下沉、1例 BD 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1枚下沉,总下沉率为0.7%(3/418),1例 CD 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后移,总移位率为0.2%(1/418)。本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或死亡。结论对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进行 X 线解剖学分型可为后路镜下微创椎间融合术端膨胀融合器的植入位置确定及移位趋势评估提供指导,能减少或避免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朱卉敏;张锴;王衡;郭新军;单朝;刘杰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2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脊柱外科治疗的55例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其中开放组31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24例采用 Sextant 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腰背痛改善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微创组与开放组相比,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但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组内术前比较,术后伤椎后凸角、Cobb 角明显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术后开放组矢状面指数明显大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Cobb 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附加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开放手术在对伤椎畸形的矫正方面无差异,是治疗无神经障碍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入路的X线、MRI分析

    作者:徐宝山;Yuvraj Hurday;杜立龙;郭林;曹毅;万业达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手术入路与椎间孔、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椎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 MRI 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 X 线图像资料。选取 L2/3~ L5/ 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 MRI 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椎间孔宽度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入路靶角(Js°、Ji°)。选取 L4/5和 L5/ S1节段正侧位 X 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入路靶角(Ra°、Rb°)。结果 MRI 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 Gs 均> Gi,其中 L4/5节段 Gi 小[(2.72±1.40) mm],L2/3节段 Gs 大[(5.16±1.53) 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近。 L2/3和 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 L4/5和 L5/ 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 Is < Ii,其中 L4/5节段 Is 近[(-2.55±4.94) mm], L5/ S1节段 Ii 远[(-8.23±11.11) 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入路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 L2/3和 L3/4节段 Js°> Ji°;L4/5和 L5/ S1节段Js°< Ji°。正侧位 X 线图像分析显示 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 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 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 L5/ S1)椎间孔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入路靶角变大变陡,手术入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间孔,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 微创经椎间孔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亚朋;张为;安纪龙;孙亚澎;丁文元;申勇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62例肥胖患者 LDH 的临床资料。患者 BMI 均≥28 kg/ m2。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2例患者分为 MIS-TLIF 组(30例)与 PLIF 组(32例)。术前2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差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疼痛 VAS 评分、ODI、JOA、血清 CK 水平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 PLIF 组相比,MIS-TLIF 组手术时间较长[(154±54)min vs (103±31)min,t′=4.489,P <0.01],但术中出血量较少[(134±20)mL vs (357±43)mL,t′=26.350,P <0.01],术后引流量较少[(48±13) mL vs (375±26)mL,t′=61.730,P <0.01],术后卧床时间较短[(4.8±1.3)d vs (8.7±2.9)d,t′=6.760,P <0.01]。与 PLIF 组相比较,MIS-TLIF 组术后第1、3、5天血清 CK 水平明显降低(P 值均<0.01),术后第3天及3、6个月 MIS-TLIF 组腰背痛 VAS 评分低(P 值均<0.01),术后3、6个月 MIS-TLIF 组 OD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术后3、6个月 MIS-TLIF 组 JOA评分增加(P 值均<0.01)。 PLIF 组有3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其中感染1例;MIS-TLIF 组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与传统 PLIF 手术相比,MIS-TLIF 术式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又可以减少术后腰背痛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 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中黄韧带保留与否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戴建辉;林海滨;李星;吴育俊;张怀志;胡洪新;陈旭

    目的:探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保留黄韧带与不保留黄韧带干预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预后及硬膜外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微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206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其中 A 组91例行切除黄韧带常规 MED,B 组115例行保留黄韧带 MED。在术前1 d 与术后4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直腿抬高角度(SLR)评估患者的腰腿疼痛、功能恢复及神经松解程度,并在术后4周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定。术后1年进行标准化调查问卷的填写以评价患者满意度,以 CT 扫描评定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程度。结果 A 组和 B 组术前1 d VAS 评分、ODI、SLR 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7.75±1.23)分和(7.84±1.27)分,71.8%±9.4%和72.3%±9.1%,25.1°±2.33°和24.6°±2.28°,(50.59±5.59)min 和(51.03±6.18)min,(43.56±8.02)mL 和(42.88±8.76)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0.512、0.386、0.893、0.529、0.574,P 值均>0.05)。 A、B 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42、0.042,P 值均>0.05)。术后4周,A 组和 B 组 VAS、ODI、SLR分别是(3.13±1.24)分和(2.32±1.20)分,29.4%±6.7%和23.3%±7.6%,65.2°±4.84°和74.4°±4.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4.741、6.025、13.423,P 值均<0.01)。 A、B 组患者术后4周的 VAS、ODI、SLR 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术后4周, B 组患者疗效等级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58,P <0.01)。术后1年,A 组硬膜外纤维化程度 CT 评分等级明显差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5.435,P <0.01);且标准化问卷统计结果显示,A 组手术治疗满意率为75.8%(69/91),B 组为92.2%(10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3,P <0.01)。结论 MED 髓核摘除术无论保留黄韧带与否,与术前自身相比,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保留黄韧带较不保留黄韧带的手术方式预后更好,硬膜外纤维化程度更低。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