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臂外侧游离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多创面的体会

    作者:王国定;郑晓菊;王新宏;张锋锋;刘帅;陈万富

    目的 探讨臂外侧游离分叶皮瓣应用于修复手部多处创面的效果.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治疗手部多处皮肤缺损11例,其中3处皮肤缺损2例,2处皮肤缺损9例,缺损面积2.0 cm×2.0 cm~6.0 cm×7.0 cm,分别采用以桡侧副动脉后支为蒂的2或3叶皮瓣进行修复.其中2例伴有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断裂并缺损,急诊行臂外侧游离分叶皮瓣动脉终末支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远断端桥接吻合,重建手指远端血供.结果 本组1例3叶皮瓣中的1个分叶坏死、另有1分叶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痊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均得到术后10~36个月随访,皮瓣外观良好,有弹性.术后6个月,3例皮瓣感觉恢复至S2,3例恢复至S3,3例恢复至S3+,2例恢复至S4;手部虎口能充分张开,肘关节活动自如,手指屈、伸功能自如,患者手功能恢复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8例,良2例,可1例.前臂后侧有5例感觉减退,半年后4例恢复,1例仍未恢复.结论 应用臂外侧游离分叶皮瓣可同时修复手部多个皮肤缺损创面,不牺牲主干血管并可恢复感觉.

  • 缝合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的中期随访

    作者:吴昌盛;潘振宇;李平华;张浩

    目的 观察缝合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感觉恢复情况.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左足1例,右足6例,创面大小5.0 cm×12.0 cm~8.0 cm×18.0 cm.所有病例均有肌腱或骨外露,合并伸趾肌腱断裂4例,肌腱缺损1例,跖骨骨折4例,足趾缺如2例.清创至创面清洁,取修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覆盖创面,将皮瓣所携带股前外侧皮神经与受区腓肠神经进行端侧缝合;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皮瓣的外观、感觉恢复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 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6个月内均恢复了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植物神经功能有恢复,外观未见明显臃肿,无皮肤破溃,毛发生长与周围皮肤无异.术后24个月随访,2例皮瓣感觉为良,5例为优.结论 缝合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可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

  • 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八例

    作者:曹文亮;田峰;田立杰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采用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缺损面积3.5cm ×4.0 cm ~6.0 cm ×8.5 cm,均伴有肌腱及骨质外露.术前采用CDS探测仪确定穿支点,以此点为皮瓣旋转点,设计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切取皮瓣面积4.0 cm ×5.0 cm ~8.0 cm ×10.5 cm,转移修复儿童足踝部创面.5例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3例需植皮闭合创面.术后定期随访,对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足踝部功能恢复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质地柔软,皮瓣蒂部及受区外形不臃肿,穿鞋不受影响,行走功能恢复正常,足外侧感觉与足部静脉回流无影响.结论 应用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游离微小趾侧方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作者:侯晓进;鲁娅妮;岳贤峰;杨锁平;杨晓荣;陆定松;王小庆

    目的 探讨游离微小趾侧方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我科运用游离微小趾侧方皮瓣修复指腹缺损25例,示指9例,中指12例,环指4例,缺损面积1.2cm×2.0 cm~0.8 cm×1.2 cm.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2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1例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供区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2~4年,皮瓣肤色接近正常,指腹饱满逼真,质地及外形良好,感觉恢复至S3+,皮瓣两点辨别觉达5.0~10.0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标准评定,结果优2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6.0%.供区行走无功能影响、无疼痛.结论 游离微小趾侧方皮瓣是一种修复指腹缺损的理想方法.

  • 侵袭静脉窦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静脉窦重建技巧

    作者:陈昆;苏月焦;张明亮;吴新建;董伟杰;林佳平

    目的 探讨侵袭静脉窦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静脉窦重建技巧,降低肿瘤复发率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12年1月-2017年9月间入本院的56例侵袭静脉窦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静脉窦处理方式及手术治疗效果.本组Ⅰ型21例肿瘤紧贴处窦壁予电凝烧灼;Ⅱ型8例直接行静脉窦破口缝合;Ⅲ、Ⅳ、V型共22例,均用游离硬脑膜瓣与保留的正常静脉窦壁严密缝合,修补重建静脉窦和重要回流静脉;Ⅵ型5例,用游离硬脑膜瓣重建静脉窦和重要回流静脉.所有患者均定期门诊复查随访.结果 按Sindou分型采取相应显微手术和静脉窦处理方式,所有病例按Simpson分级均达1级切除,所有患者手术效果和预后均良好,随访6~7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对侵袭静脉窦脑膜瘤采用正确显微手术方法切除,对合适患者重建静脉窦,能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和肿瘤复发,提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 手工吻合结合微血管吻合器在同时游离两块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关术;余东;李日绍;林广宜;张海武;王自锋;吴辛定

    目的 探讨手工吻合结合微血管吻合器在同时游离两块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技巧、临床疗效及经验总结.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7例患者14块皮瓣游离移植术中应用手工吻合结合微血管吻合器修复血管:根据血管管径的大小、厚薄及弹性,采用手工吻合动脉和1支管径相对细小的静脉,另一较粗大的静脉则选择对应型号的微血管吻合器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本组手术配合紧密度提高,缩短手术时间,所有皮瓣均成活,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血管危象.患者随访6个月~2年,未见并发症. 结论 应用手工吻合结合微血管吻合器在同时游离2块皮瓣移植术中进行血管吻合是有效、高效及安全的,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效率.

  • 外伤或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手术治疗结果分析

    作者:程艳杰;李晓华;张帆;秦兆冰

    目的 探讨外伤或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的临床特点与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8例外伤性面瘫(包括23例颢骨骨折面瘫、5例医源性面瘫)和17例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研究其临床特点与治疗结果,以House-Brackmann (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23例颞骨骨折面瘫行面神经减压术,术后2~7个月以内恢复至H-BⅠ~Ⅱ级19例(82.6%)、Ⅲ级4例(17.4%);5例医源性面瘫,其中3例行面神经减压术,术后2~3个月以内恢复至H-BⅠ级,另外2例行耳大神经-面神经移植术,术后6~7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Ⅲ级.17例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行乳突根治成型及面神经减压术,术后1~6个月以内恢复至H-BⅠ ~Ⅱ级16例(94.1%)、Ⅲ级1例(5.9%).②面瘫病程2个月以内者术后恢复效果优于超过2个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本组外伤或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患者,2个月以内手术者可获得较好疗效.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小腿毁损性组织缺损七例

    作者:徐继胜;朱鑫;陈阳;陈坤峰;赵志坚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小腿毁损性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对小腿毁损性组织缺损的7例患者采用CDU检查,发现患肢胫前或胫后动脉外伤性缺如或管腔闭塞.严重污染的创面,在清创后采用VSD处理5~17d,创面清洁,炎症控制.对清洁创面实施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术,外固定支架固定双下肢,切取皮瓣面积23.0 cm×12.0 cm~ 38.0 cm×16.0 cm皮瓣.术后4~6周断蒂.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和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局部出现轻度感染,经换药后痊愈.术后1年随访,皮瓣外形不臃肿,色泽、温度、感觉良好,小腿负重及行走功能正常.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小腿毁损性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鼻外侧动脉穿支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鼻缺损10例

    作者:刘玉生;刘小容;高雁;陈可琼;黄伟龙

    目的 探讨应用鼻外侧动脉穿支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鼻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12月,应用鼻外侧动脉穿支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鼻缺损10例.缺损部位为鼻翼、鼻尖、鼻小柱及软三角;缺损范围为单个亚单位内缺损与跨多个亚单位缺损各5例;缺损层次为单纯鼻皮肤缺损6例,贯穿皮肤及衬里的全层缺损4例.手术方法分别为鼻外侧动脉下鼻翼支皮瓣修复鼻翼、鼻尖及鼻小柱缺损3例,上鼻翼支皮瓣修复鼻翼、鼻尖缺损7例.皮瓣面积2.0 cm×1.8 cm~4.0 cm×2.0 cm. 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并完全成活.1例鼻尖形态欠佳,其余外形满意.所有患者均未再行二期修整手术,随访3~24个月未见并发症发生. 结论 鼻外侧动脉穿支鼻唇沟岛状皮瓣血供丰富,皮肤质地与缺损区皮肤近似,是修复鼻翼、鼻尖及鼻小柱缺损的良好选择之一.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4例

    作者:刘少华;李有斌;马战备;于鹤童;吴羽;马良;梁越闯;南宠;李冬月;任晓伟;赵欢欢

    目的 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9月至2017年4月,对14例足部伴骨外露的软组织缺损患者清创后行VSD处理,二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7.5 cm×5.5 cm~12.5 cm×9.5 cm.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和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13例皮瓣全部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出现0.5~1.5 cm坏死,经换药对症处理,3周后创面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愈合良好,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耐磨性好,无色素沉着,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足部站立和行走功能正常;供区仅遗留一线性瘢痕,外形及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硬脊膜外脓肿的显微手术及内镜置管冲洗引流治疗的经验

    作者:白亚辉;张振宇;刘宇;郝海涛;庞长河

    目的 探讨硬脊膜外脓肿的显微手术及内镜置管冲洗引流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硬脊膜外脓肿7例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影像、手术记录、术后复查影像.所有病例按照临床进行分期,术前、术后及随访的脊髓功能状态采用McCormick分级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男5例、女2例,以发热起病2例,以背痛起病5例.其中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2例行内镜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术后经MRI证实7例脓肿均完全清除.随访1~7年,脊髓功能改善5例,无明显改善2例.结论 对临床分期2期以上的患者均需行手术治疗;对于全脊髓硬膜外脓肿,可采用内镜置管冲洗引流治疗.

  • 断腕十例改良再植的经验

    作者:龙文浩;何敏施;赵玲;吕圣飞;封帆;王伟明

    目的 通过探讨改良断腕再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10例腕部离断患者,其中机床铡断伤5例,刀砍断伤1例,机器绞断伤2例,机器压断伤2例,通过改良手术方式早期建立血液循环,简单、有效、省时;本组术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及结合综合治疗,且均进行随访.结果 改良断腕再植10例术后全部成活,并获得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腕部及手掌部肌肉组织挛缩程度轻,外形饱满,色泽红润,各指关节活动恢复良好,各指指关节活动度大于70%,握力与捏力恢复到健侧的60% ~80%.各指的感觉恢复更早,在10例随访中,达S3+有7例,S4有3例,两点分辨觉4~12 mm,平均6.8 mm.TAM评定:结果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0.结论 断腕再植改良术式提高断腕成活和功能恢复,收到良好效果.

  • 显微外科经腹股沟途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14年经验总结

    作者:石红林;郝建伟;徐豪;刘洁;米法洋;杨世豪

    目的 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经腹股沟途径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腹股沟途径治疗的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1 558例,随访1 346例.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效果、并发症及精液质量.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住院时间2~5 d.所有病例术后未见鞘膜积液和睾丸萎缩,168例睾丸萎缩的患者未出现萎缩加重,其中123例患者出现睾丸恢复性增长.阴囊睾丸坠胀隐痛不适患者症状改善有315例;精液异常不育患者精子改善有528例;术后精索静脉曲张复发28例.3例阴囊轻度水肿,48 h后水肿消失;2例切口感染,拆除缝线引流后愈合26例皮下硬结形成,1~2个月消失.局部伤口麻木17例,切口疼痛7例,1~3个月后消失.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经腹股沟途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能完全结扎曲张静脉,保留睾丸动脉和淋巴管,该术式简单、安全、有效.

  • 不同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孙长胜;苏波;李文君;张辉;张玲玲;王婷婷;钱英俊;李苡洁

    目的 探讨不同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对11例双侧上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动脉吻合情况.设计拇指桡背侧皮瓣,以掌指关节以近、拇指近节基底、拇指近节远端不同穿支点为旋转点,修复拇指缺损. 结果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在鼻烟窝处起始于桡动脉主干,起始外径为(0.68±0.26)mm,斜穿拇短伸肌腱深层后走行于伸肌腱桡侧,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以血管弓形式终止于近节基底.在掌指关节以近4.3~10.2 mm、拇指近节基底4.9~7.2 mm范围内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有恒定的交通支,均可作为皮瓣的旋转点.拇指近节中段、远段是以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在神经周围形成的血管链为皮瓣的血供基础,近节远端与指骨间关节相距8.6~10.3 mm处有一恒定、粗大的指动脉背侧支,可作为皮瓣的旋转点.临床应用病例24例,皮瓣面积2.0 cm×1.5 cm~3.5 cm×2.8 cm;随访3~12个月,两点辨别觉9.0~12.0 mm,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外观满意.结论 不同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皮瓣可修复不同程度的拇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血供可靠、成功率高,是一种修复拇指缺损的较理想的皮瓣.

  • 穿支皮瓣术后标记系统设计及临床应用

    作者:赵光勋;胡沣;王进;杨光;石磊;夏添;江妍妍

    目的 探讨基于穿支皮瓣解剖的术后标记系统设计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文的术后标记系统指根据穿支皮瓣的基本解剖结构及血供特点,于术后在皮瓣表面及受区标记各观察点,并根据标记的测听点,配合使用手持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听,以及以穿支点为中心的钟面测量血供观察法,对皮瓣血供进行观察、判断.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对在行穿支皮瓣手术患者2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100例用单纯传统血运观察(传统血运观察组)、100例用传统血运观察和术后标记系统监测(联合观察组),比较两组在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准确率、手术探查率以及皮瓣成活率的差异.结果 传统血运观察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多集中于术后48 h内,两组手术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阳性率、阴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血运观察组血管危象手术探查率(87.5%)高于联合组(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皮瓣成活率(99%)高于传统血运观察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文提出的穿支皮瓣术后标记系统简单易行,能够有效指导皮瓣血供观察,及时发现并判断血管危象并指导非手术有效干预,提高穿支皮瓣成活率.

  •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重新评价和手术策略

    作者:喜雯婧;冯少清;李华;李科;许恒;肖文天;章一新

    目的 介绍旋髂浅动脉(SCIA)穿支血管的分类,及基于两种不同SCIA穿支的旋髂浅动脉穿支(SCIP)皮瓣的特点和切取方法,探讨一套能够克服SCIP皮瓣固有缺点的手术策略.方法 2011年8月至2017年6月,将SCIP皮瓣应用在90例不同的软组织缺损修复中.术前对SCIA的穿支血管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对不同穿支采取不同解剖方法,需要时使用深支逆行灌注延长血管蒂.记录皮瓣厚度、血管蒂长度、成活情况、受区关闭情况等信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本组57例皮瓣使用了SCIA系统的近侧穿支,29例皮瓣使用了SCIA系统的远侧穿支,4例以腹壁浅动脉(SIEA)穿支作为血管蒂.8例使用了血管蒂延长技术,获得血管蒂长为10 cm.受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90例皮瓣均成活.结论 本文提出的手术策略简化SCIP皮瓣的术中决策,可以克服SCIP皮瓣的固有缺点,因此,SCIP皮瓣有潜力成为修复重建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常用皮瓣.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欧昌良;周鑫;罗旭超;邹永根;黄宇;吴健;黄波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42岁.其中,胫前软组织缺损5例,胫后软组织缺损6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9.0 cm×5.0 cm~32.0 cm×12.0cm,创面重度污染,在急诊下行清创探查加VSD处理,术后7~14 d后予以游离DIEP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10.0 cm×6.0 cm~34.0 cm×13.0 cm.腹部皮瓣供区9例直接缝合,2例少许部分采取大腿中厚植皮修复.结果 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过相应处理后愈合.术后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与受区组织相似度好,质地柔软,不臃肿.结论 DIEP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设计灵活,用于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3D打印技术辅助修复手桡侧严重毁损伤九例

    作者:莫勇军;程志琳;许林;谭海涛;韦平欧;罗翔;黄国秀;林汉;梁旭权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辅助手部桡侧严重毁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 法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对手部桡侧不同程度掌、指骨伴皮肤软组织严重毁损伤的9例,术前使用64排螺旋CT分别对供区、受区进行扫描,通过CTA三维重建技术获得三维图像.应用Mimics软件虚拟手术辅助设计系统的镜像技术和虚拟手术辅助设计技术进行设计,实施带足背皮瓣的甲瓣联合第2趾骨移植再造拇指及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9例.足背皮瓣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5.5 cm ~ 6.5 cm×9.5 cm、9.5cm×17.0 cm~12.0 cm×25.5 cm.术后定期随访,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再造拇指9例及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6个月,再造拇指外观接近正常,两点辨别觉8.0~11.0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2例.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形不臃肿.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桡侧严重毁损伤进行拇指再造及创面修复,临床效果良好.

  • 改良法重建感觉的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相邻指腹缺损的临床观察

    作者:潘佳栋;李苗钟;王科杰;黄耀鹏;王胜伟;尹善青;丁文全;郭浩;王欣

    目的 探讨用改良方法重建感觉的游离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相邻大面积指腹缺损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从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相邻指腹缺损共10例20指,其中示、中指和中、环指指腹缺损分别为4例8指、6例12指.术中将皮瓣内皮神经近、远两端分别与相邻2手指相对侧指掌侧固有神经端端吻接,术后7周行分指术时解剖、切断皮瓣内皮神经,将两断端分别与相邻侧指掌侧固有神经吻接,由此重建2个手指指腹的感觉.皮瓣移植时吻接皮神经近端10指(A组)、远端10指(B组).尺动脉穿支与患指指掌侧固有动脉(6例)或其关节支(4例)端端吻合,皮瓣面积5.0 cm×3.5 cm~5.5 cm×4.0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9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皮瓣表面针刺放血等处理后成活.分指术后皮瓣均无淤血或缺血表现.术后随访11 ~32个月(平均17个月),两组各10指皮瓣的两点辨别觉分别为(7.3±1.2)mm和(8.6±2.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估,14指为轻触觉减退,6指为保护性感觉减退;术后全关节主动活动度为(248.0±4.5)°.患者主诉皮瓣轻度疼痛1例1指,均未出现皮瓣不耐寒症状,所有患指无捏物不稳情况.结论 游离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相对恒定,血供可靠,皮肤颜色、质地和柔韧度与指腹接近,经改良后可同时重建相邻2个患指的感觉,是相邻大面积指腹创面修复的一种良好选择.

  • 以膝降动脉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在膝关节周围创面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军;黎逢峰;吴永伟;马运宏;周明;印飞;康永强;王亚朋;惠涛涛;芮永军

    目的 探讨胫前或胫后血管无法利用的情况下将膝降动脉作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定位,应用吻合膝降动脉和大隐静脉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皮瓣面积18.0 cm×8.0 cm~38.0 cm×8.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9个月.2例面积较大皮瓣远端分别坏死6.0 cm、4.0 cm,经切除后与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4例皮瓣完全成活,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剩余1例皮瓣完全成活,但皮瓣远端靠胫前内侧由于并发骨髓炎而继发骨外露,再次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愈合.结论 以膝降动脉作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可作为膝关节周围创面皮瓣修复的一种选择.

  • 足底部邻近带蒂穿支筋膜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晶;李小静;宁金龙;李心怡;唐茂林;崔怀瑞

    目的 探讨足底部邻近带蒂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足底中、小面积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0年10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两方面工作:①取动脉红色乳胶灌注成人下肢标本5具,在放大镜下,观测足底邻近带蒂穿支筋膜皮瓣血供来源,游标卡尺测量穿支血管管径.②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邻近带蒂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足底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缺损创面11例,其中恶性黑色素瘤5例,黑痣1例,难治性创面5例.修复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4.0 cm×5.0 cm,皮瓣相应的切取范围为7.0 cm×3.0 cm~13.0 cm×7.0 cm.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解剖研究发现足底邻近穿支蒂筋膜皮瓣供血管均为足底内侧动脉,外径大于或等于0.5 mm穿支数约为7条,平均外径为(0.85±0.19)mm,足底内侧动脉沿走行方向发出多个小分支并在足弓部形成吻合支,保证皮瓣的血供.11例邻近穿支蒂筋膜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远端切口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有10例经6~24个月随访,足部行走正常,皮瓣质地饱满,无局部疼痛.结论 根据足底缺损的大小设计相应的邻近带蒂穿支筋膜皮瓣,皮瓣皮肤质地与缺损区相似,抗压性与耐磨性强,局部创伤小,无新供区损伤,是修复足底中、小面积缺损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 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毁损伤

    作者:郭永明;刘重;滕云升;吴勐;张朝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毁损伤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毁损伤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6~55岁,平均36岁;车祸4例、压砸伤4例,机器挤压伤2例.一期手术:急诊利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重建肢体血运及修复软组织缺损;二期手术:采用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修复骨缺损,皮瓣切取范围12.0 cm×15.5 cm~20.0 cm×25.0 cm,修复骨缺损长度4.0~10.0 cm.一期手术至二期手术时间2~4个月,平均3个月.随访方法为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创面愈合情况,有无局部红肿流脓及针道感染情况,固定针有无松动,并根据新生骨矿化情况调整骨搬运速度.结果 10例全部成功修复.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个月.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6例,二期愈合4例,愈合时间14~30 d.骨搬运时间6~16个月,出现对接端不愈合6例,经再次手术骨端清理、植骨、加压后愈合.2例在骨搬运过程中出现足踝部畸形,经加用足踝环架牵伸治疗后矫正.皮瓣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 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毁损伤,保肢成功率高,成骨质量好,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改装针式电刀用于显微外科术中镜下止血

    作者:程连杰;刘志波;孟凡丁;韩钦一;段长龙

    显微外科的手术操作精细、复杂,手术过程中止血非常关键.2012年以来,我们采用自制改装针式电刀用于显微外科的术中镜下止血,收到了良好的术中止血效果,缩短了手术止血的时间,较完美的解决了显微外科术中镜下止血的问题.材料与方法1.材料:高频电刀,针管外径宽度为0.55 mm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图1).2.方法: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的导管套在普通电刀头上,取电刀头同等长度将其剪断,将除去针座的针头插到导管与电刀头的缝隙中,露出长度为5.0 mm的针尖(图2、3).高频电刀止血适宜的输出功率为8~12 W.

    关键词:
  • 丙戊酸诱导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向许旺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飞;贾婷;杨越;孙志博;刘丰;张向阳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对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的诱导分化作用. 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取3周龄SD大鼠2只,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传至第3代;经含10 ng/ml bFGF的完全培养液培养24h后,分4组.空白对照组(A组)仅加入D-Hank液;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VPA对其进行诱导:B、C、D组分别每孔加入0.5、1.0和10.0 mmol/L丙戊酸200μl.每天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培养7d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神经组织蛋白(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巢蛋白(Nestin)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100蛋白表达.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培养4d后B、C、D组细胞经VPA诱导后逐渐出现许旺细胞样或神经细胞样形态改变,以C组变化为明显;A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仍以梭形或圆形为主.S-100免疫荧光染色示,B、C、D组染色阳性率较高,以C组阳性率高;A、D组细胞阳性率较少,其中A组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S-100基因表达量随VPA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在丙戊酸浓度为1.0 mmol/L时达到峰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C组表达量显著高于A、B、D组(P<0.05),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基因表达与S-100呈相同趋势,且C组表达量显著高于A、B、D组(P<0.05),B、D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Nestin基因表达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适浓度的VPA在体外能够诱导ADSCs向许旺细胞样细胞分化,1.0 mmol/L可能为其佳诱导浓度.

  •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恒河猴腓骨瓣血管栓塞模型血运监测的实验研究

    作者:欧阳思远;单小峰;蔡志刚

    目的 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局部组织中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和可行性.方法 从2008年6月至10月,选用6只成年雄性恒河猴,模仿临床腓骨瓣的制备方法,制备恒河猴腓骨瓣,依次夹闭动脉、静脉以及动、静脉同时夹闭,建立腓骨瓣动脉、静脉以及动脉和静脉全栓塞模型,利用第三代近红外光谱血氧监测仪(TSAH-100)对腓骨瓣局部脱氧血红蛋白(cHb)、含氧血红蛋白(cHbO2)和血氧饱和度(rSO2)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动脉、静脉及动脉和静脉全夹闭的情况下,cHb、cHbO2和rSO2均出现显著变化,cHb和cHbO2测量初始值在各栓塞状态下均为0μmol/L,rSO2在动脉栓塞、静脉栓塞和动、静脉栓塞中的测量初始平均值分别为51.6%、54.3%和56.8%.将cHb、cHbO2和rSO2在各栓塞模型中的大平均变化值与初始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栓塞、静脉栓塞及动脉和静脉全栓塞模型中,分别将6s、18s和8 s后rSO2值与初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红外光谱血氧监测仪对局部厚度小于2.0 cm组织的rSO2和血流灌注的变化敏感可靠,可将其应用于临床上埋藏深度小于2.0 cm游离埋藏皮瓣的术后血运监测.

  • 利多卡因屈指腱鞘麻醉致示指指端部分坏死一例

    作者:刘玉林;冯亚高;徐翀;王秋生

    患者男,35岁,因门挤压伤致右手示指甲床裂伤1h来诊.查体:右手示指甲板缺失,甲床裂伤,甲缘向桡侧掀起,甲床活性存在,末梢血运正常.诊断:右手示指甲床损伤.急诊应用1%盐酸利多卡因2 ml在屈指腱鞘麻醉下行清创缝合加甲床修复术,术后患者离院.术后10d,患者回院复查,诉右手示指屈、伸活动轻度受限,末梢稍疼痛.换药见:示指稍屈曲位,甲床活性正常,末梢血运存在,稍发红,怀疑甲下感染,于换药室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2ml,行掌指纹中点屈指腱鞘内麻醉,行甲床下清创,未见脓性分泌物,无明显感染,消毒包扎后患者离院.术后4h患者诉示指疼痛难忍再次就诊,换药见右手示指自麻醉部位以远整个指体颜色灰暗,发凉,主、被动活动疼痛明显,末梢张力高,颜色暗紫,血运差.于示指桡侧用尖刀片做小切口放血,出血颜色暗紫,肝素盐水冲洗小切口,并无明显好转,遂收入住院.行小切口持续放血,肝素钠冲洗,活血、解痉及烤灯保暖治疗.3h后患指颜色较前好转,末梢血运有所好转,小切口渗血由暗紫转鲜红,但末梢张力高,疼痛部分缓解,可触及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的间歇性搏动.经持续2周治疗,患指甲床发黑,指尖尖端部分软组织发硬.患者出院后,定期回院复查换药,3个月后,患指指尖约1/4软组织及甲床部分坏死发硬,指骨爪粗隆外露,咬骨钳咬除外露指骨,将软组织及残余甲床缝合覆盖外露指骨.术后患者未回院复查.

    关键词:
  • 颅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一例

    作者:刘晓亮;陈大伟;杨晓宇;李文忠

    患者女,36岁.右耳后渐进性增大肿物8年,发展迅速1年.患者8年前发现右耳后皮下2.0 cm×1.0 cm×1.0 cm大小肿物.逐年渐进性增大,无明显不适,未行治疗.1年来肿物增大迅速.并出现有耳听力下降,既往无外伤、骨疾病及放射史,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神经系统查体除右耳听力下降外,其余正常.右侧颞、顶、枕叶见大小为15.0 cm×15.0 cm×5.0 cm、呈菜花状、表面凹凸不平、质地硬韧肿物(图1).颅脑CT平扫加三维重建加中耳CT:右侧颞顶枕区见广泛不均匀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右侧中耳乳突及内耳结构、颞下颌关节、颧弓后部,枕骨斜坡受累,周边见隆起的不规则形软组织影,右侧耳蜗、半规管部分骨壁受累(图2).头部MRI:右侧颢顶枕部颅骨不规则缺损、局部可见团块样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界模糊,侵及颅底并向中耳延伸(图3).肺CT正常,头部DSA未见明显肿瘤供血动脉.

    关键词:
  • 全头皮撕脱离断伤再植成活一例

    作者:陈鑫;祝海峰;马光义;王冲;闫寒;王亚珂;宋振磊

    患者 女,40岁,于2012年8月16日因头发被纺织机卷入绞伤致全头皮撕脱离断3h入院.查体:体温36.1℃,脉搏112次/分钟,呼吸24次/分钟,血压80/65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表情淡漠,皮肤苍白,肢端发凉.全头皮连带长发呈帽状完全撕脱离断,前缘起于鼻根部、双上睑达额前外侧发际,两侧至双侧耳根后上缘,后及枕骨结节(图1).离断头皮内连带部分额肌、颞肌及局部骨膜组织,双颞侧头皮呈片状全层撕裂,枕区皮下瘀斑,脂肪颗粒组织碎裂,可见皮下血管网损伤.头颅创面多处活动性出血,双侧颞浅动、静脉撕脱裸露,颅骨外膜大部完整(图2).入院后积极抗休克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头皮离断再植术.

    关键词:
  • 乌拉地尔减少动脉化静脉皮瓣血流灌注量的作用

    作者:陈文锋;李征;吴立业;熊懿;吴文溢;曾锦浩;柯于海;张振伟

    目的 初步探讨乌拉地尔减少动脉化静脉皮瓣血流灌注量的机制.方法 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选取20只体质量为(25.0±5.0)kg的雄性巴马小型猪,均在上腹部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根据乌拉地尔的用药方式随机分为局部用药组及肌注用药组.术后监测两组给药前后的皮瓣血流灌注量与血压,以及术后1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 用药前、用药后15 min、用药后30 min,局部用药组的皮瓣血流灌注量分别为(76.99±7.14)pu、(76.80±6.61)pu、(77.25±6.89)pu,收缩压分别为(109.90±7.02)mmHg、(110.20±6.49)mmHg、(110.40±7.01)mmHg,舒张压分别为(84.60±7.47) mmHg、(84.70±7.03)mmHg、(85.20±7.48)mmHg;肌注用药组的皮瓣血流灌注量分别为(77.33±5.68)pu、(57.42±5.11)pu、(44.32±4.72)pu,收缩压分别为(111.00±6.06)mmHg、(96.50±6.69) mmHg、(94.60±5.70) mmHg,舒张压分别为(87.90±9.15)mmHg、(75.70±10.23)mmHg、(74.00±10.37)mmHg,局部用药组的皮瓣血流灌注量与血压在用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注用药组的皮瓣血流灌注量与血压在用药后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7天,局部用药组皮瓣坏死2例,不同程度的部分坏死6例,成活2例;肌注用药组没有完全坏死的皮瓣,不同程度的部分坏死3例,成活7例.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可认为肌注用药组皮瓣的存活质量比局部用药的要高(单侧,P<0.05).结论 乌拉地尔肌注用药作用于全身,扩张了全身静脉系统,使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的同时,也减少了动脉化静脉皮瓣的血流灌注量(前负荷),从而提高了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成活质量.

  •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重建小脑下前动脉的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远;孙剑瑞;杨波;王树凯;刘献志

    目的 探讨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枕动脉-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解剖5例新鲜尸头标本,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解剖枕动脉支干,并将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相吻合,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并统计枕动脉(OA)远端及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吻合位点的距离及管径;皮肤切口与上项线交点同OA分支远端的距离;AICA绒球段及桥脑外侧段的管径以及所需供体血管的长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脑下前动脉的吻合段的平均管径是1.2 mm,与枕动脉分支管径1.5 mm基本匹配.从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距离为(47.6±1.9)mm,而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所游离枕动脉的长度为(72.3±3.3)mm,能够满足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需要.结论 应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可成功完成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血管重建,并相较于现有手术入路具有较小皮肤切口、技术相对简单等优点.

  • 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重建乳房感觉恢复研究进展

    作者:修秉虬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乳房重建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假体植入而言,自体乳房重建由于外形良好、能保持较长时间,患者相对更加满意[1].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自1989年首次由Koshima等[2]报道以来,因其可保留供区肌肉、对腹部损伤小、重建乳房美观度好、可随身体自然周期变化,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3-6].然而,仅仅乳房外形对称已不能满足患者重建需求.要求乳房生理功能(如感觉、性唤起)及社会功能恢复的呼声越来越强.同时,乳房感觉的缺失可能导致较易遭受烫伤和外伤.因此,自体皮瓣重建后的乳房感觉恢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着重介绍DIEP术后神经恢复的新进展.

  • 组织瓣组(联)合移植修复手部严重损伤现状

    作者:韦平欧

    手部严重损伤,通常是既有手指缺如和皮肤缺损,同时又有手部的血管、神经、肌腱等组织的损伤,有的病例也可能为全手脱套性损伤.该类损伤由于伤情复杂,对其的修复重建和治疗往往是手外科的一大难题.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和皮瓣移植的广为应用为临床修复手部严重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法选择[1-2].对于手部严重损伤的修复,应用组织瓣组(联)合移植既能一次修复多个组织,不仅保持手部外形美观,还能保留存活组织和利于早期手功能锻炼,达到大限度地恢复手部功能的目的.因而,被认为是较合理修复治疗方案.本文就组织瓣组(联)合移植修复手部严重损伤临床应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 吻合血管的回植术治疗全手皮肤脱套伤术后护理

    作者:刘敏;蒯英英;殷夕娣;巨积辉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回植术治疗全手皮肤脱套伤的术后护理.方法 对199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6例全手皮肤脱套伤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回植术,将脱套皮肤进行回植,手掌、手背皮肤予轻加压包扎.术后给予精细化的专科护理,密切观察手指血液循环、动态观察皮肤成活及伤口愈合情况.运用早期康复及系统的康复治疗理念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康复,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或给予相应的康复指导.结果 术后15例回植脱套皮肤完全成活;2例第1~5指、手掌及手背皮肤全部坏死,再次行第1~5指近节截指、腹部皮瓣修复术;3例部分手指坏死,行截指术;6例手掌或手背部分皮肤坏死,再次行皮瓣修复术.术后随访6~84个月,15例脱套皮肤完全成活者,手指屈曲、伸直、抓捏功能恢复满意;2例完全坏死者,手功能完全丧失;其余患者恢复部分手功能.手指感觉恢复至S2~S4,手掌、手背部皮肤感觉恢复至S1~S3.结论 采用吻合血管的回植术治疗全手皮肤脱套伤,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术后给予精细化的专科护理,密切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 断指再植术中术后顽固性血管痉挛处理及护理体会

    作者:屈红梅;刘刚义;范春海

    目的 报道断指再植术中或术后出现顽固性血管痉挛的护理体会.方法 自2008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处理术中或术后出现顽固性血管痉挛的断指再植23例,其中术中反复出现或持续血管痉挛11例,给予血管外膜下点滴罂粟碱或利多卡因针等后,重新吻合血管.术后血管危象12例,均于30 min内发现并及时告知值班医师或主管医师,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及精心护理.结果 术中出现的11例血管痉挛中有6例经处理后解除血管危象,5例予重新吻合血管,其中2例于手术台上解除危象,2例回病房后解除危象,1例一过性通血后出现顽固性痉挛,未再得到缓解.术后12例血管痉挛中,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及精心护理,5例解除危象,4例经手术探查解除危象,3例拒绝手术探查者以失败告终.结论 在断指再植中,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积极向上的健康宣教,人性化的心理咨询、开导、抚慰对解除或避免断指再植术中或术后顽固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