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

口腔疾病防治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

Journal of Dental Prevention & Treatment 광동아병방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牙病防治指导中心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245
  • 国内刊号: 44-140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25
  • 曾用名: 广东牙病防治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疾病防治》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兰泽栋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微创拔除381颗残冠残根的临床观察

    作者:陆笑;叶志佳;翁春辉

    目的 探讨微创拔牙技术在临床拔除残冠残根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微创拔牙技术拔除381颗残冠残根,记录断根率、拔牙窝完整性、术中疼痛、患者畏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81颗残冠残根微创拔除术的断根率为2.89%,拔牙窝完整率96.33%,患者畏惧率2.27%,术中无痛率87.12%,术后无痛率92.80%,术后软组织肿胀发生率6.06%,张口受限发生率3.41%,无干槽症发生.结论 微创拔牙技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微创 拔牙 残根
  • Forsus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年青成人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麦志辉;艾虹;梁焕友;卢红飞

    目的 观察Forsus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年青成人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下颌后缩的年青成人患者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应用Forsus矫治器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SPSS11.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Forsus矫治器治疗4~6个月后, 12例患者的下颌均明显前移,下颌后缩面型显著改善.其中B点前移( 2.2±1.0) mm,ANB角减小( 2.4±1.0) °,前牙覆盖减小(4.6±1.1) mm,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关系由远中关系改为中性关系.结论 Forsus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下颌骨前移,协调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改善年青成人患者的Ⅱ类咬合关系和下颌后缩面型.

  • 牙胶成形牙龈对龈下残根桩冠修复的效果研究

    作者:邵军;袁亚娣;夏露;王培志;梁星;罗仁慧

    目的 探讨保存缺损达龈下残冠的方法.方法 对40例49颗缺损达龈下的前牙残根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使用牙胶进行牙龈成形后再常规核桩冠修复.随访2年半,从患者临床指标方面对修复体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9颗患牙中, 47颗成功, 2颗失败.患牙牙周情况良好,仅有3例牙龈红肿.失败的2例患者为深覆牙合,重新修复后固位良好,继续随访1年未脱落.结论 利用牙胶对牙龈成形,保存了牙龈的连续性及美观,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对保留缺损达龈下的残根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不同浓度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速度的影响

    作者:郝鹏杰;李建昌;王霄立;周文娟

    目的 研究牙周局部注射3种浓度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速度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B组和C组,每组24只.在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颌中切牙之间安放加力装置,每隔3 d注射药物10 μ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组注射10-10 mol/L的1,25-(OH)2D3,B组注射10-8 mol/L的1,25-(OH)2D3,C组注射10-6 mol/L的1,25-(OH)2D3,分别于加力后的第1、 3、 7和14天各组处死6只大鼠.制取标本后测量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结果 对照组、A组和C组大鼠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正畸牙移动减慢时期,B组大鼠观察到持续的牙移动而没有移动减慢时期.结论 在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应用一定浓度的1,25-(OH)2D3能促进正畸牙的移动. 10-8 mol/L的1,25-(OH)2D3能更有效地促进大鼠正畸牙的移动,避免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缓慢时相的发生.

  • 人牙髓细胞与牙龈成纤维细胞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作者:韦文波;张丽萍;吴纪楠;周琳;王忠东

    目的 建立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HDPC)和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cDNA消减文库.方法 体外培养HDPC和HGF,分别提取m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基于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建立HDPC和HGF cDNA消减文库.结果 成功构建了HDPC和HGF cDNA消减文库,文库容量为4×102.结论 基于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是建立消减文库、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一种高效方法,该消减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研究牙髓细胞的生长、分化机理奠定了基础.

  • 根尖孔形态对畸形中央尖患牙临床疗效和根尖闭合的影响

    作者:杨婕;朱玲;马华思;石玉

    目的 研究不同根尖孔形态对畸形中央尖患牙临床疗效及根尖闭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门诊26例患者62颗畸形中央尖患牙,根据牙髓不同感染状态分别采取调磨、活髓切断、根尖诱导成形术促进牙根发育、根尖闭合.结果 经2年追踪观察, 62颗患牙术后临床不适症状全部消失, 58颗完成根尖封闭: 14颗根尖内聚型患牙术后根尖均发育完成,平均闭合时间6.64个月; 19颗根尖平行型患牙8颗根尖发育完成, 11颗根管腔无缩窄,但根尖达到闭合,平均闭合时间10.58个月; 29颗根尖喇叭口型患牙3颗根尖闭合, 22颗在根尖孔处形成钙化桥, 4颗在根管内形成不规则钙化桥,平均闭合时间17.16个月.结论 根尖孔形态对畸形中央尖患牙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内聚型或平行型的根尖,牙根发育接近生理性闭合状态,喇叭口型根尖对牙根发育成正常根尖形态有影响,且治疗时间比前二者长.

  • 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BMP-2体内异位成骨的研究

    作者:李轶;冉炜

    目的 评价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聚消旋乳酸与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共混物复合rhBMP-2作为组织因子载体的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 在12只成年新西兰兔背部两侧骶棘肌内各制作互不相通的2个肌袋.然后将复合rhBMP-2的材料植入一侧肌袋为实验组,未复合rhBMP-2的材料作为对照组植入另一侧肌袋.术后2、 4、 8周取材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观察体内异位成骨情况.结果 植入体内8周,实验组见成熟骨组织形成,对照组无骨组织形成.结论 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rhBMP-2后植入动物体内有较强的异位成骨能力,是BMP的良好载体.

  • 电测法结合插针X线片法测量根管长度的效果研究

    作者:刘溦;秦燕军;张宇婕;吕泳容

    目的 研究电测法结合插针X线片法测量根管长度的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根管治疗的前牙100颗,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颗.A组直接采用插针照片法确定根管工作长度,B组先使用根尖定位仪测定工作长度,再插针拍摄X线片来确定工作长度,记录两组需重复拍片的牙齿数目.结果 A、B两组中重复拍片的牙数分别为20颗和0颗,A、B两组中锉尖与根尖缩窄参考点距离在1 mm以内的比例分别为60%和100%,其中锉尖恰位于根尖缩窄参考点的比例分别为16%和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测法结合插针X线片法较单纯插针X线片法能更加准确、迅速地确定根管工作长度,减少拍摄X线片次数,降低患者所受X线辐射量.

  • 玻璃离子减少桩道预备后根管微渗漏的实验研究

    作者:江丽;徐琛蓉;严伟浩;陈穗玲

    目的 研究桩道预备后用玻璃离子封闭根充物冠方对减少根管微渗漏的效果.方法 选取70颗离体单根管下颌前磨牙,阳性对照组5颗,阴性对照组5颗,A、B、C、D 4组各15颗.常规根管充填后,A、B、C、D 4组进行桩道预备,A组保留根尖4 mm根充物;B组保留根尖5 mm根充物;C组保留根尖3 mm根充物+1 mm Vitrebond玻璃离子;D组保留根尖4 mm根充物+1 mm Vitrebond玻璃离子.用葡萄糖微渗漏模型检测6组第1、2、 4、 7、 10、 15、 20、 25、 30天根管冠根向渗漏出的葡萄糖量.结果 A、B、C、D 4组第 1、 2、 4、 7 天微渗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10天开始, A、B组微渗漏值均明显高于C、D组(P<0.05),而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微渗漏值在第20、 25、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离子可以成功减少桩道预备后根管的微渗漏.

  • 应用超声根管技术对磨牙塑化根管进行再治疗

    作者:金波;吴纪楠;周琳;韦文波;王忠东

    目的 评价超声根管技术在磨牙塑化根管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45颗塑化治疗失败的第一磨牙、第二磨牙进行超声根管再治疗.随访2年,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5颗磨牙根管再治疗后2年成功率为91.03%,其中上颌第二磨牙与其他磨牙再治疗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超声根管技术对塑化治疗失败的磨牙进行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136颗隐裂牙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黄亮

    目的 探讨隐裂牙的治疗方法.方法 136颗隐裂牙,其中17颗保存活髓后全冠修复,119颗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治疗1年后复查.结果 136颗隐裂牙治疗成功率为92.6%.结论 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是隐裂牙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 伴家族史多个恒牙先天缺失咬合重建1例

    作者:张理红;王虎

    伴家族史全口多数恒牙先天缺失1例,追踪家族史,采用固定烤瓷冠、桥联合整铸支架活动修复,咬合重建,改善和恢复咀嚼功能.

  • 口腔正畸模型无线网络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王臻;魏彪;王远勤;唐洪九;米德伶;周传涛

    目的 开发口腔正畸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系统.方法 硬件方面,开发一种基于PXA270处理器实现802.11B协议的无线局域网,以此可无线传输牙模的数字图像数据,并借助SDK软件开发包进行软件设计,实现对牙模图像数据进行维护和管理.结果 该硬件可实现对牙模图像的无线网络化传输,并完成牙模图像数据无线网络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结论 该系统可方便临床口腔医生对患者的牙模图像测量,提高口腔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 改良 Millard Ⅱ式唇裂修复术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研究

    作者:崔颖秋;王洪涛

    目的 探讨改良Millard Ⅱ式唇裂修复术修复单侧唇裂的手术要点.方法 随机选取伴或不伴腭裂的单侧唇裂患者50例,采用改良Millard Ⅱ式进行手术修复.手术设计明确5点定于鼻小柱基底中点、X点定于5-2连线上,均在手术后上唇中线上,摒弃环鼻翼切口.利用干、湿唇黏膜肌瓣重建唇红.结果 50例单侧唇裂患者修复术后,手术瘢痕基本和健侧天然标志线相对称,双侧唇高视觉相等,鼻底线、唇红缘、干湿唇交界线协调对称,唇红丰满,外形满意.结论 Millard Ⅱ式单侧唇裂修复术适度改良后设计明确,修复效果较佳.

  • 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李军;廖贵清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为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15例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15例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好发年龄50~70岁,组织学上以团块型多见.1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1~7年,均无复发.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较理想的方法.

  • 头皮冠状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

    作者:李慧;赵晓英;罗来才;黄钻娣;欧海强

    目的 研究头皮冠状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头皮冠状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31例,分析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31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患者面型恢复满意,张口度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头皮冠状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辉俊;杨宏宇;黄晓斌;邵军

    目的 研究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方法 应用游离前臂皮瓣、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23例,分析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皮瓣成活情况、患者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23例游离组织瓣成活21例,术后发生血栓4例,抢救成功2例;受区和供区共7例发生并发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术后血管危象,其与血管吻合技术、血管情况、组织瓣及血管蒂的放置处理及早期的头部制动、呼吸道护理、围手术期用药密切相关.结论 游离前臂皮瓣和游离腓骨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其制备简便,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 石蜡包埋涎腺肿瘤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型检测

    作者:杨继英;梁志刚;楚雍烈;郑苍尚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18型与涎腺肿瘤病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44例涎腺肿瘤组织标本中31例HPV检测阳性的组织DNA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检出HPV16 E7阳性率为13.64%,HPV18 E7阳性率为47.72%;涎腺肿瘤组织中HPV18 E7阳性率明显高于HPV16 E7阳性率;恶性肿瘤组中HPV16 E7、HPV18 E7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结论 HPV 16型、18型E7基因可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作用,其中HPV18感染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可能更密切.

  • LIGHT POST 石英纤维根管桩应用于前牙全瓷冠修复的护理体会

    作者:黄敏霞;曾桂琼

    目的 总结LIGHT POST石英纤维根管桩应用于前牙桩核、全瓷冠美容修复时的临床护理配合体会.方法 选择前牙残冠或残根经完善根管治疗后12例,采用LIGHT POST纤维根管桩桩核修复后进行全瓷冠美容修复,根据操作步骤实施对应护理配合.结果 12例核冠修复后,美容效果满意,无纤维根管桩折断、松动、脱落,全瓷冠稳固无松动,边缘密合.结论 新技术、新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提高护理配合的关键,而规范、熟练的护理配合更有利于纤维根管桩桩核修复成功率的提高.

  • 软衬式赝复体在一侧上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黄元瑾;林祥长;翁小玲

    目的 评价软衬材料在一侧上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6例一侧上颌骨缺损患者,每例患者同时制作软衬式阻塞器修复体和传统硬质树脂阻塞器修复体各1副,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修复体的固位稳定性、口鼻腔封闭作用及语音清晰度等方面有无差别.结果 试验组修复体在固位稳定性、口鼻腔封闭作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修复体,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语音清晰度分别为(90.4±6.7)%和(84.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软衬材料应用于一侧上颌骨缺损早期修复,能在术后早期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增加修复体的固位稳定性,改善语音清晰程度.

  • 新型Comfort-DA Ⅱ型义齿黏附剂的研制

    作者:余穗华;赵克;张艺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高分子树脂类义齿黏附剂.方法 改进配方,研制Comfort-DA Ⅱ型高分子树脂类义齿黏附剂,以材料的黏结抗张强度为评价标准优选黏附剂配方,并测定其pH值.结果 甲基纤维素含量对黏附剂黏结抗张强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聚氧化乙烯和羟乙基纤维素含量对黏附剂黏结抗张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它们是合成黏附剂的2个必要成分,不可缺少;所研制黏附剂的酸碱度为弱碱性(7.10 ~ 7.20).结论 Comfort-DA Ⅱ型义齿黏附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口腔疾病防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