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l Intensive Medicine 내과급위중증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024
  • 国内刊号: 42-139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22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陆再英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令早期抗凝治疗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观察

    作者:蔡立泓;黄铿伟;陈小晓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华法令早期抗凝治疗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CYS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接受治疗的急性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华法令治疗组和LMWH联合华法令治疗组,疗程1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和脑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华法令组(93.75% vs 78.57%,P<0.05);治疗前2组患者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HT)、凝血酶时间(TT)水平较手术前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较手术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变化更明显;2组患者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降低更明显;联合治疗组脑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令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2组患者除语言、社会角色、视力和工作/劳动外,其余各维度得分有所上升,且联合治疗组变化更明显.结论:LMWH联合华法令早期抗凝对急性CVST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后的电风暴

    作者:程新春;张燕一;周贤惠;李耀东;张疆华;邢强;芦颜美;汤宝鹏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ICD/CRT-D)术后患者发生电风暴(E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ICD/CRT-D植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ES及未发生ES的基础临床特征.结果:CRT-D组33例(27.5%)出现ES,其中16例(48.5%)以室速、10例(30.3%)以室颤为首发心律失常事件.ICD组21例(16.8%)出现ES,其中10例(47.6%)以室速为首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同CRT-D不同,该组室速、室颤多在术后12个月后出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患者发生ES的几率更高,为发生ES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26,P<0.001).结论:ES在ICD/CRT-D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LVEF减低的患者更易发生ES.

  • 国产比伐卢定在2型糖尿病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术中抗凝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高鹏;寇广亚;武延海

    目的:评价国产比伐卢定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T2DM并STEMI且须直接行PCI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比伐卢定组50例,PCI术中采用比伐卢定抗凝;肝素组50例,PCI术中采用普通肝素抗凝.比较2组用药前、后活化凝血时间(ACT)、术后6h凝血4项、PCI疗效[术后2hST段回落百分比、术后7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 d内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①用药后5、30 min及术后即刻,比伐卢定组的ACT值均高于肝素组(均P<0.05);②手术结束后,比伐卢定组ACT值下降更迅速,于术后1h下降至用药前水平,而肝素组下降较慢,于术后6h才下降至用药前水平;③2组PCI疗效(术后2 hST段回落百分比、术后7dLVEF)及术后30 d内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比伐卢定组术后30 d内出血事件低于肝素组(P<0.05).结论:与普通肝素抗凝相比,国产比伐卢定在T2DM并STEMI患者PCI术中,效果更强,疗效更稳定,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

  •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血清GDF-15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润东;任长安;周景霞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发生心脏骤停后即刻、12、24-48 h的血清GDF-15水平,分为3组,A组31例,CPR后即刻、12 h、24 ~ 48 h血清GDF-15水平一直<1 200 ng/L,B组34例,CPR后12h和24 ~48 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1 200 ng/L;C组37例,CPR后12h和24 ~48 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但24 ~ 48 h较12h时降低,随访6个月.结果:6个月后B组患者的病死率高;C组稍高于A组.结论:CPR过程中,GDF-15可在心室早期激活,并且呈动态变化,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CPR后,若患者血清GDF-15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患者出现了心功能不全,预后很差.治疗上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出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 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温大平;崔健;王钢;杭军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为辅助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提供参考,减少迟发性脑损伤的发生率.方法:选取159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依据Glasgow评分,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各53例).同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癫痫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4组在入院第2、7、14天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检测血清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越明显,ALT水平上升越明显.急性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56,P=0.003),与ALT呈正相关(r=0.432,P=0.000).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型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重型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不同时间点的血清ALT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均P<0.05);时间变化和颅脑损伤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均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呈负相关,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越大,患者颅脑损伤程度越重.

  • 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在重度心力衰竭合并陈-施呼吸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旺春;张晓斌;陆瑞珍

    目的:探讨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ASV)治疗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重度心力衰竭合并陈-施呼吸(CSR)患者31例,随机分为ASV组(16例)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15例),治疗4周后比较2组心功能相关指标、睡眠呼吸及睡眠结构和质量相关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或P<0.01);血浆pro-BNP和6 min步行试验改善情况,ASV组明显优于CPAP组(P<0.01).ASV能明显改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微觉醒指数、Ⅰ+Ⅱ期睡眠比率、Ⅲ+Ⅳ期睡眠比率、快动眼睡眠比率及睡眠效率(均P<0.05),而CPAP只明显改善AHI和低血氧饱和度,且改善程度CPAP组明显低于ASV组(P<0.05或P<0.01).ASV组气胸发生率显著低于CPAP组(P<0.05) 结论:ASV可明显改善伴CSR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睡眠呼吸紊乱,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 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与30天全因病死率的关系

    作者:程澜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上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与其30 d全因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1000例AMI患者30 d全因病死率与束支传导阻滞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260例(26%)有新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其中,右束支阻滞170例(17%),左束支阻滞90例(9%).30 d全因病死率15%(39例).与右束支阻滞比较,左束支阻滞有更高的共病患病率和病死率(P<0.05).暂时性束支传导阻滞30 d全因病死率更低(P<0.05).结论:AMI患者新出现的持续性束支传导阻滞是30 d全因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钠透析液在糖尿病肾衰竭患者血透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文祥;敖华;何爱红;张秋玲;程蓉;刘玉;李明

    目的:观察高钠透析液对糖尿病肾衰竭维持血透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肾衰竭维持血透患者3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别用135 mmol/L、140 mmol/L及145 mmol/L钠浓度的透析液透析8周,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与使用135 mmol/L钠浓度透析液比较,使用140 mmol/L钠浓度的透析液可以显著降低低血压和肌痉挛的发生(P<0.05).与使用145 mmol/L钠浓度透析液比较(P<0.05),使用140 mmol/L钠浓度的透析液不增加口渴及高血压等副作用.结论:对糖尿病肾衰竭维持血透的患者使用140mmol/L钠浓度的透析处方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 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宁

    目的:探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实验组给予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6-MWT和BNP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等级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精神健康与总体健康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显著,并优于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 氧合指数与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作者:侯昌权;陈文凯

    目的:探讨氧合指数等相关指标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ARD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2组患者在入住ICU病房后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及氧合指数的变化.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住ICU病房时的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P<0.05);存活组氧合指数随时间呈上升的趋势,EVLWI、PVPI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死亡组氧合指数随时间呈下降的趋势,EVLWI、CI及PVPI随时间呈上升的趋势(均P<0.05),与死亡组第2、3天比较,存活组CI、EVLWI显著降低,氧合指数显著升高(P<0.05);经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VLWI与氧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与CVP无相关性.结论:动态监测EVLWI及氧合指数对判断ARD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不同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荣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61例,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30例).A组给予沙利度胺(400 mg/d)+VAD化疗方案,B组给予沙利度胺(100 mg/d) +VAD化疗方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9%和76.7%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M蛋白、尿素氮、骨髓浆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血红蛋白及Kamof-sky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M蛋白、血红蛋白、尿素氮、骨髓浆细胞计数及Kamofak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便秘、口鼻黏膜干燥、乏力、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或P<0.01);2组腹胀、恶心、皮疹等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B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6个月后B组的肢端疼痛、感觉障碍、麻木感及不宁腿综合征等临床症状较A组改善明显(P<0.05);B组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100 mg/d沙利度胺或400 mg/d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近似,100 mg/d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不良反应更轻.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吴昕;黄翔;吴华容;陈文震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以临床好转期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肺功能1秒率(FEV1%)、体重指数(BMI)和踝肱指数(ABI),观察COP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体重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和肺功能受损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共纳入70例COPD患者,平均ABI(1.0±0.2),平均BMI (27.1±5.5) kg/m2,平均腹围(AC) (98.5±12.6)cm;②合并外周动脉疾病(PAD)的COPD患者的年龄偏大[(70.8±10.7)岁vs(68.8±9.7)岁,P<0.05)],体型偏瘦[BMI (25.5±4.8) kg/m2 vs(28.4±6.5) kg/m2,P<0.05],腹围偏小[(91.1 ±9.8)cmvs(103.8±15.2)cm,P<0.01],FEV1%更差[(34%±6%vs 49%±10%,P<0.05];亚组分析发现,合并PAD的男性COPD患者较无PAD的COPD男性患者,BMI更小[(25.6 ±5.8)kg/m2 vs(28.9 ±6.9)kg/m2,P<0.05],腹围更小[(92.2±16.1)cm vs(105.4±15.8)cm,P<0.01].合并PAD的女性COPD患者较无PAD的COPD女性患者,BMI更小[(24.9±4.7)kg/m2vs (27.5±6.3)kg/m2,P<0.05],但腹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88.7±13.1)cm vs (93.2±15.6)cm,P>0.05).结论:合并PAD的COPD患者年龄更大、具有更瘦小的体型和腹围以及进展的肺功能损害.

  • 心率变异性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作者:曹锋生;李艳;刘伟权;静亮;祝伟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将51例SAP患者按照不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死亡或存活、是否发生器官衰竭进行分组,再分别比较其心率变异性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因素的界值,分析该界值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APACHEⅡ评分≥10分组患者的总体标准差(SDNN)、24h内相邻正常心动周期间期差值> 50 ms计数在总正常心动周期间期数的百分比(PMN50)、总频(TF)和低频(LF)数值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10分组的患者,其中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的SDNN和LF数值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10 ~ 19分组的患者(P<0.05);同时死亡组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的SDNN、PMN50、TF、LF数值分别低于存活组和未发生MODS组患者(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分析在S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作用.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并横纹肌溶解症1例治疗报告

    作者:卢虎强;王芳

    在我国,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sioning,ACMP)常有发生[1].现报道1例武威市人民医院CO中毒迟发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monoxide poisoning,DEACMP)并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病例.

  • 急诊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诊治体会

    作者:郭涛;芮庆林;仲跻巍;段宝奇;黄洋;李津金;陈剑

    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因其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细菌耐药性严重、病死率高受到临床重视.本文观察50例急诊病区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重症HAP患者,将其诊治情况进行下述分析.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邱静;苏冠华;王祥;李景东;张冯筱

    病例1 患者男,46岁,2014年6月23日因“反复胸闷心慌1月,晕厥1次”入院.患者6月初因胸闷心慌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晕厥1次,行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见图1.行电复律后意识恢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药物治疗后患者仍间断胸闷,遂至我院.入院查体:HR78次/min、BP 103/63 mmHg.心电图示交界性心律、偶发室早、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V2~V3导联可见Epsilon波,见图2.患者室速发作心电图特征:QRS波群在I、aVL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呈QS型,V1~V6导联呈QS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

  • Tako-tsubo心肌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洪李锋;卢振华;范莹;罗喆;晏小妮;盛蕾;项金洲;罗松辉

    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CM)又称为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等,通常被认为是继发于强烈应激后大量儿茶酚胺急剧释放所导致的心肌顿抑[1].晚近,随着临床对该疾病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化,国外先后有研究报道TCM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但其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鲜有报道[2-4].本文通过对2例TCM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诊治过程的全程追踪随访,结合复习国内外新文献,旨在探讨TCM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关系.

  • 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复杂血管畸形患者经颈内静脉植入永久起搏器

    作者:崔婷;胡梅;王炎;汪道文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锁骨下静脉走行变异小、管径粗,故成为国内常用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路径,但遇到锁骨下静脉畸形等情况,需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及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穿刺点行起搏器植入术[1].本文报道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合并复杂血管畸形的患者,通过术前详细的检查及选择性腔静脉造影,评估患者由于严重血管畸形,不能经常规的手术路径(包括左侧或右锁骨下静脉)植入起搏器,终选择尝试经颈内静脉并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术.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抑或射频导管消融?

    作者:金元超;刘平;张雨薇;何阳春;费宇杰;丁虎;严江涛;刘启功

    射频导管消融术正成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功能性和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但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疤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导管消融术的疗效还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该首选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同时辅以药物治疗.本文报道1例缺血型心肌病患者,因恶性室速植入ICD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尝试行射频导管消融术获得成功的案例.

  • 雷诺嗪在心房颤动防治中的作用

    作者:宫孟琦;刘彤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对人群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②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高;③增加患者病死率,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房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凝治疗;转复窦性心律策略:包括射频消融和外科消融治疗;控制心室率策略[1].然而,在临床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因为药物安全性的问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射频消融术的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评价,目前亟待寻找治疗房颤的新型药物.近的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提示雷诺嗪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有望作为房颤防治药物的新选择.

  • 心肌纤维化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启明;秦奋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心肌组织中出现胶原纤维过量积聚,胶原浓度显著增高,胶原亚型比例失调以及胶原排列紊乱的病理变化过程.现已证实,M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结构重构的特征性表现[1].同时,MF也会引起心脏传导异常以及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心房颤动(房颤)、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脏疾病[2,3].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致卒中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MF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就MF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及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及消融

    作者:陈松文;刘少稳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形成的异位心律,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约10%)可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3].室速发作时常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危及生命,如何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4].

  • 窄QRS心动过速的诊断思考

    作者:黄卫斌

    心动过速在临床尤其是急诊极为常见,尽管多数临床医生可以迅速进行治疗及处理,但对一些具体的心电图诊断仍不十分明确.如何提高心电图诊断水平,加深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认识,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其中培养良好的诊断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对初级医师尤其急诊医师是十分重要的.临床上,为便于临床诊断及处理,常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即QRS波群时限作为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及分类的标准:如宽、窄QRS心动过速(QRS波群时限大于或小于120 ms).就窄QRS心动过速而言,其种类及机制也相当复杂,临床处理也不尽相同[1~3].

  • Brugada综合征非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李腾;李宜富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r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以右胸导联ST段抬高及高猝死发生率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大部分Brugada心电图样改变的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夜间濒死样呼吸、晕厥,甚至出现多形性室速或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且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发作前多无先兆症状.

  •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葛勤敏;边帆;潘曙明

    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定义为脓毒症,在脓毒症患者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高达47.9%,28 d病死率为32.7%[1].目前认为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AKI,SAAKI)与死亡风险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独立相关[2],相当大一部分AKI患者发展成终末期肾病[3].因此,SAAKI需要尽早干预,而其中的机制并未得到明确.在AKI相关的主要病因中脓毒症、大手术、心力衰竭和低容量,都与休克有关,以往认为在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基础上由于肾脏缺血导致AKI.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KI可以在没有明显低灌注征象时发生.本文就脓毒症时肾血管的动态变化、交感神经系统在肾血管应答中的作用和脓毒症AKI病理生理假说做一综述.

内科急危重症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