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중화중의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学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1727
  • 国内刊号: 11-533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zhzyyzz.com
  • 曾用名: 中国医药学报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大黄附子汤调控JNK/Bcl-2信号通路而改善尿酸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

    作者:涂玥;孙伟;万毅刚;尹雪皎;赵青;魏晴雪

    目的:探讨大黄附子汤(DFD)在体内调控尿酸性肾病(UN)模型肾组织JNK/Bcl-2信号通路而改善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方法:第1-14天腺嘌呤混悬液灌胃诱导大鼠建立UN模型,第15-35天分别用DFD和别嘌呤醇(AP)干预,此期间,每隔3d,给予模型和药物干预组大鼠腺嘌呤,以维持肾功能稳定.观察各组大鼠的血清、尿液、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等相关指标;检测肾组织JNK/Bcl-2信号通路相关分子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经灌胃给予腺嘌呤14d后,大鼠SUA、BUN、Scr明显升高,达到鼠类高尿酸和肾衰竭水平.在药物干预3周后,用药组的血清和尿液各项指标明显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肾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磷酸化(p-JNK)、B细胞淋巴瘤基因2磷酸化(p-Bcl-2)、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以及TGF-β 1蛋白表达下调.DFD组的各项指标优于AP组.结论:DFD通过调节肾组织JNK/Bel-2信号通路,减少肾组织内TGF-β 1表达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终延缓UN进展.

  • 愤怒、郁怒反应模型大鼠不同脑区5-羟色胺含量分析

    作者:魏盛;宗绍波;乔明琦

    目的:在微观水平上评价及区分愤怒和郁怒反应模型大鼠的指标,并进一步探讨愤怒、郁怒发生的微观机制.方法:采用社会隔离结合居住入侵方法制备愤怒、郁怒大鼠模型,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愤怒模型组、郁怒模型组;并运用HPLC检测各组大鼠不同脑区5-H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愤怒模型组大鼠下丘脑5-HT含量显著降低(P<0.001),郁怒模型组大鼠额叶皮质5-HT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下丘脑5-HT含量则显著下降(P<0.001);与郁怒模型组相比,愤怒模型组大鼠下丘脑5-HT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大鼠愤怒、郁怒情绪反应与下丘脑S-HT含量显著下降密切相关,该结论为进一步探讨怒情绪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奠基和方向.

  • 柴胡疏肝散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海马雌激素受体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作者:陈淑娇;李灿东;廖凌虹;丁姗姗;俞洁;康洁;沈建英;张凌媛

    目的:通过比较柴胡疏肝散(CSS)干预前后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海马区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R30的表达和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探求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用13月龄雌性自然衰老大鼠和慢性束缚法造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模型,经过3周药物干预后,qPCR法检测海马区雌激素受体ERα,ER β,GPR30 mRNA表达,ELISA法测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β-内啡肽(β-END)含量.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组ERα mRNA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ERβ mRNA增多,但没有统计学意义;GPR30 mRNA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Rα/ERβ比值显著性减少(P<0.01),干预后ERα/ERβ比值上升(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组5-HT,NE显著性下降(P<0.01),经干预后,5-HT、NE显著性升高(P<0.01);β-END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的生物学基础可能在于雌激素的波动导致海马区ERαmRNA/ERβ mRNA比值的改变,影响神经递质5-HT、NE的释放,而对β-END无明显影响.

  • 精制逍遥散对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区P450scc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晓玲;张轶芳;刘玥芸;赵宏波;岳广欣;陈家旭

    目的:探讨精制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后3组进行大鼠抑郁症造模.逍遥散组、氟西汀组于实验的第1天开始分别灌服精制逍遥散、氟西汀,每日1次.21d后观察大鼠行为学以及海马区P450scc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抑郁症模型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糖水消耗率降低,摄食潜伏期延长,5min内移动的速度减慢,5rain内移动总距离、进人中央区停留时间减少;海马CA3和DG区P450scc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P<0.01).逍遥散组及氟西汀组体质量、糖水消耗率、摄食潜伏期、5min内移动速度及总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A1区相对增加,并能有效逆转抑郁症大鼠海马CA3和DG区P450scc蛋白表达.结论:大鼠抑郁模型脑区存在神经活性甾体的功能紊乱,逍遥散治疗抑郁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450scc蛋白表达.进一步影响神经活性甾体的功能而实现的.

  • 基于《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人”之理论浅析“因质施针”

    作者:林法财;黄德弘

    经研读《黄帝内经》,根据其中对阴阳体质的论述,分析阴阳“五态人”的特点、五种阴阳体质类型的鉴别及其与针刺得气的关系,并对“五态人”的发病特点及疗效预后进行了分析推测,提出了“因质施针”,以期为针灸在临床中因人制宜提供指导.

  • 再探中医学“圆运动”规律

    作者:林明欣;朱章志;吕英;韩蕊;吴伟;裴倩

    《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吕氏春秋·圆道》指出:“日夜一周,圆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物动而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而衰,衰而杀,杀乃藏,圆道也”,从寥廓太虚至银河星系,从太阳系星云漩涡运动至地球公转形成之五季迭替,再到人身元气之“生、长、化、收、藏”,天地、万物、人身之变化皆遵循“圆运动”之道.平人乃一气周流,如环无端, “运动圆”则人身安和,“运动不圆”则百病由生.“阴阳环抱圆运动”、“五季迭替圆运动”、“五行更立圆运动”、“六气周流圆运动”、“十二经气环流圆运动”及“二十四节气环流圆运动”乃“圆运动”理论之核心体系.

  • 浅论中医学量值理论与定量辨证的思维特点

    作者:刘玉良;邓小伟

    文章以中医学经典医籍为主体内容,结合历代名著,探究其中量值理论和定量辨证的思维特点.说明中医学量值理论和定量辨证思想具有整体性、恒动性、个体性、模糊性、象数性、以不病调病人和同身寸度量法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总结可启发中医学量化理论的科研思路及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影响的规律探讨

    作者:丘余良;郑健;吴竞;杨雪梅;陈锋斌

    目的:应用中医证素辨证的方法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的证候特点,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中医证候动态变化规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接受激素规范治疗患者190例,在激素治疗前、治疗3、6、9个月时,全面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四诊资料,填入临床观察表,收集的资料录入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咨询系统并分析,同时检测各时间点患者的血清皮质醇.结果:①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激素治疗前、治疗3、6、9个月时常见中医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标实则分别为湿、热、瘀血;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肾、脾、肺;②在治疗前,肾病综合征患者皮质醇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血清皮质醇在激素治疗3个月时明显下降(P<0.01);在激素治疗9个月后,血清皮质醇较治疗后6个月时有所上升(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中医证候存在动态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从阳虚→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激素治疗导致患者的血清皮质醇下降,并在减药至维持量时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所恢复,这一变化规律可以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提供思路.

  • 宋代香方与医学

    作者:高驰;朱建平

    在医药卫生领域,香药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常用药物,为医家所熟知.宋代的方剂,大量应用香药香方,这些香药方,通过不同的配伍组合,在临证各科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用之得法,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其有利的一面,但随着香方的广泛普及,也出现了滥用香方的情况.以朱丹溪为代表的后世医家,对此种现象加以抨击,遏制了这种风气的继续蔓延.此后,古代医家对于香方的使用,重新回归理性.

    关键词: 香药 香方 宋代医学
  • 季节变化对仓鼠褪黑素合成限速酶羟基吲哚-氧-甲基转移酶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颖;许筱颖;郭霞珍

    目的:比较自然与人工模拟的四季对褪黑素合成限速酶羟基吲哚-氧-甲基转移酶(HIOMT)影响的异同,为运用四时模拟系统模拟季节的可行性和可信性提供相关数据,进而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采用四季模拟系统人工模拟季节,测定模拟季节组和自然季节组仓鼠松果腺中褪黑素合成限速酶HIOMT mRNA表达,并进行对比.结果:在自然条件下,仓鼠松果腺中HIOMT mRNA表达在冬季较高,冬季组和夏季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组和秋季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在四季模拟系统条件下,模拟冬季组高于模拟夏季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组和秋季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与自然条件下四季节律一致;模拟四季组HIOMT mRNA表达与自然四季组同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四季模拟系统模拟自然季节较为成功,利用其模拟季节进行天人相应理论研究的思路具有可行性.

  • 张仲景治痰方的临床运用与浅析

    作者:王坦;李宇航;刘妙;吴若菡;张金超

    “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哮喘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从“痰”人手积极治疗,对于缓解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在诸多中医古籍中,对“痰”在哮喘中的突出地位有了很多的阐述,在现代临床运用中,笔者也发现对于哮喘的治疗另辟蹊径从“痰”人手往往效果明显.文章通过对张仲景治痰方的初步总结与浅析,探讨其方药特色,总结一般规律,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价帮助.

    关键词: 哮喘 张仲景
  • 运用复杂网络分析中医药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作者:李昕;王天芳;薛晓琳;吴秀艳;张琳;李宁;王思颖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肝炎肝硬化的配伍组合及其核心药物.方法:以“肝硬化”、“中医”、“证”等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选取其中具有肝炎肝硬化典型病例有效治疗的文献,使用SPSS建立典型病例治疗中所用中医复方的药物数据库,运用SAS对数据进行处理,结合人工降噪后,用复杂网络挖掘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两两配伍组合关系及其核心药物.结果:符合纳入分析标准的文献有326篇,涉及病例数共计407例,属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者分别为80和327例,其中失代偿期的病例均伴有并发症腹水;407例的治疗共涉及药物299味,其巾代偿期涉及195味,失代偿期涉及275味;治疗代偿期的常用配伍组合的药物(关联频度≥10%)为白术、茯苓、当归、白芍、鳖甲、丹参等32种药物,核心药物(关联频度≥20%)为白术、丹参、白芍、当归、柴胡、郁金、鳖甲、党参、茯苓、桃仁,治疗失代偿期的常用配伍组合的药物(关联频度≥10%)为茯苓、白术、大腹皮、丹参、泽泻等27种药物,核心药物(关联频度≥20%)为白术、茯苓、大腹皮、丹参、泽泻、黄芪、猪苓、鳖甲、当归、党参.结论: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所获得的临床报道所用中医药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体现了代偿期的治法以健脾益气、养血疏肝、化瘀软坚为主,失代偿期的治法以健脾益气、行气利水、化瘀软坚为主,可为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

  • 刚柔辨证治疗郁证四法

    作者:李健;赵志付

    本文以郁证病机特点人手,从其社会-心理-伦理角度进行辨证论治,提出采用刚柔辨证诊疗该病,将患者的情志因素与症状总和到诊断之中.其辨证可分为两纲四型十六证,其中四型分别为:刚实证、刚虚证、柔实证、柔虚证;治疗上分别可用4种治法:泻肝清心安神法、柔肝养心法、疏肝理气法、疏肝健脾法,并各举一则病案以为说明.再从凝练证型,病证结合;心身同治、内外兼顾两方面来阐述刚柔辨证四法治疗郁证的优势所在.

  • 健脾活血方预防急性醉酒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琳;冯琴;彭景华;傅琪琳;黄甫;赵瑜;陈亮;王文静;孟胜喜

    目的:研究健脾活血方对大鼠急性醉酒的预防作用.方法:将SD大鼠28只随机分正常组(8只)、模型组(10只)和健脾活血方组(10只).各组预先给饮用水或药4d,2次/d,每次灌胃剂量10mL/kg体质量(生药量9g/mL).末次给药1h后,模型组和健脾活血方组大鼠予以56%乙醇15mL/kg体质量灌胃复制大鼠酒精中毒模型.观察大鼠灌酒后翻正反射消失时间与昏睡时间.24h后留取标本,检测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肝及胃组织HE染色和乙醇代谢酶指标.结果:健脾活血方组大鼠灌酒后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明显延长(P<0.01),昏睡时间缩短(P<0.05);HE染色见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减少,肝细胞内脂肪空泡形成减少;血清AST活性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DH)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健脾活血方对大鼠急性醉酒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缓乙醇在体内的吸收,提高肝脏ADH活性有关.

  • 止消通脉宁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孙文;吴丽丽;皮特;敬珊珊;艾志敏;郭翔宇;杨丽霞;穆晓红;李娟娥

    目的:探讨止消通脉宁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50只12周龄KKAy小鼠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止消通脉宁(ZXTMN)高、中、低剂量组,另设10只C57BL/6为正常组.实验期间,记录小鼠一般状态,血糖,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肾组织Masson染色.Western Blot检测肾α-SMA,TGF-β1,BMP-7和VEGF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TGF-β1 mRNA,TGF-β R1 mRNA和Smad2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第4周时,ZXTMN治疗组和厄贝沙坦组小鼠体质量、血糖和24h尿蛋白定量显著性减小(P<0.05),肾间质纤维化评分显著性减低(P<0.05).ZXTMN高、中组和厄贝沙坦组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显著性减少(P<0.01),BMP-7和VEGF蛋白表达显著性增加(P<0.01);ZXTMN各治疗组TGF-β1 mRNA和Smad2 mRNA显著性减少(P<0.01).结论:调节TGF-β1/Smad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 糖肾宁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对TGF-β1/Smad7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作者:施鹏;赵宗江;张新雪;杨美娟

    目的:探讨糖肾宁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肾脏及其TGF-β 1/Smad7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54只,二次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5只、厄贝沙坦组15只和糖肾宁组14只.2周测大鼠体质量;每4周收集大鼠24h尿液,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24h尿蛋白定量.14周时处死大鼠,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甘油三脂(TG)、一氧化氮(N0)、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鼠肾组织行HE、Mallory染色并行病理学评分;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肾组织TGF-β1、Smad7、NF-кB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糖肾宁可以改善DN大鼠的一般状况,升高DN大鼠体质量及降低肾质量体质量比(P<0.01),明显降低24h尿蛋白定量(P<0.01),减轻肾组织病理性损害.与模型组比较,糖肾宁组BUN、Scr、TG、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NO、SOD含量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TGF-β、NF-к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Smad7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糖肾宁可能通过调控TGF-β1/Smad7信号转导通路,减轻肾脏病理损害而保护肾功能,进而延缓其病程进展.

  • 四妙勇安汤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

    作者:杨萃;袁卓;张军平

    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条件下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VSMCs,在VEGF诱导条件下,用四妙勇安汤冻干粉进行干预,划痕实验、Transwell检测VSMCs的迁移能力;PT-PCR检测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MMP-9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对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 TIMP-1、TIMP-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在VEGF诱导条件下,四妙勇安汤1.65×10-5、1.65×10-6、1.65×10-7g/mL可抑制VSMCs的迁移;②四妙勇安汤1.65×10-5、1.65×10-6g/mL可下调VEGF诱导的VSMCs MMP-9 mRNA的表达;③四妙勇安汤1.65×10-5、1.65×10-6、1.65×10-7g/mL均可上调VEGF诱导的VSMCs TIMP-2蛋白的表达.结论:四妙勇安汤可抑制VEGF诱导的VSMCs迁移.四妙勇安汤通过抑制VEGF诱导的VSMCs MMP-9的表达,促进VEGF诱导的VSMCs TIMP-2的表达起到抑制VEGF诱导的VSMCs迁移的作用.

  • 天然生物碱川芎嗪通过阻断PDGF-β受体介导的ERK和/或p38信号通路抑制高糖高胰岛素和过氧化氢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作者:张峰;张自力;张雪娇;倪春艳;陆茵;郑仕中

    目的:分别以高糖高胰岛素(Glu/Ins)和过氧化氢(H2O2)处理肝星状细胞(HSC)模拟代谢综合征状态下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氧化应激,研究天然生物碱川芎嗪(TMP)体外对Glu/Ins和H2O2所诱导的HSC活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MTS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SMA的表达,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关键因子在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Glu/Ins和H2O2体外均可显著促进HSC的增殖与活化.在两种细胞模型中,TMP均能抑制HSC增殖并且在mRNA和蛋白水平减少α-SMA、α1(Ⅰ)procollagen和fibronectin的表达,并上调MMP-2,下调TIMP-1.此外,TMP抑制Glu/Ins和H2O2诱导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受体(PDGF-βR)磷酸化,并在Glu/Ins激活的HSC中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在H2O2激活的HSC中抑制ERK和p38的磷酸化.运用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依玛替尼发现,TMP抑制这两种HSC活化模型中α-SMA的表达均与对PDGF-βR的阻断作用相关.结论:TMP可以有效抑制Glu/Ins和H2O2诱导的HSC活化.这一作用可能与抑制PDGF-β R介导的ERK和/或p38信号通路相关.TMP可作为防治代谢综合征相关肝纤维化的潜在药物进一步开发.

  • 朱红膏促进大鼠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量效关系研究

    作者:王乐平;罗玲;董建勋;李建荣

    目的:通过改变朱红膏纱条单位面积中药含量研究其量效关系,探讨佳用药剂量.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溃疡模型组,基质组(凡士林)及5个中药剂量组(A、B、C、D、E含中药分别为27.2、13.6、6.8、3.4、1.7mg/cm2).连续给药7d,观察创面愈合速度及创面形态的变化,检测肉芽组织中总蛋白及羟脯氨酸含量.结果:基质组及中药D、E组大鼠创面愈合速度较快(P< 0.01),A、B组创面愈合速度呈减缓趋势;D、E组用药早期较好的体现了提脓祛腐作用,后期创面平整光滑、质地柔软;各中药组肉芽组织中蛋白及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提高(P<0.01).结论:朱红膏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存在量效关系,增加剂量未见提高疗效,纱条中药含量1.7mg/cm2及3.4mg/cm2具有较好的促进愈合作用.

  • 川芎贴膏制备工艺及其体内外评价研究

    作者:白洁;陆洋;杜守颖;刘聪敏;李鹏跃;黎迎

    目的:制备川芎凝胶贴膏,并对其体外渗透特性及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均匀设计,以贴膏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膜残留、综合感官及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制备川芎贴膏;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及透皮研究;采用微透析技术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采用反卷积分法对体外透皮结果与体内药动学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经优化的川芎贴膏12h累积释放率为(37.1354±3.7007)%,24h累积透皮率为(5.1879±0.7535)%.经皮给药后阿魏酸于170min达峰,达峰浓度为(273.17±40.77)ng/mL,体内外相关系数为0.9498.结论:川芎贴膏制备工艺条件简便易于工业化,按优化后的基质处方制备的凝胶膏剂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外观平整光滑,符合药用标准.贴膏中有效成分阿魏酸的释放速率远大于透皮速率,限速步骤主要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寻找合适的透皮促进剂对川芎贴膏发挥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经皮给药后阿魏酸体内外相关性良好,可以采用反卷积分法预测药物的体内过程.

  • 基于“三年化疫”理论探讨痢疾发病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

    作者:刘忠第;张轩;贺娟

    目的:依据“三年化疫”理论研究北京市痢疾发病与3年前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方法:提取北京市1970年-2004年35年的痢疾高发年份,分析其3年前的气候变化特点,依据“三年化疫”理论对“异常气候一痢疾发病”进行吻合度评价.结果:痢疾的高发与3年前的异常气候变化有关,尤其是年干为戊、癸、辛的年份.结论:痢疾发病与3年前的气候变化具有相关性, “三年化疫”理论对于痢疾发病的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

    作者:陈启兰;龚一萍;祝光礼;齐国安;赫小龙;任兴昌;王骋

    目的:观察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对SD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分布的改变和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复方黄芪养心合剂按每天14g/kg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按每天(MSSRT) 9.5mg/kg剂量灌胃2周后,对SD大鼠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30min后再灌注60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记录Ⅱ导联心电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观察心肌细胞Cx43分布的改变;运用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Cx43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Cx43平均光密度(AOD)I/R组心肌内膜下缺血区Cx43的AOD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且MSSRT组、复方组较1/R组升高(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后再灌注SD大鼠,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对心肌细胞Cx43分布的改变有改善作用,有促进心肌内膜下缺血区域Cx43表达的作用,其作用与MSSRT相近.

  • 朱红膏对皮肤破损模型大鼠量毒关系研究

    作者:林含;张旭辉;董建勋;李建荣;贺蓉;彭博;路艳丽

    目的:探讨朱红膏对破损皮肤模型大鼠的量毒关系.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对照组、朱红膏低、中、高剂量(19.04、38.08、76.16mg生药/kg)4组.分别于连续给药4周和停药4周后,测定汞含量、β-N-乙酰胺基葡萄糖苷酶(NAG)、碘[125I]β2-微球蛋白(BMG)、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常规、相关凝血指标、脏器系数,同时进行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连续给药4周,朱红膏低、中、高剂量组血、尿汞和肾汞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升高(P<0.01),且存在量毒关系.停药4周,朱红膏低、中、高剂量组血、尿汞含量均恢复正常,肾汞含量仍显著性升高(P<0.01).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系数及尿NAG显著性升高(P<0.01).停药4周,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破损皮肤模型大鼠长期大剂量使用朱红膏会出现汞蓄积,可能造成肾组织损伤.

  • 基于“十二经脉内行线”脏腑关系的辨证论治体系探究

    作者:王全林;王飞

    本文首先对经络内行线的流注方向和次序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经络内行线的流注方向和次序直接体现了脏腑的生理特点,并关系到其病理传变的主次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五脏经脉内行线为中心,结合古今文献及笔者的临床经验,对各自经脉内行线相关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进行了构建.后,笔者认为依据“十二经脉内行线”所构建的脏腑关系进行辨证论治,可以起到符合临床实际的直观指导作用,从而可以避免中医临床过度囿于单纯的哲学思辨泥淖之中.

  • 浅论“中医整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理论及方法的应用

    作者:陈云龙;李亚婵

    “中医整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的理论及方法,对于中医诊断的临床、科研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整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体系,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提出状态是健康认知的核心,整体状态的动态辨识是把握健康的关键,是推动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基础.文章介绍了“中医整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实践意义,并初步探讨了其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 中医结合哲学与宗教对临终关怀的指导与运用

    作者:肖瑶;朱可蓥;符文彬;陈墩帆

    临终关怀是我国未来医疗体系中将要积极开展的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其开展对于临终者及其亲人、朋友等都有一定的帮助.运用中医的理论及方法指导临终关怀,可以给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更为人性化的慰藉.对于临终关怀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医疗技术的层面,中医与古代哲学及道教等宗教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结合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宗教的生命领悟对于开展临终关怀可能会有实质性的意义和突破.

  • 补肾方药对老年大鼠BDNF介导的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康湘萍;金国琴;梁超;龚张斌;张学礼;戴薇薇

    目的:观察左归丸、右归丸对老年大鼠学习记忆相关信号分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反应结合蛋白(CREB)、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Arc)及突触蛋白(Synapsin)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自然衰老SD雄性大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老年糖皮质激素拮抗组、老年左归组和老年右归组,另设青年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海马各分区TrkB mRNA表达变化,实时定量PCR法观察海马组织BDNF、ERK1/2、CREB、Arc及Synapsin 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大鼠海马上述分子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老年对照组比较,RU38486能明显上调老年大鼠海马CA1区TrkB mRNA表达,提高海马组织ERK1/2、Arc及Synapsin mRNA表达(P<0.05);左归丸及右归丸均能明显上调老年大鼠海马CA1、CA2-3分区TrkB mRNA表达(P<0.05),同时左归丸还能显著提高老年大鼠海马组织Arc及Synapsin mRNA表达(P<0.05).3种药物对其余信号分子的表达均存在一定的上调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左归丸、右归丸及RU38486可能通过改善学习记忆相关信号分子的异常表达,进而提高长时程增强效应和延缓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退化.

  •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40例疗效观察

    作者:康明明;石学敏

    目的:观察针刺对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即刻血压、8:00、16:00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每日9:00、15:00针刺双侧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分别记录患者针刺20min后的即刻血压值、每日8:00、16:00的血压值及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值,30d为1个疗程,疗程中每周休息2d,分别对同一时间段治疗第1-3天和治疗后3d即刻血压值、8:00、16:00血压值及2次动态血压值进行比较.结果:即刻血压值、8:00、16:00血压值及动态血压值较针刺前均有明显下降,收缩压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够降低即刻血压值、昼夜血压均值、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及晨间血压,有效改善昼夜血压节律,逆转非勺型血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措施.

  • 骨碎补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及CXCL12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刘国岩;徐展望;徐琬梨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中药骨碎补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及分化,及对趋化因子CXCL12分泌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中药干预培养细胞的方法,利用骨碎补单味药物与培养基联合培养大鼠BMSCs,通过ALP染色检测其促BMSCs成骨分化能力、RT-PCR检测其促BMSCs分泌趋化因子CXCL12能力.结果:骨碎补药物各组ALP染色检测BMSCs成骨分化能力均明显优于空白组及条件培养组(P<0.05),骨碎补药物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骨碎补药物各组RT-PCR检测CXCL12的表达明显优于空白组及条件培养组(P<0.01),0.002g/mL药物组优于0.02g/mL及0.0002g/mL药物组(P<0.05).结论:中药骨碎补可促进BMSCs成骨分化和增殖,促进BMSCs分泌趋化因子CXCL12.

  • 上市后中成药个性识别方法的探索

    作者:张莉;张俊华;郑文科;王保和;商洪才

    针对当前中成药存在的同类品种多、适应症宽泛、个性不突出等问题,借鉴循证医学理念,运用“查证用证”和“创证用证”的方法,同时结合中医药理论,初步建立了中成药个性识别方法(TOPIC),包括文献检索、筛选分类、系统评价、组方分析、专家意见以及同类比较6步;并以3种常用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芪参益气滴丸、丹蒌片)为载体,举例说明该方法的实施过程.该方法首次从证据分类分级的角度,客观地分析评价中成药品种,将为初步确定上市后中成药品种的临床定位,明确品种的优势及特点,终促进临床合法合理循证用药提供技术保证;随着该方法的不断完善,将对中成药的再评价和二次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 电针传统针刺助产处方对孕晚期大鼠子宫平滑肌协调收缩的影响

    作者:苑鸿雯;舒福政;陈滢如;李春华;刘玉祁;马良宵;任晓暄;张鹏;李静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传统针刺助产处方(合谷-三阴交穴)对孕晚期大鼠子宫平滑肌协调收缩的影响,进而部分阐释传统针灸助产处方的科学内涵.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初孕Wistar雌鼠22只,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妊娠模型对照组;健康成年未孕Wistar雌鼠11只做为空白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孕鼠均在妊娠第20天上午进行电针,以先电针双侧合谷穴20min,再加刺双侧三阴交穴5min,共针刺25min,电流强度0.2-0.3mA,2/50Hz疏密波为干预方法.同一时间段,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布袋束缚25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及子宫组织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含量,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血清E2、P、E2/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子宫PGF2α含量和Cx-43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血清E2含量显著升高(P<0.05),P含量下降但无显著差异,E2/P升高但无显著差异,子宫PGF2α含量和Cx-43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刺激优化传统针灸助产处方通过改变孕晚期大鼠血清及子宫组织中相关激素水平而促进孕晚期大鼠子宫向活跃期转变,并通过增加子宫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其促进子宫协调收缩的作用.可认为是该处方发挥促分娩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部分阐释传统针灸助产处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针灸在产科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内伤基础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病因病机初探

    作者:韩艳武;张伟;王融冰;王玉光;杜宏波;倪量;黄莉;姜良铎;李兴旺

    目的:探讨不同内伤基础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证候学及病因病机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770例甲流确诊病例中无内伤基础病组和5类不同内伤组的中医相关临床资料,归纳各自的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结果:①肺系内伤组咳痰急性加重,肺部哕音、咽部充血突出,危重症发热不显著,多见咳痰、脉数、胸闷憋气、气短;②心系内伤组咽部充血、咽痛及胸闷憋气、倦怠乏力等感觉显著;③肾与膀胱内伤组突出表现为胸闷憋气、湿哕音、痰中带血;④消渴内伤组喘促、憋闷、气短较显著;⑤肝胆内伤组轻者表现为咳痰、肌肉酸痛、腹泻,重者主要见尿黄、倦怠乏力.结论:不同内伤基础对于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征及预后具有影响.

  • 颐脑解郁方对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明瑾;唐启盛;李小黎;杨歆科;李冬梅

    目的:探讨颐脑解郁方对缺氧/复氧条件下离体海马神经元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正常大鼠、经颐脑解郁方及尼莫地平灌胃大鼠血清为媒介,制备正常及缺氧/复氧损伤后海马组织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提取乳鼠海马神经元并进行体外培养,根据所应用干预条件培养液的不同随机将神经元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4组.采用MTT法观察缺氧3h(is-3h)及复氧24h(rp-24h)时点海马神经元活性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同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海马神经元突触素的表达.结果:is-3h时点模型组神经元活性、存活率及突触素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与中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rp-24h时点中药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颐脑解郁方可明显促进缺氧/复氧损伤后海马神经元突触素表达的增强,该方可能通过有效增加神经元突触密度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发挥明显改善作用.

  • 基于临床病例回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作者:李小茜;何建成;黄品贤

    目的: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多家三甲医院具有明确心衰诊断的出院病例,共1 451例,基于大样本回顾性病例分析,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本病的发病年龄、性别、原发病、中医病名、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以及BNP等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规律进行研究.结果: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型不同;②多由冠心病等心脏原发疾病演变而来;③本病的中医病名以胸痹心痛病、胸痹病、心悸病为多;④症状表现以胸闷、气促、心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等为主;⑤随心功能分级、BNP的由低到高,中医证型由轻到重分布.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布在病例的年龄、性别、原发病、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BNP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大样本的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可以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较全面、深入的总结,推进本病证证型标准化和客观化的研究.

  • 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冠心病诊治规律研究

    作者:宋观礼;刘保延;王映辉;张润顺;周雪忠

    目的: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采集的临床病历资料,系统总结中医诊治冠心病规律.方法:建立冠心病病历筛选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选择中医诊治冠心病临床病历资料,规则化处理原始病历数据后,分别建立冠心病的发病原因、症状、证候、治法、用药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分析目标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点式互信息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得出目前中医临床辨治冠心病常见的发病原因、症状、证候、治法、中药核心处方及中药配伍规律.结论:系统总结中医诊治冠心病规律,包括发病规律、症状规律、辨证规律、治法用药规律.

  • 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IKKβ、IкB、NF-кB表达的影响

    作者:钟国新;李素荷;陈璐;张旋;樊永磊;黄志毅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IKKβ、IкB、NF-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造模组采用自由饮用浓度为100μg/L的MNNG溶液,同时配合饥饱失常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埋线组10只,假埋线组10只.所有大鼠正常条件下喂养,埋线组选取大鼠“足三里”、“中脘”、“脾俞”穴行埋线疗法治疗,假埋线组仅用埋线针针刺上述穴位治疗,每10d治疗1次,共治疗6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IKKβ、IкB、NF-кB表达情况,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假埋线组大鼠胃黏膜组织IKKβ、IкB、NF-кB表达显著升高(P<0.01),埋线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埋线组表达显著降低(P<0.01),假埋线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以抑制IKKβ活化,进而抑制IкB降解,从而降低NF-кB活化水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及外周5-羟色胺的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李玉波;马雪玲;武志黔;张文婷;郭淑贞;王伟

    目的:观察中枢及外周5-羟色胺(5-HT)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中的变化规律,探索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为证候的客观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通过肝郁脾虚证临床四诊信息等效转化为大鼠宏观表征的方法来进行大鼠的证候判别.Elisa和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中枢和外周5-HT含量.结果:应激6-8周后抑郁症大鼠出现稳定的肝郁脾虚证.与正常组相比,CUMS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持续降低(P<0.05,P<0.01),血清和小肠组织中5-HT含量持续升高(P<0.05,P<0.01).结论:肝郁脾虚证与中枢5-HT的持续降低及外周血液和小肠组织中5-HT的持续升高相关.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文献研究

    作者:沈淑华;黄宣;吕宾;连建伟;王坤根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检索1989年1月-2012年6月1BS-D的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出合格文献40篇.IBS-D累积频率达90%的证型依次是: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肝旺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大肠湿热证和肾阳虚证;累积频率达90%的病位证素依次是脾、肝和肾;累积频率达90%的病性证候要素依次是气虚、气郁、阳虚和湿阻.结论:基于证型与证候要素的文献研究提示肝脾不和是IBS-D的基本发病环节.

  • 小檗碱保护糖尿病大鼠肾脏的系统评价

    作者:吴伟;朱章志;江丹;韩蕊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选择实验、交叉核对,评价质量、提取数据,并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实验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相对肾重大(MD=-1.23,95%CI[-1.92,-0.54],Z=3.50,P=0.0005),说明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模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可以减轻大鼠的相对肾重(MD=0.66,95%CI[0.19,1.13],Z=2.74,P=0.0006),减少24h尿蛋白量(MD=35,95%CI[21.76,48.25],Z=5.18,P<0.00001),降低血肌酐(MD=41.09,95%CI[19.70,62.49],Z=3.76,P=0.0002),降低血糖(MD=1 1.47,95%C1[6.42,16.51],Z=4.45,P<0.00001),从而保护肾脏.结论:小檗碱可以保护糖尿病大鼠肾脏,延缓糖尿病大鼠肾损害进程.

  • 艾滋病患者中医舌象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李青雅;郭会军;李真;符林春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的舌象分布规律,为更好的进行中医辨证论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现场诊断相结合的方式,对764例艾滋病患者和778例非HIV感染者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舌象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艾滋病患者中,舌色是以红舌出现频率高,占40.58%;舌苔以腻苔、厚苔出现频率较高,分别是40.71%和30.24%;苔色方面,艾滋病患者中黄苔出现比例较高,为28.66%,个别出现灰苔和黑苔;舌苔的部位看,有9.29%的艾滋病患者出现中根部舌苔;从红舌相兼舌苔看,艾滋病患者在薄苔、厚苔、腻苔、花剥苔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的舌象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基本符合艾滋病多表现为湿热的临床证候特征.

  • 阮士怡教授养生思想探析

    作者:郭晓辰;张军平

    阮士怡教授遵循《黄帝内经》之旨,以“上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70年临床经验和个人心得体会,提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预防观点.他认为养生应自孕胎开始,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养护脾肾正气、顺应自然变化、保持豁达心态,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为核心,总结了相关养生保健经验及方法.阮士怡教授坚信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保健作用,强调医学应把养生、预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了解养生之道后贵在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 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介入镇痛作用及对脊髓细胞外信号转导激酶1/2活化的调控

    作者:房军帆;方剑乔;梁宜;杜俊英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介入的镇痛效应及其对脊髓背角细胞外信号转导激酶1/2(ERK1/2)活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TEAS治疗组和提前TEAS治疗组.采用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大鼠炎症痛模型.提前TEAS治疗组和TEAS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前7d起和造模后5.5h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TEAS治疗.分别观察造模前7d和造模后5h、6h的足缩腿阈(PWTs)及患侧脊髓背角p-ERK1/2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PWTs显著性降低,p-ERK1/2表达增加(P<0.01).造模后6h,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EAS治疗显著性提升了大鼠PWTs,并减少了p-ERK1/2表达(P<0.01).造模后5h,提前TEAS治疗组PWTs显著高于同期TEAS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P<0.01),但p-ERK1/2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造模后6h,提前TEAS治疗组与TEAS治疗组相比在各方面均无差异.结论:TEAS镇痛效应与其抑制脊髓背角ERK1/2的磷酸化密切相关.提前介入TEA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痛的产生,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 中医“肝应春”调控机制与下丘脑褪黑素合成限速酶芳香烷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mRNA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陈玉萍;马淑然;王乐鹏;许筱颖

    目的:通过观察下丘脑褪黑素合成限速酶芳香烷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AANAT) mRNA季节变化规律,探讨“肝应春”的调控机制,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季节性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分别在二分二至前5周购入,在自然环境下饲养至二分二至之日,取下丘脑检测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 mRNA表达,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下丘脑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 mRNA表达水平依次为夏季组<春季组<秋季组<冬季组,其中夏季组<春季组<秋季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秋季组与冬季组相比,虽有秋季组低冬季组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下丘脑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mRNA表达存在着季节性的变化规律,这可能是“肝应春”调控机制之一.②SAD季节性发病规律可能与下丘脑AANATmRNA节律性调节相关.

  •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复方三芪口服液化学成分特征图谱研究

    作者:张靖;丘小惠;徐文;朱大元;徐筱杰;卢传坚

    目的:建立复方三芪口服液中化学成分的UPLC-LTQ-Orbitrap液质联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黄芪、三七的黄酮、皂苷类成分的电喷雾串联质谱信息进行探讨.方法:采用kinetix(2.1mm×100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经DAD检测器后采用ESI-LTQ-Orbitrap质谱负离子模式采集,一级全扫描离子在离子阱内进行碰撞诱导解离(CID)测定多级质谱,傅里叶变换回旋共振检测高分辨质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超高效液相色谱很好地对三芪口服液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别建立黄芪、三七化合物质谱数据库,根据精确相对分子量信息和多级质谱碎片信息,结合对照品质谱行为,从复方三芪中快速分析鉴定了39个成分.结论:本方法分离度良好,灵敏度高,可同时对复方制剂三芪口服液中不同类型化合物快速分析,并有助于开展进一步的活性成分和质量控制研究.

  • 两种可视化脉动信息获取与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健;杨学智;朱庆文;李海燕;王轩;张治国;沙洪;牛欣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B型超声对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的适应性研究,探讨适宜动态识别脉动信息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Magnetom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出品)与NX-8型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取脉装置(课题组自行研制)获取正常人寸口桡动脉脉动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基本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MRI成像速度较慢,难以实现脉管搏动状态的实时跟踪;形成的影像也不能完全重现特定脉象形成的过程.与此相比,B超采集速度快,可以得到足够的数据用于脉动可视化及重现特定脉象形成过程.结论:MRI与B超均可获得可视化脉动信息影像.MRI费用昂贵、成像速度慢;而B超更方便、快捷,具有快速的采样速度以获取足够多的数据用以可视化和研究分析应用,因此,B超更适于发展新型脉诊设备.

  •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文献研究的中医药知识本体的构建

    作者:田甜;高思华;赵丹丹;莫芳芳;马师雷;马越;方心;李小可

    目的:构建中医知识本体,利用其可视化界面和推理机(Jena)对“肺与大肠相表里”文献数据进行展示和挖掘.方法:利用本体论方法,采用Protégé软件对中医药学知识进行重构,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中医知识本体.结果:所构建的本体可以用于揭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科学内涵,挖掘肺肠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结论:中医知识本体可以用于中医海量文献的分析与挖掘,是中医药现代化道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

  • 芪卫颗粒调节USF2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对KK-Ay小鼠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

    作者:马鸣飞;高彦彬;王金羊;张娜;周光春;姚静娟;赵轩;朱智耀;邹大威

    目的:探讨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肾组织TGF-β1、USF2、MMP-9、TIMP-1的表达情况和相互关系,以及芪卫颗粒对糖尿病肾病(DN)肾纤维化的干预机制.方法:将SPF级12周龄雄性KK-Ay小鼠60只按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组、芪卫颗粒组、缬沙坦组,20只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24周龄时,行RT-PCR检测肾组织中USF2、TGF-β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GF-β1、USF2、MMP-9、TIMP-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GF-β1在肾脏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用图像定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TGF-β1、USF2、TIMP-1表达明显升高,MMP-9表达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TGF-β1在肾小球和肾小管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芪卫颗粒组和缬沙坦组TGF-β1、USF2、TIMP-1表达降低,MMP-9表达升高(P<0.05).结论:①USF2正向调节TGF-β1表达,TGF-β1过表达进而促使MMP-9表达降低、TIMP-1表达升高,MMP-9/TIMP-1比例失衡,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减少而沉积.②芪卫颗粒下调KK-Ay小鼠肾组织USF2基因和蛋白表达,负向调节TGF-β1表达,纠正MMP-9/TIMP-1比例失衡,可能是其治疗DN肾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 枳实挥发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影响

    作者:贺梅娟;杨晋翔;魏玥;安静

    目的:探讨枳实挥发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盐酸吗啡制作STC模型大鼠,采用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枳实挥发油干预前后大鼠肠道推进功能,并采用在体结肠肌电测定法测定枳实挥发油干预前后大鼠结肠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枳实挥发油组STC大鼠肠道推进率增加(26.33±7.71% vs 19.74±3.94%,P<0.05),结肠慢波振幅减小、频率加快(0.35±0.05vs0.43±0.05,8.38±0.96vs6.02±1.10,P<0.05),振幅及频率变异系数均减小(11.07± 1.21 vs 12.27± 1.51,16.35±3.25 vs 23.43±3.02,P<O.05).结论:枳实挥发油可增强STC结肠推进功能,其治疗作用机制之一是纠正STC异常的结肠慢波,为其用于STC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学参考.

  • 高强度训练女运动员的临床表型及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陈清光;陆灏;许家佗;陆纯燕;李俊燕;屠立平;张明

    目的:研究高强度训练女运动员的临床表型与中医四诊客观化评价方法.方法:女运动员32名,健康大学生16名,应用中医证候量表进行问诊并评分,通过NIKON D40数码相机、YJJ-101脉象仪采集舌脉象数据,并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高强度训练女运动员以肝郁、气虚证为主,症状亦相符合,磷酸肌酸激酶(CPK)、睾酮(T)等生化指标升高.舌质指标,肝郁组(16例)b值较正常组增高,气虚组(16例)a值降低,气虚组L值较肝郁组增高,a值降低(P<0.05),脉象指标,气虚组较正常组h1降低,(△)y增高,肝郁组S、Ad升高,气虚组较肝郁组h1、S、As、Ad降低,h3/h1、w/t、(△)y增高(P<0.05),反映了中医舌脉内涵.结论:高强度训练女运动员处于运动疲劳状态,用临床表型和中医四诊客观化评价是可行的.

  • 基于靶点网络的参仙冰抗心肌缺血有效成分群研究

    作者:顾浩;张燕玲;王耘;马群;乔延江

    参仙冰是根据临床经验组方的抗心肌缺血有效方剂.在参仙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成分相对明确、作用机制基本清楚的现代中药是心肌缺血临床治疗的紧迫需求,因此需要对参仙冰中抗心肌缺血有效成分群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根据关键有效成分群设计提取工艺和优化组方.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中药有效成分族群快速辨识平台,发现参仙冰有效成分群及其作用靶点;利用实体语法系统推理规则,以生物网络为背景推断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系统解析参仙冰有效成分群及其对心肌缺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设计提取工艺和优化组方提供依据.

  • 健脾解毒方通过COX-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裸鼠人结肠癌血管新生

    作者:刘宣;王炎;隋华;殷佩浩;王一斐;范忠泽;李琦

    目的:研究健脾解毒方对裸鼠人结肠癌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人结肠癌HT-2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组),健脾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250、500、1 000mg·kg-1·d-1)和化疗药顺铂组(lmg·kg-1·d-1).给药第21天,处死各组荷瘤鼠,比较各组肿瘤大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瘤体的微血管密度(MVD)、COX-2和β-catenin表达;ELISA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健脾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30.14%、38.01%、40.3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健脾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瘤体MVD计数分别为(56.00±2.65)、(43.00±1.58)、(28.67±2.53)和(23.33±2.0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ELISA结果显示,健脾解毒方能够显著下调裸鼠血清中VEGF、Ang-2和bFGF表达(P<0.01).同时,健脾解毒方能够显著下调瘤体中COX-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健脾解毒方能抑制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和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通过COX-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调VEGF表达有关.

  • 基于脏腑相关理论的小儿肺炎喘嗽病机与方证应用研究

    作者:李小可;赵丹丹;莫芳芳;方心;马越;高思华

    脏腑相关是极具中医特色的一种藏象理论,可以在人体脏腑经络系统的整体视角下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肺炎喘嗽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病,根据肺脏实热的病位病性特征与小儿体质特点,其发展期与病重期的脏腑病机演变凸显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胃输气而内应的脏腑相关关系,并可基于这种病机内涵总结出肺脏与阳明大肠、胃腑的脏腑同治方证对应特征.该病机内涵与方证应用特征的研究为脏腑相关理论在指导具体疾病辨治时的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 电针血清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

    作者:卫肖艳;张莉;陈欢;彭博;彭园园;李富运;洪培馨;范伊凡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的培养与鉴定方法,以及电针血清对其增殖、迁移、黏附等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后两组制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分别不治疗和采用电针治疗,48h后获取各组血清.将不同处理组的血清加至体外分离、培养、鉴定过的SD大鼠骨髓来源的EPCs,设对照组,分别采用MTT法、迁移实验、黏附实验观察电针血清对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电针组EPCs在增殖能力方面OD值为(0.380±0.052),迁移细胞数为(46.00±1.32),黏附细胞数为(44.67±1.53).与对照组相比,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增值、迁移、黏附能力均明显增强(P<0.05,P<0.01);与正常组相比,电针组与模型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在增殖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迁移、黏附能力显著增强(P<0.01).结论:电针血清能明显提高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

  • 针灸从心肾论治慢性颈痛的生活质量评价

    作者:徐书君;符文彬

    目的:评价针灸从心肾论治慢性颈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心肾组(55例)和常规组(56例).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结束时点,两组间各维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1个月时点,除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维度外,其余5个维度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3个月时点,除生理机能(PF)、RE、MH维度外,其余5个维度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维度各时点得分与同一维度前一时点比较,显示组内各维度各时点得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疗效.结论:慢性颈痛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针灸从心肾论治慢性颈痛的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为本病患者带来福音.

  • 李淑良教授治疗咽喉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作者:刘静;李淑良

    李淑良教授在长期的诊疗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中医耳鼻喉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为重视整体观念以及耳鼻咽喉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咽喉病治疗中重视散风、化痰.在李淑良教授治疗的470例慢喉痹、慢喉瘩、喉瘤等病例中,苏叶、苏梗、防风等散风药、化痰散结药、益气养阴药为常用.同时李淑良教授在治疗中用药轻灵,多用轻清上浮、特殊归经的引经药,用药时掌握适中原则;善用对药.

  • 不同相似度法对当归补血汤指纹图谱分析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岩涛;吴春英;刘文龙;石继连;周晋;贺福元

    目的:采用不同相似度分析方法分析比较当归补血汤指纹图谱,探讨各法特点与适用性.方法:建立当归补血汤HPLC指纹图谱,并用相关系数法、夹角余弦法、模糊尖T-分布法、欧氏距离法及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进行分析.结果:10批当归补血汤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参数RSD均低于6%,采用相关系数法、夹角余弦算法、模糊尖T-分布法、欧氏距离法及总量统计矩法计算的相似度均值分别为0.819、0.837、0.405、5935、0.948,其中以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能反映指纹图谱的真实相似性,且较为简单实用,还能定量表征其结论所承担的风险.结论:诸法均能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以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较佳,更能反映两指纹图谱的相似程度,既可断点取值,又可曲线参数分析;既相匹配取值,也可不对称取值.

  • 基于微透析技术研究舒郁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大鼠海马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作者:孙鹏;高兴笑;乔明琦

    目的:探讨舒郁胶囊对慢性应激诱导的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郁证大鼠的治疗作用及谷氨酸(Glu)与γ-氨基丁酸(GABA)比值在其作用机制中的改变.方法:根据旷场实验及糖水偏好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舒郁胶囊组与柴胡皂苷组.药物治疗作用在给药4d后通过体质量、旷场实验及糖水偏好实验进行评价.微透析收集海马细胞外液,HPLC检测透析液中的Glu及GAB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系数、旷场总得分及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P<0.05),舒郁胶囊组与模型组相比该3指标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舒郁胶囊可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海马中Glu与GABA比值下降治疗PMS肝气郁证.

  • 黄芪、丹参注射液对乳鼠肥大心肌细胞钙瞬变的影响

    作者:孙娅楠;李思耐;马淑骅;林谦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对体外培养乳鼠肥大心肌细胞钙瞬变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采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致心肌细胞肥大,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芪组、丹参组、联合组、洛沙坦组.造模后24、48、72h检测心肌细胞面积与直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单个心肌细胞钙瞬变.结果:①各时点模型组心肌细胞核及细胞质面积、直径增加(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24h模型组使钙瞬变荧光强度峰回落时间增加,48h荧光强度变化率降低;至72h荧光强度亦显著降低;③各治疗组24h峰回落时间显著降低,48h不仅峰回落时间降低,而且荧光强度变化率增加,72h此效果持续.结论: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其联合应用可调节肥大心肌细胞内钙瞬变异常,从而改善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

  • 林国华教授火针至阴穴治疗目疾临床经验举隅

    作者:张英;林国华

    林国华教授善用火针,对火针至阴穴治疗目疾有独到的见解.其以火针疗法,单用至阴穴或配伍其它穴位治疗目痛、流泪症、风牵偏视等目疾取得良好效果.林国华教授认为,针刺至阴穴具有清热明目,祛风散邪,通经止痛的作用;火针具有温阳散寒、化气利水,温经通络、祛瘀止痛,补养气血、升阳举陷,清热解毒、引邪外达,消癥散结、生肌敛疮的功效;二者相结合治疗目疾不仅操作简捷且疗效独特.文章通过对林国华教授火针至阴穴治疗目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介绍,并对其原理进行深入分析,体现了至阴穴与火针相结合对治疗眼科疾病的独特疗效.

  • 新风胶囊对佐剂关节炎大鼠肺功能、Th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作者:万磊;刘健

    目的:探讨新风胶囊(XFC)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肺功能及调节性T细胞(Treg)、Th细胞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NC)、模型对照(MC)、雷公藤多苷片(TPT)、XFC组.除NC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mL致炎,致炎后第19天给药.NC组及MC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分别给予XFC 2.4g/kg、TPT 10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30d.观察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检测肺组织IFN-γ、IL-4、FoxP3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MC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升高,肺功能降低,血清和肺组织IFN-γ、Th1/Th2升高,IL-4、FoxP3和外周血Treg降低(P<0.05,P<0.01).与MC组比较,XFC组足跖肿胀度、AI降低,肺功能升高,血清和肺组织IFN-γ(mRNA和蛋白)降低,外周血Treg和IL-4、FoxP3(mRNA、蛋白)升高,且优于TPT组(P<0.05,P<0.01).结论:新风胶囊通过调节Treg表达,促使Th1向Th2漂移,纠正Th1/Th2细胞失平衡状态,维持细胞免疫抑制状态,减少炎性介质对肺组织刺激,提高肺功能水平.

  • 从肺与大肠的特异相关性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作者:郑秀丽;杨宇;唐洪屈;王宝家;郑旭锐;叶建红

    目的:探讨肺与大肠在肠病病理状态下的特异相关性.方法:建立大鼠肠病(便秘)模型,观察其对五脏的病理形态和相关调控物质的影响.结果:模型大鼠的肺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同步改变,而其他四脏无明显变化.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和肺组织中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均出现显著变化(P<0.05,P<0.01),而在心、肝、脾、肾却无显著差异.结论:肠病对肺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肺与大肠之间的特异相关性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涵之一.

  • 以百日咳为例探讨六气、气象与传染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方法

    作者:汤巧玲;付帮泽;刘宏伟;高思华;贺娟

    目的:从中医运气学说的角度,探讨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气象的关联性研究方法.方法:选取1970年-1989年共20年百日咳的病例数,与各气象因素(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水汽压、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百日咳的气象发病预警模型.结果:北京地区百日咳的高发时间段在三之气(夏季).单因素相关显示其发病与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显示,平均相对湿度对百日咳发病的影响程度大.结论:百日咳发病与气温、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研究气象因素对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影响,需选择多种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中医运气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实际进行综合评价.

  • 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中主要芳香酸类成分在血虚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作者:李伟霞;唐于平;尚尔鑫;郭建明;钱叶飞;王林艳;钱大玮;段金廒

    目的:研究当归、川芎和当归-川芎药对(归芎药对)中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在血虚大鼠血浆、尿液和胆汁中的代谢产物.方法: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合复制大鼠血虚模型,血虚大鼠灌胃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提取物后,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利用碰撞能量梯度(MSE)和质量亏损过滤(MDF)技术,对其血浆、尿液和胆汁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离子碎片和代谢途径,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提取物中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在血虚大鼠血浆、尿液和胆汁中推测出原型、还原、水解、甲基化、羟基化、硫酸酯化、葡萄糖醛酸化、磺酸化、甘氨酸结合、乙酰化、半胱氨酸结合和谷胱甘肽结合等共25个代谢产物.结论: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提取物在血虚大鼠体内存在多种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为阐明该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在体内发挥疗效的功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 从伏邪致病用调体药对治疗过敏性疾病

    作者:郑燕飞;李玲孺;王济;李英帅;张惠敏;张妍;杨玲玲;焦招柱;王琦

    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如何彻底治愈、防止复发是临床治疗伏邪致病急需解决的疑点和难点问题.王琦教授认为伏邪致病与特禀体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出脱敏调体法可以改善伏邪积聚的土壤和环境,运用乌梅、蝉蜕、无柄灵芝、首乌等贯穿调理特禀体质的始终,使机体对外界因素刺激的适应性逐渐增强而向愈,验之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临床防治伏邪所致疑难病症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视角.

  •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中药干预前后脉图分析

    作者:崔骥;许家佗;邸智;屠立平;崔龙涛;陈清光;于波

    目的:观察亚健康状态大学生中药干预前后脉象客观量化指标变化,为中医客观诊断和亚健康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研究依据.方法:辨证筛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气虚型、血虚型、阴虚型、气郁型,各20例,分别予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柴胡疏肝散干预2周.检测中药干预前后脉图指标变化.结果:气虚组中,中药干预后h1、S、As、Ad值显著增高(P<0.05),h5/h1值显著降低(P<0.05);血虚组中,中药干预后h1、S、As、Ad值与中药干预前相比显著增高(P<0.05);阴虚组及气郁组中,中药干预后h1、h5、S、As、Ad值与中药干预前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脉图指标可一定程度地反映亚健康状态的变化,适用于亚健康的辨证和疗效评价.

  • 677例健康人群体表面积、体质指数与采脉压力及脉图参数的关系探讨

    作者:吴宏进;张志枫;许家佗;屠立平;周昌乐;陆纯燕;千英信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体表面积、身体质量指数(以下简称“体质指数”)对采脉压力及脉图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DDMX-100型单道脉象仪采集677例健康人群寸口关部脉象信息,对体表面积、体质指数与采脉压力及脉图参数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男子体表面积、体质指数与采脉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女性体表面积及体质指数与采脉压力无相关关系.男子体表面积与脉图参数左心室快速射血期时值(t1)、左心室收缩期时值(t4)、主波幅度(h1)、重搏波幅度(h5)、脉图总面积(S)、收缩期面积(As)呈正相关关系,男性体质指数与除左心室的舒张期时值(t5)外的其它脉图参数均有相关关系(P<0.05);女性体表面积与脉图参数t1呈正相关关系(P<0.05);女性体质指数与除采脉压力外其它脉图参数均有相关关系(P<0.05).男、女两性体表面积较大和超重人群的左心室快速射血期和收缩期、主动脉顺应性和外周阻力均高于非肥胖人群.结论:体表面积、体质指数与采脉压力、脉图参数有相关关系,体表面积较大及超重人群的左心室射血功能和动脉血管壁顺应性不及体表面积相对较小、非肥胖人群,在临床进行脉诊时,要考虑到性别、体表面积、体质指数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辛热药药性表达研究

    作者:刘欣;胡燕;崔一然;张冰;刘小青

    目的: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辛热药药性表达与钙通道相关蛋白的关系.方法: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药效成分与钙通道相关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通过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出拟合适配度均较高蛋白作为潜在靶蛋白;并与苦寒药黄柏药效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相关潜在靶蛋白,后借助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和钙调蛋白可能为辛热药药性表达的潜在靶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显示,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给药组均能够纠正阳虚状态下大鼠肝中的钙调蛋白表达,而苦寒药黄柏对其作用不明显.结论:钙调蛋白与辛热药药性表达密切相关.

  • 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虚型克罗恩病大鼠核因子-кB mRNA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晓红;岳美颖;钟强;贾波;祝捷

    目的:考察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虚型克罗恩病(CD)大鼠核因子-кB(NF-кB)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1L-1β)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治疗脾虚型CD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破气耗气加饥饱失常之复因脾虚造模法结合Morris方法复制脾虚型CD动物模型,运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对白术、茯苓剂量配比进行设计,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灌胃给药,实时荧光PCR法(Real-time PCR)检测结肠黏膜NF-кB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F-кB mRNA的表达、血清TNF-α、IL-1 β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5组(白术∶茯苓=12∶15)、B6组(白术∶茯苓=15∶12)NF-кB mRNA的表达降低(P<0.05);B5组、B6组、B7组(白术∶茯苓=18∶9)TNF-α显著性降低(P<0.05);B6组、B7组血清1L-1β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虚型CD的NF-кB传导的影响有异;其中以B6组能明显干预NF-кB mRNA在脾虚型CD结肠黏膜细胞中的表达,进而降低TNF-α、IL-1β的水平,减轻脾虚型CD炎症反应.

  • 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大鼠生物表征变化及化瘀解毒法的调控

    作者:邓卫芳;裴晓华;金华;李倩;梁晨;赵乐

    目的: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病证结合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化瘀解毒法对该模型大鼠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对照组10只,给予二甲基苯蒽(DMBA)灌胃;模型组10只、西黄丸组10只,均给予DMBA灌胃+多重复应激10周.造模成功后,西黄丸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30d.于第1天、10周末、灌胃结束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物表征变化;腹腔取血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对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因及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经过大鼠生物表征变化、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病理变化、西黄丸药物反证证明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造模成功.西黄丸组VEGF mRNA及蛋白、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EGF mRNA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将疾病模型及中医病因致病模型结合制造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符合临床患者发病过程,经评价造模成功;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西黄丸可逆转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及CXCR4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而实现的.

  • “温润辛金、培本宣通”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临证剖析

    作者:李四维;李友林

    李友林教授认为过敏性鼻炎的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其病位在以肺脾为核心的肺、脾、肾三脏,其基本病理为寒热虚实错杂,脏腑功能不足是其发生演变的基础.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以调理“本虚”为主,以治疗“标实”为辅的“温润辛金、培本宣通”法,取得较好疗效.文章阐述了运用本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基础,并附医案3篇加以说明,阐明李友林教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辨证及用药特点,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 金沙藤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

    作者:周艳林;赵旭;华娟;闵建国;王力生;黎胜红;刘华钢;邹节明

    目的:对金沙藤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层析等层析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初步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Ⅰ)、紫云英苷(Ⅱ)、异槲皮苷(Ⅲ)、山萘酚-7-O-α-鼠李糖苷(Ⅳ)、芦丁(Ⅴ)、山萘酚-3-O-β-芸香糖苷(Ⅵ)、6-O-咖啡酸葡萄糖酯(Ⅶ)、α-葡萄糖(Ⅷ)、5-羟甲基糠醛(Ⅸ)及银杏醇(Ⅹ),从TLC-生物自显影色谱图显示,化合物Ⅰ、Ⅲ、Ⅴ、Ⅶ均显示了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化合物Ⅰ、Ⅲ、Ⅴ、Ⅷ、Ⅸ、Ⅹ为首次从金沙藤中分离得到,综合得率及抗氧化活性考虑,异槲皮苷(Ⅲ)可用作金沙藤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研究用化学对照品.

  •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缺血半暗带CytC、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作者:富苏;范吉平

    目的:探讨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9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4只),假手术组(14只),造模组(70只),其中造模组通过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制备脑缺血损伤模型,待大鼠清醒后,根据longa评分(≥2分)随机分层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尼莫地平组、通络化痰高、中、低剂量组(16.2、32.4、64.8mg/mL),共5组,每组14只,分别进行灌胃治疗.并于术后第1、2、3、5、7天行Narrow-Alley corner Test检测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变,术后第8天予4%多聚甲醛(pH 7.0)灌注同定后断头取脑,利用TUNEL法测定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通络化痰胶囊对缺血半暗带CytC、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arrow-Alley corner Test得分显著增加(P<0.01),尼莫地平组和通络化痰胶囊中剂量组得分显著降低(P<0.01,P<0.05);模型组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多、CytC、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增加(P<0.01),尼莫地平组及通络化痰胶囊组较模型组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细胞凋亡减轻,CytC、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减少(P<0.01).结论:通络化痰胶囊可促进脑缺血损伤大鼠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通络化痰胶囊减少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相关的CytC、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从而减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细胞凋亡水平有关.

  • 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LR7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作者:戴启刚;汪受传;李佳曦;徐建亚;梁晓鑫

    目的:研究金欣口服液含药血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RAW264.7) Toll样受体7(TLR7)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病毒机制.方法:RSV感染培养的RAW264.7细胞,用金欣口服液含药血清进行干预,24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液,Western Blot法检测RAW264.7细胞TLR7、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NF-кB)、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α(IFN-α)的含量.结果:金欣口服液含药血清能降低RSV感染24h后TLR7、MyD88、NF-кB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5),而对IRF7的表达无明显的影响;下调细胞上清液中的TNF-α表达(P<0.01),IFN-α未能测出.结论:金欣口服液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TLR7/MyD88/NF-кB/TNF-α通路发挥抗RSV作用.

  • 左归丸通过p38 MAPK信号通路刺激MC3T3细胞核结合因子表达

    作者:刘立萍;李然;任艳玲;王智民;宋囡;何文智

    目的:探讨左归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含或不含p38 MAPK特异性阻滞剂(SB203580)的孵育液预处理细胞60min,加入左归丸含药血清孵育48h后,采用MTT基检测细胞活力;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方法测定p38活性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Runx2和Col Ⅰ mRNA表达水平.结果:左归丸含药血清能够显著增加细胞活力和磷酸化p38蛋白表达水平,诱导Runx2和Col Ⅰ表达(P<0.01).SB203580抑制了左归丸含药血清诱导的细胞活力和p38蛋白磷酸化水平,同时下调了左归丸含药血清诱导的Runx2和Col Ⅰ表达(P<0.01).结论:左归丸含药血清可能部分通过活化p38 MAPK信号通路,上调Runx2表达,刺激Col表达,促进骨形成.

  • 通过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拨法及揉法缓解肱二头肌运动性疲劳作用的研究

    作者:吴剑聪;王俊杰;姚斌彬;鲁梦倩;王磊;耿楠;叶宜颖;于天源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分析拨法及揉法缓解肱二头肌运动性疲劳的作用,从肌肉层面揭示推拿作用机制.方法:以30名男性大学生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休息组,拨法组,揉法组,首先以60%大随意收缩力(MVC)为负重,使肱二头肌静力收缩至力竭以建立疲劳模型,并获取收缩时长(T),中值频率(MF)变化率,MF变化百分比,平均功率频率(MPF)变化率,MPF变化百分比,其次进行干预或休息,随后再进行静力收缩至力竭,再次获取表面肌电值,后统计分析.结果:各组干预前后T、MF变化率、MPF变化率等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拨法组及揉法组与休息组的干预后T、MF变化率和MPF变化率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拨法组与揉法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拨法和揉法缓解肌肉疲劳的效果优于休息,两手法均能缓解肌肉疲劳,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 左、右归丸及其拆方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后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宋囡;何文智;王智民;任艳玲

    目的:研究左、右归丸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过程中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左归丸、右归丸、两方共同药组、滋肾阴药组、补肾阳药组、阳性对照药戊酸雌二醇片制备的大鼠含药血清加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诱导剂及空白含药血清组共8组对BMSCs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MTT法检测各组BMSCs增殖情况,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BMSCs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左、右归丸及其拆方协同诱导剂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过程中,其中,以左归丸组和滋肾阴药组对BMSCs增殖作用明显,对BMSCs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显著(P<0.05).结论:左、右归丸及其拆方在协同诱导剂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过程中,左归丸和滋肾阴药可显著促进BMSCs增殖,影响BMSCs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 补肾法对去卵巢大鼠惊恐反应及海马雌激素受体β表达的影响

    作者:黎霄羽;姜迎;王小云

    目的:探讨补肾法对去卵巢大鼠惊恐反应及海马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β,ERβ)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去卵巢惊恐模型组、中药组、倍美力组和阿普唑仑组,观察大鼠高架T迷宫单向逃跑时间以评价其惊恐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大鼠海马ERβ表达的差异.结果:去卵巢惊恐模型组的平均单向逃跑时间均低于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去卵巢惊恐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阿普唑仑组平均单向逃跑时间均明显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去卵巢惊恐模型组海马ERβ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去卵巢组、去卵巢惊恐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倍美力组海马ERβ平均光密度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补肾中药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的惊恐反应,海马ERβ表达增加而增强海马调节情感功能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 艾迪注射液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随机对照的Meta分析

    作者:龚享文;杨钦河;王晓梅;徐拥建;黄进

    目的:评价艾迪注射液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CENTRAL、CBM和CNKI等数据库中检索从创建以来至2012年9月关于艾迪注射液联合单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由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并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1项研究,1 598例原发性肝癌,其中艾迪注射液联合TACE组833例和单纯TACE治疗组765例,Meta分析显示:两组近期有效率、部分免疫细胞表达[CD3、CD8、自然杀伤(NK)细胞]均优于单纯TACE治疗,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免疫细胞CD4、CD4/C D8表达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在减轻TACE治疗不良反应上,艾迪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减轻TACE治疗后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但贫血改变影响不明显.艾迪注射液联合TACE能够减轻TACE治疗后肝功能改变但对胃肠道反应的影响不大.GRADE证据质量所选文献显示为低级别证据,具有很强的偏倚性.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TACE较单纯TACE相比,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及安全性,必要可以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 不同健康状态人群中医脾虚证检出率及症状特点的增龄变化规研究

    作者:张寅;刘玥;王新月;李献平;王铮;李骁峰;林子涵;黄微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与慢性病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医脾虚证检出率及其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的特点.方法:对20-79岁固定群体中医脾虚证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资料进行观察记录,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检出率采用x2检验,症状评分值采用秩和检验;对脾虚证的诊断、症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获得回归方程数学模型,对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慢性病人群的脾虚证的症状分布,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伴随增龄,中医脾虚证的检出率、症状严重程度、症状持续时间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年龄不是影响中医脾虚证发生的直接因素,不同年龄组、不同健康状况人群脾虚证的症状分布情况具有一定规律性.结论:伴随年龄增长,脾虚不仅对健康人群身体状况产生影响,而且是亚健康及慢性病人群的重要病变机制.

中华中医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6
1999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