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感染70%以上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30%为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也可以是混合性感染。我院经过不断的创新与研究,临床应用紫外线联合局部切口换药的方位控制切口感染,对切口进行预防性紫外线照射,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间,妇科收治的120例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资料,排除糖尿病及其它特殊感染。全部病例中宫颈癌55例,子宫肌瘤21例,剖腹产,32例,子宫广泛切除术口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紫外线治疗组即观察组,常规换药治疗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9例,年龄,20-72岁,平均(45.4士11.6)岁。对照组患者61例,年龄19-78岁,平均(4,3.5士11.3)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创口长度等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通常患者出现下列情况就认为是发生了感染,脂肪出现液化。术后3-7d,经对患者常规查体发现切口敷料有黄色渗液,按压皮下渗攘增多,大部分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皮下组织游离,切口愈合不良,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g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手术均采用统一的高压灭菌手术包,且消毒包是经指示剂提示灭菌合格,医师手术按常规无菌技术操作。观察组从手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短波紫外线治疗对切口部位实施短波紫外线直接照射,调整好灯头距伤口的距离,以1cm为宜,调整波长到254nm,垂直照射伤口。

  每天l次,3d1个疗程,具体方怯是第l次照射5-6个生物剂量,认真查看红斑反应的情况增减生物计量,一般隔日给予增或减1-2个生物剂量。每次的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rnin-lh。同时进行常规换药,然后保护切口,用无菌敷料遮盖腹带包,连续治疗直至切口愈合拆线。对照组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方式,即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1次换药更换敷料,腹带包扎,连续治疗直至切口愈合拆线。

  1.4评估指标参照《普通外科学》结合临床自拟评估标准z显效:用药4-5d后,切口拆线,没有不良反应,表面乎整,甲级愈合,有效用药4-5d后拆线,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还需要继续用药,8d左右,切口愈合g无效:用药4-5d后,切口拆线,切口化牒,需要切开引流处理,伤口裂开,需要2次缝合,总有效为显效加有效。愈合时间:指术后第1次拆线当天至完全愈合的天数。

  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观察组发生脂肪液化1例(1.7%),显效45例,有效13例,愈合时间(10.18土2.96)d;比对照组脂肪液化6例(9.6%),显效33例,有效22例,愈合时间(13.7土3.24)do2组比较,观察组脂肪液化率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明显升高(时=10.105,P<0.001),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t=6.31,P<0.001),见表1。

  3讨论切口脂肪液化有以下原因:(1)体型肥胖,电刀或电凝止血可引起组织灼伤、坏死,液化,诱发皮下脂肪液化,(2)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较长,缺血、缺氧状态,导致术后切口感染,(3)忽视无菌操作,渗液及肠内容物污染切口,(4)缝合切口时伤口内留有死腔,(5)腹腔引流不当,炎性渗出液及版液致腹腔切口感染,(6)患者合并糖尿病,肝肾功不金,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伤口不愈,(7)缝线反应。腹壁切口内的缝线异物常引起组织、过度的增殖,(8)可能于夏季大量出汗,切口局部温度高及潮湿有关。

  紫外线照射后生成皮肤红斑,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组织血流灌注增多,细胞代谢增强。①紫外线照射还能剌激皮肤胶原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促进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②紫外线预防性照射术后切口对于预防脂肪液化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