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的出现和广泛播散,万古霉素使用量大幅度增加,耐药菌也随之出现 。虽然国内还鲜见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VRSA)的报道,但万古霉素对MRSA低抑菌浓度(MIC)在不断变化。为研究万古霉素MIC漂移对MRSA感染临床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对我院2007-2009年分离的MRSA 万古霉素MIC及万古霉素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菌株 收集2007年1月一2fJ09年12月我院微生物实验室MRSA f临床分离株,剔除同年同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

  (二)病例选择选择2007-2009年住院患者,临床标本确定为MRSA 感染,根据万古霉素对MRSA MIC值进行分组,分为MIC≤0.5 mg/L组、MIC=1 mg/L组和MIC≥2 mg/L组。选定住院时间(平均天数)、治愈率、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病死率指标,评价不同组间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疗效差异。

  二、方法

  (一)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鉴定 采用VITEK一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鉴定及药敏板均为配套产品。按照CLSI 2008年标准,金葡菌苯唑西林MIC≤2 mg/L为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4 mg/L为MRSA。万古霉素MIC 2 mg/L为敏感,4~8 mg/L为中介,≥16 mg/L为耐药。

  (二)临床疗效判定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研究指导原则”的规定,临床疗效分为4级。

  ①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4项均恢复正常;② 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③ 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④ 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有加重者。痊愈、显效总称为临床有效。

  (三)细菌学疗效 ① 清除:治疗结束时病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②未清除:治疗结束时病原菌培养仍阳性;③ 部分清除:2种以上病原菌中有1种被清除;④替换:治疗结束时原病原菌消失,但培养出新的病原菌。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 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比率比较采用Y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3年MRSA分离率3年共分离出金葡菌428株,其中MRSA 258株,占60.3%。2007年分离132株,MRSA 67株(50.8%);2008 年分离134株,MRSA 76株(56.7%);2009年分离162 株,MRSA 115 株(71.0%)。

  二、MRSA万古霉素MIC值分布3年中万古霉素对MRSA MIC≤0.5 mg/L的菌株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MIC≥2 mg/L的百分比逐年上升,见表1。

  三、MRSA万古霉素MIC≥2 mg/L患者主要科室分布MRSA 万古霉素MIC≥2 mg/L患者共116例。其中以ICU患者多,占19.8%;其次为干部病房14.6%、脑外科12.1%和急诊科8.6% ;再次为神经内科6.9%,心脏科5.2%,小儿科4.3%,皮肤科3.4%,门诊、内分泌和普外科2.6%等。

  四、MRSA万古霉素MIC值变化对万古霉素疗效的影响万古霉素治疗的完整病例共48例,MIC≤0.5 mg/L 17例,MIC=1 mg/L 6例,MIC≥2 mg/L25例。48株MRSA 中,分离自痰液29株,血液10株,脓液3株,尿液2株,脑脊液、前列腺液、引流液、分泌物各1株。将48例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患者分为MIC≤ 1 mg/L和≥2 mg/L两组(由于MIC=1 mg/L的病例数太少,与MIC≤0.5 mg/L组合并统计)。结果显示,除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治愈率、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近年来,金葡菌的耐药问题日益突出。2008-2009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多所医院的MRsA平均检出率都在50%以上。2007-2009年我院MRSA 的检出率从50.8%上升至71%,提示我院应加强MRSA控制措施,以防止其在院内流行扩散。

  本研究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对MRSA MIC≥2 mg/L患者中以ICU所占比率高(19.8 ),呼吸道感染(56.0 )及颅脑损伤后引起感染(52.0 )较多,与李娜等报道相似。ICU中多数为高龄患者,存在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或严重基础疾病(如颅脑创伤),免疫力低下,导尿、静脉导管、胃管、吸痰、气管切开/插管等侵袭性操作使病原体有更多的机会侵入机体,容易合并各种感染,广谱或超广谱抗菌药物,甚至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使ICUMRSA 的分离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而万古霉素是治疗严重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因此,万古霉素在ICU 中的大量使用可能是万古霉素对MRSAMIC值在这一科室发生漂移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3年中万古霉素对MRSAMIC≤0.5 mg/L的菌株百分比逐年下降,而MIC≥2 mg/L的菌株百分比逐年上升。Wang等 报道2000-2004年万古霉素对MRSA MIC同样出现MIC≥ 2 mg/L 的比率逐年增加,但MIC=1 mg/L增加更为明显。由于本研究中万古霉素MIC=1 mg/L样本例数少,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增加样本量将有助于万古霉素对MRSA MIC变化趋势的研究。另外,万古霉素对MRSA MIC≥2 mg/L的变化趋势与MRSA 的阳性率变化一致,提示MRSA 的增加使万古霉素临床应用量不断加大,可能在万古霉素的选择压力下导致万古霉素对MRSA MIC≥2 mg/L的比率逐渐增加。虽然本研究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VRSA)及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VIsA),但是,随着万古霉素MIC的漂移,VRSA和VISA的出现尚待继续监测。

  国外文献报道,随着万古霉素对MRSA MIC值的增高(>1 mg/L),经验性地使用万古霉素治疗MRSA引起的感染,会影响其疗效。另外,随着万古霉素对MRSA MIC值增高,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病死率也上升。当万古霉素MIC≤0.5 mg/L时,病死率为24 ,MIC=2 mg/L时,病死率升至35%。从本研究结果可见,随着万古霉素对MRSA MIC值的增高,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也明显延长(P<0.O1)。当万古霉素MIc≤1 mg/L时,治愈率、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56.5%、87.0%和78.3%,而当MIC≥2 mg/L时则分别为44.0%、68.0V0和64.0%。但治愈率、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随着万古霉素对MRSA MIC值的增高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本研究中也未出现病死率的明显变化,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总之,本研究中MRsA万古霉素MIC值有逐渐增高趋势,但未影响万古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以后的工作中,治疗万古霉素敏感的MRSA感染时,仍应注意其MIC值,尤其是万古霉素MIC≥2mg/L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者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