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 북경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6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1-167X
  • 国内刊号: 11-469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489
  • 曾用名: 北京医学院学报;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 创刊时间: 195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韩启德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ApoE基因缺陷鼠免疫、血液稳态和抗氧化功能改变

    作者: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proteinE,ApoE)功能障碍对脂质代谢、血液稳态、脾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以ApoE基因缺陷(ApoE0)鼠为实验模型,以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J鼠为对照,对比血浆中有关指标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oE0鼠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鼠(P<0.05),而ApoE0鼠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仅为正常对照鼠的1/5(P<0.01);ApoE0鼠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tPAa)增加18.3%(P>0.05),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活性(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activity,PAIa)下降19.6%(P<0.05),使tPAa/PAIa升高55%(P<0.01);ApoE0鼠的凝血酶原活性、凝血酶活性和纤溶酶活性分别升高54.2%(P<0.01)、135%(P<0.01)和37.6%(P<0.01),而纤溶酶原活性降低24.3%(P<0.01);ApoE0鼠CD4+和CD8+分别降低17.2%(P<0.05)和58.9%(P<0.01),CD4+/CD8+升高146%(P<0.01);ApoE0鼠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降低17.5%(P<0.01),MDA水平增加29.8%(P<0.01),肝脏SOD活性有下降趋势(P >0.05),而丙二醛(malonadehyde,MDA)含量升高99%(P<0.01);两种鼠血管的SOD活性和MD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oE基因缺陷鼠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还使凝血和纤溶功能亢进、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及血浆氧化-抗氧化平衡破坏等异常.利用这一模型进行的有关研究应同时考虑由于ApoE功能障碍引起的这些变化.

  • 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降解

    作者:何应;魏树礼

    目的:研究聚乳酸微球降解的规律及机制.方法:用5种方法研究聚乳酸微球降解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测定失重;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pH;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含量.结果:聚乳酸的降解过程有两个阶段,初期主要发生聚合物分子链断裂,后期主要发生聚合物片段溶蚀.其降解速度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减慢.结论:聚乳酸是可生物降解材料,降解有规律,是优良的药物控释材料.

  • 遗传性癫病易感大鼠惊厥后脑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的表达

    作者:罗强;赵世刚;吴希如

    目的:探讨惊厥后大脑皮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蛋白表达与癫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听源性癫癎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后不同时间大脑皮质、海马等脑区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状况.结果:惊厥后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CA1、CA3等脑区NR1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高.大脑皮质在惊厥后4 h NR1蛋白表达即开始增加,24~48 h达高峰,海马齿状回、CA1和CA3等脑区4 h达高峰,8 h开始下降,24 h后恢复正常.惊厥后4~8 h,在海马CA1区NR2A亚基蛋白表达短暂性降低.而在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和CA3等脑区,惊厥后各时间点NR2A,NR2B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听源性惊厥后NMDA受体亚基蛋白表达的变化提示NMDA受体亚基组成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神经网络兴奋性增高及癫癎易感性的保持有关.

  • 纤维连接蛋白不同可变区在口腔鳞癌的表达

    作者:刘宏伟;陈炳良;Daniel M.Ramos

    目的:观察含额外区A(extradomain A,EDA)或额外区B(extradomain B,EDB)可变区的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口腔鳞癌组织、细胞外基质以及体外细胞培养液中的表达.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鳞癌细胞体外培养;(3)细胞外基质的免疫荧光检查;(4)对肿瘤周围纤维细胞和正常纤维细胞的培养液进行蛋白印迹试验检查.结果:EDA和EDB在口腔鳞癌浸润癌巢周围的反应性基质区内有不同程度表达.肿瘤周围纤维细胞在体外分泌了大量富含EDA可变区的FN和少量的EDB可变区FN;正常纤维细胞只分泌EDA-FN基质而不分泌EDB-FN基质.肿瘤周围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中仅出现含EDA可变区的FN.结论:EDA和EDB在病损组织、体外细胞培养和肿瘤周围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中表达的差异提示这两个选择性剪切片段可能具有不同功能.

  • 单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3种神经肽的变化规律

    作者:蒋袁絮;王韵;罗非;刘红香;方明;韩济生

    目的:观察慢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3种神经肽含量及释放量的动态变化,以阐明其与炎症痛的关系.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在大鼠右后肢造成单发性关节炎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致炎前及致炎后1~9周大鼠脊髓背半侧和脊髓灌流液中与疼痛有关的神经肽: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CCK-8)、孤啡肽(orphanin FQ,OFQ)、内吗啡肽-2(endornorphin-2,EM-2)的含量及释放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炎症期间,脊髓中CCK-8-ir释放量显著降低,脊髓背半侧含量于炎症第2周呈一过性增高;(2)OFQ-ir释放量于炎症后的第3、7周明显升高,而含量则在3周后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并以患侧变化更为明显;(3)EM-2-ir释放量于第1~2周明显降低,此后恢复正常,患侧脊髓含量1~9周均显著降低.结论:单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背角和脊髓灌流液中有关的神经肽CCK-8、OFQ、EM-2均发生了可塑性变化.

  • 巴曲酶降低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减轻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张勇刚;郑直;符民桂;夏春芳;姜志胜;欧和生;王晓红;柴三葆;唐朝枢;刘乃奎

    目的:研究巴曲酶对狗心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过程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水平的影响及其抗损伤机制.方法:将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恢复血流90 min,造成I/R模型,分别于缺血前或缺血后15 min静注巴曲酶(1 u@kg-1),测定血浆、心肌AngⅡ浓度以及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o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及心功能.结果:I/R组心肌组织及血浆AngⅡ水平明显升高,心肌组织明显损伤,给予巴曲酶,可显著降低再灌期心肌与血浆AngⅡ水平及血浆CK、LDH活性,增加左心室内压大变化速率,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减轻心肌组织损伤,降低动物死亡率.结论:巴曲酶能够降低血浆及组织AngⅡ水平,减轻心肌组织I/R损伤.

  • 抗人卵巢癌抗体可变区cDNA的克隆与ScFv的构建和表达及放射免疫显像

    作者:刘广芝;冯捷;周萍;黄华梁;钱和年;成夜霞;付天云;叶雪

    目的:为研究小分子抗体作为导向载体的作用,制备抗人卵巢癌单克隆抗体COC183B2的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ScFv),并进行放射免疫显像(radioimmunoimaging,RⅡ).方法:利用PCR技术从COC183B2杂交瘤细胞中扩增COC183B2重链可变区基因(VH)和轻链可变区基因(VL),并将其克隆入高效表达载体pTHA90中.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TOP10,IPTG诱导表达ScFv融合蛋白,经改进氯化亚锡法进行99mTc标记,在卵巢癌裸鼠皮下瘤模型上进行RⅡ.结果:(1)ScFv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获高效表达;(2)改进氯化亚锡法成功进行小分子抗体ScFv 99mTc的标记,标记率达98%;(3)应用99mTc标记ScFv融合蛋白进行RⅡ,肿瘤显像早,图像清晰.结论:应用单链抗体ScFv可改善RⅡ.

  • 人β2m转基因小鼠的制备、筛选及鉴定

    作者:陈占昆;吕厚山;艾京;蒋东芳;丁海明;王东;王申五;冯传汉

    目的:制备人β2m转基因小鼠,研究HLA-B2704的表达.方法:应用显微注射将人β2m基因注入C57BL/6×昆明鼠和昆明鼠×昆明鼠F1代受精卵,出生动物及其后代经PCR筛选,采用斑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对阳性鼠基因组DNA标本行进一步鉴定和测定整合拷贝数,利用RT-PCR检测阳性鼠中人β2m转基因的表达.结果:6只原代仔鼠及7只它们的下一代(F1)带有人β2m基因.由微注射基因后移卵出生的86只小鼠中,C57BL/6×昆明鼠杂交仔鼠35只,其中4只阳性(11.4%),昆明鼠×昆明鼠杂交仔鼠51只,其中2只阳性(3.9%),含有人β2m基因的原代鼠×昆明鼠杂交仔鼠20只,其中7只阳性.整合的转基因均为单拷贝.Southern杂交证实上述阳性鼠确有转基因整合.阳性鼠的皮肤、结肠、睾丸和脾脏组织中均有人β2m转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在转基因动物制备中,C57BL/6×昆明鼠F1代明显优于昆明鼠×昆明鼠F1代.与人HLA-B2704基因相比,人β2m基因不易整合,其整合率与整合拷贝数均较低.得到的人β2m转基因小鼠能够将人β2m基因传给下一代并可与人HLA-B2704转基因鼠交配.

  • 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作者:张新超;张彤;徐成斌;金晓峰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以探讨他汀类药可能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兔髂动脉VSMC培养技术,以3H-TdR的参入量表示VSMC的DNA合成情况,以Sarkar建立的方法测定VSMC的迁移距离,观察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对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辛伐他汀10-8~10-5 mol@L-1对VSMC DNA合成的抑制率为14.0%~78.8%,西立伐他汀10-9~10-6mol@L-1对VSMC DNA合成的抑制率为0.9%~63.6%;辛伐他汀10-6~10-5mol@L-1、西立伐他汀10-7~10-6mol@L-1明显抑制VSMC迁移.两种药物对VSMC增殖和迁移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这种非调脂作用可能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减少再狭窄发生率或减轻再狭窄病变方面有积极影响.

  •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

    作者:柳萍;那加;李峻;徐元洪

    目的:观察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 of soft tissue,ST-MFH)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41例ST-MYH的临床资料,经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对原发肿瘤体积、初次手术方式、术后有无放化疗、核分裂相计数(mitosis count,MC)、病理组织分级、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标记指数6项与预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FH是老年人常见的、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席纹状-多形性型是该肿瘤的基本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是诊断ST-MFH较好的辅助手段,其中AAT、ACT和溶菌酶有较高的敏感性,而CD68则更具有特异性.有可能影响预后的6项因素做多因素统计分析,初次手术方式、肿瘤细胞的MC和肿瘤体积有统计学意义;PCNA虽具有高表达性,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T-MFH因其成份复杂、形态多变,采取光镜和系列免疫组化抗体标记,从多方面给予认证非常必要.对ST-MFH的预后,仍有较多不确定因素.本组6项因素中对生存期有一定影响的仅有初次手术方式、肿瘤的MC与肿瘤体积3项,而被认为对肿瘤预后有重要意义的PCNA差异却无显著性.

  • L-精氨酸调节大鼠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作者:齐建光;杜军保;郭志良;赵斌;张清友;曾和平;唐朝枢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7)、低氧组(n=5)和低氧+L-Arg组(n=5).对大鼠肺血管进行显微形态学观测.通过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Fas表达.结果:低氧2周后出现大鼠肺血管结构重建.同时,肺中、小型动脉凋亡平滑肌细胞百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平滑肌细胞Fas表达明显降低.然而,L-Arg缓解了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低氧+L-Arg组大鼠肺中、小型动脉凋亡平滑肌细胞百分数均明显高于低氧组(P均<0.05).L-Arg使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Fas表达明显增强.结论:L-Arg通过使肺动脉平滑肌细胞Fas表达上调,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可调钠透析对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作者:左力;王梅;魏弘

    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对血钠浓度的影响以及对维持有效血容量的作用.方法:对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各进行4 h的普通透析(conventional hemodialysis,CHD,透析液Na+浓度138 mmol@L-1)和可调钠透析(sodiurn profile hemodialysis,PHD,透析液Na+浓度由148 mmol@L-1线性下降到135 mmol@L-1),匀速脱水,病人自身对照,CHD和PHD时血流速相等,脱水量相当.透析过程中监测透析液电导、血钠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容量、血压、心率变化,下次透析前记录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结果:PHD透析过程中血钠逐渐升高,2 h达高峰,随后逐渐恢复透析前水平.CHD血容量下降速度明显高于PHD.PHD能更好地维持血压.CHD和PHD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CHD相比,PHD能有效维持透析脱水过程中的血容量,并有维持收缩压的作用.PHD的这种作用不以增加病人的钠负荷为代价,不造成透析间期增重过多.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在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刘艳秋;周爱儒;牛大地;朱小君;李载权;陈光慧;汤健

    目的:探讨pcD2/h 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对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转染及表达.方法:pcD2/h 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Lipofectin瞬时转染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采用RTPCR,ELISA等方法检测VEGF基因在心肌细胞和SH-SY-5Y细胞中的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上清中VEGF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转染pcD2/h 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的心肌细胞和SH-SY-5Y细胞中VEGF mRNA水平明显升高,ELISA检测到VEGF蛋白表达水平也远高于转空载质粒和未转染对照组,并且转染的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上清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结论:pcD2/h 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能转染心肌细胞和神经组织来源的细胞系,并获得高水平的表达,而且表达出的VEGF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

  • IL-10 对尾加压素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夏春芳;霍勇;尹航;薛林;张肇康;唐朝枢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血管活性肽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培养的大鼠主动脉VSMC上,采用3H-胸腺嘧啶(3H-TdR)参入测定VSMC DNA合成速率,Western blot及免疫沉淀法测定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nsion kinase,FAK)的表达及活性.结果:IL-10(10-10~10-8g@ml-1)呈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UⅡ(10-8mol@L-1)诱导的VSMC3H-TdR参入增加(P<0.05或P<0.01)和FAK的活性上调(P<0.05),但各组间FAK的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0可能通过抑制FAK活性的上调,而拮抗UⅡ刺激的VSMC的增殖.

  • 阿片受体显像剂前体乙烯锡烷弥补基的合成

    作者:霍力;张春丽;王荣福

    目的:合成阿片受体显像剂前体乙烯锡烷弥补基,探讨和分析其合成方法.方法:将丙炔醇与三丁基锡氢在偶氮二异丁腈的催化下反应得到一混合物,经减压分馏和柱层析后得到纯净反式3-三丁基锡-2-丙烯醇,将其与N,N二甲基苯磺酰氯在低温及碱性条件下反应并提纯后,生成3-三丁基锡-2-丙烯醇苯磺酰酯,对二产物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质谱分析.结果:合成了反式3-三丁基锡-2-丙烯醇及其苯磺酰化产物,化合物结构经IR、NMR及CIMS分析结果证实.结论:反式(C4H9)3SnCHCHCH2OH及苯磺酰化产物是受体显像剂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前体,合成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温度,选择适当的溶剂及分离提纯方法.

  • 鸡胚绒毛尿囊膜技术的改进

    作者:呼群;宁涛;苏秀兰;王文礼;柯杨

    目的:摸索改进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技术,为抗血管形成药物筛选提供良好的体内血管实验模型.方法:对传统的蛋壳上开窗方式的CAM技术进行改进,将孵育3 d的鸡胚脱离蛋壳移入平皿中,继续孵育3 d后将待测药物植入到CAM和卵黄囊膜(yolk sac membrane,YSM)上,24 h后观察药物对CAM和YSM血管的作用.结果:平皿中孵育鸡胚至第6天,鸡胚存活率为46.7%,生长状况良好,CAM直径达到1.2 cn.检测的6种药物出现两种不同的心血管效应,即抑制和吸引趋化血管的效应.结论:平皿中孵育CAM技术在研究药物、生物因子、肿瘤等的血管效应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发展趋势

    作者:汤健;唐朝枢

    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的疾病.近20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在发达国家中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已明显降低,死亡率由80年代前20/106降至现在的12.2/106.但我国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仍然是我国心、脑血管病工作者的一个紧迫任务.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研究

    作者:伍期专;孙玉衡;黄世昌;姚存姗;郭红燕;唐朝枢;李振光;包鹤丘;李松

    溶血磷脂酸(1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脂类的多功能信使.血小板在被凝血酶激活后释放大量LPA.同时LPA也可能反过来促进血小板聚集.

  • 脑卒中发病的分子机制

    作者:惠汝太

    1脑卒中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我国现有脑卒中残存患者达700万人,且以年发生156~234万人的速度在增长.脑卒中每年夺去78~187万国人的生命,是国人死亡的首因.脑卒中残存者有1/3(约230万)为重度残废,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多达270~2 000亿元人民币.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也在攀升,从1958年的5.8%增长到1991年的11.88%[1~2].脑卒中28%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55岁以后每增加10岁,卒中的机会增加2倍[3~8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高血压患病率的逐年增长,中国脑卒中患者的绝对数一定会增长.脑卒中担在未来25年将继续增长.脑卒中复发及治疗费用的增加亦日益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脑卒中好的治疗是预防.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有效的一、二级预防的第一步.

  •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李劲梁;李平;张幼怡

    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不仅由于该系统多样的组织细胞构成,如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更由于其广泛的信号分子共存,如α、β肾上腺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乙酰胆碱受体等交互作用所影响的各种信号分子,同时也涉及包括血流切变应力在内的各种理化刺激.

  • 内皮素-1与心律失常

    作者:林丽;袁文俊

    内皮素-1是作用强烈的缩血管肽,对血管舒缩、心脏的电与机械活动、心血管增殖与重塑等心血管活动有广泛影响.外源性内皮素-1对心肌有直接的致缺血与致心律失常效应,心肌缺血时内源性内皮素-1的合成与释放增加与缺血性损伤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对内皮素-1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肽内不同片段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齐永芬;唐朝枢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1993年由Kitamura等[1]发现的一种心血管活性肽.ADM除具有强大的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迁移、增殖作用外,还有利钠、利尿和心脏保护等作用,在维持循环稳态和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1].随后人们发现ADM前体(preproADM,185个氨基酸残基)在体内经内源性肽酶降解后产生的另外3个片段也具有生物学效应:肾上腺髓质素原N末端20肽(preproADM22-41,proADM N terminal20 peptide,PAMP)具有弱的舒张血管、降低血压作用[2];preproADM153-185具有升高血压、促进VSMC增殖的作用[3];preproADM45-92亦具有弱的舒张血管、轻度降低血压的作用[3,4 ].

  • 肌成纤维细胞与血管重塑

    作者:高平进;朱鼎良

    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是一种具有平滑肌细胞样特点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中.1971年Gabbiani等[1]发现,在肉芽形成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获得平滑肌细胞特征,主要识别特征是胞浆内出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正是这类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参与组织修复.一旦创伤愈合,MF迅速回转到成纤维细胞或进入凋亡.若MF持续存在则形成组织纤维化,其特有的收缩功能产生肉芽收缩,即疤痕形成.同年,Gabbiani提议将这类具有收缩活性的成纤维细胞命名为MF[2].以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MF还参与肝纤维化、肺纤维化及肾间质纤维化过程,提示MF在器官重塑中的重要性[3-5].近来有学者提出血管损伤发生时是否也有类似修复现象的问题[6].

  • 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牛玉宏;许从峰;葛均波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

  • 载脂蛋白apoA-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

    作者:高俊;刘德培;梁植权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脂、血压、吸烟、饮食、遗传等)影响.血脂代谢异常是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又以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影响大.

  • 细胞内转导肽--开启细胞调控之门的钥匙

    作者:马大龙

    对于心、脑血管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严重的疾病尚缺乏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用于治疗这些严重疾病的药物(如细胞因子、活性多肽、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等)主要作用于细胞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获得大量可供治疗的蛋白质,应用基因转移的方法亦可以有效调控细胞内信号传递、转录和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由于细胞膜的屏障作用,蛋白质和核酸很难进入细胞内发挥调控和治疗作用.因此,建立和发展高效、安全、可控、简便、实用的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导入系统和核转移体系,已经成为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课题.

  • 心血管细胞保护分子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李文静;王宪

    心血管系统细胞保护的概念是80年代早期逐步形成的.细胞保护奠基人Rober将其定义为:某些因子和药物(也称细胞保护剂)并不通过改变器官组织的血流量起作用,而是直接增强组织细胞对内环境紊乱(缺血、缺氧、中毒、酸碱失衡等)的耐受力或抵抗力而起保护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单纯恢复血流不足以治疗心肌缺血,而需同时采取细胞保护措施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心血管系统的细胞保护问题更加受到重视.细胞受损伤时内源性的保护系统首先发挥强大的抗凋亡和抗氧化作用.了解其内在的保护机制,通过药物调动机体内在的保护分子的活性来保护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旨在从分子角度探讨心血管系统内源性细胞保护的机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