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 중국미생태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76X
  • 国内刊号: 21-13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李兰娟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一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报告

    作者:(居辶)红珍;盛滋科;周志慧;盛吉芳

    目的 分析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面部和下肢浮肿及全身多发硬结1月余,发热1周的患者临床表现的演变、确诊时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多方面进行观察.结果皮肤活检发现组织学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脂肪间质内见核深染的异型细胞弥漫分布或环绕脂肪细胞分布.免疫组化示CD_3+,CD_8+,CD_(68)+,TiA-1+,G_-B+,CD_(20)-,CD_7-,TDT-,提示为T细胞来源.治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1疗程患者自动出院回家.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对不明原因的全身皮肤多发硬结伴发热的患者应该考虑该病的可能.病损处皮肤活检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手段.治疗常用联合化疗,如CHOP方案.本病预后较差.

  •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和HBV DNA血清学诊断价值

    作者:蒋伯帅;刘雪平;蒲荣;向华国;陈述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和HBV-DNA在乙肝患者中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乙肝两对半(HBV-M)中HBsAg阳性血清标本260例作为乙肝研究组,乙肝两对半(HBV-M)阴性血清标本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不同乙肝模式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BV-LP和Pre-S1,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比较HBeAg血清中HBV-LP与HBV-DNA和不同HBV-DNA拷贝数的条件下HBV-LP与HBV-DNA剂量关系.结果 HBsAg阳性血清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68.46%、63.08%和24.23%;HBeAg阳性标本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94.87%、94.87%和79.49%;HBeAg阴性标本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62.64%、49.45%和0.55%,HBV-LP和HBV-DNA二者检出一致率为67.03%[(50+72)/182];HBV-LP吸光度(A值)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 HBV-LP与HBV-DNA在HBeAg阳性血清中代表病毒复制具有较高检出一致率;HBV-LP与HBV-DNA在HBeAg阴性血清中具有较大的差异性,HBV-DNA阴性血清中检测HBV-LP反应乙肝病毒复制对乙肝抗病毒治疗更有重要意义;HBV DNA拷贝数与HBV-LP含量呈正相关系.

  • 嗜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外周血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和迎春;张群智;宋建新;李雪梅

    目的 观察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儿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HPS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7例初诊HPS患者(初诊组)、11例经诱导治疗后临床缓解者(缓解组)及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外周血中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HPS患者初诊组及缓解组外周血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均升高(P<0.05).与初诊组相比较,缓解组CD_4~+CD_(25)~+Treg细胞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CD_4~+CD_(25)~+ Treg细胞增多可能是HPS患者免疫功能受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变化对于HPS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 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病原菌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晓娟;易有峰;陈有元

    目的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期间在我院ICU及神经外科ICU住院420例确诊为肺部感染者由人工吸取痰液进行培养鉴定并做耐药性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用常规方法 将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在送检的420例标本中,共分离出380株病原菌,阳性率为90%,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90株,阳性率为76.3%;革兰阳性球菌80株,阳性率为21%;真菌10株.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塞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能和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革兰阳性球菌首选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结论 临床分离到的病原菌对常用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茵陈合剂对急性肝损伤患者肝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

    作者:滕岩;景桂军;杨梅;张国福;姜顺爱;刘艳新

    目的 探讨茵陈合剂对急性肝病患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茵陈合剂,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观察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在经过茵陈合剂治疗后,治疗组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升高,肠道菌群恢复正常,肝功能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茵陈合剂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调节细胞因子,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 610例浅部致病真菌分析

    作者:王华;杨国玲;韩世新;宋智琦;刘晓明

    目的 了解本地区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菌种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沙堡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并分析各年份菌种分离结果.结果共分离出6种610株致病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居首位,念珠菌居第2位,红色毛癣菌和念珠菌的分离率随年份有明显变化.结论 红色毛癣菌居患者浅部真菌病致病菌首位,念珠菌也是重要病原菌,且病原菌分离率随年份有明显变化.

  • 整合子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彬;傅蔷;黄心宏;曹颖平;潘玉红

    目的 探讨整合子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93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Ⅰ、Ⅱ型整合酶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多重耐药临床分离株中Ⅰ型整合子阳性率为60.2%.所检出整合子共有3种长度即1000、1600和2000 bp;主要携带aadA和dfrA类基因盒;未检出Ⅱ型整合子.结论 整合子形成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

  • 产木聚糖酶芽胞菌Y-12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作者:单春乔;张琪;赵红岩;刘艳;余丽芸;庄国宏

    利用透明圈平板培养和木聚糖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高产木聚糖酶的芽胞杆菌,并对该菌株的酶学特性和适宜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菌对秸秆和麦麸的分解率分别为43.3%和63.4%.产酶较高的适培养条件,即大豆蛋白胨2%、胰蛋白胨3%、酵母粉0.1%和葡萄糖2%.适宜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7℃和7.采用10 L发酵罐发酵,培养48 h后,酶活达3024 U/ml,比三角瓶发酵(酶活达2185 U/ml)提高了38%.

  • 新疆伊犁地区马脑组织西尼罗病毒感染的调查

    作者:胡子成;冯裕星;何丰;徐红波;孙后超;展群岭;徐鸣明;胡永波;陈晓;谢鹏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草原放养马群中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中枢感染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对采自新疆伊犁地区草原放养、未接种WNV疫苗的189例马脑组织进行WNV包膜蛋白(E)基因片段检测.结果被检马脑组织标本中未发现WNV E基因片段.结论 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我国新疆伊犁地区的放养马中存在WNV脑炎的感染,提示该地区出现WNV脑炎流行的可能性小.

  • 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管晓冉;张德纯;李金玲;席青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纯净水对照组与发酵果蔬汁低、中和高3个剂量组,饮水法喂饲小鼠,测定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溶血素测定、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种果蔬汁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和DTH程度.结论 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云英;鲍依稀

    目的 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BF)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LRs mRNA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机体抗BF感染免疫的特点.方法 将雄性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成2组,一组腹腔植入体外形成肺炎克雷伯菌BF的硅胶片,建立留置性医疗装置BF感染模型实验组,另一组植入与实验组同等量的浮游菌作为对照组.实时定量PCR分析2组巨噬细胞TLRs胁mRNA的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实验BF组巨噬细胞TLR2、TLR4 mRNA表达量是对照浮游菌组的0.23和0.24倍;而TLR5、TLR9两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实验BF组刺激前后IL-1、IL-2的差值明显低于对照浮游菌组,而IL-4则相反(P<0.01).结论 与浮游菌相比,BF能下调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LR2、TLR4的表达,机体的免疫应答朝着Th2型免疫反应发展,这可能是BF相对浮游菌更容易逃脱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引起慢性感染的机制之一.

  • 大剂量顺铂所致大鼠急性肾衰过程中肠道细菌易位与肠内菌群比例变化的关系

    作者:舒晓宏;周琴;代飞飞;杨钊;帅霞;黄吕;李传刚;李墨林

    目的 研究大剂量顺铂(cisplatin,DDP)所致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肠道细菌易位与肠内菌群比例变化的关系.方法 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依体重随机分为DDP用药后24、48、72 h组和NS对照组,每组6只.10 mg/kg DDP单次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随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用药后的表现及体重变化情况;DDP用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用药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称重后内眦静脉取血,生化法检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无菌条件下剖腹取回盲部淋巴结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段内容物进行细菌涂片检查.结果大剂量DDP用药后6 h大鼠体重开始降低,用药48 h后出现腹泻症状并进行性加重.DDP用药后48 h大鼠出现血尿素氮、肌酐的比例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DDP用药后24 h66%的大鼠回盲部淋巴结出现革兰阴性菌生长,用药后48 h革兰阴性菌生长的阳性率为83%,而对照组大鼠则无细菌生长.对照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结肠内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DDP用药后24 h,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内仍然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用药48 h后,空肠、回肠和结肠内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大剂量DDP可导致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空肠、回肠和结肠内菌群比例失衡,可能与大鼠内毒素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及恶化有关.

  • 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A在乳酸乳球菌中的表达及免疫学活性分析

    作者:龚芳红;贺松;张德纯;刘明方;郭亚楠

    目的 构建含幽门螺杆菌(H.pylori)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并电转入乳酸乳球菌MG1363,表达目的 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原性,为H.pylori基因工程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以H.py-lori NCTC 11637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hspA基因,并克隆至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pMG36e中.将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DH5α,经鉴定的阳性重组质粒命名为pMG36e/hspA.以电穿孔法将pMG36e/hspA转化乳酸乳球菌MG1363并用Western blot检测HspA蛋白的表达.结果克隆重组后得到pMG36e/hspA.将pMG36e/hspA电转化MG1363后,收集菌体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在HspA的相对分子质量(Mr≈13 kDa)处出现特异性条带.结论 首次成功构建了表达 H.pylori HspA的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为进一步口服疫苗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 奶牛阴道嗜酸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邓洪宇;杨玉英;侯广玉;王璐璐

    通过生长曲线、适培养温度、适培养方式、体外抑制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病原菌的效果及其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黏附性等一系列实验,对1株分离自健康奶牛阴道的嗜酸乳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适培养温度为39℃,在偏于厌氧的环境下生长佳,在培养18~20 h后收获佳,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黏附作用.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结肠癌细胞CD44v6和MMP-2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跃;刘健龙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对结肠癌细胞中CD44v6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抑制结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结肠癌LoVo细胞及HT-29细胞用含50 mg/L双歧杆菌LTA的培养液培养24 h后,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44v6和MMP-2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结肠癌LoVo细胞及HT-29细胞中CD44v6和MMP-2的mRNA和蛋白质均呈高表达,经双歧杆菌LTA处理后,其表达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双歧杆菌LTA可能通过下调CD44v6和MMP-2的表达来抑制结肠癌的转移.

  • OKP-B-13型β-内酰胺酶的克隆与表达

    作者:卢月梅;张阮章;王沙燕;胡玉华;穆雪鵾;陈升汶

    目的 构建OKP-B-13型β-内酰胺酶的表达载体.方法 抽提菌株的质粒,应用PCR扩增OKP-B-13基因全长编码序列,扩增产物经Nde Ⅰ、Xho Ⅰ酶切后连接至pET-26b(+)表达载体,重组质粒经酶切及DNA测序确证后,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C诱导表达.超声破碎法提取表达蛋白产物,检测其活性,等电聚焦电泳检测蛋白的等电点(pI).结果 PCR扩增获得879 bp的产物,重组表达载体经Nde ⅠXho Ⅰ酶切及DNA测序后表明,目的 基因已成功接入表达载体,重组菌的粗提物经头孢硝噻吩检测显示具有β-内酰胺酶活性,显示载体[pET-26b(+)/OKP-B-13]构建成功.目的 等电点为7.1.结论 β-内酰胺酶OKP-B-13在原核表达细胞中实验了基因重组表达,为进一步分析酶的特性提供条件.

  • 胆盐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益生潜力研究

    作者:郭小华;岳晓禹;赵志丹;金在明

    目的 从健康仔猪肠道及粪便中筛选具有胆盐水解酶活性的优良益生乳杆菌菌株,并对筛选菌株的体外、体内益生潜力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用MRS培养基分别从仔猪新鲜粪便和小肠黏膜分离培养乳酸菌,用筛选鉴别培养基筛选阳性菌株,研究菌株的抗逆能力、黏附特性以及体内益生活性.结果从粪便和小肠黏膜共得到乳酸菌388株和97株,其中胆盐水解酶阳性菌株分别为291株(75%)和86株(89%).选择5株胆盐水解酶活性强、能水解游离胆酸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抗逆能力、黏附特性以及体内益生活性,并对终选育得到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及16S rRNA分子鉴定,发现菌株罗伊乳杆菌G22-2能耐受pH 3.0的酸度、1.0%的胆盐浓度,在小肠上皮细胞上的黏附效率超过15个以上;通过大鼠体内实验,筛选出的菌株G22-2对大鼠无毒无害,并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结论 罗伊乳杆菌G22-2符合益生菌的要求,可以作为产胆盐水解酶的益生乳杆菌优良的候选菌株.

  • 16S rRNA序列分析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乳酸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范铁男;邹继宏;袁杰利

    乳酸菌是一类能在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目前,在自然界已发现至少43个属的这类菌.近年来,随着乳酸菌益生作用的相继发现,乳酸菌制品的生产及销售量也逐年呈上升趋势,正因如此,对乳酸菌进行正确的鉴定已成为乳酸菌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16SrRNA 乳酸菌 鉴定
  • 革兰阴性菌结合蛋白(Toll/GNBPs)和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在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作者:郑路平;于淼;邹向阳;侯林

    由于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所以先天免疫系统是其抵御外来病原入侵的唯一方式,无脊椎动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和体液防卫机制,这2种机制可被模式识别受体(PRRs)分子所触发,PRRs可与微生物表面特异的物质识别并结合,通过结合,这些PRRs通过包囊和噬菌作用直接杀死微生物,或者通过丝氨酸蛋白酶级联反应和细胞内免疫信号途径间接引发不同的防御反应以抵御病原微生物.革兰阴性菌结合蛋白(GNBPs)和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作为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模式识别受体,在识别微生物病原并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做出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GNBPs和PGRPs在无脊椎动物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早期先天梅毒几种实验室诊断方法的评价

    作者:袁小松;张一鸣;蒋丽霞

    目的 评价梅毒螺旋体蛋白印迹试验(TPPA-IgM-WB)和梅毒螺旋体19(s)-IgM酶联免疫吸附法[TP-19(s)-IgM-ELISA]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45例梅毒孕妇所产46例(1例双胞胎)新生儿运用血清IgM-WB试验、梅毒螺旋体19(s)-IgM酶联免疫吸附法[TP-19(s)-IgM-ELISA]和常规血清学方法 (TPPA、RPR、FTA-ABS-IgM)检测,评价上述试验诊断方法 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45例梅毒孕妇所生的新生儿中,按常规综合诊断方法 21例确诊为先天梅毒,新生儿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23例阳性,梅毒螺旋体19(s)-IgM酶联免疫吸附法24例阳性(21例常规方法 诊断为先天梅毒).30例作为对照的非梅毒孕妇及新生儿各项检查均为阴性.结论 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和梅毒螺旋体19(s)-IgM酶联免疫吸附法[TP-19(s)-IgM-ELISA]诊断先天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可能高于现行的常规综合诊断方法 的诊断价值.

  • 2种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研究

    作者:孙裴;张彦明;魏建忠;李郁;王桂军;何长生;王非

    目的 为以猪气管黏膜上皮为细胞模型的研究奠定物质基础,进一步探讨猪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体外传统培养和气液界面培养技术,从而使2种培养技术优势互补.方法 对猪气管上皮分离、纯化、培养和传代,并探索上皮细胞佳冻存复苏条件;复苏后的气管上皮细胞进行气液界面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观察细胞纤毛生发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法鉴定上皮细胞.结果 4步纯化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气管上皮细胞.使用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液和DMSO的体积分数为50%、40%和10%的冻存体系保存的气管上皮,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平均可达89%.优化后的传统方式培养的上皮细胞可连续传代到第8代,但从第2代开始便观察不到纤毛,转换成气液界面连续培养2代后重新生发纤毛,细胞存活期延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细胞为上皮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了2种猪气管上皮细胞培养技术,并找到适宜的气管上皮细胞冻存条件,节省了不断原代取材的成本和时间,并成功实现传统培养细胞冻存复苏后很快适应气液界面的培养并恢复细胞的天然结构,为猪气管黏膜上皮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

  • 流感的飞沫传播与其防治

    作者:杨正时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的世界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国内有关著作均有记载(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1983;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1994;翁心华等,<现代感染病学>,1998).

  • 肠热症传播的生态学要素、流行病学因素与控制策略

    作者:王树坤;孙珮石

    肠热症(Enteric fever)包括伤寒(1Fyphoid fever)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 serotype typhi)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副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 serotype paratyphi A,B,C)引起和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的疾病.

中国微生态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