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捆绑吻合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癌一例

    作者:洪德飞;彭淑牖;郑雪咏

    患者女性,44岁.因上腹部胀痛伴皮肤进行性黄染20 d余入院.入院检查:皮肤、巩膜呈深黄色.腹平软,未触及包块.血常规:WBC 5.8×109/L,Hgb 13.1 g/L,PLT 26.5×109/L.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144 IU/L,谷草转氨酶273 IU/L,碱性磷酸酶475 IU/L,谷氨酰转肽酶482 IU/L,总蛋白72.9 g/L, 白蛋白43.7 g/L,总胆红素173 mg/L,直接胆红素108 mg/L.MRCP和CT检查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端梗阻.胃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肿块活检,病理报告腺癌.静脉输注极化液和维生素K1,口服离子泻药和抗生素等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胰十二肠切除术、胰空肠捆绑吻合术.

  • 伴有胆囊息肉的Peutz-Jeghers综合征一例

    作者:秦全红;潘彦珞;章明放;郑海燕

    患者男性,21岁.主因"间断腹痛5年"入院.入院前10 d行B超检查,显示胆囊内可见4.9 cm×2.4 cm形态欠规则肿物.入院查体:口唇、口腔黏膜、双手指端可见多处黑色素沉着(图1,2).腹部平软,胆囊区轻压痛.其余未见异常.既往病史:患者曾于5年前因肠套叠、胆囊内包块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肠套叠,小肠多发息肉,胆囊息肉.切除80 cm长的套叠小肠.术后病理:小肠分叶状肿物,3.5 cm×2.5 cm×1.5 cm,紫褐色,病理诊断考虑小肠错构瘤.家族史:患者母亲和妹妹患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综合征),母亲于8年前死于卵巢癌.

  • 脾脏血管肉瘤伴肝转移一例

    作者:李玉丹;吴长君;杨海彦;史兴晔

    患者女,63岁.以腹痛5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痛呈持续性,以左季肋下为著,1个月来体重下降5 kg.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无异常体征.腹部平坦,无肠形及蠕动波,Murphy征(-),左季肋下及剑突下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脏未触及,脾脏肋下约5 cm,未超过腹中线,移动性浊音(-).CT检查显示:肝内多发占位,脾内及肝脏内多发血肿.超声所见:脾脏形态失常,上极内可见多个强回声团块,部分团块内可见低回声区.其中较大者为8.2 cm×10.8 cm,以囊性为主,边界欠清晰(图1);肝内可见实体肿物(图2).超声诊断:脾脏多发囊实混合性占位(脾脏肿瘤破裂可能性大,自发性出血不除外).术中所见:肝脏膈面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直径2.5~3.0 cm,于肝尾状叶可探及大小约3.5 cm×3.5 cm×3.5 cm囊实混合性占位,伴有出血,遂将肝尾状叶占位切除.脾脏形态不整,于上下极均可探及大小约8.0 cm×7.0 cm×7.0 cm囊实混合性占位,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遂将脾脏完整切除,切开瘤体,可见切面为囊实混合性,伴有出血和坏死,与肝尾状叶同送病理,冰冻切片报告为脾脏恶性肿瘤,遂以5-FU浸泡,并分别于脾窝及肝尾状叶放置引流管.病理诊断:脾脏血管肉瘤侵及肝尾状叶(图3).

  • 胰腺淋巴管瘤一例

    作者:何天霖;周旭宇;胡先贵

    患者女性,69岁,因反复阵发性上腹部隐痛不适2周入院.2周前进食后出现右上腹部隐痛不适,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周前出现一过性皮肤巩膜黄染.当地医院CT检查提示:胰头占位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扩张(图1).转我院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 和血淀粉酶均正常.超声内镜发现胰腺头体部巨大囊实性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MRI发现胰头部呈不规则肿大,约8 cm×8 cm,内部可见大小不一蜂房样结构,内容物无强化,囊壁呈薄层强化,考虑囊腺瘤 (图2).术前准备完善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胆囊呈炎性水肿改变,胆总管增粗,直径约1.6 cm.肿块位于胰头部,约7.6 cm×7.8 cm×8.0 cm大小,质中,活动,囊实混合性,内有黏液,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300 ml,术后15 d出院.病理示:胰头10.0 cm×8.0 cm×8.0 cm,切面呈蜂窝状,囊内含咖啡色液体,诊断为胰腺淋巴管瘤.

  • 肝脏移植术后骨病的研究

    作者:白雪莉;梁廷波;郑树森

    随着技术的进步,肝脏移植数量逐年上升,受体生存期明显延长.与此同时,减少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受体生存质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骨病是肝脏移植术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由于骨量丢失而继发骨折、骨痛以及股骨头坏死等.加强对肝移植术后患者骨病的防治已经日益得到重视,现就肝脏移植术后骨量丢失的临床特点、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综述如下.

  • 胆道的解剖生理学与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

    作者:黄志强

    胆道应是一个"器官",而不只是单纯的一条排泄管道胆道从Hering管开始至胆总管末端开口于十二指肠主乳头,形成复杂的胆道系统网络,但是在外科,长期以来临床上把胆道作为一条主要功能是输送肝胆汁的管道,所以"通"与"不通"差不多成为胆道外科的全部内容.其实,"器官"这个词是指身体内有一定功能目的的一部分,而不需要一定的形状.对一个器官来说,需要有独立的血液循环灌注,独立的神经支配,独立的细胞群体,完成特定功能.这些特点在胆道系统都是具备的.在人体内,肺脏排出挥发性物质,肾脏排泄小分子的水溶性物质,而胆汁则分泌排泄大分子、脂溶性的物质,可以说三者同是身体新陈代谢的调节器官.将胆道系统作为一个"器官"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胆道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改进或解决对胆道疾病的治疗和有关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问题.

  • 普外科微创理念与实践

    作者:姜洪池;代文杰;陆朝阳

    微创理念是现代外科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外科界关于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然而,正是争议和讨论才使得微创理念不断丰富,微创技术得以进步.

  • 影响胰头部病变细胞学准确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探讨

    作者:母德清;黄志强;高丽杰;王燕生;李向红

    目的探讨影响胰头部病变细胞学准确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对过去10年间94例合并慢性胰腺炎胰头部肿物的细胞学、临床病理学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胰腺的外科病理学包括肿物大小和肿物的组成,肿物的组成包括癌的生长方式和肿物及肿物旁1 cm内的胰管上皮组织结构,癌的生长方式包括团块状、巢状和弥漫性三种,胰管上皮组织结构按照胰管内皮细胞瘤形成(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IN)分类标准分成PanIN1、PanIN2和PanIN3 三类.以判断细胞学筛检胰头癌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响细胞学准确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结果病理诊断为胰腺癌46例,慢性胰腺炎5例,相应的细胞学阳性29例,可疑癌细胞5例,不典型性增生10例其中5例为癌,增生性胰管上皮组织3例,因受血细胞干扰或因细胞成分少而无法判断者分别为1和3例.随访判断为慢性胰腺炎者43例.肿物≤2.5 cm者细胞学准确性为84.2%,肿物>2.5 cm者细胞学准确性为71.9%,依癌的生长方式细胞学判断胰腺癌的准确性以团块状和巢状生长方式较好,而弥漫性生长则较差.结论癌的生长方式是影响细胞学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细胞学对不典型性增生的性质的判断上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微创直接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34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少明;吴峥嵘;王平;陈健;刘颖斌

    我院自1993年开始对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患者开展微创直接甲状旁腺瘤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parathyroidectomy, MIDP)治疗[1,2],至2005年5月共计34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胰体尾癌外科治疗117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骞;赵平;王成峰;蔡建强;邵永孚;白晓枫

    目的探讨胰体尾癌的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3年我院行手术探查并获病理诊断的117例胰体尾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综合运用B超、CT、MRI与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于术前诊断95%以上病例,而根治性切除组与姑息性切除组和未切除肿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8和3.5个月.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和血清学检查有利于较早诊断胰体尾癌;积极行手术切除肿瘤是胰体尾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途径,而肿瘤的大小、对重要血管和邻近脏器的侵犯程度是影响肿瘤能否切除的重要因素.

  • 术中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常见失败原因及改进方法

    作者:刘宇斌;冼志勇;黄亮;郭文龙;王卫东;简志祥

    目的分析术中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时碰到的问题和常见的失败原因以及改进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5年9月期间的762例曾经使用纤维胆道镜术中治疗胆道结石的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762例患者中,136例术后有胆道结石残留,残余结石率为17.8%,其中术中已知结石残留55例,术后经T管造影和术后胆道镜证实有结石残留81例.81例中包括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开口狭窄29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变异39例,胆总管下段节段性狭窄伴结石13例.结论术中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时要注意有无胆道变异和病变胆管开口狭窄或胆总管下端节段性狭窄等情况,术中B超对降低结石漏诊率有帮助.在使用纤维胆道镜时,术者要耐心细致,按顺序逐支逐段地检视,对胆道应采用连续窥视的方法和导向钳夹法以尽量避免主观和客观因素引起的术后结石残留.

  • 术后胆道造影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存才;李占元;曾庆东;李传福;李平;王惠;孙国瑞;吕斌

    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 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 AJPBD)为胆总管与主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的一种先天性解剖异常,可引起许多胆、胰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上认识仍然不足[1],现对其胆道造影表现进行初步报道.

  • 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的胰腺钩突肿瘤的临床分级及其意义

    作者:彭承宏;程东峰;周光文;陶宗元;陈泉宁;林晓珠;扬卫平;李宏为

    目的探讨建立胰腺钩突部肿瘤累及肠系膜上静脉(SMV)的程度及临床分级,以指导临床医生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方法根据薄层增强CT及计算机辅助X线断层摄影术(CTA)的检查结果,对143例胰腺钩突部肿瘤累及SMV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级,即T分级,分别为T1级(界限清楚型)、T2级(界限模糊型)、T3级(界限消失型)和T4级(界限"渗透"型,又称血管侵犯型).分析术前T分级和手术中实际分级(S分级)的一致性.结果 T分级中 4种不同的临床分级与所选择的手术方式有明显差别,T1级和T2级胰腺钩突部肿瘤累及SMV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100%和97.4%,T3级和T4级分别为65.8%和21.7% .术前T分级与S分级具有一致性(U=15.96,P<0.01).结论对胰腺钩突部肿瘤累及SMV的程度进行临床分级,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判断胰腺钩突部肿瘤的解剖特点及制定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案.

  • 114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爱军;周伟平;吴孟超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多见于中青年,50岁以下者占86.0%.男女比例1.85∶1 (74∶40),多无症状(89.5%),HBsAg 阳性者占4.4%(5/114),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检查均正常.病灶多为单发(98.1%),肿块直径平均为(4.2±2.2)cm.病灶位于左肝叶50 例,中肝叶6 例,右肝叶50 例,尾状肝叶8 例.彩色超声检查3.5%(4/113)病灶有粗大中央的血管通过,病灶血流丰富.CT动态扫描94.3%(66/70)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出现中央星状瘢痕10例.MRI检查91.8%(56/61)早期明显强化,出现中央星状瘢痕11例.行手术切除114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FNH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及各种影像检查资料可提高诊断率.

  •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受体、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受体、凋亡诱导蛋白BAX和转录因子E2F4基因移码突变与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陈国庭;朱正纲;尹浩然;刘炳亚;计骏;张俊;林言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转录有关的基因移码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及切缘正常石蜡组织中提取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50%时采用显微切割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直接DNA测序法检测MSI及转化生长因子βⅡ受体(TGFβRⅡ)、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受体(IGFⅡR)、凋亡诱导蛋白BAX 和转录因子E2F4基因的移码突变.按照MSI的发生频率将胃癌患者分为3组:出现≥2个位点的MSI为高MSI,出现1个位点的MSI为低MSI,无MSI发生为微卫星稳定.结果 61例胃癌患者中,12例(19.7%)为高MSI,11例(18.0%)为低MSI,38例(62.3%)为微卫星稳定.TGFβRⅡ、IGFⅡR、BAX和E2F4移码突变检出率分别为12例(19.7%)、3例(4.9%)、4例(6.6%)和10例(16.4%).12例高MSI胃癌中,有10例TGFβRⅡ基因突变,3例IGFⅡR基因突变,4例BAX基因突变,10例E2F4基因突变;其移码突变率与高MSI发生密切相关.微卫星稳定组的肿瘤中未发现这些基因的突变.结论TGFβRⅡ、IGFⅡR、BAX 和E2F4基因编码区重复序列是MSI发生的靶点,这些基因的移码突变在MSI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术可靠性比较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颖斌;朱锦辉;王建伟;方河清;李江涛;刘付宝;薛建锋;王许安;蔡炜龙;王俊;彭淑牖

    目的观察3种不同胰肠吻合术的愈合过程,比较其吻合口的可靠性.方法按吻合术式的不同,将54只实验家猪分为3组: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组(套入组)、捆绑式胰肠吻合组(捆绑组)和"墨池"式胰肠吻合组("墨池"组),分别于术中、术后5 d、术后10 d测定吻合口爆破压和离断力,吻合口周围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1)爆破压:套入组术中、术后5 d、术后10 d分别为(67±8)、(96±11)、(131±9)mm Hg(1 mm Hg=0.133 kPa);捆绑组分别为(140±8)、(179±10)、(269±13)mm Hg;"墨池"组分别为(102±10):(171±18)、(254±24)mmHg.捆绑组和"墨池"组较套入组在术中及术后5、10 d的爆破压均有明显增加(P<0.01);捆绑组较"墨池"组术中爆破压高(P<0.05),但在术后5、10 d捆绑组爆破压与"墨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离断力:套入组术中及术后5、10 d分别为(4.6±0.6)、(5.8±0.5)、(7.1±0.6)N;捆绑组分别为(4.5±0.4)、(6.6± 0.4)、(10.0±0.6)N;"墨池"组分别为(4.6±0.3)、(6.5±0.4)、(9.1±0.9)N;3组两两比较术中离断力基本相同;术后5、10 d时捆绑组和"墨池"组基本相同,均明显高于套入组(P<0.01).(3)组织病理学:捆绑、"墨池"组在术后10 d时吻合口均已基本由结缔组织修复,胰腺残端断面已基本由黏膜上皮覆盖.而套入组则由肉芽组织不完全修复,胰腺残端断面尚无上皮再生.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口愈合强度高、速度快."墨池"式胰肠吻合口愈合速度也较快,但抗离断力方面不如捆绑式.套入式吻合口可靠性在3种胰肠吻合术式中差,具有较大的胰漏风险.

  • 联合应用甘氨酸和甲强龙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枯否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钢;汪洋;关福兰;任广城;王玉芝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枯否细胞的功能变化以及联合应用甘氨酸和甲强龙对枯否细胞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休克组(仅进行手术操作但不放血诱导休克)、休克组、甘氨酸组、甲强龙组和联合治疗组(甘氨酸+甲强龙),每组10只.大鼠经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随后用自体血和生理盐水回输进行复苏.复苏后2 h,行肝脏枯否细胞的分离和培养,细胞培养24 h后分别用1、10、100和1000 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测定细胞内Ca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枯否细胞内Ca2+在20 min左右开始大幅度增高,大约27 min达到高峰,同时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呈现LPS剂量依赖性.联合治疗组细胞内Ca2+浓度和TNF-α含量明显低于休克组以及低于甘氨酸、甲强龙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联合应用甘氨酸和甲强龙比单一制剂更有效抑制失血性休克后枯否细胞内Ca2+升高、抑制枯否细胞的激活,抑制TNF-α的过度产生和机体炎症反应.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张太平;赵玉沛;冷希圣;杜如昱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于2005年10月27日至30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这是我国外科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会,对4年来我国普通外科学术发展进行了全面检阅.会议共收到论文1210篇,参会代表1500余人.我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黄志强、吴孟超、吴蔚然、黎介寿、汤钊猷、朱预、夏穗生、黄莚庭、吴肇光、谭毓铨、龚家镇、刘允怡(香港)、范上达(香港)、彭芳谷(台湾)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采取主会场、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

  • 原位肝移植联合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根治肝门部胆管癌

    作者:何晓顺;张劭;朱晓峰;计勇;曾纪晓;马毅;王东平;鞠卫强;巫林伟;李志;黄洁夫

    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联合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根治复杂肝外胆管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结合国外临床经验和肝外胆管癌的生物学特点,对1例Bismuth-Corlette Ⅳ型肝外胆管癌侵犯肝内二级胆管及胆总管下段的患者,实施原位肝脏移植联合胰头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采用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LSAB)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切除的病理标本中胆管上皮细胞角蛋白CK9和CK17、癌胚抗原、肝细胞蛋白,确认肿瘤组织学来源.术后给予他克莫司联合甲泼尼龙片抗排斥治疗.同时,拉米夫定联合大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预防乙型肝炎复发,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移植肝的肝功能恢复顺利,血清胃肠道肿瘤标志癌胚抗原、CA19-9、CA125均降至正常范围.随访14个月至今,移植肝及消化功能良好,患者健康并恢复术前工作.结论对无远处转移和腹腔播散,且常规手术无法根治的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Corlette Ⅳ型,可考虑实施全肝、肝十二指肠韧带联合胰头十二指肠整块切除术根治肿瘤.然后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并重建消化道.该方法可能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和患者长期生存率.

  • 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赵青川;窦科峰;何勇;董红霖;安家泽;孔亚林;张鹏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bile cast, BC)的组织结构和溶解特性,探讨其形成机理和溶解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1)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将BC制成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胆红素染色、纤维素染色、黏液物质染色和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BC的组织构成.(2)切取小块BC组织,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3)溶解试验:切取小块BC组织,放入试管中,应用糜蛋白酶、肝素、胰蛋白酶和不同pH值的酸碱溶液,对铸型进行溶解,观察其溶解特性.结果 (1)BC大部分成分是胆红素结晶,少部分由胶原纤维组成,其中含有纤维素渗出,夹杂有小血管,有少量的胆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未见坏死的胆管结构.(2)扫描电镜下观察,有不同形态的晶体形成,表面有黏液样分泌物和少许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3)BC在碱性溶液中部分溶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溶解.应用糜蛋白酶、肝素、胰蛋白酶对BC没有溶解作用.结论 (1)BC是以胶原纤维为支架,充填大量的胆红素结晶成分;(2)纤维蛋白、成纤维细胞和血管的出现,提示铸型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是胆管上皮损伤、渗出、机化和吸收的动态变化过程;(3)结晶体形成的机理不清,可能与胆汁性状发生改变,使胆红素等物质易于析出形成结晶;(4)BC在酸性环境下不溶解,碱性环境下有一定的溶解性,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其不能溶解.

  • 再次肝移植80例临床报告

    作者:沈中阳;朱志军;邓永林;郑虹;潘澄;张雅敏;史瑞;蒋文涛;张建军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1999年1月至2005年7月实施的80例再次肝脏移植的原因、与首次肝移植的时间间隔、选择的术式、 1年存活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死亡的主要病因.结果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是胆道并发症,占45.0%;距首次移植术后超过1个月再次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19.6%)明显低于首次移植术后8~30 d行再次移植患者(70.0%);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54.5%)和多脏衰(18.2%).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间,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具体术式,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及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提高再次移植生存率的关键.

  • 阿霉素诱导热休克蛋白72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皓;彭承宏;邓侠兴;邱伟华;沈柏用;杨卫平;李宏为

    目的观察阿霉素(DXR)预处理诱导大鼠肝脏热休克反应在肝脏长时间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供体大鼠术前按1 mg/kg由外周静脉注射DXR(DXR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48 h后行肝脏原位冷灌注,获取肝脏后将其在4℃ UW液中保存48 h,然后行原位肝移植,再灌注1、3 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性细胞因子(CINC)mRNA、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2(HSP72)、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TNF-α、CINC、MIP-2水平.同时观察7 d生存率.结果 DXR组TNF-α mRNA、CINC mRNA、MIP-2 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DXR组HSP72表达显著,对照组基本无表达;DXR组NF-κB无表达,对照组显著表达.DXR组血清TNF-α、CINC、MIP-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XR组7 d生存率为50%,对照组为0(P<0.05).结论 DXR预处理大鼠供肝可使肝脏长时间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显著减轻;HSP72的诱导可抑制NF-κB激活导致的炎症反应,对肝实质细胞提供保护作用.

  • 肝移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陈规划;陆敏强;蔡常洁;杨扬;易慧敏;何晓顺;朱晓峰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1993年4月至2004年12月所实行的647例次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移植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73例,发生率11.3%(73/647),包括血管并发症39例(6.0%,39/647),其中肝动脉23例(3.6%),门静脉6例(0.9%),腔静脉10例(1.5%),其中腔静脉并发症均发生在非腔静脉整形患者;放置内支架治疗肝动脉狭窄2例,均成功;肝动脉血栓形成者行再次移植治疗,成功率为4/6,再血管化和气囊扩张成功率分别为3/7和2/7;放置内支架治疗门静脉吻合口狭窄和腔静脉狭窄的成功率为3/3和10/10.发生胆道并发症34例(5.3%),其中放置T管患者发生胆道并发症27例,未放置T管患者7例,两组吻合口胆漏、胆道狭窄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术能有效预防腔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放置内支架技术治疗血管狭窄性病变效果好;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应采取再次肝移植;确保供肝胆道系统的血供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关键;不放置T管的胆管端端吻合术,是胆道重建的首选术式.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