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arasitic Diseases 국제의학기생충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22
  • 国内刊号: 31-196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190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 创刊时间: 197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气候变化对疟疾流行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浩;姚宝龙

    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对疟疾的流行有明显影响.为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疟疾流行的影响,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参考,该文建立了包括各种气候因素在内的综合模型进行研究,以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疟疾的流行.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疟疾 影响
  • 负性共刺激分子介导免疫下调与免疫逃逸的关系

    作者:王波;夏超明

    T细胞充分活化需要识别双信号系统,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肽提供的第一信号和共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在调节T细胞的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其中负性共刺激分子介导的免疫下调在病毒、细菌、肿瘤细胞等的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能与寄生虫慢性感染的免疫逃逸有关.该文就负性共刺激分子介导免疫下调与免疫逃逸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杨健美;冯新港;林矫矫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和一些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序列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逐步转向了功能基因组学.由于基因芯片技术操作简便,获得的信息高度特异、稳定,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寄生虫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寄生虫基因芯片检测工具的开发应用,这一技术用于筛选寄生虫功能基因,探索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寄生虫发病机制及筛选寄生虫诊断抗原、药物靶标和疫苗分子等,大大推动了寄生虫学领域的研究进程.该文主要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分类,并就近几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何兴;潘卫庆

    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该文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 脾脏白髓结构特征以及维持其完整性的分子机制

    作者:王燕娟;曹建平

    脾脏是机体大的外周免疫器官,白髓作为脾脏内淋巴细胞的聚集地,其结构的完整性包括T/B淋巴细胞区室化、清晰的边缘区、完整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络及生发中心等特征,是机体对外来病原微生物作出快速且有效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深入探讨维持脾脏白髓结构完整性的分子机制将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 抗菌肽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樊宏英;赵瑞君

    抗菌肽(antimicrobal peptides,AMPs)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小分子多肽,一些具有抗肿瘤活性,毒副反应小,不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研究已经明确了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其中作用机制包括以下5方面:(1)在肿瘤细胞膜上形成穿膜孔道,使肿瘤细胞死亡;(2)作用于细胞骨架使其结构紊乱;(3)抑制DNA合成,影响细胞增殖;(4)作用于线粒体,引起肿瘤细胞凋亡;(5)影响免疫效应进而杀伤肿瘤细胞.该文就抗菌肽抗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作者:郭俭;陈家旭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在生物分析领域兴起的一种非放射性微量检测技术,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和适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激素、肿瘤标志物和细胞因子等物质的检测,在医学、食品和环境分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就该方法的基本原理、类型、应用和发展作简要综述.

  • 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王涵;申丽洁;李伟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该病临床表现相当复杂,诊断困难,因此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是该病预防与治疗的首要条件.该文概述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

  • 疾病家庭负担量表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王金胜;邓瑶;袁修柏;贾铁武;王显红;何未龙;欧阳善文;贺世豪;周晓农

    目的 评价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amily burden scale of diseases,FBS)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信度和效度,为晚血家庭负担评价工具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湖南省汉寿县及湖北省江陵县,以FBS作为测评工具对晚血患者家属进行入户调查,评价其应用于晚血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共调查家属318名,FBS用于晚血家庭负担评价具有良好的分半信度(分半信度系数为0.93)、内部一致性(各维度Cronbach α系数范围为0.69-0.75)、集合效度(集合效度试验成功率为100%)和区分效度(区分效度试验成功率为97.22%).除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2个维度得分地板效应分别达60.06%和47.17%外,其余维度地板效应均低于27%,各维度均未出现天花板效应.结论 FBS适用于晚血家庭负担评价,但尚需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条目进行完善.

  • 青蒿琥酯对斯氏狸殖吸虫病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鹏华;畅灵丽;王光西;李珍炼;陈文碧;张跃辉;吴桐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病后,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及功能变化.方法 将36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其中5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25个,于感染后30 d开始用药治疗,3组为青蒿琥酯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50 mg/(kg·d)、100 mg/(kg·d)、150 mg/(kg·d),连续给药7 d;吡喹酮组给予150 mg/kg吡喹酮治疗,隔日给药1次,共3次;对照组不做治疗.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摘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的含量.结果 青蒿琥酯50 mg/(kg·d)、100 mg/(kg·d)与对照组比较,肝脏组织炎症改变较轻,未出现纤维化,青蒿琥酯50 mg/(kg·d)、100 mg/(kg·d)组白蛋白显著升高、球蛋白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显著降低、白蛋白/球蛋白升高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剂量的青蒿琥酯可减轻斯氏狸殖吸虫病大鼠肝脏的损伤,具有保护肝细胞、降酶作用.

  • 由阿尔及利亚输入我国的1例皮肤利什曼病

    作者:杨玥涛;高春花;石锋;管立人;汪俊云

    病例:患者吴某某,男性,37岁,安徽巢湖市人,农民.主诉于2010年5月在胸、背、臂及臀部出现多个溃疡性皮肤损害,而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就诊.

  • 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粪类圆线虫病1例

    作者:沈素晶;李娟;王春梅;周斌;麦荣嘉;姜荣龙;周晓红

    粪类圆线虫是兼性寄生虫,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有3 000万到1亿人感染[1].国内粪类圆线虫呈散在分布,具有地方性,广西、海南地区多见[2].1996年调查显示,我国有26省(市、区)查到粪类圆线虫感染者,全国平均感染率为0.12%,主要流行于南部地区,局部地区感染率可达11.0%~14.0%[3].

  • 一种新发寄生虫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作者:熊彦红;官亚宜;曹建平

    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隐孢子虫病属于新发寄生虫病的一种.在对隐孢子虫开展实验室研究的过程中,实验工作者处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危险中.该文从生物学背景资料、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分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分析共4个方面对隐孢子虫病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初步的风险评估,以期为从事隐孢子虫有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相关的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

  • 中国大陆人体胃血吸虫病地区分布与危害

    作者:郑德福;周青;肖宁;张丽萍;钟波;张旭东;钱小红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人体胃血吸虫病的地区分布与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方法 查阅、收集、整理国内1951年-2010年12月医学书籍、专著、寄生虫学科技期刊等有关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例资料,分析胃血吸虫病的发病现状与地区分布,患者的年份、性别、职业分布,发病季节,病程和临床症状等,并讨论胃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在国内南方血吸虫病流行区的12个省、直辖市中,除广东、广西目前尚无人体胃血吸虫病例资料报道外,其余均有数量不等的病例报道.人体胃血吸虫病病例以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居多,该4省病例数占国内总病例数的85.40%(626/733).云南与福建各为1例,占总病例数的0.27%(2/733).患者多为农民,低年龄为12岁,高年龄为76岁,据315例有明确性别的病例资料显示,男女患者之比为4.08∶1.患者均有在夏、秋季接触疫水史,病程数天、数月、数年不等.患者有较典型的溃疡病或胃癌症状等.结论 人体胃血吸虫病在我国发病为点状散在分布,少数地区发病较为集中.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