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中国口腔种植学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al Implantology 중국구강종식학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中心
  • 影响因子: 1.4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957
  • 国内刊号: 51-1493/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模堂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短种植体的临床应用

    作者:任凤娟;邵海宾

    目的:通过对Bicon及ITI短种植体一年的临床观察,分析其成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种植修复科植入短种植体病例共63例114枚,42例80枚为Bicon种植体,21例34枚为ITI标准美学种植体.3-6个月后复诊完成冠修复.种植术后半年、1年检测边缘骨水平等指标.结果:一年累积成功率97.4%.其中Bicon种植体97.5%,ITI种植体97.1%.结论:Bicon及ITI短种植体取得令人满意的短期临床效果,应用于临床是可行的.

  • 改良树脂夹板在种植体开窗式印模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森庆;杜瑞钿;耿发云;李红文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种植体开窗式印模转移杆的树脂夹板,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牙列缺损患者18例共44枚种植体,制取印模前于体外制作改良的个性化丙烯酸树脂夹板,返回口内连接固定开窗式印模转移杆,制取印模并制作18件修复体.安装修复体时检测边缘适合性,修复完成后第1、3、6和12个月复诊,以后每12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检测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软组织健康状况及各种机械并发症.结果:18件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均良好,随诊时间12-36个月,平均22个月,第一年平均骨吸收量为0.82mm,随诊期内所有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机械并发症.结论:本研究中改良树脂夹板应用于种植体开窗式印模技术精确性高,修复体临床效果良好.

  • Gelatamp胶质银明胶海绵在前牙区Ⅱ型种植位点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廖锐;王仁飞;刘敏;林海燕;孙苗根;顾亚军;陈玲

    目的:观察Gelatamp胶质银明胶海绵在前牙区Ⅱ型种植位点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前牙区拔牙拟作Ⅱ型种植的病人,随机分层分为Gelatamp胶质银明胶海绵填塞止血组(试验组)及棉球压迫止血组(对照组).拔牙后,试验组在牙槽窝置入Gelatamp胶质银明胶海绵,对照组常规紧咬棉球30分钟后取出,观察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和4周后行Ⅱ型种植手术前拔牙位点软组织愈合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拔牙创出血很快停止,出血平均时间为0.67分,试验组、对照组止血效果有效率分别为10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后Ⅱ型种植手术前试验组、对照组的软组织愈合良好率分别为70%和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latamp胶质银明胶海绵,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有效增强止血效果,具有止血和持久杀菌的双重效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软组织,有利于早期种植体植入后封闭创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双种植体支持的下颌覆盖义齿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晟;李瑞;陈中坚

    目的:评价双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2003年11月至2010年10月间,选择下颌无牙(秴)患者52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3例,年龄46-72岁,在下颌两侧尖牙区植入2枚种植体,共104枚种植体,制作覆盖义齿,其中球帽式附着体30例,磁性附着体11例,Locator附着体11例.采用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评估.结果:所有种植体在观察期内未出现松动脱落,均保持稳定的骨结合,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覆盖义齿的固位、稳定及咀嚼效果的满意度良好.3例球帽附着体2年后出现固位力下降、松动,经调整后固位力增强.4例磁性附着体患者磁体脱落,重新粘固后使用正常.4例患者义齿基托出现折断,折断部位均位于植体-附着体处.未出现基台的松动、折断或变形.结论:双种植体支持的下颌覆盖义齿临床效果可靠,制作方法简单,尤其适合牙槽骨吸收严重的无牙(秴)患者.

    关键词: 种植体 覆盖义齿
  • 环状自体骨在严重牙槽骨吸收同期种植中的应用

    作者:傅国;姜群;李清华;郑海波;王素梅;朱亚琴

    目的:探讨应用环状自体骨移植对严重牙槽骨吸收同期种植的骨增量手术方法.方法:9例重度牙槽骨吸收患者接受了环状自体骨移植,同期植入12枚种植体.结果:所有种植体均成功植入,初期稳定性好,全部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骨愈合良好,垂直骨骨高度增量3.68-6.17mm.平均骨增量高度4.70mm.结论:环状自体骨用于严重牙槽嵴的吸收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手术方法简单,周期短,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Ankylos种植系统在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中的应用

    作者:罗智斌;邓惠芬;张清彬;张兆强

    目的:对Ankylos种植系统在上颌窦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46例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要求种植的患者,于58侧上颌窦行外提升术,同期植入Ankylos种植体142枚,修复后随访观察1~3年.结果:观察期内142颗种植体,均无松动或脱落,曲面断层片检查种植体周围未见明显骨吸收阴影.结论:Ankylos种植系统应用于上颌窦提升术同期牙种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种植暂时修复体在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中软组织处理技术

    作者:胡秀莲;林野;于海燕;崔宏燕

    目的:种植美学修复中对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精确塑形并将终塑形好的软组织轮廓精确的转移到模型上,这一中间环节对种植的终美学修复效果至关重要.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种植美学修复中应用种植暂时修复体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诱导塑形的技术要点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 0月至2009年2月共57例连续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前牙缺失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种植暂时修复体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诱导塑形,并对终种植修复体进行修复效果的美学评估.美学评价指标包括牙龈乳头水平及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结果:57例患者共植入73枚种植体,平均追踪时间32.7个月(24-64个月),至后一次复查未见种植体脱落.57例中单牙缺失43例,相邻2个牙位缺失7例,多牙缺失7例.修复后6个月与修复后2年相比牙间乳头由Ⅰ度变为Ⅱ度2个牙位;牙龈唇侧丰满度由Ⅱ度变为Ⅰ度2个牙位,Ⅰ度变为0度4个牙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大可能保存软硬组织的形态结构并重建与重塑软组织是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而修复过程中应用种植暂时修复体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诱导塑形,精确确定基台及上部结构的的形态与大小,将对终美学修复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 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Beagle犬动物模型建立

    作者:李卓睿;许胜;周文娟;柳忠豪

    目的:评估即刻种植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植骨与否对骨结合的影响,建立一种符合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特点的动物模型.方法:以成年Beagle犬为实验动物,拔除犬双侧下颌P2、P3、P4牙.于远中根拔牙窝的远中距牙根间隔5-6mm处预备种植窝,即刻植入种植体.植入种植体后保证沿下颌骨长轴向骨缺损范围达3-4mm.骨缺损区不植入骨粉,直接用胶原膜覆盖为实验组.骨缺损区植入骨粉并覆盖胶原膜为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末处死动物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到3个月时均被新生骨充填.组织切片染色镜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处可见大量骨细胞,骨改建基本完成.结论:种植体与拔牙窝内壁之间的3-4mm范围骨间隙即使不植骨,也会有新骨生成、并且可以与种植体表面发生骨结合.成功构建了与临床即刻种植骨缺损相似,并可作为研究即刻种植骨界面骨性结合的实验动物模型.

  • 钛颗粒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孟波;程伟;杨晓喻;赖春花

    目的:研究钛颗粒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将含有和不含有钛颗粒的培养基与诱导的破骨细胞联合培养48h后,检测破骨细胞的骨吸收陷窝,破骨细胞对钛颗粒的吞噬及钛颗粒对破骨细胞骨架的影响.结果:钛颗粒培养基组份的骨吸收陷窝面积明显大于比不含钛颗粒培养基的组份,钛颗粒可被破骨细胞吞噬,但对其细胞骨架无显著影响.结论:钛颗粒可促进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RF)引导成骨能力的比较研究

    作者:许丰伟;柳忠豪;董凯;孟祥赟;王超;孙爱杰

    目的:探讨及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RF)、海奥生物膜联合骨粉用于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缺损处早期引导骨生成的能力.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9只,在其双侧下颌骨下缘上2mm做圆形骨缺损,A组植入骨粉后覆盖PRF,B组植入骨粉后覆盖海奥生物膜,C组植入骨粉.术后2,4,8周分期分组处死动物,取下颌骨缺损植骨区标本.标本行大体观察、CT及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大体观察,骨缺损区早期骨愈合坚硬度A组>B组>C组.CT观察,骨缺损区骨密度早期A组>B组>C组,统计学分析,2周、4周时A组B组C组之间骨密度值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8周组A组B组无统计学差异,与C组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同期比较A组新生骨组织及再生血管化均优于B组、C组,新生骨排列较B组、C组规则.结论:PRF在骨缺损的修复中能够促进新骨的形成,提高新骨形成的时间和质量,对引导成骨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 磷酸锌改性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理化性能

    作者:刘颖华;陈卓辉;李婧;陈卓凡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与不同浓度磷酸锌化学交联后的理化性能改变.方法:选择商用Xeno-ADM为材料,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浸泡磷酸锌矿化液,选择不同浓度和时间梯度;对照组浸泡双蒸水和不做处理.两组样本均进行相同的表面性能检测,评估改性的效果和探讨样本制备方法是否合理可靠.结果:通过ICP检测确定磷酸锌交联反应的佳浓度是1.8g/100ml.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到磷酸锌晶体覆盖Xeno-ADM全层.膜的表面亲水性能在交联后明显提高,拉伸实验显示力学性能有所改善.结论:磷酸锌与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交联可形成稳定的化学结合,这种改性方法能提高膜的表面理化性能.

  • 应用GBR技术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严涛;朱洪光

    牙即刻种植中由于种植体与拔牙窝形态的差异造成的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的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牙即刻种植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引导组织再生(GTR)的广泛开展与应用大大提高了牙周病的临床疗效,引导骨组织再生(GBR)则极大扩展了种植的适应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修复并保证了牙种植成功率.但传统GTR/GBR生物膜和支架材料由于缺乏主动诱导组织再生修复的能力,因此在恢复病变/缺损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尚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 二磷酸盐在口腔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纪林林

    四十多年前二磷酸盐被发现并应于临床,因为其优秀的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而被用于治疗多种骨科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后又逐渐被应用于口腔领域.本文就二磷酸盐的组成与作用机理及其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和并发症等做一综述.

  • 拔牙后牙槽嵴保存的研究现状

    作者:韩雪松

    牙齿拔除后,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剩余牙槽骨发生吸收,牙槽突的的宽度和高度明显降低,造成骨量不足,给临床修复带来诸多困扰.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各种方法对牙槽嵴萎缩进行了大量的预防性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即刻种植、牙槽窝填塞等几种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国口腔种植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4
2018 01 02 03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