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심혈관병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93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3934
  • 国内刊号: 51-118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2-165
  • 曾用名: 心血管病学译文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血管病学进展》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聪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孙丽娜

    体外膜肺氧合起源于体外循环技术,初是通过体外血液气体交换来治疗可逆性的呼吸衰竭,继而成为手术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肺功能衰竭的暂时性替代措施,也是暂时维持危重病人的心脏和/或呼吸道功能的一个心肺旁路装置.体外膜肺氧合将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膜肺氧合后再灌注体内.体外膜肺氧合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及循环障碍的支持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将针对体外膜肺氧合的发展史、原理、临床应用进展及常见并发症做一综述.

  • 血浆五聚素3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作者:范晓莹

    血浆五聚素3是一类含氨基酸的长链五聚体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新近发现血浆五聚素3,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达,现就血浆五聚素3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脂联素在冠心病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颜玉玲

    脂联素是一种脂肪源性的细胞分子,具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学效应,如调解糖脂代谢、抑制胰岛素抵抗、抗炎症反应等.同时,大量研究发现,脂联素还参与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保持斑块稳定性等,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其还能通过各种机制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重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抗栓治疗策略

    作者:张晓红

    一些置入支架的患者会在术后1年内面临非心脏外科手术,其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尤其是支架内血栓的风险明显升高.现有指南均推荐手术时机应在置入金属裸支架6周,或药物支架12个月以后进行,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权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外科手术出血的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抗栓治疗方案,对降低外科围手术期心脏事件至关重要.

  • aVR导联的临床价值

    作者:沈健

    常规心电图的每个导联记录了心脏不同透视方向上的电活动.aVR导联是一个加压电极肢体导联,其正向电极在右臂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VR导联在多种情况下有独特表现,识别那些心电图改变有助于提高多种疾病临床诊断水平.

    关键词: aVR导联 心电图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王森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是老年人中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经成为具有手术禁忌及高风险患者的替代治疗.历经10年的发展,众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截至目前,全球大约有4万名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介入治疗经验的积累、瓣膜装置的改进及融合显像的发展将推进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新策略

    作者:王斌;周贤惠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目前已成为部分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其围术期存在栓塞风险.术前、术中及术后合理、有效的抗凝策略能够降低风险,改善预后.新证据证实术前不停用华法林能够减少围术期发生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对既往的抗凝策略有所突破.新型抗凝剂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的应用可能简化目前的策略,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需要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再认识

    作者:彭珍云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即期前收缩相关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药物控制或射频消融根治性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心脏扩大和心功能可不同程度逆转,甚至完全恢复正常.现就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影响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作如下综述.

  • 切应力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中的作用

    作者:谢祖龙

    血流切应力已被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流切应力与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现探讨切应力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中的作用,并阐述不同支架类型和设计对切应力致再狭窄和致血栓作用的影响.

  • 经导管消融选择性去肾交感神经治疗——未来心力衰竭治疗的热点

    作者:刘晓莉;肖培林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近几十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率,且需长期大量服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量的研究显示: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上世纪40、50年代,学者们已开始进行去交感神经治疗心力衰竭的尝试,但碍于当时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可喜的是,澳大利亚的权威学者近几年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年会上介绍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去肾交感神经的方法,即经导管消融选择性去肾交感神经.该研究证实此方法可以明显降低全身交感活性.那么经导管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治疗能否成为未来心力衰竭治疗的热点呢?现将对去交感神经治疗心力衰竭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 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郭秋哲;郭应强

    心房颤动病因机制复杂、病程长难根治,引发心力衰竭、猝死、脑卒中是病死病残率居高不下的主因.治疗目标是消除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抗凝抗栓减少脑卒中、减少死亡和提高生活质量.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以全胸腔镜下左心房"盒状"消融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进展迅猛,与经导管心内消融优势互补,可望开创心房颤动治疗全新局面.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路径选择

    作者:裴汉军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经成为外科手术高危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随着手术器械、手术技术及手术路径的不断完善,手术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经股动脉虽然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的首选路径,但是要求髂股动脉和腹主动脉等需具备合适的解剖条件,这一路径常常受到血管严重动脉硬化、钙化和迂曲的限制.经心尖、主动脉、锁骨下及腋动脉路径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类患者的手术路径问题,并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结果.

  • 单核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炎症与修复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马世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单核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炎症与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尽管单核细胞在心肌修复中必不可少,但过多的脾源性单核细胞动员到受损心脏或单核细胞表型失衡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加剧心肌梗死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扩大和破裂.

  • C肽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铭华

    C肽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肽类.近年来研究表明C肽具有生物活性,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现试对C肽在糖尿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及外周血管病变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新型抗炎因子白介素-37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黄瑛

    白介素-37是近才被命名的白介素-1家族新成员.白介素-37可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在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近的研究发现,白介素-37表达于人类的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泡沫细胞,提示白介素-37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 Vernakalant盐酸盐——心房颤动复律治疗新药

    作者:汤学超

    Vernakalant盐酸盐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心房的混合性钠/钾通道双重阻滞剂,通过延长心房的有效不应期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自2007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心房颤动的转复治疗以来,一系列研究证实其转复孤立性心房颤动或伴有轻度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位置与射频消融成功率的关系

    作者:陈亚东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不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多个部位,包括左右心室以及大动脉的瓣膜上方.射频消融领域发展迅速,目前已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治疗那些引起严重症状的患者.手术成功率很高,尤其是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左后分支折返的病例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能有效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以及那些起源于不能安全实施消融的部位.

  •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帕力旦·肉孜

    心肌梗死后存在交感神经变性、坏死和重构现象,而交感神经重构使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增加.交感神经重构与电重构相互影响可能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对交感神经重构进行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可能是控制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后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裴汉军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经成为外科手术高危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心脏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与病死率增加显著相关,而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者预后更差.既往研究显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约为1.1%~28%.近来,瓣膜学术研究协会在RIFLE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急性肾损伤定义标准.根据新标准,一些研究报道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预测因素以及临床预后并与之前的研究进行了比较.

  • 半乳糖凝集素-3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庆宽

    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具有慢性炎性病理过程的疾病,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炎症反应.半乳糖凝集素-3是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参与细胞黏附、增殖及凋亡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半乳糖凝集素-3在动脉粥样病变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展过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重要的生化标志物,并有望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靶点.现对半乳糖凝集素-3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氧化应激和心力衰竭

    作者:狄宁宁;高海波;孔一慧

    活性氧增加与心力衰竭密切相关,产生活性氧的主要酶体是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它广泛存在于吞噬细胞外的其他组织细胞.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过度激活所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 心脏成纤维细胞及其参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金蕾

    心脏成纤维细胞在心脏的病理生理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疾病的角度来看,来自心脏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增多所导致的心房纤维化对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过量的细胞外基质可阻断心肌束的连续性,进而导致局部传导障碍和折返性心律失常.同时,心脏成纤维细胞上表达的多种离子通道使得成纤维细胞还可以与心肌细胞耦联并影响其电生理特性.因此,进一步了解成纤维细胞及其在心房颤动中的参与作用有助于人们深入挖掘与认识抗心律失常的治疗靶点.

  • 胎盘生长因子在心肌缺血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董星彤;高艳香;于长安;郑金刚

    血管生成是心肌缺血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胎盘生长因子则是这一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因子.除了强大的生血管功能外,它还通过抗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再生等作用来发挥对缺血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 下肢慢性缺血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兴

    下肢慢性缺血是临床较常见疾病,危害严重,常规保守治疗疗效不理想.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完善和丰富,下肢慢性缺血治疗手段随之不断涌现,现对下肢慢性缺血治疗方法进展及疗效评价做一综述.

  • 药物洗脱球囊在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佑龙

    近10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解决了临床上绝大多数病患的问题.然而,晚期血栓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缓释型药物涂层支架使内皮愈合时间延长、对小血管病变及分叉处病变的处理较局限以及手术后需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年等方面的问题也严重制约着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获益度.近2年来,药物球囊的及时出现,成功克服了药物支架的这些缺陷.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应用药物球囊以后,病人只需短时间常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这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检测和防治进展

    作者:董小林

    蒽环类药物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作用确切,临床应用广泛.但对心脏渐进性、不可逆的毒性作用限制了其应用,也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如何使其发挥更大抗肿瘤作用同时,避免或降低心脏不良事件,是临床医师尤为关注的问题.现就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毒性作用的检测、预防和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灿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死率高的并发症,随着近些年血管再通技术以及新药物和设备的使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有了较多的新进展和理念.文章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以及治疗方法,并对指南和新进展进行了介绍.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尹纯

    随着人口老年化,退化性或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在中国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尽管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大约30%的患者无法适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将为瓣膜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国外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这种技术在带瓣膜支架、手术方法等方面有了新的改进,现对该技术的进展做一综述.

  • 围产期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

    作者:艾民

    围产期心肌病(PPCM)是指发生在孕妇分娩前或后,首发以心肌病变为基本特征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脏病变.PPCM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血流动力学异常、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诊断需排除导致心力衰竭的其他常见病因,如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病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有确诊价值.PPCM早期诊断和规范化心力衰竭治疗,心脏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PPCM患者病死率为5%~32%,临床预后与左心室大小及心功能的恢复程度相关.

  •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指标

    作者:玛依拉·阿布都克力木

    心源性猝死是发生在医院外、急诊室或送往医院的途中,任何心脏疾病导致的症状发作1 h 内的死亡.心源性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难以预测,是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如何准确识别那些处于猝死高危状态的人群并采取及时有效预防措施是减少猝死发生的关键.很多有创、无创性检查技术在预测心源性猝死方面已发展多年,且对其临床策略发挥重要作用,现针对几种常用的对猝死有预测作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心源性 猝死 预测
  • 糖代谢异常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良友

    糖代谢异常与2型糖尿病变得越来越常见.已有证据表明,在发展成为糖尿病之前,糖代谢异常患者已经增加了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当在分配卫生服务资源时,预防与管理糖代谢异常和2型糖尿病应该放在优先的位置.现以回顾性对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检测、管理、治疗方面的文献信息,为了预防糖尿病前期进展为2型糖尿病,强调早期检测糖代谢异常的重要性.

  • 脱氧核糖核酸酶I:从心肌缺血到心肌梗死和心室重塑

    作者:祝珊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是一种核酸内切酶,参与细胞凋亡过程和坏死细胞染色质的降解.在一过性心肌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早期(发病3 h内),可以检测到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Ⅰ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它不仅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的诊断标志物,还参与了心室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

  • 肾素抑制剂和受体阻滞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豪;陈明

    该文章就肾素抑制剂和受体阻滞剂阿利吉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它具有长半衰期、通过胆汁排泄等药理特性,无论单用或与常用降压药物联用,均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降压作用,且具有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肾脏保护、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器官保护作用.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佳疗程

    作者:刘培光;周智宏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常规,指南推荐至少使用12个月,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6个月和24个月的疗程对临床后果无明显影响,现通过复习文献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佳疗程做一介绍,并提出如何确定佳的治疗疗程.

  • 心力衰竭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方方;高海波;孔一慧

    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发病机制除血流动力学异常,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构外,细胞凋亡在衰竭心脏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凋亡使工作心肌细胞绝对数量减少,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β肾上腺素能受体是调节心脏功能有力的刺激物.心力衰竭时,β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各个环节都发生改变,参与调节心肌舒张收缩功能、心室重塑和细胞凋亡.现将主要讨论心力衰竭、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苟文

    氯吡格雷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患者能否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远期获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临床中发现不同个体接受相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截然不同,部分个体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甚至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更为严重的缺血、血栓事件,这一现象在临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就该争论焦点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心肌收缩调节器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作者:顾凯;杨兵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植入性心脏电子装置,其原理是于心肌的绝对不应期给予强刺激以增强心肌收缩力,从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长期作用可逆转心肌重构.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提示其治疗心力衰竭安全、有效,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和新发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不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或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反应者.

  • 用于心房颤动肺静脉隔离的冷冻消融器械

    作者:乔宇;郭炜;姚焰;张澍;牛国栋

    目前,经皮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心房颤动的重要治疗手段,而肺静脉隔离是心房颤动消融的基石.应用射频能源进行肺静脉隔离的风险较大,因而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冷冻能源则具有独到的优势.近年来,冷冻球囊的临床应用大大简化了肺静脉隔离的操作,减少了血栓形成、肺静脉狭窄等消融并发症,然而与此同时,冷冻球囊引起的膈神经麻痹也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冷冻球囊应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心房全景标测指导下的心房颤动消融进展

    作者:廖文凯;刘兴鹏

    心房驱动灶是新近在人类证实的一种心房颤动维持的关键基质,其包括转子和脉冲源两种形式.目前心房驱动灶的标测主要是通过心房全景标测的方法得以实现.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心房全景标测指导下的心房颤动消融具有传统消融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这一领域的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心电图成像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夏云龙;周淳

    标准体表心电图作为传统的无创检查,通过对体表有限的记录来揭示心脏电生理过程已应用1个多世纪,给临床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这种传统方法对于提供局部电活动信息及电生理事件(如致心律失常病灶、心肌复极化离散程度增高等)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心电图成像(ECGI)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心外膜电激动和复极化电解剖标测成像技术,很大地弥补了心电图检查的一些局限性,近年来进展迅速并尝试应用于临床.现就ECGI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用于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左心耳封堵器械

    作者:黄鹤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因存在诸多弊端而导致临床应用严重不足.左心耳是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近年来左心耳封堵器械和技术进展迅速,研究初步提示左心耳封堵可减少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有望成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新方法.

心血管病学进展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