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数字技术在研究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

    作者:江奕恒;徐达传

    目的:探索数字技术模拟皮瓣供血结构的变化对皮瓣皮肤血供的影响,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提供数字解剖学依据.方法:6侧动脉灌沣氧化铅.明胶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血管的走行、结构,在去脂肪修薄皮肤的过程中,分步拍摄X线片并行螺旋CT连续扫描,观察、分析皮肤血管结构.分别对保留和破坏筋膜支的标本行螺旋CT连续扫描,同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别对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各条皮穿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皮瓣筋膜丛及真皮下血管从的基本情况,可准确直观模拟皮瓣修薄前后各皮穿支的基本供血结构;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与显微解剖、X线片观察结果一致.结论: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客观模拟各皮穿支在皮瓣修簿前后供血区域的变化;缺乏筋膜从的区域,真皮下血管从较发达,皮瓣修薄后,其皮肤血供不受影响.

  • 正常腕关节运动时腕中关节运动学在体研究

    作者:樊志强;徐永清;李晶;刘力;朱跃良;陈斌;姜楠;丁薇

    目的:确定腕关节在屈伸、桡尺偏运动时腕中关节的运动学.方法:选健康志愿者10名,腕关节CT扫描后,在自行开发的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内三维重建,计算出舟骨、月骨的质心、转动惯量轴,在头状骨上人为建立参照坐标系,用有限螺旋轴表达舟月骨相对于头状骨的旋转及平移运动.结果:腕关节尺偏40°时,舟骨绕头状骨背伸(19.2±10.3)°,桡偏(19.3±6.2)°,月骨背伸(27.8±11.6)°,桡偏(14.0±4.8)°;腕关节桡偏20°时,舟骨绕头状骨掌屈(12.2±5.4)°,尺偏(15.0±3.8)°,月骨掌屈(9.9±3.9)°,尺偏(15.3±3.9)°;腕关节掌屈60°时,舟骨绕头状骨背伸(32.6±5.2)°,月骨背伸(41.5±6.9)°;腕关节背伸600时,舟骨绕头状骨掌屈(7.9±3.9)°,月骨掌屈(20.7±5.0)°.结论:腕关节桡-尺偏,舟、月骨相对于头状骨除了尺-桡偏外,还有较大的非平面运动.当腕关节屈-伸运动,舟骨、月骨相对于头状骨的相对运动主要为伸-曲运动,非平面旋转运动较小.舟骨相对头状骨的运动小于月骨,即舟骨跟随远侧列腕骨一起运动,但又不同于远侧列腕骨之间的微动,舟骨起着远近侧列腕骨的桥梁作用.

  • 颈胸段脊柱椎体前方重要结构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新文;王勇;杨开明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9±1.0)c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0.9)c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町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14.3%(4例),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85.7%(26例).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0.8±0.2)cm、右侧(1.3±0.2)cm.胸导管弓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4)c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会仁;刘小坡;刘德群

    目的:为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上肢防腐标本男女各20侧.观察尺骨鹰嘴解剖形态并测量相关结构参数,侧位X-线片测量并确定截骨角度,综合确定截骨平面,完成截骨和固定试验.结果①尺骨鹰嘴关节侧为半弧形,背侧骨质为接近直角弯曲的鹰嘴突,断面旱尖端向关节的扇形,肱三头肌腱止于鹰嘴尖与鹰嘴突之间的局限区域,男、女性结构形态相I司.②测得肱三头肌腱止点长度、止点宽度、肌腱近缘处鹰嘴骨质厚度、肌腱远缘处鹰嘴骨质厚度、鹰嘴尖至肱三头肌腱近缘距离,男女分别为:(21.63±1.59)mm,(18.61±1.62mm);(23.56±1.33)mm,(20.69±1.77)mm;(8.38±0.76)mm,(7.33±0.74)mm;(20.78±1.40)mm,(17.62±1.32)mm;(9.00±0.86)mm,(7.39±0.90)mm;男女尺骨鹰嘴相关结构参数存在性别差异(P<0.05).③经尺骨鹰嘴肱三头肌腱止点近侧缘与尺骨近端背侧呈(134.82±4.9)°夹角的冠状面为截骨面.④截骨后固定方便牢固.结论: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手术人路可行,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指髓解剖和组织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魏壮;刘飙;刘浩宇;尹维田

    目的:探讨指髓解剖和组织形态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指端感染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男性成人新鲜手指标本240例(示、中、环、小指各60例,左侧30,右侧30),用尖刀在手指末节正中纵向切开至骨膜,用摆锯纵向劈开末节指骨,完整显露手指末节矢状面,用游标卡尺(0.02 mm)分别测量手指末节长度L1(指端至指远纹的长度)和指髓间隙L2(指端处远纤维隔至近端近纤维隔的距离),做冠状面和矢状面的HE染色.结果:双侧示、中、环、小指L.和L2的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示、中、环、小指的L2/L1,均大于50%;组织学研究表明,指髓是由若干垂直走行的纤维隔形成的密闭间隙,纤维隔将脂肪分成脂肪小叶,其间有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结论:指髓特殊的解剖和组织形态学决定了在指端感染切开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指髓的解剖结构,为防止感染沿近端,出肌腱鞘扩散,切开范围不应超过其相应手指末节长度的50%.

    关键词: 指髓 解剖 组织学
  •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孔形态的测量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成旭;李岩;马威;张竹峰;徐飞;隋鸿锦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孔形态从C3~L5的连续性变化特征,补充国人椎骨形态的数据资料.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性56例,女性68例,采用人体测量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了椎孔横、矢状径,也计算了椎孔指数.结果:(1)颈、胸、腰椎的椎孔横径男性分别为23.02、16.17和23.40mm,女性分别为22.78、16.49和22.83mm.(2)颈、胸、腰椎的椎孔矢状径男性分别为13.39、14.80和15.62 mm,女性分别为13.06、14.80和16.29 mm.(3)颈、胸、腰椎的椎孔指数男性分别为58.2、92.5和67.2,女性分别为57.4、90.4和71.7.结论:椎孔横径和矢状径有明显的地区差别,而性差不明显.

  • 跟外侧神经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任家伍;刘俊;谢松林;刘洋波;夏小丹;李匡文;黄雄杰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 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1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卜方7.2 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有1~3支、直径分别为(1.62±0.45)mm、(1.11±0.37)mm和(0.85±0.3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1支解剖恒定,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 交感干臂丛间灰、白交通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宋占锋;陆志方;夏春林;蔡杰;邢卫星

    目的:探讨交感干臂丛间交通支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33具成年防腐尸体,解剖并观测交感干与臂从交通支的走行分布特点.结果:1.颈中神经节或节间支与臂丛交通支多对称分布,至第5、6颈神经的42条交通支在第5、6颈椎横突水平内行自头长肌、颈长肌间沟后行入神经.2.星状神经节(或颈下神经节及胸l神经节)发出向内上方加入第7、8颈神经的交通支除1例外均对称分布.至C8神经的交通支与C8神经结合前51侧发出分支与C7,神经相交通,其中45侧穿过第7颈椎横突孔.至C7神经的交通支与C7神经结合前41侧发出分支与C6神经相交通,分支伴椎动脉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29侧分支沿途发出许多细小纤维支至椎动脉及周围椎间、横突间关节.结论:1、交感干与臂丛间的交通支具有典型的分布特点,可为研究交感神经对臂从神经功能支配及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时减少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2、至C7神经的交通支分布特点可为临床上通过椎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颈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 交感干 臂丛 交通支
  • (膕)窝中间皮动脉岛状皮瓣的解剖研究

    作者:路来金;宋良松;宣昭鹏;刘彬;宫旭

    目的:设计以(膕)窝中间皮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通过对1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的显微解剖研究,系统观测(膕)窝中间皮动脉及其上行支的起始、走行、外径、分支、伴行静脉及供血范围.结果:(膕)窝中间皮动脉均起自朋动脉;起始点位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中点上方(28.50±4.92)mm;起点外径(1.92±0.12)mm;上行支长度(250.03±9.24)mm;末端外径(0.33±0.09)mm;皮支(21±3)条;供血范围在股后区25cm×10cm.有两条伴行静脉,外径(1.41±0.1)mm.结论:(膕)窝中间皮动脉上行支起点、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支和恒定的供血范围,可设计以股后为供区的逆行岛状皮瓣.

  • 胸、腰椎上关节突棘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于海萍;安月勇;裴燕芳;徐伟善;董翠玲;刘承双;纪冬维

    目的:通过对胸、腰椎上关节突棘形态的观测,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35例成人、2例儿童的完整干燥脊柱标本及5例胎儿脊柱湿标本,观察上关节突棘,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成人的颈椎、T1和L5及儿童和胎儿的全部脊柱标本上未观测到上关节突棘的存在,成人其余的胸椎和腰椎上均观察到上关节突棘,而且卜关节突棘多出现在下胸椎和L1,随着胸椎序数的增加上关节突棘的出现率有增加的趋势;随着腰椎序数的增加,上关节突棘的出现率有减少的趋势.结论:上关节突棘是成人胸、腰椎的骨性结构,有必要对其予以命名;其参与椎管和椎间孔的构成,可造成相应结构受压.

  • 经鼻内窥镜自体组织移植泪道再造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陶海;马志中;吴海洋;侯世科;王朋;王伟;韩毳

    目的:为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自体组织移植渭道再造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个成人尸头的40侧泪道标本进行了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和测量.观察泪囊和鼻泪管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和毗邻关系.测量泪囊窝内侧壁的厚度.测量泪阜-鼻腔及泪囊的水平距、30°斜距、45°斜距.结果:泪囊窝中1/3部在泪前嵴、泪囊窝骨壁中垂线和泪后嵴的厚度分别为(4.03±0.89)mm,(0.61±0.36)mm,(0.63±0.24)mm,泪前嵴厚(F检验,P<0.05),泪阜-鼻腔水平距、30°斜距和45°斜距分别为(17.23±0.70)mm,(14.51±1.72)mm,(17.34±2.38)mm,30°斜距短,(F检验,P<0.05),30°斜距和45°斜距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检验,踟.05).结论:泪阜到鼻腔及泪囊的距离和泪阜.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对鼻腔外侧壁造口部位选择、隧道的倾斜角度和自体移植组织长短的确定有指导意义.

  • 脊柱胸腰段侧面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作者:周兵;刘金伟;詹俊锋;董玉科;吴涛;田喜光;丁自海

    目的:为胸腔镜辅助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椎间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22具(44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在脊柱胸腰段侧面,上下位节段血管、交感干与内脏大神经或腰丛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隙恰好位于该"安全区"内.在T10/11、T11/12椎间隙,"安全区"的面积双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分别为17.54 mm×17.53 mm、20.50 mm×14.56 mm,右侧分别为17.54 mm×27.85 mm、20.50 mm×21.47 mm;在T12/L1、L1/2、L2/3椎间隙,同节段"安全区"的面积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侧面积向下逐渐增大,依次为24.56 min×19.95 mm、27.37 mm×25.31 mm、28.28 mm×27.51 mm.结论:在脊柱胸腰段侧面,椎间隙位于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内,该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并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可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

  • 锁骨下臂丛阻滞两种不同入路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佩盈;顾华华;车薛华;张军;梁伟民

    目的:通过解剖学以及超声影像学方法比较两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入路-喙突入路与VIP入路的进针点准确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实验分两部分,(1)应用解剖学方法分析喙突人路与VIP入路的体表进针点与臂从神经的相互关系、进针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肋骨或肋间肌的关系.(2)应用超声影像学方法分析两种入路体表进针点与腋动脉前壁的相互关系、进针点皮肤至腋动脉前壁的距离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关系.结果:(1)喙突入路中,进针点与喙突尖的垂直距离小于总体均数2(P<0.05);VIP入路中进针点与臂丛神经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的臂丛神经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胸廓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2)喙突入路中,探头中心与喙突尖的水平以及垂直距离与总体均数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探头中心与进针点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的腋动脉前壁深度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结论:两种入路相比,喙突入路较VIP入路更具有安全优势.喙突入路中2 cm的值可能偏大,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调整进针点与喙突尖的水平及垂直距离.

  • (膕)静脉瓣膜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聂兵;党瑞山;温昱;黄会龙;王栋;张志英;张传森

    目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构建组织工程静脉瓣膜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将26例52侧成人朋静脉标本等分为远侧、中间、近侧1/3段,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和观察,用数控游标卡尺(精度0.01 mm)测量瓣膜相关数据,并对瓣膜进行Masson三色改良染色和H-E染色,以观察(月国)静脉瓣的组织构造.结果:(月国)静脉瓣膜数为(2.04±1.31)个,瓣膜游离缘主要为半月形(97.2%).瓣膜以双叶瓣为主(97.2%),其近侧1/3段和中1/3段以前后侧瓣为主(P<0.05).瓣膜的腔面和窦面均覆着一层内皮细胞,其管腔面内皮细胞下存在数层弹力纤维,瓣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结论:本文提供的胭静脉瓣的形态特征和数据将有助于临床朋静脉瓣膜相关疾病的诊治和构建组织工程静脉瓣.

  • SD大鼠腰骶部脊神经前根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作者:黄红拾;王文婷;周谋望;陈亚平;杨磊;陈庆山;周长满

    目的:为实验性高选择性腰骶神经前根小束切断术治疗圆锥上损伤的痉挛性膀胱提供可靠的神经根分束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6只雄性SD大鼠L1-S4节段的脊神经前根自然分束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显微测量.结果:粗细不一的神经小束从脊髓发出,几个神经小束形成一个神经亚束.2~6个神经亚束构成一个神经束,或由神经小束直接形成神经束.腰骶部脊神经前根一般含有1股神经束,3~13支神经小束.L5-S2节段前根的小束数目在5支以上.每一前根内有一支神经小束较粗大,直径0.1~0.2 mm左右,其余较细小,小可至0.01 mm左右,粗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实验性高选择性腰骶部前根神经小束切断术的分束可达到神经小束水平,以7~8支为宜.

  •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栋;张世民;王欣;李继峰;俞光荣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 cm×3 cm,蒂长4 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 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 不同损伤模型内源性BDNF在背根节和损伤脊髓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作者:李芳;蔡艳;张建一;周兴富;罗学港;鞠躬

    目的:探讨不同损伤模犁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n,BDNF)在背根节(dorsal rootganglion,DRG)和损伤脊髓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建立单纯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单纯脊髓背索损伤模型以及合并损伤(坐骨神经损伤1周后冉损伤脊髓背索)模型,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观察不同模型中BDNF在DRG和损伤脊髓的表达,从脊髓损伤处嘴侧5mm处注入快蓝(Fast Blue,FB)以逆行标记DRG中感觉神经元,并结合FB逆行示踪观察FB阳性神经元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坐骨神经损伤1周后损伤侧的腰4、5背根节中BDNF蛋白表达上调.与单纯脊髓损伤组相比,合并损伤组在脊髓损伤的尾侧端可见较多的BDNF阳性纤维,这些纤维呈膨体样结构,主要分布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尾侧端的白质里,合并损伤组FB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目也较单纯脊髓损伤组多,且大部分FB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是BDNF阳性的神经元.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的BDNF在DRG和损伤脊髓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损伤后再生过程.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老年痴呆模型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作者:谷海刚;龙大宏;张贵平;李晓滨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老年性痴呆模型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获得新生SD鼠的基底前脑神经干细胞,切断SD大鼠左侧穹隆海马伞,基底前脑注射神经干细胞.4周后行Y迷宫测试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结果:损伤组损伤侧的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核(VDB)的NGFR阳性神经元大量减少,分别减少59.7%和5 1.4%.NSC移植组损伤侧的NGFR阳性神经元得到补充和保护,MS和VDB细胞数分别下降22.0%和26.1%.同时,NSC移植组损伤侧MS的NGFR阳性神经元的面积、周长显著增大(P<0.01),灰度显著增加(P<0.01);损伤侧VDB的NGFR阳性神经元的面积明显增大且灰度明显增加(P<0.05),周长显著增大(P<0.01).Y迷宫测试结果显示,NSC移植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改善(P<0.05),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P<0.01),基底前脑NGFR阳性细胞数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呈正相关.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老年性痴呆模型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有明显的补充和保护作用,同时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

  • 多指再植可吸收髓内钉与克氏针内固定效果比较研究

    作者:秦金桥;黄潮桐;陈隆福;李敬矿;朱家恺;陈冬生

    目的:探讨PDLLA混合壳聚糖可吸收髓内钉与克氏针在多指再植指骨内固定的疗效.方法:2001年9月~2006年5月,对36例102指离断伤进行再植,采用自行研发的PDLLA混合壳聚糖可吸收髓内钉与克氏针对比的原则固定指骨,其中采用髓内钉同定49指,克氏针同定53指,术后对两种固定进行比较.结果:髓内钉固定组:再植成活42指,克氏针组成活44指,成活指伤口愈合良好,髓内钉固定组无皮下积液及窦道形成.而且较克氏针组骨折断端骨痂数量多,密度高,中、后期骨痂质量好,成熟程度高,成活病例进行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4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比较,经统计分析,髓内钉组疗效优于克氏针组.结论:PDLLA混合壳聚糖可吸收髓内钉在多指再植指骨同定方面较克氏针有明显的优势.

  • 影像定位结合椎弓根漏斗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效果分析

    作者:籍剑飞;张玉良;任忠明;裴斐;金辉;周杨;王海东;张银华

    目的:探讨影像定位结合椎弓根漏斗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的方法.方法:2005年6月~2006年12月以棘突为定位标志,寻找X片上椎弓根投影坐标,术中切除该投影区椎板外侧皮质,并挖除部分松质骨,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506枚(121例),术后行CT扫描并记录椎弓根螺钉螺纹对椎弓根皮质的侵犯分度、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螺钉轴线的水平位夹角(transverse section angle,TSa)、X线侧位片上椎弓根螺钉轴线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的矢状位成角(sagital section angle,SSa)及椎弓根螺钉与椎体前缘的距离,以衡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效果.结果:506枚椎弓根螺钉均一次性成功置入,499枚对椎弓根形成Ⅰ度侵犯,7枚为0度侵犯,无螺钉破入椎管内,测量椎弓根螺钉TSa角度平均为(-0.41±1.07)°,SSa角度平均为(-0.39±0.67)°,PS与椎体前缘距离平均为(0.31±0.59)mm.结论:影像定位结合椎弓根漏斗技术是一种能够准确置入适当长度及直径的椎弓根螺钉,从而提供牢固的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为临床提供了又一种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方法.

  • 左结肠癌急性梗阻解剖特点及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灌洗的应用

    作者:罗湛滨;郑镇木;范小华;张思奋;吴文江;陈诗伟

    目的:结合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结肠灌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33例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3例病人均经术中结肠灌洗后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经伤口换药后治愈;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发生吻合口瘘;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经术中结肠灌洗后行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 掌长肌腱转位重建屈肌支持带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鹏;王利;宫云霞;李文庆;朱小弟;王文胜;杨涛;陈传煌

    目的:介绍用掌长肌腱逆行转位重建屈肌支持带的方法.方法:应用掌长肌腱逆行转位,折返、重叠、编织等方法,在涉及屈肌支持带延长、松解、缺失等术式中重建屈肌支持带21例(23侧).结果:本组重建屈肌支持带21例(23侧)全部成功,随访16例(18侧),在对抗强阻力下屈曲腕关节无一例出现腕部"弓弦畸形"及肌力减低,正中神经卡压等情况.肌腱按TAM评价法评定:总优良率88.9%.结论:掌长肌腱转位重建屈肌支持带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方法.

  • 右冠状动脉缺如1例

    作者:王连祥;李桂杰;周祝谦;侯应龙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各种冠脉畸形(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CAA)的检出日益增多,但右冠状动脉开口异常的畸形病例报告却很少见[1,2].作者自1991年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共检查冠脉介入诊疗病人5000例,其中发现仅1例此种畸形.

  • 右淋巴导管注入部位变异1例

    作者:邓建楠;陈桐君;许一超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淋巴导管注入部位变异,现报道如下: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颈内外静脉角,其末端连有3条较粗的淋巴干,另有1条较细的淋巴管在其内侧靠近注入处,右淋巴导管长7.8mm,外径3.7 mm.另外可见左、右颈外静脉的行程不同,左颈外静脉行于左肩胛舌骨肌下腹的浅面,而右颈外静脉则行于右肩胛舌骨肌下腹的深面(图1).

  • 腹腔干及分支特殊变异1例

    作者:安思训;何欣;王鹏;陈晓丽

    在解剖一具50岁老年男尸时,观察发现腹腔干及其分支有特殊变异,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变异腹腔干在第12胸椎前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向左行,外径9.9 mm,长1.70 cm,分为脾动脉和两支胃左动脉(图1A).

  • 同侧胸大肌、肱二头肌均现副头1例

    作者:万小毛;罗建文;陈早根;车俊敏;程辉龙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死因年龄不详,外观无畸形)左侧上肢时,发现其胸大肌、肱二头肌均出现副头.此变异集中出现在同侧罕见,为积累人类学资料及为临床手术提供变异参考,现报道如下:

  • 后路椎间融合对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春海;叶伟;李鉴轶;黄东生;刘尚礼;张硕凌

    目的:探讨后路椎问融合对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无脊柱疾患的尸体脊柱标本(L1~S5),利用大载荷为10Nm的力偶对其中L4~5节段的完整状态、腰椎不稳状态、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全切除+Cage固定或全切除+Cage+TSRH等6种状态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试验,而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于L4~5节段,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或全切除后,加后路椎间融合器后前屈、左右侧弯运动范围较完整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50±2.43、2.61±0.82、3.21±1.41,4.70±1.47、3.43±0.75、4.13±0.81,5.98±2.67、3.89±0.70、4.53±1.33(P<0.01);另外,加用TSRH内固定组后该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右轴向旋转运动范围分别下降至1.49±0.58,1.60±0.98,1.21±0.34,1.29±0.41,1.60±0.87,1.53±0.98(P<0.01).结论:单纯后路椎间融合器可增加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节段的稳定性,且小关节切除越少,脊柱稳定性越好.对于小关节切除太多者,可加用椎弓根内同定增加其稳定性.

  • 腹腔镜技术在腰椎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田长庆;李振宇

    传统腰椎前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多且引发的后果严重,甚至较腰椎手术操作本身的并发症要多.因此,现代腰椎前路手术正朝微创手术入路的方向发展.而内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的迅速发展为腰椎的外科治疗微创化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

  •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

    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中国、日本、美国、土耳其、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获得了推广应用,修复的范围已遍及头颈、躯干与四肢,修复的病例年龄小至17个月[2],大至82岁[3],切取面积大达到40cm×20cm[4].

  • 常见金属盐防腐效果的试验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姜吉良;吴斌;罗特坚

    人们早就知道金属盐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用食盐腌菜,起到防腐作用.但食盐低浓度时防腐作用持续时间短,高浓度时脱水作用太强,易造成标本干硬,故通常不用于尸体和解剖标本防腐固定.

  • 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路径

    作者:陈练;王旻晨;杨亚安;吴开云

    目的:探讨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同定术的定位和路径.方法:60个成年健康志愿者行S1~3多层螺旋CT扫描,由计算机重构图像后测量通过椎弓根狭窄处中心点与正中推辞矢状面之间的角度、椎弓根高度和宽度等参数,根据这些数据确定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结果:S1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91.03±10.62)mm,同侧髂嵴后部(41.16±8.80)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面头侧(11.29±5.87)mm,进钉方向与水平而夹角(30.76±5.34)°,欠状而(48.76±9.43)°,佳长度(84.59q±5.29)mm.S2体表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127.82±15.63)mm,同侧髂嵴后部(59.34±9.03)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而尾侧(15.35±5.50)mm,进钉方向与水平面夹角(30.76±5.34)°,矢状面(61.15±8.38)°,佳长度(64.04±6.65)mm.仰卧位和俯卧位骶骨倾斜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确、上的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可直接引导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分析确立的由CT扫描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定位和路径为临床骶髂关节修复手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安全的方法.

  • 正常与抑郁症成人女性海马体积的磁共振研究

    作者:李月峰;姜平;王冬青;尉传社;李国海;赵亮;朱习文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女性海马的体积以及分析女性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分别对各30名的正常和抑郁症女性整体海马及海马的各部体积进行测量,并利用平均层面积和层数对各部形态进行分析.结果:抑郁症组的双侧海马及尾部体积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虽然抑郁症组双侧海马头、海马体的体积与正常组相比没有差异性,但抑郁症组左侧海马头的平均层面积小于正常组(P<0.05),层数却大于正常组(P<0.05);抑郁症组双侧尾部层数均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海马的体积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 脑实质各结构的CT测量与定位

    作者:杜晓华;胡庆茂;黄文华

    目的:提出区分脑实质的标志结构及标准值,为计算机自动定位脑实质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2.5mm的薄层头部CT数据的四叠体池高度进行观测和统计;对152例正常成人(男80例,女72例,20~86岁)头部CT数据脑桥长宽径和内囊后肢倾斜角进行观测、统计和方差分析,并做形态学描述.结果:①四叠体池的小高度为13.20mm,平均为(15.38±1.27)mm.②脑桥的长宽径分别为:男性(29.98±1.91)mm,(23.92±1.57)mm,女性(28.48±1.74)mm,(23.00±1.60)mm.③长、方、圆_三类颅型之间的内囊后肢倾斜角分别为:(36.40±2.48)°、(39.09±2.78)°、(42.64±2.02)°.结论:在层厚10mm的脑部CT上,四叠体池可以作为区分大脑与小脑的标志结构;脑桥周围的脑池、第四脑室及脑桥的径值可定位脑桥及脑干;内囊的低密度影及其后肢倾斜角可区分丘脑和基底节区.

    关键词: CT 测量 定位
  • 骶髂关节的放射解剖学观测

    作者:张英琦;刘伟;付小勇;李义凯

    目的:为临床准确观测骶髂关节提供正确的放射解剖学依据.方法:2具成人男性(其中1具带有副骶髂关节)及1具女性干燥骨盆标本,在标记出(副)耳状面的边界和耳状面的范围后,以骶髂关节正位和斜位X线片进行投照,观测骶髂关节(副)耳状面的边界和范围以及骶髂关节的前间隙和后间隙.结果:骶髂关节位于骶髂间隙的下2/3,耳状面的前边界和后边界分别构成骶髂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的下2/3.骶髂关节正位和斜位均可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及耳状面,但斜位片可更清晰地显示同侧上半部分的骶髂关节间隙和对侧的(副)耳状面.结论:耳状面走行、骨性凹凸以及副耳状面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骶髂关节X线观测较为复杂.骶髂关节正位基本可以满足骶髂关节的检查的需要,而骶髂关节斜位更易观察(副)耳状面和部分骶髂关节.

  •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钟招明;陈建庭;赵成毅;徐俊昌;汤勇智;张宇;查丁胜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病例的X线平片显示胸椎退行性改变,仅其中3例的侧位片显示椎间孔处模糊骨化影.CT扫描显示胸椎椎板前缘凸向椎管的高密度影,椎管变窄,外侧型7例,弥漫型8例,结节增厚型8例.MRI显永黄韧带骨化病变呈低信号影,脊髓不同程度受压.23例患者共发现黄韧带骨化节段57个,骨化节段为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7例.病变累及上胸段(T1-4)3例,中胸段(5-8)7例,下胸段(T9-12)16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6例,合并胸椎间盘突出2例.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有典型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但在X线平片上容易漏诊;CT结合MRI检查是确诊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蕈要诊断手段.

  • 胃癌侵犯胃裸区的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程鑫;韩明;张仕状;董鹏;潘小杰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胃裸区(GBA)的CT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CT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胃癌连续性病例,21例侵犯GBA,近侧胃癌(PGC)42例,远侧胃癌(DGC)39例.着重观察GBA受侵后宽度、厚度、密度的变化、左侧膈肌脚受累情况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PGC与DGC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方面有显著性差异;(2)PGC侵犯GBA发生率(40.5%)明显高于DGC(10.3%);(3)21例胃癌侵犯GBA病例中,有18例CT表现为GBA内软组织肿块(85.7%),9例左侧膈肌脚受侵(42.9%),10例膈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7.6%).结论:胃癌侵犯GBA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和解剖基础,CT术前评价胃癌侵犯GBA有重要意义.

  • 甲状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历;吴景全;李信友;罗天友;欧阳羽;吕发金;李琦;郭轶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甲状腺供血动脉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将103例行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患者的颈部原始图像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综合分析,观察甲状腺供血动脉特征.结果:103例共显示207支甲状腺上动脉,180支甲状腺下动脉,10支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多源自颈外动脉起始部(61.35%);甲状腺下动脉多源自甲状颈干(87.78%);甲状腺下动脉多源自头臂干(88.89%.甲状腺上动脉源自起源动脉前内壁多(58.45%);起源于甲状颈干的双侧甲状腺下动脉均源自其内侧壁;甲状腺下动脉均源自起源动脉前壁.本研究共统计分支类型:甲状腺上动脉腺体支7种,甲状腺下动脉腺体支2种.结论:甲状腺供血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64层螺旋CTA能对其予以较好评价.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