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중화림상면역화변태반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8705
  • 国内刊号: 11-5558/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1007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奉春 尹佳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氨基肽酶与类风湿关节炎

    作者:赵琴;许夏雨;丁界先;张燕;沈海丽

    氨基肽酶(aminopeptidase N/CD13,APN/CD13)参与基质的降解、淋巴细胞趋化、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等多种病理改变.研究发现抑制APN的作用后,脾细胞会减少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IL-17)的产生,而TNF-α、IL-17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关节结构改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RA患者滑膜组织中,APN表达增加,推测APN上调可能参与RA关节结构改变、骨质破坏的病理改变过程.另一方面,由于APN广泛参与和RA病理改变相关的病变过程,抑制APN的作用可以抑制RA进展的各个环节,这可能为RA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吴超琛;张晓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是结缔组织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预后极差,目前治疗手段有限,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极为关键.CTD-ILD生物标志物检测简单易行,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CTD-IL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肺泡上皮蛋白、自身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metalloproteinases,TIMPs)、趋化因子CCL家族和CXCL家族、白细胞介素家族、赖氨酰氧化酶、小窝蛋白-1、S100A8/A9等.本文就CTD-ILD的生物标志物新进展进行综述.

  • 微生物在炎性关节病及人类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黄林芳;肖欣悦;张烜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口腔、胃肠道黏膜、皮肤和阴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其中细菌占支配地位,其与人体免疫系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研究团队通过元基因组关联分析法,揭示了口腔和肠道微生物菌群成分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和保护机制相关,并基于上述结果构建了区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高精度分类诊断模型.

  • 肌肉骨骼超声用于痛风诊断和病情监测

    作者:王小静;张莉芸;李娟;梁娜娜

    痛风是继发于慢性高尿酸血症形成的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疾病,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直接相关.其诊断金标准为“关节液或痛风石组织穿刺发现特异性尿酸盐结晶”,然而该检查有创,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拒绝行该检查.研究显示,痛风患者超声下有特异性表现,如双轨征、痛风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也可以出现相同征象.超声可以作为痛风患者诊断及降尿酸疗效的监测手段.

    关键词: 痛风 关节炎 超声
  • 荞麦过敏症临床特征及致敏蛋白

    作者:汤蕊;陈适;孙劲旅

    荞麦在我国分布极广,且用途广泛,其种子可食用,谷壳可作为枕芯的填充物.荞麦富含纤维素和微量元素,越来越普遍成为流行的健康食品,因此养麦过敏患者日渐增多,引起了临床医师及广大患者的重视.本文总结荞麦过敏症的发病率、易患人群、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接触途径和诊断标准,并对荞麦致敏蛋白的研究进行总结,了解荞麦过敏症的临床特征和养麦致敏蛋白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基于变应原致敏组分T细胞表位的肽段免疫治疗

    作者:姜楠楠;尹佳

    传统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已广泛应用了100余年,尽管疗效确切,但因其制剂中含有完整的变应原分子,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目前发表的多种降低制剂中变应原分子抗原性同时维持免疫原性的途径中,将变应原T细胞表位合成短肽段的治疗途径不仅能提高免疫治疗的安全性,还有利于变应原生产工艺的简化及标准化.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基于T细胞表位的肽段免疫治疗能诱导T细胞对变应原的免疫耐受,调节性T细胞和IL-10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精神损害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沈思钰;朱培元;傅晓东

    系统性红斑狼疮精神损害,即精神狼疮,包括急性狂乱状态、焦虑症、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和精神病等.本综述着重分析精神狼疮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随着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及临床治疗学的进展,早期诊断、积极评估及目标治疗可以明显控制疾病发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其预期寿命.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更关注于患者的临床注册、疾病活动性评价及难治性病例干预的研究.

  • 影像学技术在巨细胞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袁祥;厉小梅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是以侵犯大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为特点的全身度血管炎,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漏诊率和误诊率仍较高.因此,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十分关键.颞动脉活检是GCA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其真实度和可靠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发现系统度血管炎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提供了非侵入度手段,是动脉活检的重要补充.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应用影像学技术诊断GCA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比值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疾病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蔡林灵;颜海希;金高兵;李俊

    目的 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NLR)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关系.方法 选择浙江省台州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54例诊断为PBC的患者,检测其RDW、NLR,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PBC患者RDW水平为(14.2±1.4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2.8±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PBC患者NLR水平为2.22(1.46~3.2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6(1.29 ~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057.5,P=0.00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显示DW与Mayo评分呈正相关(r=0.565,P<0.01),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0.719,P<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344,P=0.011).NLR与Mayo评分呈正相关(r=0.274,P=0.04),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370,P=0.0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DW、NLR、红细胞沉降率、CRP与Mayo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NLR是影响Mayo评分的主要因素(P =0.000,P=0.018).PBC患者临床Ⅲ期组RDW水平为(15.02±1.30)%,显著高于Ⅱ期组的(13.15 ±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BC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B+C级组RDW水平为(14.89±1.38)%,显著高于A级组的(13.89±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而NLR在临床分期与Childpugh分级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RDW可能被证明是用于估计PBC疾病预后有用的指标,而NLR可能只是一个与PBC患者Mayo评分相关的指标.

  • 陕西省神木县夏秋季花粉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牛永亮;关凯;顾建青;王良录;曹斌;麻保玉;王强;车玉兰;尹佳

    目的 明确陕西省神木县及周边地区花粉症的诱因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3年10月至2006年9月在神木县医院确诊的260例夏秋季花粉症患者进行鼻炎及哮喘首次发病年龄、发作时间、发病特点临床标准问卷调查,同时进行20种常见吸人性变应原皮内试验及血清sIgE检测.结果 变应性鼻炎253例(单纯鼻炎及鼻炎伴发哮喘患者)及单纯变应性鼻炎147例患者的平均首次发病年龄分别为(25.44±10.44)和(25.61±11.06)岁,首次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均为10~39岁.变应性哮喘113例平均起病年龄为(27.40±9.14)岁,起病高峰年龄段为20~39岁.90.57%的患者鼻炎先于哮喘发病,同年或1~2年内发病占59.43%,发病间隔平均为(2.99±3.60)年.鼻炎、哮喘症状发作均集中在7-9月3个月.大籽蒿皮试≥+、≥++者分别占夏秋季花粉症患者总数的86.54%和74.23%.结论 陕西省神木县及周边地区夏秋季花粉症患者主要的致敏花粉为蒿属花粉,变应性鼻炎患者高达97.31%,哮喘患者>40%.当地夏秋季花粉症的发病高峰为青壮年,每年症状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夏秋季花粉症已成为当地的社会医学问题,应引起当地政府、医疗行政部门及医院的高度重视.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家族及白细胞介素-34水平

    作者:邬秀娣;汤亚微;孙晓彤;王冰;王苗苗;李霞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家族和IL-34水平,探讨其在SLE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测定6例SLE患者及6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L-1家族成员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7例SLE组及86名正常对照组血清IL-34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LE组血清IL-1家族成员中IL-18和IL-36β水平升高[(21 405.00±3 098.96) pg/mlvs.(10 096.00±1 162.09) pg/ml,(275.50±78.75) pg/mlvs.(144.83±45.37) pg/ml,均P<0.05];IL-36Ra水平降低[(902.00±361.29) pg/mlvs.(2 916.00±1489.56) pg/ml,P<0.05];另外,SLE组血清IL-3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0.36±70.38)pg /mlvs.(41.90±6.89) pg/ml,P<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LE患者血清IL-18、IL-36β、IL-34水平升高,IL-36Ra水平降低,参与SLE发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CD200R下调意义

    作者:陈洋;李扬;张烜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EE)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CD200R表达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s 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DC)后其功能及CD200R表达的改变.方法 收集SLE患者及健康对照各22例,利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同种异体混合淋巴反应(mixed lymphocytes reaction,MLR)检测外周血DC表面CD200R的表达、LPS刺激对MoDC活化及CD200R表达的影响.结果 SLE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及浆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CD200R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P<0.05),且mDC的CD200R表达与红细胞沉降率呈负相关(r=-0.552,P=0.041).MoDC经LPS刺激活化后CD200R表达下调(P<0.05),活化成熟标记HLA-DR、CD83、CD86表达上调(P<0.0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0分泌增加(P<0.05),促CD4+T细胞增殖增加(P<0.05),SLE和健康对照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SLE患者DC表面CD200R表达下调,可能与其疾病发生及炎症状态关系密切.

  •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植物性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和IgE检测

    作者:谭宁;贺守第;倪慧婕;杨平常;刘志刚;黄胜光;吉琼梅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种植物性食物过敏原IgG和IgE水平,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与食物过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45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血清花生、大豆、榛子、小麦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和IgE水平.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组血清花生、大豆特异性Ig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1±0.36vs1.08 ±0.35;1.22±0.33 vs.1.07±0.32;均P<0.01);血清榛子、小麦特异性IgG,血清花生、大豆、榛子、小麦特异性Ig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组(年龄>60岁)与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组(年龄<60岁)血清花生、大豆、榛子、小麦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Ig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与食物过敏有相关性,食物过敏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 2015年全国多中心自身抗体检测质量调查评价

    作者:胡朝军;张蜀澜;邓垂文;李梦涛;曾小峰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临床实验室检测自身抗体的质量现状,为进一步规范自身抗体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发放2015年自身抗体检测实验室室间比对指南.各单位自愿在线填写报名表申请拟参与的自身抗体室间比对项目.本次比对项目共18项,包括: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ibonuclear protein,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和抗Jo-1抗体]、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s,CCP)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nti cardiolipin,ACA)、抗β2糖蛋白1(β2-glycoprotein l,β2GPI)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胞质型ANCA(cytoplasmic ANCA,cANCA)/核周型ANCA(perinuclear ANCA,pANCA)]、抗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抗体、抗蛋白酶3(protease 3,PR3)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drial antibody,AMA)/AMA-M2、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y,ASMA)和抗可溶性肝抗原(soluble liver antigen,SLA)/肝胰(liver-pancreas,LP)抗体.每个项目5支比对样本.要求各临床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检测并回报结果,同时计算各项回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共116家医院科室参加,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回报结果显示,各自身抗体检测正确率分别为ANA 97.20%、抗ds-DNA抗体100.00%、抗ENA抗体80.39%、抗心磷脂抗体87.88%、抗β2GPI抗体100.00%、ANCA 62.67%、抗MPO抗体98.85%、抗PR3抗体100.00%、AMA 100.00%、AMA-M2 98.72%、ASMA 76.92%、抗SLA/LP抗体100.00%和抗CCP抗体95.35%.结论 本次自身抗体检测比对结果与往年相比,检测水平有一定提高,特别是抗ds-DNA抗体、抗β2GP1抗体和抗PR3抗体,但是ANCA、ASMA的符合率仍然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检测质量.

  •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白细胞介素-23表达及意义

    作者:何援军;黄德东;来晓维;施洁

    目的 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和IL-23在研究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情活动评估及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LN组患者54例,其中活动组29例,稳定组25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L-17、IL-23水平,收集整理L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29例活动组LN进行正规治疗并随访6个月,评估疗效.分析IL-17、IL-23在LN病情活动评估及疗效预测中的作用.结果 LN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男女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N活动组IL-17水平为(9.58±1.38) ×10-15 g/L,高于LN稳定组[(6.20±1.04) ×10-15 g/L] (P<0.001),也高于健康对照组[(6.18±0.98)×10-15g/L] (P<0.001).LN活动组IL-23水平为(175.7±25.67)×10-15 g/L,高于LN稳定组[(132.6±19.54) ×10-15g/L] (P<0.001),也高于健康对照组[(114.6±19.70)×10-15 g/L](P<0.001).LN活动组经过治疗后,IL-17、IL-23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LN活动组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及未缓解组IL-23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完全缓解组IL-23基线水平较部分缓解低(P <0.001),也低于未缓解组(P=0.003).IL-17与C3呈负相关(r=-0.35,P=0.002);IL-17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61,P<0.001);IL-23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56,P<0.001).IL-17与病理急性指数相关性(r=0.47,P<0.01)较IL-23与病理急性指数相关性(r=0.39,P<0.05)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IL-17、IL-23可作为评估LN临床病情活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9)的指标,IL-17可作为评估LN病理急性指数>8的指标,IL-23可作为预测活动性LN疗效的指标.结论 IL-17、IL-23可能在LN玫病中起重要作用,IL-17可作为评估LN疾病活动及病理急性指数的指标,IL-23可作为预测LN活动期治疗疗效的指标.

  • 小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调节T细胞的相关性

    作者:潘盈;刘斌;张奉春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小鼠模型中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及其重要的调节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发病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第8、16、24周PBC小鼠模型及正常对照小鼠(每组6只)-80℃冻存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含量;选取各组小鼠-80℃冻存肝脏标本,使用免疫印迹法半定量测定FOXP3含量;选取各组小鼠常温保存肝脏石蜡标本,使用免疫组化法标记FOXP3+ Treg细胞,对汇管区淋巴细胞及FOXP3+Treg进行细胞计数.结果 除16周PBC小鼠与24周PBC小鼠血清中TGF-β1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0.174±0.084vs0.285±0.080,P=0.041)外,其他各组小鼠之间(包括8、16、24周PBC小鼠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小鼠肝脏中均未测出FOXP3蛋白;根据PBC患者分期,PBC小鼠模型分期主要在1期和2期;各组PBC小鼠汇管区淋巴细胞数与同时期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意义(8周:394vs.8,P=0.004,16周:392vs.19,P=0.000,24周:171vs.18,P=0.000),且24周PBC小鼠汇管区淋巴细胞数显著低于16周PBC小鼠(171vs.392,P=0.006);16、24周PBC小鼠Treg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同时期正常对照小鼠(11 vs.0,11vs.0,P值分别为0.032,0.032).结论 24周左右PBC小鼠肝脏病变进入纤维化阶段,同时期外周TGF-β1增高,肝脏组织Treg细胞数目增多;TGF-β1及Treg细胞与PBC肝纤维化有关,TGF-β1可能对Treg细胞的增生起促进作用.

  • 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22例临床特征

    作者:李丽;徐东;张奉春;曾小峰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004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结局.结果 2004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728例,其中伴血管炎22例.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患者年龄49~72岁,平均(62±5)岁;男女比例5:17;病程大于5年者14例(63.6%).22例患者中皮肤溃疡或肢体坏疽18例(82%),多发神经损害8例(36%),巩膜炎/角膜溃疡3例(14%),心肌损害1例(5%),肠道溃疡1例(5%),肺血管炎1例(5%);3个系统同时受累者2例(9%),两个系统同时受累者7例(31.8%).所有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均高于正常;且均应用足量或冲击剂量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用免疫抑制治疗,经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患者病情活动,应积极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早期予以正规治疗,降低疾病活动度,避免出现血管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的应用可能为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别嘌呤醇引起发疹型药疹8例及相关基因HLA-B*5801检测

    作者:罗阳;韩悦;王宝玺;姚煦;刘军

    目的 通过检测8例别嘌呤醇引起的发疹型药疹患者的HLA-B* 5801等位基因,探讨别嘌呤醇引起的发疹型药疹与HLA-B * 580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因别嘌呤醇所致的发疹型药疹患者8例,服用别嘌呤醇未发生药疹痛风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120名.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利用PCR技术检测受试者HLA-B * 5801基因型.结果 8例别嘌呤醇引起发疹型药疹患者中,3例患者HLA-B*5801等位基因阳性,阳性率为37.5%;30例服用别嘌呤醇未发生药疹的痛风患者中,2例患者HLA-B* 5801等位基因阳性,阳性率为6.7%;120名健康受试者中,13名HLA-B* 5801等位基因阳性,阳性率为10.8%.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31,P>0.05).药疹组与非药疹组HLA-B* 5801基因阳性率的比值比OR=8.400(95% CI:1.107 ~63.735,P<0.05);药疹组与健康体检组HLA-B* 5801基因阳性率的比值比OR=4.938(95% CI:1.056~23.100,P<0.05).结论 别嘌呤醇引起发疹型药疹患者HLA-B* 5801等位基因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与HLA-B*5801的基因携带具有相关性.

  • 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变态反应学而共同奋斗纪念中国变态反应学诞生六十年(1956-2016)

    作者:叶世泰

    60年前,1956年5月,中国第一个变态反应学科,经过3年的筹备,正式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接收患者,开展医疗工作.出乎意料的是,刚一建科就受到了社会和医务界的广泛关注,患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每次门诊均人满为患,都要额外加号,深受患者欢迎,顿时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个热门科室,亦成为北京协和医院一个颇具特色的医疗部门.

    关键词: 变态反应学 中国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