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Journ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천북의학원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川北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5-3697
  • 国内刊号: 51-12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南充医专学报
  • 创刊时间: 197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川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康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腹腔镜辅助下胃转流术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的影响

    作者:贺爱军;任羽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转流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 )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的影响。方法:62例胃癌合并 T2DM患者分为观察组(n =31)与对照组(n =31),观察组行LRYGB治疗,对照组行腹腔镜下BillrothⅡ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清晨、睡前及平均血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1 d(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清晨、睡前及平均血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RYGB 用于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同时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二极管激光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评估

    作者:吴艳;李娜;李丽华;喻洁;敬治兴;陈定根

    目的:探讨二极管激光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8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行牙周治疗,每例患者两侧牙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对照侧采用传统牙周翻瓣术,实验侧采用二极管激光联合牙周翻瓣术治疗,并即刻涂布多乐氟,二极管激光脱敏,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评价患牙的疼痛敏感程度,并在术后6个月、12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侧牙齿敏感程度相对于对照侧较低,即刻有效率高;对照侧术后患牙敏感,有效率低,1个月后有缓解,两侧在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实验侧效果更好,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极管激光可作为治疗慢性牙周炎较有效的方法。

  • 川崎病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游文忠;周发为;卢巧;黄华

    目的: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体内 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其在 KD 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 KD患儿55例设为 KD组,同期住院的普通发热非 KD患儿47例设为非 KD 组,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设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儿童外周血 CD3+、CD3+CD4+、CD3+CD8+、CD3+CD19+、CD4+/CD8+、CD4+CD25+比例,分析 ROC 曲线特征。使用 ELISA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白介素6(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KD急性期患儿组外周血 CD3+、CD3+CD8+、CD4+CD25+比例低于非 KD 组及对照组;CD3+CD4+、CD3+CD19+、CD4+/CD8+比例高于另两组(P<0.01)。KD 组患儿血清 TNF-α、IL-1β及 IL-6水平明显高于非KD组及对照组(P<0.01),非 KD组 IL-1β及 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KD患儿 CD3+、CD3+CD4+、CD3+CD8+、CD3+CD19+、CD4+/CD8+、CD4+CD25+ROC 曲线对 KD 的诊断界值分别为54.5%、28.6%、20.4%、26.1%、1.8%、6.0%。结论:KD患儿体内存在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表现为 CD4+CD25+、CD3+CD8+减少,CD3+CD4+、CD3+CD19+比例及 CD4+/CD8+比值升高,且 IL-6、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 KD病理过程。

  • 糖尿病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的体视学研究

    作者:林菁艳;陈静;黄三;林静;马丁;彭彬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痛(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10只健康成年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5):PDN 组和对照组(C 组)。PDN 组采用腹腔注射6%STZ 60 mg/kg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C 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注射后72 h测定空腹血糖(FBG),以 FBG>11.1 mmol/L 为糖尿病建模成功。注射 STZ前1 d及血糖升高后第4、7、14、28天分别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第28天测痛后取 L5段脊髓,进行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光学体视框交替计数一侧脊髓背角内突触的数量。结果:PDN 组大鼠 FBG均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自 FBG升高后4 d开始痛阈降低,至28 d时未恢复。与 C 组比较,PDN 组 L5节段脊髓背角内突触数量增加(P<0.05)。结论:PDN 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增加,突触数量增加可诱导 PDN 的发生。

  •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龙家才;李昕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与开放性肾癌根治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癌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开放组患者予开放性肾癌根治术,后腹腔镜组患者则予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后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 CD3+、CD4+、CD4+/CD8+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腹腔镜组患者血清 CD3+、CD4+、CD4+/CD8+术后7 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开放组患者则在术后14 d 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与传统的开放性肾癌根治术相比,不仅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且减少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 MiRNA-15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郑嵘炅;张丽娟

    目的:观察微小 RNA-155(miRNA-155)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ncer,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 PCR检测77例 HCC 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 miRNA-155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病理特征 HCC 患者间 miRNA-155表达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miRNA-155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miR-NA-155在 HCC 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高 miRNA-155表达和 HCC 患者 TMN 分期(P<0.05)、微血管侵犯(P<0.05)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NA-15高表达的 HCC 患者平均生存期(16.07±1.52)个月,miR-NA-155低表达患者为(28.25±1.3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NA-155在 HCC 患者中存在过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存在一定关系。

  • 物理与药物治疗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探讨

    作者:杜经纬;刘文祥;冯俊;彭涛;李红光;苏莉莎

    目的:探讨物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疗效。方法: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72例,B组70例,C 组50例,AB组分别在鼻内镜下行聚焦超声与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应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1个月,C 组应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西替利嗪片1个月。治疗后随访6个月,用计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1个月:A组97.2%,B组97.1%,C 组96.0%;6个月:A组90.3%,B 组87.1%,C 组64.0%。3组治疗后1个月症状评分比较,疗效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A组与 B组有效率均高于 C 组(P<0.05);治疗后喷嚏症状评分比较,A 组优于 B 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鼻塞评分比较,B组优于 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物理治疗方法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持续性 AR,前者改善喷嚏症状优于后者,但改善鼻塞症状不如后者。药物治疗持续性 AR的远期疗效不及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聚焦超声联合糠酸莫米松治持续性 AR,值得推广,尤其适合中-重度持续性 AR患者。

  • 胸腔镜联合腹腔镜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镇;张奕;黄荣智;沈荣强;沈国义

    目的:观察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为观察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生活质量总分(88.78±1.42)分;同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3%,生活质量总分(75.68±1.5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 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与碘营养水平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翠霞;罗铮铮;侯文群;杨燕珍;杨小敏

    目的:探讨广东惠州地区甲状腺结节性疾病发病与尿碘含量的关系,为该地区甲状腺疾病患者科学补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住院患者20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5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28例),并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甲状腺正常人群50例为对照组,采集空腹晨尿,测定尿碘含量。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尿碘中位数为182.5μg/L,高于健康人群组(133.5μg/L)和良性甲状腺结节组(13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惠州地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摄碘量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和一般健康人群,但甲状腺癌的发病与高碘摄入是否有直接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 糖皮质激素受体 GRα/GRβ在慢性鼻-鼻窦炎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夏文强;王士礼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 GRα/GRβ在慢性鼻-鼻窦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耳鼻咽喉科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 GRα和 GRβ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选取无鼻-鼻窦炎及变应性疾病史患者中鼻甲黏膜作为阴性对照。分析 GRα和 GRβ表达水平与 Lund and Kennedy内镜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价的相关性。结果:在有效组、无效组和对照组的鼻黏膜(鼻息肉)中均有较高程度的 GRα阳性细胞的表达,各组间的 GRα积分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有效组和无效组的 GRβ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组 GRβ积分明显低于无效组,两两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将150例患者GRα的表达与Lund and Kennedy内镜评分无明显相关性,而 GRβ的表达与 Lund and Kennedy内镜评分呈现正相关。另外,GRα的表达与术后 VAS 评分、SNOT-20评分及 SF-36评分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而 GRβ的表达与术后 VAS 评分和 SNOT-20评分均呈正相关,而与术后 SF-36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GRβ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

  • 长脉冲可调脉宽 Gentle-YAG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疗效分析

    作者:曹丽华;吕东;秦萍萍;周洋;晓婷

    目的:探讨长脉冲可调脉宽激光技术治疗蜘蛛痣、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管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46例蜘蛛痣患者、45例鲜红斑痣患者、398例单纯性毛细血管瘤患者、106例混合型血管瘤患者、95例化脓性肉芽肿患者及54例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长脉冲可调脉宽激光治疗。结果:①蜘蛛痣、鲜红斑痣、单纯性毛细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82.2%、100.0%、87.7%、100.0%、100.0%。经疗效评价,6组患者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蜘蛛痣组、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组、化脓性肉芽肿组患者的疗效均显著优于鲜红斑痣组、混合型血管瘤组、毛细血管扩张症组(P<0.05),毛细血管扩张症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鲜红斑痣组、混合型血管瘤组(P<0.05),混合型血管瘤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鲜红斑痣组(P<0.05),蜘蛛痣组、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组、化脓性肉芽肿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组患者萎缩性瘢痕、色素减退、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脉冲可调脉宽激光技术治疗血管性疾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以蜘蛛痣、化脓性肉芽肿、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效果佳。

  • 低剂量雌、孕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夏臖;沈菊芳

    目的:探讨低剂量雌、孕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的疗效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3例 PMS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低剂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28 d为1个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等激素水平,及 Kupperman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5%(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 FSH、LH 水平明显降低,E2水平明显升高,但治疗组降低及升高幅度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 Kupperman评分降低,但治疗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略有增加,子宫体积略有缩小,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雌、孕激素替代疗法能有效改善 PMS 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在冠心病猝死早期心肌缺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章丽霞;王宇;张丽华;牛彩琴

    目的:了解冠心病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SCD)者心肌中 TGF-β1和 ERK1/2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 SCD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在30例 SCD心肌样本(SCD组)和15例非心源性即刻死亡心肌样本(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SCD组心肌 TGF-β1和 ERK1/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 TGF-β1为19.807,ERK1/2为15.478,两种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和 ERK1/2在 SCD组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心肌缺血激活 TGF-β1/ERK1/2信号通路,使其在心肌中表达明显升高,检测 TGF-β1和 ERK1/2可为 SCD 的早期心肌缺血病理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 慢性牙周炎患者病损局部Th 1和Th 17细胞表达

    作者:陈玮粲;李晔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病损局部的 Th 1细胞及 Th 17细胞表达情况,为临床诊治牙周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慢性牙周炎患者7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被检者均给予龈沟液标本采集,观察 Th细胞相关因子 IFN-γ、TNF及 IL-17表达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中,Th1细胞 IFN-γ表达为(0.19±0.05),高于对照组(P<0.05);TNF 表达为(0.33±0.05),高于对照组(P<0.05);Th17细胞中 IL-17为(0.58±0.12)pg/μL,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病损局部均有Th1和 Th17细胞高表达,提示 Th1细胞及 Th17细胞可能是导致牙周炎发生的关键因子,共同发挥致病作用。

  • 常见阴道炎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状况分析

    作者:王春;曾白华;杨琴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病原体感染及微生态状况,为阴道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阴道分泌物常规显微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五项预成酶谱分析技术对21812例妇科就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1)21812例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检出假丝酵母菌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BV、AV、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单一感染及各类混合感染共计13510例,总检出率61.94%;13510例感染标本中,单一感染6391例占47.31%,混合感染7119例占52.69%。混合感染中,AV 合并 VVC 2323例,占32.63%,构成比高;其次为AV 合并BV 2113例占29.68%。(2)检测结果按4个月份段进行统计分析,VVC 在1~3月检出844例(15.12%);混合感染在7~9月检出2328例(42.48%),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1812例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中,乳酸杆菌失衡检出率78.19%,常见阴道炎与阴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VVC、BV、AV、TV 及混合感染菌群失调的检出百分比分别为83.85%、95.67%、100%、96.97%、100%。结论:本地区常见阴道炎及混合感染发生率高,阴道菌群失调多见,混合性阴道炎以 AV 混合感染为主,VVC 和混合性阴道炎的感染与季节相关。

  • 老年患者丙泊酚麻醉后认知功能异常分析及血清过氧化酶类的变化研究

    作者:李秀菊;赵雪;高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后其认知功能及血清过氧化酶类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5年间经本院收治的行大肠癌根治术的56例大肠癌伴有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5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利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及对照组(利用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每组患者28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以及心率、平均动脉压、用药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髓过氧化酶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异常的有5例,发生率为17.86%;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异常的有9例,发生率为32.14%;将两组患者的 MMSE 评分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患者术后 MMSE 评分较术前下降程度比观察组患者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血清髓过氧化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髓过氧化酶水平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患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异常及血清髓过氧化酶水平,为临床麻醉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 CEA、CA199、CA724及HSP60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应用价值

    作者:沈建康;袁建明;蔡中瑞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及热休克蛋白60(HSP60)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 CEA、CA199、CA724及HSP60水平,分析其与胃癌淋巴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及4项指标单一、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CEA、CA199、CA724及HSP6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CA199、CA724及 HSP60的阳性率与胃癌淋巴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4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达74.36%,明显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及HSP60水平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联合检测血清水平变化对胃癌诊断及病情变化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作者:舒忠琴;茅卫东;沈冬;于波;顾小伟;夏林云

    目的:评价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 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ES-SCL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 ES-SCLC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转移灶局部治疗、原发灶放疗及全脑预防性照射治疗(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比较其临床特征及生存结果。结果:单部位、多部位及未行转移灶局部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分别为12.1个月、18.5个月和9.5个月;限期性、择期性局部治疗及未行转移灶局部治疗患者的 MST分别为10.7个月、15.8个月和9.1个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放化疗与单纯化疗者 MST分别为13.7个月和8.7个月;行 PCI者与未行 PCI者 MST分别为18.4个月和10.1个月, O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转移灶局部治疗、原发灶放疗及 PCI 是 ES-SCLC 患者的保护性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在全身化疗基础上行转移灶局部治疗、原发灶放疗及 PCI均能延长 ES-SCLC 患者生存期。

  • 某肿瘤医院2013至2015年麻醉性镇痛药品应用分析

    作者:刘静;陈开杰;贾毅敏

    目的:了解某肿瘤专科医院麻醉性镇痛药物在门诊和住院药房的使用数据,探讨该类药物在某院的临床用药结构及变化趋势,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某院2013至2015年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品种及数量,以限定日剂量(DDD)作为客观指标,对药物销售金额、使用频次、日均费用等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该院麻醉性镇痛药物排序基本稳定,总体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口服类缓释制剂剂型和用量不断增多;住院部门以芬太尼类和口服吗啡缓释制剂为主,门诊部门以口服类吗啡和羟考酮缓释制剂为主;DDDs稳居第一的是盐酸吗啡缓释片(30 mg),垫底的分别是哌替啶和新品种药物氢吗啡酮注射液。结论:该院麻醉镇痛药物品种和剂型可供临床使用的选择较多,严格遵循口服给药原则,以吗啡类为代表的第三阶梯药物成为癌痛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的首选。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丹丹;陈玲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于本院心内科确诊的 ICVD患者80例,根据 CAS 程度将其分成3组:颈动脉正常组(A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B组)和 CAS 组(C 组),比较3组患者Hcy水平,并行Spearman分析评价Hcy与CAS 的相关性。结果:B组和 C 组 Hcy浓度均明显高于 A组(P<0.05),C 组 Hcy浓度显著高于 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呈正向相关性(r=0.751,P<0.05)。结论:ICVD患者血清 Hcy水平与 CAS 密切相关,检测 Hcy对评估 ICVD患者 CAS 病变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肿大程度与自身抗体及组织学改变的关系

    作者:肖剑鹏;林忆阳;徐向进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肿大程度与自身抗体及组织学改变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诊疗的96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甲状腺肿大程度将患者分为甲组(轻中度肿大,n=57)和乙组(重度肿大,n=39)。结果:甲组甲状腺淋巴细胞轻度浸润比例高于乙组(P<0.05),但重度浸润比例低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TPOAb、TGAb水平显著低于乙组患者(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甲状腺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外周血TPOAb、TGAb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甲状腺肿大程度可能与疾病活动程度更为相关。

  • 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放疗临床分析

    作者:顾科;胡群超;冀胜军;刘政操;李颖;陈杰;吴锦昌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进行术后放疗的 sBPBC 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理临床特征,观察5年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LCR)、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以及放射性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结果:14例 sBPBC 首发癌(第一癌)与次发癌(第二癌)中 Luminal A型及 TNBC 较少,分子分型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57)。sBPBC 患者确诊时均无远处转移,第一癌中Ⅰ-Ⅱ期6例,占42.86%;第二癌Ⅰ-Ⅱ期10例,占71.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术后放疗,未出现Ⅳ级反应,肺部及心脏仅有少量Ⅰ级毒性反应。Ⅲ级放射性反应仅出现于受照射皮肤,比例不到15%(4/28,14.29%)。双侧的皮肤、肺急性与晚期放射性反应均无明显差异。不论第一癌发生在左侧与否、左侧胸壁先照射与否,心脏毒性反应无差异,均轻微,无临床症状。共有4例(28.57%)sBPBC 患者局部复发,5年LCR为81.5%;6例死亡,5年OS 为71.4%,5年PFS为57.1%,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结论:对于确诊的 sBPBC 患者应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及生存。sBPBC 患者的术后放疗毒副反应轻,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今后,对于单侧乳腺癌患者,应密切随访,以期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侧乳腺癌,进一步提高 BPBC 患者的疗效。

  • C反应蛋白指导胎膜早破患者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巧玲;凌玲

    目的:探讨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指导胎膜早破患者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38例入院时未临产且距破膜时间<12 h的胎膜早破患者,检测血清中 CRP水平,CRP>8 mg/L 的患者,随机分为 A 组(n=34)、B组(n=36),CRP<8 mg/L的患者,随机分为 C 组(n=42)、D组(n=26)。A、C 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B、D 组不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各组均在破膜24 h内分娩。观察4组孕妇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入院时、分娩后血 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计数(WBC)数量、血白介素(IL)-6、IL-8水平变化。结果:B 组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94.44%(34/36),高于D组的26.92%(7/26)及A组的41.18%(1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 组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与 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分娩后血 CRP、PCT水平及 WBC 数量均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分娩后血 CRP、PCT水平及 WBC 数量高于 A 组、C 组、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 组分娩后血清 IL-6、IL-8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 组较入院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CRP水平升高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明显相关,CRP正常者是否抗生素治疗对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产后血 CRP、PCT、WBC 水平变化无明显影响,对于 CRP升高者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能有效降低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分娩后血 CRP、PCT、WBC 水平升高及抗炎性细胞因子 IL-6、IL-8水平的升高。

  • 242例胆道手术患者胆汁成分与胆石成因研究

    作者:辜天慧

    目的:研究胆道手术患者的胆汁成分与胆石形成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胆道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胆汁成分与其他生化检测数据。结果:①胆结石患病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②年龄分布以40~60岁组多;③病种以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居首;④结石性质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⑤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及腹壁脂肪厚度显著高于胆色素结石患者,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⑥胆色素结石主要为胆道细菌感染后形成。结论:胆结石患者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等特征;胆固醇高易发胆固醇石,不易发生色素石,可能与胆固醇有易溶解胆色素的作用有关。

  • 硬化剂“双针法”介入注射治疗儿童体表静脉畸形的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梁云;王城;王亮;李晓琴;陈祖德

    目的:分析和探讨采取硬化剂“双针法”介入注射治疗儿童体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静脉畸形患者采取“双针法”介入注射硬化剂治疗的临床资料。治疗前超声评估畸形静脉腔的体积,疗程结束后第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超声评估畸形静脉腔的体积缩小情况,同时观察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如肺栓塞、皮肤溃疡、局部肿胀、发热等。结果:所有患者在疗程结束后6个月时随访发现,治疗后畸形静脉腔的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治疗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采取“双针法”硬化剂注射治疗儿童体表静脉畸形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 高压氧辅助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江从兵;曹灵红

    目的:分析急诊科在传统治疗蝮蛇咬伤的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到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蝮蛇咬伤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治疗,治疗组辅助高压氧治疗,对咬伤部位、肿胀程度、剧痛、伤口感染、心悸胸闷、上肢活动受限程度及治疗前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经过高压氧治疗后在肿胀程度、剧痛、伤口感染、心悸胸闷及上肢活动受限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病程明显缩短(P<0.01),且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蝮蛇咬伤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治疗蛇咬伤效果显著。

  •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治疗完全性胎盘植入中的应用

    作者:范波;邵建兰;黄晓萍;肖会能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完全性胎盘植入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由外院转至本院或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及引产后诊断为完全性胎盘植入的患者25例为治疗组,行双侧子宫动脉分别灌注MTX50 mg后再予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同时选择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由外院转至本院或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及引产后诊断为完全性胎盘植入患者18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身化疗。观察两组治疗后阴道流血情况,血β-HCG变化,胎盘排出或清宫时间及次数,治疗后月经恢复时间及有无宫腔感染和粘连。结果:治疗组25例患者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均一次性成功,23例成功保留子宫,2例因严重感染无法控制切除子宫;对照组18例,有2例因严重宫腔感染,4例阴道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组阴道流血量、血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胎盘排除时间、清宫次数、治疗副反应、宫腔感染及宫腔黏连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20例,对照组随访10例,两组月经来潮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完全性胎盘植入具有出血少,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且能保留子宫,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优点。

  • 以急性肝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张廷君;周仲辉;刘凤君;曾跃

    1临床资料
      患者刘某,男,23岁,因乏力、纳差、呕吐、身黄3 d于2015年12月27日入院。既往无肝炎病史及肝炎家族史。入院前3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厌油、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小便颜色加深似浓茶样,当地医院检查提示“肝衰竭,三系降低”,给予保肝等治疗2 d 无好转,遂转入本院。查体:T36.5℃, P 108次/min,R 20次/min,Bp 139/78 mmHg。急性病容,精神萎靡,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颌下可扪及数个黄豆大淋巴结,活动度可,边缘光滑,质地中等,无触痛。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静脉穿刺处可见有大片瘀斑,肝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0.85×109/L,RBC 3.38×1012/L,Hb 99 g/L, PLT 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0%,淋巴细胞百分比75.3%,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28%,血浆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2.610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28 s。肝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21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20 U/L,总胆红素213.5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μmol/L。甲、乙、丙、戊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EB 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抗体均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阴性。查骨髓涂片(图1)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系异常增生,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考虑L2。骨髓流式示:CD2296.15%,CD195728%, Cyto-CD79 a 85.08%。骨髓穿刺组织病理活检示(图2):(骨髓穿刺组织)纤维增生,小梁旁、小梁间见弥漫的小淋巴样细胞浸润,取代正常造血部分;免疫组化:pax5(大部分弱+),ki67(+,阳性率约50%),疑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细胞来源。患者入院后给予抗感染、保肝、甲泼尼龙120 mg 静脉滴注1次/d,输血浆、血小板等支持治疗,患者病情无好转,于2015年12月28日晚上出现胡言乱语,意识障碍,逐渐进入昏迷状态,于2016年01月02日死亡。

  • 外泌体在肿瘤转移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仕华;吴东明;许颖

    恶性肿瘤是当今时代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癌症治疗失败和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分子机制复杂,涉及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的变化。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小体,其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miRNA、lncRNA等成分,可在细胞间转运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显示外泌体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可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影响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式调控肿瘤转移。本文将从外泌体主要成分入手对外泌体在肿瘤转移调控中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食管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学研究

    作者:林斌伟;刘芳;谭榜宪

    食管癌是目前国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食管癌主要、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颈段、胸上段以及局部晚期的食管癌,放疗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式。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作为一种先进的放疗技术,已经被用于治疗食管癌数年。但目前国内外关于食管癌 VMAT计划的剂量学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本文从 VMAT基本原理及食管癌 VMAT放疗计划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这两个方面做一综述。

  • 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方法的进展

    作者:陈虹羽;陈泰宇;刘芳;唐学贵

    肛瘘一直以来都是肛肠科的难题,而高位复杂性肛瘘又是难题中的难题。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有两个以上外口,瘘管有分支,其主管穿过提肛肌以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口[1]。由于部位深,在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2]。人们在重视病因病机的同时也在寻找根治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办法。近年来国内的专家们运用综合手术法,即在一台手术当中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取长补短,减少术中皮肤缺损、术后患者痛苦的方法来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高位复杂性肛瘘近年的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 肾内血管紧张素2与高血压

    作者:郭婷婷;李均

    肾内高水平的血管紧张素2(intrarenal angiotensinⅡ,AngⅡ)可引发肾功能下降和钠排出量降低,这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以及肾脏和血管的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多种途径可导致肾内 AngⅡ升高,且所升高的水平已远超过循环量水平。在AngⅡ依赖型高血压中,AngⅡ通过 AT1受体机制内化,同时持续生成维持其水平。AngⅡ对肾内血管紧张素肽原(AGT)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有正反馈作用,而肾内 AGT的升高与肾内 AngⅡ含量及尿 AGT排出率有关。尿 AGT含量升高说明 AGT溢至远端肾单位从而增强远端肾小管中 AngⅡ的形成和对钠的重吸收。AngⅡ的增加为肾功能的维持、钠排泄、高血压的发展提供基础。

  • 循证护理在骨科压疮预防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作者:江雪莲;黄升云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骨科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骨科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 =10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压疮发生情况,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价两组治疗后3 d和出院前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两组出院前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7例(7.00%),对照组为18例(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前,观察组 ESCA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骨科卧床患者压疮发生风险,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和护理满意度。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混合痔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作者:杜培欣;芦亚峰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混合痔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60例行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理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入院时及术前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 VAS 评分、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肛缘水肿和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 SDS、SA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前 SDS、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中,并发症少,镇痛效果好,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降低压疮风险管理中的体会

    作者:陈得一;孙自杰;宁强华;王蕾

    目的:研究并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我院降低压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3月开始对入住渠县人民医院各病房符合压疮首次评估筛查条件的患者,入院后2 h 内即采用 Braden 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首次压疮风险评估,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对压疮高风险患者实施护理预防措施,加强对压疮高风险患者的监管,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将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申报的难免压疮例数和发生压疮例数进行统计,设置该阶段为观察组,改进前的2010年8月至2013年2月阶段设置为对照组,对其难免压疮申报例数和发生压疮例数进行统计,并与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共申报205例难免压疮,其中压疮发生25例38处;观察组共申报286例难免压疮,其中压疮发生9例15处。两组压疮发生率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难免压疮高风险患者的管理过程中,有效落实预防措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够降低压疮风险,减少压疮发生。

  • 儿科静脉炎危险因素分析和护理人员认知情况调查

    作者:张红;张仑;唐云

    目的:分析儿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调查相关护理人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方法:选取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患儿116例为观察组,未发生静脉炎患儿11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此外选取64例护理人员行认知度调查,观察护理人员对静脉炎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结果:两组输液速度、套管针滞留时间、药物刺激性强、正确的固定方式、穿刺部位(手背)、无菌环境操作、溶液 pH值差异显著(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上述因素均为静脉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 P<0.01)。护理人员对固定方式(96.9%)、穿刺技术(90.6%)、药物浓度(87.5%)、渗透压(85.9%)及套管针保留时间(81.3%)认知度较高,而对 pH 值(29.7%)、穿刺部位(45.3%/59.4%)、无菌操作(48.4%)及输液速度(56.3%)认知度较低。结论:输液速度、正确的固定方式、穿刺部位(手背)、溶液 pH 值、无菌环境操作、套管针滞留时间及药物刺激性强为儿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对静脉炎的认知不够全面,需进一步加强。

  • 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联合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后生存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作者:李淑英;吴玉凤;陈银霞;钱艺;陈挺松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状况及需加强的护理干预。方法:对近期收治的15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 PTCD联合支架术患者的临床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胆红素下降情况及黄疸改善情况;随访患者出院后再次梗阻及治疗情况、生存情况和死亡原因,分析讨论护理干预对策。结果:154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31%;随访发现,再次梗阻者70例,其中接受再治疗者48例;至随访结束,存活者22例,死于肝肾功能衰竭者50例,消化道出血者36例,死于引流相关感染者10例、坏疽者2例,自杀者6例,死因不详者28例。再次梗阻再治疗存活者10例,未再治疗者均死亡;自杀者共6例,其中4例患者术后黄疸为显著改善。分析讨论上述结果并制定出针对性相应护理对策。结论:出院后需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引流管护理教育、再梗阻再治疗教育及心理干预,这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

  •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对策分析

    作者:谭敏;王晓娟

    肠内营养不耐受是临床危重症患者常见症状和一大难题,本文就目前已有对策进展做一分析,以期为临床有效管理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 优质护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状况、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林栋羚;董辉;杨丹;宋江美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状况、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7),两组均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和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分差异。结果:干预后实验组 SAS、SD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CA量表总得分和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评估:除躯体健康和躯体疼痛外,实验组 SF-36量表中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智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四川省基层医院护士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李姝晋;唐文国;李赋情;何青萍;周敏

    目的:了解四川省基层医院护士继续教育现状、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完善基层医院护士在职培训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省32所乡镇卫生院和15所县级医院460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每所乡镇卫生院随机选取5人参与调查,每所县级医院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各随机抽取5人参与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学历、收入等一般资料和在职培训、学历教育现状和需求等。资料采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川省基层医院护士年龄偏小,学历偏低,聘用人员占很大比例;县级医院护士入职后参加过在职学习培训的百分比大于乡镇卫生院,分别是74.9%和61.8%,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23,P=0.004);乡镇卫生院护士参加过多次培训的百分比低于县级医院,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5,P=0.01);培训内容需求方面,乡镇卫生院护士想获得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百分比高于县级医院,分别为40.8%和27.5%,想获取专业新理论、新技能的百分比低于县级医院,分别是52.2%和6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基层医院护士培训的首要因素是工作太忙。对于学历教育基层医院护士都持积极态度。结论:基层医院护士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时间、经费不足,重视度不够,建议基层医院管理者重视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完善护士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和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 石棉矿职工粉尘暴露与慢性病患病的关系

    作者:曾敏;黄磊;张洋

    目的:调查了解石棉矿工人的慢性疾病情况,揭示石棉粉尘作业工人各机体系统的健康损害特征,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石棉矿1538名职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职工的职业健康状况资料。结果:职工的平均接尘年限达到(16.9±11.6)年,慢性病的患病率情况,以神经感觉系统疾病(31.9%)、肌骨系统疾病(31.5%)、消化系统疾病(31.5%)患病率高;随着年龄增大,慢性病患病率越高,更容易出现多系统疾病。女性工人的泌尿系统疾病患病率较高。慢性疾病患病率随着接尘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接尘时间越长,各系统慢性病及多系统疾病患病率越高。结论:该石棉矿工人接尘岗位多,接尘时间较长,工人长期接尘慢性病及多系统疾病患病率均较高,应积极采取职业防护措施,改善工作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

  • 连接蛋白43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骞;蒋科;陈路;蔚秡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常见的关节疾病,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活负担。虽然 O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关节软骨代谢平衡的破坏被认为与骨关节炎的发生息息相关。研究发现连接蛋白43(connexin43)在维持关节软骨代谢平衡的稳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所参与形成的半通道(hemichan-nels)和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之间建立起直接的物质信号交换通道。同时,连接蛋白43的高表达和(或)分布的变化都将影响软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因此,连接蛋白43被认为与骨关节炎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就连接蛋白43与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关节镜下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中年单纯ⅡC型上盂唇前后损伤的早期疗效对比

    作者:陈进;王强;熊寿良;董利军;黄德刚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单纯盂唇修复与肌腱切断及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单纯ⅡC 型上盂唇前后(superior la-brum from anterior to posterior,SLAP)损伤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关节镜下确诊为单纯ⅡC 型 SLAP损伤的中年患者22例,且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损伤,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设盂唇单纯修复术组为对照组(n =11);肌腱切断及固定组为观察组(n=11)。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肩关节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ale,ASE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 UCLA功能评分与 ASE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年单纯ⅡC 型 SLAP 损伤,肌腱固定组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单纯盂唇修复组。

  • 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分化鉴定

    作者:蒲超;张珊珊;李伟;吴青霞;吴辉

    目的:建立犬骨髓间质干细胞(dog bone mesenehymal stem cells,dB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 dBMSCs,并通过不断传代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诱导 dBMSCs向成骨、成脂细胞分化,并分别以矿化(钙)结节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dBMSCs 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形态呈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通过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其为 dBMSCs。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能有效的获取 dBMSCs,所分离培养的 dBMSCs同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组织工程研究中理想的种子细胞。

  • 后路经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微创技术改良

    作者:徐国康;苏棋;屠玉兰;罗金伟;陈飞

    目的:探讨采用一个切口单侧减压加对侧肌间隙入路的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 bodyfusion,MIS-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84例下腰椎退变疾病患者资料,其中53例采用 MIS -TILF,31例采用传统后路经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d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结果:MIS -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5±21.0)min、(330.6±57.6)mL;PLIF 组为(148.3±27.3)min、(460.1±96.4)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显著低于 PLIF 组(P<0.05)。两组在术前和术后1 d CPK值、术前VAS、ODI评分及末次随访ODI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VAS 评分Mis-TLIF组显著优于 PLIF组(P<0.05)。结论:应用单侧减压加对侧肌间隙入路的改良 TLIF 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医患辐射少、无需特殊器械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治疗的疗效及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眭江涛;汪睿;谢江;马原;田慧中

    目的:探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治疗的疗效及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2例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均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1年根据 Ikeuchi 膝关节评价等级评价疗效,分析术后疼痛影响因素。结果:82例患者中疗效为优46例(56.10%),良28例(34.15%),可7例(8.54%),差1例(1.22%),疗效优良率为90.24%。将74例术后疗效优良者纳入无疼痛组,余8例患者纳入疼痛组,两组患者比较在性别、体质量指数、Watanabe 分型、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疼痛组患者年龄、术前症状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1周的比例大于无疼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患者年龄、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与术后疼痛有关。

  • 富血小板血浆一期应用治疗胫骨平台上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涛;栾景杰;高复峪;王建航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一期应用在治疗胫骨平台上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胫骨平台上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55例,随机分为 PRP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内固定的同时给与异体骨植骨,PRP 组患者在常规切开复位异体植骨的基础上加用制备的自体 PRP在粉碎性骨折缺损处植入复位并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两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尚可,PRP组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约(17.4±2.1)周,未见骨不连、骨不愈合以及自体输血等并发症。对照组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23.5±3.7)周。PRP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RP治疗胫骨平台上端粉碎性骨折时可加速骨折愈合,疗效显著。

  •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年第31卷总目次

    作者:

    关键词:
川北医学院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