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Journ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천북의학원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川北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5-3697
  • 国内刊号: 51-12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南充医专学报
  • 创刊时间: 197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川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康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蛋白尿患者的血清对足细胞自噬的影响

    作者:雍慧娟;朱仙艺;叶小龙;冯亚敏;鲁一兵;丁大法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不同程度蛋白尿患者的血清对足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1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14 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11例),同时选取14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4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CR等临床指标.分别用各组受试者的血清处理小鼠足细胞48 h后,观察电镜下足细胞自噬形态、自噬蛋白LC3及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 3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各组ACR、FBG、HbA1c、LDL-C、收缩压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1);T2DM各组A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T2DM各组自噬数目下降,LC3-Ⅱ表达量降低,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增加;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LC3-Ⅱ表达量下降(P<0.05),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增加(P<0.01);LC3-Ⅱ表达量水平与T2DM患者蛋白尿增加呈负相关(P<0.05).结论:T2DM合并不同程度蛋白尿患者的血清能降低足细胞自噬,提示患者血清中含有相关因子调控自噬,进而损伤足细胞,促进蛋白尿产生.

  • 贝前列素钠联合盐酸沙格雷酯治疗Fontaine (Ⅰ-Ⅱb)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贤芝;雍熙;郑江华;陈开

    目的:探讨贝前列素钠联合盐酸沙格雷酯与单用贝前列素钠或单用盐酸沙格雷酯在治疗Fontaine (Ⅰ-Ⅱb)期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328例Fontaine (Ⅰ-Ⅱb)期AS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64例,对照组164例.实验组采用口服贝前列素钠联合盐酸沙格雷酯治疗,对照组分为单独口服盐酸沙格雷酯(A组)和单独口服贝前列素钠(B组),两组患者均规律用药3个月并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微循环血流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一氧化氮(NO)、血栓调节蛋白(TM)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γ干扰素(γ-IFN)、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下肢循环血流改善踝-肱指数(ABI)、动脉收缩期大流速(PSV)优于对照组(P<0.05);A组与B组相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在治疗Fontaine (Ⅰ-Ⅱb)期ASO患者比单用贝前列素钠或盐酸沙格雷酯更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脐血NF-kB及MBP检测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智英;霍海花;吕红艳;栗庆芳

    目的:探讨脑白质损伤(WMD)早产儿脐血核转录因子-kB(NF-kB)与髓磷脂碱性蛋白 (MBP)水平的早期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WMD的早产儿,根据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将WMD组早产儿分为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另选取同期30例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所有早产儿脐血NF-kB 和MBP蛋白表达水平.随访12个月后,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对WMD早产儿的运动发育指数(PDI)和智能发育指数(MDI)进行评估.分析其核转录因子-kB(NF-kB) 和MBP在不同严重程度WMD早产儿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与MDI和PDI评分的相关性.结论:与对照组比较,WMD组轻度组和中重度组NF-kB和MB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WMD程度的加重,NF-kB和MBP水平逐渐升高(P<0.05).中重度组WMD早产儿MDI评分和PDI评分均显著低于轻度组(P<0.01).NF-kB水平与MDI评分和PDI评分均呈现负相关(r=0.736,r=0.648,P<0.05).MBP水平与MDI评分和PDI评分均呈负相关(r=0.625,r=0.842,P<0.05).结论:WMD早产儿NF-kB 和MBP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WMD程度的加重,NF-kB和MBP水平越高;与MDI评分和PDI评分呈负相关,提示出生后较高的NF-kB和MBP预示不良的PDI和MDI.

  • 血液学指标在评估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磊;杨鹏;常莉

    目的:探索血液学指标在评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成功获得CPR的84例老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在CPR成功后是否发生复苏后综合征(post 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分为观察组(发生,n=43)及对照组(未发生,n=41).检测两组患者CPR成功后24~48 h外周血白介素-6(IL-6)、B型钠尿肽(BNP)与肌钙蛋白Ⅰ(TNI)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对CPR后综合征发生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L-6、BNP及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35.96 ng/L为截点值,IL-6对CPR发生的预测诊断敏感性为83.72%,特异性为82.93%,曲线下面积为0.83,优于BNP及TNI.观察组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BNP(r=0.493,P<0.01)及TNI(r=0.484,P<0.0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水平对获得CPR成功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预测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英;邹云春;曾官鹏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方法:选择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60名(1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2年后眼表并发症、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戴镜前后CCT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8);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点染在戴镜后1 d、1周、1个月、1年、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29.17%(35/120)、15.83%(19/120)、5%(6/120)、0.83%(1/120)、2.5%(3/120);角膜压痕3例,占2.5%(3/120),结膜反应性充血4例,占3.33%(4/120),无结膜滤泡、乳头,角膜水肿,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微囊,未发生严重角膜感染及护理液过敏反应.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无严重角膜、结膜并发症,对CCT和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甚微,安全性较高.

  • 高龄胃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安全性的评价

    作者:丁皓;陆琪;朱捷;王校红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80岁及以上胃癌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胃癌根治术的80岁及以上患者7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14)和开放组(n=62),标化两组间的基线资料,以并发症的实际发生率/预测发生率(O/E)衡量手术安全性,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康复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无Ⅲ级以上并发症;开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9%,Ⅲ级以上并发症12例.腹腔镜组O/E值为0.91,开放组O/E值为0.98.剔除开放组高风险病例后,腹腔镜组在胃管留置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腹腔镜组均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或P<0.01).两组间在住院费用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高龄胃癌患者中是安全的,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 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作用

    作者:李雄辉;刘学员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采取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将脓毒症患者82例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n=40)、重脓毒症组(n=30)、脓毒症休克组(n=12),探讨PCT、D-二聚体与脓毒症病情的关系;随后根据患者28 d内的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n=55)与死亡组(n=27),通过ROC曲线分析PCT、D-二聚体对患者预后的判断能力.结果:PCT、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死亡组PCT、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PCT、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729,对脓毒症预后判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结论:PCT、D-二聚体可作为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指标,动态检测其水平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的预后.

  • 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胆管汇合夹角的MRCP研究

    作者:刘念;杨雄雄;黄小华;雷力行;潘珂

    目的:通过MRCP对比研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前、后胰胆管汇合夹角的变化.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本院确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7例,同一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MRCP检查,根据纳入标准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前,B组为治疗后.按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将所有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采用两配对t检验对A组和B组的胰胆管汇合夹角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MAP和SAP在治疗前、治疗后的胰胆管汇合夹角.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前胰胆管汇合夹角平均值(63.36±16.17)°,治疗后胰胆管汇合夹角平均值(63.11±15.74)°,A、B两组胰胆管汇合夹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MAP和SAP的胰胆管汇合夹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61.29±16.69)°和(66.58±15.01)°;治疗后MAP和SAP的胰胆管汇合夹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61.06±16.30)°和(66.31±14.47)°.结论: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胆管汇合夹角没有明显变化,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胰胆管汇合夹角大小没有相关性.

  • 轻度脑外伤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与持续性精神疲劳的关联研究

    作者:王小虎;张斌;崔学丽

    目的:掌握轻度脑外伤患者一年内精神疲劳发生率及同期社会支持的动态变化,分析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精神疲劳发生的关联.方法:用精神疲劳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在入院期间(基线)、及出院后3、6、12个月等4个时间点,测评轻度脑外伤患者精神疲劳及社会支持得分,分析二者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共91人完成随访,基线检测和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测评中,精神疲劳的发生率分别为66.1%、41.2%、34.3%和31.9%.患者精神疲劳得分和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在随访期间逐渐下降.与未发生精神疲劳的患者比较,发生者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包括家庭, 朋友和其他人,得分均明显较低,且两组得分差异随时间明显增大.随访期间,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与精神疲劳得分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轻度脑外伤患者精神疲劳发生率高,营造支持性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其恢复的有效措施.

  • 声刺激对昏迷患者苏醒影响的探讨

    作者:李则衡;孙洁;林丽莉;周梦丹;杜文娜;周逸飞

    目的:应用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QEEG)δ+θ/α+β相对功率值、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作为评价指标,来观察声刺激对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20例为在康复科、神经外科病房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有长期固定护理人员,经过正规声刺激疗法治疗的脑外伤昏迷患者(声刺激组);20例为在重症监护室内、康复科及神经外科病房内,家属配合度一般,经常更换护理人员,未经过正规声刺激治疗的脑外伤昏迷患者(对照组).入组后跟踪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δ+θ/α+β值有无差异.两组间除有无正规声刺激治疗外,余治疗无明显区别,且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外伤类型及病程等相匹配.结果:40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声刺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GCS评分明显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声刺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θ/α+β值明显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40例患者GCS评分为3~8分与δ+θ/α+β值呈负相关(r=-0.482,P=0.002,n=40),治疗后31例患者GCS评分为9~15分与δ+θ/α+β值呈负相关(r =-0.493,P=0.005,n=31).结论:通过对δ+θ/α+β值及GCS评分的观察,说明声刺激法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定量脑电图(δ+θ/α+β值)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脑功能检测手段,对昏迷患者大脑功能状态的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 1例有出血风险的高血压患者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循证预防研究

    作者:杜晓秋;张涛;刘辉

    目的:针对1例服用阿司匹林有出血风险的高血压病人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临床文献证据,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方法:对2015年4月10日在本院就诊的服用阿司匹林有便血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充分询问并评估患者状态后,从Cochrane library(1991-2015年)、Embase (1991-2015年)、Medline (1946-2015年)、维普(1991-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CBM)(1990-2013年)、Uptodate、Best Evidence中检索文献,提取临床证据.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有效且依从性好的预防方案.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内容包含高血压病是否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风险?和抗血小板聚集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防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根据上述证据并结合患者意愿,给予了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结论: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为有出血风险的的高血压患者制定的个体化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方案,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增加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信.

  • 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近期疗效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其荣;王川林;刘娇;古雪;李铃;孙辉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少1例次,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少1例次,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 剖宫产术后尿潴留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袁芳;罗友军;彭丽琴;付俊霞;田甜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尿潴留(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PUR)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剖宫产术的产妇793例,术前常规行导尿术,麻醉方式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首次自行排尿后行腹部超声扫描测定膀胱残余尿量,确定有无尿潴留.产妇分为两组,尿潴留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产妇的产科情况,以确定PUR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PUR的发病率为23.1%,显性和隐性尿潴留发病率分别为4.6%和18.5%.经诱导排尿或留置尿管等处理后尿潴留基本恢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UR的危险因素表明,术后吗啡镇痛、低体重指数、血糖控制不达标与PUR 显著相关.结论:剖宫产PUR的发病率较高,术后吗啡镇痛、低体重指数、血糖控制不达标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 CD147和S100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京运;金世禄;刘宝珍;张建

    目的:探讨CD147和S100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CD147和S100P在36例胃癌组织、35例慢性胃炎组织及35例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D147、S100P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关性.结果:CD147、S100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和50.0%,与慢性胃炎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慢性胃炎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D147、S100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侵及浆膜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147、S100P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呈明显负相关(r=0.708,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D147表达升高,S100P表达降低,均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侵及浆膜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浸润和转移.

  • 补肾解毒方对恶性肿瘤化疗中骨髓抑制的影响

    作者:陈希;罗诚

    目的:探讨补肾解毒方对恶性肿瘤化疗中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选择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单纯接受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口服补肾解毒中药复方制剂.对比两组患者两个化疗疗程完成率及第1疗程中血象情况.结果:观察组两个化疗疗程完成率为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1%(P<0.05);第1疗程化疗后1周、3周时,观察组各血象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解毒方可减轻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有助于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提高化疗耐受性和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 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对乳腺癌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汝亮;王军莲;洪海燕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乳腺肿块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RTE)检查,并根据图像特征分别进行整体应变率比值(ESR)与局部应变率比值(LSR)测量;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ESR和LSR的ROC曲线,并分别计算ESR、LSR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9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分为良性肿瘤(良性组)104例和恶性肿瘤(恶性组)88例,良性组、恶性组年龄、肿块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ESR、LSR均显著低于恶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约登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其对应大值时ESR 临界值为2.874,LSR临界值为30.371;ESR≥2.874认为是恶性,<2.874为良性;LSR≥30.371认为是恶性,<30.371为良性;以终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 ESR与LSR串联试验诊断的特异度(91.3%)、敏感度(94.3%)、准确度(92.7%)、阳性预测值(90.2%)、阴性预测值(95.0%)高.结论: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对乳腺癌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ESR、LSR串联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更高.

  • 老年院内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特征

    作者:胡蓉;吴静;顾倩;朱灿宏

    目的:分析老年院内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老年院内感染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细菌菌株进行鉴定,并行药敏试验.结果:老年院内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大剂量化疗以及激素、抗生素的使用.48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9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3株(75.3%),革兰阳性球菌18株(18.6%),真菌6株(6.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对第3代头孢耐药明显;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及第3、4代头孢较敏感,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明显;肺炎克雷白菌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敏感,对头孢类及喹诺酮类耐药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对青霉素、苯唑西啉、头孢唑啉耐药明显.结论:对于老年败血症,应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强化院内感染的控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早对致病菌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 针灸联合低温冲击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肌肉纤维化的效果分析

    作者:古琨如;余芳菲;李小霞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低温冲击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肌肉纤维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70例鼻咽癌放疗后肌肉纤维化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试验组35例,采用针灸和低温冲击辅助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的肌肉纤维化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LENT-SOMA评估等级从Ⅲ~Ⅳ级向I~Ⅱ级转移,试验组治疗后的Ⅱ级人数比例明显升高,Ⅲ级人数比例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的EORTC QLQ-C30评分均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EORTC QLQ-C30各项功能领域(躯体、角色、认知、情绪、社会)得分和总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能活血通络、舒筋解痉,低温冲击可以减轻炎症、消瘀止痛,二者辅助康复训练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肌肉纤维化的疗效肯定,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大鼠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孟秦;王飞;赵双全;曹小平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氧化乐果中毒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探讨AOPP大鼠是否会发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及其与中毒程度相关性,为临床判断AOPP患者中毒程度寻找新的监测因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8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2只、低剂量中毒组(L组)36只、高剂量中毒组(H组)36只,C组以无菌生理盐水灌胃、L组以氧化乐果1/2 LD50灌(22.5 mg/kg)、H组以氧化乐果LD50灌胃(45 mg/kg).分别于染毒后0.5 h、3 h、6 h、12 h、24 h、48 h各时间点抽取大鼠(C组2只,L组、H组各6只),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TT3、FT3、TT4、FT4、TSH、rT3).结果:(1)与C组相比,L组、H组大鼠血清TT3、FT3浓度降低、rT3浓度升高(P<0.05),H组大鼠血清TT3、FT3浓度低于L组,rT3浓度高于L组(P<0.05).(2)H组大鼠血清TT4、FT4浓度低于C组、L组(P<0.05),L组大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大鼠血清TSH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大鼠可发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且与中毒程度正相关.

  • 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加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作者:沙俊峰;安建立;牛洪涛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0例行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达97.7%;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有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支架脱落等,经治疗后均好转;17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中位生存期8.7个月.结论:PTCD 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MOJ安全有效,但术后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与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

    作者:许志斌;王江平;焦勇

    目的:评估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作比较.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97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分为HOLBT组49例和TURBT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前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2年的累积复发情况.结果:HOLBT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URBT组,留置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URBT组(P<0.01).HOLBT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TURBT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LBT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12%,2年累积复发率为8.16%;TURBT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83%,2年累积复发率为22.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L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仅对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影响小,且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 用药技能培训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早期依从性的效果

    作者:何益梅;张德伦;李伟明;沈宁平;陈林

    目的:在住院期间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用药技能培训,评估其在提升患者出院后早期阶段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用药技能培训和常规健康教育.随访收集患者出院后第1周和第5周依从性相关信息.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随访79例和84例患者,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无明显差异.干预组患者出院后第1周服药依从率为92.4%,高于对照组的72.6%;第5周,干预组和对照组依从率分别为87.3%和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两个随访阶段,干预措施均明显提升了患者依从性.结论:通过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开展用药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出院后早期阶段患者的依从性.

  • 索拉菲尼联合阿霉素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评价

    作者:陈惕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联合阿霉素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晚期胰腺癌患者53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药组(n=26)和联合组(n=27).单药组给予阿霉素60 mg/m2,静脉滴注,每21 d给药1次,总剂量360 mg/m2;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口服索拉菲尼400 mg,2次/d,直至患者肿瘤进展或死亡.结果:联合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为37.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54%(P<0.05).联合组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3个月、3.3个月,单药组分别为5.4个月、2.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腹泻、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单药组,而皮疹发生率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索拉菲尼联合阿霉素有助于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且可耐受毒副反应.

  • 不同病情程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心肌酶谱和cTnI水平的检测分析

    作者:袁二伟;曲海新;张雅静;郭华贤;许津莉

    目的:讨论心肌酶谱和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水平检测对不同程度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 HIE例患儿,按照其病情的轻重区别分为轻度组(n=23)、中度组(n=18)和重度组(n=9),并选择同一时期我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20名.分析对比其心肌酶谱及cTn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HIE患儿心肌酶谱内CK、CK-MB、LDH、HBDH均高于正常新生儿,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HIE新生患儿cTnI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cTnI的检测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 腹腔镜肝切除与开放肝切除治疗多次胆道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作者:赵锋;刘非;李宏宇;魏永刚;李波

    目的:通过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治疗多次胆道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的比较,探讨腹腔镜肝切除的适用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手术治疗多次胆道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病例57例,其中腹腔镜肝切除25例(LLR组),开腹肝切除32例(OLR组).结果:LLR组手术时间长于OLR组(P=0.001);LLR组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OLR组(P=0.025,P=0.045);LIR组住院总费用高于OLR组(P=0.002),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血浆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多次胆道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是可行的,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其具有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 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林照;徐颖;葛卫星;顾勤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穿孔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2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采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治疗(术后48 h内)分为观察组(EEN,n=32)及对照组(非EEN,n=40).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炎症介质、营养指标及肠功能障碍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2.5±3.5 vs.15.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8,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均呈现降低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外周血内毒素(endotoxin,ET)及D-乳酸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ET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显著改善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患者系统性炎症反应、营养状况及肠屏障功能.

  • 中国人群脑卒中并发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苏娜;蹇中华;邓植洪;李虹

    目的:荟萃分析脑卒中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脑卒中患者并发尿路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统一检索策略检索文献数据库,获取截至2017年1月国内外关于中国人群脑卒中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按纳入标准纳入合格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收集病例组6 748例和对照组5 7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龄与脑卒中并发尿路感染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别:OR=0.37,95%CI:0.28~0.49,P<0.001;年龄:OR=0.33,95%CI:0.24~0.45,P<0.001);留置导尿管和患糖尿病是脑卒中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留置导尿管:OR=10.85,95%CI:5.35~22.02,P<0.001;患糖尿病:OR=8.63,95%CI:5.03~14.81,P<0.001);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与脑卒中患者并发尿路感染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0.14,95%CI:0.09~0.21,P<0.001).然而,脑卒中类型、全身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及伴发尿路结石与脑卒中患者并发尿路感染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留置导尿管、糖尿病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并发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和人群结构进一步进行多中心、随机研究予以验证.

  • 苏州市5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赵宗权;吴贻红;汤振源;吴永华

    目的:探讨苏州市5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姑苏区城北街道50岁以上人口进行整群抽样,并统一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脑卒中患病率为10.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率,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非脑卒中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明显低于脑卒中组(P<0.05);年龄、高血压、肥胖、吸烟、饮酒、高血糖、心脏病、脑卒中家族史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防治中应积极调控血糖、血脂、血压等,并积极倡导戒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积极锻炼,以减少脑卒中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及病死率.

  • 需求导向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供给侧研究

    作者:夏晓红;张亚玲;柯雄

    目的:通过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与医院的供需对比,找出两者不平衡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分别对学生和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供需之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的失衡、综合能力的失衡、证书的失衡、起薪的失衡.结论:学生方面:提高综合素质,积极获取就业信息,以提升就业能力;医院方面:培养和引进并重,逐步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学校方面: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标准.

  • 产后抑郁症的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吴贻红;赵宗权;汤振源;赵中

    目的:调查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发生情况,并对PPD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苏州市姑苏区产后2~6周产妇63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自制产妇基本情况调查表及爱丁堡产后抑郁症自测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对产妇基本情况及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PPD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论:本次调查共发放634份问卷,有效622份,其中EPDS评分≥13分114例,PPD发生率为18.33%.产后发生PPD产妇和非PPD产妇在经济条件、性格特征、家庭及夫妻关系、孕期抑郁情绪、孕期焦虑情绪、新生儿疾病、孕期保健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及夫妻关系差、孕期抑郁情绪、孕期焦虑情绪、新生儿疾病是导致产妇产后发生PP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孕期保健是PPD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PPD在苏州市姑苏区产妇中发病率较高,由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临床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对该地区产妇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PPD的发生.

  •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治疗进展

    作者:李成刚;李成国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元变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左旋多巴的疗效逐渐减退,终出现多种类型运动并发症,主要包括剂末现象、异动症、步态冻结、肌张力障碍;特别是疾病进展期的患者出现异动症及肌张力障碍等并发症时,临床治疗难度大.病程6~9年的PD患者中,41%~70%的患者存在运动并发症.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前处理PD运动并发症的策略,为临床医师认识以及处理PD运动并发症提供参考.

  •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7/Treg型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古雪;王川林;刘娇;梅怡晗;李铃;朱其荣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HBV持续存在和复制与机体细胞免疫作用密切相关,其结果将导致肝组织炎症持续、反复或慢性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CD4+T细胞在其细胞免疫作用机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其中CD4+T细胞的两个重要细胞亚群,Th17/Treg型细胞所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IL-17、IL-21、IL-35、TGF-β、IL-10等在其炎症反应、抗感染免疫、组织细胞浸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恩替卡韦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用药,它在抑制HBV复制,改善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等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潜力,但目前关于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Th17/Treg型细胞因子影响的报道较少,本文就恩替卡韦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对Th17/Treg型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乳腺癌与Bcl-2、Caspase-3的相关性研究与应用

    作者:刘斌;游金辉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细胞凋亡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许多关注.Bcl-2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可以抑制细胞的凋亡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Caspase-3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重要的凋亡执行者和中心分子,可对多种底物蛋白进行降解,从而促进细胞凋亡.Bcl-2、Caspase-3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但两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患者预后间的相关性仍有争议,有待进一步明确.

  • 延续护理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出院注射干扰素药物的影响

    作者:杨巍;杨安萍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患者出院注射干扰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出院后行干扰素持续治疗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治疗和护理结局,总结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法.结果:36例患者均遵医嘱完成用药,用药期间出现发热11例,疲乏18例,干扰素注射部位硬结3例,心理不良情绪2例.结论:延续护理可提高MM患者出院后干扰素治疗依从性,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 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手卫生的效果研究

    作者:江华;舒红梅;杨萌;谢国兰;唐子艳;陈敏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手卫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消毒供应中心1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起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执行率及综合能力的变化.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实践得分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在打包前、接触无菌物品、脱手套后等方面的洗手执行率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在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QC)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得分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的执行率,改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 优质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术后不良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杨小红

    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术后不良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主动脉夹层术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结果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行优质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对于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前,不良情绪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不良情绪均缓解和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情况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术后护理满意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主动脉夹层术后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对术后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

    作者:彭亚;赵莉;李莉;范静;刘佳慧;杨小凤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现状,为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对川东北地区3所县级医院和11所乡镇医院的541名护士进行调查,应用SPSS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总分(58.86±17.17)分,低于国内常模(65.40±13.90)分.学历、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护士之间,心理弹性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水平.

  •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实践与效果

    作者:薛箫;吴桂明;林朝霞;陈俊;吴萍

    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实践与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128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无缝隙护理,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血液净化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常规护理、病区管理、病历书写、健康教育及护理模式五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体满意度87.5%明显高于参照组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5.6%明显低于参照组43.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血液净化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舒适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 聚醚醚酮/碳纳米管/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的成骨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郑延延;刘吕花;韩崇涛;熊成东;张丽芳

    目的:探讨新型聚醚醚酮/碳纳米管/生物活性玻璃(PEEK/CNTs/BGs)复合材料的体外成骨细胞相容性.方法:体外培养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通过噻唑蓝法、吖啶橙荧光染色法研究PEEK/CNTs/BGs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MC3T3-E1细胞在PEEK/CNTs/BGs复合材料表面的黏附生长情况.结果:MC3T3-E1细胞在PEEK/CNTs/BGs复合材料表面的增殖能力较聚醚醚酮和聚醚醚酮/碳纳米管(PEEK/CNTs)复合材料强.SEM实验结果表明,PEEK/CNTs/BGs复合材料表面有利于MC3T3-E1细胞黏附、铺展和生长.结论:PEEK/CNTs/BG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细胞相容性,有望作为新型骨科材料.

  • 氨甲环酸在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应用

    作者:和佳;张志红;宋恒义;董智;王晨;宋春晓

    目的:研究分析氨甲环酸在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4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观察组在术中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未采取任何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以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总失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指标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指标降低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中D-二聚体指标均有显著升高,且对照组升高幅度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降低围手术期的引流量与出血量,改善患者体内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D-二聚体的指标水平,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值得积极应用和推广.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平;王玉方;朱建东;候凌枫

    目的:对比观察微创经皮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7)及对照组(n=39).观察组患者使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前后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中流血量、住院时间相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对照组患者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即刻Cobb's角、失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相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具有创伤小、流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老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作者:季海龙;赵秀泉;张丽;许俊岭;刘明昊;魏然

    目的:对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老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的老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及6个月时JOA评分、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Cobb角、椎间高度等指标变化,并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术后JOA评分、颈椎Cobb角明显升高(P<0.05),而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高度及炎症因子(IL1β、IL2及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对老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FRAX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预测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陈肖;温清波;陈浩雄;王彬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的预测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在本院接受诊疗的96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骨折,n=45)及对照组(未骨折,n=51).每位患者均行FRAX及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评估,并接受骨密度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FRAX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OSTA指数及骨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3.92为截点值,FRAX 指数预测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敏感性为92.16%,特异性为84.44%,曲线下面积为0.94,优于OSTA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FRAX指数与骨密度值呈现显著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538,P<0.01).结论:FRAX在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脊柱骨折发生中具有一定价值,该工具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结合术式对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及临床分析

    作者:曾顺福;朱献忠;尹志良;王珊珊

    目的:探究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将85例经本院治疗的胸腰段脊椎骨折老年患者按术式分组,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及2年时,VAS评分、脊柱后突Cobb's角、椎体前缘及后缘的高度压缩率数值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数值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80.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14%(χ2=5.208,P=0.023);且术后随访发现,观察组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5%(χ2=5.994,P=0.014).结论: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手术优良率高且降低了内固定失败率,能恢复伤椎完整形态及生物力学强度,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生活,建议广泛应用.

  • 三联微创切口与传统"L"外侧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对比

    作者:夏羿凡;蒋科;郭建平;周朝东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两种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中多个指标进行对比,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患足48例,Sanders Ⅰ型9例,Sanders Ⅱ型15例,Sanders Ⅲ型18例;Sanders Ⅳ型6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进行治疗,并随访12个月.对比平均术前等待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术前等待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微创组等待时间(133±66)h,较传统组(247±52)h短.两组患者术后B(o)lher角和Gissane角的恢复无显著差异.虽然两组患者在皮瓣坏死率(微创组0%,传统组17.65%)和感染率(微创组0%,传统组5.88%)无统计学差异,但微创组较传统组发生率低.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986),但传统组有1例患者因皮瓣坏死后进行皮瓣修复而抱怨美观受到影响.结论:三联微创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上总体优于传统"L"型外侧切口,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新入路.

川北医学院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