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脏杂志

心脏

心脏杂志

Chinese Heart Journal 심장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
  • 影响因子: 0.38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7236
  • 国内刊号: 61-126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131
  • 曾用名: 心功能杂志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脏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裴建明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作者:任晖;郑时康;祝鹏;李静;巩洁;谢静;张军康

    目的:观察置人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8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51例采用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同时常规抗凝治疗为观察组;33例常规抗凝、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临床变化并进行3~46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在出院时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 vs.58%,P<0.01),随访3个月治疗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98% vs.79%,P<0.0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4% vs.27%,P<0.05),静脉血栓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 vs.15%,P<0.05);观察组在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上有显著降低(观察组0%,对照组12%,P<0.01).结论:置人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优于传统溶栓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但应严格掌握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指征.

  • 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体肺侧支的内外科镶嵌治疗

    作者:张刚成;沈群山;姚艺;陶凉

    目的:总结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年龄1~28(15 ±10)岁,体质量(18±8) kg.均行螺旋CT检查确诊,38例术前封堵侧支血管,3例术前漏诊术后封堵侧支血管.全组均行外科一期矫治手术.结果:全组治愈37例.死亡4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侧支血管直径2.5~9.4(5.3±2.1) mm.每位患者放置弹簧圈3~21(10±6)枚.3例术后因侧支血管再通而二次封堵.术后4例并发肺部感染,3例肺水肿,2例灌注肺.结论: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心病,在围手术期应当内外科联合处理侧支血管的问题.可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法,有效、简单、安全,可行多支、多次封堵,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死亡率.

  • 冠心病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庞军刚;徐新;唐良秋;张社兵;江志平

    目的:探讨冠心病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胃饥饿素(Ghrelin)水平及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将纳入研究对象依据相关检验及检查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组(冠心病糖代谢正常组和冠心病糖代谢异常组)、单纯糖代谢异常组.收集所有入选对象人院第2天清晨空腹血样,采用ELISA方法同批检测血浆Ghrelin水平.结果:①冠心病组及单纯糖代谢异常组血浆Ghrelin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②冠心病糖代谢异常组血浆Ghrelin水平显著低于冠心病糖代谢正常组及单纯糖代谢异常组.③析因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与糖代谢异常在对血浆Ghrelin水平影响方面不存在交互作用.然而,糖代谢异常比冠心病对血浆Ghrelin水平的影响更明显.结论:冠心病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显著下降,且糖代谢异常对Ghrelin的影响更明显.

  • Tei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功能评价

    作者:钱建芬;吴旸;林银康;汤裕华;周霖珺;智文祥;王明瑜

    目的:应用Tei指数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右心功能.方法:临床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伴肺动脉高压(COPD+ PH)患者68例,另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根据三尖瓣反流压差,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并按其分别判定为重度PH组、中度PH组和轻度PH组.超声常规测量参数包括右心室前后径、右心房横径、肺动脉主干内径,并计算右心室Tei指数.结果:68例COPD +PH患者中,重度PH组22例,中度PH组30例,轻度PH组16例;与对照组相比,重度PH组和中度PH组右心大小、Tei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轻度PH组无明显右心形态改变,Te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心室Tei指数可作为COPD伴中重度PH患者右心功能评价的参考指标.

  • 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孙永超;潘艳艳;李明;路方红;刘振东;胡小亮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晨峰(MBP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山东省章丘市农村入选的EH患者322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有MS将患者分为并发MS组(n=126)和单纯EH组(n=196),所有患者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晨峰发生情况.结果:并发MS组患者24hSBP、白天(d) SBP、夜间(n)SBP、24 h脉压(PP)、dPP、nPP、MBPS值均显著高于单纯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并发MS组患者MBPS发生率为60.3%显著高于单纯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BPS与年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BP、PP、体质量指数及腰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0.44,0.48,0.26,0.35,0.38,0.34,0.21和0.43,P<0.05或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C、年龄、FPG、SBP及腰围是影响EH并发MS患者出现MBPS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MS与MBPS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组分FPG、SBP及腰围是影响MBP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TpTe的影响

    作者:赵红;王蔓莉;李丽华;顾定伟;葛庆峰;贾惠敏;白华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时程对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宽度(T-peak to T-end interval,TpTe)的影响.方法:85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继以1mg/kg,持续6h,后减量至0.5mg/kg,持续48 h后停用,静脉胺碘酮24 h后,开始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每次0.2g,1日3次,1周;每次0.2g,每日2次,1周;0.2g每日1次维持,观察用药后1、3、7、10、14、17、21d心率、TpPe、QT、TpPe-c、QTc变化.结果:心律失常控制率达92%( 78/85).治疗有效组自治疗后第1天心率明显减慢,QT间期明显延长(P≤0.01),14 d时达大值,后趋于平稳,但未见统计学意义差异.但整个治疗时程中胺碘酮对TpTe、TpTe-c及QTc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不影响TpTe,TpPe独立于心率,不需要心率校正.

  • 口服云南白药和凝血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胜强;雷新军;王东琦;袁博;任晖;张军康

    目的:评价口服云南白药和凝血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 PPI)治疗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PCI治疗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行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期间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77例,随机分成口服云南白药和凝血酶的治疗组39例和口服去甲肾上腺素的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静脉使用PPI治疗,依据失血量情况给予补液、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液及血浆等救治措施.治疗组给予云南白药1.0g+凝血酶1000 U+4℃生理盐水100 ml口服、每6h服1次;而对照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8 mg +4℃生理盐水100 ml口服、每6h服1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服药72 h后消化道出血的止血率及120、168 h后的粪便潜血情况.结果:云南白药治疗组患者72 h后消化道止血率明显好于对照组(92%vs.74%,P <0.05)、而输血量少于对照组[(1.5±0.3) U vs.(1.8±0.5)U,P<0.01]及120、168 h后的粪便潜血好转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95% vs.76%,P<0.05;90%vs.71%,P<0.05),且未见有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结论:口服云南白药和凝血酶联合PPI治疗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应用.

  • 冠心病患者肠道对尿酸代谢的活性分析

    作者:李林岭;谢文光;李敏;吕湛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肠道对尿酸的清除作用,探讨该类患者血尿酸代谢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入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正常对照组40例、冠心病患者30例(伴血尿酸增高者15例和血尿酸水平正常者15例),收集所有受试者相关的血液学指标,并用酶比色法在体外检测其大便中的尿酸含量.结果:1g大便内的细菌分解的尿酸量:血尿酸水平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伴血尿酸水平增高的冠心病患者亦高于正常对照但无统计学差异;冠心病两亚组间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血脂:冠心病患者的血三酰甘油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血清内的总胆红素: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肠道对尿酸的代谢活性高于正常人,肠道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的代谢异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冠心病患者的抗氧化能力较正常人降低.

  •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治疗策略的选择

    作者:何庚戌;刘俊堂;李海英;周峰;濮仁富;蔡宝松

    目的:探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总结我院2年期间通过内科药物和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16例,根据患者治疗结果进行评价主动脉壁间血肿治疗策略的选择.结果:16例患者中,药物治疗的患者6例,腔内修复治疗的患者10例(其中4例是由于药物治疗后症状持续加重转为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腔内治疗患者均存活,药物治疗组中死亡2例,均为出现急性主动脉夹层引起死亡.结论:腔内修复治疗对于Standford B主动脉壁间血肿是安全可行治疗选择.

  • SAL指引导管使用56例初步经验

    作者:梁思文;陈晖;赵慧强;李东宝;王雷;李虹伟

    目的:初步总结短头AL( short amplatz left,SAL)指引导管(guiding catheter,GC)的使用经验,评价SAL GC的使用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总结我科56例使用SAL导管行右冠状动脉(RCA)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像特点,操作过程及终结果.56例患者中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29例;病变迂曲8例;病变明显钙化10例;迂曲并发钙化5例;病变位于RCA远端且近中段迂曲14例.结果:56例患者中SAL GC成功到位53例(95%),3例不能到位.53例使用SAL GC完成PCI手术,PCI成功46例,成功率87%,失败7例(13%),均为CTO病变;CTO病变的成功率为76%( 22/29),失败原因为导丝不能通过5例,术中过敏反应1例,心室颤动1例,均顺利中止手术.56例中无1例发生RCA开口或近端夹层,也无右窦内夹层发生.结论:SAL GC操作简单,容易到位,适合大部分RCA复杂病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的血糖控制

    作者:柳梅;郑萍;尚小珂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血糖控制对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被随机分为加强控制组(A组),积极控制组(B组),一般控制组(C组).患儿入ICU后每2h查静脉血糖,A组、B组、C组分别在血糖超过8.3 mmol/L、10.0 mmol/L、15.0 mmol/L静脉给予胰岛素治疗.比较3组患儿术后72 h血白细胞计数、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伤口感染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手术死亡率、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结果:A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A组和B组的72 h血白细胞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伤口感染发生率、手术死亡率、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C组的72 h血白细胞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结论:术后过高的血糖能增加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但过于积极的控制血糖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疗效,反而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 老年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孙鸣宇;韩雅玲;王效增;荆全民;王祖禄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2年4月~ 2011年7月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且年龄≥60岁的Stanford B型AD患者,按性别分为老年男性组(61例)及老年女性组(30例).年龄分别为(67±5)岁和(66±5)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女性组已知高血压病史比例低于老年男性组,入院首诊高血压病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高血压病及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病因构成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老年女性组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24 h者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P<0.05).老年女性患者表现为突发疼痛比例低于老年男性患者(P<0.05).其他患者特征、主要并发症、临床表现、病变情况、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和随访结果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女性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低,较少表现为突发性疼痛,就诊较晚.

  • 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孙建群;刘颖

    目的:探讨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测量10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1周的患者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数目.结果: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P<0.01、P<0.05);股动脉斑块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77%,准确度84%;腹主动脉斑块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为73%,特异度为72%,准确度72%;颈动脉斑块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79%,准确度82%.结论:超声检查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预测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股动脉的灵敏度与准确度较腹主动脉更好.

  • 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杨桂棠;王祖禄;梁延春;于海波;李世倍;金志清;韩雅玲

    目的:探讨永存左上腔静脉( PLSVC)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射频消融策略.方法: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我科行射频消融的SVT患者1460例,17例并发PLSVC.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左侧隐匿性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6例,阵发性房颤(PAF)3例.结果:17例患者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并放置冠状窦电极,8例AVNRT患者经房室结改良成功;6例左侧隐匿性旁路,4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消融,2例经房间隔穿刺,在二尖瓣心房侧进行旁路消融;3例PAF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后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成功率10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PLSVC并发SVT,导管消融治疗仍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但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的识别、导管消融的技巧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面仍有其特殊性.

  •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脑钠尿肽的关系

    作者:李宏松;石来新;卢英民;韦彩雯;宋蕾;李志华;蔡振东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脑钠尿肽(BNP)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并行BNP测定,再分析以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显著增加(P<0.01);平均RR间期(RINNT)实测值与BNP呈负相关;以平均心率矫正后的有关心率变异时域指标RMSS-DDdiff和PNN50Ddiff与BNP呈正相关.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增加,BNP受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改变的影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向阳;唐良秋;江志平;张社兵;李爱华;万槐斌;范文茂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人选2009年7月~2010年12月,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4例,住院期间未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A组(n=46),住院期间第5~7天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B组(n=48);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AMI患者未行再灌注治疗者为C组(n=34);使用电化学发光测量不同时间NT-proBNP水平,同时测量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B两组各时间点NT-proBNP水平较C组明显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在45 d及6个月时较C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NT-proBNP水平在45 d及6个月时与A组相比进一步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测量值则进一步改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行PCI后NT-proBNP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且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患者心功能预测因子,后续的择期PCI治疗能进一步降低NT-proBNP及改善心功能.

  • 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吴丹宁;朱志军;史承勇;蒋颖人

    目的:探讨全封闭面罩接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心功能不全时的治疗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全封闭面罩接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同时进行动脉血气、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40例(89%),经全封闭面罩接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后,临床症状在30 min病情均有明显改善,心率、呼吸频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显著上升(P<0.01),6~24h脱机,总有效率为89%.3例因为患者面罩密封性不好,呼吸机提示漏气严重,后改为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进行抢救.2例急性左心衰并发慢性肺部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使用呼吸机后出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升高,出现神志模糊及呼吸暂停现象,停用呼吸机.结论:急性心功能不全伴低氧血症的患者,早期应用全封闭面罩接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纠治并改善心功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不同分子量脂联素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作者:王文清;李榕;陈迈;王晓明;邢文娟;张海锋;尚磊

    目的:探讨血循环中不同分子量多聚体形式的脂联素( APN)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48例男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按是否并发冠心病又分为单纯高胆固醇组(n=68)和并发冠心病组(n=80),另选年龄及体质量指数(BMI)与高胆固醇组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健康对照组,n=84).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病、肾脏疾病及重度吸烟人群.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分子量APN和中分子量APN在单纯高胆固醇组显著增加[高分子量APN亚组:(4.98±0.87) mg/L vs.(2.51±0.33) mg/L,P<0.01;中分子量APN亚组:(2.20±0.36) mg/L vs.(1.01±-0.15) mg/L,P<0.01],而在并发冠心病组患者中显著降低,且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其它APN多聚体相比,高分子量APN与冠心病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总胆固醇( TC,r=0.345,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r=0.325,P<0.05)及尿酸(UA,r=- 0.472,P<0.01)水平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分子量APN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3;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高分子量APN水平的降低与并发冠心病有相关性.

  •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IL-8基因+394T/G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联性

    作者:张效林;张保海;梁振洋;孙莹;冯雪瑶;韩雅玲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675例ACS的患者和636例对照组进行检测,分析IL-8基因+ 394T/G单核苷酸多态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结果:IL-8基因+394 T/G单核苷酸多态在ACS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皆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IL-8基因+394 T/G单核苷酸多态三种基因型(GG型,GT型和TT型)在ACS组分布频率分别为16.9%,48.7%和34.4%,在对照组分别为18.1%,50.9%和31.0%.IL-8基因+ 394 T/G多态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对照组和ACS组之间无明显的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后,IL-8基因+394T/G多态与ACS的发病无相关关系.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IL-8基因+394T/G多态与ACS发病无相关关系,IL-8基因+394 T/G多态不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连续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对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李昊;殷艳蓉;田刚

    目的:研究连续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N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的影响,以及此类患者CVVH治疗前后NT-proBNP的水平和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接受CVVH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CVVH治疗前后的血样,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血浆NT-proBNP的水平,并比较NT-proBNP水平在血液净化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血浆NT-proBNP的水平在CVVH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CVVH治疗前NT-proBNP的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性(Pearson系数为-0.783),治疗结束后此种相关性消失.CVVH治疗前,死亡组患者NT-proBNP的水平高于存活组患者(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VVH治疗可以使血浆NT-proBNP的水平显著下降,且NT-proBNP水平下降的程度与CVVH治疗的时间及脱水量呈正相关.对于接受CVVH治疗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重以NT-proBNP的水平作为评价心功能的血清学指标.

  • 基于PubMed的Takotsubo心肌病研究热点分析

    作者:王占胜;杨学成;吴涛;胡健

    目的:调查心尖球形综合征(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研究文献,分析当前该主题的研究热点.方法:对PubMed数据库中2009~2011年发表的有关TTC的文献进行调查分析,统计主要主题词出现的频次,截取频次大于6次的主题词作为高频次主题词.两两统计高频次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形成主题词词篇矩阵,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矩阵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各类的文献内容得到该主题的研究热点.结果:共检出近3年发表的有关TTC论文646篇,出现频次超过6次的主题词为34个,其中出现频次高的主题词为TIC的诊断(为228次),通过对这34个高频次主题词聚类分析得到10个研究热点.结论:肾上腺肿瘤与TTC发病的关系、药物诱导的TTC、TTC发病与基因、TTC胸痛及冠脉病理、TTC的MRI诊断与药物治疗、TTC并发症、TTC与长QT间期综合征的关系及与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超声及放射性核素成像对TTC心功能的评价、TCC的放射诊断、治疗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与TCC,均为近3年TTC的研究热点.

  • 回转器模拟失重对静脉内皮细胞形态、增殖和周期的影响

    作者:王永春;王攀;张舒;王冰;耿捷;杜挺媛;孙喜庆

    目的:探讨回转器模拟失重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形态、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方法:以HUVECs为研究对象,采用回转器模拟失重,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模拟失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用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周期.结果:模拟失重后,HUVECs多呈圆形,可见细胞重叠或聚集生长.回转器模拟失重后12h、24h和36 h,细胞周期明显阻滞在G0+G1期(P<0.05),而细胞计数则无明显改变.结论:模拟失重可使HUVECs的形态发生一定改变,使HUVECs的细胞周期阻滞.

  • 混合高脂饲料喂养新西兰白兔建立DHF模型的实验

    作者:薛礼美;唐蜀华;鞠晓云

    目的:建立兔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模型.方法:采用混合高脂饲料喂养新西兰白兔12周,并设正常饲料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高脂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脂组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在心率、左心室收缩期大压力上升速率( LV+ dp/dtmax)、左室收缩指数(S-1)没有差异,在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大下降速率( LV - dp/dtmax)有显著差异(P<0.05),符合DHF动物模型.结论:采用混合高脂饲料喂养新西兰白兔可建立DHF模型.

  • 高糖对THP-1巨噬细胞ABC转运体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薛嘉虹;魏瑾;董新;朱参战;党寅虎;李永勤;牛小麟

    目的:探讨高糖对体外培养的THP-1巨噬细胞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BC)转运体的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D-葡萄糖干预培养的THP-1单核巨噬细胞5d,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中ABCG1、ABCA1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用酶荧光化学法检测培养基中及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结果:高糖可抑制巨噬细胞中ABCG1的表达,但是对ABCA1的表达影响不明显.随着D-葡萄糖浓度的增加,从巨噬细胞中流出的胆固醇量减少,同时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增加.结论:高糖可抑制巨噬细胞中ABCG1的表达及功能,有助于促进巨噬细胞内脂质堆积.

  • 复方中药“天芪航力片”提取物对+Gz所致大鼠心肾损伤的防护作用

    作者:高原;王永春;杜挺媛;刘新宇;詹皓;孙喜庆

    目的:评价复方中药“天芪航力片”对大鼠正加速度(+Gz)致心肾损伤的防护效果,为减轻高G损伤提出新的防护措施.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A组)、+Gz组(B组)和实验药物组(C组).C组连续给予复方中药“天芪航力片”提取物14 d,每天1次,给药量为20 ml/kg.A组和B组每天给予等量的蒸馏水.14 d后,B组和C组进行+10 Gz持续5 min,增长率为1G/s的高G暴露.各组均于+Gz作用后1h,采集血样分离血清,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测定大鼠血清心脏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肾脏损伤标志物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含量.对肾脏ATP酶的表达进行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取肾脏组织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B组血清CK和CK-MB以及C组的CK-MB含量较A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C组CK的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P<0.05).B组大鼠血清BUN的含量较A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Cr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C组血清BUN及Cr的含量与A组比较无显著变化,但与B组相比BUN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肾脏ATP酶阳性细胞数较A组显著降低,而C组ATP酶阳性细胞数则无明显变化.B组肾脏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损伤性改变而C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复方中药“天芪航力片”提取物对+ Gz引起的心肾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肺出血20例治疗体会

    作者:韩霞;郑萍

    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急性发作的肺出血,特别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一旦发生将会引发其他脏器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我科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急性肺出血20例经综合处理抢救的经验.

  • 动脉导管未闭并发双向分流患者试封堵疗效观察

    作者:李小波;周陵;谢渡江;张幼祥;董静;陈绍良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已取代外科开胸手术,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既往治疗均将出现双向分流列为手术禁忌,较多患者因此失去手术机会,2007年至今我院对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并有超声证实并发双向分流的患者尝试封堵,旨在分析评价介入封堵对PDA并发双向分流患者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

  • 自噬在心脏疾病中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磊;吴瑞鑫;樊荣;陈迈;裴建明

    近几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在上升,但是理想的治疗手段并没有跟上.研究人员已经把目光转移到了心血管疾病的信号通路的研究中,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细胞自噬,其对于细胞的正常生长很重要,同时也与一些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总的来说,自噬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面临的大挑战就是如何调控自噬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 微小RNA-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新的靶点

    作者:涂应锋;王晓云;卜丽红;闫雪峰;杨丽丽;申宝忠

    当前,缺血性心脏病(IHD)是世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IHD是指因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受阻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耗氧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终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缺血损伤后,非缺血部位的心肌出现心肌重构,如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肌肥厚.心肌的重构过程可使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微小RNA(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与靶蛋白mRNA 3 ′端非编码区的不完全互补结合,抑制靶mRNA转录后的表达.近大量研究显示,miRNA在心脏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与心肌梗死和梗死后心脏重构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从miRNAs在IHD中的调控作用进行阐述,并探讨以miRNAs为靶点改善IHD患者的临床转归.

  • 普拉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岱旭

    口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加噻吩吡啶,已获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第二代噻吩吡啶类衍生物氯吡格雷是给予PCI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性药物.但是,氯吡格雷存在两个缺陷:①氯吡格雷需要代谢产生其活性的形式,故抗血小板活性延迟;②已证明不同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后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克服氯吡格雷的上述缺陷,新一代更有效的普拉格雷(即第三代噻吩吡啶类衍生物),临床评价其可以快速起效.本文对第三代口服噻吩吡啶普拉格雷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普拉格雷的利弊并概述该药在临床使用中谨慎的方案.

  • 非心血管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作者:刘怡辰;樊云

    本文评价了一系列非心血管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众多不良影响及其特点,其引起的问题之多几乎涵盖了各种常见心血管疾病范围,为此,特提醒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非心血管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并将其影响减少到小.

  • 非罪犯冠脉斑块研究的进展

    作者:陈文明

    加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目前防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手段.本文对ACS与非罪犯冠脉斑块的关系作了综述.

  • 钙敏感受体及其配体在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磊;迟锦玉;尹新华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钙敏感受体(CaSR)在血管系统中表达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CaSR的结构、功能、配体的分类及其在血管系统中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Angiopoietin/Tie2系统在血管新生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衣慧;王宗仁

    血管的新生和成熟需要经过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周围细胞间相互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近年发现的一个与血管新生与成熟密切相关的家族,包括4个成员,即Ang1、Ang2、Ang3和Ang4,其共同的特异性受体为Tie2.Ang及受体Tie2在生理性血管形成过程中对新生血管的形成、重构及成熟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另有研究显示,Ang/Tie2系统也参与了缺血后再灌、肿瘤及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病理性血管的形成过程.研究Ang/Tie2系统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其在血管新生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线索.

  • 心肾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腾飞

    传统的心肾综合征(CRS)指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利尿剂抵抗和心脏容量负荷过重,终导致心力衰竭恶化的一系列病理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RS的定义范围得到大大扩展.CRS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清,本文就近年CRS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RyR2/Ca2+释放通道在心脏生理与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林;王蓓蕾;肖良;张黎明

    过去20年中,RyR2/Ca2释放通道方面的研究进展大大促进了我们对心脏生理过程以及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本文就近年来在心脏生理与疾病中有关RyR2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Rho激酶在心血管疾病中新进展及Rho激酶抑制剂的应用

    作者:刘春南;余首先;赵晓宇;曹妍;赵德超

    Rho激酶(ROCK)被认为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本文主要简述 RhoA/ROCK 通路在调节脉管系统的功能,并探讨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心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