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颈腰痛杂志

颈腰痛

颈腰痛杂志

The Journal of Cervicodynia And Lumbodynia 경요통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7234
  • 国内刊号: 34-111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7
  • 曾用名: 颈腰痛;颈肩腰腿痛防治通讯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颈腰痛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李嘉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胸腰椎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应用的价值

    作者:付微平;许建民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DCO)在胸腰椎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5-12救治的70例胸腰椎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早期全面治疗原则(ETC)救治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DCO理念救治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生存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19%(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等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1%(P<0.05).结论 将DCO理论应用于胸腰椎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较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其生存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其骨折早日恢复,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骨水泥弥散范围对单侧穿刺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的影响

    作者:龙淼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PVP手术过程中,骨水泥的偏向分布与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2-03-2014-09收治的103例OVCF患者,均采用单侧穿刺PVP手术治疗,依据其X线正位片的骨水泥弥散情况(骨水泥是否弥散过椎体中线对称分布),分为过中线组(75例)与未过中线组(28例),探讨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的VAS与ODI评分改善方面,均取得相似的疗效(P>0.05).但与过中线组比较,未过中线组的伤椎再塌陷发生率更高(25.0%VS 13.3%),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更低(14.3%VS 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PVP手术过程中,骨水泥的偏向分布与否对疗效本身并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术椎再塌陷的风险;术中若追求骨水泥的对称性分布,应注意防止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范一鸣;王征;王岩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后,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6-2015-06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31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13例.统计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内科合并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手术前后的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有无输血、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引流管的放置时间等指标,将上述各项指标作为因变量,将出现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与否作为自变量,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有无输血、年龄、术后血红蛋白、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均是与切口深部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引流管放置时间(OR=1.827,P=0.027)以及手术节段(OR=3.236,P=0.012)是导致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临床实际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术前应注意将血压控制在良好状态,术后应积极纠正其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手术节段较多者,应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同时应注意对术后引流管的无菌防护措施.

  • 颈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东莉

    目的 综合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 自2013-04-2016-09,选取本院收治的126例接受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置换组与融合组各63例.置换组应用颈椎间盘置换术,融合组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手术前后JOA脊髓功能评分.结果 ①术前,置换组和融合组患者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术后随访1年,置换组发生相邻节段退变率为9.52%(6/63),融合组为25.40%(16/63),置换组显著低于融合组(P<0.05).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够有效治疗颈椎病患者,与此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率.

  • 沿腋神经走行取穴与常规取穴行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作者:蔡萧君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沿腋神经走行部位进行取穴的可行性.方法 自2015-07-2016-07纳入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8例沿腋神经走行进行取穴,对照组42例仅采用常规取穴.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一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1)VAS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临床症状评99分均显著提高(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疗效对比: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41/48),对照组为73.8%(31/42),组间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沿腋神经走行部位取穴行针刺治疗CSR患者,既遵循了现代解剖学的理论基础,也符合祖国医学针灸理论,较常规取穴的疗效更为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耀;张强;赵昌松;王晶晶;王鹏;孙磊;赵汝岗;李鑫;孙胜

    目的 探讨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外科治疗疗效,总结治疗经验,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11-2015-03,8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男性72例,女性16例,年龄40-68岁,平均52.6岁,术前均给予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四联药物治疗2-3个疗程,患者均通过四联药物治疗后局部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显著,MRI显示存在椎旁或椎管内硬膜外脓肿、损害的椎间盘组织侵入椎管使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或伴有脊柱失稳.其中76例行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行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术,85例患者病灶清除后局部均撒放链霉素粉末(余3例皮试阳性).术后继续规范药物治疗.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复查随访,将手术前后胸腰背部和双下肢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等作为临床疗效评比指标.结果 88例患者术后胸腰背部疼痛和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自主生活能力提升显著,VAS评分、ODI指数术后各时间点和前一个时间点以及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ESR、CRP、RBP术后恢复正常的人数不断增加,术后转阴率和前一个时间点以及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植骨融合时间7-11个月,平均8.4个月.随访12-36个月,平均26.4个月,全身和局部症状及体征改善显著,无药物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无复发、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联合药物治疗无效时,在药物基础上对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适当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清除病灶,缓解或解除疼痛,有利治愈病灶及患者早期康复.

  • 中药熏蒸联合物理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俊;江蔚;王明俊;宣以道;柯丽;桂盺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联合物理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01-2012-08于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包括腰椎牵引、电脑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及超短波等;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治疗前后用VAS评分、JOA评分等方法评定患者腰椎功能,观察其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熏蒸联合物理疗法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腰椎功能.

  • 椎管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与改良小切口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作者:周树军;汤小阁;孙加强;曹叶龙

    目的 探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采用椎管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与改良小切口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4-03-2016-03诊疗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行椎管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观察组行改良小切口开窗椎间盘摘除手术,评价两组术后腰痛评分(JOA)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两组患者手后并发症情况,以对比椎管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与改良小切口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及VAS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3周及6个月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低于对照组(2.8%),然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开窗椎间盘摘除术能取得与椎管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一致治疗疗效,且改良小切口开窗椎间盘摘除术操作相对简便,可以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新的手术方式.

  • 胸腰椎多发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屈小鹏;刘志斌;贺永进;刘军;康凯

    目的 分析胸腰椎多发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01-2016-12本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多发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采取个性化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30例采用常规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等指标的变化,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估胸腰椎多发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疗效.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和1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多发脊柱骨折患者的病情以及骨折类型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手术方案,有利于恢复正常的椎体解剖高度以及伤椎Cobb角,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CT椎管测量分析

    作者:赖鹏宇;关智媛;关永林;孟建繁;孙乐伟;赵学权;王振东

    目的 探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03-2015-09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三科所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手术前后运用Digimizer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对100例患者的CT扫描片进行椎管矢径、椎板间距、上关节突内缘间距、椎管截面积测量,同时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结果 术后L3-4、L4-5、L5-S1各平面的椎管矢径较术前平均增加4.823 mm、5.585 mm、5.517 mm;术后L3-4、L4-5、L5-S1各平面的椎板间距较术前平均增加7.134 mm、5.998 mm、5.143 mm;术后L3-4、L4-5、L5-S1各平面的上关节突内缘间距较术前平均增加7.231 mm、7.046 mm、6.052 mm;术后L3-4、L4-5、L5-S1各平面的椎管截面积较术前平均增加183.818 mm2、202.435 mm2、177.953 mm2,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JOA评分,由术前的(8.63±1.83)分升高到术后的(26.33±1.53)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改善率为86.90%.结论 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减压充分,能明显扩大病变节段的椎管矢径、椎板间距、上关节突内缘间距及椎管截面积,解除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可靠.

  •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前后棘间韧带MR影像的意义

    作者:冯宇;杨文东;毕永民

    目的 本文利用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观察一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突出节段棘间韧带的信号改变,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疗效提供影像依据,并进一步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解除神经根压迫的机理.方法 选取2015-08-2016-08于空军总医院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21~53岁(平均41.29±9.78岁);其中病变部位为L5-S1的19例,L4-5的27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节段(L5-S1或L4-5)棘间韧带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信号强度区域均值及高值,以及治疗前后的直腿抬高角度(ASLR)、视觉疼痛量表(VAS)、MRI轴位像突出髓核矢状径指数(SI).结果 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ASLR明显高于治疗前,VAS评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影像学测试指标中:椎间盘突出的SI值在手法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棘间韧带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信号强度区域均值及高值均在治疗后明显减低(P<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坐骨神经痛明显减轻或消失.MR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棘间韧带炎性水肿消除或减弱提供了量化的影像学依据,与临床疗效一致.

  •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特点分析

    作者:张健

    目的 探索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特点.方法 将2013-08-2015-08期间于我院治疗的7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均于受伤后8-12h入院,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前路组(21例)和后路组(49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前路组和后路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129.43±10.23)min、术中出血量(287.43±13.23)ml、术后引流量(145.32±10.20)ml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后路组患者植骨融合率(53.04±6.44)%、椎管清除率(55.73±4.83)%与前路组比较明显减少,而并发症发生率8.16%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均能取得显著疗效,但后路手术治疗植骨融合、椎管清除效果不及前路手术,但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期获得佳治疗效果.

  •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内侧支消融术在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建中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内侧支消融术在小关节源性下腰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4-07-2015-07本院就诊的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200 mg/d)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内侧支消融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1)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2%(P<0.05).(2)治疗后两组VAS分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VAS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JOA分数显著升高(P<0.05),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JOA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1月JOA分数显著升高(P<0.05),其他时间点之间JOA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3)观察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内侧支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椎体内植骨与否对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影响探讨

    作者:刘玉田;江永香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行短节段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手术中,椎体内植骨与否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2-03-2014-09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内固定治疗,其中32例结合椎体内植骨,另38例未经椎体内植骨.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1-35个月,平均25.3个月.植骨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未植骨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未植骨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压缩率、椎体中间高度比以及后凸Cobb角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对比,椎体前缘压缩率及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较为相近(P>0.05),但植骨组的椎体中间高度比改善更为显著(P<0.05);植骨组的手术总满意度为93.7%,与未植骨组的94.7%较为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短节段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椎体内植骨明显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出血量,仅在恢复中柱高度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对于不需要后路椎管减压的患者,不建议采用椎体内植骨.

  •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文景;陈建明;杨鑫

    目的 对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策略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选取2006-01-2011-01我院脊柱科收治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9例,根据手术适应证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进行颈前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行脊髓损伤水平(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颈脊髓功能评分,并对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69例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ASIA、VAS和JO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优良率为86%,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5%,晚期并发症19%.结论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可靠疗效,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案,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李新武;陆文忠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 选取1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VP和PK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包括Cobb角、椎体压缩率、VAS评分、SF-36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其Cobb角以及椎体压缩率均有明显的恢复,VAS评分均在术后明显减少,SF-36量表显示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均明显提高,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比较,PKP均优于PVP(P<0.05).并发症方面,PVP组出现8例,显著高于PKP组(P<0.05).结论 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有效纠正患者脊柱畸形,减缓患者疼痛感,恢复患者活动能力,但PKP在各方面疗效以及并发症方面均优于PVP.

  • 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手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评价

    作者:王晓陆;刘艺明;张之栋;杜怡斌;李春;马力;郑科;郁贤舜

    目的 探讨经后路可扩张通道管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自2014-01-2016-0140例退变性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MIS-TLIF(A组)和PLIF(B组)两组,每组20例.A组经MIS-TLIF技术行狭窄节段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B组经传统后路开放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切口疼痛VAS评分,6个月及1年随访经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等,并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24h切口疼痛VAS评分统计学有差异(P<0.01),A组优于B组;术后半年及1年在ODI评分及下腰痛VAS评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经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结果2组优良率均为95%;术后1年2组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与开放PLIF手术相同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并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早期切口疼痛较轻,术后并发症少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在脊柱结核的疗效对比

    作者:王永贵;刘江涛;庄正陵;邱晨

    脊柱结核患者由于结核常累及椎管,进而对脊髓、神经根产生一定的压迫,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截瘫,严重影响预后水平[1].近年来,多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但选择何种术式较好,至今仍存有争议[2].

  • 经皮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作者:刘磊;张昊;张雪冬;史晓林;刘清阁;勾凤钦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老年人群较为常见,对于身体情况可耐受手术者目前多主张予以手术治疗,以期尽早下床活动.改善预后.笔者于2010-01-2015-01选择了24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在经皮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的基础上,将骨水泥注入已撑开复位良好的伤椎进行PVP手术,于术后随访2年以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磊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腰椎退行变性患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1].腰椎退变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处的关节软骨以及周围韧带发生了退行性病变而引起的,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2].

  • 鲑鱼降钙素联合碳酸钙D3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志坚

    腰椎是机体承重的主要结构,也是骨质疏松早出现临床症状的部位,患者多表现为腰痛、腰椎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本研究即利用本院病例资源拟探讨鲑鱼降钙素联合碳酸钙D3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疼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 髌骨内推法在髌股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探讨

    作者:黎丹东;李琳琳;张旭辉

    髌股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PFOA),是髌骨与股骨髁构成髌股单间室的关节面软骨退变及结构紊乱、关节逐渐破坏及畸形,终导致膝关节产生功能障碍的退行性疾病,常发生膝关节软骨细胞剥脱、软骨下骨质增生及关节间隙狭窄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 保守与微创治疗方式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成本效果对比

    作者:骆靖陵;冯劲松;张宗山;谭绍林;郭向宏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别采用传统保守疗法以及PKP微创手术治疗的成本-效果比(C/E),为此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3-12-2015-03期间收治的110例OVCF住院患者,依据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情况,分为PKP微创手术组(n=72)与保守治疗组(n=38).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1年以上,采用VAS与ADL评分对治疗前和出院当天、治疗后3、6个月和1年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并统计其治疗费用(包括住院费用及门诊随访费用),进行成本-效果评价.结果 (1)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微创PKP手术组的VAS和ADL评分均显著低于保守组(P<0.05);(2)若以"完全正常"为疗效的追求目的,PKP微创组的C/E值仅为909.5,明显低于保守组的2142.0;但若以"功能改善"为疗效的追求目的,PKP微创组的C/E值为374.8,则明显高于保守组的178.3;出院后,PKP微创组的C/E值明显低于保守组(2.65 VS 5.80).结论 在综合考虑疗效、成本-效果、占用医疗资源等因素的前提下,如果以追求更可靠的疗效为前提,可选择PKP微创术式为主的治疗方案;若仅以功能改善为目的,在患者骨折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传统保守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经济费用负担,但后续费用较高.

  • 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冯治华;张建林;陈俊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05-2014-07开展的颈椎前路手术110例,其中颈椎骨折、脱位34例,颈椎病44例,颈椎结核17例,颈椎肿瘤15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3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钢板内固定25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29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蝶形钢板内固定19例.手术范围:单节段手术61例,2节段27例,3节段15例,4节段7例.并依据早期并发症发生与否,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程,术前瘫痪情况,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作为自变量;以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疾病类型(x2=10.782,P=0.013)、瘫痪情况(x2=15.789,P<0.01)以及术前有无合并症(x2=40.205,P<0.01)、手术方法(x2=9.819,P=0.02)这4项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4项指标与颈椎前路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手术方式(β=1.712,S.E.=0.563,P=0.005)与疾病类型(β=1.725,S.E.=0.758,P=0.026)是影响颈椎前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主要与手术方式和疾病类型有关,行单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偏高,颈椎外伤与肿瘤、结核患者术后可能更易发生早期并发症.

  • 椎间盘完整性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黄纯聪;初同伟;张华义;杨德兵;胡国忠;罗华;肖剑;陈凯

    目的 探讨椎间盘破损与否,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10-2013-10收治的9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依据其椎间盘完整与否,分为椎间盘完整组(A组,n=41)与破损组(B组,n=49);同时依据各组内固定术中是否采用椎间或后外侧融合,分为未融合组(A1和B1组)与融合组(A2和B2组),其中A1组30例,A2组11例;B1组15例,B2组34例.对各亚组的手术前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1例术后16个月螺钉断裂,1例术后22个月出现断棒,均予以相关处理.所有患者均获31-45个月随访,结果显示:(1)术前存在椎间盘破损者,无论是否采用融合手术,其内固定后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均有明显丢失现象(B1 VS A1,以及B2 VS A2,均为P<0.05).(2)椎间盘破损者采用融合术后,可明显改善其矫正角度与伤椎高度的丢失情况(B2 VS B1,P<0.05).(3)在功能障碍指数(ODI)方面,未予融合术式的椎间盘破损者,其功能障碍程度明显差于另外三组(B1组VS其他三组,P<0.05).结论 椎间盘完整与否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疗效有明显影响:存在椎间盘破损者,后期可能出现后凸畸形加重以及伤椎高度丢失,故应酌情考虑予以融合手术,降低此方面影响.

  • 腰椎融合手术中不同的冲洗措施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作者:陈栋;蒋欣

    目的 探讨不同的术中冲洗措施对腰椎融合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于2014-05-2015-05,共纳入我科收治的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151例,随机分为3组,术中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冲洗措施:A组51例仅于缝合切口前,采用终末期生理盐水冲洗,冲洗液用量为2000 mL左右;B组52例则在A组基础上,于术中行持续生理盐水冲洗(液体温度为15℃);C组48例的冲洗方式与B组一致,但持续冲洗时采用抗生素生理盐水溶液(含有800 mg/L的庆大霉素+1000 mg/L的头孢唑林).结果 对比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VAS评分和术后住院时间,B、C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5),WBC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发生切口感染4例(7.8%),B组发生1例(1.9%),C组无细菌感染,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腰椎融合手术中采用持续冲洗有利于降低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切口疼痛,对预防切口感染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持续抗生素溶液冲洗的意义并不大,仅应用生理盐水即可.

  • 非特异性腰痛诊疗进展

    作者:梁育磊;高谦

    非特异性腰痛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其诊疗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非特异性腰痛近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盘源性腰痛水冷式双极射频治疗进展

    作者:张广超;周华成

    盘源性腰痛发病率高,危害较大.主要由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和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诱发.诊断方法目前有MRI和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阳性是诊断金标准.射频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治疗方式,已经比较成熟,近年来发展也较快.其中水冷式双极射频应用水冷系统,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又扩大了作用范围,提高了作用效果.本文对盘源性腰痛的发生机制,诊断,水冷式双极射频作用机理,和水冷式双极射频治疗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

颈腰痛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