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ial University 남경의과대학학보(자연과학판)

  • 主管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64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7-4368
  • 国内刊号: 32-1442/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8-61
  • 曾用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杂志(自然科学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5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陈琪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炎性肌病伴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比较

    作者:高恺言;邹耀红;袁风红;俞可佳;胥魏

    目的:比较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无肌炎性皮肌炎(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ADM)伴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LD)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36例炎性肌病伴ILD的住院患者(PM 18例,DM 11例,ADM 7例).结果:9例ADM-ILD在临床和病理均无肌炎表现但都有典型的Gottron征.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PM-ILD明显高于DM-ILD,ADM-ILD则基本正常.PM-ILD对激素的治疗效果优于DM-ILD及ADM-ILD.环磷酰胺(CTX)在ILD的治疗中有一定效果但对ADM-ILD的效果不甚明显.PM-ILD的生存率高于DM-ILD,ADM-ILD进展快,短期内出现急性呼衰(I型),死亡率高达85.7%以上.结论:ADM-ILD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PM-ILD预后相对较好.同时数据显示,积极的激素治疗并早期联合CTX对PM-ILD效果好,对DM-ILD有一定的效果,但对ADM-ILD则疗效不佳.

  • 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肺保护机制的研究

    作者:魏磊;刘标;梁永年;陈亦江;陈亮;吴延虎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所引起的肺组织炎性损伤,研究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将乌司他丁2万U/kg于体外循环开始后,直接加入体外循环机中;对照组除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外,其他条件相同.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左右房中性粒细胞数(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血小板数(et);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气道压力、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①对照组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5 min左房PMN、Pt明显低于右房(P<0.05);②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6、TNF-α进行性升高,于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达高,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对照组增高更显著(P<0.05).③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10进行性增高,于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达到高,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实验组增高更显著(P<0.05).④两组患者肺泡氧合指数(OI)CPB后比麻醉诱导时增高,对照组升幅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⑤两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在停CPB和手术结束后均有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且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通过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肺内聚集和扣留,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的产生,并能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保护并改善术后肺功能.

  • 经尿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加超声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

    作者:刘久华;刘雪军;姚东伟;张炜

    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本院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加超声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64层常规CTA与减影CTA颈动脉狭窄的的初步研究

    作者:钱农;潘昌杰;刘炜;薛跃君;邵燕惠;许轶群;荣伟良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所得图像分别进行常规cT血管造影检查及血管减影颈动脉成像;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及曲面重建.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比较常规血管造影和减影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结果:20例共40支颈动脉,常规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者12支,轻度狭窄5支,中度狭窄12支,重度狭窄10支,闭塞1支;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正常者4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10支,重度狭窄13支,闭塞1支.两者均能很好的显示血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但常规血管造影成像在正常与轻度狭窄者及斑块显示方面与血管减影成像有差异,常规CT血管造影斑块显示率为42.5%(25/40),减影血管成像显示率为90.0%(36/40).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而且减影血管造影在骨性伪影干扰、斑块成像及轻度狭窄方面有一定优势,有望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旭锋;黄培培;张劲松

    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该院EICU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E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多为耐药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G-)为主占65.33%、革兰阳性球菌(G+)第二占18.29%、真菌第三占16.38%;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主要以葡萄球菌属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耐β-内酰胺酶(ESBLs)菌检出率分别为58.06%和30.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71.87%.结论:加强对E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同时依据细菌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新的耐药株的出现,降低医院感染率.

  • 电视宫腔镜诊治子宫纵隔的临床探讨

    作者:庄育洪;高永星;赵维英;祝芬娟

    目的:探讨电视官腔镜在B超/腹腔镜监护下诊治子宫纵隔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子宫纵隔的内镜特点、治疗、监护方法及效果.结果:经宫腔镜检查联合B超诊断子宫纵隔18例,完全子宫纵隔10例,不全子宫纵隔8例,2例同时合并有阴道纵隔,其中6例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12例在B超监护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8 min,平均出血50 ml,平均住院时间4天,术后妊娠16例,足月妊娠分娩活婴11例.足月妊娠分娩率由术前的5.66%上升到术后的68.75%,自然流产率由术前的86.79%下降到术后的6.25%.结论:电视官腔镜检查及官腔镜纵隔电切术诊治子宫纵隔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理想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子宫纵隔患者的生殖预后.B超监护是手术的首选.

  • 显微椎间盘镜下黄韧带不同干预方式的结果分析

    作者:林海滨;许子星;戴建辉

    目的:探讨显微椎间盘镜下黄韧带的不同干预方式对临床疗效和随访CT图象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进行常规显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B组保留黄韧带行髓核摘除术.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周、3个月、1年进行资料采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计算改善率.术后1年对随访CT图象进行粘连程度分级,两组间不同粘连级别的人数进行构成比分析,对所有患者的CT分级与其术后1年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1天ODI均数及术后3周改善率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改善率两组间比较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A组改善率术后3个月较术后3周略有提高(P>0.05),术后1年出现下降(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周改善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改善率总体上呈持续提高趋势,术后3周与术后3个月改善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与术后3周改善率比较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CT分级.两组间各分级人数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患者CT分级及其改善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对黄韧带的不同干预方式能够明显影响术后CT表现出来的椎管内瘢痕粘连的程度差异.椎管内粘连程度与临床疗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即椎管内粘连程度越重,相应的临床疗效越低.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研究

    作者:栗翠英;胡建群;姚刚;叶新华;范伯强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12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ALTF穿支血管的数目、管径、起点位置、走行位置、穿深筋膜位置、平均流速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ALTF穿支血管平均2.25支,三种类型:I型肌皮穿支(65.9%);Ⅱ型肌间隙皮穿支(30.7%);Ⅲ型直接皮穿支(3.4%).粗大穿支血管(深筋膜穿出点)97.1%出现在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侧缘中点连线的中1/3段.平均血流速度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ALTF穿支的走行分布、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从而更好地指导术前ALTF设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作者:杭菁;胡建群;王剑翔;叶新华;范伯强;蔡晓峰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价值.方法:30只实验兔以1.20 g/L的硫代乙酰胺水溶液作为惟一饮用水的方法建立不同阶段的肝硬化模型,应用Bracco公司生产的声诺维(Sonovue)作为造影剂,并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肝硬化模型建立前后测量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的时间(HVAT)及肝动脉内造影剂出现的时间(HAAT),两者相减得到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VTT),比较肝硬化前后数值间的差异.结果:口服硫代乙酰胺成功建立了肝硬化模型,HA-VTT在肝硬化前后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以硫代乙酰胺作为唯一饮用水可用于建立家兔的肝硬化模型,HA-VTT有可能发展为定量诊断肝硬化的重要影像学检测方法.

  • 应用臭氧椎间盘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2例临床探讨

    作者:吴清华;姜建威;吴震海;李新胜;成岗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162例,按照CT/MRI表现将椎间盘突出分为3种,比较不同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结果;均经皮腰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40μg/ml医用臭氧6-15 ml,退针至椎间孔附近时,向椎旁组织内神经根旁注入臭氧10 ml及复方倍它米松1 ml+2%利多卡因0.5 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的混合液;按照纤维环是否破裂分组研究纤维环破裂与疗效的关系;另对3例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导致腰腿痛患者行试验性的臭氧注射治疗.结果: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臭氧注射治疗后6个月复查14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7.03%,其中34例椎间盘膨出31例有效(91.18%),119例椎间盘突出106例有效(89.08%),9例椎问盘脱垂4例有效(44.44%);72例纤维环完整者63例(87.5%)有效,47例纤维环破裂者32(68.05%)例有效;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3例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6个月后随访发现2例有效.均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运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疗效确切,膨出突出类型疗效较高;纤维环破裂疗效较好,对轻度的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可以试行臭氧消融治疗.

  • 10例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STR位点检测分析

    作者:高慧双;苏恩本;陈子庆;居晓斌;丁小建;周惠英;陈奇;周容;夏新辉

    目的:探索短串连重复序列(STR)多位点检测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可行性.方法:改进QIAamp离心柱型DNA提取方法提取10例孕中期孕妇血浆中总游离DNA,进行D3S1358、D13S317、CSFlPO、D12S391、D6S477、VWA 6个STR位点扩增,并以孕妇与胎儿羊水细胞基因组DNA为对照,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胎儿游离DNA提取效果及检测效率.结果:10例孕中期孕妇血浆样本共检测位点60个,检出有结果位点44个,除去母体与胎儿DNA基因型完全一致的14个位点,剩余的30个位点中,18个位点成功检出胎儿DNA基因型,检出率30%.检出率高的位点是D13S317和D12S391.结论:STR多位点的扩增可以检测得出胎儿特异性DNA序列,有望应用于无创伤性产前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法医学亲子鉴定中.

  • 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hs-CRP水平变化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

    作者:陆卫平;张红;吕述军;李伟

    目的:研究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观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三组:即正常对照组(C组,n=10);糖尿病对照组(DC组,n=15):链脲佐菌素60 mg/kg腹腔注射;罗格列酮治疗组(DR组,n=15):4 mg/(kg·d)罗格列酮无菌水混悬液灌胃.10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血清hs-CRP、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及BG、HbAlc、BUN等生化指标变化,同时观察光镜、电镜下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DC组及DR组大鼠血清hs-CRP、MAU、BUN明显高于C组,DR组低于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R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损害较DC明显改善.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hs-CRP水平变化与肾脏损害程度相一致,罗格列酮能降低血清hs-CRP的水平,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联合应用三苯氧胺和吉非替尼对NSCLC细胞的抗增殖效应

    作者:袁渊;束永前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对人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为联合分子靶向和激素治疗NSCL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非替尼及三苯氧胺单独或联合处理NSCLC细胞株,MTF法比较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应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三种肺癌细胞株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雌激素受体β(Erβ)的表达情况,并分别检测雌二醇.三苯氧胺(TAM)对细胞中EGFR,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吉非替尼对Erβ表达的影响,同时还检测了雌二醇对EGFR的磷酸化作用.结果:联合吉非替尼和三苯氧胺增强对EGFR,Erβ阳性的A549,H1650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凋亡,但对EGFR,Erβ阴性的H520细胞无明显改变.雌二醇可促进细胞EGFR磷酸化,却也抑制其表达,而三苯氧胺则上调EGFR的表达.同时,EGF及吉非替尼对Erβ的表达也有类似的相反的调控作用.结论:联合吉非替尼和三苯氧胺能够增强对EGFR,Erβ均阳性的肺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这可能与细胞内EGFR信号转导途径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的交叉有关.因此,结合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与激素治疗可能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AG1478影响HuH7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研究

    作者:张玮;白小明;冷静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AG1478对人肝细胞癌细胞HuH7黏附、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探讨EGFR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方法:用AG1478处理人肝细胞癌细胞HuH7;用MTT法检测细胞的黏附能力变化;用Transwell小室观察体外细胞迁移能力变化:Transwell小室结合Matrix胶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rk2及Paxillin蛋白表达.结果:AG1478(20 μmol/L)处理后,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分别下降了52%、49%和70%(P<0.01),Erk2及Paxillin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EGFR与人肝细胞癌细胞HuH7的黏附、迁移和侵袭性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Erk2及Paxillin信号转导通路调控人肝细胞癌的发展.

  • Maspin基因在乳腺癌骨髓和外周血微小转移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郭榆江;唐建英;张滨;谢平;黄燮民

    目的:研究Maspin基因在乳腺癌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微小转移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以及骨髓和外周血Maspin 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和41例乳腺癌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Maspin mRNA的表达.结果:在10例对照组骨髓和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出Maspin mRNA,而在乳腺癌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分别有15例(36.6%)和16例(39%)检测到:Maspin mRNA.骨髓和外周血中Maspin mRN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7.8%,检测结果有相关性(X2=22.563,P=0.000.R=0.742).乳腺癌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Maspin mRNA表达率随病理分期升高、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进展而升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如将患者按复发风险分组.高危组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MaspinmRNA表达率明显升高,但仅在骨髓中显示有显著性差异(X2=6.621,P=0.037),而在外周血中无显著性差异(X2=5.904,P=0.052).结论:Maspin基因用于乳腺癌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微小转移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乳腺癌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Maspin mRNA表达可能与高危复发风险相关.

  • 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大肠癌肝转移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丁友成;张辉;钟明安;龚伟达;黄建锋;周主青;赵中辛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大肠癌肝转移基因表达的改变及其相关基因.方法:收集手术切除5例大肠癌合并肝脏转移患者的原发和转移病灶的新鲜组织标本,提取总RNA,合成荧光标记的cRNA与Agilent human 1A oligo芯片杂交.挑选10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设计引物,用实时RT-PCR法定量测定21例术中收集的新鲜原发和转移标本中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和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以表达差异≥2.0或≤0.5倍为限,在5对标本中,共同上调110个基因,共同下调96个基因.挑选1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RT-PCR结果与芯片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大肠癌肝转移涉及众多基因表达的改变,应用基因微矩阵有助于发现基因变化的规律及其分子机理的深人研究.

  • GDF15在大鼠早期肝癌和人小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刘开坤;查斌山;刘悦芳;朱进;冯振卿;张建平

    目的:针对前期应用基因芯片(Affymatix Rat 230.2.0)筛选出的大鼠早期肝癌中高表达的人同源基因GDF15(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进一步在人小肝癌组织中检测其表达水平以探讨其作为人小肝癌候选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方法:应用RT-PCR检测GDF15在大鼠早期肝癌结节中的表达以对芯片结果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采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对GDF15在随机配对的正常肝脏组织(n=10)与小肝癌n=10)中基因转录水平半定量和定量检测,同时用免疫组化鉴定其在正常肝脏组织n=10),癌旁组织n=26),小肝癌n=12)及大肝癌(n=14)中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GDF15在大鼠早期肝癌结节中较正常组织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芯片结果一致.在人小肝癌,其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2例小肝癌中10例表达强阳性,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于细胞浆与细胞外基质.结论:分泌性蛋白GDF15在人小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其具有潜在的小肝癌筛选价值.

  • GIT1和ERK1/2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成伟;刘锋;殷国勇;张宁;胡志毅;蔡卫华;任永信

    目的:研究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分子1(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GITl),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snal-regulated kinases 1 and 2,ERK1/2)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电镜观察缺血30 min再灌注不同时间段[A组(对照组)再灌注0 min、B组再灌注30 min、C组再灌注2 h、D组再灌注8 h]脊髓组织标本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脊髓标本中ERK1/2和GIT1的表达及其磷酸化,免疫共沉淀分析GIT1同活化的ERKl/2(phospho-ERK1/2,pERK1/2)相互作用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pERK1/2在神经细胞内的定位表达.结果:电镜结果显示D组脊髓神经细胞出现早期凋亡的征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RK1/2的表达、GIT1的磷酸化在C、D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均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GIT1-pERK1/2结合力在C、D两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ERK1/2明显滞留于C、D两组的脊髓神经细胞胞浆区内.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RK1/2的活化以及在胞核外区域的滞留可能导致了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而GIT1作为细胞浆内局部黏附蛋白同pERK1/2的结合可能导致了其在胞浆区的滞留.

  • 水通道蛋白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作者:刘锦源;张石江;金宇;王媚;解卫平;王虹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1(AQP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取肺腺癌组织30例及正常肺组织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QPl蛋白在肺腺癌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并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结果:AQP1散在表达于正常肺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在肺腺癌组织中AQP1大量表达于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肿瘤细胞膜、细胞浆;肺腺癌中AQP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多,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QP1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肺腺癌的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QP1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在正常组织中较低.提示AQP1可能与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 抗人类疱疹病毒6型南京分离株E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姜兰兰;姚堃;尹全章;茌静;周锋;卢士强;刘英霞

    目的:制备并鉴定人疱疹病毒6型(HHV-6)单克隆抗体.方法:用纯化的HHV,6南京分离株E5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O融合,经间接ELISA法筛选,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实验等方法鉴定单抗.并采用套式PCR法和ELISA法,在口腔癌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获得了一株分泌抗HHV-6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命名为JA9.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表明:其为IgGl亚类,轻链为K.用间接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单抗效价为1:500;单抗腹水滴度为1:8.0×104.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JA9单抗腹水与约75 ku HHV-6 E5病毒蛋白结合.口腔癌患者唾液的HHV-6阳性检测率结果分别是:套式PCR法60%.ELISA法40%.结论:成功制备并鉴定一株抗HHV-6南京分离株E5单克隆抗体,为HHV-6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快速诊断提供可能.

  • HO-1持续高表达对DA到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作者:黄国荣;李相成;浦立勇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ge-1,HO-1)在DA到Lewis大鼠肝移植中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DA到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实验分3组,各12对.A组供体术前24 h阴茎背静脉注射5ml/kg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组供体术前24 h阴茎背经脉注射HO-1诱导剂钴原卟啉(CoPP),C组供体给予HO-1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移植后持续予相同处理直至受体死亡.术后7天,各组处死6只,取外周血及肝脏标本,测定血清ALT,DBIL水平,组织病理观察排斥反应程度,RT-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移植物内HO-1 mRNA,Foxp3 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余观察生存期.结果:术后7天,B组血ALT,TBIL水平与A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示B组移植肝排斥反应程度轻于A,C组;B组HO-1和Foxp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强于A,C组;B组受体存活时间(29.83±1.40)天较A组(13.00±0.52)天与C组(11.67±0.42)天显著延长(P<0.01),而A,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移植肝HO-1持续高表达,可通过促进移植物内Foxp3表达增强,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减轻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

  • 血管加压素对心理性应激大鼠胃排空的影响

    作者:魏宜霖;汤洁;李镇楠;朱学江;戈应滨

    目的:观察中枢性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AVP)对应激所致大鼠胃排空变化的影响,探讨应激对胃排空的影响以及AVP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鼠置入盛有少量冷水的鼠笼中4℃放置4 h,制备大鼠急性心理性应激模型.造模前10 min,除对照大鼠外,其余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侧脑室注射AVP受体阻断剂组、静脉注射AVP受体阻断剂组和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大鼠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酚红排泄法测定大鼠胃排空率.结果:大鼠4℃放置4 h后,血浆中的ACTH和皮质醇水平显著增高,同时胃排空率显著加快.中枢注射AVP受体拮抗剂后,血液中ACTH和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伴随胃排空速度减慢.结论:寒冷刺激引起的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增强是胃排空速度增快的重要原因之一.AVP参与了上述过程.

  • 汉防己甲素联合顺铂对小鼠肝癌的局部治疗作用

    作者:涂云霞;孔炜伟;李晓林;李茹恬;禹立霞;刘宝瑞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联合顺铂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抑制效果.方法:建立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观察汉防己甲素和顺铂处理后各组小鼠移植瘤大小和体重变化.结果:汉防己甲素治疗组具有抑制小鼠移植性肝癌的生长作用,5 mg/kg和10 mg/kg的汉防己甲素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0.1%和47.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5 mg/kg和5 mg/kg的顺铂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5.8%和59.9%,而分别联合5 mg/kg的汉防己甲素后抑瘤率为73.6%和81.9%(P<0.05),分别联合10 mg/kg的汉防己甲素后抑瘤率为82.3%和91.4%(P<0.01);同时发现汉防己甲素与顺铂联合应用能增加顺铂的抑瘤率且无明显的毒性反应.结论:汉防己甲素、顺铂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汉防己甲素能增强顺铂的抑瘤作用.与顺铂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胞外区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作者:张大为;朱进;陈仁杰;冯振卿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胞外肽段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蛋白,并用该融合表达蛋白检测EB病毒相关鼻咽癌(NPC)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方法:用BamH I和EcoR I将含LMP1胞外区重组基因的质粒pMD18-LMPI双酶切后,克隆到pGEx4T-2中.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核酸序列分析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表达的蛋白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柱亲和层析纯化,纯化的蛋白经Westemblot法检测鉴定.结果: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为阳性,核酸序列分析正确.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2.2 ku,此抗原能够与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获得了LMP1胞外区重组基因表达的蛋白,并证明原核表达的LMP1胞外肽段保持了原有的抗原性,能够与EBV相关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肾移植早期组织学及IKKβ、NF-κB、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建军;贾瑞鹏;罗斐埜;朱佳庚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肾早期组织学及IKKβ、NF-κB、TNF-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成年SD大鼠为供受体,并随机分为以下三组:假手术组(A),剖腹探查后关腹;普通移植组(B),同种原位肾移植;缺血预适应组(C),供肾15 min缺血10 min灌注预处理肾移植.移植术后24 h,检测各组Scr、BUN水平及移植肾组织损伤程度,RT-PCR技术分别检测TNF-α, I κB激酶β(IKKβ)及NF-κB P65亚基的转录水平.结果:肾移植后24 h,与B组相比,C组肾小管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肾小管损伤指数P<0.05),TNF-αmRNA表达亦明显减弱(P<0.05);但B、C两组IKKβ及P65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B、C两组Scr、BUN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但两组间未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5 min/10 min缺血预适应能够明显减轻大鼠移植肾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TNF-α表达抑制,TNF-α/IKKβ/NF-κB P65正反馈信号阻断有关.

  • 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对PC12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

    作者:李静;汪溪洁;程洁;高蓉;肖杭;钱燕宁

    目的:研究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对PCI2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10、20、40μg/ml的毒素多肽作用于荧光染料DiBAC4(3)标记的PC12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监测细胞膜电位的实时动态变化,并观察钠通道阻断剂TTX(tetrodotoxin)预处理对毒素多肽膜电位效应的影响.结果:加入毒素多肽后PC12细胞膜电位呈去极化改变,3 min后达到大水平,5 min内趋于稳定.各浓度组毒素多肽作用细胞3 min后,所测得的标准化荧光强度值分别为1.375±0.048、1.504±0.034、1.839±0.022,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1 μmol/L TTX与PC12细胞共孵育20 min后再加入40μg/ml毒素多肽所测值为1.035±0.028,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毒素多肽的膜电位效应可被TⅨ完全抑制.结论: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可引起PC12细胞膜电位去极化,且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大,钠通道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PI3-K/Akt shRNA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张艳;高玲娟;邱文;任琎;赵聃;王迎伟

    目的:构建针对P13-K/Akt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DNA重组技术将针对大P13-K/Akt基因不同位点所设计的8个shRNA序列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Genesil-1中.在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后,用脂质体染至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来筛选佳沉默效率的shRNA.结果:限制性酶切及酸序列分析证明重组质粒正确.Western blot证实在重组质粒中shPik3c3-2、shAktl-4具有佳沉默效率.结论:成功构建了PK/Akt shRNA的真核表达质粒.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13-K/Akt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胃癌组织EGFR和COX-2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作者:肖炜明;施瑞华;丁岩冰;龚卫娟;薛艳;李强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并探究它们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47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的20例癌旁组织EGFR、COX-2的表达;用快速尿素酶诊断法和13C呼气试验两种方法检测胃癌患者H.pyliri感染状况.结果:胃癌组织中EGFR、COX-2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EGFR、COX-2在胃癌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有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EGFR、COX-2的阳性表达率较未感染的胃癌组织中高(P<0.01).结论:EGFR、COX-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有相关性;H.pylori感染可能上调胃癌组织中EGFR、COX-2的表达.

  • ERCC1 mRNA表达及基因多态性对胃癌辅助化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黄朝晖;华东;李莉华;茆勇;宋明旭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ERCC1)mRNA表达及118 C/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对奥沙利铂辅助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治术后胃癌患者62例,采用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进行辅助化疗.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RCCl mRNA水平.采用PCR,LDR(连接酶检测反应)检测ERCCI 118C/T基因多态.结果:62例胃癌组织ERCC1 mRNA表达水平的中位值为0.672;ERCC1 118 C/C、C/T和T/T基因型分别占51.6%(32/66)、43.5%(27/62)和4.8%(3/62).ERCC1 mRNA高表达组(>0.672)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携带C/T和T/T基因型患者与C/C基因型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CC1 mRNA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ERCC1 118C/T多态与预后无关(P>0.05).结论:ERCCI mRNA表达水平与接受奥沙利铂为主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关,可用于其预后预测.

  • 结核杆菌ESAT-6抗原多表位DNA疫苗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陈霞;徐闻欢;徐娟;赵聃;王迎伟

    目的:构建含3个结核杆菌ESAT-6抗原T细胞表位及Fh3配体基因的重组质粒,并使其在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中表达.方法:用计算机软件预测结核杆菌ESAT-6抗原的T细胞表位谱,选取3个T细胞表位,并以Ala-Ala-Tvr(AAY)序列作为接头,合成全基因序列,定向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及质粒plRES-FL.在酶切分析与序列测定后.用PEI转染至GMCs细胞,并行Western blot鉴定其体外表达.结果:核酸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Western blot证实该重组质粒能在体外GMCs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结核杆菌ESAT-6抗原多表位基因重组质粒.

  • 淤血预处理对大鼠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朱春富;徐皓;陈小平;戚美芬;纪俊标;高翔;孙立

    目的:研究淤血预处理对大鼠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淤血再灌注组、淤血预处理组和假手术组.通过阻断门静脉45 min、再灌注60 min制作小肠淤血再灌注模型.淤血预处理组在门静脉夹闭前先短暂夹闭门静脉5 min,开放5 min,并重复1次.假手术组不夹闭门静脉.于夹闭门静脉前、开放后15、30、45和60 min分别测定门静脉的血流量,再灌注后60 min取末端回肠组织分别作病理学检查、MPO和免疫组化ICAM-1测定.结果:淤血预处理组肠黏膜损伤较淤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且肠组织MPO活性和ICAM-1表达均低于淤血再灌注组,开放血流后门静脉血流量均明显升高.结论:淤血预处理对肠道淤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Livin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在胃癌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作者:丁清清;刘平

    目的:构建以Livin基因为靶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pGPU6/GFP/Neo/Livin,获得稳定沉默Livin基因的胃癌细胞SGC-7901/siRNA-Livin.方法:化学合成siRNA,Livin寡核苷酸,将其分别克隆进载体pGPU6/GFP/Neo,进行核酸序列测定.脂质体法转染SGC-7901细胞,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ivin基因在SGC-7901细胞中的沉默效率,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结果:酶切分析显示,所有质粒均为阳性重组载体,核酸测序表明合成的序列准确插入pGPU6/GFP/Neo载体,G418筛选基因转染SGC-7901细胞后形成稳定克隆.其中pGPU6/GFP/Neo/Livin-4转染后Livin mRNA沉默效率大于70%.结论:成功获得Livin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SGC-7901细胞Livin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转染胃癌细胞后获得SGC-7901/siRNA-Livin细胞克隆.

  • XPD75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NSCLC对GP方案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丁忠海;许林;高长明;吴建中;史美祺;冯继锋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PD75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 116例,所有病例化疗前抽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XPD751基因型,所有患者均为GP方案化疗.结果:①在肺癌患者中,XPD751 Lys/Lys、Lys/Gln和Gin/Gin基因型分别为94例(81.0%)、20例(17.2%)和2例(1.8%).经化疗后,44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37.9%.②XPD751 Lys/Lys、Lys/Gln和Gin/Gin基因型有效率分别为39.4%、25.0%、100.0%,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75,P=0.093).与携带Lys/Gln基因型患者相比,Lys/Lys基因型者对GP方案化疗效果无显著增加,调整性别、每龄、临床分期和细胞学类型后的OR=1.09,95%CI:0.95-1.51.③携带Lys/Lys基因型患者的恶心呕吐反应和脱发程度均高于Lys/Gln和Gin/Gin基因型患者(X2=4.032,P=0.045;X2=4.344,P=0.037).结论:XPD75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NSCLC对Gl方案化疗的敏感性无显著相关,但可作为预测GP方案化疗毒副反应的指标.

  • JWA基因-76G>C和454C>A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

    作者:朱慧;王美林;李春平;李爱萍;沈洪兵;韩素萍

    目的:探讨JWA基因多态性与江苏人群宫颈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27例宫颈癌患者和33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肿瘤者JWA-76G>C、454C>A和723T>G多态性的频率和分布.比较不同基因型携带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通过分层分析探讨初潮年龄、初次生育年龄和产次对患宫颈癌的影响.结果:JWA-76GC和454AA基因型均可增加罹患宫颈癌的危险性.携带3-5个危险等位基因者比携带0-2个等位基因者患官颈癌的危险性更大(OR=1.70.95%CI=1.20~2.42).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初潮年龄早、生育年龄晚和产次多且携带3-5危险等位基因者能增加患宫颈癌的危险性.本研究未发现JWA基因723T>G多态性与宫颈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JWA基因-76G>C和454C>A多态性显著增加江苏地区汉族人群患宫颈癌的危险性.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病毒复制负调控因子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在BCBL-1细胞和NIH/3T3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曹戌;华立新;冯宁翰;李久明;吕志刚;秦娣;卢春

    目的:分离克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编码的病毒复制负调控因子(Nagative factor,Nef)基因,并将其导入BCBL-I细胞和NIH/3T3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根据GenBank登记的Nef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PCR引物,在其5'端分别引入EcoR I和Sal I酶切位点;以含有Nef基因的pCINL质粒为模板,扩增Nef基因,经双酶切后克隆进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为了便于蛋白检测,在下游引物5'端引入Flag序列,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后分别瞬时转染BCBL-I细胞和NIH/3T3细胞,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从核酸和蛋白水平检测Nef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含Nef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核酸序列分析显示,克隆的Nef基因序列全长651 bp,与GenBank中登记的Nef基因序列100%同源,引入的Flag序列完全正确;RT-PCR和Western blot都在Nef预期位置检测到特异性条带.结论:HIV-1 Nef基因在BCBL-1细胞和NIH/3T3细胞中获得了正确表达.

  • NET-1表达与胃癌发展和预后关系

    作者:钱铮;陈莉;李杏玉;王桂兰;鄂群

    目的:研究NET-1基因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制备的NET-1抗体,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NET-1基因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NET-1表达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NET-1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强阳性表达率为56.98%,在癌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NET-1强阳性表达与癌分化(P<0.01)以及患者生存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3年、5年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期均显著低于其弱阳性组(P<0.05).结论:NET-1基因表达能较好地反映胃癌细胞群体增殖活性,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标记,能显著上调和促进癌进展.实验设计制备的NET-1抗体将能较好的用于临床肿瘤的研究.

  • 西班牙LENA动态血沉分析仪的可靠性评价

    作者:王笔金;雷忠英;张梅香;王建平;魏永越;张益红

    目的:评价西班牙LENA动态血沉分析仪检测血沉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随机抽取门诊患者117人,采用西班牙产LENA动态血沉分析仪分别以快速法与标准法和魏氏法测定血沉,对三种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快速法与标准法血沉测定值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586,P=0.559),快速法、标准法分别与魏氏法间血沉测定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3,P=0.002及t=4.636,P=0.000);快速法与标准法Kappa=0.904,Youden指数84.67%;快速法与魏氏法Kappa=0.847,标准法与魏氏法Kappa=0.856,Youden指数81.62%.结论:快速法与标准法假阴性率均较低(3.26%、1.14%),而假阳性率均较高(12.00%、17.24%).当快速法、标准法测定值接近界值时,建议做进一步检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