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ial University 남경의과대학학보(자연과학판)

  • 主管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64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7-4368
  • 国内刊号: 32-1442/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8-61
  • 曾用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杂志(自然科学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5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陈琪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Addenbrooke改良认知评估量表在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的价值初探

    作者:蔡荇;韦存胜;顾小花;程欣欣;张楚楚;王江波;孙琦;顾昊;徐俊

    目的:应用Addenbrooke改良认知评估量表(ACE-R)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方法:对某三甲专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4例PD患者行ACE-R评估.结果:24例PD中11例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异常与13例MMSE正常的患者比较,两组在年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病程、HoehnYahr分期及UPDRS-motor方面差异无显著性;24例PD中14例ACE-R异常与10例ACE-R正常的患者比较,两组间年龄差异无显著性,而在病程、Hoehn-Yahr分期及UPDRS-motor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ACE-R各分项中(注意和定向、记忆、语言流利性、语言及视空间)差异显著(P< 0.005).结论:ACE-R用作评估PD合并认知障碍的敏感性高于MMSE,较MMSE更适合用于PD患者的认知障碍筛查.

  • 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锌转运8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罗娜;杨涛;王知笑;张真稳;王艳;朱妍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T1DM)锌转运8自身抗体(ZnT8A)的关系.方法:选取初发的T1DM患者32例,10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常规生化指标、血清25(OH)D3水平、ZnT8A抗体的检测;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ZnT8A抗体滴度的关系.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25(OH)D3水平[(69.4±9.2)nmol/L]比较,T1DM组的血清25(OH)D3水平[(36.8±6.1)nmol/L]显著降低(P<0.01);在维生素D缺乏人群中,T1DM的患病风险增加(OR=3.16,95%CI:3.02~3.31);②根据25(OH)D3水平由高到低分为3组,结果发现空腹及餐后C肽水平逐渐降低(P<0.05);与维生素D充足组比较,维生素D缺乏组Zn8TA阳性率升高(P<0.05);③ZnT8A阳性率与25(OH)D3水平负相关(r=-1.036,P<0.05).结论:①T1DM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较低,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T1DM的患病风险增高;②血清25(OH)D3水平可能影响ZnT8A阳性率.

  • RRM1、BRCA1表达与ⅢB/Ⅳ期肺鳞癌患者GP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万一元;程劲松;惠红霞;王晓炜;吴健

    目的:观察肿瘤组织核糖核酸调节亚单位1(RRM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表达与ⅢB/Ⅳ期肺鳞癌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初治ⅢB/Ⅳ期肺鳞癌且体能状态(PS)评分0~2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患者入选本研究.人选患者均进行GP方案化疗,每3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1次疗效,共4个周期,无效者更换二线化疗方案.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RRM1、BRCA1表达.根据RRM1、BRCA1表达高低分为A组(RRM1-/BRCA1-)、B组(RRM1+/BRCA1+)、C组(RRM1+/BRCA1-)、D组(RRM1-/BRCA1+).评价疗效指标:客观反应率(RR)、总生存时间(OS)、肿瘤至进展时间(TTP).结果:①入组78例ⅢB/Ⅳ期肺鳞癌患者,RRM1、BRCA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4% (37/78)、51.3%(40/78),RRM1、BRCA1不同表达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8例患者A组22例,B组21例,C组19例,D组16例.化疗前4组间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RR分别为59.1%、38.1%、42.1%、43.8%; OS分别为(617.4±19.6)、(299.2±20.5)、(336.6±22.7)、(324.7±24.2)d;TTP分别为(274.9±21.8)、(138.8±18.0)、(172.3±17.3)、(167.3±19.8)d.其中A组的RR、OS及TTP均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9、0.000和0.000).结论:RRM1、BRCA1可作为GP方案疗效的预测分子;RRM1、BRCA1低表达的肺鳞癌患者,可能是GP化疗方案的优势人群.

  • 孕期骨营养监测对孕产妇骨健康的影响

    作者:钱芳;潘维君;尹晓兰;陶玲玲;冯晴

    目的:探讨孕期骨营养监测指导对孕产妇骨健康的影响.方法:将472例孕妇根据早孕建册日期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体质指数(BMI)、孕周、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从孕20周左右至产后42 d接受骨营养监测指导,包括定期超声骨密度检测、24h膳食调查及指导、科学补钙指导以及常规孕产期保健指导.对照组接受常规孕产期保健,定期监测超声骨密度.结果:①干预组(-0.83±0.56)和对照组(0.77±0.51)在孕中期的骨密度T值均比孕早期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但两组孕中期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129);②干预组孕晚期骨密度T值(-0.78±0.63)较对照组(-1.03±0.5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P<0.001);干预组产后42 d骨密度T值(-0.68±0.94)较对照组(-1.32±0.81)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0,P< 0.001).对照组的骨密度在孕期及产褥期呈下降趋势,而干预组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干预组难产发生率(11.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产期进行骨营养监测指导可有效改善孕产妇骨健康状况.

  • 菱形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20例报告

    作者:徐指斌;姚刚;殷俊;王秀岩;张杰;王立夫

    目的:总结应用菱形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菱形皮瓣修复因色素痣、体表肿瘤等切除造成的面部和躯干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监测标本的基底及切缘,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2年,皮瓣全部成活,瘢痕增生不明显,形态满意.结论:菱形皮瓣是修复一定范围内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其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 甲状腺手术围术期甲状旁腺激素监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平贤

    目的:观察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甲状旁腺素(PTH)与术后低钙血症的关系,为预防术后低钙血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2012年于本院接受甲状腺手术的372例患者为研究资料.分别检测围手术期的血清钙离子和PTH水平.结果:50例患者出现低钙血症,总发生率为13.44%,其中双侧全切除组低钙血症发生率高达100%,显著高于其他4组.一侧全切+对侧部分切除的低钙血症发生率为52.17%,显著高于其他3组.双侧全切除、双侧次全切除、一侧全切+对侧部分全切以及一侧全切+对侧次全切组术后1、2、3d血钙均显著低于术前,单叶次全切组术后1、2d血钙显著低于术前,但术后3d血钙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双侧次全切除及一侧全切+对侧次全切组术后1、2、3d血钙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双侧全切及一侧全切+对侧部分全切组术后1、2、3d血钙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单叶次全切组术后1、2、3d血钙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低钙血症和正常血钙患者术前PTH水平无显著差异,低钙血症患者切除标本后10 min、术后1、2d的PTH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血钙组.低钙血症切除标本后10 min PTH< 15 ng/L者占96%,术后l dPTH< 15 ng/L者占78%,且与正常血钙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手术本身会造成血清PTH的水平降低,是导致术后低钙血症的重要因素,甲状腺手术患者常规检测血清PTH的水平是预测术后低钙血症的有效方式.

  • T1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意义

    作者:甄福喜;张憬;王俊;赵飞;陈海兵;陈亮

    目的:探讨T1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1月276例行手术治疗T1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分布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76例中66例经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3.9%(66/276),高、中低分化NSCLC的胸腔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1%和33.7%,差异显著(P<0.05);②右肺中叶较右肺上叶、左肺下叶更易发生胸腔内淋巴结转移(X2=5.545,P<0.05和X2=5.402,P<0.05).66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各肺叶肿瘤均存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T1NSCLC中,右肺中叶较易发生胸腔内淋巴结转移,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且存在跳跃式转移的特点,故针对T1NSCLC行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非常必要的.

  • 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因素分析

    作者:杨士军;陆卫平;吴茜;谷静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因素.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45例单纯T2DM、44例T2DM+ NAFLD患者和24例对照组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游离脂肪酸(FF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同时检测和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PG)等一般生理生化指标,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二兀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结果:NAFLD与BMI、HOMA-IR、FPG、TC、TG、AST、ALT、GGT、FFA、CK18、TNF-α呈正相关;与SOD呈负相关;与FINS、HbA1c无相关;BMI、HOMA-IR、FFA、CK18与NAFLD病因高度相关.结论:NAFLD的发病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BMI、HOMA-IR、FFA、CK18为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江苏汉族24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及遗传关系研究

    作者:潘猛;居晓斌;陈奇;周蓉;陈子庆;周惠英

    目的:分析24个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在江苏汉族群体的基因多态性、基因频率和其他地域人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方法:取2011~2012年来自江苏省的262份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个体,对24个STR位点进行复合扩增,ABI3130自动基因分析仪进行片段分析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发现172个STR等位基因,其中DYS385b、DYS449基因座发现14种等位基因,单倍型共发现262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999 9,统计10个群体遗传距离Rst矩阵,提示江苏人群更偏向于以天津(-0.0018)、河南(-0.00176)、山西(-0.0016)为群体的中原人群,而与湖南(0.01754)和辽宁(0.01464)人群的遗传距离远(P<0.05).结论:获得具有江苏汉族人群特征的遗传学和法医学客观基础数据,对建立具有江苏地区特点的Y-STR数据库有重要意义.

  • 正常妊娠中晚期血脂系列指标变化的探讨

    作者:张铭;王慧艳;张一鸣;马纹

    目的:观察并分析正常妊娠中晚期血脂代谢的特点.方法:选取孕24~28周、孕29~32周、孕33~36周、孕37~41周4组共345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游离脂肪酸(NEFA),并计算ApoA1/ApoB比值.结果:妊娠中晚期血清TG与NEFA水平变化趋势一致,随孕周增加而上升,在分娩前达到高峰(P<0.05);血清HDL-C、ApoA1水平和ApoA1/ApoB变化趋势一致,随孕周增加而下降(P< 0.05);LDL-C和TC水平随孕周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 0.001),在孕晚期37周前达高峰;ApoB、Lp(a)在孕中、晚期均变化不明显,4组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正常妊娠中晚期血脂代谢发生明显改变,各指标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应重视妊娠中晚期孕妇血脂水平检测.

    关键词: 妊娠 血脂 代谢紊乱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趋化因子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及α-硫辛酸的治疗作用

    作者:周莉;陆卫平

    目的:观察血清趋化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在糖尿病肾病(DN)不同时期的差异及α-硫辛酸治疗后水平的变化,探讨趋化因子与氧化应激在DN中的相关性及抗氧化应激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定量(24h-UAL)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24h-UAL< 30 mg/24 h)、早期DN组(24h-UAL 30~300 mg/24 h)和临床DN组(24h-UAL> 300 mg/24 h),3组患者均给予α-硫辛酸治疗4周,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清趋化因子[fractalkine (FKN)、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24h-UAL变化.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①糖尿病患者GSH-PX及SO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趋化因子与MDA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组治疗后血清趋化因子与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GSH-PX及SOD水平则显著升高;早期DN组及临床DN组治疗后24h-UA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前后临床DN组血清FKN、MCP-1及MDA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和早期DN组,GSH-PX及SOD水平则显著低于另两组(P<0.05);②趋化因子与MDA、24h-UAL、FPG、2h PG及HbA1c呈正相关,与GSH-PX和SOD呈负相关;MDA与趋化因子、24h-UAL、FPG、2hPG及HbA1c呈正相关,GSH-PX和SOD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结论:DN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24h-UAL及血糖水平显著相关,抗氧化应激治疗能降低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减少尿蛋白排泄,从而延缓DN的进展.

  • COX-2与MVD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谢智惠;王蕾;吕庆;金琳芳;陈进

    目的:研究COX-2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COX-2与CD31标记的新生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三阴性乳腺癌及51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石蜡标本中的COX-2和MVD的表达情况,并对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①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相比,三阴性乳腺癌组患者年龄偏轻、绝经前患者比例明显升高;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低,组织学分级为Ⅲ级的比例明显升高:②COX-2在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3%、58.0%,两者存在差异(P<0.05);③三阴性乳腺癌的MVD为183.73±25.64,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MVD为168.84±24.07,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④COX-2与MVD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分化差,恶性程度高,COX-2表达和MVD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显著增高,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检测COX-2和MVD可作为反映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参考指标,同时可考虑将COX-2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 DOX方案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魏尉;李东正;顾荣民;陈环球;文旭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希罗达(DOX)方案新辅助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1年3月本院确诊进展期胃癌的患者58例纳入化疗组,术前行DOX方案2周期,于化疗后14~21 d期间行手术治疗.同期收治的未经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58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确诊后2周内手术,术后根据胃癌的规范治疗原则行辅助化疗.结果:化疗组患者均完成术前新辅助化疗,化疗后评估: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32例,疾病稳定(SD)20例,疾病进展(PD)l例,总有效率为63.8%.R0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9%vs 63.8%,P<0.05),其中食管胃交界癌(EGC)CR 3例,PR 12例较远端胃癌CR 2例,PR 20例效果更加显著(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外周神经毒性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 vs l.7%,P>0.05),两组1年生存率均为100%,化疗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8%vs55.1%,P< 0.05).结论:D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尤其是食管胃交界癌,有效率高,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好,可缩小瘤体,降低分期,提高R0切除率,提高生存率.

  • 1型糖尿病儿童血MIF和MCP-1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卫霞;徐美玉;黄锋;张向东;蔡晋;申飞飞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儿童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以及白介素-18 (interleukin-18,IL-18)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54例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MIF、MCP-1、IL-18、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pH值检测,根据患儿有无酮症酸中毒分为DKA组和非DKA组,另选25例正常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疾病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病程患儿血中MIF、MCP-1、IL-18水平的差异,同时寻找血pH值、HbA1c与相关细胞因子间的关系.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IF、MCP-1、IL-18水平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显著升高(P<0.01),而IL-18在DKA组中的水平高于非D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程小于1年患儿MIF、MCP-1、IL-18水平高于病程大于1年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③直线相关分析显示MCP-1与pH、HbA1c正相关(P< 0.05),lg(MIF)与pH、HbA1c无相关性(P>0.05).结论:MIF、MCP-1、IL-18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水平较正常儿童高,新发病者尤其明显,该类细胞因子参与了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MCP-1可联合糖化血红蛋白评价患儿近期血糖水平.

  • Kimura法与Warshaw法在保留脾脏胰腺体尾部切除术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眭昕;李盈;陈永亮;张文智

    目的:比较Kimura法及Warshaw法在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SPDP)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2月~2013年4月32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Kimura法20例,Warshaw法12例.比较两种手术操作过程、安全性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Kimura法和Warshaw法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胰漏发生率、腹腔内出血发生率、切口感染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脾脏胰腺体尾部切除术中Warshaw法与Kimura法同样安全可行.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伴肌酶增高的相关因素和特点

    作者:佟强;李红;谭娟;朱永芳;李雪琴

    目的:分析伴肌酶增高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肌酶增高的相关因素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肌酶增高和39例肌酶正常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肌酶增高组与肌酶正常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病因方面均无差别(P>0.05),肌酶增高组患者血清钙浓度明显低于肌酶正常组(P<0.01);肌酶增高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增高(P<0.01);经补钙治疗,肌酶增高组患者血清肌酶水平逐渐降至正常.结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钙浓度降低导致肌酶增高.

  • 沉默乙酰肝素酶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新;龚中坚;於俊

    目的:探讨siRNA干扰沉默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对人腺样囊性癌SACC-M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人HP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质粒表达载体转染至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选出对HPA沉默效果佳的质粒,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通过划痕损伤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实验检测RNA干扰沉默HPA表达后对SACC-M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重组质粒pGPH l/GFP/Neo/HPA-siRNA显著降低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干扰组中穿透Transwell小室基质的SACC-M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划痕损伤实验结果显示,干扰组与对照组细胞迁移距离比较,24、48 h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人SACC-M细胞中HPA的mRNA和蛋白表达,可抑制SACC-M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HPA可能是治疗人类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一个新靶点.

  • 大鼠补体C5a蛋白真核、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体外表达的鉴定、纯化和生物学活性分析

    作者:季明德;单锴;庞蓉蓉;赵聃;王迎伟

    目的:构建带His标签的大鼠补体C5a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C5a和原核表达载体pET-21a-C5a,分别观察其体外表达情况,将C5a蛋白纯化后分析其生物学活性.方法:以RT-PCR方法从大鼠肝细胞中扩增出大鼠补体C5a基因全长cDNA序列,在序列的N端添加6个组氨酸His标签后,插入含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用脂质体法转染HEK293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C5a蛋白的表达水平;以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C5a为基础,将大鼠补体C5a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1a,体外检测C5a蛋白的表达情况,之后再行Ni2+螯合亲和层析柱纯化C5a蛋白.以C5a刺激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C5a刺激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不同时间,RT-PCR测定其产生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RT-PCR扩增出了大鼠补体C5a基因;并成功构建了pIRES2-EGFP-C5a重组质粒,体外成功转染入HEK293细胞,并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但免疫印迹法未能检出C5a蛋白的表达;另成功构建了pET-21a-C5a原核表达载体,并在体外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到了C5a蛋白表达.另用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带His标签的C5a蛋白,证实C5a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呼吸氧爆发.结论:成功构建了大鼠补体C5a真核和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可测到C5a蛋白的表达,且C5a蛋白具有相应的生物学活性.

  • 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

    作者:倪庆锋;孔连宝;刘静;蔡卫华

    目的:探讨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ROCK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在肝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ROCK1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肝癌细胞系及正常人肝细胞中ROCK1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ROCKI蛋白的表达量,并通过在肝癌细胞株中过表达及干扰ROCK1分析ROCK1蛋白对肝癌细胞转移的作用.结果:60对样本中有42对ROCK1的mRNA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高于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肝癌组织中ROCK1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在体外肝癌细胞的功能实验中,过表达ROCK1能促进HepG2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而干扰ROCK1的表达能减少SMMC-7721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结论:ROCK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过表达ROCK1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ROCK1可能成为临床治疗中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靶点.

  •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温恬;迟莹;张黎;张文帅;彭海燕;史智扬

    目的:构建甲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293T细胞以表达其编码的蛋白.方法:从南京分离株H7N9流感病毒[A/Nanjing/1/2013(H7N9)]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NS1全长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构建pMD18-T-NS1质粒,以pMD18-T-NS1质粒为模板扩增NS1基因.双酶切NS1基因PCR产物与PXJ40-MYC后,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XJ40-MYC-NS1,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质粒转染到293T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鉴定NS1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双酶切、测序鉴定证实NS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法可见NS1基因编码蛋白的成功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H7N9非结构蛋白NS1真核表达载体,该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后期建立稳定表达NS1蛋白的细胞模型和NS1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及IL-12/IL-10细胞因子平衡与妊娠免疫耐受

    作者:王萍萍;王增艳;代秀云;王增芳;王培英

    目的:观察妊娠不同时期胎盘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表达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2的分泌情况,探讨其在妊娠免疫耐受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机械分离中期妊娠(21周±3天,19例)及足月妊娠(39周±5天,25例)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ELISA法检测其分泌IL-10、IL-12的水平;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IDO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以CCK-8法检测其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不同.结果:足月妊娠较中期妊娠胎盘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的IL-12,但IL-10及IDO的表达较之明显减低;并且,足月妊娠较中期妊娠胎盘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更强.结论:中期及足月妊娠胎盘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参与维持妊娠免疫耐受及分娩发动可能与其调节IL-12/IL-10细胞因子平衡及影响IDO的表达有关,但IL-12/IL-10细胞因子平衡与单核-巨噬细胞IDO表达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甲磺酸桂哌齐特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邹浩军;林莉莉;孙雪竹;魏伟

    目的:观察甲磺酸桂哌齐特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线拴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甲磺酸桂哌齐特组(20、40、80 mg/kg)和马来酸桂哌齐特组,观察药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脑梗死体积和对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甲磺酸桂哌齐特(40、80 mg/kg)可减少缺血再灌后脑梗死体积,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P<0.05);同时可减轻脑组织神经元核固缩、溶解和脑细胞肿胀.与马来酸桂哌齐特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甲磺酸桂哌齐特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冰片与顺铂联用对Eca109(DDPr)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戴翠萍;张徐宁;薛彩萍;季宁东

    目的:探讨冰片与顺铂(cisplatin,DDP)联用对耐DDP的食管癌细胞Eca109(DDPr)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递增药物浓度持续作用诱导法建立耐DDP的食管癌细胞Eca109 (DDPr),将冰片联合DDP作用于Eca109(DDPr)细胞,MTT法检测Eca109(DDPr)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递增药物浓度持续作用诱导6个月后,细胞可以在含1 μg/ml DDP的培养液中稳定生长,其对DDP的耐药指数为15.886;单用冰片浓度≤1.560μg/ml时,对Eca109(DDPr)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但与1μg/ml DDP合用能显著促进DDP对Eca109(DDPr)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并促进DDP诱导Eca109(DDPr)的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表现为G1期细胞明显增多(P<0.05),S期细胞、G2期细胞明显减少(P<0.05),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冰片促进DDP对Eca109(DDPr)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改变Eca109 (DDPr)细胞周期、增加细胞凋亡有关.

  • 幽门螺杆菌新毒素Tip-α对IL-8、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王凯;郝波;张国新;施瑞华;程文芳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Tip-α)对细胞因子白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从HP的26695菌株扩增位于H.pylori0596的Tip-α基因,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Tip-α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鉴定.以不同浓度的Tip-α作用于胃上皮细胞GES-1,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GES-1细胞中IL-8、TNF-α、IL-1β表达变化.以四氢吡咯烷(PDTC,NF-κB特异性的抑制剂)阻断NF-κB信号通路后,检测Tip-α作用GES-1后IL-8、TNF-α、IL-1β的表达变化.结果:用Western blot检测纯化蛋白,抗Tip-α抗体可与纯化蛋白特异性结合.Tip-α刺激细胞后细胞因子IL-8、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较刺激前明显升高,刺激前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C作用后再给予Tip-α刺激,细胞中IL-8、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与无PDTC作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Tip-α可使细胞因子IL-8、TNF-α、IL-1β表达明显升高,在HP致炎中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能通过NF-κB途径.

  • PEDF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调控的体内外研究

    作者:刘恬;项道满;江福能

    目的:探讨在体内及体外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生长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内研究用ELISA法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眼房水PEDF浓度,术中取前囊膜标本检测LEC密度,分析PEDF水平与LEC数量、白内障类型的关系;体外研究,加PEDF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HLE-B3),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通过Annexin VFITC/7-AAD双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结果:120例白内障患眼房水PEDF浓度为(156.2±41.2)ng/ml,中央区前囊下LEC密度随房水PEDF水平下降而降低(r=0.556,P< 0.01),控制年龄因素后仍呈正相关(r=0.387,P<0.05),皮质型白内障房水PEDF浓度较核硬化型更低(P<0.05);体外培养的LEC细胞株加入PEDF后,细胞生长明显加快(F=187.33,P<0.01),细胞凋亡被显著抑制,凋亡率从13.50%降为2.08%(t=7.90,P< 0.01),细胞分裂活性增强,G2期+S期细胞比例从28.54%升为54.05%(t=6.32,P< 0.01).结论:人眼内PEDF可能作为LEC营养因子发挥细胞周期调控和抗凋亡的重要作用,参与晶状体生理性状维持和白内障发生发展.

  • 食管癌细胞株中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鉴定

    作者:汪建林;孙志强;于静萍;孙苏平

    目的:用无血清培养基方法从人食管癌细胞株KYSE-150、TE-1中分离富含肿瘤干细胞的细胞球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运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KYSE-150、TE-1细胞,观察细胞球的生成及在有血清培养基中的分化情况,利用MTT法以及Transwe11小室法研究食管癌细胞球的增殖情况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子标志CD44、CD271的表达.结果:KYSE-150、TE-1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条件下可以获得可稳定传代的细胞球,细胞球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高于其亲本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下KYSE-150细胞球中CD44+、CD271+、CD44+CD271+细胞分别为(64.92±11.04)%、(28.27±6.79)%、(24.07±5.39)%,均显著高于亲本细胞[(37.04±6.30)%、(3.69±0.49)%、(1.64±0.11)%,P均< 0.05].TE-1细胞球中CD44+、CD271+、CD44+CD271+细胞占(6.41±0.87)%、(2.58±0.17)%、(0.27±0.53)%,均显著高于亲本细胞[(1.87±0.18)%、(0.44±0.10)%、(0.09±0.02)%,P均<0.05].结论: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可以从KYSE-150、TE-1细胞系中分离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食管癌细胞球,CD44、CD271分子可能是食管癌干细胞的标志.

  • TCP1-β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刘亚伟;赵明;刘刚;邓新军;何敏毅

    目的:探讨TCP1-β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AIPC)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激素依赖性的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和雄激素非依赖性的前列腺癌细胞系PC3作为模型,用不含酚红的培养基和活性炭吸附过的血清培养LnCap和PC3细胞,检测其对雄激素的依赖性;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PC3-Ad和LnCap细胞的TCP1-β表达,Q-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CP1-β的表达变化;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可能参与TCP1-β调控AIPC增殖的信号通路.结果:①撤除雄激素后,LnCap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而PC3细胞增殖未受明显影响;②转染TCP1-β的siRNA后,PC3-Ad和LnCap细胞的TCP1-β表达受到显著抑制(P=0.002,P=0.006);③PC3-Ad的TCP-β表达受到显著抑制后,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P=0.015),但是细胞没有出现明显凋亡;TCP1-β表达抑制对LnCap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④TCP1-β可能参与了PI3K/Akt信号通路对AIPC增殖的调控作用.结论:TCP1-β过表达可能参与了AIPC细胞的增殖调控.

  • 小鼠皮下和内脏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的建立

    作者:俞静;刘娟;丁国宪

    目的:探索小鼠皮下和内脏前脂肪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取C57BL/6J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和附睾旁内脏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过滤法获得梭形细胞,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诱导分化后用油红O染色法染色定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成脂功能标志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培养出的梭形细胞成分均一,增殖旺盛,诱导后分化率高,经油红O染色证实分离获得的前脂肪细胞可以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成脂功能标志基因Fabp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结论:从C57BL/6J小鼠腹股沟皮下和附睾旁内脏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出具有很强增殖、分化能力的皮下和内脏前脂肪细胞,这种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的建立为在体外进一步研究皮下、内脏脂肪功能的差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雷公藤甲素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侵袭转移的初步研究

    作者:黄骁昊;周雪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雷公藤甲素干预HEC-1B细胞后,以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9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随着雷公藤甲素作用时间的延长,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9的表达逐渐降低,HEC-1B细胞的侵袭能力亦逐渐下降,呈时间依赖性.结论:雷公藤甲素能通过下调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HEC-1B细胞的侵袭能力.

  • 新生小鼠颅盖骨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的建立

    作者:盛云露;吕珊;祁寒梅;俞静;丁国宪

    目的:探索新生小鼠颅盖骨间充质于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取新生小鼠颅盖骨,采用胶原酶消化获得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通过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流式测定细胞表面标志来分析细胞纯度,对细胞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并分别予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定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标志基因Osteocalcin及成脂标志基因PPARγ、Fabp4表达情况.结果:培养出的纺锤形细胞均一性好、增殖能力强.流式测定细胞表面标志显示细胞纯度好,高表达CD29、CD44,几乎不表达CD34、CD45.诱导分化后分化率高,茜素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分别可见较多矿化结节及脂滴,荧光定量PCR显示随分化相关标志基因均明显增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新生小鼠颅盖骨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模型,为迸一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奠定基础.

  • 颈部霍奇金淋巴瘤混合重度肉芽肿性炎超声表现1例报告

    作者:陈桂芹;陈修娟;吴萌萌;张娟;陈盛;杨振宇

    霍奇金淋巴瘤(HL)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0%~20%,好发于青年人,发病年龄一般是15~27岁,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颈部或锁骨上无痛性进行性肿大(60%~80%)为首发症状[1].1 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半年前发现双侧颈部多发性包块,逐渐增大,曾在外院行抗炎治疗,部分肿块减小,但不久又增大.本院体检:双侧颈部多发性包块,以颈中部及锁骨上区较为突出,如鸭蛋大小,触之质中,较大者活动性差,无压痛.

  • 中国人群XRCC3 Thr241Met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荟萃分析

    作者:范烨;张闻;闫书山;张鹏军;王平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3(X-ray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3,XRCC3) 241位点(XRCC3 Thr241Met)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关系.方法:利用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XRCC3 Thr241Met的多态性与HCC关系的所有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合并所有纳入研究的优势比(odds ratios,ORs)值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根据人群分布地区及HBV慢性感染、吸烟暴露因素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并分析组间异质性的可能来源.结果:本文共纳入从2008~2012年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5篇,共计HCC患者1 741例,对照2 596例.①在中国人群中,XRCC3 Thr241Met的T等位基因及变异基因型与HCC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生(ORT vs C=1.84,95%CI:1.19~2.85,POR=0.003;ORTT vs CC=4.71,95%CI:2.14~10.34,POR<0.001;ORCT vs CC=1.59,95% CI:1.07 ~2.36,POR=0.022;ORTT vs CC+CT=4.21,95% CI:2.21~8.00,POR<0.001;ORCT+TT vs CC =1.83,95%CI:1.11~3.00,POR=0.017);②在广西人群中,携带XRCC3 Thr241Met的变异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个体,其HCC的易感性明显升高(ORT vs C=2.23,95%CI:1.32~3.77,POR=0.003; ORTT vs CC=5.74,95%CI:2.33~14.14,POR< 0.001;ORCT vs CC=1.91,95%CI:1.23~2.99,POR=0.004;ORTT vs CC+CT=4.63,95%CI:2.20~9.76,POR< 0.001;ORCT+TT vs CC=2.29,95%CI:1.26~4.18,POR =0.007);③未发现XRCC3 Thr241Met的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病的2种危险因素HBV慢性感染、吸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在中国人群尤其是广西人群中,XRCC3 Thr241Met的基因多态性与HCC的发病风险有关,但不存在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正常成人侧脑室高场MRI体积形态测量及角度量化初步研究

    作者:徐敏;怀德

    目的:在区分侧脑室标志点的基础上,测量青年人、中年人及老年人正常侧脑室前角部、体部、后角部体积、角度.方法:应用3.0T MRI对60例健康成人(按年龄分为青、中、老年组,每组各20例)行侧脑室轴位的T2-MR扫描,确定标志点后对侧脑室分割.测量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侧脑室体积、角度,所得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作三维重建.结果:受试者侧脑室分割各标志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尾状核头、膜络裂等均能清晰显示.老年组侧脑室前角部、体部、后角部及整体体积均大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中年组总体积稍大于青年组,但仅前角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与中年组比较,前角部及后角部体积、侧脑室左、右前角角度以及左、右侧颞角宽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侧脑室标志点的确认原则,提出的标志点为侧脑室形态体积、角度的标准化测量提供了基础,其测量正常值有助于疾病诊断或为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

  • CT及MR图像特征在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晓泉;吴飞云;张廉良;刘虎;邵庆;张智弘

    目的:评估CT及MR图像特征在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79例眼眶肿瘤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眼眶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位置、累及象限数量、骨质破坏、T1及T2信号、T1及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及CT值之间的相关性,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9例眼眶肿瘤包括良性肿瘤49例及恶性肿瘤3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形态、肿瘤边界、肿瘤位置、骨质破坏及T2信号与眼眶肿瘤良恶性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破坏及T2加权呈等信号是判断眼眶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结论:眼眶CT及MR可以清晰地显示眼眶肿瘤.若眼眶肿瘤合并骨质破坏或T2加权呈等信号,则恶性可能大.

  • SPECT/CT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腺体定位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袁孝军;李永军;徐兆强

    目的:分析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甲状旁腺腺体定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SHPT患者常规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MIBI平面),共出现46处甲状腺床外的异常放射性摄取灶,对颈部及床外异常摄取灶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根据手术病理结果比较MIBI平面、SPECT/CT对甲状腺床位置甲状旁腺(常位甲状旁腺)与异位甲状旁腺在敏感性及假阳性方面的差别.结果:MIBI平面及SPECT/CT对常位甲状旁腺敏感性相似(63.9% vs 67.0%,P>0.05),SPECT/CT的假阳性百分比低于MIBI平面(3.0% vs 18.4%,P<0.05),MIBI平面及SPECT/CT对异位甲状旁腺敏感性均为92.5%,SPECT/CT对异位甲状旁腺的假阳性百分比低于MIBI平面(2.6%vs 19.6%,P<0.05),SPECT/CT对异位甲状旁腺敏感性明显高于常位甲状旁腺(92.5% vs 67.0%,P<0.05).结论:SPECT/CT检查不能明显提高对甲状旁腺腺体定位诊断的敏感性,但明显减少假阳性,尤其对异位甲状旁腺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