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眼科学报杂志

眼科学报

眼科学报杂志

Eye Science 안과학보(영문판)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0.2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0-4432
  • 国内刊号: 44-111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46-304
  • 曾用名: 眼科学报,眼科学报(英文版)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葛坚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雪玲;蔡燕文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6例(36眼)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设36例(3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为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水肿、房水混浊、纤维素样渗出、瞳孔后粘连、后囊混浊等前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老年性白内障,但经过正确处理,总体预后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33 mmol/L以下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的;术中尽量减少器械在前房的操作次数,减少对角膜内皮和虹膜的损伤,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使用激素眼药水滴眼,有效活动瞳孔,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 板层角膜移植镶嵌术治疗角膜穿孔

    作者:陈穗桦;王登珍;王华;姜涛;黄振平

    目的:通过对角膜深层异物剔除术后发生角膜穿孔的患者实施板层角膜移植镶嵌术的临床观察总结,探讨角膜穿孔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2002年间5例因角膜深层异物剔除术后发生角膜穿孔、经保守治疗一周无效的患者进行板层角膜移植镶嵌术,对术后一年的临床随访观察资料进行总结讨论.结果:5例患者角膜穿孔均获得良好愈合,术后前房形成良好,眼前节炎症迅速控制,视力恢复快,经一年后视力达0.15~1.0,平均视力0.51.裂隙灯下检查角膜穿孔区轻度瘢痕性浑浊呈半透明状,余处角膜透明,均无新生血管.5例患者虹膜均无前后粘连.角膜曲率及角膜地形图显示轻度陡峭或扁平,无显著改变.结论:板层角膜移植镶嵌术是治疗角膜深层异物剔除术后角膜穿孔的有效方法.

  • 液氮冷冻治疗鳞屑性睑缘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林志洪

    目的:观察液氮冷冻治疗鳞屑性睑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几年在我院就诊的鳞屑性睑缘炎患者126例234眼,随机分为液氮冷冻治疗观察组65例120眼,每周2~3次治疗,6~10次为一疗程,同时滴用抗生素眼液及眼膏;药物治疗对照组61例114眼,采用滴抗生素眼液及眼膏和2%黄降汞眼膏,20~25 d为一疗程,经治疗二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64眼,有效30眼,无效26眼.有效、无效者继续治疗一疗程后治愈32眼,总治愈率80%,对照组治愈48眼,有效30眼,无效36眼,总治愈率42.11%,经统计学处理(X2=35.47,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液氮冷冻治疗鳞屑性睑缘炎有明显的疗效.

  • 固视野检查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功能的测量分析

    作者:叶雪莲;颜建华;陈绮文;苏金爱;林智

    目的:探讨固视野检查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方法:用视野弧计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进行固视野检查.结果:眼球运动不足为-4时,固视野在0°~15°之间;眼球运动不足为-3时,固视野在18°~28°之间;眼球运动不足为-2时,固视野在28°~38°之间;眼球运动不足为-1时,固视野在40°~43°之间;眼球运动正常时,固视野为45°~50°.结论:固视野检查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能准确而直观地显示各个方向眼球活动受限程度.

  • 眼眶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组织学与影像学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彩霞;魏锐利;蔡季平

    目的:分析眼眶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L)的临床病理组织学与影像学表现的特征,为该疾病的术前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5眼眼眶MALTL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特征.结果:发生于眼眶18例21眼,结膜2例4眼.术前进行CT、MRI和B超检查显示MALTL有特征性的改变.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本肿瘤均为B细胞起源,21眼单型免疫球蛋白检测阳性,其中15眼κ阳性,6眼λ阳性;15眼CD45RA阳性,18眼CD45RO弱阳性,23眼CD20阳性,24眼CD3阴性.结论:眼眶MALTL与其他部位MALTL有相似的病理形态特征,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得到早期诊断.

  • LASIK术后非接触性眼压测定值的改变

    作者:陈玉冰;赵刚平;潘美容;郑绮华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非接触性眼压计(noncontacttonometer,NCT)测量值的准确性.方法:对180例(256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手术前、后采用NCT测量患者的眼压,并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NCT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一年眼压下降(6.54±2.1)mmHg(1 mmHg=0.133 kPa).术后一年眼压下降值与角膜厚度减少及角膜前表面曲率的降低有关(P<0.01),建立二元回归方程如下:Y0.355+0.0342X1+0.365X2.Y:术前术后眼压差(mmHg),X1: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差(D),X2:角膜切削厚度(μm)结论:LASIK术后NCT眼压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术后所测量眼压与角膜切削厚度、角膜曲率有关.

  • 六至七岁儿童983只散光眼散光状态分析

    作者:龚春英;陈星宙;龚桦

    目的:对6~7岁视力低常儿童983只散光眼的散光状态进行分析.方法:对6~7岁视力低常儿童检查中检出的≥0.50D的983只散光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7岁视力低常儿童983只散光眼中复性远视散光占62.97%,,混合散光占23.19%;顺规性散光占90.34%,逆规性散光占0.41%,斜轴散光占9.25%.散光程度:0.50D~I.00D占37.03%,1.25D~2.00D占34.49%,2.25D~3.00D占18.62%,3.25D~4.00D占7.83%,≥4.25D占2.03%.双眼散光占80.77%,单眼散光占19.33%.结论:6~7岁视力低常儿童983只散光眼中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多见,散光轴向分布以顺规性散光为主.散光程度多在3.00D以下.

  • 2.6 mm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少斌;黄惠春;郑煜

    目的:观察使用Monarch(R)Ⅱ折叠推注系统,通过2.6 mm角膜切口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丙烯酸脂(AcrySof)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68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使用Monarch( 0)Ⅱ折叠推注系统通过2.6 mm角膜切口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AcrySof折叠式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2个月).结果:所有人工晶状体均能顺利植入眼内,没有发生人工晶状体断裂、擦痕、断襻或襻变形等情况,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0.12~0.25者8眼(11.8%),0.3~0.5者21眼(30.9%),0.6~1.0者36眼(52.9%),大于1.0者3眼(4.4%);随访期间出现黄斑囊样水肿2眼,无出现视网膜脱离和后发性白内障者.结论: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超声乳化吸除、低度数或负度数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Monarch(R)Ⅱ折叠推注系统可以将通常需要3.5 mm左右的切口减少为2.6 m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黄奕霞;李虹霓;黄梓材;林静君;陈佳音;李洪龙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将原发性翼状胬肉40只眼切除胬肉后,术中运用羊膜移植联合0.2mg/ml丝裂霉素,观察其术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随访6~18个月,39只眼角膜光滑,37只眼结膜光整不充血,2只眼轻度充血,1只眼复发,复发率为3%.结论:术中应用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能够达到进一步降低胬肉复发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葡萄膜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图像特征

    作者:蔡小于;刘杏;王岚;陈秀琦;钟毅敏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的图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UBM对20例36只眼在我中心诊断为葡萄膜炎的患者进行眼前段检查,包括前房、前房角、后房、睫状体及玻璃体基底部,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20例36只眼的UBM图像可显示不同的改变,主要有前房点状高反射回声影;虹膜前粘连或部分虹膜前粘连,房角关闭;虹膜后粘连、高度膨隆、瞳孔闭锁;后房团片状回声影;睫状体水肿、平坦部"雪堤样"片状回声影;玻璃体基底部点、线状高反射回声影.结论:UBM可显示葡萄膜炎眼前段不同的病理改变,可为葡萄膜炎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兵;张梅;林军军;王恩普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疗效观察.方法:应用日本产NIDEK 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78眼不同程度近视(-1.50-12.00D)行LASEK治疗,术后3~12个月对视力、屈光度及角膜雾样混浊(Haze)进行随访.结果:术后3~12个月96.2%裸眼视力均达到0.5以上,≥1.0者达92.3%,78眼后一次复查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为74眼,Ⅱ级Haze者为4眼.结论:LASEK是治疗近视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尚需临床进一步随访、观察,及基础理论的研究.

  • 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愈合观察

    作者:赖铭莹;唐仕波;李加青;刘杏;凌运兰;郑小平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愈合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了2001年1月~2003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5例(25只眼),所有病人均采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和16%全氟丙烷(C3F8)充填.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至少2周.采用裂隙灯、前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0CT)检查观察手术后1个月内的黄斑裂孔的关闭情况.手术后第1周内每天检查,14、21和28 d行常规裂隙灯前置镜检查;根据手术后玻璃体腔气体吸收的情况行OCT检查,当气体吸收超过50%,黄斑部露出时即行OCT检查.结果:25只眼中23只眼术中完整的撕除黄斑裂孔周围内界膜,2只眼未能完整撕除裂孔旁的内界膜.在手术后24~48 h,23只眼裂隙灯及裂隙灯前置镜检查未发现黄斑裂孔的形态,1个月内的OCT检查证实23只眼黄斑裂孔均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随访期间未发现裂孔再裂开现象.未闭合的2只眼均为手术中未能完整撕除内界膜眼,其中1只眼为3期黄斑裂孔,1只眼为4期黄斑裂孔,在随访期间未见裂孔关闭.术后早期黄斑裂孔关闭的23只眼的OCT形态主要表现为:正常的中心凹形态(简单闭合)15只眼(65.2%),桥样结构8只眼(34.8%).结论:大部分特发性黄斑裂孔在手术后早期即已关闭,提示特发性黄斑裂孔在形成过程中不伴局部的视网膜组织缺损或缺损极少,手术解除玻璃体,特别是内界膜的机械牵拉后视网膜可复位,裂孔闭合.

  • 玻璃体联合手术治疗并发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韦秋红;张运红;李颖;沈立台

    目的:探讨伴有严重晶状体混浊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需行玻璃体手术且伴有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8例(41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玻璃体切割、膜剥离、眼内激光、或长效气体填充、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病人手术前后视力变化,裂隙灯下检查眼前段情况,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病人视网膜情况及分析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术后36只眼视力提高,占87.8%.眼前节反应轻,并发症少.主要并发症有:高眼压1只眼,角膜水肿1只眼,虹膜红变1只眼,视网膜脱离1只眼.结论:玻璃体联合手术治疗并发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手术.

  • 光学离焦和形觉剥夺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

    作者:吴君舒;钟兴武;聂昊辉;黄娟;葛坚

    目的:观察光学离焦和形觉剥夺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22只20~40 d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13)、B(n=9)两组,给A、B组动物的一眼分别配戴散射镜片(diffuser)和-3.00 D作为实验眼,所有动物另一眼均配戴0.00 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散瞳检影验光、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双眼眼球生长和屈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A、B两组动物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形觉剥夺组动物实验眼的玻璃体腔长度较对照眼明显变长(P<0.01),光学离焦组动物实验眼的玻璃体腔长度与对照眼相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眼玻璃体腔增长速率比对照眼快;戴镜前A、B两组动物均呈远视状态,右、左眼屈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期内,所有猴眼均朝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形觉剥夺组和光学离焦组动物的实验眼比对照眼呈现出明显的相对或绝对近视状态(P<0.05).在观察过程中,所有猴眼的角膜中央区模拟角膜屈光力(Sim K值)均随时间而下降,戴镜前后,比较两组动物双眼Sim K值,均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光学离焦和形觉剥夺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实验眼均出现玻璃体腔增长的明显加快,形成相对或绝对的近视,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进程.

  • 灯盏细辛对NMDA所致的大鼠视网膜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石晶明;蒋幼芹;刘旭阳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EBHM)是否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导致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GCL)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54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B组(EBHM组),C组(生理盐水加NMDA组),D组(EBHM加NMDA组),每组各18只大鼠.C、D两组大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NMDA 10 nmol/2μl制成视网膜损伤模型,左眼玻璃体内注射相同剂量PBS液作为自身对照.B组及D组均在NMDA注射前7d起按15 mg·100 g-1·d-1剂量予6%EBHM腹腔内注射,C组予生理盐水0.5ml腹腔内注射.在NMDA处理后4,7和14 d处死动物剥取视网膜作全层铺片行BGCL神经元计数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双眼RGCL神经元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00).NMDA干预后4、7 d和14 d EBHM组RGCL神经元计数,双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生理盐水加NMDA及EBHM加NMDA组实验眼在以上各时段RGCL神经元计数与正常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左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眼14 d时RGCL神经元计数EBHM加NMDA组高于生理盐水加NMDA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4),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单独使用EBHM对正常大鼠RGCL神经元计数无影响,EBHM可对NMDA所致大鼠RGCL神经毒性提供部分保护作用.

  • 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基因突变热点分析报告

    作者:张新愉;刘奕志;罗莉霞;吴明星;程钢;胡斌

    目的:对一个来自广东兴宁的四代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热点的分析,了解这个家系在热点上是否有相应的改变.方法:该家系19名成员(包括患者8人,非患者11人)知情同意进入本研究.8例患者在中山眼科中心接受全面的眼部及全身检查,以排除存在白内障以外眼部及全身疾患.11例非患病亲属仅接受眼部检查.对这19例研究对象各抽取外周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针对国外文献报道(截至2003年1月为止)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10个基因(CRYAA、CRYAB、CRYBA1/A3、CRYGD、GJA8、CRYGC、CRYBB2、GJA3、MIP及BFSP2)的17个突变热点,设计引物使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片段覆盖这17个位点,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了解这19名研究对象在17个突变热点上是否有相应的序列改变.结果:19例研究对象,在国外文献报道的17个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突变热点,均未发现相应的序列改变.结论:初步排除这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与国外文献报道的17个突变热点相关.

  • 卡铂兔眼结膜下及全身注射后眼内药物浓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毛羽翔;吴中耀;林少芬;黎纬

    目的:全身静脉注射和眼结膜下注射化疗药物卡铂后检测眼内药物浓度,并比较两者的差别,为临床眼结膜下注射化疗药物卡铂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正常新西兰大白兔各4只,按18.7mg/kg经静脉注射和10mg/mt0.5ml右眼结膜下注射化疗药物卡铂,全身用药剂量是结膜下注射剂量的8倍.注射后1、2、3 h分别抽取房水和玻璃体样本0.2 ml,采用原子吸收光度法,用Z-8000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房水及玻璃体中卡铂的含量.所得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身用药后1、2、3 h房水和玻璃体卡铂含量分别为:140、330、180ng/ml和20、40、17ng/ml,结膜下注射后1、2、3 h房水和玻璃体卡铂含量分别为2 650、4 390、2 780μg/ml和160、250、110 ng/ml.结果显示结膜下注药后眼内房水及玻璃体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全身用药后的眼内药物浓度,全身用药和结膜下用药各时段眼内药物含量分别作t检验,P<0.01,各组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眼结膜下注射卡铂后眼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全身注射后的眼内药物浓度.眼结膜下注射化疗药物这一方式可增加眼内药物浓度,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局部化疗方法.

  • 地塞米松对小梁细胞粘附及吞噬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中国;张虹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小梁细胞的粘附及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地塞米松(10-7M,10-6M,10-5M)处理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3 d,消化、漂洗后加入用不同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包被的培养板中,37℃孵育90min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测定各组吸光度值反应粘附细胞的量;另外,以乳胶微球为标记,观察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对小梁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三种浓度的地塞米松均对小梁细胞与ECM粘附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对小梁细胞的吞噬功能亦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地塞米松对小梁细胞的粘附及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抑制小梁细胞的粘附及吞噬功能可能是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之一.

  • 蛋白激酶Cα在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高前应;葛坚;王智崇;陈慧怡;黄丹平;袁钊辉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的表达变化,探讨可能涉及ESC定向分化的信号机制.方法:ES-D3细胞株用不含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mouseleukemiainhibitoryfactor,mLIF)的ESC培养液培养4 d,形成胚胎体(embryoid bodies,Ebs),再分别种植于预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和直径100mm的培养皿,经5×10-7 mol/L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后,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NF-200来鉴定分化细胞的类型,在诱导后第1、3、5、7和14天用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KCα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诱导前免疫组化发现PKCα在ES-D3细胞有广泛的棕黄色的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和细胞膜明显;Western印迹发现PKCα出现一条蛋白印迹条带,分子量约为84kD;诱导后第3天,NSE和NF-200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诱导后Western印迹和RT-PCR方法都显示PKCα表达量急剧下降,以后逐渐升高,至第14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RA诱导ES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PKCα有独特的时空表达特点,它可能对ESC的分化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眼科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2008 01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7 0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