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外翻的短期疗效分析

    作者:徐子涵;孙天胜;汤宇;戴鹤玲;刘志杰;程明

    背景:外翻是常见的前足畸形,越来越受到矫形外科医生的重视,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外翻的疗效。
      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采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外翻患者47例(61足),男5例(7足),女42例(54足);年龄20~78岁,平均52.2岁。比较手术前后外翻角及第1、2跖骨间角纠正程度。采用AOFA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外翻角由术前42.6°减小至12.9°,平均减小29.7°。第1、2跖骨间角由术前18.4°减小至8.9°,平均减小9.5°。AOFAS评分由术前49.9分增加至术后86.2分,平均增加26.5分。并发症发生率10%。
      结论: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外翻可以获得较好的短期临床结果,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 外翻 Scarf截骨术
  • 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治疗外翻*

    作者:金开基;徐海林;付中国;张殿英;王天兵

    背景:外翻的手术治疗方式众多,传统Chevron有一定的手术操作局限性。
      目的:观察采用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治疗轻中度外翻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采用Chevron截骨对22例患者(28足)进行外翻矫正,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OFAS),术前、术后测量第1、2跖骨间角(IMA)和外翻角(HVA)变化以评估矫正程度,采用AOFAS前足评分和生活功能评分简表(SF-36)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22名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36个月(8~18个月),术前患者平均AOFAS评分(43.59±6.85)分,术后平均85.55±5.66分。术前患者平均SF-36量表评分(45.42±5.54)分,术后平均(83.23±8.81)分,两者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IMA术前13.80°±1.67°,术后6.70°±1.51°(P<0.01);HVA术前平均29.30°±2.78°,术后7.47°±2.82°(P<0.01)。结论: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治疗轻中度外翻手术操作技术简便,临床效果满意。

  • 点对点导向器在下胫腓联合分离准确定位置钉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王小平;郭胜;桂景雄;许国泰;欧钜伦;屠玉民;邓志成

    背景:AO组织推荐的下胫腓联合横向螺钉是目前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常用方法,然而该手术方法对术者经验要求较高和术中多次X线透视下完成,初学者需要经历较长的学习曲线。术中减少X线暴露、提高置钉准确和安全性、缩短初学者的学习曲线仍是临床医生所关切的问题。
      目的:自行设计研制一种点对点导向器,介绍其在下胫腓联合分离横向螺钉准确导向置钉的初步临床应用。
      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7例,以AO内固定原则为基础对踝关节及腓骨骨折解剖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复位后利用自行研制的点对点导向器进行下胫腓联合横向螺钉导向置钉。
      结果:本组7例患者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2±2.4)个月,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5例,良2例,可、差0例,优良率100%。
      结论:点对点导向器操作简便,可准确导向置钉,适用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固定。

  • 分期策略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

    作者:王建军;薛书玉;邢菜云;李大鹏;尤有峰

    背景:高能量pilon骨折的治疗仍是创伤领域的一大挑战。切开复位内固定是经典的手术方法,但若不顾及软组织条件过早手术,伤口感染、皮瓣坏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再手术率高。采用分期治疗策略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可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率,同时又不影响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目的:评价分期手术策略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16例高能量pilon骨折,男10例,女6例,年龄28~60岁,平均43.8岁。根据AO-OTA分型,所有病例均为C型,其中C2型9例,C3型7例,合并腓骨骨折13例。所有患者均在急诊一期行胫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积极抗感染、消肿治疗,并行CT检查明确关节受累情况。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二期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复查摄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相关并发症,同时以美国骨科足踝外科踝与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core,AOFAS)、模拟直观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踝关节伸屈活动度评估终治疗效果。
      结果: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5~14 d,平均(8.6±2.4)d。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7 d和10 d出现皮瓣边缘坏死,1例经伤口换药后愈合,另1例经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后愈合。本组共获13例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示骨折端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周。平均AOFAS踝与后足评分71.8±10.6分(45~88分),VAS评分2.4±2.2分(0~8分),平均踝关节伸12.4°±7.0°(0°~25°),屈25.7°±10.5°(5°~45°)。随访期间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12个月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疼痛症状明显,经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踝关节融合术。
      结论:分期策略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可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率,是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如此,高能量pilon骨折术后仍有一定的并发症率。

  • 改良Weil截骨手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的疗效评估

    作者:黄加张;马昕;王旭;张超;陈立

    背景:Weil截骨术常用于治疗第2-5跖趾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引起的跖痛症,但也经常出现并发症。目的:探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的疗效。
      方法:2009年至2011年采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32足,行45趾截骨。男10足,女22足。患足手术前后常规拍摄足正侧位X线片,测量跖骨长度,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Weil截骨术后跖趾关节畸形恢复正常关系43例,AOFAS评分术前(48.6±7.5)分,术后(85.9±6.5)分;跖骨截骨后短缩2~7 mm,平均4.3 mm。2例浮趾畸形,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复位后仍有半脱位。1例可折断钉过长疼痛。
      结论:改良Weil截骨能有效纠正第2-5跖趾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 钢丝环扎治疗MalloryⅠ、Ⅱ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

    作者:柴伟;陈继营;周勇刚;张国强;李静东;董纪元;许猛;任鹏;王岩

    背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为获得股骨假体更紧密的压配固定,常可导致股骨近端的纵行劈裂骨折。目的:探讨使用钢丝环扎处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的短期临床及放射学结果。
      方法:本文对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2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锥形非骨水泥股骨柄导致的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5岁。所有患者的骨折均使用钢丝环扎固定。同时,随机抽取2009~2011年使用相同股骨假体行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110髋)作为对照。随访并分别记录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1年、2年时的Harris评分,以及正位X线片股骨假体下沉距离。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时Harris评分、股骨假体下沉距离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使用钢丝环扎处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可明显增加骨折及假体的稳定性,在2年的随访中,其临床及放射学结果良好。

  • 第八届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国际论坛通知暨ASAMI China成立10周年庆典

    作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国际Ilizarov技术研究与推广学会中国组委会(ASAMI China),决定召开第八届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国际论坛暨ASAMI China成立10周年庆典,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1回顾总结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22年、ASAMI China成立10周年以来的临床应用与学术进展。2邀请这个领域国内、国外代表性的专家,做专题报告。

  •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侃;吴闻文;郭继东;任东风;李利;王华东;唐家广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椎旁肌功能的重视,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纳入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2.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但随访时均有丢失(P<0.05)。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矫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两组后凸角矫形丢失及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置钉容易,同时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明显减少了手术时间、手术创伤与出血,减轻了腰背疼痛。

  • 合并帕金森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晔;张保中;高鹏;张万利;张嘉;常晓;邹雄飞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合并帕金森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报道较少,缺乏相关的临床诊治经验。目的:探讨对合并帕金森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帕金森病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Jen-sen-EvansⅢ型3例,Ⅳ型6例,Ⅴ型5例。男4例,女10例;手术时年龄66~92岁,平均78.2岁。6例行滑动加压动力髋螺钉固定(含2例TSP接骨板),8例行髓内固定系统固定。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随访功能评定。
      结果:5例患者在术后1年内因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死亡;9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28.7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20.2分(16~2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76.3分(62~85分)。所有随访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骨折基本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髋内翻畸形、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及术后再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合并帕金森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如果手术方式和内固定种类选择适当,并注意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帕金森病对术后恢复影响较大,此类患者预后差于单纯髋部骨折患者。

  • HyProCure跗骨螺钉治疗成年人柔韧性扁平足早期疗效分析*

    作者:解冰;田竞;周大鹏;殷生良

    背景:成人柔韧性扁平足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距跗关节稳定机制这一概念的提出和HyProCure跗骨螺钉的发明,给成人柔韧性扁平足治疗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目的:评价HyProCure跗骨螺钉治疗成年人柔韧性扁平足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对27例(34足)成人柔韧性扁平足患者采用HyProCure跗骨螺钉实施距下关节稳定术治疗。男20例,女7例,年龄18~77岁,平均(33.8±11.6)岁。术后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并发症评估、X线和CT检查及基于PACS 5.0系统的图像测量,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进行术后疗效评定。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7±1.8)个月。除1例术后1个月因HyProCure脱出跗骨窦行更换手术外,余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一例永久移除HyProCure。手术前后距骨第1跖骨角(14.1°±6.0° vs 4.7°±2.8°,P<0.01)、跟骨倾斜角(16.1°±2.0° vs 20.4°±2.2°,P<0.05)、距舟覆盖角(24.9°±3.3° vs 15.0°±2.1°,P<0.01)和距骨第2跖骨角(32.3°±4.2° vs 14.6°±1.9°,P<0.01)改善明显,患足内侧纵弓高度显著提升(P<0.01),VAS疼痛评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提高了74.9%(44.2±11.1 vs 77.3±10.7,P<0.01)。
      结论:采用HyProCure跗骨螺钉治疗成年人柔韧性扁平足可以有效恢复正常足部骨性结构关系、手术创伤小、术后可早期负重、患足疼痛改善明显、功能提高显著,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Weil截骨术与Jacoby截骨术治疗应力性跖痛症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陈兆军;吴俊德;王正义

    背景:跖痛症是指发生于跖骨头下方的前足疼痛,可由解剖结构异常、病理性或医源性因素诱发。其病变主要是因为前足集中的局部应力负荷反复作用造成。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大部分跖痛症而言,采用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保守治疗无效,则可采取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恢复前足正常的应力分布。
      目的:探讨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与Jacoby截骨术治疗应力性跖痛症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跖痛症提供方法和依据。
      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应力性跖痛症患者65例,其中42例(63足)患者资料完整,得到随访,男8例(13足),女34例(50足);年龄39~78岁,平均56.3岁。单侧11例,双侧31例;病变于第2跖骨头下24例,第3跖骨头下11例,第2、3跖骨头下同时累及7例。合并跖趾关节脱位12例,外翻畸形16例,跖间神经瘤5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9例(32足),B组23例(31足)。A组采用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B组采用Jacoby截骨术治疗,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对手术前后局部疼痛症状、患者足底应力变化、足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种手术前后疼痛缓解均有显著性差异,以Weil截骨组疼痛缓解更明显,但两组间疼痛缓解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趾跖骨头下应力峰值明显下降。Weil截骨组,手术前后立位时和足跟抬高时的病变跖骨头下应力分别下降35%和51%;Jacoby截骨组分别下降25%和4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优,A组24足(占75%),B组22足(占71%);良,A组6足(占18.8%),B组5足(占16.1%);可,A组2足(占6.2%),B组4足(占12.9%)。A组优良率为93.8%,B组为87.1%。
      结论:对于应力性跖痛症患者,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与Jacoby截骨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确切的效果。但Weil截骨术手术操作技巧要求更高,Jacoby截骨术对初学者更易掌握。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个体需求灵活选择。

  • Wagstaffe骨折的手术疗效评估

    作者:鹿军;温晓东;梁晓军;赵宏谋;田锋;孙川

    背景:众所周知,踝关节骨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其治疗的金标准,然而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前韧带撕脱骨折在以往文献中鲜有报道。
      目的:探讨Wagstaffe骨折的诊断、评估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方法:本文收集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Wagstaffe骨折患者35例,均为Weber-B型踝关节骨折。男25例,女10例。按照Wagstaffe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27例,Ⅲ型6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复内固定术,术前术后进行影像学以及功能评分。
      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WagstaffeⅡ型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为常见,本报道中有27例(77.1%)患者为此类骨折。AOFAS评分由术前(26.4±8.1)分提高到术后(83.1±5.9)分,Maryland足部评分由术前(37.1±7.5)分提高到术后(82.1±5.9)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Leeds和Ehrlich的影像学标准优良率85.7%,无差病例。
      结论:Wagstaffe骨折Ⅱ型发生率较高,术中对Wagstaffe骨折进行准确的复位固定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 手术时机对胸腰椎骨折术后的影响

    作者:史玉林;王炳武;伦登兴;赵常海

    背景:目前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较多,如后路、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较多的争议。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术后改善率及手术并发症等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其中男60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8岁。压缩骨折58例,爆裂骨折26例。对术后改善率、优良率、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9.4个月(11.5~36个月)。损伤后72 h内手术32例(38.1%)分入A组;72 h后手术52例(61.9%)分入B组。两组比较术后改善率、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与72 h后手术组比较,72 h内手术组的优良率显著增高(P<0.05),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P<0.01)。手术时机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对于脊髓神经损伤较重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但应充分考虑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及其他危险因素,权衡利弊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 关节牵引术治疗创伤后踝关节炎*

    作者:周源;徐海林

    创伤后踝关节炎约占踝关节炎总量的70%,且多发生在年轻的、活动较多的患者中[1]。临床症状主要是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病理表现为透明软骨进行性改变,软骨下骨的硬化。发病机制为创伤引起关节内损伤以及关节囊和韧带损伤,从而造成了异常的关节负荷,引起关节内液压减少、关节软骨功能失调、软骨下骨增厚、刺激产生蛋白酶和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对于关节软骨的损伤,导致进行性的软骨退行性病变,后形成创伤后的骨关节炎[2,3]。

  • 足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杨金杰;曲家富;王良;刘爱文

    足舟骨骨折不多见,约占中足骨折的6%,而足舟骨体部骨折约占舟骨骨折的25%[1]。足舟骨是足内侧柱的一部分,位于足内侧柱的中央,作为足内侧柱的关键点在步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足舟骨骨折处理不当,会出现足内侧柱破坏、足弓塌陷,极易引起行走时无力、疼痛等临床症状。本文主要就足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不同固定方式对腱-骨愈合界面影响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刘建锋;李艳菊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已得到广泛应用,关于腱骨愈合状态的研究多集中在患肢功能恢复以及愈合程度及稳定性观察方面。
      目的:了解韧带重建过程中各种固定方式对肌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2009年7月至2009年9月以长白二号体重100千克左右的八头成年猪的双膝关节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动物实验,采用四种固定方式对腱-骨进行固定,包括纽扣接骨板悬吊固定、肌腱包裹自体松质骨方式、界面挤压螺钉固定、横穿可吸收钉固定,对手术后6周、12周时界面愈合的情况进行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纽扣接骨板固定模式腱骨界面愈合均匀,理论抗拉力大,相反固定物对腱骨界面干扰明显的界面愈合不理想,骨纤维细胞排列不整齐,理论拉力降低,尤其表现在界面挤压螺钉方面;对于有自体松质骨植入的在腱骨愈合过程中活性骨质坏死,无促进腱骨愈合的作用。
      结论:在腱骨愈合过程中界面固定方式对早期愈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悬吊固定方式腱-骨愈合界面形态学表现理想。

  • 双跟腱多发性结节性黄色瘤1例报道

    作者:张凤海;翟照;亢军强

    结节性黄色瘤多发生于脂质代谢异常患者,此类患者体内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好发于肘、膝、髋、踝等关节伸面,臀部,手足及肌腱等部位。病变呈多发性、对称性分布,肿块大小不一,可达5 cm以上,累及四肢小关节及肌腱者多见,双侧跟腱完全侵犯、范围广泛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双跟腱巨大多发性结节性黄色瘤病例。

  • 跟骨多方位截骨加植骨与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作者:赵恺;王军伟;梁晓军;田锋;王虎;温晓东

    目的:观察通过跟骨多方位截骨加植骨与距下关节融合术联合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
      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8月,27例跟骨陈旧性骨折患者行跟骨多方位截骨加植骨与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男21例,女6例,年龄22~47岁,均为单足损伤。采取跟骨外侧入路,取自体髂骨植骨,距下关节外融合及内固定。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与踝关节评分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21个月,平均18.4个月。患者8周部分负重,14周完全负重。,AOFAS评分自术前(35.6±7.9)分升至术后(83.8±7.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Bohler角、跟骨丘部高度及跟骨宽度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跟骨多方位截骨加植骨与距下关节融合术的联合治疗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行走疼痛的发生率,恢复后足的外形与功能。

  • 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治疗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疗效分析

    作者:谢鹤展

    目的:探讨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损伤采用全厚皮片原位回植的治疗效果。
      方法:10例上肢大面积皮肤撕脱损伤患者,采用清创后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术修复创面,观察术后疗效。
      结果:本组10例患者回植皮片全部存活6例,4例成活90%以上,皆无需再次植皮。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皮肤颜色接近正常,弹性良好,伤肢的色泽、外型、功能均恢复满意,感觉恢复良好。
      结论:脱套皮肤修剪成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是治疗肢体大面积皮肤脱套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距骨骨折

    作者:施忠民;薛剑锋

    距骨是连接下肢和足部的枢纽,肩负重力传递和运动的耦联,是足部重要的功能单位。距骨位于踝穴内,分别与胫骨远端关节面,跟骨前、中、后关节面和舟状骨形成胫距关节(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周围韧带附着众多,外形不规则,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其表面约超过2/3的区域为关节软骨所覆盖,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内侧三角韧带、关节囊、跗骨窦、外侧距跟韧带及颈体交界处的踝关节前方关节囊。距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足部骨折的3%~6%,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上易漏诊和误治,因此对于骨科医生而言距骨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移位的距骨骨折,手术治疗是目前的共识。手术治疗的原则为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在保护血运的前提下解剖复位,稳定固定,从而获得快速良好的功能康复,以避免二期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坏死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 踇指外翻矫形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作者:王正义

    文献报道,外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55%。由于外翻患者个体之间病理变化的差异性和手术方式的多样性,即使有经验的足踝外科医生,也有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术者若不遵循外翻矫形的原则进行手术,将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前人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防止外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应该了解外翻矫形中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的方法。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简介

    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成立于1999年,在姜保国主任的领导下,现为拥有50张病床,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及在读研究生26人的集临床诊疗和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北京大学博士点学科。年门急诊量25000余人,住院病人1300余人,手术1500余例。

  • 执行主编简介

    作者:

    姜保国,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北京大学骨科学术带头人、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主任。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