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ic Medicine(Electronic Edition)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2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5-2007
  • 国内刊号: 11-931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宁利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角膜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美娟

    目的:探讨角膜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五官科于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44例(44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2例(22只眼)。治疗前进行常规角膜刮片检查以明确诊断。观察组给予角膜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那他霉素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视力恢复情况及角膜溃疡直径以均数±标准差( 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按照显效、有效和无效分为3类数据,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真菌阳性率以例数和百分率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34±2.11)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32±3.0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为(0.42±0.07),对照组患者的视力为(0.39±0.03),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 P<0.05)。治疗1个疗程(30 d)后,观察组患者的角膜溃疡直径为(3.34±0.47)mm,对照组患者的角膜直径为(4.21±0.6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观察组显效者15例(15只眼),占68.18%;有效者6例(6只眼),占27.27%;无效者1例(1只眼),占4.55%;对照组显效者8例(8只眼),占36.36%;有效者10例(10只眼),占45.46%;无效者4例(4只眼),占18.1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74,P<0.05)。观察组真菌培养为阳性者21例(21只眼),阳性率为95.46%;其中镰刀菌感染者11例(11只眼),曲霉菌属感染者6例(6只眼),链格孢霉感染者4例(4只眼),未知菌属感染者1例(1只眼);对照组真菌培养阳性者18例(18只眼),阳性率为81.82%;其中镰刀菌感染者12例(12只眼),曲霉菌属感染者7例(7只眼),链格孢霉感染者1例(1只眼),未知菌属感染者1例(1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3,P<0.05)。结论角膜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那他霉素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眼部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评价不同药物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霄雅;赵跃华;崔建萍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观察不同药物对眼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联合视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等检查方法,对临床上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辅助药物进行客观评价。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80例(80只眼) POAG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4组:无药物对照组、口服复方血栓通组、口服辛伐他汀组及口服甲钴胺组,每组各20例(20只眼)。对所有患者进行视力、眼压、CDFI、视野及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查等。自分组之日起,各组患者分别按其组别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辛伐他汀及甲钴胺片。分别在用药后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各组患者的上述检查结果。4组患者眼动脉( 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体后短动脉(SPCA)的各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SNK的方法进行不同时间段的两两比较。结果无药物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O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分别为(30.45±7.76)cm/s、(29.78±5.67)cm/s及(30.61±8.98)cm/s;OA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分别为(5.98±3.43)cm/s、(6.01±2.79)cm/s及(5.87±2.73)cm/s;OA的血流阻力指数(RI)分别为(0.81±0.07)、(0.80±0.05)及(0.82±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1.78,1.45;P>0.05)。无药物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CRA的PSV分别为(8.42±2.11)cm/s、(9.18±3.67)cm/s及(8.63±2.98)cm/s;CRA的EDV分别为(2.68±1.43)cm/s、(3.41±2.09)cm/s及(3.21±1.73)cm/s;CRA的RI分别为(0.84±0.05)、(0.85±0.07)及(0.8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7,1.96,1.23;P>0.05)。无药物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SPCA的PSV分别为(10.45±2.79)m/s、(78±3.61)m/s 及(91±4.94)m/s;SPCA的 EDV分别为(2.96±1.43)m/s、(3.31±1.79)m/s及(3.24±2.13)m/s;SPCA的RI分别为(0.69±0.05)、(0.72±0.07)及(0.70±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2,2.01,1.72;P>0.05)。复方血栓通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OA的PSV分别为(29.43±5.35)cm/s、(29.73±4.63)cm/s及(30.72±7.38)cm/s;OA的EDV分别为(5.28±3.57)cm/s、(5.57±3.05)cm/s及(6.24±2.86)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8,1.87;P>0.05);OA的RI分别为(0.82±0.05)、(0.79±0.04)及(0.75±0.05),与入院时相比患者在用药后6、12个月OA的R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2.60;P<0.05)。复方血栓通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CRA的PSV分别为(8.64±2.78)cm/s、(11.41±1.89)cm/s及(10.33±2.44) cm/s,与入院时相比患者在用药后6、12个月CRA的PSV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7,2.11;P<0.05);CRA 的 EDV 分别为(2.45±1.35) cm/s、(2.49±2.05) cm/s 及(3.03±1.53)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6,P>0.05);CRA的RI分别为(0.83±0.06)、(0.82±0.03)及(0.74±0.07),与入院时相比患者在用药后12个月CRA的R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6,P<0.05)。复方血栓通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 SPCA 的 PSV 分别为(10.49±3.04)cm/s、(10.58±2.86) cm/s 及(9.57±4.86) cm/s;SPCA 的 EDV 分别为(3.45±1.69) cm/s、(2.91±2.34)cm/s及(3.14±2.13)cm/s;SPCA的RI分别为(0.71±0.06)、(0.73±0.11)及(0.69±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2,1.34,1.48;P>0.05)。辛伐他汀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OA的PSV分别为(30.17±6.86)cm/s、(30.63±5.31)cm/s及(29.49±8.93)cm/s;OA的EDV分别为(6.94±3.07)cm/s、(9.41±2.78)cm/s及(7.87±2.57)cm/s;OA的RI分别为(0.79±0.06)、(0.76±0.04)及(0.78±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1.94,1.23;P>0.05)。辛伐他汀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CRA的PSV分别为(8.74±1.69)cm/s、(8.56±2.57)cm/s及(8.98±2.96)cm/s;CRA的EDV分别为(2.84±1.39)cm/s、(3.18±2.25)cm/s及(2.29±2.22)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4,1.87;P>0.05);CRA的RI分别为(0.86±0.05)、(0.81±0.09)及(0.72±0.06),与入院时相比患者在用药后6、12个月CRA的R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2.06;P<0.05)。辛伐他汀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 SPCA 的 PSV 分别为(9.45±4.79) cm/s、(10.18±3.04)cm/s及(9.67±3.97)cm/s;SPCA的EDV分别为(3.05±1.08)cm/s、(2.86±1.47)cm/s及(3.44±2.45)cm/s;SPCA的RI分别为(0.73±0.08)、(0.69±0.07)及(0.71±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7,1.74,1.68;P>0.05)。甲钴胺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OA的PSV分别为(29.45±4.53)cm/s、(30.78±9.26)cm/s及(30.61±7.27)cm/s;OA的EDV分别为(7.38±3.48)cm/s、(7.01±2.52)cm/s及(7.64±2.37)cm/s;OA的RI分别为(0.78±0.07)、(0.79±0.07)及(0.77±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4,1.24,1.28;P>0.05)。甲钴胺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CRA的PSV分别为(9.74±2.25)cm/s、(8.78±1.53)cm/s及(8.64±2.07)cm/s;CRA的EDV分别为(3.37±1.48)cm/s、(3.41±2.25)cm/s 及(3.21±1.53)cm/s;CRA的RI分别为(0.79±0.06)、(0.81±0.04)及(0.81±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1.77,1.87;P>0.05)。甲钴胺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用药后6、12个月SPCA的PSV分别为(10.25±4.79)cm/s、(11.38±3.61)cm/s及(9.51±4.74)cm/s;SPCA的EDV分别为(3.45±1.43)cm/s、(3.01±1.79)cm/s及(3.14±2.13)cm/s;SPCA的RI分别为(0.71±0.05)、(0.70±0.06)及(0.73±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1.52,1.18;P>0.05)。结论在降低眼压的前提下,联合改善血管微循环的药物及降血脂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高POAG患者OA及CRA的PSV,并降低OA的RI,增加视神经血供。利用CDFI对OA各参数的测量可以作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相关因素的评估指标,具有无创、客观及可重复的优势。

  • 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对人眼睫状体肌细胞体外存活率及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陈俊杰;谢蓉;张弛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对人眼睫状体肌细胞体外存活率及其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的研究标本为体外培养的人眼睫状体肌细胞,观察组细胞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广东省增城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例(10只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患者眼压药物控制效果不佳,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细胞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广东省增城市人民医院非眼部疾病死亡的患者。在细胞培养4~5代后,以5,10,15,25 ng/ml等4个浓度梯度将TNF-α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眼睫状体肌细胞培养液中,分别于24,48,72 h后进行肌力检查,流式细胞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和活性。两组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活性以均数±标准差( 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当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SNK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TNF-α浓度为5 ng/ml时,细胞培养24,48,72 h后观察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49.20±6.14)%,(55.63±4.21)%,(59.74±5.78)%,对照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72.65±10.05)%,(75.93±11.25)%,(86.44±13.95)%;TNF-α浓度为10 ng/ml时,细胞培养24,48,72 h后观察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1.24±8.52)%,(72.69±10.95)%,(83.66±12.47)%,对照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5.94±15.87)%,(89.41±15.92)%,(93.67±17.25)%;TNF-α浓度为15 ng/ml时,细胞培养24,48,72 h后观察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0.21±6.04)%,(57.28±5.09)%,(61.05±6.89)%,对照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70.59±9.85)%,(72.65±10.96)%,(80.26±12.94)%;TNF-α浓度为25 ng/ml时,细胞培养24,48,72 h后观察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40.16±3.26)%,(48.22±4.15)%,(50.46±4.65)%,对照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9.36±8.85)%,(72.83±9.98)%,(79.84±11.54)%。对照组细胞的存活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5,P<0.05)。不同时间、不同TNF-α浓度时观察组细胞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0,P<0.05),且在TNF-α浓度为10 ng/ml时细胞的存活率高,与其他3种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2.23,3.82;P<0.05)。不同时间、不同TNF-α浓度时对照组细胞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1,P<0.05),在TNF-α浓度为10 ng/ml时细胞的存活率高,与其他3种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3.22,3.34,P<0.05)。 TNF-α浓度为5 ng/ml时,细胞培养24,48,72 h后观察组细胞的活性分别为(120.33±14.96)%,(135.92±18.55)%,(140.32±19.58)%,对照组细胞的活性分别为(150.26±19.65)%,(173.35±22.57)%,(191.33±24.71)%;TNF-α浓度为10 ng/ml时,细胞培养24,48,72 h后观察组细胞的活性分别为(135.45±19.32)%,(176.95±23.64)%,(200.55±26.87)%,对照组细胞的活性分别为(185.25±25.43)%,(192.63±25.96)%,(200.45±26.45)%;TNF-α浓度为15 ng/ml时,细胞培养24,48,72 h 后观察组细胞的活性分别为(130.40±16.95)%,(150.26±21.54)%,(177.89±23.21)%,对照组细胞的活性分别为(140.26±17.84)%,(170.65±21.33)%,(182.26±23.85)%;TNF-α浓度为25 ng/ml时,细胞培养24,48,72 h后观察组细胞的活性分别为(106.85±10.69)%,(115.35±11.47)%,(120.42±11.53)%,对照组细胞的活性分别为(135.98±16.33)%,(165.20±21.06)%,(174.35±21.84)%,对照组的细胞活性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0,P<0.05)。不同时间、不同TNF-α浓度时观察组细胞的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0,P<0.05),在TNF-α浓度为10 ng/ml时细胞的活性高,与其他3种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2.02,3.41;P<0.05)。不同时间、不同TNF-α浓度时对照组细胞的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1,P<0.05),在TNF-α浓度为10 ng/ml时细胞的活性高,与其他3种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12,3.74;P <0.05)。结论 TNF-α浓度为10 ng/ml时人眼睫状体肌细胞的存活率及其活性高,浓度为25 ng/ml时细胞的存活率及其活性低;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人眼睫状体肌细胞的存活率和活性都在增加。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吴秋菊;钱芳;刘瑜玲;赵琳;陈晓勇;马志中;郭彤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ICNV)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40例(40只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间接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ICGA)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确诊为ICNV。对所有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进行治疗,注药次数1~4次,平均(2.5±0.72)次。术后患者复诊1次/月,在复诊时经OCT检查发现病变部位仍存在视网膜下积液者重复注射。手术前后患者的佳矫正视力( BCVA)和平均视网膜厚度( CRT)以均数±标准差( 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患者的年龄、病程、CNV位置、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术前BCVA、术前CRT及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种类与术后6个月BCVA的相关系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表示,并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患者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的种类及CNV位置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患者平均BCVA为(55.30±18.19),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BCVA为(76.45±13.0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P<0.05)。术前患者的 CRT 为(359.10±135.28)μm,术后6个月患者的CRT为(280.00±79.65)μ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P<0.05)。术后6个月BCVA提高≥15个字母者24例(24只眼),占60.00%;BCVA提高<15个字母者16例(16只眼),占40.00%,无BCVA下降者。术后6个月患者的BCVA与病程、术前BCVA及术前CRT等因素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131,0.433,-0.028;P<0.05)。与患者的年龄、CNV位置、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及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种类等因素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0.149,0.036,0.099,0.089;P>0.05)。将患者进一步根据病程分为病程≤4周组27例(27只眼)与病程>4周组13例(13只眼)。病程≤4周组患者年龄为(32.85±7.50)岁,玻璃体腔注射次数(2.48±0.75)次,术前BCVA为(57.96±16.83);病程>4周组患者年龄为(35.38±10.70)岁,玻璃体腔注射次数为(2.53±0.66)次,术前BCVA为(49.77±20.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43,1.48;P>0.05)。病程≤4周组患者术前CRT为(80.04±5.58)μm,术后6个月CRT为(270.93±65.87)μm,术后6个月BCVA为(338.74±79.53);病程>4周组患者术前CRT为(69.00±19.88)μm,术后6个月CRT为(298.85±103.19)μm,术后6个月BCVA为(401.38±20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0,-2.60,-1.64;P<0.05)。病程≤4周组,CNV位置在中心凹下的患者13例(13只眼),占48.15%;CNV位置接近中心凹的患者14例(14只眼),占51.85。病程>4周组,CNV位置在中心凹下的患者3例(3只眼),占23.07%;CNV位置接近中心凹的患者10例(10只眼),占76.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P>0.05)。病程≤4周组,患者中玻璃体腔注射兰尼单抗者13例(13只眼),占48.15%;注射贝伐单抗者14例(14只眼),占51.58%。病程>4周组,患者中玻璃体腔注射兰尼单抗者5例(5只眼),占38.46%;注射贝伐单抗者8例(8只眼),占61.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05)。术后所有患者未发生全身并发症,眼局部有小范围结膜下出血者3例(3只眼),占7.50%,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ICNV的疗效明显,尤其对于病程较短(4周内)、术前视力较好的患者,可降低患眼视网膜厚度,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

  • 晶状体囊张力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林少斌;洪永州;罗燕珊

    目的:探讨采用晶状体囊张力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广东省陆丰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6例(16只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晶状体囊张力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情况、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按照<0.1,0.1~0.4,0.5~0.8,>0.8分为4个等级,采用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 Kruskal-Wallis H 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患者视力<0.1者12例(12只眼),占75.00%;视力为0.1~0.4者4例(4只眼),占25.00%。术后患者视力为0.1~0.4者2例(2只眼),占12.50%;视力为0.5~0.8者9例(9只眼),占56.25%;视力>0.8者5例(5只眼),占31.25%,手术前后患者视力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4.88,P<0.05)。术后所有患者的人工晶状体均在囊袋内,位置良好,未发生夹持及偏离现象,无悬韧带拉长及断裂情况发生,且所有患者后囊膜未见混浊或褶皱。术后出现角膜水肿者4例(4只眼),占25.00%;经全身应用激素、局部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3d后,患者角膜水肿逐渐缓解。术后发生眼压升高者2例(2只眼),占12.50%;经静脉滴注250 ml 20%甘露醇及口服醋甲唑胺治疗2 d后,患者的眼压均恢复正常。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者1例(1只眼),占6.25%;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后,患者的玻璃体位置恢复正常,且手术未影响患者人工晶状体的位置。结论应用晶状体囊张力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可有效预防人工晶状体偏离,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周边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竖;姜士军;蒋燕玲;朱彦霞;徐强;程艳

    目的:探讨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行周边视网膜光凝的必要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6例(106只眼)血糖控制欠佳且眼底处于中度NPD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65例(65只眼)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患者作为光凝组,将41例(41只眼)未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患者作为非光凝组。术后6~36个月对所有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情况、眼底情况及中心视野情况。两组患者的视力情况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激光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光凝组患者视野平均敏感度(MS)以均数±标准差(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18个月,光凝组患者视力好转者16例(16只眼),占24.61%;视力稳定者36例(36只眼),占55.38%;视力下降者13例(13只眼),占20.00%。非光凝组患者视力稳定者33例(33只眼),占80.48%;视力下降者8例(8只眼),占1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4.93,P<0.05)。治疗后36个月,光凝组患者视力好转者10例(10只眼),占15.38%;视力稳定者38例(38只眼),占58.46%;视力下降者17例(17只眼),占26.16%。非光凝组患者视力稳定者21例(21只眼),占51.22%;视力下降者20例(20只眼),占48.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0.92,P<0.05)。治疗后18个月,光凝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稳定者59例(59只眼),占90.77%;视网膜病变进展者6例(6只眼),占9.23%。非光凝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稳定者31例(31只眼),占75.61%;视网膜病变进展者10例(10只眼),占24.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治疗36个月,光凝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稳定者55例(55只眼),占84.62%;视网膜病变进展者10例(10只眼),占15.38%;非光凝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稳定者22例(22只眼),占53.66%;视网膜病变进展者19例(19只眼),占46.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2,P<0.05)。激光治疗前,光凝组患者MS为(23.59±0.48)dB;激光治疗后6个月,光凝组患者MS为(23.42±0.50)dB。治疗前后患者M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05)。结论对于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其眼底处于中度NPDR时进行激光治疗,可延缓周边部视网膜的病情进展,可防止因后期瞳孔散大不良造成的激光不完全,对保护患者的中心视力有很大帮助。

  • 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前部色素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作者:申爱军

    目的:探讨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前部色素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34例(34只眼)前部色素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激光虹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视力变化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及前房角粘连情况。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按照≤0.01,0.02~0.1,0.2~0.4,≥0.5分为4个等级,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眼压情况以均数±标准差( 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前房角粘连情况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患者视力≤0.01者13例(13只眼),占38.24%;视力为0.02~0.1者15例(15只眼),占44.12%;视力为0.2~0.4者5例(5只眼),占14.71%;视力≥0.5者1例(1只眼),占2.94%。术后1个月检查,患者视力为0.02~0.1者1例(1只眼),占38.24%;视力为0.2~0.4者11例(11只眼),占32.35%;视力≥0.5者22例(22只眼),占64.73%。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术前相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c=-4.88,P<0.05)。术前,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8.56±9.70)mmHg。术后1个月检查,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6.23±4.16)mmHg。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8,P<0.05)。术前,前房角粘连范围<180°的患者共23例(23只眼),占67.65%;前房角粘连范围≥180°的患者共11例(11只眼),占32.35%。术后,前房角粘连范围<180°的患者共29例(29只眼),占85.29%;前房角粘连范围≥180°的患者共5例(5只眼),占14.7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5)。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明显增加,周边前房深度由1/4~1/3周边角膜厚度加深至1~1.5倍周边角膜厚度,且患者周边虹膜膨隆均减轻或消失。术后所有患者的虹膜激光孔均通畅,其中1次形成虹膜激光孔的患者共32例(32只眼),占94.12%;2次击穿虹膜的患者共2例(2只眼),占5.88%。术后6个月前房出血者2例(2只眼),患者虹膜切除孔处虹膜表面可见少量出血,嘱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患者口服云南红药胶囊0.5 g,3次/d,3~5 d后患者的出血吸收。术后6个月眼压为40~60 mmHg者3例(3只眼),发现患者激光虹膜切除孔闭合,再次行激光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即行小梁切除术及虹膜周边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给予患者卡替洛尔滴眼液进行降眼压治疗及抗炎治疗,眼压控制较好,稳定于正常范围,停药后患者的眼压未见升高。术后瞳孔区色素沉积者12例(12只眼)。结论激光虹膜切除术是治疗前部色素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可在门诊进行治疗。

  • 巩膜细胞外基质在高度近视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侯静梅;亢泽峰

    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视网膜能够独立识别眼球的屈光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眼球生长控制系统的感觉运动器。视觉传导的信号分子从视网膜传递到巩膜,后引起巩膜的重塑。由于巩膜决定眼球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巩膜的变化是近视眼研究的焦点。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报道,眼球伸长的过程伴随着巩膜的广泛重塑。局部视网膜信号转化为调控巩膜重塑的信号后,可诱导细胞外基质的异常表达,并引起巩膜胶原纤维的改变,终引起巩膜重塑。本文笔者就巩膜细胞外基质在高度近视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一例

    作者:杨洋;张学静;汪东生

    患者女性,49岁。因“双眼被拳头打伤9 d”于2014年12月15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既往病史:糖尿病病史9年,药物控制血糖正常;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1。双眼下眼睑皮下瘀血斑,右眼约2 cm×1.5 cm,左眼约2 cm×3 cm。右眼睑球结膜无充血,左眼球结膜下环形出血。双眼角膜透明,前房中等深度,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双眼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存在。眼底照相检查:结果见患者双眼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视网膜颜色正常,动、静脉走行及管径比例正常,管径比约2∶3。右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存在,左眼黄斑区弧线形破裂、伴出血及水肿,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见图1)。于当地医院行眼部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左眼眶内侧壁骨折;左眼眶内、球后积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左眼黄斑区脉络膜破裂、出血,伴视网膜水肿;右眼黄斑大致正常(见图2)。诊断:双眼钝挫伤,双眼睑皮下瘀血,左眼脉络膜破裂,双眼屈光不正,双眼白内障。

  • 双眼反复发作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例

    作者:张学静;杨洋;汪东生

    患者男性,47岁。双眼视物模糊3年余,2年前外院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 retinopathy,CSC),采用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进行治疗。2014年6月25日因“中心视物颜色异常”首次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既往病史:高血压5~6年,否认糖尿病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05;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约3 mm,对光反应存在。眼底照相检查:可见患者黄斑区圆形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可见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部分锥杆细胞层萎缩、脱失。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5,左眼视力0.05。 O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基本恢复,部分锥杆细胞层萎缩、脱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双眼后极部弥漫性透见荧光,无明显活动性渗漏。2014年12月18日再次来诊,诉病情复发1个月。眼部眼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1。 OCT检查:可见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伴部分锥杆细胞层萎缩、脱失。诊断:CSC(陈旧性、反复发作性)。

  • 从整合医学的角度认识内源性眼内炎

    作者:王红;魏文斌;沈琳

    眼内炎为葡萄膜与视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起病急剧,症状严重,预后不良,早期的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对该疾病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内源性眼内炎常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其在临床中比较少见,且原发病灶隐匿,眼科医师容易将其与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葡萄膜炎混淆,不仅造成了较高的误诊率,也延误了佳诊疗时机。因此,眼科医师应加强对内源性眼内炎的认识。本文中笔者对内源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研究结果、临床特征、诊断要点以及治疗和预后认识现状进行述评,旨在使广大眼科医师从整合医学的角度全面认识内源性眼内炎,更好地诊治该疾病。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201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