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arasitic Diseases 국제의학기생충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22
  • 国内刊号: 31-196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190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 创刊时间: 197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隐孢子虫基因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娜;冯耀宇;张楠

    隐孢子虫是一种属于顶复门的寄生性肠道原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动物的消化道上皮并引起腹泻,对公共卫生造成很大威胁.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分型技术因其分辨率、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而被广泛应用于隐孢子虫研究中,进而为追溯传染源、调查传播途径及制定有效干预举措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该文就几种主要基于PeR的隐孢子虫基因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红前期疟疾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杜津;王东旭

    疟疾红前期是指疟原虫子孢子入侵宿主并进入宿主的肝细胞,行裂体增殖而成为裂殖体的阶段,针对该期的疟疾疫苗是控制疟疾传播的有效手段.目前红前期疫苗研究,主要集中在亚单位和全虫疫苗.亚单位疫苗安全、易于制造,但保护作用有限;全虫疫苗可诱导完全的消除性免疫,但其生产和安全性尚面临诸多困难.该文就当前几个重要的红前期亚单位和全虫疫苗进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 疟疾 疫苗 红前期
  • IL-12抗寄生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利;吴忠道

    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为一种异源二聚体型促炎症性细胞因子,能够诱导产生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诱导Th0细胞向Th1分化,是联系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间的桥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与巨噬细胞在感染病原体后产生IL-12,IL-12的产牛依赖于不同编码基因的表达调节,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的表达模式和不同DC亚群间相互调节,如IL-10和I型IFN.IL-12是决定Th1型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因子,已用于对多种病原体(细菌、寄生虫、真菌和病毒)所致疾病及肿瘤的DNA疫苗的研究,以增强其免疫保护作用.该文主要就IL-12的生物学特性、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抗寄生虫感染中的应用研究等新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IL-12在抗寄生虫感染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IL-12 寄生虫 感染
  • 抗疟药治疗后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皓;张荣平;杨照青

    疟疾是热带地区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机体对某些抗疟药的清除(疟原虫)速率较慢(一般终末清除半衰期>24 h),用这种代谢慢的抗疟药治疗疟疾后,残留血药浓度能继续抵抗疟原虫感染,发挥治疗后预防(post-treatment prophylaxis,PTP)作用.PTP具有预防疟原虫冉感染的显著优点,但同时也加速了疟原虫耐药性的产生.该文重点分析了药物(血浆游离药物浓度、药物清除半衰期和小抑菌浓度)、宿主(自身免疫性和特殊人群)和疟原虫等因素对PTP的影响.

  • 粉螨的生态学研究

    作者:牛卫中;李朝品

    粉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粉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既可危害粮食作物及储藏物,造成经济损失;义能引起人畜疾病,如螨病、人体变应性疾病、人畜中毒等.因此,粉螨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该文就粉螨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 血吸虫虫卵多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殷燕;陈小平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流行性疾病,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损害是由宿主对沉积于肝脏内的血吸虫虫卵产生免疫应答而引起的肝脏肉芽肿继而肝硬化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血吸虫虫卵多聚糖在诱导宿主免疫应答进而诱导肝脏病理变化及血吸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综述近几年关于日本血吸虫虫卵多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树突状细胞在疟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作者:潘微;秦元华;崔昱

    疟疾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所引起的并发症在人群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在疟疾流行区,由于抗药性原虫株的产生和蚊媒的扩散,使疟疾防治难度不断加大.为此,寻找新的抗疟药和研究疟疾疫苗显得尤为迫切.这些研究首先需要对疟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在疟原虫感染与免疫的研究中,树突状细胞作为宿主对抗疟原虫感染免疫的关键环节,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文就当前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抗疟原虫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黑胸大蠊水提取物对离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昊仕筠;肖小芹;汪世平;徐绍锐;钟飞;李文凯;肖政;刘云贵

    目的 观察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水提取物对离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提取小鼠脾细胞,制成一定浓度细胞悬液.实验分3组:对照组、伴刀豆球蛋白(Con A)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设卵鞘、若虫、雌虫和雄虫等4组水提取物.每组设低、中、高剂量组,浓度依次为2.5 μg/ml、5.0μg/ml和10.0μg/ml,对照组加相同浓度的完全培养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再加入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测出各实验组570 nm波长的吸光度A值,运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此判断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吉氏染色法对各组淋巴细胞形态进行观察,通过其细胞体积、胞核及胞浆等的变化判断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卵鞘、若虫、雌虫和雄虫的水提取物中高剂量组的,A值均高于对照组,若虫中剂量组和雌虫中、高剂量组A值依次为0.362±0.033、0.333±0.088、0.354±0.039,与对照组(0.231±0.0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内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学改变与A值变化一致. 结论黑胸大蠊若虫和雌虫水提取物在一定浓度时有促进离体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 肺孢子虫感染大鼠模型的建立及ITS巢式PCR检测敏感性研究

    作者:林睿;黎学铭;赵同领;张鸿满;张陆娟;欧阳颐;江河

    目的 建立肺孢子虫感染大鼠模型并探讨ITS1-5.8S rDNA-ITS2巢式PCR检测卡氏肺孢子虫DNA的敏感性. 方法 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从第1周开始用每周2次每次每只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 mg的方法诱导,共8周,并分别在首次注射后第2、4、6、8周解剖大鼠制作肺印片、肺组织匀浆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涂片,并进行六亚甲基四胺银(Gomori's methenamine silver,GMS)染色镜检;对照组不作激素注射,并分别在0周和第10周剖杀染色检查.同时分别提取大鼠BAL和肺组织的肺孢子虫DNA进行巢式PCR扩增,比较GMS法和ITS巢式PCR检测的敏感性. 结果 实验组从第6周开始染色镜检,可见少量肺孢子虫包囊,第8周肺印片、肺组织匀浆液均检测到包囊,检出率为100%(10/10),BAL的检出率为80%(8/10),对照组则均未检出.用ITS1-5.8S rDNA-ITS2巢式PCR法均能检测出实验组第8周大鼠BAL和肺组织卡氏肺孢子虫DNA,阳性率为100%(10/10),对照组均为阴性.比较BAL标本、肺印片和肺组织匀浆液GMS染色法的检出率,BAL低,肺组织匀浆液高.其中20%(2/10)大鼠的BAL标本用GMS染色法未能检出,但用巢式PCR方法均能成功扩增.结论成功用地塞米松诱导法建立了肺孢子虫大鼠感染模型;ITS1-5.8S rDNA-ITS2巢式PCR检测卡氏肺孢子虫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推广应用于临床诊断肺孢子虫肺炎.

  •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Ⅲ:临床确诊首例患者所在点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伊斯拉音·乌斯曼;金长发;左新平;顾灯安;兰勤娴;童苏祥;李雄;张仪;茹孜古丽·朱马洪;牛新玲;阿不力米提;木合塔;阿布都外力

    目的 调查新疆民丰县安迪尔牧场首例临床确诊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所在地该病的流行与分布情况. 方法 2007年11月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民丰县安迪尔牧场开西木库勒村3组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近20年来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包括已过世者),对15岁以下儿章进行杏体(触诊肝、脾),对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榆测. 结果调查居民共计407人,未发现现症病例.既往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12例,其中自愈者9例,3例已过世.利什曼素皮内试验榆测354人,阳性率为51.13%(181/354);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的阳性率为66.67%(4/6);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的阳性率为50.86%(177/348).接受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的有6人,阳性率为16.67%(1/6),阳性者为2例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之一. 结论根据所获得的流行病学资料,可确定当地为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 血吸虫体被被膜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作者:徐新东;张晶晶;潘卫庆

    血吸虫成虫外层的体被被膜由两层双分子层组成,可能涉及血吸虫营养、免疫逃避与免疫调节、排泄、渗透压调节和信号转导等重要功能,因而血吸虫体被被膜蛋白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血吸虫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血吸虫体被被膜蛋白质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该文就近年来血吸虫被膜蛋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口腔蝇蛆病1例

    作者:樊吉义

    患者,女,54岁,农民,因鼻出血,继有虫爬出,于2007年11月2日入院.

  • 中国白蛉科白蛉种类

    作者:熊光华

    该文对中国白蛉科(Phlebotomidae)已报道的67种白蛉作了剖析,表明我国有3属29种白蛉,其中白蛉属(Phlebotomus)11种,司蛉属(Sergentomyia)17种.异蛉属(Idiophlebotomus)1种.同物异名有19种,需待研究的白蛉有18种.司蛉属司蛉是多态型种类,鉴定和定种时,要严谨和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 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的筛选及其靶分子研究

    作者:黄芳;汤林华

    目的 通过体外试验和鼠疟动物模型筛选瑞香素结构衍生物的抗疟作用,确定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抗疟作用的靶分子.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在瑞香素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瑞香素的结构衍生物;(2)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和微量荧光法两种体外筛选系统筛检瑞香素类衍生物对恶性疟原虫的体外抗疟作用;(3)对体外筛检抗疟活性高的化合物,采用WHO推荐的四天抑制试验测定其对鼠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抗疟作用;(4)以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核糖核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RNR)活性的影响;(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活性的影响;(6)对体外同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经瑞香素、DA78与DA79作用后,抽提总RNA,并合成相应的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PCR法测定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的重要生物功能酶,如RNR、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等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1)在瑞香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7、8位羟基或相邻位点的修饰,共合成32种瑞香素结构衍生物.(2)通过体外筛选系统筛选出DA78与DA79两种新型的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两者的IC50分别为7.6μmol/L、1.4μmoL/L,其体外抗疟活性与瑞香素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试验按D4减虫率评价,瑞香素、DA78与DA79灌胃给药在鼠伯氏疟原虫ANKA株感染小鼠中,DA79在1、10、50、75 ms/(kg·d)×4 d组与对照组1%西黄蓍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A78在50或75 mg/(kg·d)×4 d的抗疟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DA79在10或75 mg/(kg·d)×4 d的抗疟效果要优于同剂量的瑞香素(P>0.05).(3)体外同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经100μmol/L瑞香素2、4、8和12 h作用后,COX活性依次下降了0、6%、、73%和80%,在瑞香素浓度为100 nmoi/L、lμmoL/L、100 μmol/L与l mmol/L作用6 h后,COX活性依次下降了3%、31%、53%和84%(n=3),其活性随着瑞香素浓度的增高基本成线性降低,而当瑞香素的铁鳌合能力饱和后对COX活性的影响几乎消失;100 μmol/L DA78与DA79作用2、4、8和12 h后,COX的活性依次下降了0、2%、11%、9%与7%、13%、17%、32%,在DA78、DA79浓度为100 nmol/L、1 μmol/L、100 μmol/L与1 mmol/L作用6 h后,COX活性依次下降了0、0、4%、13%与1%、4%、15%、29%,其活性随着DA78或DA79浓度的增高基本成线性降低,其中DA79对COX的抑制作用高于DA78,但两者均低于瑞香素对COX的作用(n=3,P<0.01).(4)体外同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经瑞香素、DA78与DA79作用后.以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不同时间恶性疟原虫酪氨酸的量以反映RNR的活性,经100 μmol/L瑞香素作用1、2、3和4 h后,相对于对照组的值RNR的活性依次为其值的93%、49%、31%和25%,在瑞香素浓度为100 nmol/L、1 μmol/L、100 Vanol/L与1 mmoL/L作用6 h后,相对于对照组的值RNR的活性依次为其值的97%、69%、42%和7%;RNR的活性随着瑞香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但并非呈线性相关.当瑞香索铁鳌合能力饱和后,恶性疟原虫RNR活性几乎未受影响(n=3,P>0.05).经100μmot/L DA78与DA79作用1、2、3和4 h后,相对于对照组的值恶性疟原虫RNR的活性依次为其值的98%、96%、87%、71%与93%、44%、41%、23%,DA79对RNR活性的抑制作用高于同剂量相同作用时间DA78的作用(n=3,P>0.01),DA79与瑞香素在体外对恶性疟原虫RNR抑制作用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n=3,P>0.05);在DA78与DA79浓度为100 nmol/L、1μmol/L、100μmol/L与1 mmol/L.,作用6 h后,相对于对照组的值RNR的活性依次为其值的100%、92%、64%、61%与97%、48%、25%、4%,DA79对RNR活性的抑制作用高于同剂量DA78的作用(n=3,P<0.01),并且高于同剂量瑞香素对RNR活性的抑制作用(n=3,P<0.05).(5)恶性疟原虫体外经瑞香素、DA78与DA79作用后,LDH、SOD与RNR 3种基因扩增的标准曲线,在105~109 copies/ml范围内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基因扩增产物的标准曲线的r2依次为0.9907、0.9983、0.9975.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各组样品3种基因的原始拷贝数来比较各组3种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不同处理组对恶性疟原虫LDH基因的表达无显著性抑制作用(n=3,P>0.05),而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P>0.05);瑞香素、DA78与DA79对恶性疟原虫RNR基因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只有瑞香素对恶性疟原虫SOD基因表达产生抑制作用,其他各组无显著性抑制作用;但瑞香素的铁螯合能力饱和后,对上述3种基因的表达均未产生显著性抑制作用(n=3,P>0.05).结论以DA78与DA79为代表的瑞香素类衍生物作为一类新型的抗疟化合物,在体外和体内试验中均显示出一定的抗疟活性;RNR很可能作为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抗疟作用的靶分子.本研究首次发现两种瑞香素结构衍生物DA78与DA79具有与瑞香素同一水平的抗疟活性,为寻求更有效的抗疟化合物提供了方向,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瑞香素抗疟化合物抗疟作用的靶分子进行了筛选与研究,初步确定了RNR作为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抗疟作用的靶标,为今后瑞香素类抗疟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