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arasitic Diseases 국제의학기생충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22
  • 国内刊号: 31-196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190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 创刊时间: 197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2006-2009年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分析

    作者:陈颖丹;臧炜;张雪强

    目的 了解2006-2009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情况.方法 2006-2009每年9-11月在22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采集年龄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的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查蛔虫、鞭虫和钩虫虫卵;对3~12周岁儿童的粪便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虫卵;采集人群家庭的菜园、庭院、厨房及厕所周边的土壤样本,镜检土壤样本中受精或未受精的蛔虫虫卵,土壤培养法区分受精蛔虫虫卵的存活与否.结果 2006-2009年,22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共累计调查90 957人次,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依次为20.9%、18.9%、16.6%和13.3%,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女性感染率历年均略高于男性.儿童是土源性线虫的高感染人群,2006-2009年人群蛔虫感染率依次为10.1%、8.9%、7.4%和6.4%,鞭虫感染率依次为5.9%、5.7%、6.6%和5.2%,钩虫感染率依次为8.9%、9.0%、6.8%和5.8%,3~12周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依次为10.0%、10.0%、7.4%和7.0%.2006-2009年22个监测点土壤人蛔虫卵检出率依次为37.1%、29.5%、25.9%和31.3%,表明污染状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结论 22个监测点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逐年下降,但高感染地区依然存在,各地仍需开展监测工作.

  • 2007-2010年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耐药分析

    作者:许慧;李小英;熊祝家;段志玲;李玮

    目的 了解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标本来源和临床分布情况,用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法结合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2007-2010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62株,其中53株(占85.5%)分离自痰标本,21株(占33.9%)分离自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s,ICU).62例患者中54.8%(34例)的患者患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疾病.分离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0.0%、敏感率为73.3%,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超过60.0%.泛耐药菌占33.9%(21株),其中52.4%(11株)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在ICU病房.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较高,且呈多重耐药趋势.加强菌株的耐药性监测,以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 瑞昌市2007-2010年钉螺消长动态

    作者:邬子清;吕尚标;周庆圣;安六荣;黄美娇

    目的 分析瑞昌市钉螺消长态势,为制订新的灭螺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7-2010年瑞昌市春季钉螺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年份有螺面积、螺点和阳性螺点变化情况.结果 2007-2010年有螺乡镇数和有螺村数变化不大;有螺面积略有减少,依次为705.6、645.5、616.0、608.5 hm2(1 hm2=10 000 m2),4年累计消灭钉螺面积97.1 hm2;螺点数依次为494、773、875、894个,依次上升了279、102和19个,环比依次上升了56.5%、13.2%和2.2%;分别于2007年高丰镇和2009年范镇各查获1个阳性螺点,2008年和2010年全市未查获阳性钉螺.结论 瑞昌市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关键词: 钉螺 消长 灭螺策略
  • 华支睾吸虫富甘氨酸2a类抗原Cs4重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与定位

    作者:程娜;许学年;张鸿满;周岩;谭裕光;包意芳;张陆娟;徐斌;江河;黎学铭;冯正

    目的 对华支睾吸虫富甘氨酸2a(glycine rich antigen 2a,GRA2a)类抗原Cs4重组蛋白(rCs4)进行免疫学特性分析,并对GKA2a类抗原进行组织定位.方法 使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印迹)分析rCs4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混合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并分析GRA2a类抗原的分泌性.应用ELISA法检测rCs4免疫小鼠血清中抗rCs4特异性IgG水平,并动态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兔0~44周的血清中抗rCs4特异性IgG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实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对华支睾吸虫GRA2a类抗原进行组织定位.结果 纯化的rCsd可被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混合血清识别.rCs4单抗(mAb Cs4-31)与华支睾吸虫排泄分泌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在相对分子质量(Mr)26 000与55 000之间分别有13、15个反应条带,均呈阶梯状分布.ELISA检测rCs4免疫小鼠抗rCs4和ESA的IgG效价均达1:64 000,感染兔的抗rCs4特异性抗体平均水平自感染第4周开始上升,于第6周达到高峰,此后逐步递减,至第20周已呈较低水平.IFA检测发现GRA2a类抗原定位于华支睾吸虫成虫的表皮.结论 Cs4蛋白是华支睾吸虫在感染早期的分泌型蛋白,具较好的抗原性.GRA2a类抗原定位于华支睾吸虫成虫表皮.

  • 安氏隐孢子虫卵囊活力鉴别方法的探讨

    作者:李小红;曹建平;徐馀信

    目的 鉴别安氏隐孢子虫卵囊的活力.方法 取适量新鲜纯化卵囊,高温灭活.首先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对灭活和未灭活卵囊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同时提取灭活和未灭活两种卵囊的mRNA,反转录作为模板.基于隐孢子虫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设计特异引物,用RT-PCR法对卵囊进行鉴别.结果 灭活卵囊经P1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呈亮红色,而新鲜纯化卵囊无此颜色.新鲜纯化卵囊经RT-PCR法可检测到HSP70的特异条带,而灭活卵囊则无此条带.结论 P1染色法与基于HSP70 mRNA降解的RT-PCR法均可对隐孢子虫卵囊的活力进行鉴别.

  • 检测动物棘球蚴的3种PCR方法的比较

    作者:周正斌;朱淮民

    目的 比较多重PCR(muhiplex PCR)、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半巢式PCR等3种检测棘球蚴的PCR方法,优化可区分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G1型)和骆驼株(G6型)、石渠棘球绦虫和带科绦虫的方法.方法 根据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序列,用DNAStar软件设计半巢式PCR通用引物,建立半巢式PCR法,并与文献报道的多重PCR法、PCR-RFLP平行扩增3份巨颈绦虫囊尾蚴、48份多房棘球蚴、8份细粒棘球蚴样本DNA,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以细粒棘球蚴组织DNA为模板测定3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半巢式PCR法灵敏度高,59份样本全部扩增出561 bp条带,但需要测序才能确定虫种;多重PCR法能扩增出3份巨颈绦虫囊尾蚴(带绦虫)样本(3/3,100%),5份(5/8,62.5%)细粒棘球蚴样本,23份(23/48,47.9%)多房棘球蚴样本,其余28份样本为假阴性;PCR-RFLP扩增细粒棘球蚴、多房棘球蚴和巨颈绦虫囊尾蚴(带科绦虫)的阳性率与多重PCR相同,且PCR-RFLP不能区分细粒棘球绦虫G1型和带科绦虫.统计学分析显示半巢式PCR法的棘球蚴检出率高于PCR-RFLP法和多重PCR法.半巢式PCR法灵敏度分别是PCR-RFLP法和多重PCR法的1 000倍和100倍,低检出细粒棘球蚴DNA浓度为253 pg/lμ.结论 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可组合选用多重PCR法、PCR-RFLP法、半巢式PCR法区分细粒棘球绦虫G1型、G6型,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和带绦虫.

  • 2008-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许慧;崔京涛;倪安平;吴叶丽

    目的 了解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弓形虫感染的情况.方法 收集2008-2010年期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的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计算住院患者血清弓形虫抗体的阳性率,并按科室和疾病分别统计分析患者弓形虫抗体的阳性率.结果 住院组和门诊组患者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2%、1.01%,住院组男性、女性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9%、2.46%,门诊组男性、女性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3%、1.13%,住院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普通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及急诊科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依次为6.55%、5.13%、5.08%、3.72%、3.83%、2.56%、2.11%,与对照组(1.0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弓形虫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疾病有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human acquired immunodeficient syndrome,AIDs)、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免疫系统疾病、心脏系统疾病、流产、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不明原因发热,阳性率依次为25.00%、14.49%、9.47%、5.13%、5.06%、3.83%、3.42%.结论住院患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普遍高于对照组,提示部分住院患者为弓形虫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予以关注.

  • 新疆和布克赛尔县首次发现黄兔尾鼠感染多房棘球蚴

    作者:杨东生;赵登科;郭宏;吴中山;沙依拉吾;蒋卫;焦伟

    目的 调查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境内国营牧场秋季荒漠草原黄兔尾鼠(Lngurus luteus Eversmann)的数量及是否感染多房棘球蚴.方法 2009年9月24-28日,采用洞口系数法调查鼠密度,用中号板夹捕获鼠类.对捕获的黄兔尾鼠进行解剖,检查是否感染棘球蚴,解剖后用肉眼观察肝脏和脾脏感染棘球蚴状况.结果 黄兔尾鼠密度为103.68只/hm2(1 hm2:10 000 m2),共捕获野生黄兔尾鼠28只,解剖发现1只自然感染棘球蚴,切片和染色观察其具有囊泡结构、成熟的原头节、角质层和生发层,病原学鉴定为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3.57%.结论 黄兔尾鼠体内查获的多房棘球蚴为该绦虫中间宿主的首次发现.

  • 我国非流行省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陈海棠;汪俊云;朱雪花

    目的 了解2004-2010年我国非流行省区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状况.方法 从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网获取非流行省报告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以电话、信函等形式进行个案调查,对获取的资料描述性分析其地区,时问和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分布情况.结果 2004-2010年间,全国共有13个非流行省区有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共31例,居前3位的是重庆市、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18名有明确暴露史的患者分别自甘肃、四川、新疆、境外获得感染,其中来自甘肃感染的患者多,达11人.结论 非流行省区人员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省区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 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杀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仲维霞;屈金辉;王洪法;赵桂华;崔勇

    目的 研究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抑杀作用,探讨此抗菌肽可作为治疗黑热病的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培养利什曼原虫至适当浓度,接种于96孔组织培养板中,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加入10μl浓度为30、60、90、120、150、180μg∥ml的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浓缩上清液,每个浓度重复9孔,对照组加相应体积的对照表达产物,分别在连续培养24、48和72 h后,每孔加入20μl四甲基偶氮唑盐(5 mg∥ml),继续培养4 h,每孔加入100μlformanzan溶解液,孵育4 h左右,在570 am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数值计算杀伤率.结果 实验组按浓度由低到高(30~180μg//ml)对应的杀伤率在培养24 h后为20.12%、41.39%、64.89%、65.14%、66.49%和66.49%,培养48 h后为40.12%、67.34%、75.1l%、82.03%、82.75%和82.75%;培养72 h后为45.89%、65.57%、78.49%、82.58%、85.38%和85.38%.蛔虫抗菌肽发酵产物浓度为150μg/ml时,杀伤作用大,杀伤率为85.38%,IC50为50μg/ml.结论 蛔虫抗菌肽对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 Ni-NTA蛋白芯片技术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的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陈军虎;王越;坪井敬文;韩银泽

    目的 建立检测间日疟感染的Ni-NTA蛋白芯片技术.方法 采用无细胞蛋白合成体系表达问日疟原虫重组蛋白,建立原位纯化重组蛋白和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清中抗体反应的Ni-NTA蛋白芯片技术.并对3个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s,MSPs)MSPl-42、MSP8和MSP10的免疫应答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Ni-NTA蛋白芯片技术检测问日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清抗体,鉴定出具有免疫原性的15个间日疟原虫蛋白,主要包括10个MSPs、2个Cys6蛋白以及其他3个未知蛋白,结果与以往报道的抗体芯片类似.MSPl-42、MSP8和MSP10依次识别出100.0%(20/20)、90.0%(18/20)和70.0%(14/20)的间日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清,特异性均为100%(10/10),且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到0.87~1.00.结论 成功建立了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的Ni-NTA蛋白芯片技术.该方法有助于从间日疟原虫基因组中快速筛选鉴定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以及应用于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

  • 日本血吸虫胞蚴的体外培养和操作初探

    作者:江艳;龚仁敏;杨艺;李小红;刘毅;朱传刚;陆珂;郑浩

    目的 探究一种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胞蚴的新方法,并通过体外注射,感染阴性钉螺,培养阳性钉螺.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的毛蚴与作为滋养层的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sf9细胞)共培养,观察毛蚴的生长情况,并拍摄生长照片.用显微注射针将3~5只母胞蚴注射到钉螺体内,计算钉螺的存活率及尾蚴的阳性率,用钉螺逸出的尾蚴人工感染昆明鼠,检测尾蚴的活力,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和PCR方法鉴定尾蚴的相关基因特性.结果 毛蚴培养至第12小时观察到纤毛板已脱落,培养2~3 d的虫体呈不断的伸缩运动,此后母胞蚴维持该状态并不转化成子胞蚴.3次实验的钉螺存活率依次为24.72%、28.23%和57.89%,活螺阳性率依次为4.55%、8.57%和14.29%.阳性钉螺释放的尾蚴具有感染性,且具有与日本血吸虫相同的基因特性.结论 体外培养毛蚴通过显微注射可以人工感染钉螺并逸出有感染活力的尾蚴,为日本血吸虫幼虫的体外操作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恶性疟原虫MAL13P1.129基因的抗原表位预测及免疫学分析

    作者:陈勤;张国庆;徐馀信;沈玉娟;官亚宜;冯晓平;曹建平;汤林华

    目的 对恶性疟原虫MAL13P1.129基因的抗原表位进行预测,表达其重组蛋白并进行免疫学鉴定.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MAL13P1.129基因的线性抗原表位进行预测,从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韧性及二级结构等方面对抗原表位进行筛选.人工合成经密码子优化的MAL13P1.129基因,构建至PET32a(+)表达载体,获得PET32a129表达质粒,热激转化至宿主菌Rosetta gami(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分别用抗His-标记的IgG及恶性疟患者的血清作Western印迹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 MAL13P1.129基因具有2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分别位于氨基酸44~51、98~106.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与His-标记的IgG进行Western印迹有反应条带,与恶性疟患者血清无反应条带.结论 MAL13P1.129蛋白具有2个抗原表位,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的重组蛋白能被His-标记的IgG识别,但不能被恶性疟患者血清识别.

  • 深圳市鼠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黄达娜;耿艺介;谢旭;高世同;李晓恒;王敬忠;张仁利

    目的 了解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鼠类终宿主自然感染的情况,为该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采样,对捕获鼠的血清进行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检测,解剖其心、肺组织进行虫体检查.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感染状况.结果 共调查深圳市4个行政区鼠类331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鼠50只,阳性率为15.10%.心、肺病原学查见广州管圆线虫阳性鼠40只,阳性率为12.08%.捕获的鼠种98%是褐家鼠,感染率为15.38%;而其他鼠种共捕获6只,未查获感染鼠.雌鼠和雄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3.33%和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年鼠的感染率高于幼年鼠(P<0.01).各行政区鼠类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圳市优势鼠种褐家鼠是本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重要传染源.

  • 基于18S rDNA基因序列探讨几种食源性吸虫系统发生关系

    作者:诸廷俊;陈颖丹;王聚君

    目的 研究几种食源性吸虫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 PCR扩增华支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18S rDNA片段并测序,从GenBank检索其他食源性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18S rDNA序列,利用CLUSTAL X软件比对后,用MEGA 5.0软件计算食源性吸虫间的遗传距离,并用邻接法、大似然法和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共获得12种食源性吸虫序列,12种吸虫间遗传距离从0.001到0.083,系统发生树显示后睾科与异形科先聚在一起,然后与并殖科和双腔科聚成一支,片形科单独聚成一支.结论 后睾科与异形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 血吸虫抗原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与DC2.4细胞的表型比较

    作者:李小红;曹建平;汤林华;王胜军;成静

    目的 研究比较小鼠树突状细胞DC2.4和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经血吸虫抗原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刺激后表面分子的表达异同.方法 骨髓来源的细胞经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诱导培养,获得树突状细胞.常规方法培养DC2.4.体外用日本血吸虫抗原GST刺激前述两种细胞,以PBS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CDSO、CD86的平均荧光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日本血吸虫抗原GST刺激BMDC后,表面分子CD40、CD80、CD86的平均荧光强度依次为100.39、42.38、170.83,与PBS对照组比较,CD40无明显变化,而CD80、CD86表达上调(P<0.01);GST刺激DC2.4后,细胞表面分子CD40、CD80、CD86的平均荧光强度依次为23.73、72.13、59.58,与PBS对照组比较,CD40和CD86表达上调(P<0.01),而CD80变化不明显.结论 DC2.4与BMDC经日本血吸虫抗原刺激后表面分子的表达变化不同.

  • 寄生虫病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研究思路

    作者:胡剑鸿;张雪强;杨丽娜;盛慧锋

    中医学千百年来积累的防治寄生虫病的经验,特别是以中医方剂形式留存下来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该文试图设计一个结构精良、高效整合、主题明确的数据仓库,在此基础上探讨寄生虫病方剂数据挖掘方法,考虑对特定寄生虫病治疗方剂中常用药物频次进行统计,并将其与主治症状进行关联,以对证型分布、证治关系、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治疗经验,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思路.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