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Stomatology 실용구강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3733
  • 国内刊号: 61-106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9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赵铱民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腭咽阻塞器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语音障碍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孙桂兰;陈春霞;陈建治

    目的:探讨腭咽阻塞器对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VPI)的语音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腭咽阻塞器治疗腭裂术后VPI患者13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80 d、1年、2年,观察VPI患者的腭咽闭合不全率(RVPI)、腭咽闭合不全改善率(IRVPI)、各单元音共振峰频率F3以及语音效果的变化.结果: 腭咽阻塞器治疗后,VPI患者的RVPI逐渐降低,IRVPI逐渐增高,且各单元音共振峰F3逐渐增高,接近正常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去除阻塞器后,45例患者腭咽闭合正常,语音恢复正常,45例患者腭咽闭合基本正常,语音基本正常.结论: 腭咽阻塞器治疗腭咽闭合不全具有恢复语音功能的作用.

  • 柱状根骨内种植义齿无限元法受载应力分析

    作者:辛海涛;马轩祥;应隆安;张少锋;钱宗才

    目的:研究柱状根骨内种植义齿根尖部应力集中区域不同组织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以优化种植义齿设计.方法:在二维柱状根骨内种植义齿无限元模型基础上,应用无限元方法分析根尖孔左、右侧应力集中区域应力分布状况.结果:45°右侧向静力加载下,根尖孔两侧无限元区域均出现应力集中,近加载力侧呈现拉应力,而远离加载力侧呈现压应力,应力集中点为种植体与牙根的交汇点,从应力集中点开始应力呈放散状逐渐减小,但牙周膜区域相反.整个修复体转动中心位置移向根尖孔下方种植体内.结论:种植体出根尖孔区域受力大,不能将种植体出根尖孔处直径减小来达到保护牙根的目的;修复后转动中心位置的变化有助于牙齿的稳定和所承受咬合力的传导;临床工作中尽可能地保存根骨内种植义齿牙周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Ca2+和蛋白激酶C浓度的改变

    作者:张引成;金晓明;刘军;李家伟

    目的:探讨阿霉素诱导人涎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游离Ca2+ ([Ca2+]i)和蛋白激酶C(PKC)浓度的变化特点和意义.方法:选择阿霉素诱导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凋亡,采用光镜、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同时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内[Ca2+]i,Bradford法测定PKC浓度.结果:阿霉素作用于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细胞24 h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细胞凋亡过程中,胞内[Ca2+]i明显升高;而PKC浓度在凋亡早期明显升高,到凋亡晚期则明显降低.结论:细胞内[Ca2+]i和PKC浓度的改变是阿霉素诱导涎腺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为治疗涎腺癌提供了新线索.

  • 中间普氏菌内毒素刺激前后下调人牙周膜细胞表达基因的研究

    作者:张贤华;张斌;赵忠良;陈苏民;吴织芬;袁乃梅

    目的:研究中间普氏菌内毒素刺激前后牙周膜细胞下调表达基因.方法:应用点样数512点的基因芯片分析中间普氏菌内毒素刺激前后牙周膜细胞下调表达基因.结果: 研究发现中间普氏菌内毒素刺激牙周膜细胞后8条下调基因,包括转录调控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和受体基因.结论:中间普氏菌内毒素刺激牙周膜细胞后,可引起部分基因表达下调,从而影响牙周膜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 快速原型在口腔颌面修复中的应用(2)--下颌骨替代物的个体化制造

    作者:刘亚雄;李涤尘;卢秉恒;郭玉新;何三虎;李刚;李晓红;孙明林

    目的:实现人体下颌骨的个体化形状匹配与修复,使患者保持面部及口腔美观、恢复口腔咀嚼功能.方法:运用以曲面反求和快速原型为核心的个体化设计和个体化制造技术完成人体下颌骨的个体匹配.结果:造出的人工下颌骨的形状、大小与人体下颌骨一致.结论:快速原型在人工骨替代物的个体化制造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龈沟液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水平与牙周炎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葛颂;刘琪;闫福华

    目的:观察牙周病进展不同阶段龈沟液(GCF)中弹性蛋白酶(EA)和α1-抗胰蛋白酶(α1-AT)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牙周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在牙周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底物反应法和ELISA法检测GCF中EA和α1-AT水平.结果:GCF-EA活性及EA活性与α1-AT总量的比值(EA/α1-AT)与各临床指标正相关.不同牙周状态下EA活性以及EA/α1-AT间的差异有极显著性,随牙周组织炎症破坏的加重,EA活性及EA/α1-AT逐渐升高.结论:GCF-EA活性、EA/α1-AT比值可反映取样牙位的临床状态并与各牙周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可能在判断牙周炎症状态和破坏程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的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吕红兵;金岩;刘源;王新文;董蕊;刘晓亮;张勇杰;赵宇

    目的:观察所培养的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的超微结构.方法:以5月龄胎儿的背部皮肤作为细胞来源,在牛I型胶原凝胶中立体培养成纤维细胞,3 d后在凝胶表面接种表皮细胞,2 d后将培养的皮肤替代物移至培养液气液面,促进上皮层的成熟和角化.观察HE染色后的人工皮肤组织学结构以及透射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结果:所培养的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同时含有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层中含有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生物活性皮肤表皮层中,棘层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并具有天然皮肤中的板层体、张力纤维和脂滴等结构.结论: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具有与天然皮肤类似的各种超微结构,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波;姚月玲;张旻;张俊华

    目的:研究重度牙齿磨耗(TW)患者咀嚼肌的肌电活动,探讨不同类型(牙合)磨耗患者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以15例中老年重度牙齿磨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肌电图仪(EMG)测试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大紧咬时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幅值;并以8例正常(牙合)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幅值作为对照.结果:姿势位时,磨耗Ⅰ、Ⅱ、Ⅲ组患者TA、MM、DA的平均肌电幅值高于对照组,TA、MM的肌电幅值增高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ICP大紧咬时,Ⅰ、Ⅱ、Ⅲ组患者TA、MM、DA平均肌电幅值降低,MM、DA肌电幅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结论:牙齿磨耗患者有肌紧张存在,Ⅲ型磨耗导致的不均匀接触对咬肌的损伤较大.

  • 牙本质基质蛋白1在人不同龋坏牙齿中的免疫定位

    作者:逄键梁;吴补领;张亚庆;何宇;何文喜;吴纲;郭鹏

    目的:观察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al matrix protein,DMP1)在不同龋坏人牙齿中的表达,探讨DMP1在牙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观察DMP1在不同龋坏人恒牙中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DMP1在正常人恒牙组表达阴性,浅龋组部分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期牙本质中弱阳性表达;中龋组成牙本质细胞数目增多,在胞浆和胞突以中阳性表达;深龋组成牙本质细胞层排列紊乱,出现空泡变性,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形态细长、扁平,两种细胞胞浆和胞突中DMP1表达阳性,在修复性牙本质层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成牙本质胞浆中DMP1含量在中龋组和深龋组明显增加,浅龋组无显著意义.结论:DMP1参与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分化分泌,并在修复性牙本质和反应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复发性口疮血清NO、NO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文斌;步革;李楠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疮(RAU)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变化及其在RAU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RAU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根据.方法:检测243例RAU患者发作期、愈合期及间歇期血清NO、NOS的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NO、NOS水平,比较.结果:①发作期RAU血清NO、NOS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②发作期RAU血清NO、NOS水平高于愈合期及间歇期RAU血清NO、NOS水平(P<0.01);③愈合期及间歇期血清NO、NOS水平与健康对照组血清NO、NOS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RAU发作期NO、NOS升高参与了RAU的发病过程,其水平的升高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

  • 光照强度对光固化复合树脂抗压和抗拉强度的影响

    作者:吕昕;李艳君;倪龙兴

    目的:探讨光照强度对光固化复合树脂抗压、抗拉强度的影响.方法:用WDW-100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比较不同光照强度[第1组,300 mW/cm2×40 s;第2组,500 mW/cm2×40 s;第3组,800 mW/cm2×40 s;第4组,(300 mW/cm2×10 s)+(500 mW/cm2×30 s);第5组,(300 mW/cm2×10 s)+(800 mW/cm2×30 s)]对光固化复合树脂抗压强度、微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采用弱光引导固化方法固化的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抗压强度、微拉伸强度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方法固化的树脂.结论:采用弱光引导固化对提高复合树脂抗压和抗拉强度有积极意义.

  • 颌面外科术后疼痛的调查研究

    作者:张国良;羊玉荣;陆斌;徐礼鲜

    目的:评价颌面部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与手术类型的关系,为术后疼痛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00例住院手术患者术后24 h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术后疼痛程度,对镇痛药物要求度并记录手术类型、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结果:100例术后患者,92%为中轻度疼痛,8%为重度疼痛,重度疼痛中以骨折修复较多,多数能够耐受疼痛.结论:颌面外科手术后疼痛多数为中、轻度疼痛,疼痛程度与手术类型有关,骨折类疼痛程度较重,肿瘤类术后疼痛轻.

  • 吸烟与糖尿病对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水平的影响

    作者:耿九玉;杨军;陈兰芝

    目的:研究吸烟、糖尿病对牙周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GCF-AS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105例吸烟者、86例糖尿病患者及90例对照者,测定牙周病指数(PDI)、GCF-AST水平并比较.结果: 吸烟组和糖尿病组PD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牙周健康区数低于对照组;牙龈炎区数3组相近;牙周炎区数高于对照组.在PDI相同的情况下3组GCF-AS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吸烟、糖尿病是牙周病流行的高危因素,而对GCF-AST水平无直接影响.

  • 颌面部火器伤间接损伤牙髓组织中IL-6的免疫组化表达

    作者:刘军;齐文胜;刘岚;曹志中;周中华;王鑫源

    目的:研究IL-6在颌面部火器伤间接损伤牙髓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IL-6在此损伤炎症中的作用,以期为火器伤牙髓间接损伤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直径5.80 mm制式枪弹致伤狗下颌部的模型,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定量分析方法及检测颌面部火器伤后不同时间、下颌不同牙齿的牙髓组织中IL-6的动态变化.结果:IL-6在伤后牙髓组织中有阳性表达,并随时间的改变,呈动态变化过程.结论:IL-6参与火器性牙髓炎症发生、发展,并与牙髓损伤、修复有关.

  • 无牙颌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与颅颌结构相关性的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胡燕萍;白乐康;吴勇;李天亮;党少农

    目的: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研究无牙颌患者在不同垂直距离下各有关测量数据及与垂直距离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无牙颌患者在H-2 、H-6、 H-10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将其颅面结构测量值均数作方差分析.结果:无牙颌患者在 H-2及H-6 位颅面结构相关测量角度及线距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H-2到H -6位SL、SE均逐渐加大,在 H-10位SL继续加大,SE则明显减小; 从H-2到H-10位,ANB由1.75°减小为-0.60°;在H-2及H-10位置时NPg-FH、SND、GoGN-SN、SNB、ANB、SL等测量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H-10位时,下颌在旋转的同时有整体前移的倾向.无牙颌患者确定垂直距离时,息止(牙合)间隙在6 mm范围内是可取的.

  • 腺病毒介导CD/5-FC系统治疗口腔鳞癌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安训;黄洪章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AdCMVCD)/5-氟胞嘧啶(5-FC)自杀基因治疗口腔鳞癌的作用机制.方法:AdCMVCD/5-FC系统治疗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细胞株)后分别应用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仪(FCM)、TUNEL法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D/5-FC治疗组3H-TdR掺入率显著下降(P<0.001),且与5-FC的浓度成反比;FCM显示S期比率显著升高(P<0.001),G2+M期比率下降为0(P<0.001),G1/G0期的改变不明显(P>0.05);透射电镜及TUNEL法显示治疗后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其凋亡率由治疗前的(4.40±0.87)%上升到(15.80±1.55)%(P<0.001).结论:AdCMVCD/5-FC系统对口腔鳞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DNA的合成、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以及诱导细胞凋亡而起作用.

  • 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女性灼口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燕;饶志清;籍龙江

    目的:观察尼尔雌醇治疗女性灼口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尼尔雌醇辅以孕激素的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已停经的女性灼口综合征患者.结果:激素治疗组与维生素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舌感觉异常多发生在妇女更年期,内分泌紊乱起着重要作用,激素替代疗法可以明显缓解症状.

  • 单侧眼眶部缺损修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作者:吴国锋;赵铱民;叶晓兰;李涤尘;何永富

    目的: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对单侧眼眶部缺损进行修复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探讨颜面部缺损修复设计的新方法.方法:通过激光扫描仪对一例单侧眼眶部缺损患者石膏面部模型进行数据采集,经三维设计软件处理数据,依据健侧眼眶部组织设计出缺损处组织外形.结果:由激光扫描采得的面部模型数据清晰、精确;通过Digisurf逆向工程软件对面部点数据构面和设计,利用健侧眼眶部组织数据镜面反转到缺损处修复缺损设计获得成功.结论: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和三维设计软件可以圆满地完成单侧眼眶部缺损修复的设计.

  • 头颈部鳞癌抑癌基因nm23-H1的表达、DNA倍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施更生;甘梅富;陈葆国

    目的:研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nm23-H1基因的表达、DNA含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未经治疗的HNSCC患者术后新鲜肿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ABC技术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瘤细胞nm23-H1基因表达、异倍体(aneuploid)和S期细胞比例(S-phase fraction,SPF),探索这3个参数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nm23-H1的阳性率为60%,异倍体检出率为66.7%.nm23-H1表达、DNA倍体和SPF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均为P<0.01).nm23-H1表达与DNA倍体无关(P>0.05),nm23-H1表达与SPF有关(P<0.05).结论:对nm23-H1表达、DNA倍体和SPF的检测可预测HNSCC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是指导临床治疗有意义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 雌激素和流体剪切力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玲;丁寅

    目的:初步了解雌激素与流体剪切力单独作用及联合作用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进行SD大鼠新生子鼠颅盖骨成骨细胞的原代培养,将生长活跃、特性稳定的III~IV代成骨细胞,用于实验.选择恒定的雌激素浓度及合适的振荡频率分4种组合方式施加于成骨细胞上,比较这4种方式在不同时间段对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何不同影响.结果:雌激素和流体剪切力均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ALP的活性,但长时间的剪切力作用则抑制细胞增殖.流体剪切力早期可迅速提高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比雌激素作用显著.雌激素和流体剪切力联合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有促进作用,但两者并非总是协同作用,在细胞分化早期对细胞增殖表现为协同作用,但对ALP活性却表现为拮抗作用.结论:雌激素和流体剪切力及两者复合作用均可促进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提高ALP的活性.

  • 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

    作者:毛驰;俞光岩;彭歆;郭传瑸;黄敏娴;张益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在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0-03~2002-01期间完成的23例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瓣行口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分析缺损的类型、受区血管、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游离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23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31~72岁,平均52.9岁,所采用的游离腓骨复合瓣中,腓骨长度6~15 cm(平均10.6 cm),皮岛大面积12 cm×5 cm,小5 cm×3 cm(平均8.4 cm×3.6 cm),腓骨的截骨次数为0~3次(平均1.7次),所采用前臂皮瓣大面积10 cm×8 cm,小6 cm×5 cm,平均7.8 cm×6.4 cm.23例患者的46块游离瓣全部获得成活,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4%,但并发症均不严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结论: 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联合应用在大型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安全可靠,并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中国人与白种人、日本人正常(牙合)牙齿形态的比较研究

    作者:贾刚;丁寅;王峰

    目的:比较中国人与白种人、日本人正常(牙合)数据,为临床应用直丝弓矫治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中国人正常(牙合)数据中的轴倾度、转矩和冠凸矩分别与白种人、日本人正常ㄑ篮希┖鲜萁斜冉戏治?结果:中国人正常(牙合)牙齿形态与白种人有显著的差异,而与日本人大致相似,但也有一定差别.结论:临床使用无论是基于白种人或日本人正常(牙合)数据的直丝弓矫治器时,都应做一定的修改.

    关键词: (牙合) 轴倾度 转矩
  • 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

    作者:吴亚菲;陈晶;赵筱芩;肖晓蓉;朱硃

    目的:比较Master 400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系统与传统超声龈下刮治+药物冲洗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成人牙周炎患牙20个,随机分入实验组(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和对照组(传统超声龈下刮治+药物冲洗).记录治疗前、后0 、7、14 d的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培养,观察比较总菌落形成单位(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及检出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PD、BOP、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实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P<0.01)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P<0.05)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Master 400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系统比传统超声龈下刮治+药物冲洗能更有效地减少龈下致病微生物的数量.

  • 体外培养大鼠颌下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周青;付松军;王玉新;朱耀旻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颌下腺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胰酶消化法进行颌下腺细胞的分离纯化,然后进行颌下腺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绘制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 MTT法检测培养细胞活力大小.透射电镜(TEM)观察结合免疫组化检测鉴定细胞来源及性质.结果: 整个颌下腺细胞生长期间为呈多样性的上皮细胞,细胞可传4~5代,成活30~40 d.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比较培养72 h原代、第2代与第4代细胞吸光度值,原代、第2代与第4代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微结构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培养细胞表现为腺上皮细胞的特征.结论: 原代和传代培养第1代、第2代颌下腺细胞活性较强,可在进一步的实验得以应用.

  • P-gp170、cytokeratin及nm23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1/5Fu耐药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惠延平;李焰;吴军正;王映梅;马福成

    目的:探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株MEC-1/5Fu细胞的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观察该细胞及其亲本细胞中P-糖蛋白(P-gp170)、cytokeratin(CK)及nm23的表达.结果: P-gp170在MCE-1/5Fu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5.1%,明显高于亲本细胞的阳性表达率12.3%(P<0.05),而CK与nm23 在MEC-1/5Fu细胞与亲本细胞中的表达率分别达90%以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EC-1/5Fu细胞具有多药耐药(MDR)表型,其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P-gp170高表达所介导.

  • 静态拉伸应变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作者:麻健丰;胡军;张秀华;李乐乐;陈新民

    目的:研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DLF)在机械拉伸应变作用下,细胞和细胞核投影面积及其细胞骨架的改变情况,探讨PDLF的形态、功能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的细胞体外静态机械加载装置用不同的拉伸应变量加力于细胞上,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形态及其改变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12%、16%力值组,细胞和细胞核投影面积随着加力时间和力值的增加而每天递增,肌动蛋白纤维也随之逐渐增粗,排列更有规律;而在20%力值组,其结果则反之.结论:静态拉伸应变可影响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骨架.

  • 自杀基因系统HSV1-TK/GCV对MEC-1细胞的体外杀伤及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司徒镇强;王江华;刘斌;吴军正;李焰;贾永庆

    目的:探讨HSV-TK/GCV系统对MEC-1细胞的体外作用.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将含有HSV1-TK 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质粒G1NATK转染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经G418筛选,挑选阳性克隆,用PCR及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整合及mRNA转录;分别用MTT及细胞记数法检测TK阳性细胞对GCV的体外敏感性及旁观者效应;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活细胞荧光染色及TUNNEL染色观察GCV作用下MEC-1/TK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PCR及RT-PCR分别从G418阳性克隆中成功扩增出404 bp 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将此G418抗性克隆命名为MEC-1/TK;IC50MEC-1/TK为0.7 μg/ml, 而MEC-1为1 000 μg/ml以上;当将TK阳性细胞和TK阴性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TK阳性细胞只占10%时,即有90%的细胞被杀死;形态学观察表明,经GCV作用,MEC-1/TK细胞变圆、脱壁、漂浮,部分细胞呈现核浓缩、核碎裂等特征,TUNNEL染色核阳性着色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HSV-TK/GCV系统在体外能明显杀伤MEC-1细胞,对GCV的敏感性比未转染的亲本细胞提高1 000倍以上,并显示较强的旁观者效应;GCV可诱导部分MEC-1/TK细胞发生凋亡.

  • PGLA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片体外降解性能实验研究

    作者:何伟;孙皎

    目的:研究PGLA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片体外的降解周期,并对影响其降解动力学的各种因素作出评价.方法:通过质量损耗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及形态学观察(电镜)等手段分别对PGLA牙周片在体外静态水溶液环境中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PGLA膜在体外的降解周期大约为9~10周.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速率比在PBS溶液中快;降解介质pH值越大,材料质量损耗也越快;不同尺寸牙周片在各降解周期的质量损耗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GLA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片体外降解主要是化学降解过程,通过酯键的水解来进行.降解介质的不同和pH值的改变都会对材料降解动力学产生影响,而材料尺寸变化对降解过程不产生影响.

  • 义齿自动研磨机的研制

    作者:程静涛;郭天文;席溥泉;杨东山;戴钟美;胡英明

    目的:设计并开发一种适用于义齿研磨、抛光的自动研磨机,以代替传统的手工方法.方法:将两个六角形的研磨桶对称地连于圆形底盘上,通过自转和公转运动,利用离心力使研磨桶中的义齿与磨料和研磨液相互摩擦,达到研磨、抛光目的.结果:采用不同转速和磨料,利用义齿自动研磨机对纯钛义齿部件进行自动研磨,使纯钛部件的表面粗糙度Ra值从1.060 μm降至0.3113 μm,达到临床标准.结论:使用义齿自动研磨机对义齿金属部件的研磨效果可以达到临床要求.

  • 骨性Angle Ⅲ类错(牙合)替牙期患者语音功能的研究

    作者:陈杰;范存晖;王兰磊

    目的:探讨替牙期Angle Ⅲ类骨性反(牙合)对语音功能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对发音异常的语音进行声学分析.方法:38名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反(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40名替牙期正常(牙合)儿童做对照组.由语音专家对2组儿童的语音进行判听,记录错误音素及错误类型,并应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对错误音素进行语音声学分析.结果:①骨性Angle III类错(牙合)替牙期患者大多数存在发音异常,主要集中于/z,c,s/等咝音上;②正常清咝音VOT>0,而错(牙合)组错误音素的VOT=0.结论:替牙期Angle Ⅲ类骨性反(牙合)患者大部分存在语音功能障碍.

  • 后牙缺失者髁突X线影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曹鸿涛;王美青;刘芙蓉;张俊华

    目的:探讨Schuller位片和侧位体层摄影片显示的髁突X线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先对25例颞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和88例缺牙修复患者分别拍摄Schuller位片和双侧TMJ侧位体层摄影片,然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临床症状(缺牙情况及咬合干扰情况)的检查记录,对2组患者的X线影像进行对称性、骨质变化情况的记录,再将2片所显示的髁突影像情况和临床检查结果之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髁突形态不对称比例及骨质变化比例,各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髁突形态异常者,成对缺牙数较多,与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颞颌关节紊乱症症状与咬合紊乱症成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TMJ形态及骨质变化与TMD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并不密切,后牙缺失后久未修复所导致的各种咬合干扰与TM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 正畸移动狗乳磨牙后其恒牙胚牙周组织 CSF-1及TGF-β1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金作霖;林珠;焦光海

    目的:研究狗乳牙正畸移动后其恒牙胚牙周组织中集落刺激因子(CSF-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探讨乳牙移动后其恒牙胚改变的机制.方法:取狗下颌第二乳磨牙正畸移动后14 d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TGF-β1和CSF-1在恒牙胚牙囊、牙周牙槽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β1和CSF-1的染色在乳磨牙牙根的远中牙周膜和牙槽骨中以及恒牙胚的远中牙囊和牙槽骨中的表达明显减弱,在乳磨牙牙根的近中牙周膜和牙槽骨中以及恒牙胚的近中牙囊和牙槽骨中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狗乳牙正畸移动后其恒牙胚牙周组织也发生骨改建.

  • 无痛拔髓的麻醉方法

    作者:姚耀星

    我们采用阻滞、浸润麻醉及牙髓腔内、根管内加注利多卡因的方法进行牙髓拔除术,经临床观察,效果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

  • 酸蚀时间对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强度的影响

    作者:单丽华;王领弟;石彦涛

    在釉质酸蚀直接粘结技术中,由于酸蚀造成釉质丢失,易产生白色斑块样脱钙,影响美观.含氟玻璃离子可以形成一个缓释氟的系统,防止脱钙.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RGIC)在不同酸蚀时间、不同粘结条件下的粘结强度,探求减少釉质脱钙的方法.

  • RAU临床类型和遗传倾向与微核关系研究

    作者:张英;贾平;王岩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 )是口腔粘膜常见的溃疡类疾病.病因复杂,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对病因的确定尚处于研究和探索中.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多基因遗传有关,但临床上缺乏有效可行的手段与非遗传因素加以鉴别.本实验对RAU患者进行局部脱落细胞中的微核计数,以期发现RAU临床类型、遗传倾向与微核检出率的关系,为研究遗传倾向RAU的特点提供依据.

  • 塑胶牙套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才顺

    塑胶牙套是近几年来受到关注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口腔科临床.我科自2000年以来在临床上开展了塑胶牙套的应用.现将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 磨牙塑化后根管再扩方法的研究

    作者:赵其荣

    笔者自1999年以来,对94个磨牙塑化根管采用手扩法和机扩法进行根管再扩,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 磨牙 塑化根管 方法
  • 依次磨除咬合板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症状的应用与体会

    作者:章加宇;丁加根;缪英芝

    临床常遇到颞下颌关节弹响伴深覆牙合要求诊治的患者,往往是由于牙合间距过低引起髁状突前移,关节腔前后间隙大小失衡,导致颞下颌关节弹响症状.常采用理疗、牙合导板、手术等方法治疗,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我科应用在咬合板恢复牙合间距离、肌松弛基础上,依次磨除双侧后牙局部咬合板,逐个伸长后牙,恢复正常牙合间距离的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患者1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直丝弓排齐阶段尖牙向后结扎法的应用

    作者:王曦;李锦标;徐宝华;李洪发

    许多学者建议在直丝弓排齐阶段使用尖牙向后结扎和弓丝末端回弯的措施为切牙的排齐提供间隙,以避免切牙过度唇倾,加快排齐牙列的速度[1,2].然而,此措施的应用究竟引起切牙、尖牙、前磨牙以及磨牙的哪些变化?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测量分析.

  • Dyract AP治疗磨牙食物嵌塞的疗效

    作者:林建琴;田富明;陈黎

    我科自1997-03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性地对42例60个引起食物嵌塞的磨牙,试用Dyract AP修复,随访观察2年疗效为68.33%,现报道如下:

  • 透明牙封藏剂的研究

    作者:邓国珍;唐昭;刘卫军;周慈文;蔡国藩

    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常常需要观察牙髓腔和根管的形态结构变化,其观察方法有多种.透明牙标本的观察能将内形与外形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完整的立体感[1],尤其适合于教学工作中.制作的透明牙标本需要用封藏剂将其长期保存起来以便于观察和研究,观察效果直接受封藏剂的影响.为获得佳的观察效果,我们将96颗不同部位的牙齿制作成透明牙,并用4种不同的封藏剂保存进行观察比较,以期选择佳的封藏剂.

  • 头影测量分析与图像数据管理系统WenCeph6.0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冯云霞;唐涛;刘立青;田淳;米宇菁

    随着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计算机辅助头影测量分析软件和口腔正畸临床诊断系统的研究和开发[1~4],为正畸医疗、科研、数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通过临床应用WenCeph 6.0头影测量分析与图像数据管理系统、扫描仪、数码相机对正畸门诊的病历X片、颌面像等进行计算机测量分析,辅助临床诊断和计算机数字化管理,探讨一套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 非贵金属烤瓷冠桥金属基底的要求和打磨方法

    作者:张艺权;王宝成;邓再喜;越野;张迎

    烤瓷熔附金属(PFM)冠桥是由低熔瓷粉在真空高温条件下熔附到金属基底上的金-瓷复合结构修复体,所以金属基底制作质量直接关系到PFM冠桥的成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金属基底的质量问题,导致PFM冠桥缺陷.特别是金属基底打磨不当,如金-瓷结合面、连接体、外展隙等打磨不符合要求,易引起金属基底冠边缘翘起、与代型不密合、瓷层内气泡、切端部瓷裂、金-瓷剥脱以及影响瓷冠的外形美观等.

  • 牙体重度楔状缺损的美容修复新方法

    作者:朱传辉;朱圣寅

    从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螺纹桩钉串连冠根与外罩金属烤瓷冠的美学修复方法,治疗严重楔状缺损牙156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口腔固定矫治器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姬晓林;郭金兰;成木珍

    口腔颌面部是人体突出及暴露的部位.在非战时颌面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已成为口腔颌面外伤的重要原因.我科自1998-04~2000-06应用固定矫治器替代牙弓夹板治疗下颌骨骨折27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三种脱敏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敖静

    牙本质过敏症是牙齿因磨损而外露的牙本质遇到外界温度变化、化学性或机械性刺激发生的酸痛感.作者采用3种药物治疗牙本质过敏症并比较疗效.

  • 连模整铸支架连接体折断原因分析

    作者:郑建斌;张惠平;曹筝;马庆芳;戴少文

    连模整铸支架由于其适应性广、稳定性好、固位支持力强、坚固耐用、舒适卫生及设计灵活等优点,目前依然是我国应用为广泛的牙列缺损修复方法.但由于受材料特性及复杂的操作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连接体的折断也时有发生,给临床使用带来许多麻烦.本文对我科1995~2000年间制作的21件因连接体折断返修的支架进行原因探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 改良FRⅢ型矫治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湘琳;李湘婷

    目前,正畸临床对Angle Ⅲ类的矫治方法日益繁多,而改良FRⅢ型矫治器的个性化临床应用较少见.本文是对牙性、牙槽性及功能性Angle Ⅲ类进行个性化矫治方法,即对FRⅢ型矫治器进行改良使之成为组合性功能矫治器,分为两类即机械性和功能性组合矫治器,固定性和功能性组合矫治器.作者从1999~2001年共应用12例患者,年龄5~14岁,男8例、女4例,有效率92%,现介绍如下:

  • 口腔黏膜硬下疳(附2例报告)

    作者:李新华;张堂德;詹青松

    梅毒是由于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并有很强的传染性.它的传染途径主要为不洁性性传播.梅毒在泌尿、妇科、心内、皮肤等科时有发现.过去以首诊在口腔科诊断为梅毒较少见.2001年下半年,以首诊在我院口腔科就诊而确诊为梅毒2例.现报道如下.

  • 面颈部巨大脂肪瘤1例

    作者:王笃权;姚斌;刘丽芳

    面颈部脂肪瘤多见,但如此巨大脂肪瘤仍属罕见,我科近来收治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面颈部 巨大脂肪瘤
  • 舌、颏下、颌下淀粉样变性1例

    作者:林伯航;秦瑞峰;孙沫逸

    颌面部淀粉样变性极罕见,我院于2001年3月1日收治1例舌、颏下、颌下淀粉样变性现报道如下:

  • 口腔印模材料过敏1例

    作者:张红燕

    患者许某某,女,45岁,因(65)缺失,于2003-05-02到我科就诊,要求修复缺失牙.

  • 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术

    作者:刘彦普;龚振宇;何黎升;赵晋龙;于擘

    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是颌面外科的常见手术,小的直线性缺损采用髂骨、肋骨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外形修复,对于大型缺损,尤其是涉及弯曲部位的下颌骨缺损,采用髂骨移植常难以获得满意的外形恢复,这是因为髂骨的外形与缺损不相匹配,手术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移植骨进行塑形、拼对.吻合血管的骨移植亦存在此问题.此外,现有的修复手段均存在创伤大、难以达到功能修复的缺点.因此,寻求外形与功能相和谐,创伤小的修复方法是下颌骨缺损重建的方向.个体化设计的骨骼替代物或人工替代骨是界于现有修复方法和骨组织工程之间的一项实用的临床技术,其中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 RP)技术具有快速、准确以及擅长制造复杂实体的优势[1],从目前的使用看,可以达到精确制造下颌骨替代物的目的[2].进一步发展,可以将此技术用于大段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加工制作,使组织工程骨向实用化、个体化过渡,是一项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下面介绍该项技术应用过程.

实用口腔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