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국중의기초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3250
  • 国内刊号: 11-35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孟庆云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黄帝内经》之“大气”探析

    作者:赵凯维;刘寨华

    大气,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概念之一,大气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学说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成熟与完善的.中医学对"大气"的认识历代都有发挥与论述.本文就《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中出现的"大气"一词进行探析,以追本溯源,为正确理解"大气"理论提供本底资料.

  • 论中医药阻断乙肝肝硬化的黄金切入点

    作者:闫永彬;丁樱;陈文霞

    从暗瘀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阐述彭勃治“暗瘀”说,并提出急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分为肝病感邪期、肝病暗瘀期和肝病明瘀期3期及肝纤维化期相当于肝病暗瘀期的观点.并据此创造性提出“从暗瘀论治”为其黄金切入点的新观点,从而找到阻断乙肝肝硬化的切入点并有望取得突破.

  • 从虚从瘀(补虚通络法)论治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理论探讨

    作者:刘刚;梁迪赛;周嘉澄;袁智先

    从体质因素和疾病因素角度阐述中风日久必“虚”的原因,提出“瘀血”、“痰湿”、“气郁”3个病理产物中,瘀血为主为先、夹痰夹郁、相互影响,提出“补虚通络”治则,强调恢复期(6个月内)法用“从虚从瘀、重在化瘀”,中风后遗症期(6个月之后)法用“从虚从瘀、重在补虚”,归纳出从“脾胃”论治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以体现中医标本兼治、因时制宜特色.

  • 基于案例推理构建“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探讨

    作者:郭超峰;施学丽

    回顾与探讨“方证相应”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方证相应”学说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在“方证相应”学说研究中引入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可行性及“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构建,并对该方法的优点进行论述.

  • 从“急”“极势”分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特点

    作者:刘峰;刘天君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基础,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然而对其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从《诸病源候论》高频使用的“急”、“极势”入手,对其导引法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调身操作具有两个特点,在动作力量上,强调动作的的强度,在操作方向上,要求动作幅度的大化,其结果是,调身操作具有类似肌肉静力性锻炼的特点.

  • 《温病条辨》凉开三宝在疫病急救中的运用

    作者:彭鑫;汤尔群

    凉开三宝包括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是开窍醒神法的代表方.清·吴鞠通对上述三方的运用颇有心得,见于《温病条辨-上焦》.吴氏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安宫牛黄丸,改进了紫雪丹、至宝丹,并将三宝运用在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冬温、温疫、温毒等外感温热疾病中.本文通过分析凉开三宝在《温病条辨》及后世医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病证规律,探讨其各自在疫病急救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论脾虚生风

    作者:蒋筱

    风证是中医学独有的名词,具体可分为“内风”与“外风”两种.其形成的原因复杂,传统观念认为风证责之于肝,内经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本项研究表明风证的形成多有脾胃内伤,而后风证发作.因此本文侧重于脾虚生风的论述.

    关键词: 风证 脾胃虚损
  • 《仁斋直指方论》论痰特色探析

    作者:王国为;徐世杰

    《仁斋直指方论》为南宋医家扬士瀛的代表著作,该书对痰论述颇丰,杨氏在前贤妙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体悟,进一步总结出颇有特色的痰(病、证)理论,将痰和饮明确分开,并认为“痰为津液之异名”,痰(病、证)多端,亦可引起疼痛病患,在治疗上以“理气为上,调胃次之”为治疗大法,这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为后世医家明哲所借鉴.

  •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之解析

    作者:郭齐;田昕;吴丹;吴宇峰;杨傲然

    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属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临床实践中医家对冠心病的论治各有不同,本文则着重以五脏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 余师愚从运气规律认识温疫防治策略的特色探析

    作者:岳冬辉;苏颖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 张仲景注重“人”的因素浅识

    作者:吴洁

    人是疾病的主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发病、病证类型、治疗护理及其禁忌等方面,揭示了《金匮要略》在诊治疾病时尤为重视人的因素.认为这种诊疗个体化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诊疗思维的特色所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伤寒论》六经病中小肠经腑病机探析

    作者:刘玉良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痛机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伤寒论》六经病(尤其是太阳病)中存在着小肠经腑的病变.本文重点从《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和太阳病外的小肠经腑的病变两方面来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所言太阳当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脉和小肠腑,而张仲景所言太阳病也应包括小肠经腑的病变,而“伤寒传足不传手”一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 三种证型2型糖尿病早中期患者相关指标差异研究

    作者:吕俊海;李敏;刘红;仝小林;唐丹丽;于友华;孙明杰

    目的:考察与3种证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相关指标情况,阐明不同证型2型糖尿病的特征.方法:检测3种证型2型糖尿病16项相关指标,并用T检验分析结果数据.结果:痰(湿)热互结型组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尿蛋白排泄率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热盛伤津组和气阴两虚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而胰岛素分泌指数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痰(湿)热互结型组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教和肌酐高于热盛伤津及气阴两虚组;而胰岛素敏感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痰(湿)热互结组的甘油三酯和尿蛋白排泄率高于气阴两虚组,总胆固醇低于热盛伤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盛伤津组和气阴两虚组各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中期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血糖无明显相关.痰(湿)热互结型在脂代谢和免疫功能异常方面更甚于其他2型,提示其更易于向并发症期转化,治疗难度更大,预后也更差.

    关键词: 证候 糖尿病 胰岛素
  • 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不同中医体质血糖代谢状况分析

    作者:王文锐;倪海祥;魏佳平;姚实林;孙平;王彩萍;吕忠勤;何慧虹

    目的:了解浙江平湖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血糖代谢状况.方法: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研究》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方便抽样横断面现场调查并以5∶1比例随机抽样行OGTT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2h负荷血糖、计算HOMA-IR和HOMA-β指数.结果: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为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组2hPG及气虚兼痰湿质组HbA1c水平分别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组FINS、HOMA-IR及HOMA-β指数分别与其他四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组HOMA-3指数分别与其他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是该地区糖尿病发病高频、高危体质类型;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的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损伤和痰湿质及气虚兼痰湿质的胰岛素抵抗致胰岛β细胞代偿性高分泌可能是该四类体质的糖代谢特征.

  • 文蛤汤化裁治疗“消渴”的临床研究

    作者:段忠成;李兴广

    目的:从“化”着眼,研究“文蛤汤”化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试验组:在原治疗不变的基础上加服该化裁方的口服液2次/d,连续观察12周.对照组:在原治疗不变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口服液治疗,周期同试验组.治疗前、中、后对相关指标对比研究.结果:试验组在血糖控制、临床症状控制、整体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提示了该口服液能够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作者:康雷;黄仁发;向少伟;龙韵

    目的:观察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4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六味地黄汤.结果:2组治疗前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无差异(P>0.05),2组治疗前患者的血清IL-6、TNF-α、hsCRP、TC、TG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IL-6、TNF-α、hsCRP、TC、TG和L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六味地黄汤能有效地CK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有关.

  • 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于阳;吴学宾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克隆性疾病,以CD5+的B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肝、脾、淋巴结中大量增殖为特征.本病老年人多见,80%的患者>60岁.过去认为CLL在我国发生率较低,而欧美国家发病率高,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其总数呈增长趋势.因此,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CLL的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通络中药结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作者:高怀林;丁来标;曹月香;李会玉;张华;孔青;尹晓华

    目的:观察通心络(TXL)提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DF)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通络组(通心络结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组(干细胞移植).观察移植12周后临床症状和踝肱压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及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artial pressure,TcPO2)变化并进行评估,观察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通络组和干细胞组患者的疼痛、冷感、麻木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缓解(P<0.01)及通络组可提高患者ABI和TcPO2(P<0.01或P<0.05),降低MDA(P<0.01)和升高TAOC(P<0.01),干细胞组可升高TcPO2(P<0.01).通络组与干细胞组临床症状评分、ABI、TcPO2、MDA和TAOC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通心络组优于干细胞组.结论:通心络对于细胞移植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故通心络结合自体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方法.

  • 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的临证探析

    作者:肖政华;王敏

    临床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有良好的疗效,本文试阐述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证治特点和临床运用.

  • 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作者:温志浩;农一兵;潘朝锌;林谦

    目的:对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总体水平作出初步评价.方法:①以“(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建立文献数据库;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整体评价.结果:在117个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明确说明诊断标准的13个占11.11%,报告有不良反应的61个占52.14%,有随访报告的5个占4.27%.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质量普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寻找合适的试验形式、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可能是目前更紧迫的任务.

  • 袁占盈治痹大法——杂合以治

    作者:刘建平

    袁占盈教授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袁老师从事中医教育与临床近五十年,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在内科杂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于痹证的诊疗见解独到,疗效确切,提出"扶正与祛邪兼施,温通与清润并用"的杂合以治大法.笔者有幸成为其学术继承人,受益颇丰,现将其"杂合以治"的治痹大法介绍如下:

  • 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中Ⅳ型胶原酶的作用研究

    作者:高冬;陈文元;郑良朴;林薇;吴立娅;宋军;陈可冀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影响Ⅳ型胶原酶诱导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1.25%、2.5%和5%浓度的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采用Boyden小室迁移法检测药物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并通过酶联免疫法和RT-PCR检测明胶酶A(MMP-2)和明胶酶B(MMP-9)分泌和表达的情况.结果:1.25%浓度含药血清对上述指标无影响,2.5%和5%浓度含药血清可显著提高内皮细胞迁移、MMP-2和MMP-9转录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和MMP-9水平.结论:血府逐瘀汤通过提高Ⅳ型胶原酶的表达进而诱导内皮细胞迁移,提示药物促血管新生功能可能与该作用相关.

  • 中药五味标准化检验方法的建立

    作者:管冬元;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刘小美;梁超;吴中华;苟薇

    目的:探索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方法.方法:试验人员经培训后,10人同步、盲法对黄柏等10味中药饮片和黄连解毒汤等6张小复方标准水煎剂以及小檗碱等7个中药有效组分溶液进行品味和打分及综合评价,并研究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的方法.结果:(1)知母、黄柏、生栀子、生大黄、苦参、生黄芪、生晒参、淫羊藿、制附子、制吴茱萸等10味中药饮片五味检验结果多与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近似,但有较为准确的程度刻画与区分;个别药物如淫羊藿、制附子以苦味为主,而非《药典》所载的辛、甘;(2)首次对黄连解毒汤、大黄附子汤、左金丸、参附汤、吴茱萸汤、疗本滋肾丸等6个小复方的五味进行了检验与刻画;(3)首次对菝葜皂苷元、小檗碱、栀子苷、大黄酚、大黄素、淫羊藿苷、乌头碱等7个中药有效组分进行了检验与刻画,发现这些组分多与其对应饮片的五味近似,惟大黄素、大黄酚未能检出生大黄的苦味,而菝葜皂苷元的苦味也远弱于知母.结论:所建立的中药五味的标准化检验方法能准确、客观、量化地检出中药、中药小复方和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这对于验证已有中药五味及当代中药新药标准化研发是有益的.

  • 真武汤对肾阳虚肾衰模型大鼠肾脏病理影响

    作者:宋伟;李明哲;关佳楠;刘芳;乔春红;赵甲秀

    目的:本研究以形态学等检测技术,观察真武汤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研究温补肾阳传统名方真武汤对肾阳虚慢性肾衰模型肾脏病理的影响,观察真武汤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肾小球充血、囊腔扩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代偿性扩张.真武汤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病理可见明显损伤,真武汤能够使其逆转.

  • 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性阳痿大鼠阴茎平滑肌组织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国豪;方再军;张国治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DM)性阳瘘(ED)大鼠阴茎半滑肌组织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实验小鼠用2%链脲佐菌素液按60mg/kg,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然后在每只糖尿病模型大鼠颈项处注射阿朴吗啡80ug/kg,录像记录阴茎勃起次数.筛选DM性ED模型,将DM性E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高、低剂量组、达美康组、达美康+安雄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连续给药12周,然后处死测定阴茎海绵体胶原纤维,血窦结构,平滑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补肾活血活剂对胶原纤维,血窦结构,平滑肌有改变.结论: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阳瘘大鼠阴茎平滑肌有明显效果.

  • 黑疸治验1则

    作者:付修文;高连印

    黑疸病名始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原文第7条、第14条:"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关键词: 黑疸 黄疸
  • 浅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作者:郭世岳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汗为阴液,靠阳气的蒸腾与宣发,阳加于阴则汗出;二是脉来为阳,脉去为阴,阳加于阴即来者盛,去者衰,指脉象与汗出的关系.如张志聪注:"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加于阴部也."笔者临床根据"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理论,对前人所论之汗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阴阳 病证 关系
  • 猪苓汤合过敏煎加减治疗药物变态反应性口炎案例分析

    作者:贾莉;陈思明;岑凯;卢富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主治水热互结兼有阴伤的水气病症.过敏煎是祝谌予的经方,主治过敏性疾病,通过两方临证加减治疗药物变态反应性口炎取得满意疗效,为推广中医经方在口腔黏膜病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思路.

  • 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60例

    作者:范红玲

    目的:观察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1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蠲痛丸,9g/次,3次/d,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睡前10mg,口服治疗,2组均28d为1个疗程.结果:①2组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平均秩次为49.85,治疗组平均秩次为71.15.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1161.00,Wilcoxon W为2991.00,Z检验统计量为Z=-3.502,P=0.00(双侧),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χ2=12.987,υ=1,P=0.00,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2组头痛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122例临床观察

    作者:马炯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效果和机理.方法:选择门诊痔疮患者24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药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结果:应用Ridit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总有效率68.03%.结论: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黄连温胆颗粒治疗痰热扰心证失眠40例临床研究

    作者:钱玉良;汪永胜;严冬;袁昌文;邓颖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颗粒对痰热扰心证失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失眠症,中医辨证为痰热内扰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2组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个因子成分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舒乐安定停减率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痊愈、显效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颗粒是治疗痰热内扰证失眠的有效方剂.

  • 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体会

    作者:左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噎膈"、"食管瘅"、"胸痛"等病证范畴[2].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疗效,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将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归纳为4种,兹分述于下.

  •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力学信号传导机制探讨

    作者:金晓飞;郭长青;刘福水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危害较大的疾病,针刀治疗有一定优势.本文从针刀疗法力学平衡理论和经筋“束骨利关节”的作用入手,分析韧带力学变化在膝骨关节炎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韧带力学变化引起关节软骨细胞力学信号传导,终调控细胞内部基因表达,一步步分析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力学信号传导机制,为针刀基础研究、膝部经筋理论和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 浅谈《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

    作者:许辛寅;江钢辉;沈创鹏;任玉乐

    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难治疾病,随着科室间的联系增强,针灸科近年来此类病人增多且疗效相对较佳.笔者研读《黄帝内经》的同时,结合老师的临床经验,将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原则总结为“辨病辨经辨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

  • 捻针刺激太溪穴对MC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影响的研究

    作者:蒋垂刚;崔韶阳;聂彬彬;唐纯志;张家维

    目的:探讨MCI病理状态下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方法:纳入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2名,针刺右侧太溪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2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前,静息状态、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针刺太溪穴捻针状态,激活脑区集中于左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40、左侧岛叶BA13、右侧额内侧回BA6、右侧颞上回BA22、左小脑前叶蚓部.结论: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 《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视疲劳方用药特点探析

    作者:章海风;陆红梅;路新国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 传统动物药鳄鱼血的免疫效应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平;李伟琦

    目前对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进行了挖掘和创新的应用,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相对来说对它们的研究是薄弱的,尤其是安全性评价方面.本文拟就日见普遍人工养殖暹罗鳄进行这方面的探讨.鳄鱼从中医药历史使用来看鳄鱼血和内脏可以当作药物来治疗过敏、哮喘等疾病,也可以延年益寿,但食用鳄鱼血的安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服用鳄鱼血对大鼠的肝肾功、血液值及血清生化值、免疫应答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服用鳄鱼血是安全的.

  • 连云港地区123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调查

    作者:乔寒子;邢厚恂;许红;张丽华;宁倩;黄文婷;桂吟哲;蔡业峰

    目的:研究连云港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采用王琦教授9种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1232例纳入者的中医体质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及不同性别纳入者的体质差异.结果:平和质占0.2%,偏颇体质占99.8%,偏颇体质兼夹普遍存在,男女体质分布不同.结论:该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阳虚质、气虚质和气郁质,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

  • 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观

    作者:王燕平

    本文兹结合前人经验及辨析四时阴阳理论,探讨中医适时而养的法则.1对四时阴阳的理解所谓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某一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医贯·阴阳论》称:"天上地下,阴阳之定位","春秋昼夜,阴阳之门户".日为阳,月为阴,就四时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以能量的变化为依据,阴指能量收敛和闭藏的过程,阳是指能量的生发、释放的过程.

    关键词: 四季 阴阳 养生 探讨
  • 医学中的健康与疾病概念——对2006年中医废存大论战的哲学反思

    作者:高音;吕爱平

    为了从历史及哲学的角度分析2006年中医废存大辩论的根源,本文从中西医学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入手,讨论中国古典医学、老庄哲学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以及西方爱利亚学派、笛卡尔机械论、还原论和经验主义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影响.从而认为对在不同哲学框架内建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和评价时,必须首先厘清各自的哲学前设,这决定了不同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向.

  • 谈日常生活中的中医之道

    作者:薛芳芸

    大道至简,日常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医之道,然而老百姓却日用而不知.该文从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三方面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从中参悟中医之道,旨在使人们认识到“道法自然”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引导人们了解中医并更好地运用中医.

  • 养阴清热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作者:黄慧萍;苏晓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70%慢性活动性病人为阴虚内热型,养阴清热法为治疗慢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第一大法.养阴清热中药通过免疫抑制、抗炎、抗纤维化等多重药理作用和机制改善SLE患者症状,控制病情.

  • 近10年来《内经》阴阳升降理论研究进展

    作者:徐勤磊;周国琪;赵心华

    《内经》的阴阳升降出入理论经过千年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效的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笔者将近十年来对“阴阳升降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了分析,分别从《内经》阴阳升降理论如何指导天地、天人相应、脏腑经络营血、临床辨证论治等认识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研究

    作者:郝军;严世芸

    近15年来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的研究,集中在挖掘医学理论的深化和方药的不断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把唐宋时期作为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角度,进行内伤杂病系统比较研究者鲜见.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恢复唐宋医学的本来面目及现代内伤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 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与述评

    作者:刘儒鹏;荣培晶;Gary Guishan Xiao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OP)是多发病.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罹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位于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据调查估算,2006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罹患骨质疏松症;中国卫生部2002年至2005年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8.8%,名列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第三位.

  • 基于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数据挖掘需求与数据前处理方法

    作者:宋红梅;刘保延;何丽云;张润顺;周雪忠

    为保证“基于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的中风等疾病中医药临床诊疗研究”的数据完整准确、高度结构化和利于分析,首先对于不同医院的电子病历进行模板审核、数据录入、合并解析.其次经过ETL转换、合并、抽取等过程,实现对各家医院的数据整合,保证数据完整、准确,及时导入细节数据仓库.通过人工和工具筛查并修改数据,终取得高质量的可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为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理念目标服务.

  • 基于“药性、药能”寒温并用法治疗流感的研究策略

    作者:朱海燕;张华敏;颜乾麟

    流感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临床上以清解之法为治疗常规.笔者认为流感非独为热毒,亦有寒毒为病,倡导寒热并用的治则.遵循中医学整体现的辨证原则及现代研究进展,认为寒温并用治法的研究,应从“药性”、“药能”两个角度来诠释,借助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及病毒诱导免疫损伤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两条途径,从整体到局部系统地评价寒热并用法在流感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 如何提高艾滋病中医药科学研究水平的探讨

    作者:刘志斌;丁红云;蒋自强

    艾滋病中医药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如何在现有阶段利用有限资源针对艾滋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是“十一五”以来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将对此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艾滋病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

  • 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

    作者:王少贤;陈家旭

    伴随着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进程,量表概念渐被引入.尤其本世纪初开始,严格按照量表研制程序制备中医四诊信息和病证量表的工作方兴未艾.本文对目前国内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工作作一探讨,以资借鉴.

    关键词: 中医 量表 四诊 证候
  • 相关中医理论问题的梳理

    作者:刘洋

    相关中医理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不好用、不想用、不会用、不好懂”等4个方面.“不想用”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不会用”是中医现代教育的问题,“不好懂”是专业限制和文化背景的问题.只有中医理论的“不好用”问题,才是中医理论自身存在的学术问题.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才会带来中医理论和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