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Aesthetics and Cosmetology 중화의학미학미용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医学美容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6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57/R
  • 国内刊号: 杜太超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mac@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医学美容杂志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超高频电波刀技术在外伤性文身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秦荣生;王侠;李健宁

    目的寻求更有效的切除外伤性文身的方法。方法根据外伤色素颗粒在皮肤内的分布形式和深度进行临床分类,应用超高频电波刀技术形成的无血切口,在显微镜下暴露及游离异物颗粒,并较彻底地祛除色素异物。结果临床应用9例,异物色素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超高频电波刀技术是二期切除外伤性文身的理想选择。

  • 提眉除皱同时行重睑术

    作者:王晓红;李丽杰;蕺庆华

    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常导致眉下垂、眉间纹、外眦鱼尾纹、上睑松弛等同时发生,单纯行一项手术往往难以收到良好效果,我们在近几年流行的切眉提眉术的基础上,改进手术方法,将提眉术、除皱术、重睑术一次完成,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58例,其中男6例,女52例,年龄42~60岁。面上中部皮肤松弛,出现眉下垂,上睑松弛,鱼尾纹者26例,眉下垂、上睑皮肤松弛、眉间纹、鱼尾纹均有者32例。经手术矫正后,面部苍老状态明显改善,随访1~2年效果良好(图1)。

  • 148例文唇后并发唇炎的治疗体会

    作者:郑锐

    我中心自1998年4月~2000年12月共诊治并祛除不理想文唇400多例,其中包括文唇后并发各种唇炎148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48例中,并发接触性唇炎128例,剥脱性唇炎16例,肉芽肿性唇炎4例。 主要表现:粘膜肿胀、浸润肥厚、脱皮、干燥、皲裂、粗糙,有时渗液、结痂、局部疼痛,有针刺感和麻木感。 二、方法 随机分成2组,每组74人。 1组:应用YAG激光,波长532 nm绿光进行治疗,1疗程3~4次,每次间隔2个月,其间应用抗组织胺药物(赛特赞10 mg 2次/日,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5 mg 2次/日,口服)及外用激素药膏(艾洛松5 mg)等,如有其它症状则对症治疗。

  • 利多卡因在吸脂术中用量与毒性反应的关系

    作者:陈才远;周爱东;陈平

    肿胀麻醉吸脂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利多卡因安全用量国内外报道各异。为选择安全、低毒、疗效好的用量,我科自1996年10月~1999年12月采用4种不同浓度对120例吸脂者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本组120例,男性16,女性104例。年龄23~54岁,平均40.3岁。按肿胀液中含利多卡因55~ 60 mg/kg、45~50 mg/kg、35~40 mg/kg、25~30 mg/kg无选择性分为4组,每组30例。所有受术者术前作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肿胀液配方及利多卡因浓度、用量见表1。

  • 四环素牙、氟斑牙激光漂白500例

    作者:张庆国;孔庆梅;郑媛媛;王义勇

    四环素牙、氟斑牙均为齿科常见病多发病。自2000年4月以来我们使用氩离子牙齿美白激光对500例四环素牙、氟斑牙患者行激光漂白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设备与材料:使用设备为美国产爱奇3000型连续波长牙齿漂白激光机。漂白剂为美国产QUICK-WHITE。 2.对象:本组共500例,男170例(34 %),女330例(66 %),年龄大58岁,小12岁,平均2 8岁。四环素牙345例,占69 %,氟斑牙155例,占31 %。变色牙色度测定使用日本松风19色比色板测得。 3.方法:首先行全口龈上、龈下常规洁治,然后在需激光漂白牙的牙龈上涂一薄层凡士林,并在需漂白的牙齿上带橡皮障以隔湿、隔离,以保护口腔粘膜组织。调合激光漂白液与催化剂至糊状涂于被漂牙面,用激光照射10 s,停3 min后冲洗漂白剂,根据需要可反复数次,牙齿过敏者可于手术后行牙齿表面脱敏术。1周后复诊检查,并行牙齿保健。对釉质发育不良有缺损或蜂窝状小孔者,可用树脂行牙齿整形修复。

  • 手术加放射性核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作者:袁家德;孙丽双

    探讨瘢痕疙瘩的佳治疗方法,采用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射性核素的治疗手段,观察其临床效果,获得满意疗效,认为本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依据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1]确诊,本组共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4~54岁,平均29.7岁,病史6~60个月,平均23.5个月;病变部位:面部11例,胸部10例,上肢7例,背部5例;病变大小:小0.5 cm×0.5 cm,大4 cm×4 cm,平均2.3 cm×2.3 cm。 2.治疗方法局麻下全部切除病变组织,切口直接缝合或以邻近随意型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术后5~7 d拆线,并立即将切口贴敷90锶-镱敷贴片,根据其放射性强度决定每次的放疗时间,一般每次2 min,每日1次,连续放疗10次,之后每周复诊1次,若有术区充血发红,肿胀变硬等瘢痕增生征象,则再连续放疗5~10次,直至增生征象消失为止,稳定后每2~4周复诊1次,观察和记录随访结果。

  • 颈胸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体会

    作者:柴桂风;姜继欣;穆秀丽

    由烧伤、创伤所致颈胸瘢痕挛缩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由于该区皮肤较薄弱,组织弹性较强,均有瘢痕增生,严重妨碍功能并影响患者的美观,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作者治疗48例颈胸瘢痕挛缩畸形体会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8例,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3~65岁,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30例。烫伤24例;火焰烧伤18例;化学烧伤4例;其他原因烧伤2例,伤后病程半年内治疗16例,6个月~2年18例,两年以上14例。 二、手术方法 对颈部瘢痕粘连畸形进行彻底切除瘢痕并松解条索状结缔组织挛缩带,在颈颌角处应深达舌骨表面使颈部充分过伸,必要时在颈部掀起一个4 cm×2 cm的筋膜瓣翻转缝合,以加深颈颌角。颈部复位后创面选用游离植皮、皮瓣移植和皮瓣加植皮覆盖[1]。对颈胸局部整形的病人,用连续“Z”成形术解除颈胸部的瘢痕挛缩,恢复颈部活动功能及外形。于颈部邻位用皮瓣加筋膜瓣植皮,防止吞咽时喉结移动造成皮片大块坏死。

  • 中药皮肤剥脱剂对豚鼠皮肤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虹;方春红;熊腊元;贺孟泉

    目的为中药皮肤剥脱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药物外用于豚鼠皮肤,观察不同时间、不同药物对豚鼠皮肤的损伤。结果 3 d后中药皮肤剥脱剂组对豚鼠皮肤损伤达0.22±0.06 mm(棘细胞和真皮乳头层);贝克-戈登液组损伤达0.53±0.03 mm(真皮网状层);杰森液组损伤达0.1±0 .02 mm(角质浅层);低浓度中药皮肤剥脱剂组损伤达0.12±0.03 mm(角质层)。中药皮肤剥脱剂和贝克液组角质蛋白均出现凝固、坏死、真皮上中层胶原纤维发生重新排列,真皮网状层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对照组未见皮肤损伤。[ HTH 结论中药皮肤剥脱剂优于低浓度中药皮肤剥脱剂和化学剥脱剂,既能控制深度,避免太深引起瘢痕,又能加速表皮死亡细胞或受损细胞的脱换率,促进真皮乳头层新生胶原蛋白的合成以及胶原纤维的重新排列,使真皮变厚,皱纹消失,达到嫩肤的目的。

    关键词: 中药 皮肤剥脱
  • 组织工程化皮肤研究新进展

    作者:雷涛;徐达传;高建华

    组织工程化皮肤是指运用工程及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出的用于修复、维持和改善损伤皮肤组织功能的替代物;其核心是建立由细胞和生物材料构成的三维空间复合体。理论上,组织工程化皮肤应具有如下功能:①作为损伤皮肤的替代物;②作为基质植入宿主体内并生长;③或作为含药理成分的化学刺激物,促进创面愈合[1]。但现阶段,还不能作为永久性的皮肤替代物。本文对以胶原为细胞外基质材料所形成的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一、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材料及特点 胶原蛋白是真皮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占皮肤干重的70 %,具有天然的抗拉性、抗张力性、低抗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完全的生物可降解性,还在细胞(尤其是成纤维细胞)表面黏附、趋化、生长、分化及介导免疫反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良好的皮肤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2,3]。胶原类材料包括动物胶原和同种胶原。前者主要来自牛真皮、牛的跟腱、牛眼水晶体、大鼠尾腱、豚鼠真皮等;后者由尸体真皮提供胶原材料。现已知胶原作为细胞外支架材料特点如下:①黏附性好,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基质的沉积,血管再生及上皮细胞附着;②胶原取材于动物或人尸体皮,作为异物,仍存在排斥反应,导致严重的后果;③胶原类材料降解情况受局部因素影响很大,降解速度可控制性不如人工聚合物。胶原主要是被组织中的酶类降解,胶原酶为机体的主要溶解酶类,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酶活性往往增加;④胶原材料具有适宜的孔径,保持了天然的渗透性,适合营养物质、生物因子等的扩散和血管长入;⑤具有创面止血和缓解疼痛的作用;⑥存在微生物如HIV病毒等的污染危险性。

  • 白癜风治疗新进展

    作者:闫光英;陈红;李延杰

    白癜风是一种局部脱色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此病病因及机理尚不清楚,现代医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化学性色素脱失、黑素细胞自毁、神经体液因子损伤、自体免疫及遗传学说等。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当前有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疗法 1.光化学疗法 是指用光敏剂加长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皮肤病的一种方法。 ⑴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PUVA):治疗时(以8-MOP为例),可在照光前1.5~2 h按0.5~0.6mg/kg内服8-MOP,每日或隔日1次[1]。邢成楼等[2]曾用此法治疗白癜风60例,总有效率达80 %。如皮损范围小,数目少,亦可于白斑处外涂0.2 % 8-MOP溶液,0.5 h后进行照光。夏岱印等[3]报道外用8-MOP加UVA治疗白癜风120例,总有效率为92.5 %。目前临床上对上述疗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在补骨脂素溶液或软膏中加入二甲基亚砜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以利药物渗透,缩短了照射时间,减轻光敏性炎症反应。近来Korean等利用5-MOP代替8-MOP或TMP治疗,效果较好,仅有轻微的光敏性炎症反应。 ⑵凯啉光化学疗法(KUVA)[4]:KUVA治疗方法同PUVA。即口服卟啉后外用UVA照射,也可直接进行自然的日光照射。据国外报道,KUVA不会导致趋光性红斑,此法安全简捷,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治疗,无需医师操作管理。但据调查,经KUVA治疗后的患者约1/3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长期KUVA治疗可能会激发皮肤卟啉症。

  • 白癜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劲松;涂彩霞

    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自身免疫学说、黑素细胞(MC)自体破坏学说和神经发病学说,近年来研究多集中在自身免疫方面。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揭示机体的免疫效应大部分通过细胞因子介导。皮肤作为一个器官,含有多种细胞,既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同时也在分化、增殖等方面受这些细胞因子的调节。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受到重视,本文旨在综述相关细胞因子对白癜风影响的研究进展。

  • 油彩皮炎致瘢痕疙瘩一例

    作者:王益昌;郭淑春;张云平

    患者女,45岁,职业演员。因面部下颌出现结节斑块伴疼痛10年,来聊城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10年前因演出时常在前额、面部、下颌等处涂搽油彩(化妆品),皮肤开始出现潮红、轻度痒感,卸妆后皮损数日消退,以后随涂化妆品次数增多,皮损逐渐加重,皮肤潮红、肿胀、起水疱、部分皮肤糜烂、渗出,曾在当地医院按“接触性皮炎”给以脱敏药物治愈,随后面颊以下及下颌皮肤出现多数大小不等的红色结节、斑块,伴痒痛感,夜间尤甚,一般抗过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局部无外伤史。其父胸前患瘢痕疙瘩10余年。 检查见双侧面颊下及下颌处有多个黄豆至花生米大的暗红色结节、斑块,呈圆形及不规则形,部分融合,表面光滑,质硬、触痛明显,皮损以下颌处较重(图1)。皮肤斑贴试验:(用原用化妆品),结果阳性。皮损活检:皮下组织局限性致密结缔组织增生,符合瘢痕疙瘩改变。局部外涂去炎松尿素乳膏,口服泼尼松(强的松)、维生素B6后,症状缓解。

  • 手术治疗先天性睑裂狭小症二例

    作者:向才锦;杨建洪

    一、临床资料 例1,男,23岁。自出生即发现双眼小及睁眼乏力。检查:双眼倒向型内眦赘皮,上睑下垂,睑缘遮盖瞳孔约2 mm,阻断额肌肌力后,双上睑无提睑运动,双睑裂长22 mm,宽4 mm,内眦间距42 mm。诊断:先天性睑裂狭小症。术后4周检查:内眦赘皮已矫正,内眦间距3 4 mm,双睑裂水平径28 mm,垂直径右眼平视时5.5 mm,大8 mm;垂直径左眼平视时6 mm ,大9 mm(图1,2)。

  • 美容皮肤科学学科体系及建构模式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其亮;向雪岑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美容医学科学在我国的兴起,“皮肤美容”一词就与外科美容、牙科美容及中医美容等词相伴而生。有关美容皮肤科方面的学术会议频繁召开,种种相关的著作也陆续问世,但把“美容皮肤科学”作为美容医学和医学美容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学科进行较为深入研究者甚少。一门学科的创立和形成,首先需要顺应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其次也需要几代人或十几代人艰辛的努力,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学科体系及建构模式的确立,是学科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为创建、完善和丰富美容皮肤科学这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同时也为了完善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研究它的学科体系与建构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美容皮肤科学的萌芽、形成及发展 皮肤美容古而有之。从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许多著术里可以发现,中医皮肤美容技艺和方药的发明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医皮肤美容虽然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璀璨的史料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当代美容皮肤科学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 我国医学美学学科发展述评(Ⅱ)

    作者:彭庆星;王光护

    四、当代中国医学美学学科形成的阶段性 自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敏锐地提出“医学美学”( medical aesthetics )的概念体系之后的10多年来,医学美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⑴自发孕育阶段(1981~1985)。在此阶段,国内的有关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医学与美学相关的文章,如《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的“医学美术与医学科学”(胡长金鑫,1981),1982年《医院管理》杂志发表了李振铎等的“美与医院管理”,并率先使用了“医学美学”一词为专栏标题。此后,有关杂志还先后发表了“生物化学与美学”(赵登蔚,1983)、“医学对美的追求”(孟宪武,1985)等文。 ⑵医学与美学的理论联姻阶段(1985~1989)。1986年 4月,在福州召开的华东地区医学院校德育教学研讨会议上,邱琳枝、彭庆星等倡导编写《医学美学》一书,并于1988年 6 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外第一部以“医学美学”命题的学术专著。同年 7月,由邱琳枝、赵永耀、彭庆星和马文元在庐山共同举办了关于该著作的讲习班,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医学美学学术骨干。此后,各种版本的《医学美学》、《护理美学》、《中医美学》、《药学美学》和《口腔医学美学》等10余部专著陆续出版。

  • 视觉原理在美容牙科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孙少宣

    视觉是辨别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征的感觉。视觉过程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形式。视觉理论及其规律可以广泛应用于美容牙科,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医生对视觉的理解和认识深度。因为患者在观察牙齿美不美时,仅能对着镜子直视,视域有一定局限性,而医生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侧面去评价和创造比较理想的视觉形象。在牙科医疗实际工作中,不少人都体会到,尽管医生费尽心机,一丝不苟,严格按照专业要求完成技术操作,但由于缺乏基本的视觉知识和技巧上的指导,总达不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因此说,提高美容牙科医生的视觉敏锐力,科学地利用视觉原理,是美容牙科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视觉基本原理 1.视觉直觉 ⑴基本原理:人看到某一物体时,头脑立即得到一个简单的可能含意与事物相吻合,称为“视觉直觉”或“简单法则”。 ⑵临床应用:医生对人工牙的选择,“第一印象”比较准确。人工牙选色时,好在牙体预备前,即医生眼睛未感到疲劳时进行。

  • 求美者心理素质量化的必要性

    作者:汪立川;李战强;方彰林;刘艳红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社会行为日趋复杂、多样、频繁,人们社会心理的复杂和微妙也就应运而生,在我们多年的美容外科临床工作中,每每接诊的求美者进入诊室后在与我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尽管医患双方谈论的焦点在求美者的五官或身体某部位形态的问题,但交流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后,经常涉及到的大多是面容、体态的变化和在社会行为中的诸多因素掺合后的相互影响带来的心理阴影,更多的观注焦点在于通过美容手术来改善自己的外观而调理已经倾斜的心态,所以,与其说美容手术的目的是改善求美者的面容和体态,不如说是通过美容手术是在优化求美者的心理环境,健康他们的社会行为。为此,我们将美容外科定义为一种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对求美者的心理素质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判,以使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正确面对他们的求美需求,为理论上提供指导的前提。我们对求美者进行如下的心理分析。

  • 药物化妆品研究进展

    作者:魏骏;杨希鏸

    近年来药物化妆品充斥世界化妆品市场,广告宣传更是竭尽其能。各国对此类产品的法律限定尚在讨论中。各种药物添加剂的作用有待明确。新原料、新技术的研究不断促进商品更新换代[1]。本文就有关药物化妆品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定义与法规 1.日本[2]:除药品、化妆品外,规定有“准药品(quasi-drugs)”。其中以预防痤疮、皮肤粗糙、瘢痕、冻伤或对皮肤及口腔进行消毒杀菌为使用目的的制品中有:⑴药用化妆品;⑵药用牙膏等。 2. 欧美国家[2]:近10年来频繁发现cosmeceutical一词。cosme为美容,ceutical为药物,通译为药物化妆品。美国FDA对此类产品没有法规限定。美国食品、药物及化妆品条例(FDCA)中“化妆品”定义:用于人体清洁、美化、促进魅力或改变容貌但不影响人体结构或功能的制品;“药品”定义: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或影响人体结构或功能的制品,其中OTC(非处方药)包括含氟牙膏、激素霜、遮光剂、止汗及止臭等。

  • 皮肤老化与光老化

    作者:冯信忠

    皮肤老化分为时程老化及光老化。时程老化又称自然老化,光老化则主要与紫外线(UV)有关。 一、老化的原因 皮肤的老化涉及许多因素,如遗传、激素、环境等。其中重要的是长期太阳辐射[1],这也就是为何皮肤老化在曝光的部位明显,户外工作者尤为显著的原因。 从组织学角度而言,同一个体的曝光及非曝光部位皮肤有明显的不同。 老化过程也受皮肤的自然保护作用的影响,曝露于同样的日光,Ⅰ型皮肤较Ⅳ型皮肤更易老化。 由于日光对皮肤的老化作用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所以很难确定与老化有关的确切的作用光谱。 太阳光中长波紫外线(UVA)含量大大超过中波紫外线(UVB)的含量。对白种人而言,40 %~50 %的UVA可穿透表皮,但只有10 %~30 %的UVB能穿透表皮,这是因为长波UVA穿透得更深[2]。与UVB相比,UVA对胶原几乎没有影响。但与UVB相似,UVA可增加皮肤中氨基葡聚糖的含量。

  • 可调脉宽HELP-G激光治疗鲜红斑痣32例

    作者:宋为民;陈量;许爱娥;金宪强

    目的研究波长532 nm可调脉宽(VPW)HELP-G(高能量长脉宽绿光)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和病理改变。方法对32例鲜红斑痣进行激光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参数由普通VPW(3 mm,11~16 J/cm2,7~10 ms)逐渐到HELP-G(4~5 mm,16~24 J/cm2,15~50 ms),并观察了其中2例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32例鲜红斑痣经过1~8次(平均3.19次)治疗,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68.75 %。结论可调脉宽HELP-G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疗效较好。

    关键词: 激光 鲜红斑痣
  • 调Q Alexandrite激光治疗太田痣对正常表皮黑素细胞作用的研究

    作者:卢忠;方丽华;焦圣;黄雯;陈军庞;王侠生

    目的了解调Q Alexandrite激光治疗太田痣过程中对正常表皮黑素细胞的损伤。方法对5例患者进行多例次活检,于光镜(14例次)和电镜(17例次)下观察激光对表皮黑素细胞的作用,及其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皮黑素细胞中的黑素小体的数目及大小均明显少于真皮黑素细胞,在激光作用瞬间大多受到轻中度损伤,术后5个月~1年可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表皮黑素细胞受到的损伤是可逆的。

  • 皮肤溃疡边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作者:孙令;赵晔;王傲雪;巴东霞;贺迎霞

    目的观察外伤性皮肤溃疡表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用抗VEGF抗体及CD34抗体染色6例皮肤溃疡患者的溃疡活检标本。结果正常人表皮VEGF基本无染色;将整个皮肤溃疡标本分为正常部、周边部、边缘部及中心部:正常部无染色;周边部表皮上层VEGF明显染色;溃疡组织边缘部在表皮下层明显表达VEGF;溃疡组织中心部表皮无染色。 CD34染色显示真皮毛细血管增生,管腔扩张,以周边部和边缘部真皮毛细血管增多显著。结论外伤性皮肤溃疡表皮分泌VEGF,促进血管新生和管腔扩张,对溃疡的愈合产生一定作用。

  • 脂溢性秃发的病因探讨

    作者:张怡明;张耀龙;倪盛瑛

    目的探讨脂溢性秃发(脂秃)的病因。方法通过患者秃发区皮肤组织免疫组化定位染色法,进行性激素受体检测,同时测定血清中微量元素Fe、Cu、Zn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对问诊调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脂秃患者秃发区雄激素受体(A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但与家族史无关,约35 %脂秃患者秃发区头皮组织无AR阳性表达。脂秃患者血清中Fe元素及SOD的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减少。100 %脂秃患者与两个以上相关因素有关。结论脂秃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

    关键词: 脂溢性秃发 多因素
  • 苯酚化学剥脱术后雀斑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

    作者:赵启明;陈志勇;张承驹;王圣林;夏东胜;吴律文

    目的研究苯酚化学剥脱术后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苯酚化学剥脱术后,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及透射电镜,对15例雀斑患者皮肤进行了观察。结果苯酚化学剥脱术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颗粒数量明显减少,真皮层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明显增粗、增多,皮肤增厚。结论雀斑化学剥脱术后,表皮层细胞黑色素颗粒数量明显减少,雀斑消失;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提高,引起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粗、增多,是延缓皮肤老化的原因。

    关键词: 雀斑 苯酚 化学剥脱
  • 17-β雌二醇、孕酮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合成的影响

    作者:吴玉家;鲁开化;张琳西

    目的研究雌激素、孕激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利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结果较对照组,17-β雌二醇(17-βE2)各组的HSFB胞浆内阳性信号明显加强(P<0.05);而孕酮(P)各组均不明显(P>0.05)。结论在体外,17-βE2可以明显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TGF-β1合成,而P的作用不明显。

  • 国外学者讲学摘录表皮的显微解剖学

    作者:严淑贤;冯信忠

    一、表皮 表皮由四层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组成,基底层分隔了真皮和表皮。基底细胞通过不断增殖为上面的分化层提供新的细胞来源。基底细胞是大的柱状细胞,相邻的基底细胞间通过桥粒连接,而它们与基底膜的连接是由半桥粒、板层素以及整合素调节。基底层包含一个主要由角蛋白K5、K14构成的广泛的角蛋白网。细胞从基底层向上迁移,逐步成为一个完全分化的角质细胞,终脱落。 细胞一旦离开基底层进入棘层(SP),就失去了分裂的能力,细胞增大、变平,含水量不断减少;具有增殖特异性的角蛋白K5、K14合成终止,角蛋白K1、K10聚集形成纤维细丝。棘层中还有角化包膜的前驱物包壳蛋白(involucrin)以及一些谷氨酰转化酶,它们的功能是将ε-(γ-谷氨酰)赖氨酸交链整合入不溶性的角化包膜中。棘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含有可溶性谷氨酰转化酶及膜结合性谷氨酰转化酶。膜结合性谷氨酰转化酶与分化程度相关,它们与角化包膜的形成有关。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1997 01 02 03 04
1996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