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

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해부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33
  • 国内刊号: 31-128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张传森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贵州平正仡佬族头面部体质特征

    作者:唐立俊;喻晓丹;邹双红;陈开琴

    目的:探讨贵州平正仡佬族头面部体质特征以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并与我国其他4个仡佬族和贵州其他族群进行比较,找出亲缘关系远近,为赤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对世居在贵州平正仡佬族的349名(男167人,女182人)年龄在20~59岁的仡佬族进行头面部活体观察和测量;采用聚类分析,选择欧氏距离值,比较其亲缘关系.结果:测量的体质特征有23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头宽、鼻长、颏高、头耳高、全头高、头长、额小宽、两耳屏宽、面宽、两眼外角宽、左眼裂宽、右眼裂宽、鼻宽、鼻深、口裂宽、唇高、全上唇高、全下唇高、容貌面高、左容貌耳长、右容貌耳长、形态面高以及头冠状围;平正仡佬族男女发色都以黑色为主,多为直发,前额发际多为平型;肤色都以褐色为主,眼色大部分为黑褐色;眼裂倾斜度都以水平为主,上眼睑大部分有皱褶,且多为短睫毛,眉毛密度男性以中等居多,女性以稀少居多;鼻背形态多为直型,鼻尖方向男性以下垂多见,女性以水平为主,鼻孔形状大部分为椭圆形;上唇皮肤前凸度以正唇为主,且红唇厚度大多为中等;耳垂形状以方形多见,耳垂外展度都以中等居多;颧部突出度都以中等占优势,颏部向前突出度直型居多.平正仡佬族男女性都以圆、高、阔头型为主;面型以超狭面型多见;男性以中鼻型为主,女性以狭鼻型多见.结论:平正仡佬族头面部体质特征大部分存在性别差异;男女性都与贵州习水苗族亲缘关系近.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下颌下腺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桂丽;黄大可;李报;朱德发;蔡瑶俊;贾雪梅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大鼠下颌下腺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甲减组、甲状腺素治疗组.成模后,称重,取血检测三碘甲状腺激素(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取下颌下腺组织,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造模后对照组、甲减组、甲状腺素治疗组体质量分别为(444.50±19.42)g、(292.25±17.40)g、(340.50±27.65)g,后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甲状腺素治疗组与甲减组T3、T4、TSH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甲减组下颌下腺腺泡萎缩,排列不规则,颗粒曲管数目减少,直径变小,胞质淡染;甲状腺素治疗组明显好转.甲减组腺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致密,线粒体空泡变性,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颗粒.甲状腺素治疗组少数细胞有核固缩现象,线粒体少量空泡变,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没有明显的核糖体脱颗粒现象.结论:甲减可引起下颌下腺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异常,甲状腺素治疗有效,推测甲减的病理生理机制可影响下颌下腺的形态结构.

  • 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对海马神经元环氧化酶-2和前列腺素E2表达的调控

    作者:蒙国光;郑国利;朱世纯;张宇新

    目的:研究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大鼠模型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对于海马CA1区神经元环氧化酶-2(COX-2)和前列腺素E2(PGE2)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SAP模型组、SB203580抑制剂组和对照组.采用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免疫印迹,观察每组大鼠海马CA1区p-P38、COX-2以及PGE2的表达变化和SB203580对上述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SAP模型组海马CA1区p-P38、COX-2、PGE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SB203580抑制剂组与SAP模型组比较,海马CA1区p-P38、COX-2、PGE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P38MAPK通路对SAP大鼠模型海马COX-2和PGE2表达可能有重要调控作用,SB203580对SAP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 国人腰椎峡部裂直接修补螺钉的解剖学参数测量

    作者:陈文杰;王洪立;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王立勋

    目的:测量国人下腰段腰椎峡部裂直接修补螺钉的手术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国人应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当的螺钉规格.方法:随机选取18至40岁成年人腰椎三维CT影像资料男女各40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其第3、4、5腰椎3个节段确定以椎板下缘中点为理想进钉点,与峡部上下表面凹陷两点连线中点所在线段止于同侧椎弓根上切迹骨皮质凹陷处为理想钉道,测量所在矢状面进钉长度、峡部上径、下径、外径、进钉角度及水平面正中距离、冠状面外偏角度等手术相关参数,统计性别与节段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各节段间左右双侧各参数无差异,平均进钉长度第3腰椎35.79 mm大于第4腰椎34.74 mm、大于第5腰椎31.52mm,平均外径第3腰椎6.98 mm小于第4腰椎7.52mm、小于第5腰椎7.91mm,平均正中距离第3腰椎9.26 mm小于第4腰椎10.64mm、小于第5腰椎12.99mm,平均外偏角第3腰椎7.23°大于第4腰椎6.41°、大于第5腰椎4.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节段头偏角度无差异.男性各节段进钉长度及头偏、外偏角度均大于女性.结论:峡部裂直接修补螺钉既定的理想进钉点与钉道适用于国人第3~5腰椎各节段的峡部裂解剖学特征,大部分研究对象适用4.5mm直径的螺钉.

  • 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细胞周期蛋白H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徐纪伟;孙丹华;陈旭东;刘红敏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半切损伤后细胞周期蛋白H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取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组大鼠建立脊髓半切损伤模型,而对照组大鼠仅切除椎板而不损伤脊髓组织.于术后12h、1d、3d、7d、14d采集损伤区域的脊髓组织,分别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色、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各时间点细胞周期蛋白H含量.结果:脊髓损伤后12h在脊髓内检测到细胞周期蛋白H,并在3d达到高峰,并以较高水平维持,14d之后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大量表达细胞周期蛋白H,激活了细胞增殖因子,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修复,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

  • 白藜芦醇对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闫苗苗;魏光成;于敏;张彬彬;赵光涛;刘霞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24、48 h和72h,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变化,CCK8法观测其存活率,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Bcl-2、Erk蛋白变化.结果:细胞存活率,具有药物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数量减少,悬浮死亡细胞增多;Bcl-2、Erk蛋白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白黎芦醇对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Bcl-2和Erk的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 Toll样受体4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表达

    作者:张海涛;张晓艳;张凤莲;孟令丽;张超;周洪霞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ICH)后脑水肿情况及其血肿周围Toll样受体4(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注入自体血方法复制脑出血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CH 12 h、ICH 24 h、ICH 72h及ICH 7 d).干湿重法检测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BWC);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LR4、TNF-α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检测TLR4、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脑出血后脑含水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ICH模型组神经细胞内尼氏体丢失明显;脑组织血肿周围TLR4和TNF-α在脑出血后12h开始表达,随时间延长蛋白表达增加,3d达到高峰,随后表达降低.结论:大鼠脑出血后TLR4的大量激活可能进一步诱导了TNF-α的表达,加重了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炎症损伤和脑水肿的形成.

  • 男性颧骨与颅骨宽径的测量及回归分析

    作者:敖绍勇;陈洪

    目的:探讨建立用颧骨指标推断颅骨宽径主要指标的回归方程,达到残缺颅骨的复原.方法:本研究选用成年男性含下颌骨的颅骨135例,测量指标共计36项,设颅骨宽径指标为应变量Y1~25,颧骨指标为自变量x1~11.按体质人类学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及探索性分析检测数据的真实性,然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用颧骨指标推断颅骨宽径主要指标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方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r≥0.40,P<0.001的配对方程有79个.结论:本研究所得方程,可用于利用颧骨对其颅骨宽径主要指标的推断,为颅骨的复原提供依据.

  • 人小腿骨骼肌肌内神经染色及其肌亚部划分

    作者:于大志;党瑞山;曹学成;江华

    目的: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对人体小腿骨骼肌进行染色,总结肌内神经分布规律并进行肌亚部划分.方法:16侧成人标本小腿的全部骨骼肌进行解剖分离,注意保留神经蒂,在此过程中进行解剖学测量.解剖分离后的肌肉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进行处理,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对Sihler染色方法在固定、除色素、溶液配制和染色过程中的4个方面的改进,染色结果更加理想;肌内神经在肌内的分布及走行规律为在起点人肌时顺肌纤维分布,在肌中部人肌时有一组肌内神经分支回返分布,当肌被肌内腱膜分成几组时神经分支也将相应分为几组;显示小腿骨骼肌可以实行亚部移植的有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和腓骨长肌.结论:改良后的Sihler染色法对人体大块肌肌内神经有较好的显示结果,小腿骨骼肌肌内神经分布规律及其肌亚部的划分对临床医生进行肌肉移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食管鳞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与上皮间质化的关系

    作者:杨香山;张瑞;仲光鑫;陈璐;张宗璞;曲艳;张立平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7(CCR7)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CR7与上皮间质转化指标slug、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5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CCR7、N-cadherin、slug与MMP9在食管鳞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2.0%、68.0%、76.0%、82.0%,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0.3%、93.5%、90.3%、96.8%,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2.1%、26.3%、52.6%、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R7与slug、N-cadherin、MMP9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在食管鳞癌组织中CCR7与上皮间质转化具有相关性,CCR7可能参与调节食管鳞癌上皮间质化发生,进而促进淋巴转移.本研究为进一步通过拮抗CCR7阻止食管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进而抑制食管癌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自噬相关基因4B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转基因鼠动物模型及细胞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陈燕春;刘焕彩;周风华;王巧真;丁昊宇;接琳琳;杜红梅;赵春艳

    目的: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 4B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转基因鼠动物模型、神经母细胞瘤与脊髓杂交细胞系34(NSC-34)运动神经元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Atg4B调节的自噬与ALS发病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tg4B在ALS转基因鼠发病不同时间点脊髓中的表达变化;应用pEGFP-G93A-SOD1和pEGFP-wt-SOD1转染NSC-34细胞,通过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显色检测转染后24、48 h和72 h Atg4B在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野生型鼠相比较,ALS鼠脊髓中Atg4B mRNA及蛋白在发病早期变化不明显,发病中期和晚期均下调;与转染pEGFP-wt-SOD1的NSC-34细胞相比,转染pEGFP-G93 A-SOD1的NSC-34细胞在转染后24 h Atg4B mRNA及蛋白无明显变化,转染后48 h和72 h均下调.结论:自噬基因Atg4B表达下调与ALS发病密切相关.

  • 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对小鼠子宫巨噬细胞CD14和CD204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谢李宁;钱志英;丁慧芳;周海珍;张顺利

    目的:研究交感神经在小鼠子宫局部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昆明种雌性小鼠,实验组连续5d腹膜腔注射6-羟多巴胺(6-OHDA)进行交感神经阻断实验,分别于注射后第1、3、5、7、9、14天取子宫;所有小鼠腹膜腔注射6-OHDA阻断交感神经,之后实验组每天腹膜腔注射5、10、25 μg去甲肾上腺素(NE)进行NE处理实验,在注射的第5天取子宫.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子宫巨噬细胞膜受体CD14和CD204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交感神经阻断后子宫内膜、肌层和外膜CD14+巨噬细胞均显著增多,CD14表达显著上调;对照组和实验组第1天未检测到CD204的表达,其余各组均有CD204的表达,且表达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多,第9天达到高峰.各实验组注射NE后,子宫CD14+、CD204+巨噬细胞显著减少,CD14、CD204表达显著下调,中、高浓度组下调较明显.结论:交感神经及其递质NE可以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数量和膜受体CD14、CD204的表达参与子宫局部免疫状态的维持.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沈曼茹;陈卫昌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L-精氨酸方法制备大鼠SAP模型.分别在术后6、12、24、48h及72 h,进行ELISA法检测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激活肽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胰组织中LC3-Ⅱ蛋白表达.术后12h,H-E染色观察胰及肺组织病理变化及免疫印迹检测胰组织内PI3K、p-PI3K、mTOR、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激活肽明显升高,12h达高峰;LC3-Ⅱ蛋白表达于6h和12h显著上调,随后逐渐下调至对照组相似水平.在MSCs移植组,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原激活肽、LC3-Ⅱ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模型组出现明显的肺损伤,MSCs组中,肺损伤明显减轻.术后12 h,3组PI3K、mTOR蛋白表达无差异;模型组p-PI3K、p-mTOR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移植组p-PI3K、p-mTOR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与对照组间无差异.结论:SAP大鼠自噬增强,同种异体MSCs移植能有效减轻SAP时肺组织损伤,可能与MSCs早期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胰腺泡细胞自噬有关.

  • 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治疗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朱吉超;杨成;梁希港;陈方民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督脉电针治疗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胸段脊髓完全横断模型,随机分为损伤模型组、脐血干细胞移植组(脐血组)、督脉电针治疗组(电针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督脉电针治疗组(联合组);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尾静脉注射移植;取大椎、命门二穴,电针治疗.应用Basso-Beatt ie-Bresnahan(BBB)评分评价各组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情况;各组分别于7、14和28d3个时间点检测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电镜观察脊髓髓鞘修复及再生情况.结果:各组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联合组动物后肢功能恢复显著,BBB评分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存在;联合组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存在.电镜观察,联合组髓鞘松散程度明显减轻,结构规整,线粒体肿胀减轻,薄髓的再生纤维明显增多.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督脉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 寰椎前路侧块双螺钉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及可行性分析

    作者:胡勇;董伟鑫;袁振山;孙肖阳;张蛟

    目的:验证寰椎前路侧块双螺钉固定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对干性寰椎标本进行加密薄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通过Mimics软件对相关解剖学指标进行测量,包括寰椎侧块有效宽度等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解剖研究结果,将2枚直径为3.5 rnm的寰椎侧块螺钉在干性寰椎标本上行置钉实验,置钉后行X线检查,观察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结果:测得寰椎前路侧块双螺钉固定中的螺钉在横断面上的外倾角度平均为20.46°,在矢状面上的上倾角度为0°;寰椎前路侧块双螺钉固定中的内侧螺钉理想进钉点平均为寰椎前结节中点旁开9.80 mm,与下关节面前缘以上4.69 mm的交点,外侧螺钉理想进钉点平均为寰椎前结节中点旁开16.73 mm,与下关节面前缘以上10.99 mm的交点.寰椎前路侧块双螺钉固定中的2枚螺钉均位于侧块内,X线检查显示2枚螺钉在侧块位置佳.结论:寰椎前路侧块双螺钉固定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避开横突孔、椎动脉沟、椎管等重要解剖结构.

    关键词: 寰椎 侧块 前路 螺钉
  • 创伤后应激障碍海马Beclin-1/Bcl-2自噬标记变化

    作者:郑伟男;赵建军;胡志英;阳洋;方马荣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海马神经元自噬对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刺激建立大鼠模型,应激前、应激后7、14、21 d分别进行僵立行为测定、旷场实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免疫印迹检测海马Beclin-1、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应激后第14天表现为明显僵立行为.旷场实验显示应激14d后开始,模型组穿越格子数和站立次数均减少.尼氏染色显示模型组海马出现细胞固缩,排列疏松.Beclin-1蛋白在应激14 d后开始明显升高,Bcl-2应激后第14、21天表达量明显降低.Beclin-1/Bcl-2比值在应激后7d开始升高.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模型应激后第7天出现海马神经元自噬.第14天出现行为学改变.

  • 成人骨髓来源的多系分化持续应激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作者:牛学英;马萌;张亚平;王晓冬;陈雪

    目的:建立一套简便可靠的多系分化持续应激细胞(Muse)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体系.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成人骨髓中分离出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鉴定;应用长时间胰酶应激法从hBMSCs中分离出Muse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检测其多能干细胞特性及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结果:hBMSCs呈CD45-/CD11b-/CD90+;长时间胰酶应激法成功分离出Muse细胞,悬浮呈球状生长;Muse细胞表达SSEA3+/CD105+,Nanog、Oct4、Sox2等多能干细胞标记物表达阳性,贴壁分化后表达三胚层标记物α-SMA、AFP和NF-M.结论:从成人骨髓中成功分离Muse细胞,Muse细胞具有多能干细胞特性及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

  • 福建漳平奇和洞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牙病

    作者:方园;范雪春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牙齿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肉眼观察法对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出土Ⅱ号、Ⅲ号个体的上下颌骨及牙齿进行观察,记录患病类型和发病程度,进行相关计算;选取19个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样本组,进行相关比较、分析.结果:奇和洞人同时患有龋齿、牙周病、根尖周病、第三臼齿与阻生、釉质发育不全等牙齿疾病.结论:奇和洞人所患牙病种类之多、时间之早是其他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居民所不具有的.奇和洞人所患多种牙病,反映了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健康状况,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的食物结构、日常行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材料.

  • 辽宁清原满族成人头面部观察指标调查

    作者:温有锋;黄丽;刘永;席焕久;李文慧;刘素伟

    目的:了解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的容貌特征并积累其形态学资料.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对生活在辽宁省清原县的322名满族成人(男132名,女190名)头面部的20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和记录,利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辽宁省黑石木村满族容貌特征为黑直发、中型眼裂高度、非凸形的鼻背侧面观、褐色眼、有上眼睑皱褶、直型颏部、有耳垂;其中鼻翼宽、鼻基底方向、鼻孔形状、鼻孔大径位置等观察指标均存在性别差异,辽宁省满族与辽宁省汉族的6项主要遗传特征较为接近,与黑龙江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满-通古斯语族、北方少数民族容貌特征有较大差异.结论:辽宁省满族头面部保留部分少数民族特征,与辽宁省汉族容貌较为相似.

  • NR2B在葡萄糖诱导视网膜节细胞-5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曲巍;张博;左中夫;刘学政

    目的:探讨谷氨酸受体NR2B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RGC-5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ifenprodil为NR2B特异性抑制剂,分3组培养RGC-5,对照组、高糖组及高糖-ifenprodil组,分组培养3d后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以四甲基噻唑蓝(MTT)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状况,免疫印迹检测NR2B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高糖-ifenprodil组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高糖组细胞密度降低,数目减少,体积缩小,细胞折光性增强,而高糖-ifenprodil组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GC-5凋亡率及NR2B表达均增高,高糖-ifenprodil组细胞凋亡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高浓度葡萄糖能促进NR2B在RGC-5的表达,诱导RGC-5凋亡,NR2B受体抑制剂能抑制葡萄糖诱导的RGC-5细胞凋亡.

  • 辽宁清原满族成人头面部测量指标调查

    作者:黄丽;温有锋;刘永;席焕久;李文慧;刘素伟

    目的:了解辽宁省满族成人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256例(男102例,女154例)进行21项头面部指标活体测量,并计算5项头面部指数,所得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PEMS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辽宁清原满族头面部除两眼内角宽、上红唇高和唇高3项,其余各项测量指标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头面部测量指标除两眼内角宽和唇高两项之外,其他各项均大于女性;男、女头型、面型及鼻型相似,头型以特圆、高、狭头型多见;面型以超狭面型为主;鼻型以狭鼻型多见.结论:辽宁满族头面部特征具有典型的东亚蒙古人种特点,与吉林满族有一定差异,与辽宁汉族较为接近.

  • Beclin1和LC3 Ⅱ在环磷酰胺致大鼠神经管畸形神经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陈燕春;刘焕彩;周风华;赵春艳;杜红梅;丁昊宇;接琳琳

    目的:检测自噬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型(LC3Ⅱ)在环磷酰胺致大鼠神经管畸形(NTD)神经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自噬与NTD发生的关系,为防治NTD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方法:在已建立的环磷酰胺致大鼠NTD模型基础上,应用免疫荧光显色检测环磷酰胺致大鼠NTD神经上皮细胞中Beclin1和LC3Ⅱ表达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环磷酰胺实验组神经管神经上皮细胞中Beclin1和LC3Ⅱ阳性细胞光密度值在处理后4h无明显改变;在处理后8、12、24 h升高,48 h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磷酰胺导致大鼠胚胎神经管神经上皮细胞中Beclin1和LC3Ⅱ表达异常,自噬改变可能是NTD发生的重要途径.

  • 四川凉山彝族身体围度特征分析

    作者:张兴华;郑连斌;宇克莉;包金萍;李咏兰;田金源;宋雪;倪晓璐;董文静

    目的:研究四川凉山彝族身体围度特征.方法:按学术界统一规定的方法,在四川凉山调查了402例(男197例,女205例)彝族成人的13项围度指标.结果:彝族男性的头水平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大围,随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趋势.彝族女性的腰围、腹围随年龄的增长,其围度值呈线性上升趋势,而大腿围则呈线性下降趋势.男性的头水平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大围度值都比女性大,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类分析显示,四川彝族与湖南汉族为接近.

    关键词: 围度 年龄 四川 彝族
  • 自制脊髓打击器致大鼠脊髓损伤的组织形态学演变特征

    作者:季松岭;张潜;章涛;周正平;黄跃;徐燕

    目的:通过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和电镜观察,以评价自制撞击型脊髓打击器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制脊髓打击器分别从2、3 cm和4 cm高度将10 g撞击头自由下落对脊髓进行撞击,以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于制模术后3、7、14d及28 d随机选取各组大鼠样品,对其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假手术组各观察时间点脊髓组织结构均完整;2 cm高度打击组脊髓损伤后至第7天组织坏死明显,14d后受损组织部分修复;3 cm和4 cm高度打击组随时间延长受损脊髓组织坏死加重.电镜观察3个打击组随时间延长,髓鞘板层均表现为逐渐松解,轴突逐渐消失,尤以3crm和4cm高度打击组的损害更为严重.结论:本研究采用的自制脊髓打击器具有随打击高度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组织损伤的演变特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脊髓损伤制模装置.

  • 回族大学生骨密度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白静雅;何烨;海向军;何进全;汪玉堂;姜林峰

    目的:了解回族大学生骨密度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为提高回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90名20~22岁回族大学生(其中男生195名,女生195名)进行骨密度测试及问卷调查.结果:回族男生宽带超声频率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定量超声指数(QUI)和骨矿物质密度(BMD)4项指标均高于回族女生,回族乡村女生BUA、SOS、QUI和BMD 4项指标高于回族城镇女生.回族女生各年龄组间骨质有差异,且回族女生骨质正常率高于回族男生,回族乡村女生骨质正常率高于回族城镇女生.锻炼、吸烟、性别均为骨质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回族大学生骨密度状况较好.加强运动,减少吸烟可促进骨密度提高.

    关键词: 回族 骨密度 大学生
  • 胃癌细胞三维培养体系的建立

    作者:翟文龙;杨继要;叶健文;傅哲;周闯;冯若

    一直以来,二维细胞培养体系是体外研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主要实验平台,但由于该培养体系的局限性等因素,使得细胞的极性、形态、功能以及基因表达均与人在体内细胞的实际生长情况差别很大,致使二维培养体系下的细胞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与在体细胞相差甚远[1-3].因此,利用二维细胞培养体系探讨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而三维细胞培养体系则是基于立体培养模式的细胞培养体系,它能更好地模拟在体细胞的生长微环境,在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等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4-6].本研究拟模拟在体胃癌细胞的生存状态,在琼脂表面或以胶原混合物为依托建立胃癌细胞的三维培养体系,为体外研究胃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提供新的实验平台.

    关键词:
  • 两种横纹肌染色方法的比较

    作者:刘亚萍;王蕾;张大红;董富兴

    横纹肌包括骨骼肌和心肌,常规的H-E染色方法对正常横纹肌中横纹显示不清楚,所以为了显示与观察横纹,常常需要用到特殊的横纹肌染色方法.传统的横纹肌染色包括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法(PTAH)和Heidenhain氏铁苏木素染色法等.作为医学检验方法,以简单快速为首选,而要制作教学切片,则对染色的效果,切片存放时间等要求高.为了寻求一种稳定的,效果好的,适合制作大量教学切片的染色方法,我们将上述2种横纹肌的染色方法做了比较.

    关键词:
  • 臂丛分支多处变异

    作者:张智锋;王世昌;李兵;孙建永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臂丛的中干前股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根存在交通支,并有低位型正中神经,以及肩胛下神经与胸背神经等多处变异.经查阅国内相关文献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和临床臂丛手术提供变异参考,现报道如下.1 中干前股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根分别有交通支中于发出2股,1股向后并入后束,另一股向前与上干前股汇成外侧束,在距外侧束发出起始点9.92 mm处发出1支交通支(起始点外径1.16 mm,终点外径2.64 mm),该交通支走行26.24 mm后又分出2支,1支走行22.82 mm后并入正中神经内侧根(并入处外径2.52 mm),另一支走行27.10 mm后并入尺神经(并入处外径1.34 mm).

    关键词:
  • 示指伸肌变异一例

    作者:宋辰光;马建军;孙茹茹;白玉林

    在解剖1男性右上肢时,见其示指伸肌分出1条伸肌,此肌肌腱再分出2条肌腱,分别到达示指和拇指.查相关文献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现报道如下.示指伸肌起点正常,肌腹下行73.62 mm后分出另一条变异伸肌,示指伸肌肌腹宽度与厚度分别为6.10 mm、4.90 mm.示指伸肌肌腱长109.90 mm,宽2.40 mm,厚1.08 mm,止于示指指背腱膜.变异伸肌肌腹长34.80mm,宽3.30mm,厚3.98mm.该伸肌肌腱宽1.68 mm、厚0.98mm,下行64.32mm后发出两分支.尺侧分支宽1.40 mm,厚0.46 mm,下行49.32mm止于示指指背腱膜.桡侧分支宽1.50 mm,厚1.00 mm,下行38.46mm止于拇指指背腱膜(图1).

    关键词:
  • 胰动脉伴胃网膜右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徐思源;马建军;李文晋;段彬彬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见其胰动脉伴胃网膜右动脉变异,此种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肠系膜上动脉在距其起始部25.84mm处发出胰-空肠动脉干.胰-空肠动脉干(起始部管径为4.22 mm)自发出后走行5.70 mm分为胰背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和第一空肠动脉(起始部管径分别为2.64mm、1.28mm、3.10 mm):胰背动脉上行至胰体后方分为左右2支,分布于胰体、胰尾和胰头;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向右横行于胰头的后方,营养胰头及十二指肠;第一空肠动脉行向右下,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后,主干继而转向左下至空肠上段.

    关键词:
  • 胆囊动脉及闭孔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刘备;张振华;李鸣;臧卫东

    笔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时,发现1具约35岁的男性尸体胆囊动脉及闭孔动脉起源变异,由于肝动脉变异较多,而胆囊动脉单独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情况比较罕见,并且伴有闭孔动脉的变异,为积累国人解剖学变异资料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 胆囊动脉解剖时发现腹腔干及其3个分支(脾动脉、胃左动脉及肝总动脉)正常,而肝固有动脉右支进入肝门前未发出胆囊动脉.在解剖肠系膜上动脉(外径0.8 cm,发自腹腔干下4.2 cm处)时,发现胆囊动脉单独自肠系膜上动脉起始3.5cm处发出,其动脉外径0.3cm,经胆总管后方、肝门静脉前方进入胆囊后壁.

    关键词:
  • 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作者:虞琴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它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和纽带.本教研室通过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我院2013级临床本科专业2个班共计85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学生中,有12名女生,31名男生,共计43人;在对照组学生中,有10名女生,32名男生,共计42人;两组学生的年龄均为18~20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 教学方法

    关键词:
  • 关于脑干的本科教学方法

    作者:张勇;李辉;张富兴;李云庆

    脑干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结构,其解剖结构众多、细微,内部灰质被白质分成不连续的神经核,既包括与第Ⅲ~Ⅻ脑神经联系的脑神经核,由于第Ⅲ~Ⅻ脑神经分别由一种或数种功能不同的纤维组成,每种纤维在脑干都与相应的脑神经核联系.这些脑神经核的功能不同,形态、大小、位置也不同,决定了脑干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脑干的灰质也包括脑干网状结构中的核团以及脑干固有核.白质同样被灰质和网状结构划分成不连续状,这其中既包含联系脊髓与高级中枢的长传导路,比如脊髓丘系;也是一些脊髓来源传导路的中继换元部位,比如薄束和楔束分别在薄束核和楔束核换元后形成内侧丘系;还有新传导路的形成,比如三叉丘系和外侧丘系.在脑干内部,这些传导路的走行也会发生变化,如在延髓,内侧丘系位于中线的外侧,锥体的背侧;至脑桥后,略偏向腹外侧,位于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纵穿斜方体;在中脑则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的外侧[1].对于本科阶段的初学者,这部分内容常常显得过于繁琐与抽象,难以理解与掌握.作者根据多年的本科教学经验,现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
  • 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汪坤菊;陈敏;易西南;林威威;邓王孝

    医学课程的整合需要解决教学资源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组织架构的整合[1-2].目前国内还缺乏权威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系统教材,这是目前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中存在的为重要的问题[3-4].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优化教学的极为有效的途径.研制与开发适用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已成当务之急[5].课题组成员希望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解剖学教学,使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等相关解剖结构及人体整体形态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整合课程教育模式下各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并研发具备高度交互性能的多媒体学习软件,以达到对解剖学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本课题以研究制作肝及肝外胆道软件为例,以其达到对整合课程模式下新型交互式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 混合学习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别永信;张丽;蔡青青;娄丽芳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渗透到系统解剖学教学实践中,网络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解剖学知识平台.混合学习模式应运而生.所谓混合学习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1].笔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混合学习模式与传统学习模式的实施,并对两种教学模式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探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效果,从而进一步明确混合学习的优势及注意事项,以便推广应用.

    关键词:
  • 基于英文专业词汇的解剖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证调查

    作者:孙金莲;司道文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适应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双语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语言目标、学科目标、综合目标,其中综合目标使学生既得到学科知识、又提高语言能力[1].那么,双语教学是否能够提高英语水平?是提高了英语专业词水平还是英语公共词水平?是否提高了学科知识成绩?双语成绩与入学英语成绩相关性如何?开展双语是否增加学生负担以及学生意愿如何?对此,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解剖学词汇占医学词汇1/3的重要地位,笔者在实验课上开展了基于英文专业词汇的解剖学双语教学,并进行了成绩比较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微信公众平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锦绣;栾英杰;刘洪涛;马越;阿不来丁·赛买提;张卫光

    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发布信息和获得信息,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经典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教学特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解剖学的学习以标本观察和实地解剖为主.国内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常规开设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年龄偏小,多在20岁以内,社会经历少,对人体解剖标本、尤其对手摸标本有畏难情绪,给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微课程主要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介,为学生提供了微学习材料,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人体解剖学微课程,可定期向学生发送微课程资源,支持学生的移动终端学习,为学生提供方便、高效、快捷、随时随地的学习服务.本研究通过基于微信平台人体解剖学微课程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对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影响.

    关键词:
  • 临床应用解剖学技能大赛对学生自主学习解剖学的影响

    作者:梁少华;纪丕友;赵冬梅;于振海;王志强

    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授课对象的主体,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1].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其有名词多、内容多、易忘、逻辑性差、枯燥乏味等特点[2],这对新时代的90后新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往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90后新生,如何顺应时代浪潮,探求适合90后大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临床应用解剖学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1 材料和方法

    关键词:
  • 人体解剖学青年教师"1+2+3"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高杰;李宁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课程在高等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属于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素质和水平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1].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更是教学梯队中的后备力量[2].目前,人体解剖学青年教师普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科研能力较强,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快速有效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是保证并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教研室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3].笔者所在教研室经过长年摸索、积累,在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并坚持实施青年教师"1+2+3"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效果显著.现将该模式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条件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
  • 高职高专护理应用解剖学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模式探讨

    作者:王江栓;李变锋;邓同兴;王建中;宋兆华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解剖学的教学模式[1],即按照系统来讲解人体解剖学.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实际应用的需要,也难以体现护理学教育的特点[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丁自海等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设置为人体解剖学和护理应用解剖学2门课程[3].护理应用解剖学[4]主要讲授针对护理学专业如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急救技术、护理诊断技术、生活护理等所必需的解剖学知识,突出实践能力,针对性强,能将解剖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在高职高专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将对提高护理学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 影像读片在人体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成;曹承亮;单增强;沈龙山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医学生后续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体断层解剖学是一门新兴的形态学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形成"整体-断层-整体"的思维方式,学生往往因难以理解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标本的机会,有利于断层的思维方式的建立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人体断层解剖学的教学方式虽然有所改变,但仍停留在依靠图片幻灯和标本的水平上,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学及影像技术发展的需要[1].因此,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影像读片教学,将断层解剖学的内容与临床影像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当前医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 自主创新学习与问题探究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巫佳翠;张爱清;徐艺丹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是高职护理及助产专业的学生接触早而又重要的医学基础核心课程.鉴于目前高职护理及助产专业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难题,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又能解决时间与内容冲突的矛盾,从而使医学生对所学内容真正达到"必须、够用",是授课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顺应医学终身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1].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其主体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且能自主创新学习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是当前本课程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本校2012、2013级护理助产专业的教学中实施自主创新学习与问题探究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课堂的变革,将"自主创新学习与问题探究"引入医学教育教学研究,对我国当前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此项教学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
  • 研究生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改革实践

    作者:赵冬梅;王志强;张璐萍;黄飞

    临床应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分支之一,是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必选课,列入本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依照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整体思路,在总结解剖学教学经验基础上[1-2],借鉴国内院校的教改经验[3],对临床应用解剖学从课程设计到考核模式均进行了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现进行总结.1 课程改革目标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卓越顶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决定着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改革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位;内容上兼顾专业层面的扩展,强调实用性、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增加研讨型课时比例;实践训练及考核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作者:谭文波;陈龙菊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其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十课后内化知识"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交给教学视频,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则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一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的林地公园高中,于近2年开始迅速传播,被各大高校和中小学广为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但其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尚无报道,为此,笔者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系统解剖学教学,并探讨其对教学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
  • 毛囊形态学发生期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作者:周金星;胡倩倩;靳二辉;李升和

    动物的毛囊(hair follicle)是皮肤表皮向真皮下陷而形成的重要附属结构,毛囊的底部可深达皮下组织内,是毛发生长起点.毛囊的生长发育能力很强,而且在动物皮肤中终生成周期性生长变化的器官.毛囊被认为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微小器官[1],毛囊的形态发生起始于早期胚胎阶段,是干细胞研究及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模型[2].对于动物来说,其毛发的品质及商品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毛囊的结构和特性,因此,研究毛囊的发育生物学及其分子调控是研究各种动物毛发变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动物毛发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研究点.现对毛囊结构、毛囊生长周期变化及调控毛囊发育的信号分子研究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