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Diagnostics Concepts & Practice 진단학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4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70
  • 国内刊号: 31-187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8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王鸿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及院内分布

    作者:汪雅萍;应春妹;张灏旻

    目的:探讨产AmpC酶菌在医院内的分布情况,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筛选出符合AmpC酶表型筛选条件的菌株共245株,再用三维确诊试验确证产AmpC酶菌株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1 437株革兰阴性杆菌中,筛选出产AmpC酶菌株118株,经三维试验确证阳性检出率为8.2%(118/1 437),其中阴沟肠杆菌检出多为65株,占总确证菌株的55.1%(65/118);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3株(11.0%).经医院内分布情况分析,检出率高的为ICU、外科、血液科,分别为19.5%、14.4%、14.4%.标本种类分析检出率高为痰液57.6%.结论:产AmpC酶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以阴沟肠杆菌为主,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高的ICU、外科、血液科分布广,以下呼吸道易感染,临床医师应引起高度重视.

  • MRI诊断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的探讨

    作者:李霞;丁晓毅;郑捷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中的价值.方法:使用GE公司的Signa MR/i对2001年11月~2002年8月我科收治的26例确有肌炎的患者(包括活动期DM/PM 10例,稳定期DM/PM 14例,SLE伴活动性肌炎2例)及15例无肌炎的结缔组织病、关节病或临床有肌肉酸痛的患者大腿肌群进行MRI扫描,对比其MRI表现,并结合活动期患者的肌酶(肌酸磷酸激酶CPK)、肌电图(EMG)、肌肉活检结果,比较4种检查的敏感性.结果:①12例处于活动期肌炎(其中10例初发,2例复发)患者双大腿肌群的MRI上均有异常表现,占100%(灵敏度);在14例稳定期肌炎患者的MRI中也发现10例异常,占71.4%;15例无肌炎的患者(阴性对照组)MRI上均正常;②12例活动期肌炎患者中9例CPK升高,占75%(灵敏度);③12例活动期肌炎患者中9例行EMG检查,8例有肌源性肌电损害,占88.9%(灵敏度);④12例活动期肌炎患者中10例行肌肉活检,7例有肌炎改变,占70%(灵敏度).得出,在活动期肌炎的辅助检查中,MRI的灵敏度高于CPK、肌肉活检,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肌电图的灵敏度差异不明显;且非活动期肌炎,71.4%患者的MRI也发现异常表现.结论:①根据肌炎在MRI上有异常表现且灵敏度较高的特点,MRI有可能作为诊断DM/PM的另一有效手段;其与肌酶、肌电图和肌肉活检相比有无创、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的优点;②对于早期病变较局限的、肌肉病变极轻微(无肌病性皮肌炎)的、症状典型但缺乏实验室依据的肌炎患者,MRI因其灵敏度高,可及时发现微小病变,并能指导选择肌肉活检部位,从而提高DM/PM的早期诊断率.

  • 抗心磷脂抗体与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功能的关系

    作者:张万帆;张欣洲;刘卫国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访1年,测定其血清ACA及肾功能.结果:狼疮性肾炎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全组的IgG-ACA、IgA-ACA、IgM-ACA阳性率分别为40.5%、35.7%、40.5%(P<0.01)及57.7%、38.5%、46.2%(IgG,P<0.01;IgA,IgM,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随访期ACA阳性组肾功能不全者明显超过ACA阴性组(P<0.05),随着ACA转阴,肾功能逐渐恢复.结论:ACA与狼疮性肾炎的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应用泼尼松和环磷酰胺降低血清ACA滴度,肾功能损害也随之好转.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血中环孢素A浓度

    作者:章秀兰;顾志冬;施新明;陆秋涯;樊绮诗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全血环孢素A的毛细管胶束电动电泳技术,排除环孢素A代谢物对测定的干扰,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运用高效毛细管胶束电泳法对30例临床服用环孢素A患者进行环孢素A测定,并与免疫方法进行对照.结果:建立了定量检测全血环孢素的毛细管胶束电动电泳方法,与免疫方法检测结果对照线性良好,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该方法能去除代谢物对环孢素A测定的干扰,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肿瘤标志物P504S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徐明;周金良;盛惠珍

    目的:探讨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和前列腺良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05例患者的前列腺疾病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其中PC 35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50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4例和前列腺上皮内高度异形增生(HGPIN)6例.结果:P504S在PC、BPH、AAH和HGPIN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1.4%、0%、21.4%及66.7%;PC患者中P504S的表达明显高于BPH(P<0.01).结论: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P504S能区别良性腺体和癌,P504S与34βE12、P63、CK5/6、PSA联合应用有助于明确诊断穿刺标本中的微量前列腺癌组织.

  • 抑郁症患者的SPECT局部脑血流研究

    作者:江旭峰;李培勇;张剑戈;陈刚;于金玲;李彪;朱承谟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局部大脑皮层血流灌注异常类型.方法:选择未治疗的按CCMD-2-R标准诊断为抑郁症患者12例,进行脑双半胱乙酯(ECD)显像,并与19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比较,用统计参数图(SPM)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SPM分析显示双侧额叶、左侧颞上回、左侧边缘叶钩回(Brodmann area 20)、左侧丘脑乳头体、右侧扣带回、右侧壳核血流下降.结论:抑郁症患者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

  • 盐酸萘唑啉在鼻科病变CT扫描前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玫;何广金;宋兴军;刘林祥

    目的:比较研究鼻科病变在CT检查中应用盐酸萘唑啉(滴鼻净)的前后变化,以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106例术前鼻窦CT受检者,皆采用GE Hispeed CT/i扫描机进行薄层容积扫描,扫描体位为与听眦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冠状位;对3例拟诊为肿瘤患者进行强化扫描;选取30例拟诊为慢性鼻窦炎患者同时进行盐酸萘唑啉试验.结果:螺旋CT对病变组的正确诊断率为96.2%(102/106),冠状位、MPR、SSD及CTVE对病变组窦鼻道复合体(0MC)区炎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5.9%(93/97)、96.9%(94/97)、67.0%(65/97)及71.1%(69/97);特异度分别为88.9%(8/9)、88.9%(8/9)、66.7%(6/9)及33.3%(3/9).30例患者60侧鼻腔盐酸萘唑啉滴鼻后,32侧筛漏斗气道增宽,48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区黏膜厚度变薄,45侧窦口潴留液减少.结论:CT扫描前进行盐酸萘唑啉滴鼻是一种有益的方法.

  • 抗凝血相关因子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作者:杨程德;Pojen P Chen

    目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识别纤溶酶、凝血酶和活性蛋白C(APC)的抗磷脂抗体(aPL).方法:分别用凝血酶、纤溶酶和APC包被酶标板,建立抗纤溶酶、抗凝血酶和抗APC抗体的检测方法.结果:在40例APS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前者抗纤溶酶抗体阳性率为42.5%(17/40),抗凝血酶抗体阳性率为35%(14/40),对照组则两者均为阴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两组样本抗APC抗体检测结果的A值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S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出抗纤溶酶、抗凝血酶和抗APC抗体,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C1q抗体在狼疮性肾炎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孙铀;赵阴环;张凤山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及非狼疮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C1q抗体(C1qAb)的水平,探讨C1qAb在狼疮性肾炎诊断中的意义,并作C1qAb与抗核抗体(ANA)、抗ds-DNA和SLEDAI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用ELISA对106例SLE、30例非狼疮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血清中C1qAb进行检测.同时将SLE患者分为狼疮性肾炎(LN)活动期组(A组,76例)和肾外全身症状组(B组,30例),比较各组C1qAb和其他免疫学指标的阳性率差异.分析C1qAb与ANA、抗ds-DNA和SLE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A组C1qAb滴度为(218.4±179.3)IU/ml,明显高于B组(56±61)IU/ml(P<0.01),与肾病综合征组(33±29)IU/ml及对照组(25±21)IU/ml相比P<0.001.A组的C1qAb阳性率为67.1%,而B组阳性率仅为26.6%;肾病综合征组阳性率为6%.以上结果显示C1qAb与LN关系密切.LN活动期C1qAb水平升高,缓解期可恢复至正常.C1qAb的升高与抗ds-DNA的升高可同时出现(r=0.28),C1qAb与SLEDAI呈正相关(r=0.72).结论:C1qAb可作为诊断LN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与临床活动密切相关.

  • 血清KL-6对狼疮性间质性肺炎与肺部感染的鉴别意义

    作者:郭强;顾越英;陈晓翔;赵江峰;叶霜;杨程德;黄绍光

    目的:研究血清KL-6水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间质性肺炎与肺部感染的鉴别.方法:89例SLE患者分为肺部感染(34例)、间质性肺炎(26例)和无肺病变(29例)3组,以ELISA法测定血清KL-6浓度,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间质性肺炎组KL-6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差异具非常显著性(P<0.001),肺部感染组KL-6浓度与无肺炎组差异无显著性(P=0.258).以520 U/ml为阳性标准,KL-6对SLE间质性肺炎诊断的敏感度80.8%,特异度91.2%.结论:KL-6在SLE间质性肺炎中明显升高,有助于同感染性肺炎鉴别.

  • 血清肌酶在评价皮肌炎与多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蔡怡华;郑捷

    目的:比较皮肌炎/多肌炎(DM/PM)患者血清肌酶水平与肺间质病变(IL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96例在我科住院的DM/PM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胸片、肺高分辨率CT(HRCT)及肺功能检查将所有患者分为合并ILD组(37例)和不合并ILD组(59例),并对其中67例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①入院初(肌炎活动期),根据患者在入院前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等免疫抑制剂的情况进行分组:A.入院前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37例患者中11例合并ILD,其血清AST、LDH水平显著高于无ILD者(P<0.05),而肌酸激酶(CK)差异无显著性(P>0.05);B.入院前已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59例患者中26例合并ILD,其血清AST、LDH水平亦显著高于无ILD者(P<0.05),CK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②对经治疗后肌炎恢复的67例患者追踪随访,其中25例合并ILD者的血清AST、LDH水平显著高于无ILD者(P<0.05),而CK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③观察比较上述67例患者血清肌酶治疗前后的差值变化与ILD的相关性,结果AST、CK、LDH治疗前后差值的变化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DM/PM患者在肌炎活动时血清AST、LDH水平与ILD具有相关性,合并ILD患者具有高水平的AST、LDH值,而CK与ILD无明显相关性;②DM/PM患者在接受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病情稳定后,合并ILD患者血清AST、LDH仍可维持较高水平;③DM/P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肌酶差值的变化与ILD无明显相关性.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顾昳丽;陈宇明;吕玲;徐麦玲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A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各亚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08例RA患者,与38例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用ELISA测定ACCP与RF各亚型,以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分类标准,通过四格表计算诊断试验的特异度、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CP的特异度高于IgA-RF、IgM-RF,与IgG-RF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敏感度高于IgA-RF、IgG-RF,与IgM-RF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CCP对R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狼疮性癫痫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靖媛;赵阴环

    目的:探讨发生狼疮性癫痫的相关因素并与其他重症神经精神性狼疮(NPLE)相比较.方法:1990~2002年我院住院的重症NPLE患者108例,其中癫痫患者44例,占40.7%,对其各项临床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癫痫组患者皮肤黏膜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脑病患者(P<0.01);血肌酐、三酰甘油、感染发生率、脑电异常显著高于其他脑病患者(P<0.05);是否应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治疗亦与癫痫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血三酰甘油、脑电异常进入多元回归方程.结论:上述临床指征与狼疮性癫痫发生相关,其中血三酰甘油、脑电异常是重要的临床相关因素.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小体抗体与疾病活动的关系

    作者:郭品娥;孙蕾;蔡波;李强;沈茜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的发生与补体含量及SLE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及抗双链DNA(ds-DNA)抗体,用全自动特种蛋白仪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根据抗核小体抗体的含量将46例患者分成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A组)和抗核小体抗体阴性组(B组),同时分别对这两组进行各实验指标分析.结果:两组结果显示,A组中抗ds-DNA抗体、C3、C4、IgG、SLE积分与B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红细胞沉降率(ESR)、Hb、IgA、IgM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核小体抗体含量与补体C3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补体C4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LE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在SLE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标志SLE活动的新指标.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人疱疹病毒6型的表达

    作者:孙迎娟;罗兵;于维林;李慧;郭英华

    目的: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 6)感染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62例RA患者(其中3例同时合并干燥综合征)和138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HV 6DNA表达现状.同期运用美国德灵公司血浆特定蛋白分析仪定量检测RA患者血浆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结果:RA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HHV 6 DNA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7992);RA患者PBMC中HHV 6 DNA阳性率与其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RA患者组RF阳性(浓度≥20 IU/ml)率与PBMC中HHV 6 DNA阳性率之间无明显一致性(P=0.7502).RF浓度≥50 IU/ml的RA患者组PBMCs中HHV 6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RF浓度<50 IU/ml的RA患者组(P=0.0295);部分RA患者血浆中可检出HHV 6 DNA,而对照组血浆中HHV 6 DNA阴性.结论:HHV 6 DNA在RA患者PBMCs中有较高检出率,部分RA患者血浆中存在HHV 6 DNA,提示该组患者中可能存在HHV 6活动性感染;HHV 6感染可能与RA患者血浆中RF滴度增高有关.

  •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实验诊断方法的现在与未来

    作者:杨程德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在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的动脉、静脉血栓、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这些症状可单一出现或多个共同存在.在患者的血清中可检出狼疮抗凝因子(lupus anticoagulant,LA)或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APS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血管内血栓形成,而不是血管炎,各级动静脉血管及心内膜附壁的血栓可引起各种相应的症状,胎盘小血管的血栓可引起流产.由此可见,APS可累及人体所有脏器和系统,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特征

    作者:陈楠;李晓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发于年轻女性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淋巴细胞的病理性活化、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生成及补体系统的激活[1].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其突出的一个病理特点是弥漫性血管病变.

  • 提高对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认识

    作者:杨虎天;魏强华

    血管炎病(vasulitides)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而导致血管壁炎症、炎症细胞浸润和(或)血管壁坏死、血管阻塞和组织供血不足的疾病.作为风湿病的一大类,血管炎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和诊治困难而长时间未被临床医师很好地认识.因此,加强对血管炎病的研究和提高对其认识至关重要.

  • 如何正确认识骨关节炎

    作者:赵阴环;王靖媛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亦称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病,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美国总人口中15%患关节炎,其中43%为OA.估计我国OA患者至少在五千万以上,在45~55岁的人群中,男女发病率相当,而55岁以上以女性患者明显居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风湿病
  • 皮肤红斑狼疮的分型与诊断

    作者:郑捷

    红斑狼疮(LE)为病谱性疾病,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LE),病变限于皮肤,即使有其他脏器的损害也相对较轻微;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变累及多系统、多脏器.CLE与SLE缺乏明显界限,如多数CLE本身属SLE的一部分或仅为SLE的一个发展阶段或可转化为SLE.真正意义上的CLE临床上并不多见,多见的是SLE.

    关键词: 皮肤红斑狼疮 诊断
  • 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思考

    作者:李兴福;宋立军;韩波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病因不明、慢性、全身性炎症性风湿病,主要累及中轴骨骼(骶髂关节属中轴关节).由于AS青年患者易累及髋关节,造成严重功能障碍,后期可能发生脊柱强直,早期合理的治疗对改善病情避免致残有着重要意义.因此,AS的早期诊断值得思考.

  •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进展

    作者:沈杰;倪立青

    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对控制疾病和防止关节破坏有重要意义,约75%RA患者疾病早期即有关节破坏的表现,且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侵蚀性改变发生在疾病开始的2年内,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敏感而特异的RA早期诊断方法[1,2].

  • 血清苗勒抑制物浓度测定在隐睾症和两性畸形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许恩;徐伟珏;龚代贤;严肃

    在小儿泌尿外科的临床中,常会遇到下列棘手问题:对经体检、B超、CT、MRI等检查都未发现睾丸的双侧隐睾患儿是否需手术探查以与无睾的鉴别;对外阴模棱两可的两性畸形患儿是否需手术探查以明确何种性腺的存在;如睾丸存在,应如何检测此类儿童的睾丸功能等.随着医学发展,血清苗勒抑制物(Mü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MIS)浓度测定将成为一项新型的诊断方法,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探查.

  • 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胡锦清;沈建康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又名螺旋CT血管造影(helical CT angiographv,HCTA)或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是一项新的微创神经影像学技术,其通过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采用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对颅脑进行连续薄层容积扫描,并由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可快速、无创伤地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立体结构.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有很高价值,近年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本文对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昱东;邵柏生

    糖尿病发病率增长之迅速,已使其成为一非传染性流行病.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超过总人口的2.5%[1].30%~45%的1型糖尿病和5%~10%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在临床常规方法诊断糖尿病肾病时几乎已无法防止患者肾功能的衰退,如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即微量蛋白尿期或之前,予针对性治疗,有可能控制和延缓肾病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与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相关的各项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及诊疗.

  • 急性胰腺炎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诊断

    作者:金亚萍;龚新环;陈克敏

    门静脉系统栓塞(EPV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可由癌栓和血栓引起,然而急性胰腺炎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TPVS)并不常见.笔者复习文献并结合病例报道如下.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破坏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作者:刘永杰;孙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SIJ)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而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早期常累及下肢大关节尤其是髋关节.幼年发病的AS髋关节受累或以髋关节滑膜炎为首发表现的机会更高,随着髋关节滑膜炎的发展可出现整个髋关节严重破坏而致畸、致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也是一种成年人较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常见诱因有外伤、酗酒、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好发年龄20~40岁,病理机制不清.临床上AS髋关节破坏易误诊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为鉴别AS髋关节破坏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将1998年1月至2003年11月我院门诊AS髋关节破坏误诊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单纯股骨头无菌坏死的各10例患者报道如下.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作者:詹迎江;陶正龙;王咏梅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是指消化道钡剂检查和内镜检查难以明确的出血,病因主要有溃疡、肿瘤、血管畸形等[1],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本文报道1996~2001年2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情况.

  • 神经精神性狼疮的诊断与鉴别

    作者:沈小雁;郑捷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慢性、特发性自身免疫病,累及多脏器.SLE的神经累及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LE,NPLE),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周围神经系统(PNS)、自主神经系统综合征和精神症状.1875年Hebra等[1]早报道在SLE患者中发生的昏迷,之后,SLE中有多种神经精神综合征被报道.这些症状可发生于SLE的起病初始或病程中的任何阶段[2],无论是活动期或稳定期,同一例患者可以出现一种或数种症状.由于NPLE临床症状多样而使诊断变得复杂.

  • 2004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分子内分泌学(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学习班通知

    作者:

  •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首期《微创技术进展与护理配合》学习班

    作者:

  • 第九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2005年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外科 理论 实践
  • 2004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瑞金医院第四期《魏氏伤科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学习班

    作者:

  • 酸碱平衡紊乱

    作者:倪培华

    正常人的体液保持着一定的H+浓度,即保持着一定的pH值(动脉血浆的pH值为7.40±0.05),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由于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故体液中H+浓度经常发生波动,但血液内pH值在狭窄的7.35~7.45范围内变动,这主要是人体能经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调节平衡酸碱度.

  • POCT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利伟;朱立红;樊绮诗

    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作为临床检验领域新出现的一种检验手段,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POCT是指在患者医疗现场对任何医疗措施所需进行的检验;不在中央实验室,而在患者身边进行的检验,其结果同样可信.由此可见POCT具有快捷、灵敏、不受场地条件等限制,在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现代急诊症状学和鉴别诊断(3)

    作者:冯刚;唐伦先;惠小平

    高热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发热程度将其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及超高热(41℃以上).

  • 2004年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函授继续医学教育--急诊症状诊断与鉴别诊断试题

    作者:

  • 2004年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函授继续医学教育--卫生经济学评价试题

    作者:

  • 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ACR,1997年修订)

    作者: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