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杂志

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

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e Frontiers of Medical Science(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의학전연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7372
  • 国内刊号: 11-9298/R
  • 发行周期: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霍勇、沈琳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氯化钠溶液灌肠对低位肛瘘患者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后排便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惠敏;毛国红;曾科;聂帆

    目的 探讨氯化钠溶液灌肠对低位肛瘘患者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后排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本院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的低位肛瘘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排便前给予氯化钠注射液灌肠,对照组患者有便意后自行排便.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排便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排便次数、排便时间及排便通畅度评分,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水肿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首次排便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3例患者首次排便后VAS评分为10分,给予氯化钠注射液灌肠后缓解.观察组患者首次排便后24小时内排便次数(含首次)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排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排便通畅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肛门水肿程度评分和首次排便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化钠注射液灌肠可以显著减轻低位肛瘘患者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后切口周围软组织和创面的水肿程度,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的排便状况.

  • 冷光源蓝光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对新生儿黄疸预后的影响

    作者:师淑锋

    目的 观察冷光源蓝光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对新生儿黄疸预后的影响,探讨该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80例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并加用冷光源蓝光间歇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儿光疗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8.89%(89/90)],显著高于对照组[78.89%(71/9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4天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21/90),对照组为24.44%(22/9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95.56%(86/9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66/90)](χ2=8.152,P<0.05).结论 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冷光源蓝光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能够促进新生儿黄疸症状的早期消退,改善患儿预后.

  • 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对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

    作者:董岩;杨立新;梁伟;贾依娜尔;张莉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评估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经床旁超声检测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行补液试验,将补液后每搏量≥10%者纳入反应组(21例),每搏量<10%者纳入无反应组(39例),监测补液前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判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结果 反应组患者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收缩压变异度、脉压差变异度、每搏量变异度、心脏指数变异度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与收缩压变异度、脉压变异度、每博变异度、心脏指数变异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与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密切相关,可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与肩峰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效果对比

    作者:王一;张志文;许国星;宋方龙;蒋大伟;王天辰;康一凡

    目的 比较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和肩峰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随机分为ESW组(31例)和注射组(29例),ESW组患者采用发散式ESW治疗,注射组患者采用肩峰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8周,随访期间均接受统一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8周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2周,注射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ESW组患者同期水平(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8周,ESW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注射组患者同期水平(P<0.05).治疗后8周,ESW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总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明显优于同期注射组(P<0.05).但在治疗早期(治疗后4周以内),两组患者病情改善程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8周ESW组患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注射组(P<0.05).结论 发散式ESW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长期(8周以上)效果优于肩峰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短期(4周内)疗效无明显差异,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不同方法治疗下肢慢性骨髓炎的比较分析

    作者:邓明浩;王涛;张鹤令;何琦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治疗下肢慢性骨髓炎的效果,为下肢慢性骨髓炎的治疗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本院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84例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病灶清除+置管对流冲洗,42例)、B组(病灶清除+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80例)、C组(病灶清除+骨搬移,6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水平、治愈率、复发率、术后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疗效.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ESR和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CRP水平、ESR在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A、B、C三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软组织炎症、抗生素释放不完全、屈趾畸形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A、B、C三组患者术后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置管对流冲洗和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比较,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较好,病灶清除是否彻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小鼠机械性肺损伤肺组织中microRNA表达差异的研究

    作者:董青;耿万明;张宗德;李凌海;许绍发

    目的 研究小鼠机械通气所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肺组织中microRNAs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2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10只)与对照组(10只).模型组小鼠麻醉下气管插管后予肌松药,并予10 ml/kg潮气量行机械通气,构建(ALI/ARDS)模型.对照组小鼠麻醉下气管插管后不予肌松药,且不行机械通气,使其自主呼吸.24小时后将所有小鼠处死,测量左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HE染色观察右中肺病理变化,取肺泡灌洗液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β(interleukin-β,IL-β)水平检测.应用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两组小鼠肺组织中microRNA表达,对存在差异的micro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靶基因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模型组小鼠呼吸系统症状明显,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ALI/ARDS病理结果相符.模型组小鼠TNF-α、IL-1β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间存在34个明显差异表达的microRNA,上调19个,下调15个.结论 机械性ALI/ARDS病理生理可能与microRNA调控的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等有关.

  • 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郭海军;黄军;韩德清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得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63例)和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3~6分,12例).分析可能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手术时间、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及并发症.结果 预后良好组60~65岁患者占比、WFNS分级Ⅰ~Ⅲ级患者占比、Fisher分级1~2级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60.3%︰25.0%,90.5%︰50.0%,79.4%︰16.7%)(P<0.05);有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患者占比、有并发症患者占比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7.9%︰50.0%,20.6%︰75.0%)(P<0.05).75例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预后危险因素包括:Fisher分级(OR=2.395,P=0.035),分流依赖性脑积水(OR=2.475,P=0.024).Fisher分级3~4级患者及有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预后较差.结论 临床上对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出血量较多及存在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患者,应尽早采取措施,降低致残及致死率.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特点及动态心电图监测意义

    作者:张丽丽

    目的 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脏活动,为临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10年10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67例患者纳入心肌炎组,并将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观察心肌炎组患者心功能的相关临床症状,分析心肌酶谱和心脏损伤相关指标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对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的监测结果.结果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首发症状以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或气促为主.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各指标均在发病第1周升高后逐渐下降,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维持时间较长,进入恢复期仍显著高于健康组.病毒性心肌炎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检出62例(92.5%)77例次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检出42例(62.7%)45例次心律失常,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7.179,P=0.000).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动态心电图检出61例次(79.2%),常规心电图检出40例次(88.9%);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延续至恢复期,动态心电图在恢复期检出16例次(20.8%),常规心电图检出5例次(11.1%).结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无特异性,必须提高警惕作出正确诊断,并采用综合手段监测患者心功能,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心肌,防止发生心源性猝死或持久性心律失常.

  • 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和短轴平面外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聂明辉;张晓侠;刘会玲;李义学;王晓岩;吴文瑛;冯佩明;丁华杰;王志学;赵胜军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和短轴平面外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中的应用,为选择动脉血压监测置管引导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长轴组和短轴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分别实施长轴平面内、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操作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两种方案的优缺点.结果 长轴组患者刺入目标血管时间和总穿刺时间均长于短轴组(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短轴组(P<0.05),穿刺次数少于短轴组(P<0.05).长轴组和短轴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与短轴平面外技术超声引导相比,长轴平面技术具有更高的穿刺成功率,但穿刺时间较长,存在改进空间.

  • 降钙素原、白介素-6及淋巴细胞亚群对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陈俞余;熊建琼

    目的 探究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对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诊治的12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组(96例)和非MODS组(24例);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9例)和存活组(111例).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20例纳入对照组.评价患者治疗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7、14天血清PCT和IL-6水平,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脓毒症患者治疗前平均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天,MODS组与非MODS组患者IL-6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3、5、7、14天,MODS组患者IL-6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天,两组患者IL-6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3、5、7、14天,死亡组患者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CT水平持续上升;存活组患者入院治疗后PCT水平开始下降,与同时间点死亡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治疗前CD3+、CD4+、Th1、CD9+、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Th2、Treg、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存活组患者CD3+、CD4+、Th1、CD9+、NK细胞水平及CD4+/CD8+均高于死亡组(P<0.05),Th2、Treg、CD8+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IL-6、PCT及淋巴细胞亚群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估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关注.

  • 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进程中的作用

    作者:王前源;刘水涛;卫小春;邢更彦

    软骨下骨的异常改变以及软骨下骨与关节软骨之间的交互作用在骨性关节炎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关节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异常改变为骨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软骨下骨微结构的改变,极大地降低了软骨下骨应有的生物力学功能,使其丧失了对机械负荷的缓冲作用和对软骨的保护功能,进一步加重了骨关节炎.然而关节软骨退变与软骨下骨改变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将探讨软骨下骨在骨关节炎发病和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从而为有效调控软骨下骨的变化、防治以及治疗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肌痉挛中的康复应用

    作者:潘文秀;谢青;顾琳;牛传欣

    脑卒中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肌痉挛为脑卒中后遗留的主要运动功能障碍之一,卒中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其痉挛发生率甚至可超过40%.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项安全、无创、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技术在临床上逐渐被推广.目前,国内鲜有关于rTMS在脑卒中后肌痉挛中的康复应用的综述报道,本文将对此作一综述.

  • HDAC6抑制剂的特性及应用

    作者:史绪晗;魏文斌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可调节与细胞生长、转移、凋亡相关的多种细胞途径.HDACs抑制剂可以影响多种细胞效应,诱导细胞凋亡,阻碍细胞循环,抑制血管生成,其作为一种抗肿瘤制剂被广泛研究.研究证实,HDAC6抑制剂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脑胶质瘤及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研究的HDAC6抑制剂极为有限,主要包括ACY-1215、Tubacin、Tubastatin A等.本文对几种常见的HDAC6抑制剂的特性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阐述该类药物在抗肿瘤、神经保护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现状.

  • 不同能量体外冲击波对大鼠软骨细胞的增殖及代谢的影响

    作者:林琛;耿欢;刘水涛;邢更彦

    目的 研究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对大鼠软骨细胞的作用与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3周龄SD大鼠膝关节、股骨头软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至第2代时随机分为4组,待细胞贴壁1天后分别以能量为0、0.2、0.4、0.6 bar的ESW进行干预,干预后2天行CCK-8及Ⅱ型胶原蛋白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CCK-8显示细胞活性逐渐增高,且有能量强度依赖性,在0.6 bar时作用强(P<0.01).0.2~0.6 bar能量的ESW同样可促进大鼠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且该作用在0.6 bar时为显著(P<0.01).结论 0.2~0.6 bar能量的ESW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增强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能力,且在0.6 bar时作用显著.

  • 体外冲击波对骨髓源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活性的影响

    作者:耿欢;雷鸣;刘水涛;张浩冲;邢更彦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对破骨细胞形成及骨吸收作用的影响.方法 骨髓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与核因子 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培养4天,同时给予不同能量的ESW干预,4天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es,TRAP)染色鉴定破骨细胞并进行破骨细胞计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NFATc1和c-Fos的表达,骨板吸收试验检测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结果 BMMs经诱导4天后出现大量的破骨细胞,ESW干预后破骨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且吸收面积缩小,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NFATc1和c-Fos的表达均显著下降,高能量ESW干预组的抑制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 适当能量的ESW能够通过抑制NFATc1和c-Fos基因表达而遏制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的分化;ESW能够明显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与外用酮洛芬凝胶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对比研究

    作者:娄靖;刘水涛;史展;杨军;邢更彦

    目的 对比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与外用酮洛芬凝胶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中国武警总医院收治的4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冲击波组和酮洛芬组,每组各20例.通过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治疗后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及Verhaar疗效评价系统评分,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冲击波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酮洛芬组(P<0.05).治疗结束后即刻对患者进行评价,冲击波组患者Verhaar疗效评价系统评分优良率可达85%,明显高于酮洛芬组(40%);治疗后2个月,酮洛芬组患者Verhaar疗效评价系统评分优良率有所下降(30%),冲击波组略有升高(90%).结论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与外用酮洛芬凝胶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近期疗效均较好,但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远期疗效优于外用酮洛芬凝胶,且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荟萃分析

    作者:王前源;刘水涛;卫小春;邢更彦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方法评价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在PubMed、Springer Link、CNKI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病例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ails,RCTs)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满足RCT、干预措施等纳入标准和不符合纳入条件的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资料,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RCTs、302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MD=21.15,95%CI(2.84,157.44),P<0.01];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D=-3.37,95%CI(-5.25,-1.50),P<0.01];治疗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明显高于对照组[MD=24.09,95%CI(11.56,36.62),P<0.01];治疗组患者钙沉积平均粒径显著小于对照组[MD=-10.49,95%CI(-19.28,-1.70),P<0.01];治疗组患者钙化灶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MD=24.24,95%CI(3.35,175.20),P<0.01].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缩减钙沉积平均粒径,提高钙化灶消失率.

  • 扫描电镜观察体外冲击波对去势合并吊尾大鼠骨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浩冲;刘水涛;耿欢;杨军;赖斌;邢更彦

    目的 研究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对卵巢切除合并吊尾大鼠骨微结构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将4月龄雌性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去卵巢合并吊尾组、ESW干预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大鼠进行假手术,去卵巢合并吊尾组大鼠同时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及尾部悬吊,ESW干预组大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及尾部悬吊后接受ESW干预.ESW干预强度为3 bar,频率为5 Hz,每次干预1500次脉冲,每周干预1次,共干预4次.1个月后处死大鼠,取其左侧胫骨,去除软组织,处理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对照组大鼠骨小梁连接致密,网状结构完整;去卵巢合并吊尾组大鼠骨小梁网状结构完全被破坏,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少.而ESW干预组大鼠骨小梁结构大致完整,其数量及完整性介于对照组和去卵巢合并吊尾组之间.结论 ESW能部分保护由卵巢切除合并吊尾引起的骨微结构破坏.

  • 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中国专家共识(第2版)

    作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冲击波医学学会中国部

    自20世纪90年代初文献报道应用体外冲击波技术促进骨折愈合以来 [1],国内外有关该技术治疗骨肌疾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并已成为研究热点 [2-12].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及完善,该技术已成为一种新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13].由于该疗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在骨肌疾病临床治疗领域广泛应用.然而,ESWT 临床应用不规范,治疗关键技术和治疗方案不统一,导致 ESWT 无法更好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
  • 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高血压发生及控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

    H型高血压是指伴有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升高(≥10μmol/L)的高血压.高水平的H型高血压(高血压人群中患病率约为75%)是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主要特征之一.现有研究表明,Hcy水平升高与高血压之间关联密切,作用机制明确;高血压患者Hcy水平与血压水平呈连续、线性正相关;同时,Hcy水平与降压药物的短期、中期及长期降压疗效呈连续、线性负相关:与Hcy水平<10μmol/L比较,Hcy水平为10~15μmol/L及≥15μmol/L的患者不同治疗周期收缩压下降幅度和血压达标率均显著下降;而由叶酸干预或饮食导致Hcy水平下降,可改善收缩压的控制.因而,血Hcy水平升高(≥10μmol/L)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血压患者基线Hcy水平是影响降压药物效果的重要因素和干预靶点,H型高血压的筛检和规范干预是提高我国高血压控制水平的重要策略.现有循证证据支持下列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当Hcy水平≥10μmol/L时,即应开始进行联合干预.

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200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