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

    作者:翟军;翟晓东

    目的 观察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8月至2008年10月,应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取平阳霉素8 mg(平阳霉素2 mg/ml)、地塞米松10 mg加2%利多卡因2.0 ml备用.根据患者年龄、瘤体大小、部位,抽取平阳霉素稀释液1.0~4.0 ml(含平阳霉素2~8 mg),儿童用量平阳霉素2~4 mg/次.将针头垂直刺人瘤体,或从瘤体边缘进针,回抽有血后,将药物缓慢注入瘤体内.7~10d可重复注射1次.观察患者临床体征、彩超及胸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16例患者分别注射1~5次,应用平阳霉素治疗剂量2~40 mg,地塞米松治疗剂量5~50 mg,瘤体消失,随访3~5年,无一例复发,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疗程短、效果好,大限度地保持了口腔颌面颈部皮肤黏膜组织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 皮肤滚针导人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观察

    作者:马常明;蔡景龙;牛扶幼;宗宪磊;陈莹;刘林嶓

    目的 评价皮肤滚针瘢痕内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皮肤滚针在32例烧伤或烫伤后增生性瘢痕上往复滚动,同时将曲安奈德注射液滴注到创面上,通过微针及其针孔使曲安奈德注射液进入瘢痕组织内发挥疗效.疗效评价采用临床治愈、有效和无效三级标准,以及温哥华烧伤瘢痕评估标准和痛痒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自身对照区痛痒程度、皮肤色泽、硬度和厚度等改变.结果 32例患者经1~3次治疗,临床治愈28例,显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患者痛痒程度、皮肤色泽、硬度和厚度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滚针瘢痕内导入曲安奈德注射液对治疗增生性瘢痕有较好疗效,为药物治疗大面积增生性瘢痕提供了新方法.

  • 狭长窄蒂皮瓣在面额部皮肤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天兰;余道江;谢晓明;张云涛;陈琦;韩文雅

    目的 介绍一种打破常规任意皮瓣长宽比例限制的狭长窄蒂皮瓣在面额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成活机制.方法 设计不带知名血管,以耳前或耳后狭长皮肤筋膜或单纯筋膜为蒂的侧颌颈部皮瓣,修复面额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26例,其中颞额区皮肤基底细胞癌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6例,面部恶性黑色素瘤1例,基底细胞癌8例,鳞状细胞癌5例,皮肤黏液癌1例.26例皮瓣的蒂部有24例在耳前,2例在耳后;4例仅为筋膜蒂.皮瓣大10.0 cm×8.0 cm,小3.0 cm×2.5cm,蒂宽1.0~1.5 cm,蒂长2~6 cm.结果 26例狭长窄蒂皮瓣除5例皮瓣远端淤血,其后渐恢复,其余全部成活,修复后局部外形理想.结论 该狭长窄蒂皮瓣不带知名血管,其长宽比例超过常规任意皮瓣,无需解剖血管,切取容易,蒂部狭长使其旋转和覆盖范围大,供、受区邻近,是修复面额部皮肤癌扩大切除后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普萘洛尔联合1064nm Nd:YAG激光治疗体表增殖期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谭明;段波;周春梅;公昊

    目的 评价普萘洛尔联合1 064 nm Nd:YAG激光治疗体表增殖期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97例体表增殖期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普萘洛尔与激光联合治疗组(A组,32例)、激光治疗组(B组,35例)和普萘洛尔治疗组(C组,30例)3组,分别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直观类比标度评分、整体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后第18周,A、B、C3组的直观类比标度评分平均分分别为65.50±16.55、54.03±20.13、28.08±30.34 (P <0.05);第24周分别为76.88±19.05、63.89±19.43、45.48±31.86(P <0.05).治疗24周后,A、B、C3组中,分别有9例(28.1%)、3例(8.6%)、1例(4.0%)痊愈(P<0.05);皮肤不良反应的影响程度评分,B组高于A和C组(P<0.05).结论 普萘洛尔联合1 064 nm Nd:YAG激光是治疗体表增殖期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桥接修复手指掌侧皮肤及动脉缺损

    作者:徐宝成;梁钢;陈福生

    目的 探讨携带长段骨间后动脉的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桥接修复手指掌侧皮肤,以及双侧指动脉同时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携带长段骨间后动脉的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桥接修复了6例手指掌侧皮肤及双侧指动脉同时缺损的患者.皮瓣的切取面积为3.5 cm×2.0 cm~6.5 cm ×3.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6例移植的皮瓣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6例桥接修复指动脉缺损的手指血供和回流良好.4例获得1 ~12个月(平均7个月)的随访,移植的皮瓣色泽、质地较好,皮瓣厚度略显臃肿;桥接修复指动脉缺损的手指成活良好;大部分患者供、受区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携带长段骨间后动脉的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桥接移植,可收到覆盖创面和改善或重建血供的双重功效,为手指掌侧皮肤及双侧指动脉同时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眼周浅表血管瘤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叶肖肖;金云波;林晓曦;马刚;陈晓东;仇雅璟;陈辉;胡晓洁

    目的 通过小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探讨外用β受体拮抗剂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眼周浅表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血管瘤专科门诊的432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中,筛选出6个月龄以内的浅表血管瘤患儿51例,其中眼周病灶12例,每天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血管瘤,每12 h 1次,1个月后复诊.通过用药前和用药1个月的标准图片来评价疗效,评价标准分为4个等级:继续增生(病灶可见增生表现)、稳定(病灶无明显变化)、有效(病灶范围、厚度、颜色的消退程度<50%)、明显有效(消退程度≥50%),由2个独立的血管瘤专科医生进行盲法评价.结果 用药1个月后,12例中明显有效4例,有效2例,稳定4例,2例病灶继续有增生表现,控制生长率为83.3% (10/12),有效率为50%(6/12).无一例患儿出现局部或全身的不良反应.结论 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眼周浅表血管瘤安全有效,无全身或局部的不良反应,可作为增生期浅表血管瘤的首选药物.

  • 真皮脂肪复合组织条移植在阴茎增粗延长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喆;李养群;唐勇;陈文;李强;周传德;赵穆欣;胡春梅

    目的 探讨应用真皮脂肪复合组织条游离移植行阴茎增粗延长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自体真皮脂肪组织条游离移植加阴茎根部切口阴茎延长术,对24例患者行阴茎增粗延长.采用阴茎根部切口,切断阴茎浅悬韧带及部分深悬韧带进行阴茎延长,同时在阴茎深筋膜与海绵体白膜间游离移植长6.0~9.5 cm,宽1.2~1.5 cm,厚度0.6~0.8 cm真皮脂肪复合组织条,自耻骨前区腔隙直至阴茎冠状沟,以增粗阴茎.结果 24例中23例一期愈合,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换药后愈合.阴茎常态及勃起后形态良好,勃起时延长长度为2.5 ~4.8 cm,平均3.2 cm;阴茎周径延长长度为1.8~3.0 cm,平均2.4 cm.本组18例获得3个月至5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对术后阴茎形态满意,对性生活质量满意度高,未见手术并发症.结论 真皮脂肪复合组织条移植加阴茎悬韧带切断术是一种较好的阴茎增粗延长术式,手术安全,效果肯定.

  • 扩张颞浅血管蒂头部皮瓣移植联合激光脱毛修复面部皮肤缺损

    作者:陈石海;于海生;刘庆丰;麦慧;韦强;廖明德

    目的 探讨扩张颞浅血管蒂头部皮瓣移植联合激光脱毛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6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应用扩张颢浅血管蒂头部皮瓣移植联合激光脱毛治疗.治疗过程分三期进行.一期:根据面部瘢痕的大小和形状在同侧头部放置皮肤扩张器,术后定期注水扩张.二期:待扩张头皮组织量达到要求后,取出扩张器,形成颞浅血管蒂的头部皮瓣,移植修复面部皮肤缺损.三期:二期术后2周,开始对移植皮瓣进行激光脱毛,一般4~6次治疗后皮瓣毛发消脱干净.结果 6例7块皮瓣完全覆盖面部皮肤缺损,血供良好,全部存活,供区皮肤直接拉拢缝合;激光脱毛效果肯定.经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在色泽、质地、厚度等方面较匹配,面部轮廓、形态及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 扩张颞浅血管蒂头部皮瓣移植联合激光脱毛是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 远位薄蝶形皮瓣重建指蹼并修复邻指皮肤缺损

    作者:徐炜志;祝丽波;魏霞;葛秀峰;王静;赵希春

    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我们应用远位薄蝶形皮瓣转移重建指蹼并修复相邻两指皮肤缺损5例,获得较好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共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 ~48 (27.6±0 4)岁,致伤原因;机器碾压伤2例,高压电伤2例,冲床挤压伤1例;手部皮肤缺损创面面积为:1.5 cm×1.2 cm9.0 cm×4.0 cm.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腱、指骨损伤.

  • 腹部对合式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多指套状撕脱伤

    作者:周晓;芮永军;许亚军;寿奎水;姚群

    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我们采用同侧腹部对合式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对5例多指套状撕脱伤修复,疗效较好.1临床资料本组5例16指,男3例,女2例,年龄19 ~65岁,平均44.5岁.均为绞面机滚轴伤致2~5指多指套状撕脱伤,其中2个手指1例,3个手指2例,4个手指2例.

  • 软组织扩张术联合小切口皮瓣去薄术治疗皮瓣转移性并指畸形

    作者:宋骁军;芮永军;薛明宇

    手指多发皮肤脱套伤皮瓣修复术后行分指术,常须植皮,且多次整形,效果不佳.皮肤扩张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头、颈、面、胸、躯干、四肢等部位的瘢痕,在乳房再造、外耳再造、鼻再造等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并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用于皮瓣并指分指不多见.受王彪等[1]启发,2007年3月至2011年11月,我们应用小切口微创吸脂[2 ]+即时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入治疗皮瓣术后并指畸形15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 皮瓣移植程序冲洗加负压引流治疗踝关节感染伴软组织缺损

    作者:尹海磊;蔡锦方;刘立峰;卢廷胜;李宗玉

    2004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们收治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伴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采用局部病灶清除后皮瓣覆盖,踝关节腔上、下方分别放置冲洗及引流管,术后程序冲洗结合持续负压引流,一期消灭创面,改善局部血运,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效果.

  • 改良指蹼筋膜蒂皮瓣治疗单纯性并指

    作者:丁晟;张龙春;马亮;赵风景;陈莹;秦建华;姚建民

    姚建民等[1]应用筋膜蒂指蹼皮瓣治疗单纯性并指,具有不同于其他局部皮瓣的优点,但存在指蹼瓣过大、瘢痕显露、指侧创口愈合不佳、术后复发等同题[1-6].为了改善治疗效果,2003年3月至2011年6月,我们对原设计进行了改良,采用小皮瓣、多齿状切口和组合局部皮瓣的术式,为33例并指患者重建指蹼61处,疗效满意.

  • 改良口内正中横切口隆颏术

    作者:胡守舵;赵延勇;王佳琦;庄洪兴

    隆颏术一般有2种切口选择,即经口内路径和口外路径.口内路径有横切口、纵切口、U型和V型等切口,目前主要提倡纵行切口(单一或双侧),而口内横切口,特别是正中横切口由于诸多不足而不被推荐[1-2].我们在复习相关文献[3]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口内正中横切口进行改良,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间,应用此切口矫治轻中度下颌后缩畸形共95例,效果理想.

  • Proteus综合征二例

    作者:苏顺清;乔巨峰;果海娜;陈容容;莫济贤;张一鸣;田可敬

    Proteus综合征(Proteus syndrome,PS)又名变形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由Cohen和Hayden于1979年先描述,1983年Wiedennann等[1]以古希腊海神Proteus的名字为其命名.该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偏侧肥大、巨指(趾)、皮下肿块、掌跖肿块、外生骨疣、脊柱侧凸和表皮痣.我们于2011年诊治2例,报道如下.

  • 46,XY性发育疾病的分类和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胡金天;李森恺

    性发育疾病(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由X、Y染色体或常染色体遗传信息异常所致.2006年Lawson Wilkins儿科内分泌协会(Lawson Wilkins Pediatric Endocrine Society,LWPES)和欧洲儿科内分泌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aediatric Endocrinology,ESPE)联合召开会议,对DSD做了长期的回顾性调查,建议将DSD分为性染色异常的DSD、46,XX DSD和46,XY DSD,并用46,XY DSD取代男性假两性畸形的名称.

  • 婴幼儿血管瘤发生与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仇雅璟;马刚;林晓曦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中常见的良性肿瘤,在高加索人种中其发生率甚至可高达10%~12%.血管瘤有着独特的生长周期:多数患儿在出生时并不可见,在出生后的第1年内瘤体迅速出现并增长,后渐自行进入消退期,并可持续5~7年,正是这一奇特的生长特性,使其有别于其他肿瘤和血管畸形.

  • 新生鼠皮肤细胞以小室法移植后构建毛囊发育模型

    作者:肖顺娥;胡志奇;冯传波;刘戈;苗勇

    目的 构建一种简便、可靠、直观的毛囊发育模型以检测毛囊细胞的毛发诱导能力,探讨毛囊形态发生和周期循环的分子机制.方法 于裸鼠背部植入一开放小室,将新生C57BL/6鼠皮肤中的真皮和表皮细胞分离,并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移植至小室内,1周后拆除小室,观察毛发形成及毛发拔除后的再生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1周,创面湿润无明显收缩,中间有淡红色半透明组织形成.移植后2周,创面完全愈合.移植后3周有黑色毛发长出皮肤.移植后4周,浓密黑色毛发垂直于皮肤表面生长,石蜡切片HE染色见毛囊结构发育完整.毛发拔除后1周能够再生出新的毛发.细胞以不同的比例移植,真皮细胞数量为1 × 107、表皮细胞数量降至1 ×106时,毛囊重构的效率并无明显改变.表皮细胞数量为1×107、真皮细胞数量降至5×106或者更少时,再生毛发的数量明显减少,两者单独移植均无毛发生长.结论 新生鼠皮肤细胞以小室法移植后可以构建毛囊发育的完整模型,并可用于检测毛囊细胞的诱导能力,以研究毛囊形态的发生和周期循环的分子机制.

  • 缺氧缺血型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SDF-1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伍丽君;赵天兰;余道江;张为宝;刘强

    目的 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在缺氧缺血型狭长窄蒂皮瓣组织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表达,研究SDF-1/CXCR4轴在狭长窄蒂皮瓣组织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在5头家猪双侧背部均制作蒂部长宽比例为4:2,携带面积分别为2 cm ×2 cm(A组皮瓣)、3 cm × 3 cm(B组皮瓣)、4 cm×4 cm(C组皮瓣)、5 cm × 5 cm(D组皮瓣)和6 cm ×6 cm(E组皮瓣)的狭长窄蒂皮瓣模型.对5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成活面积计算、皮瓣组织HE染色,用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远端在术中及术后3、5、7、14 d时SDF-1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①同一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时间推移,SDF-1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在第5天达到高值,随后逐渐下降,趋于基础水平.②不同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大,SDF-1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当皮瓣面积达5cm×5 cm时,SDF-1的表达量不再增加,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 SDF-1的表达量可能与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的供血量相关.

  • 局部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翟晓东;陈振雨;冷向锋;王彦进;陈璐;姜珊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GMSCs)在受体内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治疗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促进皮瓣成活的可能性.方法 体外增殖培养HUC-MSCs,并用流式细胞技术鉴定,以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标记HUC-MSCs后,移植于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腹部皮瓣术区局部(治疗组),设PBS为对照组.术后每天观察皮瓣的颜色、皮纹、厚度、毛发生长、坏死范围及针刺出血情况等,并于术后7d处死大鼠,比较2组皮瓣的成活率,切取皮瓣组织行常规病理组织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EdU染色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皮瓣组织内的分布或分化.结果 术后7d治疗组大鼠皮瓣成活率为(97.58±3.41)%,对照组为(54.37±8.7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大鼠VEGF的表达密度为138.27±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17±14.13(P<0.05).在成活皮瓣的部分小血管内皮可见EdU阳性细胞连续分布.结论 HUC-MSCs在体内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参与生成新血管,建立新的微循环,并能增加皮瓣局部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形成,修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皮瓣,减轻皮瓣坏死,促进皮瓣成活.

  • 自体黑素细胞培养移植治疗肢端型白癜风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洪为松;傅丽芳;钱国培;许爱娥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病因复杂,治疗困难,肢端型白癜风治疗更困难[1-2].自体黑素细胞培养移植是治疗白癜风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不少使用该方法成功治疗白癜风的报道[3-7].我们在先前的黑素细胞培养的基础上[s],对培养基和方法进行了改进和规范,检测和计算了黑素细胞的分裂时间(DOT)、黑素含量(M)和黑素制造量(MP),同时用在体外培养的自体纯黑素细胞悬液进行移植治疗了38例67处皮损肢端型白癜风,效果良好.

  • 颧脂肪垫的解剖学研究与老化分析

    作者:杨柠泽;王志军;王滨;苏晓玮;吕宁

    目的 通过对颧脂肪垫的解剖学研究,探讨面中部老化机制.方法 选取10具甲醛固定后的成人尸头标本20侧,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在10倍解剖显微镜下逐层解剖,仔细观察面中部纤维,区分不同区域皮肤与皮下脂肪层的结合方式,对其进行标记,注意其位置及范围,观察脂肪垫的范围、形状、位置,记录支持结构的解剖学位置并照相保存.结果 ①颧脂肪垫近似一个三角形,底部沿下睑眼轮匝肌支持韧带上层呈一弧线;内侧界为鼻唇沟和口下颌沟;外侧界从颧大肌在颧骨表面的止点区到达口角外下方或下颌缘.②颧脂肪垫系由较韧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的网状结构,其间有较大的脂肪颗粒;沿鼻唇沟水平方向牵拉,使颧脂肪垫纤维更加紧密,垂直方向牵拉,使颧脂肪垫纤维变得疏松,纤维之间距离增大.③在面部皮肤层和颧脂肪垫之间存在4个连接紧密的区域,从内向外分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Ⅰ、Ⅱ、Ⅲ区为与鼻唇沟平行的长条形,Ⅳ区为不规则的 四边形.④颧脂肪垫与深层组织固定的结构有6条韧带:眼轮匝肌支持韧带上、下层、颧弓韧带、颧骨皮韧带、颧骨下皮韧带、颈阔肌皮肤前韧带、颊上颌韧带.结论 颧脂肪垫与皮肤连接紧密,而与深层组织只有6条韧带相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颧脂肪垫支持韧带的松弛导致颧脂肪垫随着皮肤的老化下垂而下移,从而形成特征性的衰老面容.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