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T리론여응용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地震局
  • 主办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影响因子: 0.6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140
  • 国内刊号: 11-3017/P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椿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MSCT对不同体重注射不同对比剂量在主动脉CTA中的探讨

    作者:付传明;徐霖;陈伦刚;周选民;龚晓虹;陈文;吴德红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不同体重注射不同对比剂量在主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知情同意后根据不同体重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体重在75kg以上注射75mL对比剂+25mL生理盐水;B组:体重在60~75kg之间注射60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C组:体重在60kg以下注射50mL对比剂+50mL生理盐水.三组采用相同注射速率和浓度行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在AW 4.4工作站上测量升主动脉、胸7(T7)及腰2(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及血管横截面直径,并进行图像重组;记录患者的体重、身高、血压、心率及扫描时间.由两位影像诊断医师对重组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进行评价,并对血管强化程度、血管横截面直径、血压、心率、扫描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在升主动脉、胸7(T7)及腰2(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的平均CT值分别为:317.08 Hu、320.27 Hu和317.61 Hu;血管横截面平均直径为:26.45mm、23.91mm、21.57mm;体重为:79.98kg、68.60 kg和49.50 kg;身高为:180.81 cm、171.70 cm和152.50 cm,血压为:126/78mmHg、130/78 mmHg和124/80 mmHg;心率为:74.8次/分、76.5次/分和74.5次/分;扫描时间分别为:7.3 s、6.7 s和6.1 s.三组间各点的平均CT值强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分支也无差异;三组的平均扫描时间、各点的血管横截面平均直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率各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的对不同体重注射不同对比剂量行主动脉MSCTA检查可获得满意的CTA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还降低了CIN风险.

  • 心律不齐患者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祖德贵;邸杰;曾庆玉;霍建伟;潘国忠

    目的: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评价MSCTA对心律不齐患者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煤炭总医院临床诊断和怀疑冠心病的心律不齐患者31例,在一个月内分别完成MSCT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A在心律不齐患者中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30例图像(96.77%,30/31)均能达到诊断标准,MSCTA对于检出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88.46%、准确性87.74%、特异性87.50%、阳性预测值69.70%、阴性预测值84.34%;检出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98.51%、准确性91.51%、特异性89.22%、阳性预测值75.00%、阴性预测值88.78%.对MSCTA与DSA检出狭窄<50%、≥50%的冠状动脉总节段数进行x2检验,x2=o.879,P>0.05,二者无差异显著性;并对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冠脉狭窄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763,P<0.01).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和后处理技术,MSCTA评估心律不齐患者冠脉狭窄病变的敏感性较高,与DSA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能鉴别斑块性质、诊断心肌桥,满足临床冠心病筛查的需要.

  • MSCT和DR在骶椎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比

    作者:徐官珍;付传明;龚晓虹;陈平有

    目的:比较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和多排螺旋CT(MSCT)在骶椎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并评价对临床治疗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骶椎骨折患者的DR和MSCT资料.DR观察正、侧位片;MSCT观察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大密度投影(MIP).在骶椎骨折诊断率、分类上进行比较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DR确诊26例(52%),漏诊20例(40%),疑诊4例(8%).MSCT明确诊断49例(98%),疑诊1例(2%),漏诊0例.对确诊的骶椎骨折进行Denis分类,DR正确分型19例(73.08%),MSCT正确分型49例(100%);DR和MSCT在诊断率、分类上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50例骶椎骨折患者,33例保守治疗,17例手术治疗,手术所见与MSCT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R对骶椎骨折诊断率、分类上与MSCT有明显差异,DR作为骶椎骨折的前期筛选的检查方法,MSCT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和佳的治疗方案.

  • 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肾上腺增生的诊断价值

    作者:袁庆城;曲雅梅;张年邱;赖剑华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肾上腺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正常肾上腺和18例经临床证实的肾上腺增生进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利用CT灌注软件计算灌注参数,包括相对血流量(R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参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正常肾上腺的RBF、MTT和PS分别为0.63±0.22mL/100g/min、70.65±12.31 s和0.72±0.13mL/100g/min,肾上腺增生RBF、MTT和PS分别为0.45±0.19mL/100g/min、118.39±19.98 s和0.49±0.21mL/100g/min.正常肾上腺的RBF、PS均大于肾上腺增生,肾上腺增生的MTT大于正常肾上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91、20.03和9.96,P<0.05).结论:肾上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是可行的肾上腺功能成像检查,它反映了肾上腺微循环的血流灌注状况,为肾上腺增生的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 心率对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及延迟时间影响

    作者:谢丽响;李绍东;胡春峰;徐凯;袁莹莹

    目的:探讨双源CT检查冠状动脉中,心率对图像质量及延迟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0例患者资料,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指导原则把冠脉分成15段.每例图像均经三维工作站处理重建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质量评分,按受检时心率分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脉各段图像质量评分及延迟时间.结果:①图像显示成功率为99.9%(4540/4544),优良率95.8%(4356/4544).②当心率≥90次/min时,RCA、LAD、LCX三支冠脉图像质量均下降明显.③心率≥ 90次/min延迟时间随心率增加而增加,当心率≤90次/min延迟时间随心率增加减少.结论:在自然心率状态下,99%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满足临诊断要求,但是图像质量及扫描延迟时间仍然受到心率影响.

  • ECG门控自动毫安技术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同江;刘建新;李坚

    目的:研究总结ECG门控自动毫安调制技术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心脏CT低剂量技术的初步经验和方法.方法:患者60例,其中30例随机使用固定毫安扫描,另30例使用ECG门控自动毫安调制技术扫描.以64排螺旋CT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进行心率控制措施,使用后门控数据采集、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以MIP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VR图像5级记分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影像.自动毫安组较固定毫安组平均剂量降低10.46%,而图像质量两组一致,无统计学差异.ECG门控自动毫安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患者平均辐射剂量.结论:ECG门控自动毫安技术能有效降低患者射线剂量,只要准备措施有效及方法得当,就能够用低剂量完成64排MSCT冠状动脉检查,并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影响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分辨率的因素分析

    作者:张俊生;王明泉;郭永亮;陈志强

    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无损探伤领域,其分辨率是整个系统重要的技术指标,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检测精度和适用范围.本文以构成成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为出发点,详细剖析了每一个组成部分自身的分辨率以及构成整个系统的分辨率,并将它与系统放大率的关系绘制成函数曲线.后,以电子工业中BGA器件焊点的X射线自动检测系统为例,来说明如何选用系统部件来构建高分辨率的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

  • 锥束X-CT系统校准方法的实际应用分析

    作者:侯颖;孙怡

    FDK算法是应用在锥束CT系统中有代表性的重建算法之一,该算法是在假设CT成像系统满足理想成像关系的条件下得到的.然而实际的锥束CT成像系统很难完全满足理想成像关系的要求,系统的几何失配会极大影响重建图像的质量,因此必须在重建之前对成像系统进行校准,获得系统的几何失配参数,并在重建过程中修正几何失配参数造成的影响.本文以之前所提出的锥束CT系统校准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在实际应用这种校准方法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然后利用所搭建的锥束XCT系统得到实际的校准结果和重建结果.结果证明之前所提出的应用于锥束XCT系统的校准方法对于测量系统的几何失配参数是有效可行的.

    关键词: 锥束CT 校准 分析
  • 神经网络模型在X射线图像融合中的应用

    作者:张健;王学武;孙运达

    当前航空安全形势紧张,所有国家都正在加强其安全检测系统.鉴于危险物品的特殊性,对含有危险物品的行李包的X射线图像进行模拟是一种有效培训安检人员的方式.这种模拟方式可以增强安检人员对不同背景环境下危险物品X射线特征的敏感度.在本文中,首先对X射线图像融合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且介绍了当前此领域中普遍使用的融合算法,随后采用三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对物理过程进行仿真从而实现X射线图像融合的目的,并与传统融合算法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X射线图像融合,神经网络模型在融合精度及效果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 非晶硅面阵探测器数字透射成像试验探讨

    作者:张祥春;姜迎春;蔡良续;王曼

    通过对钢板试件的数字透射成像检测试验,分析并研究了非晶硅面阵探测器成像检测系统、透照参数、检测工艺与检测图像质量的关系,并给出了检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具体试验表明:面阵探测器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在一定厚度范围内的像质计灵敏度优于同厚度的射线照相B级要求.

  • 石油地震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

    作者:吴发恩;唐棠;李凡异;高妮;陈立成

    本文以分层均匀"多层介质模型"为依据,正演模拟多炮人工地面地震记录.其观测方式为:三炮位置分别在1500m,2500m,3500m处;道检距25m,140道(或道检距5m,700道),偏移距1000 m.为提高地震反射层析成像的精度,运用"走时小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与"波形基本解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相结合的方法,反演各层界面形状及各层纵波、横波速度,这是本文的特点.反演结果图与"多层介质模型"基本一致,相对误差小于5%,达到实际部门的要求.我们在数学上发展了"层析成像"的内容,如探索出求二维场强公式用一维基本解表示,因此大大提高了数值计算速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与理论价值.用"Pro MAX软件"分析实际地震数据,获得地下11层垂直剖面图与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结果."项目程序系统"可供相关部门实际参考使用.

  • 基于小波分析的CT图像噪声类型识别

    作者:王甜甜;余晓锷

    对CT图像噪声的类型进行识别,采用相适应的去噪方法提高图像去噪效果,减少去噪中的盲目性.分析小波高频子带系数的能量分布,利用直方图的信噪比和曲线拟合图的积分,对CT图像中常见的两类噪声,即高斯噪声和椒盐噪声进行识别.直方图的信噪比R为0.2,曲线拟合图积分A为60,可作为高斯噪声和椒盐噪声分界线.对大量含噪CT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CT图像噪声类型的识别比较准确.

  • 双能CT成像基材料分解法的理论误差分析

    作者:郑鹏;郝佳;邢宇翔

    双能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DECT)能够准确地重建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信息,是一种有效的物质辨别技术.基材料分解法是求解DECT重建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目前应用此方法得到的重建结果误差较大,并且对于金属伪影抑制能力也较差.本文分析了DECT基材料分解法重建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形成机制,阐释了其对金属伪影抑制作用差的原因,并推导出了该方法的理论误差计算公式,为分析方便,本文使用了两个单能进行研究.后,对基材料分解法重建的适用条件提出了建议,一般情况下,该方法对低Z材料误差较小,对高Z材料误差较大.

  • 轮胎子午线检测系统的匹配算法研究

    作者:李杰;原玥;张丛丛;原培新

    本文结合轮胎的实际图像,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适合轮胎子午线检测的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灰度变换、阈值变换、边缘检测、轮廓提取和种子填充5个步骤,其次由于原始模板匹配算法存在计算量大、匹配速度慢、不精确;我们提出二次精确匹配算法从而解决了此问题,终得到满意结果.

  • 基于小波变换的低剂量CT投影数据滤波方法研究

    作者:张喜乐;黄静;刘楠;路利军;马建华;陈武凡

    本文根据低剂量CT投影数据的噪声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低剂量CT投影数据三维块匹配(BM3D)滤波方法.新方法首先对经过Anscombe变换的低剂量CT投影数据进行小波分解,然后分别对分解后尺度系数和小波系数进行BM3D滤波,接着对滤波后的系数进行逆小波变换和Anscombe逆变换,后对处理后的投影数据采用经典的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完成图像重建.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噪声抑制和图像细节保持等方面均有上佳表现.

CT理论与应用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z1
1995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