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d@vip.163.com
  • 曾用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湖沼地区不同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作者:曲国立;汪伟;李洪军;戴建荣;梁幼生

    目的 测定并比较湖沼型流行区不同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差异.方法 在我国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省疫区现场采集感染性钉螺,于实验室内收集新鲜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并分别暴露于10;、5×10-6、10-6、5×10-7和10 7 mol/L吡喹酮溶液中,20、40、60、80和100 min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各地理株的断尾情况,计算断尾率及40 min时的吡喹酮半数致死浓度(50%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结果 经相同浓度吡喹酮溶液作用一定时间后,各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断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湖沼区日本血吸虫尾蚴作用40 min的LC50分别为6.32×10-7、1.78×10 7、1.61×10.、1.66×107和1.62×107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大陆不同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因此,通过测定并比较不同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可为建立吡喹酮抗药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Osp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作者:钱红;石峰;陈创夫;王远志;程婷婷;张辉;陈荣贵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诊断莱姆病螺旋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方法 以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标准株B31 DNA为模板,PCR扩增OspA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30a-OspA,以IPTG诱导原核表达并用亲和层析方法对重组蛋白OspA进行纯化;用柠檬酸钠还原法以OspA作为检测线,优化试纸条制备条件,制备莱姆病诊断试纸条,检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用该方法对20份绵羊血清进行检测,并用WB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构建了外膜基因OspA的原核表达体系,获得高纯度的OspA蛋白;用40 nm金颗粒制备的莱姆病胶体金试纸条,适胶体金标记pH值为6.2,SPA蛋白的佳标记量是6μg/ml,该蛋白不与布鲁氏菌、大肠杆菌等阳性血清反应,能重复多次与莱姆病阳性血清特异性反应.用该方法检测20份动物血清样品2份阳性(10%),与WB结果一致.结论 以纯化的OspA蛋白为包被抗原制备的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与WB验证结果符合率高,且具有准确、快速、方便的优点,可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

  • 虎源伪狂犬病毒的鉴定及gB基因分析

    作者:李元果;高晓龙;桑晓宇;王海军;张成林;王爱荣;于志君;任志广;郑学星

    目的 对不明原因死亡虎进行病毒感染检测,并对病毒部分保守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采集不明原因病死虎肺组织,研磨后提取总DNA,使用特异性引物对伪狂犬病毒gB基因、gD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并构建进化树;经负染法染色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形态结构;取研磨组织液接种家兔,观察病毒的致病力.结果 PCR扩增组织样品为gB基因、gD基因阳性,基因序列经blast比对伪狂犬病毒.将gB基因通过序列测定分析并与GenBank中近4年公布的9株伪狂犬病毒gB基因比对,同源性为99.5%~100%.进化树分析该病毒与2012年北京家猪分离株属同一进化分支.组织研磨液置电镜观察,见病毒呈圆形,直径100 nm左右,有囊膜,为具有典型特征的疱疹病毒样病毒粒子.家兔接种组织研磨液后出现啃咬接种部位,抽搐,嘶叫等伪狂犬病症状.结论 本研究在病死虎体内检测到伪狂犬病毒,表明濒危野生动物虎已受到伪狂犬病毒病的威胁.

  • 环介导同温DNA扩增法(LAMP)与解剖—显微镜检法检测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效果的比较

    作者:熊春蓉;殷旭仁;宋丽君;沈双;王玠;高玒;刘茜;余传信;杨坤

    目的 探讨环介导同温DNA扩增法(LAMP)与解剖一显微镜检法对血吸虫感染不同阶段钉螺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于25℃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感染后1、2、3、4、5、6、7、8、9、10周收集10只实验钉螺,解剖后在解剖镜下检查血吸虫感染情况.取解剖的钉螺软体抽提基因组DNA,采用LAMP法进行检测.在感染后10周,取100只实验钉螺,同时用解剖一显微镜检法和LAMP法进行检测.收集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钉螺,采用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检测,统计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阳性率.结果 解剖一显微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感染1~10周的10批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0%、0.00%、0.00%、10.00%、0.00、10.00%、20.00%、20.00%、60.00%、60.00%和50.00%、20.00%、30.00%、20.00%、20.00%、40.00%、30.00%、40.00%、80.00%、70.00%,总阳性率分别为18.00%和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5,P<0.01).两种方法检测感染后7周的100只钉螺阳性率分别31.00%和39.00%,检测来源于两个不同省份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阳性率分别为29.80%和19.47%.结论 环介导同温DNA扩增法能有效地检出感染不同阶段的感染性钉螺,检测结果能更准地反映流行区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状态.

  • ABZ-CS-MPs治疗泡球蚴小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乔雷;阿卜来海提·麦提色依提;王新春;吴向未;张示杰;孙红;彭心宇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ABZ_CS-MPs)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的疗效.方法 将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分别给予ABZ-CS-MPs和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剂量均为75 mg/(kg·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用小鼠灌胃针经口每周灌胃3次,连续灌胃6周、9周后(期间死亡12只)分批处死各组小鼠,取肝脏作大体形态观察;取泡球蚴组织,囊湿重,计算抑囊率;取泡球蚴组织制片,作病理组织学观察;取小鼠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IL-2、IL-10含量.结果 ABZ-CS-MPs组灌胃6、9周后的抑囊率分别为87.83%和90.21%.病理组织观察ABZ-CS-MPs对泡球蚴组织的损伤较L-ABZ组严重.血清IL2模型对照组接种12周、15周后分别为(18.529士1.496)pg/ml和(19.040±1.439) pg/ml,空白对照组12周、15周后分别为(30.057±3.425) pg/ml和(31.507±3.124)p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BZ组灌胃6周、9周后分别为(22.153±3.112) pg/ml和(23.373±4.549) pg/ml,ABZ_CS-MPs灌胃6周、9周后分别为(25.871士4.318)pg/ml和(27.154±3.205) pg/ml,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模型对照组接种12周、15周后分别为(14.841±3.761) pg/ml和(16.728±1.739)pg/ml,空白对照组12周、15周后分别为(8.006±4.531) pg/ml和(7.606±2.86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BZ组灌胃6周、9周后为(11.324±2.676) pg/ml和(13.342士2.633)pg/ml,ABZ-CS-MPs组灌胃6周、9周后为(8.057士0.801)pg/ml和(10.519±3.233) pg/ml,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Z_CS-MPs组IL-2与L-AB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与L-AB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Z-CS-MPs治疗小鼠AE效果优于L-ABZ,并可提高泡球蚴小鼠Th1免疫水平.

  • 金丝桃素对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脾脏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王旗;杨小迪;薛洪宝;陈兴智;崔洁;陶莉;李倩;苏胖胖;李江艳

    目的 观察金丝桃素对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脾脏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昆明种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组)、弓形虫感染组(B组)、金丝桃素对照组(C组)和金丝桃素治疗组(D组),每组各10只小鼠.除A组和C组外,B、D两组每组小鼠腹腔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l×103个,建立急性弓形虫感染动物模型.C、D组于感染12h后腹腔注射给药,A、B组同时进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7d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中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C组和D组CD4 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0.57±1.76和23.33±1.82,CD4+与CD8 T细胞比值分别为2.04±0.40和2.29±0.65,A、B组CD4T百分率及CD4 /CD8+值分别为12.13±2.35、15.96±2.71和1.35±0.30、0.77±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组CD8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95±0.40、20.74±1.50、10.42±2.43和10.86±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丝桃素可显著改善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小鼠抗弓形虫感染的能力.

  • 布鲁氏菌S2株L7/L12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作者:成岩;白靓;董丽刚;韩梅;王敏;张冬丽;霍万学

    目的 用大肠埃希菌表达布鲁氏菌S2株L7/L12蛋白,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 设计引物,以S2弱毒株DNA基因组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片段L7/L12,构建pET28a-L7/L12质粒并转化入E.coli BL21(DE3),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SDS-PAGE检测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及其分子质量;金属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BCA法对纯化蛋白定量.将rL7/L12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终浓度为0.5 mg/ml),每次1 ml分两次间隔21d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结束后12d,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L清抗体效价.以免疫血清1∶200倍稀释作为一抗,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其与r-L7/L12、布鲁氏菌S2株全菌体蛋白及大肠埃希菌DH5α全菌体蛋白结合的特异性.结果 经测序与酶切鉴定,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ET28a-L7/L12,SDS-PAGA分析表达产物部分为可溶性,分子质量单位约为14 ku;SDS-PAGE分析亲和纯化蛋白为单一条带,蛋白质含量为0.8 mg/ml.间接ELISA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效价为1∶12 800,该抗体能够与r-L7/L12、布鲁氏菌S2株全菌体蛋白结合,而不与大肠埃希菌DH5α菌体蛋白结合.结论 成功克隆L7/L12基因并表达出目的蛋白,制备的抗布鲁氏菌S2株r-L7/L12多克隆抗体能特异识别该表达蛋白.

  • 中国圆田螺多糖体内抗鸭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小燕;李朝品;王克霞;朱涛

    目的 探讨中国圆田螺多糖体内抗鸭乙肝病毒(DHBV)作用.方法 PCR检测1d龄绍兴麻鸭血清DHBV-DNA,筛选出先天感染DHBV鸭3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3TC对照组和中国圆田螺多糖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连续灌胃给药14 d,每天2次,分别于给药前、给药7d、给药14d及停药后5d经腿胫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荧光探针定量PCR检测DHBV-DNA含量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HBsAg和DHBeAg滴度变化.结果 中国圆田螺多糖中、高剂量组在给药14d、停药5d时对DHBV-DNA均有明显抑制作用(t值分别为:15.46、17.90、26.92、24.51,P<0.01);中国圆田螺多糖中、高剂量组在给药14d及停药5d时对DHBsAg表达均有抑制作用(t值分别为:6.88、3.95、11.71、9.45,P<0.05);中国圆田螺多糖中、高剂量组在给药7d、14 d及停药5d时对DHBeAg的表达亦有抑制作用(t值分别为:3.19、3.79、3.03、4.08、4.25、4.07,P<0.05);3TC对照组在给药7d和14d时对DHBV-DNA、DHBsAg和DHBeAg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但在停药5d时抑制作用显著下降出现反跳现象.结论 中国圆田螺多糖能抑制鸭血清中DHBV-DNA、DHBsAg和DHBeAg的表达量,即具有体内抗DHBV活性.

  • 青蒿琥酯与阿奇霉素伍用治疗疟疾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宗磊;杨恒林;刘慧;李春富;聂仁华;王恒业;王英新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青)与阿奇霉素(阿)伍用治疗疟疾的疗效.方法 将云南省中缅边境西部地区对镜检确诊的单一感染间日疟或恶性疟的患者,各分两组(A、B组和C、D组).A组为青阿治疗间日疟组,B组为标准氯伯8d疗法治疗间日疟对照组,C组为青阿治疗恶性疟组,D组为标准双氢青蒿素哌喹疗法治疗恶性疟对照组,按《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用药,观察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原虫转阴时间、临床治愈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A、B、C、D组分别观察52、38、23、22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1.69±1.73)h、(32.4±2.02)h、(42.57±3.74)h和(37.09±4.67)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30.31±1.71)h、(30.82±1.98)h、(41.13±3.63)h、(35.55±4.66)h.4组临床治愈率均为100%,其中A、B组(28±2)d根治率分别为78.3%和97.4%,(90±2)d根治率分别为68.4%和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28 d治愈率分别为65.0%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青阿伍用治疗间日疟及恶性疟显效快,但对间日疟根治率不如氯伯喹,对恶性疟治愈率不及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该治疗方案具有服用方便、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率低而轻,安全性好等优点.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分离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安浩君;陈惠刚;李霞;刘长青;赵庆霞;王乐

    目的 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分离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及传播特点,为临床治疗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对exoU、exoS、exoT、exoY、toxA和Pyo等6种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和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IMP和VIM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 23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75株多重耐药株(MDR),占32.33%.多重耐药株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超过40.00%,其中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4.00%和49.33o,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94.67%和93.33o.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0.75株多重耐药株中有32株毒力基因exoU呈阳性,37株毒力基因exoS呈阳性,28株毒力基因exoT呈阳性,11株毒力基因exoY呈阳性,35株毒力基因toxA呈阳性,18株毒力基因Pyo呈阳性.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其中21株IMP基因阳性,18株VIM基因阳性.结论 心脏内膜炎患者治疗应及时做血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依据药敏性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用药.医务人员应注意手部卫生管理,加强器械消毒及病房消毒隔离管理,以利于控制细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传播.

  • Notch信号通路在DC介导的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itin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吕士玉;高富;李子华;王强;赵巍;王娅娜

    目的 初步探索Notch信号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介导的抗寄生虫感染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小鼠DC细胞,利用γ-分泌酶抑制剂N-[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DAPT于不同时间段处理细胞,阻断DC的Notch信号通路,培养第7d时收集DC,用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铁蛋白(ferritin protei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ferritin)体外刺激DC,利用扫描电镜观察DC形态的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 DC细胞数量随DAPT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经不同浓度DAPT于不同时间段处理后,DC细胞中Notch1 mRNA的表达受到抑制,以50 μmol/L DAPT在第0d处理DC,对Notch1 mRNA的抑制效果更显著(P<0.05);Eg.ferritin和LPS均能刺激DC细胞表面树突的生成及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0/CD86的表达,且Eg.ferritin比LPS的刺激作用更显著(P<0.05),而加入DAPT后,DC细胞表面树突的生成减少,各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并削弱了Eg.ferritin和LPS的刺激作用.结论 Eg.ferritin能促进DC细胞的分化成熟,而阻断Notch信号通路会影响DC细胞的分化成熟,并降低DC细胞对Eg.ferritin的反应能力.其分子机制涉及Notch信号通路.

  • ApoBR在布鲁氏菌侵染过程中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作者:车召堂;李亚;王浩;陈创夫;郭飞;王远志;张辉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B受体基因ApoBR在布鲁氏菌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所引起的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筛选干扰ApoBR基因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并干扰小鼠巨噬细胞ApoBR的表达;以牛种布鲁氏菌2308株侵染巨噬细胞,分别在侵染后4、8、12和24 h收集细胞和上清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Apo-BR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水平;做胞内菌的CFU计数,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慢病毒转染后pLentiLox-253和pLentiLox-1325组ApoBR mRNA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3.3%和57.4%;TNF-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CFU计数显示,细菌侵染后8h,巨噬细胞凋亡抑制率达到高,253实验组抑制率为71.7%,1325实验组抑制率为67.0%;在不同时间点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水平上调,而抑制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载脂蛋白B受体蛋白在布鲁氏菌早期感染引起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减缓细胞凋亡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布鲁氏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寻找治疗布鲁氏菌的有效药物和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人巨细胞病毒潜伏感染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浮苗;田可港;郑晓群

    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HCMV初次感染大多数能够被宿主的免疫系统有效清除,少部分通过建立长期的潜伏感染生存下来.HCMV基因组庞大,表达许多病毒基因产物,其中一部分可能促进病毒潜伏存宿主细胞中.目前对于HCMV在宿主体内潜伏感染的机制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知之甚少,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HCMV潜伏感染时相关病毒基因的表达及功能研究作一综述.

  • 抗痨药物肝损伤防治进展

    作者:白靓;史衍席;石俊仕;周长磊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抗痨药物联合使用,较易导致肝损害.因此,抗痨治疗的同时需要使用保肝药.本文综述了抗痨药物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抗痨药物肝损伤的防治进展,对于结核病抗痨及保肝药物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恶性疟原虫青蒿素类药物抗性检测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琼;刘永华;赵书仙;杨照青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由于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并且与其他抗疟药无交叉抗药等特点而成为抗恶性疟的首选药,但随着其广泛的使用,已经有研究显示出现了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为了有效减缓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产生及传播,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就青蒿素类药物抗性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 2013年全国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冯欣宇;张丽;丰俊;夏志贵;肖宁

    目的 分析2013年全国疟疾监测数据,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趋势,评估监测的实际效果,为疟疾消除阶段防治策略与监测手段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疟疾监测数据,对包括疟疾病例个案调查、发热病人血检、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血清学抗体监测、抗疟药抗性和杀虫剂抗药性监测等监测指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和ArcGI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3年全国49个监测点共报告疟疾1 745例,24 h内报告率达到100%,实验室确诊率和3日内流行病学调查率均达到95%以上;全国血检阳性率为0.09%(4 109/4 662 690);监测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80%(1 767/220 813);监测点按蚊监测显示中华按蚊种群占83.56%,嗜人按蚊等其他按蚊所占比例较小;湖北省两个监测点完成2 400份血清测试,阳性率为1.62%(39/2 400);江苏省监测点中华按蚊接触0.05%溴氰菊酯1h后的24 h死亡率为5%,抗性级别为“R”级;海南省监测点对中华按蚊进行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其中仅琼中县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初步抗药性、对马拉硫磷敏感外,其他市县受试中华按蚊对4种杀虫剂均产生抗性.云南省对收治的48例恶性疟病人采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完成33例病例28 d追踪观察,治疗成功率为96.9%(32/33);江苏省对4例恶性疟患者采用青蒿琥酯体内法测试,结果显示全部为敏感;另外对20例恶性疟患者分别进行青蒿琥酯、氯喹、甲氟喹、哌喹进行体外测试,抗性例数分别为1、5、3、2.结论 2013年全国疟疾疫情较2012年有所上升,全国疟疾监测工作总体运行正常,对疟疾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疟疾疫情上报、实验室确诊、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完成度较好,均达到95%%以上;发热病人血检基数目前仍较大,但随着我国疟疾发病率的降低,其策略和对象可能需要重新调整;监测点媒介种群构成以中华按蚊为主,其他种类按蚊所占比重较低,这一方面可能与监测方法有关,另一方面环境改变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监测点受试中华按蚊对大部分杀虫剂均产生抗性,表明我国疟疾消除阶段杀虫剂的使用需严格遵循科学合理使用的原则;两个监测点血清学抗体测试结果显示当地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较低,这与近年来当地疟疾流行较低一致.监测是实现疟疾消除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监测数据可以用来评估疟疾防治的实际效果,而对连续的监测资料的分析更能为疟疾消除阶段防治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监测 疟疾 监测点 中国
  •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作者:李海玲;杜建;刘长海;马艳;姜晓颖;徐肖倩;王学梅

    目的 比较初/复治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和分析“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相关数据,分析、比较初/复治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患者肝功能异常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高,分别为初治1o.01%、复治6.17%和初治6.33%、复治7.1o%,初治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复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肌肉痛发生率初治组为1.21%,复治组为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不良反应(肝功/肾功损害、血液系统、药物过敏、神经精神症状、听神经、视神经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肝功/肾功损害、血液系统、药物过敏、神经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分别为66.11、56.18、45.81、37.86、44.1 d,较复治组早;复治组听神经、视神经及肌肉、关节损害出现时间为87.63、27.33、50.50 d,较初治组早,其中出现早的是视神经损害.初/复治组的耐药性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关(P>0.05).初治组有不良反应患者的治愈率为87.4%,无不良反应患者的治愈率为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与复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治组有不良反应病例的治愈率61.54%,无不良反应病例的治愈率为78.9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 结论 接受国标法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初治和复治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和时间均不同,且复治病例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预后.

  • 胆道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和流行情况研究

    作者:王艳萍;姬林松;倪猛;王冲;刘怀鄂

    目的 研究胆道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和流行情况.方法 选取2009 2013年南阳地区和昆明地区分离自胆道感染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182株,采用低抑菌浓度法做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分离株13种耐药基因并对产物进行溴化乙锭染色和凝胶成像.结果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3种药物耐药率均在80%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中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7.25%和56.04%,对头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西丁耐药率为21.43%,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全部敏感.PCR扩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耐药基因,有97株检出TEM基因,占53.30%;52株检出SHV基因,占28.57%;21株检出CTX-M-1基因,占1i.54%;3株检出CTX-M-2基因占,1.65%;5株检出到CTX-M-3基因,占2.75%;1株检出CTX-M 8基因,占0.55%;47株检出CTX M-9基因,占25.82%;32株检出CTX-M-14基因,占17.58%;29株检出OTA-1基因,11株检出OTA-10基因,分别占15.93%和6.04%.未检出CTX-M-5和OTA-2基因.结论 胆道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亚型呈多样化,与近年来人员流动较大有关,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不能用于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以作为一线药物用于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严重感染.

  •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肝纤四项检测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胡飞;胡爱珍;李雁霞;唐国才;张宝龙;刘红云;高祖禄;徐晶;宁安

    目的 探讨血清肝纤维化四项(肝纤四项)在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肝实质损害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鄱阳湖区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的晚期和慢性血吸虫病(分别简称晚血和慢血)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血清肝纤四项标志物,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肝二对半,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查晚血、慢血患者以及健康者人数分别为109例、189例和30例,晚血组和慢血组的血清肝纤四项平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HA=12.469,tPcⅢ=19.553,tⅣ c=10.997,tLN=16.973,P均<0.01);单纯慢血组与健康组比较,H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8,P=0.043);分别将肝纤四项阳性的健康者和阳性的血吸虫病患者赋值为0和1后进行分析;单纯晚血组HA和LN水平均呈弱一致性(KHA =0.357,KLN=0.236,P<0.01),但“联合诊断”呈中度一致性(K=0.562,P<0.01),单纯慢血组中只有“联合诊断”呈弱一致性(K=0.333,P<0.01);单纯晚血组和单纯慢血组的敏感度(Se晚=91.6,Se慢=80.0)和Younden指数(YI晚=53.6,YI慢=42.1)以“联合诊断”为各组高,ROC曲线下面积以LN为高(ROC晚=0.740,ROC慢=0.673),“联合诊断”次之(ROC晚 =0.677,ROCt慢 =0.619).结论 HA检测有助于血吸虫病早期诊断,而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肝纤四项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与敏感性,同时能区别晚血和慢血.

  •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作者:冯宪敏;鞠晓红;李瑶;王月华

    人体寄生虫学是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为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好地适应寄生虫病新的流行态势和培养21世纪新型医学生的需要,对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我校结合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并取得的了初步成果.

  • 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改革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探讨

    作者:王小莉;杨小迪;焦玉萌;陶志勇;陈兴智;夏惠;方强;王雪梅;孙新

    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动态、多次的评测.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结合总结性评价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全面评估学生能力,推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 人体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作者:杜宇;苏建荣;于保荣;王建成

    通过介绍重要知识点、引入病例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发散思维,学生不但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了全部学习内容,而且了解了本专业的学科前沿知识,深感即将肩负的重要使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改革,才能不断提高人体寄生虫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的检验技术人才.

  • PBL教学法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和问题

    作者:谭峰

    PBL是基于情境建构问题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本文结合PBL应用于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实践的体会,从教师、学生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开展PBL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 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作者:范巧云;王健;刘小燕;田晔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本科临床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并将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BL法教学组学生的分析题成绩、期末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BL法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皆有很重要作用.因此PBL教学法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

  • 基于CLSI标准的国产生殖道支原体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估

    作者:郭大城;王则宇;王飞飞;孙国清;朱新朋

    目的 评估以CLSI M43-A支原体药敏指南为基础研发的国产支原体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性能.方法 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解脲支原体(ATCC33175)和人型支原体(ATCC23114)对抗生素的MICs,并与MYCOFAST revolutioN和国产IST-Ⅲ测定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同时以A8平板培养为金标准检测120例性病门诊患者标本,评估国产试剂盒的检测性能.结果 质控菌株的MICs均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2种试剂测定的质控菌株敏感性一致并与MICs符合,国产试剂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9%(55/57)和92.06%(58/63),进口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9%(53/57)和92.06%(56/63),2种试剂之间及与金标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鉴定结果一致标本的药敏符合率为94.81%(251/265).结论 国产支原体试剂与进口试剂性能相当,结果可靠,符合CLSI规范要求,能够满足临床对支原体检测的需要.

  • 两种吸虫神经染色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武霞霞;林潮庆;吴洋;严慧;朱燃;张浩

    目的 筛选适宜吸虫神经系统的染色方法.方法 取河蚌体内自然感染的贝居腹盾吸虫并分为2组,先用10%甲醛固定,再分别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和Cajal镀银染法对吸虫进行整体染色,经逐级乙醇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神经中枢、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对比2种染色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染液配制、染色步骤、染色条件进行比较.结果 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法能清晰显示贝居腹盾吸虫神经整体结构,包括中枢神经节、主要神经干、环腹吸盘的神经环、体表神经纤维等,而生殖器官、消化器官神经分布显示不充分;Cajal银染法可显示出吸虫体表及内脏器官分布的神经纤维,局部可以显示神经细胞,但不能显示较为粗大的神经干,此法染色对比度较差.乙酰胆碱组织化学方法染液配制较复杂,染液有效期短,仅约3h,但染色步骤简单;银染法染液可以重复使用,但染色步骤复杂,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结论 观察吸虫清晰的神经整体结构可用乙酰胆碱组织化学法,观察神经纤维及神经元结构则可以采用银染法;两种染色方法各有侧重,结合使用有助于全面了解吸虫神经系统解剖结构.

  • 浅析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的管理模式

    作者:宫润妍;张永刚

    目前我国采用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全国传染病信息的监测、报告与管理,但仍存在信息整合能力不足,时效性差,预警功能薄弱等不足.建立基于VPN系统的、“纵横通达,垂直监测,分级管理”的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模式,建立多系统信息共享、标准统一、各部门通力协作的机制,有利于实现对传染病的早期预警.

中国病原生物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