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중국혈흡충병방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6661
  • 国内刊号: 32-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周晓农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安徽省急性血吸虫病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作者:高风华;杨卫平;张世清;汪天平;何家昶;张功华;季虹

    目的 构建安徽省急性血吸虫病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全省急性血吸虫病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 收集安徽省2001~2006年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资料,以Visual Foxpro 6.0为编程语言,研制安徽省急性血吸虫病管理信息系统.结果 系统的构建,实现了全省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个案信息电子化,系统具有数据输入、统计、图表、打印等数据管理功能.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可及时对全省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进行监测和评价.结论 安徽省急性血吸虫病管理信息系统可为全省急性血吸虫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筛选

    作者:孙毅;孙焕;贾人初;刘金明;苑纯秀;石耀军;陆珂;李浩;金亚美;林矫矫

    目的 寻找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方法 利用东方田鼠血清以亲和淘洗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将所得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目的基因.结果 经3轮筛选,特异性噬菌体得到有效富集(857倍),随机挑取58个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了10条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其中7条与GenBank中登陆的日本血吸虫基因序列具有99%~100%同源性,1条与类人猿锌指蛋白基因有82%同源性.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EST编码蛋白或多肽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血吸虫基因表达调控.结论 发现了多个可能与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抗性相关的靶基因,为进一步阐述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病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的致突变性研究

    作者:陈丹;石佑恩;胡媛;朱晓华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的致突变性.方法 应用Ames试验、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进行初步评价和检测.结果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在S9活化和非活化两种测试条件下,在每皿6.25 ~ 100.00 μg浓度范围内,对3种菌株的回复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各剂量组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结果为阴性;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各剂量组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初步检测无致突变性.

  • 2006年江苏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作者:洪青标;孙乐平;黄轶昕;张键锋;高原;张联恒;左引萍;汪霆;梁幼生

    目的 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在全省8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3个监测点发现了粪检阳性者,常住居民总感染率为0.15%,流动人口感染率为2.74%.7个监测点查到钉螺,其中4个监测点查到感染性钉螺.1个监测点发现粪检阳性家畜,其中牛和羊的总感染率分别为2.82%和3.19%.结论 监测区疫情较2005年有所下降,但流动人群和局部区域的家畜感染率仍较高,需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以更有效地降低当地的血吸虫病流行水平.

  • 赣江流域洲滩和鄱阳湖草洲植被调查及其比较

    作者:曾小军;李召军;姜唯声;葛军;陈红根;谢峰;黄北南;刘跃民

    目的 了解赣江洲滩植被与钉螺的分布情况,并与鄱阳湖草洲植被和钉螺分布进行比较.方法 对赣江杨洪湖洲和鄱阳湖有螺草洲牛洲以分层和系统抽样的方法调查植被的种类、高度、盖度、频度以及钉螺的分布和感染情况.结果 赣江杨洪湖洲原始滩地带,植被处于原始生长状态,生活强度良好,平均覆盖度高可达80%左右,优势植被为灰化苔草与荻草,其次是虉草,其活螺密度高在灰化苔草丛为0.571只/0.1 m2,感染螺密度均为0.鄱阳湖牛洲以南荻、虉草和灰化苔草等群丛为优势植被,钉螺主要分布于灰化苔草丛,活螺密度高为10.700只/0.1 m2,感染螺密度为0.033只/0.1 m2.结论 赣江流域草洲的植被与鄱阳湖有螺草洲十分相似,其为钉螺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

  • 间日疟患者外周血NK γδ T Treg细胞含量的变化

    作者:胡开明;方强;Kulachart Jangpatarapongsa;陶志勇;夏惠

    目的 分析间日疟原虫现症感染者外周血中NK、γδ T细胞、CD4+CD25+T淋巴细胞及其FOXP3的表达情况,以初步了解患者的一些细胞免疫特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间日疟原虫现症感染者(AC)、13例免疫对照者(IC)及14例正常对照者(NC)外周血中NK、γδ T细胞和CD4+CD25+T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同时观察CD4+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群体的百分含量.结果 AC组外周血NK细胞百分含量为8.48%,与NC组(15.53%)及IC组(17.69%)比较,明显降低 (P 均<0.05);AC组外周血γδ T细胞、CD4+CD25+T细胞百分含量分别为4.32%和5.42%,较NC组(2.55%和3.94%)及IC组(2.70%和3.44%)明显升高(P均<0.05);AC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数量为8.14%,低于NC组的11.09%及IC组的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日疟原虫急性感染期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减少,但γδ T淋巴细胞增加;CD4+CD25+T淋巴细胞中表达FOXP3群体的细胞稍有降低.

  • 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体内Th1/Th2细胞凋亡的检测

    作者:许馨予;赵嘉庆;迟莹;贺蕾;温小云;苏川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晚期C57BL/6小鼠体内Th1、Th2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技术,采用表面分子、胞内因子同时染色的三色标记和间接标记的方法,对日本血吸虫感染13周的C57BL/6小鼠脾脏、淋巴结中的Th1、Th2细胞的凋亡水平进行观察.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晚期C57BL/6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Th1、Th2细胞凋亡均显著增加,但Th1细胞凋亡较多而Th2细胞凋亡较少.此阶段Th1细胞凋亡比Th2细胞更加易感.结论 Th1、Th2细胞凋亡易感性的不同可能是导致血吸虫感染晚期Th2极化的原因之一,此为血吸虫感染过程中Th极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与评估

    作者:孙乐平;梁幼生;黄轶昕;洪青标;高扬;张联恒;高原;谢朝勇

    目的 评估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现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2004~2006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家畜粪检阳性率、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人数、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变化情况;2007年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和粪便毛蚴孵化法调查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并现场抽查核对防治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结果 2004~2006年全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9%、0.07%、0.02%,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19%、0.06%、0.02%;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人数分别为38、11、3例;钉螺面积分别为7 882、5 357、4 06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2 131、1 185、703 hm2 .2007年在12个县(市、区)共调查193个村,检查居民42 227人,查出粪检阳性14人,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03%.其中有10个村查到了粪检阳性病人,病人多的村查出阳性3例,感染率为1.42%;调查各种家畜4 292头(只),其中牛906头,羊3 386只,未查到粪检阳性家畜;现场走访140户427人,其中送粪查病231人,查病登记结果和走访情况完全一致.结论 2004年以来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逐年稳定下降,各项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已达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的指标要求.

  • 2006年重庆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作者:吴成果;罗兴建;周新;肖邦忠;司正云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设立监测点,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作血清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调查家畜和植物引进情况等.结果 分别检查从疫区返乡人员、来渝人员88、107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4%、1.87%,未检出血吸虫卵;未发现从流行区引进的植物和家畜;当地居民生产以牛耕为主,经常接触江、河水.结论 三峡库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威胁.

  • 卵黄抗体IgY检测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炜明;吴玉龙;刘文琪;仇镇宁;冯振卿;李雍龙;管晓虹

    目的 探讨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卵黄抗体(IgY)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纯化的鸡IgY作为捕捉抗体,以酶标抗SEA单克隆抗体NP28-5B为检测抗体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S-ELISA)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并与常规检测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SEA-ELISA)作比较.结果 S-ELISA测得SEA浓度(y)与吸光度(A450)值(x)呈明显的正相关(y=459.22x-108.14, r=0.948 1).急性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阳性率为100.00%(9/9),慢性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阳性率为84.44%(38/45),健康人的特异性为96.00%(48/50).两种方法对血吸虫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LIS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

  • 日本血吸虫鸡尾酒式DNA疫苗与蛋白疫苗联合应用增强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戴洋;朱荫昌;王晓婷;唐建霞;鲁飞;徐明;许永良;管晓虹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鸡尾酒式DNA疫苗与蛋白疫苗联合应用以增强免疫保护作用的效果.方法 分别大量制备质粒DNA:pcDNA3.1-SjC23、pcDNA3.1-SjCTPI、pcDNA3.1-(CDR3)6和重组蛋白SjC23-HD、SjCTPI、NP30.pcDNA3.1-SjC23、pcDNA3.1-SjCTPI、pcDNA3.1-(CDR3)6等量混合后即为鸡尾酒式的混合DNA疫苗,重组蛋白SjC23-HD、SjCTPI、NP30等量混合后即为鸡尾酒式的混合蛋白疫苗.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E 5组,每组14只.A组为自然感染组;B组(空质粒对照组)每只小鼠分别在第0、3、6周经股四头肌注射100 μl pcDNA3.1;C组(空质粒+混合蛋白对照组)每只小鼠分别在第0、3、6周经股四头肌注射100 μl pcDNA3.1,第9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100 μl混合蛋白疫苗+100 μl福氏完全佐剂(FCA);D组(混合DNA组)每只小鼠分别在第0、3、6周经股四头肌注射100 μl混合DNA疫苗;E组(混合DNA+混合蛋白组)每只小鼠分别在第0、3、6周经股四头肌注射100 μl混合DNA疫苗,第9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100 μl混合蛋白疫苗+100 μl FCA.DNA免疫组末次免疫后4周,蛋白加强组末次免疫后2周,所有小鼠同时经腹部皮肤感染(40±1)条尾蚴.攻击感染后42 d剖杀小鼠,计数成虫及肝脏虫卵数.首次免疫前2 d及感染前2 d分别经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IgG抗体水平、抗体亚类IgG1及IgG2a,并取小鼠脾脏制备单个脾细胞,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FN-γ的水平.结果 C、D组和E组的减虫率分别为17.70%、32.88%和45.35%,D组和E组的减虫率均显著高于C组(P均<0.01),且E组的减虫率显著高于D组(P<0.01);C、D组和E组的减卵率分别为9.39%、36.20%和48.54%,D组和E组的减卵率均显著高于C组(P均<0.01),且E组的减虫率也显著高于D组(P<0.05).C、D、E 3组小鼠血清都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抗体亚类IgG2a/IgG1比值分别为0.525、1.829、0.712.D、E两组小鼠IL-2、IFN-γ含量较空质粒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IL-4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混合DNA疫苗和混合蛋白疫苗联合应用具有一定的正协同作用,混合蛋白疫苗可显著增强混合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 移民建镇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干预措施研究

    作者:彭先平;蔡凯平;张曙光;石新民;李岳生

    目的 了解移民建镇引起的环境改变与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的关系,探讨疫情控制策略.方法 选择洞庭湖区傍山建镇的中山村和傍堤建镇的濠口村为试点,观察两试点移民建镇后的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移民建镇后,居民全部饮用安全水.中山村傍山移民建镇后,居民点距易感地带距离由移民建镇前的30 m增至100~200 m;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建镇前的15.77%下降至11.85%;垸外易感地带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不大.濠口村傍堤移民建镇后,居民点距易感地带距离由200~500 m缩短至3~20 m;居民感染率由建镇前的4.89%上升至5.56%;取镇外洲土筑台后钉螺密度下降.结论 移民建镇后居民感染率与居住地距易感地带距离、安全用水及防治措施有一定的关系,螺情变化与环境关系密切.傍堤移民建镇后产生了较多的不利于疫情控制的因素,可使疫情上升.

  • 氰胺化钙灭螺效果研究

    作者:魏望远;鲍子平;李广平;吕功良;夏蒙;郭家钢

    目的 观察氰胺化钙杀灭钉螺的效果.方法 室内和现场浸杀均设25、50、80 mg/L 3组,浸杀 1、2、3、5、7 d后计算钉螺死亡率.室内喷洒和现场喷洒、喷粉均设10、30、50 g/m2 3组,计算施药1、3、7、15 d后钉螺死亡率.实验均设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清水对照组.结果 室内氰胺化钙25 mg/L浸杀7 d,50 mg/L浸杀5 d,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0%.室内喷洒氰胺化钙30 g/m2 1 d、10 g/m2 3 d,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0%.氰胺化钙25、50、80 mg/L现场浸杀5 d,螺袋内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00%、96.00%、100.00%.30、50 g/m2现场喷洒15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4.15%和 73.12%.30、50 g/m2现场喷粉15 d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1.11%和96.03%.结论 氰胺化钙属慢性杀灭钉螺药物,浸杀和喷洒钉螺死亡率均高于氯硝柳胺常规对照组,喷粉灭螺具有同样效果.

  • 重组日本血吸虫超氧化物歧化酶融合蛋白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余传信;李健;殷旭仁;吴宇迪;华万全;宋慧卓;梁幼生;高琪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胞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融合蛋白在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亲和层析方法制备纯化表达的重组SOD融合蛋白.用重组SOD融合蛋白加福氏佐剂,免疫C57BL/6J小鼠,4周后用(45±2) 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45 d后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实验组减虫率为35.63%,减卵率为31.17%.实验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数比对照组少,单个肉芽肿的平均直径比对照组小22.32%,血清抗SOD融合蛋白特异性抗体亚类IgG1、IgG2a、IgG2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重组SOD分子能诱导一定水平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免疫保护作用.

  • 武鸣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监测

    作者:苏林军

    武鸣县地处广西西南地区,属丘陵流行区.历史上有3个乡(镇)、1个农场、17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流行血吸虫病.疫区人口16 582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10.94 hm2,累计病人2 731人,病牛88头.1982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83年起转入巩固监测阶段,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张家港市肠道线虫病防治效果

    作者:王学东;蒋玲

    张家港市属长江下游南岸水网地区,历史上肠道线虫病曾普遍流行,高年份的蛔虫单虫种感染率达88.24%,1990年代开始防治工作,随后肠道线虫感染率显著下降,现将1992~2006年肠道线虫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2005~2006年玉山县下灵溪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作者:郑水芳;常跃钢;周小洪

    江西省玉山县下灵溪村是血吸虫病二类流行村,属山丘型丘陵亚型地区,2005年该村被列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全村有12个自然村,716户,总人口2 441人,常住人口1 275人,耕地面积187 hm2,为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现将下灵溪村2005~2006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宜州市京口村钉螺复现调查

    作者:韦宗文;韦少夫;谭裕光;张鸿满;阮廷清;黄福明;林睿;江河

    宜州市原是广西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反复防治,于1972年达到了基本消灭标准,1985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986年开始转入巩固监测阶段,1992年以后未再查出钉螺.2005年春季查螺时,在原有螺区京口村发现了一处螺点,我们对此进行了详细调查.

  • 云南省大理州晚期血吸虫病现状

    作者:马俊华;李远林;戴文新;张剑平

    大理州是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全州有11个县(市)流行血吸虫病,受威胁人口131万,历史累计血吸虫病人27.82万人,钉螺面积1.89亿m2.血吸虫病人和有螺面积分别占全省的85.20%和86.40%.1991~1992年全州曾进行了1次全面的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调查,1992年以来,这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为全面准确掌握本州晚期血吸虫病现况,救治晚血患者,对其进行了全面调查.

  • 株州市新疫区血吸虫病人现况调查

    作者:张必然;肖妙青;颜进取

    1998年在株洲市近郊发现一小范围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随即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2006年底在该区域普查血吸虫病时,我们对居住在疫区的127例血吸虫病人进行了现况调查,报告如下.

  • 2004~2006年荆州市急性血吸虫病调查

    作者:何亮才;王加松;荣先兵;董娟;袁梅枝;付正银;彭孝武;赵耀升

    荆州市属湖沼水网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2004年全市实施血吸虫病防治重点项目,为了解实施重点项目以来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流行特征和规律,现将2004~2006年全市132例急血个案和3起突发疫情资料报告如下.

  • 应用知识决策树分类遥感影像识别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

    作者:张健钦;龚建华;黄明祥;林文鹏

    目的 探讨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分类TM遥感影像识别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方法 收集分类的地面样本点,分析同时期的鄱阳湖洲滩植被与钉螺分布关系数据,对同一时相的TM遥感影像,选取合适的试区,分析试区典型地物和地面样本点的光谱特征,形成用于分类的专家经验性知识,然后采用基于知识模型的专家决策分类方法分类识别钉螺孳生地.结果 将试区分为6类,分别是苔草群落、荻草群落、虉草群落、藻类水体、河流和湖水体、滩地.对照同时期螺情资料,苔草群落为钉螺主要孳生地,在荻草群落和虉草群落地带偶然发现钉螺,但密度极低.采用基于混淆矩阵的方法评价分类结果精度,苔草群落、荻草群落和虉草群落的制图精度分别是87.69%、81.36%和94.44%,用户精度为86.36%、91.43%、84.16%,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错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三者有一定的混生现象.另外,10月份是滩地植被生长旺盛的季节,它们的光谱在各个波段上均有相似之处,产生一定的错分,对本研究的终结果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结论 在分析与TM遥感影像同一时相地面样本点的基础上,可采用基于知识模型的专家决策树分类方法分类遥感影像识别钉螺孳生地.

  • 间接血凝试验NP30筛检血吸虫病效果

    作者:袁梅枝;王加松;彭孝武;陈伦超;何坚;陈艳

    目的 评价间接血凝试验(IHA)、NP30在血吸虫病大规模现场调查中的筛检作用.方法 选择疫区村1 338人,采用双盲法,同时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IHA、NP30血清学检查,计算其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人群感染率;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分别与IHA、NP30、IHA+NP30配对,计算IHA、NP30、IHA+NP30血检过筛的粪检漏检率.结果 1 338人的粪检阳性率为9.72%.IHA、NP30、IHA+NP30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3.09%、21.90%、37.67%,人群感染率分别为6.35%、7.17%、9.34%,漏检率分别为34.62%、26.15%、3.85%.IHA+NP30双项检查,血检阳性率高于任一单项血检组(P均<0.01),其人群感染率与粪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IHA+NP30双项筛检病人,漏检率低,更能准确反映实际病情.

  • GIS RS GPS在山区钉螺调查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董毅;杨坤;张云;董兴齐;冯锡光;李宏军;起云亮

    目的 探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系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对山区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进行调查的效果.方法 利用GPS收集云南省洱源县新联行政村的钉螺分布沟渠数据,经差分后用RS、GIS软件和该区域遥感影像进行重叠,绘制高质量钉螺分布图,将钉螺调查数据链入电子螺情图,建立GIS数据库.结果 绘制了新联行政村及其自然村的历史有螺沟渠分布图,初步建立了该村螺情GIS数据库.结论 本方法在大山区平坝亚型流行区钉螺调查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京杭运河丹阳段钉螺消长与扩散趋势观察

    作者:朱涛;王志坚;王跃进;巢农;殷文华;应洪琰;江涛

    目的 了解长江洲滩钉螺通过京杭运河丹阳段向内陆扩散情况,为制订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调查方法,纵向观察20年来运河水系钉螺分布及动态消长情况.结果 丹阳市钉螺主要分布于运河水系,占全市总有螺面积的99%以上;钉螺扩散呈"上游-中游-下游"顺序扩散,上游段复现早,下游段复现迟;1987~1996年钉螺以河道分布为主,1997~2006年内陆灌渠钉螺分布快速增加.结论 洲滩钉螺通过京杭运河丹阳段向下游扩散,并通过电灌站向内陆灌区扩散.应加强通江河道钉螺监测,实施防螺工程结合灭螺措施控制钉螺扩散,防止血吸虫病再流行.

  • 嘉兴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监测

    作者:王金荣;俞文美;顾伟玲;吴益康

    目的 掌握嘉兴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的病情动态变化,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环卵沉淀试验(COP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当地7岁以上人群开展新感染、残存传染源、外来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各医疗单位疑似血吸虫病人监测,并调查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动态变化.结果 1995~2006年共监测各类人员772 389人(次),血清学阳性20 889人,阳性率2.70%,进一步作粪检7 192人,在外来流动人员中查到病人3例,其中急性血吸虫病人1例,当地人群无粪检阳性病人.晚期病人新增327人,死亡756人,治愈或其他原因减少272人.结论 本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当前病情监测的重点是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员.医疗单位通过对患有肝脾肿大,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长时间腹泻、便血的血吸虫病疑似患者检测和报告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监测方法.

  •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欣;夏超明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化学治疗控制血吸虫病仍然是主要手段之一.现阶段的治疗血吸虫病药物中,吡喹酮以其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随着吡喹酮在流行区的大量长期使用,血吸虫抗药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虽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已30余年,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充分阐明,这极大地阻碍了抗血吸虫新药的发展.已有研究报道,吡喹酮作用于血吸虫可改变Ca2+的分布,促进虫体糖原分解,对RNA合成、ATP酶、皮层碱性磷酸酶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尽管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吡喹酮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但吡喹酮靶分子的确切定位及特性仍未明了. 现将近几年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误诊为晚期血吸虫病1例

    作者:王文振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myelofibrosis)是病因尚不明的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症.本院将1例该病误诊为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巨脾型而行脾切除手术,报告如下.

  • 吡喹酮化疗引起癫痫样发作1例

    作者:陈世建

    1 临床资料 患者,刘某,女,37岁,商人,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于2005年9月扩大化疗时给予40 mg/kg 1次顿服吡喹酮,未同时服其他药物, 30 min后出现颜面潮红、瘙痒,眼睑嘴唇水肿,轻微腹痛,急送本站治疗.体检:T 36.8 ℃, P 87次/min,R 18次/min,Bp 107/76 mmHg, 颜面潮红,眼睑嘴唇轻度水肿,全身皮肤未见斑疹,脐周有轻压痛,余未见异常,以"吡喹酮引起变态反应"收本站治疗.

  • 晚期血吸虫病上消化道出血致左眼失明1例

    作者:谢鹏举

    晚期血吸虫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血吸虫病疫区是常见的病症,其并发症较多.但因出血致视力失明尚不多见,近本院诊治1例.

  • 彭山县实施无耕牛县策略及方法

    作者:林敏

    2006年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后,彭山县积极探索控制血吸虫病的新路子、新模式,提出了狠抓人畜粪便管理,以机代牛,创建无耕牛县的控制血吸虫病策略,以遏制该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的疫情回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关于沉螺池防螺效果评估标准的思考

    作者:付正银;王加松;彭孝武;赵耀升

    目前,为了防止钉螺随水流扩散,部分血吸虫病疫区已兴建了一些沉螺池,仅湖北省荆州市1995年以来就先后投资800多万元,修建大小沉螺池70座.由于设计部门、设计标准、阻螺模式、维护管理方式不尽一致,沉螺池防螺效果可能不同.为客观科学评价沉螺池防螺效果,首先必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以下是我们关于沉螺池防螺效果评估标准的一些思考.

  • 江苏省仪征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作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