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罕见连体寄生胎一例

    作者:陆敏杰;赵世华;王诚

    患儿女,1岁.生后即发现"多肢畸形"而就诊,患者的家族遗传史、母亲妊娠史及生产过程不详.

  • MRI诊断"臼齿"畸形一例

    作者:杨敏洁;夏黎明

    患者男,2个月.因生后反应差就诊.其临床表现为对声、光及疼痛刺激不敏感,不哭不笑,肌张力低下,阵发性呼吸深快.有宫内窒息史,父母为非近亲结婚.

  • 双肾多发囊肿伴发左肾部分癌变的乳头状囊腺瘤一例

    作者:谢民;庄雄杰;吴秀蓉;周玉明;郭启军;钟山

    患者男,62岁.以"体检发现‘双肾囊肿'10 d "为主诉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 肩胛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叶奕兰;张文华;方宏洋

    患者男,47岁.2年多前因扭伤左臂,感觉左肩背部疼痛,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时有反复,未行正规检查及处理.近1个月,左肩臂胀痛不适,对症处理无缓解.体检:左肩胛骨下份可扪及一约12 cm×10 cm大小的包块,边界较清,质硬,不活动,压痛(+),局部皮肤色泽、温度正常.左肩关节活动度正常.

  • 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一例

    作者:马海军;祁延芳

    患者女,23岁.上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有时向右后背放射,无发热、寒战,无返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未行特殊诊治.

  • 鼻腔内异物一例

    作者:高帆;李艳华

    患者男,11岁,间断鼻塞头痛3年.体检:右侧鼻腔内有较多干燥分泌物.清理时出血多,并触及较硬团块状物,疑有赘生物,行CT检查.CT示高密度、边缘清晰的钉形状物(图1).诊断:右侧鼻腔异物,双侧上颌窦炎,鼻炎.追问患儿,自述3年前家中装修时曾向鼻腔内塞入1枚金属钉.局麻下,用鼻内窥镜取出1个被包裹的黑色团块.冲洗后,暴露一枚铁钉,长约1.5~2.0 cm.清理鼻腔,用油纱条填塞右侧鼻腔.予抗生素加地塞米松静脉点滴治疗.鼻腔内连续3 d冲洗换药.1周后复诊.鼻腔通畅,无组织粘连.患者未诉鼻塞、头痛症状.1个月后再复诊,未见异常.随诊3个月无异常.

  • 以压迫阻塞淋巴管、深静脉为首发症状的右肩部转移性胃癌一例

    作者:王六红;余日胜;蒋定尧

    患者男,52岁.2个月前右上肢活动过度后出现右肩部持续性钝痛,右上肢抬高困难.体检:右上肢及右胸背部明显肿胀,皮肤变硬,局部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压痛不明显,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95.1 μg/L,癌抗原19-9(CA19-9)593.8 kU/L,CA242 463.2 kU/L,甲胎蛋白2.2 μg/L.

  • Abernethy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陈勇;赵剑波;申鹏;曾庆乐;韦传军;王江云;邱发东;李彦豪

    目的提高对Abernethy畸形(Abernethy malformation)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经DSA证实的罕见Abernethy畸形的影像学表现,2例分别行内科保守治疗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并作文献复习.结果例1 CT增强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示:肝下段下腔静脉增宽,门静脉干及分支变细,胃和脾周可见迂曲扩张的血管.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DSA可见门静脉干及分支明显变细,肠道静脉血少部分回流入门静脉,大部分经一迂曲扩张的分流道入左肾静脉;脾动脉DSA示脾静脉血主要经分流道入左肾静脉.例2 CT示:肝叶比例失调,右叶稍大,肝裂宽,脾大,脾门血管迂曲扩张.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DSA可见门静脉干闭塞,周围可见细小迂曲的血管,肠道静脉血大部分经一分流道入左肾静脉;脾动脉DSA显示脾静脉血主要经分流道入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结论Abernethy畸形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以间接或直接门静脉造影为金标准.治疗方法应根据畸形的不同类型及病人的情况决定.

  • 经皮注射聚甲基异丁烯酸治疗溶骨性骨盆区与外周骨转移瘤

    作者:孙钢;金鹏;易玉海;谢志勇;张绪平;李国英

    目的探讨经皮注射聚甲基异丁烯酸(PMMA)治疗骨盆区与肱骨、胫骨溶骨性转移瘤的技术与疗效.方法患者24例,S1病变9例,髋臼病变7例,坐骨病变5例,肱骨病变2例,胫骨病变1例,病灶共计26个.穿刺均在X线透视监测下进行.(1) S1穿刺途径:经骶髂关节穿刺S1椎体,穿刺途径应位于第1骶前孔的上方,当穿刺针接近S1椎体边缘时,在侧位透视观察下的穿刺针尖应位于椎管前缘.(2)髋臼穿刺途径:髋臼顶部的穿刺点位于骨盆侧面,在正侧位透视下,将穿刺针送至髋臼病变区.内侧髋臼穿刺应自坐骨结节,经坐骨升支抵达病变区.(3)坐骨病变穿刺途径:穿刺点位于坐骨结节,穿刺针直接穿刺病灶.(4)肱骨、胫骨病变穿刺途径:肱骨穿刺应避开桡神经与前臂血管走行,穿刺病灶.自胫前区直接穿刺胫骨病灶.在X 线透视监测下,应用旋进式加压注射器向病灶内推注呈牙膏状的PMMA.若PMMA抵达椎体后壁或病灶外以及病灶外的血管显影,应立即停止注射,避免PMMA外溢导致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7 d内患者均有明显的疼痛缓解: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4例. 1例肱骨病变患者术后27 d 在起床时,用患臂支撑身体,突感注射PMMA的病变区重度疼痛,考虑可能为PMMA与骨界面之间的微骨折所致,应用石膏固定和制动患臂,对症处理2 d后疼痛逐渐完全缓解.余23例患者随访2~7个月,均未出现局部疼痛加重.2例有PMMA外溢,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结论经皮注射PMMA治疗骨盆区与肱骨、胫骨溶骨性转移瘤的技术与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四肢骨病变治疗后,有发生骨折的局部潜在可能,局部应制动或外固定.

  • 牵引、内旋位对股骨颈骨折早期股骨头血运影响的超选择DSA研究

    作者:杨秀军;肖湘生

    目的探讨牵引、内旋位对股骨颈骨折早期股骨头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 9例一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病后2~23 d内进行了患髋选择性旋股动脉DSA检查.造影在下列条件下完成,(1)中立位无牵引(9例);(2)中立位3 kg牵引(7例);(3)中立位5 kg牵引(6例,其中4例先行3kg牵引);(4)伸直内旋位无牵引状态下(5例),3例用微导管同时作了支持带动脉造影.8例作了正常髋关节中立位无牵引状态下血管造影,其中2例加做下肢伸直内旋位时造影.结果同一血管部位,同等对比剂注射流率、总量造影,与中立位无牵引状态下造影所见比较,9例患髋中立位牵引时,除外下支持带动脉,所有未损伤的支持带动脉均有不同程度闭塞,相应股骨头颈部灌注不佳或几乎无灌注,静脉显影延迟或显示不清,4例牵引力由3 kg增至5 kg时,上述改变更为明显;5例患髋维持伸直内旋位时,所有支持带动脉尤其细小分支未见明确显示,股骨头灌注差或未见明确灌注,改变甚于牵引时;2例正常髋内旋位时造影改变类似.所有上述改变,旋股内动脉系统造影比旋股外动脉系统的更加明显.结论牵引、内旋位使股骨头大部分区域血供减少、静脉回流受阻.牵引可能是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康复期患者相关骨密度及骨坏死分析

    作者:尚伟;余卫;林强;李太生;范洪伟;田均平;孟薇

    目的初步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期患者相关骨密度及骨坏死状况.方法共64例SARS康复期患者,其中男19例,平均年龄37岁(26~57岁);女45例,平均年龄39岁(21~67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分析,并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另外其中有55例患者进一步行双髋关节MR检查,根据有无骨坏死分为2组,并进行相应部位骨密度比较.随访间隔时间距患者康复出院10~12个月. 结果 19例男性SARS康复期患者按年龄分层后各部位骨密度与健康对照组相应部位对照显示:除40~49岁组腰椎(L2~4)骨密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外(P=0.016),其余各年龄组各部位骨密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5例女性SARS康复期患者按年龄分层后各部位骨密度与健康对照组相应部位对照显示:各部位骨密度总体趋势上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于20~29岁组股骨颈(P=0.0013)及40~49岁组大粗隆处(P=0.041)骨密度明显高于相应的健康对照组.55例行MR检查的康复期患者中共有6例可见骨坏死,有无骨坏死两组间各部位骨密度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SARS康复期患者其骨密度在短期较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0~12个月后未见减低,且有个别部位骨密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其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骨髓水肿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振华;孟悛非;刘吉华;徐爱德;黄兆民

    目的探讨骨髓水肿(BME)与坏死区信号、关节液体量和临床症状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对其在股骨头缺血坏死(ONFH)中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57例91髋成人ONFH资料.全部病例摄有骨盆正位平片,并于1周内行双髋1.5 T MR检查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分别对股骨头皮质完整组、皮质断裂塌陷组和MRI不同信号坏死区组中的BME进行研究.结果具有"线样征"的88髋中,61髋其远侧区可见BME信号.BME在皮质完整的混杂信号坏死组中的出现率高于皮质完整的单纯脂肪样信号坏死组,而低于皮质断裂塌陷组(P<0.05).皮质断裂塌陷中的关节液体量和临床症状出现率与皮质完整中有BME组相当(P>0.05),均大于皮质完整无BME组(P<0.01). 结论临床无症状患者大多无BME,而无BME且股骨头皮质完整的髋关节内多见少量液体.伴有BME的患者无论股骨头皮质是否断裂塌陷,髋关节内常见大量液体,临床大多具有症状.ONFH中出现BME或BME程度加重时,提示病情进展.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康复患者骨缺血性坏死患病率的MRI筛查研究

    作者:程晓光;屈辉;刘薇;刘霞;程克斌;赵涛;李晓松;梁伟;郭俊

    目的采用MRI对康复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骨缺血性坏死进行筛查,探讨康复SARS患者骨缺血性坏死的患病率,及与激素使用的关系.方法用MRI对448例感染SARS的康复患者进行骨缺血性坏死筛查.所有受试者都做了双髋和双膝关节MR扫描,其中192例还扫描了肩和踝关节.采用体线圈同时扫描双侧关节,扫描序列常规做冠状面T1WI, 如发现有骨缺血性坏死征象,加扫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178例在MR检查的同一天还行双髋关节正位和蛙式位数字X线摄影(DR)片.所有MR图像由3位高年资医生阅片,诊断有无骨缺血性坏死.由2位医生在不知道MRI结果的情况下阅读双髋关节正位和蛙式位DR片,判断有无骨缺血性坏死.448例中在"SARS临床研究数据库"有用药记载者386例,其中361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并记载了剂量和时间;"SARS临床研究数据库"无用药记载的其余62例中有59例自述治疗时使用激素.结果骨缺血性坏死的MRI表现为关节面下骨髓内出现弧形或线形异常信号带,T1WI为低信号,在STIR序列上为高信号,与临床上所见的因其他疾病而使用激素或饮酒等原因引起的骨缺血性坏死表现相同.MRI筛查发现在448例中共有138例(30.8%)出现1处以上骨缺血性坏死.28例未用激素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有股骨干骨梗死征象(1/28),420例使用激素患者的MRI筛查发现137例(32.6%)出现至少1处骨缺血性坏死MRI表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1例,均有使用激素史,占激素使用者的24.0%(101/420).膝关节骨缺血性坏死84例,占激素使用者的20.0%(84/420).同时累及股骨头和膝关节者48例,占激素使用者的11.4%(48/420),仅发生在股骨头者53例,占激素使用者的12.6%(53/420),而仅发生于膝关节者36例,占激素使用者的8.6%(36/420).192例双侧肩关节和踝关节MR扫描发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13.5%),踝关节骨缺血性坏死13例(6.8%).178例DR和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阳性符合率为14.1%,DR诊断的敏感度为11.0%,特异度为97.0%.秩和检验显示骨缺血性坏死组的激素总剂量,甲泼尼龙(甲强龙)的使用时间、平均日剂量和总剂量均大于无坏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甲泼尼龙日平均剂量和平均使用时间是发生骨坏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RI筛查发现北京地区使用激素治疗的SARS患者的骨缺血性坏死患病率较高,主要发生在股骨头、膝、肩和踝关节,常累及多个部位,多数为双侧同时受累.是否使用激素、激素使用剂量和时间是发生骨坏死的危险因素.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膝关节骨坏死的MRI评价

    作者:高勇安;王中伟;刘华亮;李平;董岩青;刘英;李坤成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膝关节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和MRI特点.方法 4所医院感染SARS并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医护人员共18例,均行双侧膝关节和双髋关节MR检查,确定骨坏死发生与否、病变特点及其与糖皮质激素用量的关系.结果 18例中,11例出现膝关节骨坏死,3例合并双侧髋关节股骨头坏死.7例为双侧膝关节骨坏死,4例为单侧.膝关节骨坏死病灶共计38个,34个位于股骨内、外侧髁以及相邻的股骨干,4个位于胫骨内或外侧髁.膝关节骨坏死的大、中病灶多为不规则形,周边呈细带状低信号,其中4个在T2WI上可见"双边征";坏死灶内T1WI多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为高、等或混杂信号.小病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多为低或高信号.髋关节股骨头坏死灶位于其中上部、软骨下,呈类椭圆形异常信号,病灶内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或混杂信号;周边有不规则低信号带,其中1例双侧病灶T2WI上可见"双边征".结论该组SARS病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骨缺血性坏死以膝关节为多,对这类病人应注意早期行膝关节MR检查.膝关节坏死以股骨内、外侧髁和相邻的股骨干多见,胫骨内外、侧髁亦可发生.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静脉糖皮质激素用量有关.

  • 叶酸受体型MR对比剂在荷人胃癌裸鼠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作者:丁建辉;曾蒙苏;薛琼;钟高仁;顾海雁;周康荣;沈继章;陈财忠

    目的通过探讨以叶酸介导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Folate)对裸鼠瘤体信号改变的规律,评价其肿瘤靶向作用.方法将DTPA-Folate与氯化钆(GdCl3)在一定条件下等摩尔反应,过滤后得到Gd-DTPA-Folate,将5~6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BALB/C裸小鼠皮下接种人胃癌细胞(SGC-7901)作为动物模型;将12只荷人胃癌裸小鼠模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实验组(6只)与对照组(6只),前者腹腔注射Gd-DTPA-Folate 0.4 ml,后者腹腔注射相同剂量并含相同Gd离子浓度的Gd-DTPA,观察注射前后2组T1WI瘤体信号改变情况.判断指标为对比信噪比(contrast noise ratio ,CNR).注射后扫描时间点选择为即刻、1、2、3、4、6、12及24 h.结果注射对比剂后1 h(q1)和2 h(q2),实验组裸鼠瘤体信号强度升高明显,与注射对比剂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计算值CNR为判断指标:q1=5.80, q2=4.64, P值均<0.05);对照组注射对比剂后1 h(q1)和2 h(q2),裸鼠瘤体信号变化与注射对比剂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计算值CNR为判断指标:q1=0.64, q2=1.19, P>0.05).结论 Gd-DTPA-Folate对裸鼠胃癌模型(SGC-7901)肿瘤具有一定的靶向性.

  • 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阶段肝脏CT灌注实验动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管生;赵卫东;周康荣;彭伟军;毛健;唐峰;王勇;曹光;孙非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14只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时期的Wistar雄性大鼠和14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单层动态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并与病理改变作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时间-密度灌注曲线合乎数据分析要求.自实验组肝炎到早期肝硬化时期,正常对照组的肝动脉血流(hepatic arterial flow,HAF)呈轻度下降趋势,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以及肝血流量(blood flow,BF)、肝血容积(blood volume,BV)都有升高趋势;实验组HAF呈升高趋势,肝炎期、肝纤维化期和早期肝硬化期的平均HAF值分别为(0.33±0.23)%、(0.55±0.13)%、(0.70±0.24)%;MTT呈明显延长,3个病变阶段分别为(6.60±2.39) s、(11.41±3.92) s、(15.02±5.21) s;BV和BF都有下降,从肝炎期的 (18.05±3.27) ml*100 g-1和(152.84±59.12) ml·100 g-1·min-1降为肝硬化期的(9.51±3.61) ml·100 g-1和(117.59±78.66) ml·100 g-1*min-1.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不同时期的HAF和MT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炎和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阶段各实验组间BV和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炎和肝纤维化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炎阶段相应灌注层面肝脏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细胞肿大;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阶段主要是窦隙毛细血管化、血管外Disse间隙胶原沉积.结论 CT肝脏灌注扫描能反映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一些血液动力学改变.动态的肝脏血流灌注参数改变应对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表现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夕富;白人驹;王嵩;孙浩然;白旭;李亚军;王文红

    目的探讨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点与动态增强CT表现的相关性,以阐述其动态增强机制.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46个肾上腺肿块(腺瘤23个、非腺瘤18个、增生结节5个)均行动态增强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首先评价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表现,而后分析肾上腺肿块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时间-密度(T-D)曲线、廓清率(Wash)]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腺瘤与非腺瘤间T-D曲线类型和7 min延时点相对廓清率(Washr)和绝对廓清率(Washa)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肾上腺肿块T-D曲线廓清迅速组(A、C型)与廓清缓慢组(B、D、E型)间、7 min延时点Washr≥34%组与<34%组间、Washa≥43%组与<43%组间MVD、VEGF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廓清曲线为A、C型,和(或)Washr≥34 HU,和(或)Washa≥43%组均提示为腺瘤,反之提示为非腺瘤.T-D曲线廓清迅速组、7 min延时点Washr≥34%组和Washa≥43%组MVD、VEGF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廓清缓慢组、<34%组和<43%组;由此提示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与MVD、VEGF表达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腺瘤和非腺瘤间MVD和VEGF表达存在显著不同.结论 MVD和VEGF可能是导致腺瘤和非腺瘤具有不同的T-D曲线类型和廓清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 分子特异性探针的构建策略

    作者:魏光全;宦怡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研究是一门崭新且具有巨大临床应用前景的课题,是21世纪持续发展新影像学的特征,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确认为是应用非侵袭方法在分子或(和)基因水平定量研究活体内疾病过程的极其重要领域[1-5].

  • MR脑池造影术在诊断脑脊液鼻漏中的价值

    作者:鲜军舫;王振常;梁熙虹;周兵;张天明;佟亚健;赵波;郝晖;葛文彤

    目的研究MR脑池造影术(MRC)显示脑脊液鼻漏的能力,并比较分析高分辨率CT (HRCT)、CT脑池造影术(CTC)和MRC显示脑脊液鼻漏的优缺点.方法 18例怀疑脑脊液鼻漏的患者分别行HRCT和MRC,同时10例成功进行CTC,对照手术结果比较分析3种方法显示脑脊液鼻漏的准确性.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共发现29个瘘口;18例患者术前HRCT显示25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18个(18/29);18例患者术前MRC显示24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21个(21/29).10例患者术前CTC显示12个瘘口,手术共发现18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11个(11/18),手术发现而CTC未显示的瘘口数为7个.经统计学分析,三种方法显示脑脊液瘘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CT和MRC都是无损伤性的、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二者结合起来可较准确地显示脑脊液鼻漏及其瘘口,可取代有损伤性的、费时的CTC.

  • 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黄磊;许崇永;ZHAO Ya-ping;程建敏;严志汉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超声表现特征. 方法搜集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管瘤,均行超声检查,其中CT检查11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颈部淋巴管瘤主要影像学特征为从颈部至颌下和(或)纵隔间蔓延的单囊或多囊性肿块,沿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呈浸润性生长,有占位效应.本组29例,肿块仅限于颈部23例,累及颌下间隙和(或)纵隔6例;单侧发病25例,双侧4例. 结论超声及CT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和延伸范围,多数能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刘莎;鲜军舫;张征宇;刘中林;兰宝森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蝶窦5例,上颌窦3例,筛窦2例.CT表现:受累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2例,等信号7例;T2WI信号不均匀, 7例以低信号为主,2例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侵犯邻近结构:眼眶9例,其中6例累及眶尖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楚,7例包绕视神经;6例侵犯海绵窦,可见形态不一的软组织影;脑膜增厚、强化5例,3例侵犯脑实质,表现为水肿1例,肉芽肿2例;4例侵犯翼腭窝及颞下窝;3例鼻咽部软组织增厚;2例上颌神经和1例下颌神经明显增粗、强化;3例面颊部软组织肿胀;1例硬腭骨质破坏.结论窦壁骨质破坏伴硬化、MR T2WI低信号、易侵犯眶尖及海绵窦为本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 2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颌面部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作者:李传亭;吕玉波;张东生;张卫东;吕京光;柳澄;武乐斌

    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1例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灌注扫描,所得图像数据经计算机软件计算获得肿瘤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量(perfusion)、增强峰值(PEI)、达峰值时间(TTP)等灌注参数的数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Ⅷ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MSCT灌注参数中perfusion、TTP与MVD明显相关(P值均<0.05),而PEI则相关性不明显(P>0.05).不同类型灌注曲线的MVD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速升型组的MVD高.结论 MS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perfusion、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肿瘤MVD明显相关,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生成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 Waldeyer环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庄奇新;朱莉莉;李文彬;顾一峰;李明华;殷善开;张惠箴

    目的研究Waldeyer环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23例Waldeyer环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 结果 11例腭扁桃体淋巴瘤和3例舌根淋巴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向咽腔内突出的软组织肿块.5例鼻咽和4例咽侧壁淋巴瘤表现为鼻咽腔或口咽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大,向周围呈弥漫性生长,无颅底和周围结构损害.CT和MRI可见淋巴瘤的密度和信号均匀,呈轻度强化,没有发生坏死和囊变,肿块与相邻结构界限清楚.23例淋巴瘤有15例发现颈部有淋巴结转移,5例鼻咽淋巴瘤中,3例侵犯鼻腔.结论 CT和MRI能清楚显示Waldeyer环淋巴瘤的部位、形态、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周围组织的侵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 直肠癌N分期相关影像学因素CT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张晓鹏;李洁

    目的分析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表现,探讨与N分期相关的影像学规律.方法术前行盆腔CT检查的直肠癌病例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36~80岁,中位年龄58岁.对切除标本进行淋巴结切片检查,以病理学诊断转移淋巴结阳性数为标准,按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N分期定义分为pN0、pN1、pN2组.采用影像工作站电影回放方式对所有病人图像进行复阅,观察盆腔淋巴结数目、大小、分布、原发肿瘤的浆膜表现及是否环周生长等情况,由2位放射医生盲法阅片并达成一致.统计方法选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χ2检验. 结果所有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在CT均有淋巴结显示,pN0、pN1及pN2组CT检出的大淋巴结径线随转移程度进展逐渐增大,分别为(4.13±3.21)mm、(7.43±3.27)mm和(10.27±3.8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42,P<0.01);pN0、pN1及pN2组CT检出淋巴结数目随转移程度进展逐渐增多,平均数目分别为(3.40±2.75)枚、(5.07±3.02)枚、(8.93±2.9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834,P<0.01);各组检出淋巴结的径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037,P<0.001).单纯直肠旁淋巴结显示、肠旁和直肠上动脉旁同时显示及合并髂血管旁淋巴结显示的淋巴结转移分别为3例(3/12),17例(17/29)和8例(8/11),淋巴结分布方式在pN0、pN1、p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17,P<0.05).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CT表现为浆膜异常及环周生长者均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9,P<0.01;χ2=5.107,P<0.05).结论直肠癌淋巴结有无转移及转移程度不仅与淋巴结大小有关,还与淋巴结CT检出数目和淋巴结分布方式及癌肿浆膜和(或)外膜、环周生长情况有关.综合分析CT检出淋巴结的大小、数量、分布、癌肿浆膜和(或)外膜及环周生长等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CT直肠癌N分期的准确性.

  • 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CT表现

    作者:江浩;张蓓;张华;朱大成;朱晓雷;杨文洁;丁小龙;吴利忠

    目的评价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AMI)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AMI病例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67.2岁.除1例在诊断次日死亡外,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梗塞4例,肠系膜上静脉梗塞(SMV)5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梗塞1例.除1例行CT平扫外,其余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直接征象为血管内充盈缺损(8例).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4例)、肠壁增厚(6例)、薄纸样肠壁(4例)、缆绳征(5例)、肠系膜积液(3例)、肠壁积气(2例)、门静脉积气(1例)及腹腔积液(3例).结论 CT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一种快速、敏感、可靠及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

  • 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

    作者:刘文亚;楼俭茹;邢艳;王静;王海涛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多层螺旋CT (MSCT)表现特点,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 26例病人全部进行MSCT检查,原始数据经过图像高级处理工作站行冠矢状面重建和血管成像处理,MSCT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行对照分析.结果 26例共检出28个病灶,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均质的低密度肿块,平扫时界线欠清而增强后境界清楚;26例的主要影像学特征还包括病灶内出现数量不等的钙化(26/26); 中心液化坏死(20/26);边缘区域的小囊泡征象(15/26);病灶所在的肝脏边缘有收缩凹陷(12/26)和健叶代偿性肥大(18/26). 位于肝门区或者累及肝门的病灶伴有胆管扩张(9/26),脾肿大(12/26),腹水(1/26).MS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24例伴有肝脏血管分支的受压、推移、包绕或者闭塞改变.MSCTA所见与手术结果比较,对肝动脉(HA)评价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96% 和 93%;对门静脉(PV) 分别为95 %、100% 和95%;而对肝静脉(HV) 分别为96%、86%和96%.结论 MSCT能够全面地显示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特征性图像和血管侵犯的状况,为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和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王中秋;卢光明;黎介寿;李维勤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形式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低位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的影像资料,将胆系扩张分为下列7种类型:Ⅰ型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重度扩张;Ⅱ型为肝外胆管、胆囊重度扩张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Ⅲ型为肝内、外胆管重度扩张伴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Ⅳ型为肝外胆管重度扩张伴肝内胆管和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Ⅴ型为肝内胆管重度扩张伴肝外胆管及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Ⅵ型胆囊重度扩张伴肝内、外胆管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Ⅶ型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结合手术和病理结果,分析各类型胆系扩展和其低位阻塞性黄疸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05例低位阻塞性黄疸中33例为肿瘤性病变,72例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中,Ⅰ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4例,Ⅳ型1例,Ⅶ型2例.非肿瘤性病变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33例,Ⅴ型2例,Ⅵ型11例,Ⅶ型9例.Ⅰ、Ⅱ型扩张和Ⅲ~Ⅶ型扩张在肿瘤和非肿瘤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3,P<0.01).结论低位阻塞性黄疸病变性质和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密切相关:(1)Ⅰ型和Ⅱ型扩张提示绝大多数为肿瘤性病变,少数为嵌顿性结石.(2)Ⅲ~Ⅶ型扩张常为胆管、胆囊结石及炎症.

  • 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戴平丰;孟延锋;邓丽萍;刘标;金梅;章士正

    目的提高对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其中包括CT 4例, MRI 2例,肝动脉DSA 1例.结果 4例肿瘤均位于肝右叶,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肝实质分界不清,3例侵犯肝包膜.4例CT平扫均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灶,CT值28~36 HU,其中2例可见片状稍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呈轻度强化,CT值52~70 HU,静脉期呈中度强化,CT值75 ~98 HU,病灶内部中央坏死显著.2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与肌肉信号相当,其中1例病灶内见片状等高信号影,T2WI为较高信号.1例DSA表现为肝动脉分支走行呈"抱球状",实质期可见不规则肿瘤染色.结论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肿瘤向外浸润明显,边界不清,肿瘤内部坏死显著,实质部分所占比例很小,瘤内出血常见.

  • 糖皮质激素与骨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

    作者:张雪哲

    糖皮质激素引起骨缺血性坏死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报道[1],至今有关糖皮质激素引起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2],但一致认为糖皮质激素与骨缺血性坏死存在密切相关性,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与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给药方式和时间有关.

  • 增强MR肺灌注扫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初步研究

    作者:黄小勇;杜靖;张兆琪;郭曦;晏子旭;姜红;王伟

    目的应用增强MR肺灌注扫描技术(MRPP)与增强MR肺动脉造影(MRPA)、核素肺灌注扫描相对照,初步探讨此项成像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14例终明确诊断为肺动脉栓塞患者,均行增强MRPA及MRPP.5例患者同时拥有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3例经溶栓治疗后复查MRPA及MRPP.通过在上、中下肺野和异常区域内设置感兴趣区(ROI),测量信号强度(SI)、时间-信号曲线,获取灌注高峰期信号强度变化率.结果 1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MRPA发现共62支肺动脉闭塞,MRPP共发现55个肺灌注异常区与之相吻合.符合率为88.71%,l4例中MRPP显示有25个肺段合并有段及段以远的肺动脉栓塞.5例同时拥有核素扫描结果的患者,核素显示37个段灌注缺损,MRPP显示33个段,敏感度为89.19%,3例经溶栓治疗后复查MRPA和MRPP,均见受累肺动脉明显改善,肺灌注缺损区明显减少.正常灌注与灌注缺损区及低灌注区的信号强度变化率(TR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2,P<0.01).结论 MRPP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灌注缺损区和低灌注区.时间-信号曲线显示肺动脉栓塞区对比剂无灌注高峰期,信号曲线波动幅度小,信号强度变化率减低.MRPP对段及段以远的肺动脉栓塞的显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MRPP联合MRPA可进一步提高MR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度.

  • 本刊全面、正式实行Email投稿的通知

    作者:

    关键词: 投稿
  •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出版

    作者: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