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头孢曲松钠导致假性胆石症二例

    作者:相龙彬

    例1 女,24岁.骑车摔伤腰部就诊.体检:胸部压痛,以右侧明显.CT检查扫描示右侧多发肋骨骨折并胸腔积液,肝右叶挫裂伤;胆囊、双肾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给予保守治疗,头孢曲松钠静脉点滴4.0 g/d,共14 d,同时应用外伤常规用药.治疗第4天CT复查示:紧贴胆囊内壁见条带样高密度影,以低位处明显(图1).治疗第13天CT复查示:胆囊体积缩小,囊内充盈结石密度影(图2).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出院20 d后复查CT示:胆囊内高密度影完全消失,胆囊影像表现正常.

  • 后纵隔腹膜后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作者:陈金勇;朱露林;陈渊辉

    患者男,42岁.左侧腰背部疼痛3个月,疼痛呈烧灼样,近1周疼痛加剧并左侧腹部疼痛、明显消瘦.体检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CA125:245.2 U/ml(参考值0~35 U/ml),红细胞沉降率60 mm/1 h,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正常,血常规:血小板计数408×109/L(参考值100×109~300×109/L),淋巴细胞为0.18.

  • 原发肝纤维性肉瘤一例

    作者:邓克学;王志华

    患者女,64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余入院.体检:右上腹压痛.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正常.CT表现:肝左叶见一不规则形占位,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直径为8.0 cm×6.0 cm,病灶明显外突于肝脏表面,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央呈条状和放射状低密度影,门静脉期部分病灶呈低密度,部分包膜明显强化,病灶内条索样放射状低密度仍存在,但范围较动脉期有所缩小,延迟5 min后病灶实质部分呈等密度强化,条索状低密度阴影与动脉期比较略有强化,范围进一步缩小(图1~3).腹膜后胰头后方可见一肿大淋巴结阴影,直径2.0 cm×2.0 cm,增强后边缘强化.部分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 肝胰壶腹周围腺肌瘤二例

    作者:唐平;滑炎卿;肖立;王巍;陆孝禹

    例1男,74岁.胆管扩张18年,2个月前内镜检查见十二指肠乳突部腺瘤样肿物,活检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伴小区域管状腺瘤形成".2周前上腹痛加重伴发热1 d.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升高(314 U/L),碱性磷酸酶升高(54 U/L),γ-谷胺酰转肽酶升高(22 U/L).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扩张(直径约2.0 cm),胆囊增大,乳突壶腹部可见一明显强化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直径约2.5 cm×3.0 cm,胰头部胰管轻度扩张(图1).

  • 肝脏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蔡俊;吴风云;汪刚

    患者男,32岁.乏力易倦、食欲减退、厌油腻伴恶心3个月,半个月前症状加重,伴右上腹持续性隐痛、腹部饱胀、双下肢浮肿.体检:慢性病容,消瘦.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露曲张.肝下缘位于剑突下12 cm,右肋缘下9 cm,边缘钝,质硬,表面欠光滑,可触及结节,有叩击痛,腹水征阳性,双臀部以下肢体明显呈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HbsAg、HbeAb和HbcAb均为阳性.放射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21.7 ng/L,血清铁17.0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22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45 U/L,γ-谷氨酰转肽酶490 U/L,乳酸脱氢酶4275 U/L,碱性磷酸酶720 U/L.腹水常规为漏出液,未发现恶性改变细胞.

  • 肝肺吸虫误诊为肝癌一例

    作者:尚兰;邢悦;孔维芳;刘荣波

    患者女,25岁.反复剑突下疼痛2个月余,发现剑突下包块7 d.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轻度异常,总蛋白85.9 g/L,球蛋白45.9 g/L,γ-谷氨酰转移酶532 U/L;血白细胞11.5×109/L,中性粒细胞25%,嗜酸细胞53%,嗜酸细胞绝对值6.10×109/L.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

    作者:赵芝弘;郑文斌;陈传津;吴仁华

    患者女,44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近2年入院.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均为阴性.血清总胆红素(19.7 μmol/L)和间接胆红素(17.4 μmol/L)轻度升高.

  •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累及胰腺一例

    作者:毛建山;余日胜;徐秀芳;孙建忠;陈丽荣

    患者男,42岁.中上腹部持续性隐痛16个月,伴腰背部放射痛及体重下降.体检:消瘦,腹平软,中上腹可触及4.0 cm×5.0 cm大小肿块,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1×109/L,血红蛋白91 g/L;红细胞沉降率84 mm/1 h;γ-谷氨酰转肽酶61 U/L(正常0~40U/L),血淀粉酶16 U/L(正常20~120 U/L).肿瘤标记物检查未见异常.

  • 胰腺透明细胞癌一例

    作者:谢婵来;乔中伟;缪飞;王晓颖;吴志远;唐永华

    患者男,74岁.上腹部隐痛不适3周余.体检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CA125 10.28 U/ml(正常参考值为<35 U/ml),CA199、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均无异常.

  • 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闭塞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高艳;李坤成;杜祥颖;卢洁;刘佳宾;杨延辉;沈云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颈内动脉(ICA)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和(或)闭塞所致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9例经DSA证实为单、双侧ICA或MCA狭窄和(或)闭塞患者(病例组)及1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头颅平扫、CTP和CTA检查,观察CTP成像特点,并对各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CTA诊断为单侧ICA狭窄和(或)闭塞的患者17例中,5例仅累及分水岭区,10例同时累及MCA供血区和分水岭区.单侧ICA重度狭窄和(或)闭塞的灌注异常患者12例,非症状侧与症状侧的分水岭区CBF分别为(41±9)和(38±8)ml·100 g-1·mi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P>0.05);MTT分别为(5.2±1.1)和(10.9±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P<0.01).CTA诊断为双侧ICA重度狭窄和(或)闭塞的13例中,双侧CTP均表现为MCA供血区加分水岭区灌注缺损.25例单侧MCA狭窄患者,4例灌注正常;17例脑灌注缺损区为MCA供血区,4例为MCA供血区加分水岭区.12例双侧MCA重度狭窄的患者,灌注损伤区均为MCA供血区加分水岭区.结论 64层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为ICA和MCA狭窄和(或)闭塞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详尽客观的影像依据.

  • MR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朱文珍;漆剑频;申皓;王承缘;夏黎明;胡军武;冯定义

    目的 探讨MR磁敏感成像(SWI)技术在脑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3例脑血管性病变患者,其中海绵状血管瘤7例,静脉血管畸形4例,小动静脉畸形(AVM)3例,Sturge-Weber综合征1例,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及陈旧性脑梗死6例.行T1WI、T2WI、SWI序列及增强T1WI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计算病灶与正常对照区的校正相位值(CP),评价SWI与其他序列及MRA在显示血管性病变细节的优越性.结果 病灶与正常对照区的CP值分别为-0.112±0.032及-0.013±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7,P<0.05).7例海绵状血管瘤,SWI能鉴别出血与血管瘤体,发现更多的小出血灶.4例静脉血管畸形,SWI能发现更多细小的髓静脉向粗大的引流静脉集中.3例小AVM,SWI较MRA更好地显示小供血动脉.1例Sturge-Weber综合征,SWI可清晰显示钙化及脑表面异常的静脉血管网.2例静脉窦血栓形成,SWI可清晰地显示深部引流静脉及脑表面静脉网广泛增粗扩张迂曲,其中1例能发现早期脑出血灶.6例陈旧性脑梗死,SWI可更好地显示病变内陈旧性出血.结论 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及血管瘤、多发细小出血的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后深部静脉的扩张及早期并发出血以及脑梗死并发出血等具有常规MRI及MRA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能提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相位对比改变.

  • 扩散系数值在脑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学分级中的应用

    作者:李茂;邓德茂;李荣富;梁漱溟;黄志碧;叶伟;李文美;莫维光

    目的 探讨扩散系数值对脑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学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脑星形细胞肿瘤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瘤周T2WI正常表现白质区(瘤周白质区)、瘤体镜面对侧正常白质区及瘤周镜面对侧正常白质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指数扩散系数(EDC)值,并计算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区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和相对指数扩散系数(rEDC)值.分析各测量区的扩散系数值与肿瘤病理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56例脑星形细胞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低级星形细胞瘤35例(Ⅰ、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8例(Ⅲ级),胶质母细胞瘤13例(Ⅳ级).低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分别为(1.44±0.26)×10-3、(0.98±0.22)×10-3和(0.83±0.15)×10-3mm2/s,rADC值分别为(1.91±0.39)%、(1.34±0.33)%和(1.06±0.20)%,EDC值分别为0.26±0.11、0.39±0.09和0.44±0.07,rEDC值分别为(0.55±0.20)%、(0.81±0.19)%和(0.98±0.16)%,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189、31.756、19.623和24.760,P值均为0.000).高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89±0.19)×10-3mm2/s和(1.17±0.28)%,明显低于低级星形细胞瘤(t值分别为8.332和7.620,P值均为0.000),EDC值和rEDC值分别为0.42±0.08和(0.91±0.18)%,明显高于低级星形细胞瘤(t值分别为-6.082和-6.776,P值均为0.000).以低级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的rADC值的下限(1.52%)作为判断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阈值的准确性为89.3%.结论 肿瘤实质部分的扩散系数值对脑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准确性较高,尤以rADC值为佳.

  • MRI预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价值

    作者:郭岗;吴仁华;Mikulis DJ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MR早期增强T1WI中脑实质强化及大脑中动脉高信号(HMCA)征与继发性脑出血(HT)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发病6.0 h内[平均(4.3±1.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T1WI及随后1周内复查的MRI和(或)CT资料,了解首次增强T1WI脑实质强化和HMCA征与HT的关系.早期脑实质强化为脑梗死6.0 h内缺血的脑组织区域在增强T1WI出现高信号;HMCA征为增强T1WI上大脑中动脉增粗(与对侧相比)、出现边缘模糊的高信号.结果 24例患者中10例发展为HT(出血组),其中6例首次T1WI可见脑实质强化,5例出现HMCA征;14例未出现HT(无出血组),均未发现脑实质强化和(或)HMCA征.2组相比,T1WI脑实质强化、HMCA征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T1WI早期脑实质强化和HMCA征有可能预测急性脑梗死后HT.

  • 视觉皮层分区的功能MRI视网膜脑图

    作者:卢光明;张志强;黄伟;郑罡;鲍盛;李兴峰;Robert F.Hess;何晖光;吕彬;黄振平;马飞;尹婕;邵庆

    目的 探讨功能MRI(fMRI)视网膜脑图描绘人视觉皮层各视区的技术方法和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1.5 T超导MR设备,运用2种具有相位编码信息的投影刺激:离心外散和向心内聚的光环刺激,以及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极角刺激,对6名正常人(受试者)进行血氧水平依赖(BLOD)的fMRI.将检测数据进行头动校正、配准等空间预处理,再根据刺激视野的时间相位编码,经傅立叶变换计算出视野特征,得到完整的视网膜脑图,并以二维和三维可视化方式显示.结果 成功得到6名受试者初级视觉皮层的个体化分区图,描绘出视区V1、V2(V2腹侧和背侧)、V3和VP、V3A和V4v、V7和V8等视区的精细分区,各视区以一定的拓扑结构分布于枕叶皮层.结论 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可以无创、精确地显示人脑视觉皮层功能分区.

  • 透视下局部注射博莱霉素碘油乳剂治疗眶内静脉畸形

    作者:陈勇;李彦豪;何晓峰;卢伟;曾庆乐;赵剑波;朱桥华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局部注射博莱霉素碘油乳剂(BLE)入眼眶畸形静脉内,治疗眶内静脉畸形(O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例OVM患者,右眼6例,左眼9例,均单眼发病.病程短2年,长10年,平均3.9年.患者均有眼球突出,头低位或压迫颈静脉时明显.眼球突出时两侧相差≤5 mm者11例,相差>5 mm且≤8 mm者4例.视力减退4例,复视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检查,治疗前均先直接穿刺OVM造影进一步证实,明确诊断为OVM.确诊后将BLE透视下缓慢注入到OVM内.随访8~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结果 15例OVM患者均成功注入BLE.BLE用量为1.5~3.0 ml,平均2.2ml.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眼球突出消失,眼部外观恢复正常.4例视力减退患者中的3例视力恢复,2例复视患者复视均消失.头低位或压迫颈静脉时,仍有2例轻度突出,两侧相差≤2 mm.术后患者均出现眼部肿胀,1周内消失.未见眼眶内出血、眼部瘢痕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局部注射BLE治疗OVM,简单易行,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的方法.

  • 食管内照射支架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郭金和;滕皋军;朱光宇;何仕诚;方文;邓钢;李国昭

    目的 比较食管内照射支架、普通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分成试验组27例,采用内照射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单纯自膨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对试验组、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患者吞咽困难缓解情况、生存期等作对照研究.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所有患者支架置入术都获得成功.试验组术后全身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ECT)显像未发现γ射线泄漏,胸部X线片未发现放射粒子脱落.食管病灶定期CT复查显示20例患者病灶较术前缩小.5例置入无覆膜内照射支架的患者中3例于术后2和4个月发现接近放射粒子的肿瘤局部发生完全坏死,代之以炎性组织增生;支架内腔光整,未见过度生长的肿瘤组织,支架两端尤其上端表现为肉芽组织增生.2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值均>0.05).术后2组患者吞咽困难均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2组吞咽困难平均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1.37±0.56,对照组1.82±0.50,P=0.004).试验组、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和4个月;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3和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食管内照射支架不仅具有一般支架重塑食管通道的功能,而且有抑制肿瘤组织生长的作用;能较长时间缓解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并有效的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肺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作者:王茂强;刘凤永;段峰;宋鹏;王志军;王仲朴

    目的 观察膈下动脉(IPA)参与肺部出血性疾病病灶供血的表现,评价经导管栓塞IP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IPA参与肺部病变供血的肺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中肺部恶性肿瘤9例、支气管扩张7例、慢性炎症2例;对参与肺部病变供血的IPA进行了选择性栓塞术,栓塞剂为聚乙烯醇微球(PVA)、明胶海绵颗粒和微型钢丝圈.结果 选择性IPA造影均显示IPA管径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和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形成,伴有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者9例、IPA供血区对比剂外溢6例、IPA与肺动静脉异常交通或分流9例、非特异性片状对比剂浓染2例.18例患者的病灶均与胸膜关系密切,病变贴近膈胸膜者11例、纵隔胸膜者5例、下肺外侧胸膜者2例.本组患者均行供血IPA的栓塞术,同时栓塞胸廓内动脉7例、肋间动脉3例,术后咯血停止;随访8个月至4年,3例分别于术后1、2、6个月复发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停止;15例未再咯血.结论 IPA可参与肺部出血性病变的供血,以邻近横隔和纵隔胸膜的病变多见,这是造成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失败的原因之一,行供血IPA栓塞术安全有效.

  • 腰椎间盘纤维环MR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海涛;王仁法;王娟;高小玲;李锋;张海栋;夏黎明;王承缘

    目的 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椎间盘纤维环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正常组(10例),腰椎间盘突出(24例)和脱出患者(22例)共56例受检者的腰椎间盘行轴面DTI,后处理成平均扩散系数(DCavg)图、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纤维环示踪(FT)图.观察纤维环的形态和完整性,测量正常组和腰椎间盘病变患者纤维环后缘以及FT图发现断裂处的DCavg值和FA值,比较正常组与纤维环后缘未断裂组及缘断裂组的DCavg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 正常组纤维环在DCavg图和FA图上呈连续完整的环形结构,DCavg值和FA值均匀,DCavg值为(0.34±0.13)×10-9mm2/s,FA值0.64±0.22,FT图显示纤维环形态完整;纤维环后缘未断裂组的DCavg值为(0.29±0.10)×10-9mm2/s,FA值为0.53±0.22,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7例,脱出患者中的9例共16例FT图发现纤维环后缘断裂、不连续,断裂处的DCavg值明显升高(1.01±0.10)×10-9mm2/s,FA值则明显降低(0.15±0.03)(P<0.01).结论 DTI能够无创的显示纤维环的形态和完整性,发现纤维环是否断裂和断裂的位置,是常规MR检查的有效补充.

  • 软组织脂肪瘤与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的MRI鉴别

    作者:张朝晖;孟悛非;邓德茂

    目的 评价MRI征象在诊断软组织脂肪瘤和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软组织脂肪瘤和8例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患者的MRI资料,比较2类肿瘤在大小、脂肪成分所占比例、厚分隔、结节或片状非脂肪成分、边缘及强化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 脂肪瘤和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的直径分别为(64±35)和(138±44)mm(t=4.263,P<0.01),脂肪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94±6)%和(74±9)%(t=5.903,P<0.01).3例脂肪瘤和所有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有2个以上厚分隔(P<0.01);结节或片状非脂肪成分见于4例脂肪瘤和全部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P<0.01).行抑脂增强扫描的15例脂肪瘤中,仅有4例显示轻到中度强化,而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中1例呈中度强化,7例呈明显强化(P<0.01).脂肪瘤全部边界清楚,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1例边界不清(P>0.05).结论 MRI有助于鉴别软组织脂肪瘤和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与脂肪瘤相比,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体积多较大,脂肪成分相对较少,多有2个以上的厚分隔以及结节和(或)片状非脂肪成分,且强化明显.

  • 肝功能衰竭大鼠脑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MR扩散加权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廖承德;宋光义;韩丹;宋正己;杨晋辉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时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DWI)探讨脑水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65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急性组(25只)、慢性组(25只)和对照组(15只),分别诱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行DWI观察异常信号分布情况,测量顶部皮质区、外侧部皮质区和邻近侧脑室区的DWI信号强度.处死后进行血氨检测,取与DWI检查对应的大脑层面切片行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检测AQP-4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组肝细胞坏死及脑水肿明显,慢性组呈肝硬化改变,脑水肿不明显.血氨浓度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6±46)、(158±26)和(148±3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325,P<0.01).顶部皮质区、外侧部皮质区和邻近侧脑室区的DWI信号强度对照组分别为516±160、727±183和656±181;急性组分别为1766±438、1223±503和1216±446;慢性组分别为700±213、820±263和713±2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612、3.422和5.581,P值均<0.05).相应区域AQP-4蛋白表达水平(用平均灰度值表示)对照组分别为7 379±1 617、8 104±2 093和4 851±2 178;急性组分别为9 580±2 616、11057±2 334和2 949±1 735;慢性组分别为12 137±2 332、11135±3 102和7 688±2 925,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414、4.602和7.002,P值均<0.05).急性组AQP-4蛋白表达水平与DWI信号强度有相关性(r=0.756,P<0.05),慢性组AQP-4蛋白表达水平与DWI信号强度无相关关系(r=0.236,P>0.05).结论 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中血氨增高是导致脑内能量代谢异常、星形胶质细胞内AQP-4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的主要因素;DWI技术发现的信号异常可很好的反映脑水肿、AQP-4蛋白表达异常的范围、程度.

  • 微创封堵法肺减容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大勇;沈利明;沈钧康;金一琦;陈磊;黄献琛

    目的 评价钢圈加生物胶封堵法治疗兔肺气肿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制备兔肺气肿模型16只,分为封堵组10只,对照组6只.封堵组兔行钢圈加生物胶法封堵两前叶支气管,分别测量兔气肿前、气肿后、术后1周及4周4个时间点2组的静态气道压(Pmax)、大呼气流量(PEF)、呼气末肺容积(EEV)及血氧分压(PO2),并观察封堵组钢圈咳出(或移位)和肺萎陷情况.结果 封堵组的Pmax在气肿前、后分别为(20.0±1.3)和(17.1±1.4)cm H2O(1 cm H2O=0.098 kPa).术后1周时封堵组Pmax为(19.2±1.4)cm H2O,对照组为(17.1±1.5)cm H2O(F=6.68,P<0.05).术后4周时封堵组Pmax为(19.2±1.4)cm H2O,对照组为(16.6±1.2)cm H2O(F=12.10,P<0.01);封堵组EEV为(86±8)ml,对照组为(96±4)ml(F=5.72,P<0.05).封堵组封堵术后1周及4周Pmax均比气肿后高(P值均<0.01);气肿后EEV比气肿前增加(P<0.01),术后1周比气肿后减少(P<0.05).结论 应用钢圈加生物胶封堵法进行兔肺减容术,能改善肺功能,且这种作用能较长期存在.

  • 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MRI监测兔抗原诱导性膝关节炎的初步研究

    作者:施万印;余永强;沈玉先;余长亮;张诚;吴津民

    目的 探索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SPIO)增强MRI监测兔抗原诱导性膝关节炎的可行性及理想成像序列.方法 9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后腿右膝关节(简称右膝关节)腔注入甲基化小牛血清蛋白(mBSA)0.5 ml(2 mg/ml)诱导关节炎模型,后腿左膝关节(简称左膝关节)作为对照.另选3只制成假模型组.模型成功后9~28 d(平均21.3 d)经静脉注入USPIO(0.3 ml/kg),分别于增强前、增强后24 h行MRI扫描,其中2只于48、72 h再行MRI扫描.扫描方案包括T1WI、FSET2WI、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及梯度回波(GRE)T2*WI.测量USPIO增强前后滑膜的信噪比(SNR)及SNR变化(△SNR),行配对t检验,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9只大白兔右膝均成功诱导关节炎模型,病理显示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有大量吞噬USPIO的滑膜巨噬细胞浸润;MRI示滑膜增厚,厚度为(2.07±0.97)mm;关节囊积液.注射USPIO后24 h,T1WI信号升高[△SNR为(41.91±27.94)%],T2WI和T2*WI信号下降[△SNR分别为(-34.92±11.77)%和(-57.24±16.05)%],各序列增强前后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48 h,信号强度开始恢复,72 h信号基本同增强前.模型组左膝关节及假模型组双膝关节滑膜正常,关节囊无明显积液.结论 滑膜巨噬细胞吞噬氧化铁粒子是引起USPIO增强MRI信号改变的基础,GRE序列是反映USPIO增强效应的敏感序列.

  •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中毒脑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肖新兰;付丽晖;习卫民;杨新跃;刘志勇;尹建华;龚良庚;袁爱梅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兔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中毒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健康大耳白兔60只,用自制CO染毒柜吸入染毒,兔昏迷后停止CO气体通入,保持染毒柜处于密闭状态6 h.于染毒前及染毒后1 h,3、5、7、15、30、45和60 d分别行轴面及矢状面T2WI、轴面T1WI和DWI检查.未出现迟发性中毒脑病症状组(未出现组)的实验兔观察至60d为实验终点;出现了迟发性中毒脑病症状组(出现组)的实验兔观察至30~45 d为实验终点.观察兔脑中毒前后大脑皮层ADC值变化规律,探讨ADC值变化与迟发性中毒脑病的关系.结果 未出现组15只兔于染毒后1 h ADC值[(7.58±0.36)×10-4mm2/s]较染毒前[(8.02±0.35)×10-4mm2/s]降低(q=0.4441,P<0.01);染毒后5 d[(7.84±0.39)×10-4mm2/s]开始逐渐恢复,染毒后60 d恢复至染毒前的水平(P>0.05).出现组15只兔在染毒后1 h ADC值[(7.40±0.32)×10-4mm2/s]较染毒前[(8.08±0.32)×10-4mm2/s]明显降低(q=0.6728,P<0.01).染毒后5 d[(7.88±0.44)×10-4mm2/s]恢复接近染毒前水平,7 d又开始下降,15 d下降明显[(7.29±0.93)×10-4mm2/s],至实验终点未能恢复,染毒后15 d较染毒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7850,P<0.01).结论 ADC值下降程度与脑组织损害程度存在着相关性;急性期ADC值下降程度能预测迟发性中毒脑病的出现可能性,15 d ADC值再次明显下降提示出现了迟发性中毒脑病.

  • 多层螺旋CT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价值

    作者:史河水;樊艳青;韩萍;周承凯;赵龙;吴红英;于群;刘永华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诊断为NCS的患者(病变组)与80例正常肾血管者(对照组)的MSCT血管影像或CT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左肾静脉(LRV)及其属支的形态、走行位置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2组中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的夹角(a)、SMA与AA三角间隙内LRV断面中点水平SMA后缘与AA前缘的距离(d),在LRV横断面上分别测量:SMA和AA间隙内LRV的截面积(s1)、近肾侧LRV管径大点截面积(s2),并计算s2和s1的比值(q),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变组LRV均明显扩张,其中7例合并性腺静脉增粗.LRV狭窄并回流受阻的原因为:14例SMA与AA的夹角狭小,2例LRV走行于AA后.病变组的a、d、s1、s2和q(s2/s1)分别为:(21±4)°、(0.53±0.11)cm、(0.28±0.06)cm2、(1.42±0.48)cm2、5.26,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2±24)°、(1.39±0.70)cm、(0.81±0.32)cm2、(1.21±0.35)cm2及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MSCT能精确测量并判断LRV狭窄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NCS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肾嗜酸细胞瘤的MRI表现

    作者:纪建松;章士正;王祖飞;赵中伟;卢陈英;徐民;范晓希;王海林

    目的 提高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MR表现.结果 5例为单发肿瘤,1例并发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5~3.8 cm,境界清晰,均位于肾皮质区,向肾外突出.MR平扫,3例T1WI呈等信号,3例呈等低信号,其中1例中央可见裂隙状瘢痕更低信号;T2WI上3例呈等低信号,肿瘤内有混杂稍高信号,1例呈等稍低信号,中央瘢痕呈裂隙状高信号,2例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3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瘢痕大部分延迟强化,少部分无强化;2例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均呈"轮辐"状强化.结论 MR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肾嗜酸性细胞瘤,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关键词: 肾肿瘤 磁共振成像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研究

    作者:吴刚;王书智;顾建平;殷信道;卢铃铨;吴前芝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对无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主诉和体征的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测量右髂总动脉跨越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两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横断面及正交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内径和面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横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平均内径、面积及其比值[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8±2.7)、(19.1±5.3)mm,面积分别为(171±61)、(244±112)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9±0.12和1.03±0.30,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65±0.20和0.93±0.47]均大于正交断面[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1±2.3)、(15.6±3.5)mm,面积分别为(157±51)、(182±74)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5±0.10和0.83±0.16,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59±0.19和0.68±0.25]相应数值(t=3.525~7.979,P均<0.01).正交断面左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和面积比均大于右侧(t值分别为13.030和10.942,P均<0.01).右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夹角小于左侧(P<0.01).在非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在右髂总动脉跨越处测量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及正交断面上的面积[分别为(9.2±3.5)mm和(209±63)mm2]大于女性[分别为(6.0±3.1)mm和(150±74)mm2](t值分别为3.120和2.880,P<0.01).在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左髂总静脉正交断面面积及其与下腔静脉面积的比值[分别为(207±90)mm2和(0.80±0.34)]大于女性[分别为(138±38)mm2和(0.59±0.14)](t值分别为2.811和2.245,P<0.05).结论 CTA能多平面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并可进行多方位准确测量,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 腹茧症的影像诊断

    作者:朱先进;段建英;王武;卢延

    目的 探讨腹茧症的影像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茧症6例,术前均进行立位腹部X线平片和腹部CT检查,4例同时行胃肠道钡剂造影,复习其影像表现.结果 6例立位腹部X线平片中3例诊断为肠梗阻.4例胃肠道钡剂造影,均可见小肠交错盘绕成团,呈"菜花"状或"手风琴"状表现.6例CT检查,均可见小肠聚集成团,其周围可见膜样的囊状物将其包裹.结论 对患者进行胃肠道造影时观察到"菜花"状征象,或CT检查时观察到小肠聚集成团被一层膜样物包裹,应考虑到腹茧症的可能.

  • 被检体形状及放置对MR线圈信噪比的影响

    作者:李建伟

    目的 了解被检体、线圈间的耦合与线圈信噪比(SNR)的关系.方法 MR扫描时,在头、体线圈中使用不同形状的水模及不同放置,做SNR测量序列扫描,检测SNR.结果 扁圆柱体W100水模在头线圈中轴向放置时SNR(55.47±0.69)比径向放置时(46.59±1.36)高(t=16.48,P<0.01),也比水平向放置时(46.32±0.88)高(t=23.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扁圆柱体W100水模在体线圈中轴向放置时SNR(20.35±0.29)比径向放置时(19.52±0.42)高(t=4.60,P<0.01),也比水平向放置时(19.68±0.46)高(t=3.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径较小的长圆柱体自制水模,中央轴对称放置于头线圈时SNR(27.64±0.83)比侧移或倾斜时(26.32±0.85)高(t=3.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线圈中心轴为对称轴放置被检体,可提高线圈SNR.

  • CT引导穿刺点计算方法的研究

    作者:陈兴灿;张永强;刘淼;李晓红

    目的 研究CT引导穿刺点的计算方法.方法 用几何学原理,经201例临床病例的验证,证实GE Prospeed F Ⅱ CT机床坐标与图层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 当机架角度为0时,床坐标与图层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为TWM=S190+M,TWM是对应图层移动到外定位点的床坐标值,M为图层坐标值;当机架角度不为0(角度变量为θ)时,床坐标与图层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为TWM-1=S190/Cosθ+M.误差与机架角度的函数关系为X=| 190(1/Cosθ-1)|.结论 通过上述公式引入机架角度变量,完全符合GE Prospeed F Ⅱ CT机定位的几何原理,能精确计算出目标图层的床坐标值,快速作出穿刺点定位.

  • 3 T MR呼吸导航回波触发全心冠状动脉成像

    作者:常时新;王轶彬;宗根林;郝楠馨;杜育杉

    目的 探讨3 T MR呼吸导航回波触发的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WH-CMRA)技术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和图像质量.方法 92名志愿者接受了3 T MR呼吸导航回波触发的WH-CMRA检查,使用T2预备的快速梯度回波(TFE)序列采集.按目测法将图像质量分为0~Ⅳ级,并结合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长度、直径和血管锐利度进行评判.分析呼吸、心率和导航回波的采集效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评价呼吸导航回波触发WH-CMRA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效果.结果 92名受检者的图像质量评价为Ⅳ级28名,Ⅲ级53名,Ⅱ级9名,Ⅰ级2名,扫描成功率为88%(81/92).心率≤75次/min,图像质量20名为Ⅳ级,锐利度为(48±11)%;心率>75次/min,图像质量34名为Ⅲ级,锐利度为(33±15)%,心率的快慢和图像质量呈负相关(r=-0.726,P<0.05).呼吸模式和图像质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5,P>0.05).结论 3 T WH-CMRA技术可以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但图像质量受到心率的限制.

  • 关注含钆MR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关系

    作者:张龙江;卢光明;祁吉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仅发生于肾病患者的全身性疾病.NSF初于1997年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的肾移植中心发现,于2000年由Cowper等[1]报道,称为"透析引起的硬化性黏液水肿样皮肤病",2001年又对其临床和组织学特点进行了描述,将其命名为肾源性纤维化性皮肤病(nephrogenic fibrosing dermopathy,NFD)[2],2003年,在患者受累皮肤的活检标本中证实循环纤维细胞(circulating fibrocyte,CF)的存在,以及尸检报告全身多个器官的累及提示该病为全身性疾病,因此,NSF的命名可以更好地反映该病的特点[3].

  • 鼻窦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刘莎;鲜军舫;张征宇;刘中林;兰宝森

    目的 探讨鼻窦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窦骨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9例中发生于上颌窦5例,筛窦3例,蝶窦1例;原发7例,继发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骨化性纤维瘤各1例.CT表现:受累部位骨质破坏,伴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内散在数量及形态不一的肿瘤骨,呈棉絮状3例,象牙质状2例,放射状2例,棉絮状和放射状1例,放射状和象牙质状1例.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低至中度强化.MRI表现:病变与脑实质比较,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5例,等信号2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4例、等信号3例,内部信号不均匀,散在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所见的肿瘤骨,增强后可见中度到显著不均匀强化.MRI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及伴发的改变.病变侵犯眼眶5例,翼腭窝、颞下窝4例,颅底3例,广泛侵犯颅面部结构1例.结论 CT是显示肿瘤骨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MRI能够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 胰腺原发性类癌的CT表现

    作者:孙灿辉;李子平;孟悛非;冯仕庭;范淼;彭振鹏;郭欢仪

    目的 探讨胰腺原发性类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类癌的CT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肿块大径2.0~11.0 cm,平均6.4 cm.CT平扫肿瘤实质较胰腺稍低,密度均匀者2例,不均匀者3例,肿块钙化者1例.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者3例,轻度强化者2例,肿瘤实质密度均低于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其中1例中央坏死明显,无强化,整个肿块呈囊状;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明显,与胰腺相似或稍低;1例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高于胰腺.肝转移1例,同时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血管侵犯.未见胆管及胰管扩张.结论 胰腺类癌CT表现主要有较少引起胆道及胰管扩张,对周围血管较少累及,钙化较常见;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胰腺相似,延迟期强化程度高于胰腺.

  • 利用全局自动校准部分并行采集技术在高分辨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中对原位肝移植受体肝动脉显示的初步探讨

    作者:徐鹏举;严福华;王建华;林江;陈财忠;沈继章;张利军;樊嘉

    目的 探讨利用全局自动校准部分并行采集(GRAPPA)技术行肝动脉高分辨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的可行性,评价其对肝动脉显示的价值.方法 对67例原位肝移植受体行GRAPPA三维CE-MRA检查,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肝右动脉、肝左动脉、胃左动脉、胃十二肠动脉、第Ⅳ段肝动脉、右前肝动脉和右后肝动脉的显影质量并行Weighted Kappa分析,并采用4级评分共同评价肝动脉各级分支的显示情况,以手术结果为对照评估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结果 2名医师对各段动脉显影评分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均>0.75);39例达到肝左、右动脉远端分支4级水平,23例为肝左、右动脉3级水平,4例为肝固有动脉2级水平,1例为肝总动脉1级水平,平均显示级别为3.49.67例中53例正常肝动脉解剖和14例变异在高分辨率MRA图像中得到准确显示.结论 利用GRAPPA技术可获取高分辨CE-MRA肝动脉图像,并且可准确评估肝动脉解剖.

  •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MR表现

    作者:林光武;欧阳汉;周纯武;王立侠;王爽;李相生;刘侃

    目的 探讨MRI对各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N 9例,并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其分型、各型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1)单纯凝固性坏死型(5例),MRI的T1WI及T2WI上分别表现为低信号或低-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病理显示为单纯凝固性坏死,外围有薄层纤维包膜.(2)伴液化性坏死型(1例),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较大病灶内可见点片状更低信号;T2WI上病灶呈低-等信号,其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内部无强化,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病理上以凝固性坏死为主,中心可见裂隙状液化性坏死,外围有薄层纤维包膜.(3)多结节融合型(3例),T1WI为低信号,其内可见低-等信号分隔;T2WI病灶以低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等或略高信号分隔;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其内分隔及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病理呈多个坏死结节融合,病灶以凝固性坏死为主,部分较大结节内可见小片状液化性坏死,结节间可见纤维分隔及外围薄层纤维包膜.结论 MRI能很好反映SNN的分型及各型的病理特征.

    关键词: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 正确认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坤成

    我国于2005年初与国际同步引进64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短短2年内设备装机量已达数十台.由于64层MSCT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取得技术性突破,国内外学者都开展了本专题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1-6],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

  •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一例

    作者:王亮;周珉;杨复宾;任彦

    患儿男,7 h,孕36+5W自然娩出,出生时体重2.1 kg,出生时即气促,全身青紫,生后Apgar1分钟评分为4分.体检:体温35.5℃,脉搏130次/min,呼吸56次/min,血压5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底可闻及痰鸣音,叩诊浊音,双侧胸廓饱满,吸气时锁骨上窝轻度凹陷.腹部平坦,肠鸣音减弱,无胃肠型,肝脾未触及.

  • 鞍区颗粒细胞瘤一例

    作者:张丽娜;郎志谨;王绍武;苗延巍;宋清伟

    患者女,47岁.闭经7个月,头疼6个月.体检颅神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泌乳素均正常.

  • 应用后过滤重组降低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X线剂量的初步研究

    作者:高建华;戴汝平;郑静晨;王贵生;李剑颖;崔英;赵雯

    目的 评价后过滤(C2)重组对降低64层螺旋CT(MSCT)心脏检查射线剂量的价值.方法 试验分2步进行:(1)连续选取30例拟行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采用640 mA,120 kV,0.35 s/r,层厚0.625 mm,螺距0.22~0.24,前置滤线器选用体部滤线器模式.采集图像后对同一患者分别进行使用C2和不使用C2的重组,得到C2组和NC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C2、NC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各组图像噪声值,对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t检验.(2)连续选取30例(B组)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预试验的结果,将X线管电流降为450 mA,其他技术参数不变.采集图像后均使用C2重组,得到2C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2C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图像噪声值,并对2C2组和NC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t检验.(3)将2C2、NC2(C2)组检查时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的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换算成有效剂量(ED),对2组CTDIvol、ED值进行t检验.结果 (1)C2组、NC2组和2C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31)、(3.72±0.29)和(3.67±0.34)分,C2、NC2组间及2C2、NC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2组、NC2组和2C2组噪声值分别为22±4、27±5和26±3,C2组较NC2组图像噪声下降约18%,2C2、N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C2、NC2(C2)组CTDIvol值分别为(60±5)和(88±10)mGy;ED值分别为(12.3±1.0)和(18.0±2.0)mSv,2C2组CTDIvol和ED均值明显低于NC2组(约3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64层MSCT心脏成像时应用C2重组可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约30%的管电流,从而有效减少了检查中的射线剂量.

  • 定量评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能力和可靠性

    作者:霍天龙;杜湘珂;廖静敏

    目的 定量评估64层螺旋CT(MSCT)与DSA 2种成像方法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能力和可靠性.方法 应用心脏动态体模,设定心率为0、50、70、90次/min,对内径3 mm的模拟冠状动脉(内设25%、50%、75%3段狭窄)及内径4 mm的模拟带支架冠状动脉(支架段内设50%、75%2段狭窄)分别进行MSCT与DSA成像,将MSCT与DSA对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MSCT对25%、50%、75%3段狭窄的平均测量值为(30.0±1.4)%、(49.5±1.3)%、(72.9±3.9)%(P值分别为0.005、0.531、0.369);DSA分别为(24.8±2.0)%、(48.2±2.1)%、(75.3±2.4)%(P值分别为0.883、0.180、0.796).(2)MSCT图像伪影随心率增快而增加,心率≥70次/min影响变明显;DSA不受心率影响,所有心率下都可清晰地显示狭窄程度,无伪影.(3)MSCT与DSA测量血管狭窄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5,P=0.000).(4)MSCT可同时显示支架及支架内狭窄,但显示支架内狭窄能力有限,对50%狭窄分别显示为(46.4±4.5)%(心率为0)和(43.6±5.7)%(心率为50 次/min),与标准值(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可清晰显示支架内狭窄,但不能很好显示支架形态.结论 (1)MSCT与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结果可靠,MSCT受心率的影响大,时间分辨率有待提高,作为排除性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对于支架内再狭窄的判断尚有一定局限性,但在管径较粗和低心率条件下评价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价值.

  • 冠状动脉钙化对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

    作者:孙昊;高明明;马展鸿;张镭;杨新春;迟永辉;薛永利;巫琳;王彦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诊断伴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正确性.方法 60例患者同期行64层MSCT冠状动脉扫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用MSCT的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以CCA结果为金标准,得出64层MSCT诊断有意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率≥50%)的正确性,并分析钙化对诊断正确性的影响.结果 分析797个可以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得出MSCT诊断的敏感性为96%(174/182),特异性为98%(601/615),阳性预测值为93%(174/188),阴性预测值为99%(601/609).对于钙化积分≥100分(Agatston评分)的冠状动脉节段,MSCT诊断的特异性为63%(12/19),阳性预测值为81%(30/37).结论 对于冠状动脉无钙化或者轻度钙化者,64层MSCT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应用于临床.对于严重钙化者,其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下降.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MRI诊断

    作者:邹松;沈东挥;陈幸生;张维升;陈春霞

    目的 分析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MRI影像表现,评价其在KT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符合KTS诊断标准的31例KTS患者患肢进行MR常规扫描、MR血管成像(MRA)、静脉血管成像(MRV)和X线顺行静脉造影(XRV)检查,并观察肢体及静脉病变情况.结果 12例MRI发现肢体软组织内血管瘤.软组织肥大27例.浅静脉曲张21例.静脉畸形27例.20例同时行MRV与下肢XRV的患者显示浅静脉曲张和特征性坐骨神经均分别为17和11例.下肢XRV检查显示静脉属支增多10例;MRV显示静脉属支增多15例和静脉行径异常4例.MRV显示深静脉异常8例,下肢XRV显示深静脉异常7例.结论 MRI是诊断KTS有效和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

  • 64层螺旋CT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鹏雨;李坤成;杜祥颖;曹丽珍;刘佳宾;杨延辉;梁志刚;祝小莲;刘建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三联检查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0例患者进行64层MSCT回顾性心电门控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联合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 平均扫描时间(8.5±1.0)s,总对比剂用量100ml.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200 HU者占95.7%(67/70);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的节段占85.8%(720/839),图像质量良的节段占8.6%(72/839),图像质量差的节段占5.6%(47/839).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者20例,肺动脉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 64层MSCT三联检查能够在8 s左右1次扫描完成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结果及与超声结果的比较

    作者:吴文辉;吕滨;蒋世良;鲁锦国;乔树宾;吴永健;戴汝平;沈云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探查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 共35例连续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及16层MSCT检查,其中30例MSCT成像成功.对94支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MSCT及IVUS图像行对照研究,逐一分析每支冠状动脉节段是否出现粥样硬化斑块.IVUS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软斑块,MSCT则测量斑块密度,以CT值表示.结果 对照IVUS结果,MS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的诊断敏感性为82.1%(46/56),特异性为89.5%(34/38).对于含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92.1%(35/38),特异性为96.4%(54/56).对于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73.2%(30/41),特异性为88.7%(47/53).对于仅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66.7%(12/18).MSCT分析54个斑块平均CT值,按照IVUS分类,钙化斑块19个,纤维斑块19个,软斑块16个,对应CT值分别为:钙化斑块(489±169)HU(196~817 HU),纤维斑块(69±21)HU(25~117 HU)以及软斑块(23±18)HU(-12~47 HU).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3组斑块MSCT测量密度CT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种方法对斑块面积的测量具有相关性(r=0.58,P<0.01),MSCT测定斑块平均面积为5.3 mm2,IVUS为5.6 mm2.结论 MSCT对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良好的探查能力.根据斑块密度(CT值)差异,MSCT能区分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对斑块面积测量,MSCT与IVUS结果具有相关性.

  • MRI对恶性妊娠性滋养层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昂;张雪林;张玉忠

    目的 探讨恶性妊娠性滋养层细胞肿瘤(MGTN)的MR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MGTN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MRI表现并与超声结果进行比较,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与病灶大小及子宫大小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例病灶位于子宫内,1例位于附件区.7例子宫内病灶位于肌层内或弥漫侵犯子宫全层并呈等T1、长T2信号改变.5例病灶内可见多个囊变区,其中3例呈特征性的"蜂窝"状改变.8例子宫内病灶均可见相邻结合带中断或显示不清.6例可见宫旁和肌层内血管有不同程度增多扩张并迂曲.子宫大小(30~224 cm3,中位数为93 cm3)和病灶大小(0.3~56.0 cm2,中位数为8.3 cm2)均与β-HCG水平(114~208 333 U/L,中位数为17 850 U/L)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4和0.859,P<0.05).超声未发现的1例肌层病灶及3例子宫外侵犯病灶均在MRI上显示.结论 MGTN病灶多位于子宫肌层,伴有结合带中断及宫旁或肌层血管扩张,病灶呈"蜂窝"状改变为特征性表现.子宫大小和病灶大小可以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志强;郭玉林;王霄英;李飞宇;郭雪梅;蒋学祥

    目的 探讨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4例前列腺癌和18例内分泌治疗6个月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依病理结果,将前列腺6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同时测量每例膀胱、闭孔内肌的ADC值,对2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未治疗组14例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分别为(1.22±0.25)×10-3、(1.59±0.1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P<0.01).经内分泌治疗后的18例癌区的ADC值升高至(1.46±0.30)×10-3mm2/s,非癌区的ADC值为(1.59±0.24)×10-3mm2/s,癌区和非癌区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5).两组癌区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1),非癌区、膀胱、闭孔内肌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6、0.48、1.64,P值均>0.05).结论 ADC值用于判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有应用前景.

  • CT心脏成像的技术进展

    作者:吕滨;刘玉清;沈云

    1972年Hounsfield和Comack开发应用的CT技术是X线摄影、体层成像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使影像检查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早年由于受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尚不能用于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