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Electronic Edition)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5-5782
  • 国内刊号: 11-933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经皮支架植入术 治疗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王宾;肖恩华;尚全良;马聪;陈柱;罗建光;朱晖;张子曙

    目的:观察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狭窄(CVS)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和经皮支架植入术(PTS)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生CVS的血液透析患者4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TA治疗组26例和PTA+PTS治疗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通路管径变化情况;随访术后1、3、6个月透析通路的开放情况及开放时间.结果:术后相关症状均在1周内改善,治疗后通路直径较治疗前均增宽;PTA治疗组的初级开放时间为(5.17±1.54)个月,高于PTA+PTS治疗组的初级开放时间(3.57±1.71)个月;PTA+PTS治疗组的腔内干预次数为(1.93±0.47)次,高于PTA治疗组的(1.35±0.5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A治疗组1、3、6个月的初级开放率分别为96.2%、80.7%、69.2%,辅助初级开放率分别为100%、92.3%、92.3%;PTA+PTS治疗组1、3、6个月的初级开放率分别为92.9%、64.3%、14.3%,辅助初级开放率分别为100%、100%、85.7%.两组的初级开放率和辅助初级开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通路CVS的治疗首选单纯PTA,当出现PTA抵抗或频繁复发时,可以考虑植入支架.

  • 接力穿刺技术治疗无对侧股动脉入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研究

    作者:师贞爱;李承志;张红;刘玉龙;李王海;张艳

    目的:研究接力穿刺技术治疗无对侧股动脉入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9月入住我院的22例无对侧股动脉入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2例中对侧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5例,主髂动脉病变已行对吻支架6例,主髂动脉病变同时累及双侧股动脉3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4例,对侧截肢术后4例,采用接力穿刺技术(先肱动脉入路完成患侧髂股动脉病变治疗,获得患侧股动脉安全穿刺区,然后接力顺行穿刺患侧股动脉完成股腘动脉、甚至膝下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进行一期血运重建,治疗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总结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103枚支架,平均4.7枚/人.所有缺血症状术后立即得到缓解,患肢踝肱指数(ABI)显著提高[(0.90±0.16)vs.(0.33±0.18),t=18.80,P<0.01).随访2~36月(平均19.5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1.8%(18/22).结论:应用接力穿刺技术治疗无对侧股动脉入路、肱动脉入路腔内器械过短无法完成血运重建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左侧髂外动脉乙状结肠瘘致下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作者:吴正阳;张庆辉;马波;任建庄;韩新巍

    主动脉消化道瘘(aortoenteric fistulas,AEF)属于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 发病率低至0.04%~0.07%,包括主动脉食管瘘、十二指肠瘘、空肠瘘及结肠瘘. 由于其病情严重,对其的认识不足,常延误对其的诊断和治疗,病死率高达56%~82%,原因多为动脉瘤破裂[1-5]. 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宫颈癌复发致髂动脉结肠瘘病例.

    关键词:
  • 直肠-肺-食管三原癌患者脱落食管支架跨横结肠造口运动一例

    作者:李亚华;王艳丽;李治国;徐苗;韩新巍

    重复癌是指两种及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个体,三、四原癌偶见报道. 本例直肠-肺-食管三原癌患者的食管支架在横结肠造瘘后移位至乙状结肠,因直肠癌腔内生长堵塞支架运动通道导致患者间断腹痛,进而就医发现脱落支架. 本例临床罕见,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经静脉途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艳艳;白卫星;李天晓;贺迎坤

    脑动静脉畸形(AVMs)是胎儿期脑血管形成异常的先天性疾病.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微创外科、立体放射外科、经动脉血管内栓塞,以解决引起脑出血的病灶,同时尽可能不损害正常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治疗原则.近年来随着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和外周血管畸形的成功实施,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技术逐渐被运用于AVMs的治疗.虽然仍具有挑战和风险,但是已有多个中心相继报道成功案例.本文主要对经静脉途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综述该方法在治疗AVMs方面的研究进展.

  • 专病护理结合赋能宣教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周碧芳;阳秀春

    目的:探讨专病护理结合赋能宣教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介入血管外科2016年1—12月收治7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专病护理结合赋能宣教方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82.9%,χ2=6.563,P<0.05).结论:专病护理结合赋能宣教方法运用于主动脉夹层行介入治疗患者中,可显著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文萍;谢婧

    疼痛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突出的临床症状,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对患者疼痛症状进行及时准确的动态评估,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护理,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大程度的提高其生活质量.

  • 优化椎动脉造影在基底动脉穿支血管显示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超;杨净松;赵卫;李星海;李彬

    目的:评价优化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穿支血管的效果,以避免在神经介入术中损害相关后循环穿支动脉.方法:选取2017年3月-7月在我院行后循环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共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椎动脉造影)和实验组40例(优化椎动脉造影).造影后在不同模式下观测基底动脉以及双侧大脑后动脉,确定能否辨认穿支动脉,并统计两组每段穿支数目的不同.结果:两组造影后穿支动脉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大脑后动脉P1段穿支动脉左、右侧分别为2.00±1.01和1.95±1.10支,对照组P1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1.52±0.71和1.45±0.81支;实验组P2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1.45±0.99和1.43±1.15支,对照组P2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0.78±0.65和0.55±0.55支;实验组基底动脉左、右侧脑桥穿支动脉为1.87±0.88和1.80±1.07支,对照组基底动脉左、右侧脑桥穿支动脉为0.37±0.54和0.28±0.50支;对照组观察所得各部位穿支动脉少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数字血管造影中,经优化的椎动脉造影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显示出后循环穿支动脉的数量,更好地观察穿支动脉走行,可以指导神经介入手术,防止术中损害相关穿支动脉.

  • 3D-TPS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链径向剂量分布的实验研究

    作者:焦德超;钟智辉;牛荣仿;韩新巍;马波;任建庄;孙占国;刘娟芳;石谨

    目的:应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计算不同长度、不同距离、不同活度下125I放射性粒子链的表面径向剂量分布.方法:将预制的单、双、三粒子链置入人体等效体膜内后进行CT扫描,将扫描图像传入治疗计划系统,制作验证计划,计算粒子链的表面径向剂量分布.结果:125I粒子链的剂量场为圆柱形,剂量距离中心1 cm以上,剂量跌落快,径向累积剂量(dose,Gy)与放射性粒子活度(activity,mCi)和测量点距离中心的距离(distance,cm)的回归方程分别为单链:ln dose=43.3 activity-24.2 distance+48.4;双链:ln dose=95.4 activity-55.8 distance+112.0;三链ln dose=138.0 activity-79.8 distance+160.5.结论:125I粒子链的剂量场为圆柱型,粒子链剂量主要受粒子活度和距离中心的径向距离变化影响,粒子链的长度影响微弱.本测量结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学参考.

  • 大黄素甲醚调节miR-370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燕;潘小平;王海霞;仝东蒙;王琛;朱丽达

    目的:观察大黄素甲醚调节miR-370诱导肝细胞癌(HCC)细胞的凋亡情况,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黄素甲醚作用于SMMC7721和HepG2两组HCC细胞,使用TaqMan探针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370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Sp1和DNMT1相应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黄素甲醚抑制肝细胞癌细胞增长和诱导凋亡.肝细胞癌细胞中通过上调miR-370造成大黄素甲醚诱导型细胞凋亡.大黄素甲醚处理的细胞中通过miR-370抑制剂抑制miR-370水平能明显降低凋亡细胞的百分比(P<0.01).大黄素甲醚通过AMPK/Sp1/DNMT1信号调节miR-370的水平(P<0.01).AMPK/Sp1/DNMT1信号参与大黄素甲醚诱导的HCC细胞凋亡.结论:大黄素甲醚通过上调miR-370诱导HCC细胞凋亡,通过调节AMPK/Sp1/DNMT1信号通路对miR-370发挥调节作用.

  • 3D iGuide穿刺技术在Dyna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中的应用

    作者:袁宏军;刘凤永;李鑫;管阳;王茂强

    目的:评价3D iGuide穿刺技术在DynaCT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大肝癌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住院治疗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19例,行DynaCT扫描并选择3D iGuide技术引导射频针穿刺后实施RFA术,评价术后的技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者全部操作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疼痛为主,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影像学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完全缓解(CR)17例、部分缓解(PR)2例.结论:3D iGuide穿刺技术在Dyna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中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为RFA治疗肝癌提供新的引导方法.

  • 不同治疗方案对晚期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影响及因素分析

    作者:王磊;咸玉涛;杨正强;施海彬

    目的:研究单纯和联合治疗方案对晚期肝细胞肝癌(HCC)预后的影响,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我院收治的133例晚期HCC患者,统计24项预后相关数据,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统计患者接受的所有治疗方式,并分为3种治疗方案:(1)保守治疗58例;(2)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58例;(3)联合治疗17例:TACE联合索拉菲尼或者TACE联合立体定向放疗(SBRT).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生存期差异.结果:133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期为7.6个月,其中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7%、30%、12%.多因素分析证明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癌栓类型、肝外转移类型以及甲胎蛋白水平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治疗方案上,TACE联合索拉菲尼与TACE联合SBRT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单纯TACE治疗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结论: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癌栓类型、肝外转移类型和甲胎蛋白水平是影响晚期HCC预后的独立因素.TACE联合索拉菲尼或TACE联合SBRT的预后均优于单纯TACE治疗,单纯TACE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 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中的镇痛效果研究

    作者:王运良;李智;闫乐乐;李明明;沈健;邹建伟

    目的:研究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60例行RFA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前肌注哌替啶75 mg.B组术前肌注地佐辛0.1 mg/kg,术中静脉泵入地佐辛0.5 mg/kg·h.比较两组的RFA完成情况、术中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28例、B组30例不间断完成RFA手术.术中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3.3±1.7 vs.5.9±1.4,P<0.05),术后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2.3±1.4 vs.4.6±1.3,P<0.05).B组满意度评分(1分:非常好、2分:好、3分:一般、4分:不好)分别为8、13、7、1例,A组分别为3、10、12、5例,B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评分较好者的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7%vs.16.7%,P<0.05).结论:采用地佐辛镇痛可以保障肝癌RFA手术的完成,其效果优于哌替啶.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技术细节与进展

    作者:李智;倪才方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但其技术细节存在较多争议,难以标准化.通过文献复习,笔者发现:超选择插管是TACE的基本要求;碘油以其可塑的栓塞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栓塞材料;追加固体栓塞材料可延长生存期;化疗药物的作用值得质疑;"按需TACE"与"TACE抵抗"的理念逐渐被接受.本文就此进行了综述.

  • 部分脾栓塞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立波;任志忠;刘影;张跃伟

    脾功能亢进是原发性肝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部分脾栓塞术(PSE)在治疗脾功能亢进上具有安全、有效、可重复、微创且能保留脾脏部分免疫功能等优点,已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原发性肝癌发生脾功能亢进的机制、PSE的优势、操作方法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综述.

  • 动脉化疗与静脉-动脉联合化疗治疗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姜华;邓海浪;方倩;徐文婵;张靖

    目的:比较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经眼动脉灌注化疗(IAC)与静脉化疗联合眼动脉灌注化疗(IV-IAC)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眼内晚期(D/E期)初诊RB患者80例.42例进行经眼动脉灌注化疗,为IAC组;38例行2次静脉化疗后联合经眼动脉灌注化疗,为IV-IAC组;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1)保眼与复发转移情况:IAC组42人46只眼球,平均随访20.2个月,39只眼成功保留,总体保眼率为84.7%.1例患者转移并死亡,转移率和死亡率为2.2%;IV-IAC组38人44只眼,平均随访21.4个月,34只眼成功保留,总体保眼率为77.3%,1例转移并死亡,转移率和死亡率为2.3%;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3.0%(6/46)及15.9%(7/44).两组保眼率、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症:IAC组眼球内陷发生率为41.3%(19/46),4例患眼并发白内障,17只患眼眼睑水肿,12只眼睑下垂,1患眼斜视,1患眼玻璃体出血;IV-IAC组眼球内陷发生率为22.7%(10/44),15例眼睑水肿,12例眼睑下垂.IAC组眼球内陷发生率高于IV-IAC组(P=0.007).结论:两次静脉化疗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对比单纯动脉化疗可能不会降低患者的总体转移率,但会降低患者眼球内陷和白内障的发生率.

  • HepaSphere载药微球与碘油化疗栓塞大肝癌的不良反应比较

    作者:邱力戈;梁若斯;李勇;胡宝山;郑游冰;何旭;陆骊工

    目的:比较HepaSphere载药微球与碘化油乳化剂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大肝癌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5年3月—2016年5月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129例,其中栓塞材料使用HepaSphere载药微球68例(微球组),碘化油乳化剂61例(碘油组),比较两组在TACE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如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及肝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肝区疼痛,微球组的疼痛程度比碘油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等,与碘油组相比,微球组发热的程度和术后疼痛的程度均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方面,术前及术后3 d两组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 d微球组的AST水平低于碘油组,说明微球组恢复的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碘化油乳化剂,应用HepaSphere载药微球行TACE治疗大肝癌,其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

  •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作者:何旭;占美晓;陆骊工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已经成为我国第四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及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病因[1]. HCC的流行病学有两个特点:(1)人口统计学分布不均匀,大约8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及非洲,此处HCC男性发病率为(30~120)/10万,女性为(9~30)/10万. 而欧洲及北美HCC男性发病率<5/10万,女性发病率<3/10万;(2)东西方人群发病原因有差异,在亚洲(除日本),HCC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导致. 而在美国、 欧洲及日本,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HBV不同,HCV病毒是一种无整合作用的RNA病毒, 持续的炎症反应与HCV致癌作用有关.

    关键词:
  •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三纵三横"介入全程管理模式

    作者:高飞

    原发性肝癌往往合并肝炎、肝硬化背景,部分患者因肝硬化不断加重而继发门静脉高压症,出现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开放、 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腹水以及肝功能减退等,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肿瘤的治疗,甚至影响患者的预后. 而介入治疗对于肝癌以及门静脉高压症均有国际公认的指南依据. 针对肝癌的介入治疗本文不多赘述,重点探讨在肝癌治疗过程中如何有机的通过介入手段处理门静脉高压症、更好的配合肿瘤治疗,以优化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全程管理. 笔者认为"三纵三横"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全程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
  • 颈动脉插管模型在介入教学培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王杰;董健;贾振宇;祖庆泉

    目的:构建颈动脉和脑血管介入教学模拟系统,以此培训介入医师相关操作技术,并评估此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位测试者分成新手组和经验组,使用H1血管造影导管进行颈动脉插管的操作.测试者依据标准进行操作,分别记录首次操作以及训练30~60 min后的末次操作的完整操作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操作者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对模拟操作系统实际训练效果进行评估.结果:40位测试者(20位新手者,20位经验者)完成本实验.新手组末次操作总用时(55.32±4.99)s,较首次操作的(90.32±9.85)s提高38.8%(P<0.01);经验组末次操作总用时(31.14±3.78)s,较首次操作的(36.18±4.16)s提高13.9%(P<0.01).2组测试者经练习后颈动脉插管总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新手组用时减少程度比较明显(30%~40%,P<0.01).新手组在操作"导管头置于无名动脉"、"导管头置于C2水平"以及整体的训练前后时间减少明显(A时间点减少40.1%,C时间点减少39.6%,总用时减少38.8%).分析调查问卷可知:新手组与经验组均认为颈动脉模型与人体血管较相似,且本系统在模拟临床操作和实时成像过程较真实,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并认为操作者接受此模型的训练会对临床实际操作有帮助(总体评分3.5分).结论:颈动脉插管教学模型对于培训介入医师、提高初学者操作水平有肯定的促进作用.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