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 중화안시광학여시각과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845X
  • 国内刊号: 11-59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2-108
  • 曾用名: 眼视光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瞿佳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光损伤对大鼠视网膜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爱琴;叶河江;路雪婧

    目的:观察光照对大鼠视网膜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视网膜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绿色荧光灯持续照射24h造成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分别于光照前、光照后即刻、光照后14d剥离视网膜,测定视网膜游离氨基酸的变化.结果:除甘氨酸外,光照后视网膜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4d后有所降低,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视网膜光损伤导致视网膜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增高,可能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

  • 玻璃体腔注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丽丽;黄玲;王海燕;薛小辉;张迎春;郝安平;潘爱珠

    目的:观察对兔眼玻璃腔注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vitreousdetachment,PVD)的效果.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三组(A、B、C),每组10只兔,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实验组A组平坦部注入t-PA(50μg/0.1ml);B组周边视网膜冷凝+平坦部注入t-PA(50μg/0.1ml);C组行周边视网膜冷凝术,24h后平坦部注入t-PA(50μg/0.1ml);对照组方法同实验组,眼内注入BSS0.1ml.术前、术后用裂隙灯、间接检眼镜、VOLK+90D、B超及视觉电生理(electroretinograghy,ERG)进行随访观察,后取眼球标本进行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A组:玻璃体后脱离10%(1/10),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玻璃体部脱离60%(6/10)和90%(9/10),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均未见玻璃体后脱离.透射电镜观察t-PA 50 μg对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无毒性损害.结论: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t-PA可诱导PVD的形成,PVD形成通过两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来完成.t-PA 50 μg对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无毒性损害.

  • 软性角膜接触镜诱发角膜改变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作者:赵少贞;乔丽萍;孙慧敏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对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所诱发的活体角膜组织改变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选择2002年8月~2003年4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门诊进行检查的患者36例(72眼),其中男性19例(36眼),女性17例(34眼),平均年龄为(27.63±10.7)岁,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87±0.67)D(-1.0~-9.0D),平均日戴时间超过8h,平均戴镜时间为(5.60±3.38)年(1~13年).选择未戴角膜接触镜者41例(82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40眼),女性21例(42眼).平均年龄为(28.54±12.4)岁(18~52岁),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94±4.06)D(-1.25~-13D).结果: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组角膜上皮的厚度为(42.6±6.1)μm,前基质角膜细胞密度为(1243±116)个/μm2,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其差异有显著性.戴角膜接触镜组的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多形性内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异形性百分比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长期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诱发角膜组织改变.

  • 完全遮盖疗法对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作者:马代金;李伟力

    目的:探讨在弱视的治疗中,长期的完全遮盖疗法对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双眼均为远视的单眼弱视儿童57例,年龄4~8岁,平均为(5.4±1.4)岁,按1∶6行完全遮盖疗法,疗程14~24个月,平均(18±2.6)个月,比较双眼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结果:被遮盖眼(健眼)和对侧眼(弱视眼)的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分别为(0.46±0.14)D和(0.21±0.15)D,二者经配对t检验发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的完全遮盖疗法可加快弱视儿童被遮盖眼远视屈光度下降的速度,使屈光参差增大.

  • 麻醉剂和泪膜对健康人角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李坤;陆蓓;崇晓霞;陈彦玲;李晓玲

    目的:探讨影响Orbscan角膜测厚准确性的各种因素,以期提高Orbscan测量精度.方法:分别用Orbscan和A超测厚仪测量63例正常志愿者(126只眼)的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光学中心点厚度).正常志愿者本身情况做对照组.然后改变实验条件测量正常志愿者,得到以下几组:①表麻剂组(TA-group):双眼点表面麻醉剂后1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和30min后,用Orbscan测量CCT,重复三次,取均值.②角膜前泪膜组(PTF-group):分A、B两组.点表麻剂1min后用无菌吸水海绵签移除角膜前泪膜后(A组)以及用无菌玻璃棒刺激结膜产生反应性流泪(B组)后10s、10min、20min和30min时,用Orbscan和A超测量CCT,各重复三次,取均值.结果:用Orbscan和A超测厚仪测得正常志愿者平均CCT分别为(539.3±40.7)μm和(547.3±38.6)μm.点表麻剂后中央角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加,且随时间呈抛物线性关系.移除泪膜前后Orbscan所测CCT值之差较A超所测CCT值之差为小.刺激性流泪后Orbscan所测CCT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表麻剂能使角膜厚度呈一过性增加,且随时间呈抛物线性相关,Orbscan所测角膜厚度应包括角膜前泪膜.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牛角膜内皮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作者:严浩;胡燕华;黄琼

    目的:研究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1)对牛角膜内皮细胞(bovinecornealendothelialcells,BCECs)增殖过程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经不同浓度(0.10、1.00、10.00、100.00μg/L)TGF-β1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分析细胞周期,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检测TGF-β1对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功能以及DNA合成的影响.结果:一定浓度(0.10、1.00、10.00μg/L)的TGF-β1对角膜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但在较高浓度(100.00μg/L)时对内皮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一定浓度外源性的TGF-β1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牛角膜内皮细胞DNA的合成,可以参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再生过程.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上皮内生4例分析

    作者:陈辉;程新梁

    LASIK术后发生角膜上皮内生虽然少见,但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将会严重损害视力,现将我院遇见的4例患者作简要介绍.

  • 近视伴角膜后KP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2例报告

    作者:李含玉;钟华;张波涌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iomileusis,LASIK)治疗高、中和低度近视在我国已经普遍开展.由于较其他屈光手术方式有更高的可预测性及稳定性,LASIK已成为目前角膜屈光手术领域中的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手术方式.但LASIK是一种选择性手术,手术患者应经过严格筛选,排除手术禁忌证.眼部活动性炎性病变为LASIK的禁忌证之一[1],但对无自觉症状,眼部检查有角膜后沉着物(keratic precipitate,KP)而无其他体征的患者应如何处理尚未见报道.我院准分子激光中心对2例角膜后弥漫性KP患者行LASIK治疗近视,现报告如下.

  • 糖尿病并发虹膜睫状体炎27例分析

    作者:华峰;吴苇莎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例糖尿病合并虹膜睫状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平均患病年龄58岁,病程1~5d,视力为光感~4.2,血糖平均为19.6mmol/L,前房反应重,经综合治疗1~3w后均痊愈,视力恢复至4.7者6例,4.8者9例,4.9者8例,≥5.0者4例.结论:本病经积极综合治疗后恢复迅速,预后良好.

  • 东菱克栓酶治疗血栓性眼底病的溶栓效果

    作者:朱彤;崔建萍

    目的:探讨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血栓性眼底病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东菱克栓酶静滴治疗血栓性眼底病患者42例.结果:显效率为52%,好转率为43%,无效率为5%,总有效率为95%.治疗后血液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东菱克栓酶静脉溶栓是治疗血栓性眼底病的有效手段.

  • 微脉冲半导体激光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陈辉;刘晓玲

    微脉冲半导体激光是一种阈下光凝技术,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避免损伤视网膜神经层,在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大限度地保持视功能,对治疗黄斑水肿、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和玻璃膜疣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阐述了微脉冲半导体激光的原理、临床应用及激光光凝斑检测等方面的进展.

  • 视觉发育敏感期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晓明;严宏

    视觉发育敏感期是弱视发生的危险期,也是可以逆转弱视的佳时期.研究视觉发育敏感期及其可塑性,对弱视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弱视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就敏感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全球首家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医学健康中心正式开诊

    作者:

  • 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眼视光学系列教材出版发行

    作者: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作者:刘洪婷;刘磊;李新宇;张虹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3例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术前与术后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分析角膜后表面前凸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术前眼压、激光切削量、切削百分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33.4±24.4)μm,平均屈光度变化量为(-0.67±0.42)D,术前术后的变化均具有显著性.与前凸量相关的可解释变量为术前角膜厚度(偏回归系数B=-0.447,P<0.0001)、切削比(B=154.77,P=0.001)和术前眼压(B=2.031,P=0.024).结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存在轻微的前凸,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切削比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 自制角膜上皮瓣成形器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广华;丛林

    目的:探讨自制角膜上皮瓣成形器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能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方法治疗的近视眼患者156例310眼,用LASEK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刺激症状较LASIK明显,术后6个月305眼(占98.39%)的患者裸眼视力达到其佳矫正视力,5眼出现2级haze,影响视力.结论:该方法安全性高,治疗范围广,手术设备成本低,术后视觉质量明显优于LASIK,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 改进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疗效分析

    作者:范伟;李伟力;朱少栋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的上皮瓣制作方法施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后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角膜下雾样混浊(haze)产生和术后视力的稳定情况.方法:选择100例(200眼)近视患者,屈光度球镜为-3.75~-14.25DS,柱镜为0~-5.5DC,等效球镜为-9.39DS.角膜厚度为462~534μm,应用改良的上皮瓣制作方法--撕囊法,施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观察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上皮瓣的存活情况,术后3d、10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视力,术后10d和术后6个月的haze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的屈光回退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裂隙灯检查见角膜透明、上皮完整、角膜瓣周缘吻合良好,未见上皮瓣移位、溶解或碎片.术后3d视力为4.85±0.24,术后10d视力为4.92±0.46,术后1个月视力为4.98±0.38,术后3个月视力为4.98±0.38,术后6个月视力为4.98±0.38.术后haze发生率为28.19%,术后6个月haze发生率为14.59%,hzae程度为0.5~1级,未出现2级以上的haze,术后6个月屈光回退率为5.4%.结论:在LASEK手术中采用改良的撕囊法制作上皮瓣,上皮瓣存活良好,可以减少术后不适症状,减少haze发生及屈光回退.

  • 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的临床分析

    作者:瞿小妹;李梅

    目的:研究角膜屈光手术后出现的圆锥角膜的特性,探讨圆锥角膜发生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评价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在术后圆锥角膜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角膜屈光手术后出现角膜膨出的11例18眼患者做常规裂隙灯检查、主客观验光、角膜曲率测定、角膜厚度检测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根据角膜曲率特征选择试戴镜片,以荧光素图判断配适情况,选择镜片,并作片上验光.结果:11例18眼患者,术前屈光度:球镜平均为(-8.69±-0.94)DS,柱镜度数平均为(-1.28±-0.54)DC.其中14眼出现圆锥角膜为LASIK术后,2眼为PRK后,2眼为RK术后.表现圆锥角膜特征的时间在术后2~12个月,平均为(7.41±3.95)个月.圆锥的位置:角膜正中9眼,角膜正中上方1眼,颞下方1眼,外围1眼,正下方4眼,水平蝴蝶型2眼.RGP镜片配适满意的达90%,可以接受的为10%;患者戴镜后的矫正视力0.1~1.0D,平均为(0.72±0.23)D.结论: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往往出现在高度数近视患者中,以角膜中央区的锥型隆起多见,故术前的检查和角膜切削深度的掌握在防治此类并发症中有一定作用.RGP镜片的配戴能使圆锥角膜获得良好的矫治作用.

  • 成人近视眼低阶像差与主客观验光结果的比较

    作者:王晶;肖磊;王林农;唐弘;常丽

    目的:比较成人近视患者的低阶像差测量结果与用主客观不同验光方法所获得的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向之间的差异,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首先对成人近视患者96例(192只眼)进行散瞳电脑验光、视网膜检影、波前像差检查及瞳孔恢复后的主观屈光检查.然后分别以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为区分条件分组,比较用不同方法及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的球镜(DS)、柱镜(DC)屈光度和散光轴位(AA)的差别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四种方法所获得的球镜、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均值分别为:散瞳电脑验光是(-5.11±2.16)D、(-0.61±0.16)D和86.60±73.85;散瞳视网膜检影是(-5.13±2.67)D、(-0.62±0.70)D和79.77±79.38;主观屈光检查是(-5.30±2.15)D、(-0.64±0.73)D和81.67±75.22;波前像差检查的低阶像差值为(-4.91±2.20)D、(-0.69±0.53)D和89.88±68.95.在散瞳条件下,低阶像差测得的球镜值明显低于用视网膜检影及电脑验光所测得的球镜屈光度(P<0.05),整体视网膜检影屈光度高于散瞳电脑验光(P>0.05);自然瞳孔条件下的球镜屈光度值高于在散瞳条件下的球镜屈光度.结论:人眼的低阶像差测量值与用不同验光方式(及其相互之间)所获得的整体球镜屈光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受瞳孔大小、年龄和屈光度的影响.在自然瞳孔条件下的屈光度高于散瞳后的屈光度,年龄小和屈光度高者则差异显著,而性别间验光比较并无差异.低阶像差测得的整体柱镜屈光度高于其余各组,而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极小,这种差异与像差的测量方法及其准确性和晶状体调节等因素有关.散光轴位小的差异是验光方法的进位差异造成的.

  • 环戊通松弛豚鼠睫状肌的调节作用

    作者:蒋丽琴;吕帆;周翔天;赵海岚;王瑞卿;瞿佳

    目的:确定在对豚鼠进行屈光检查时应用环戊通所需的点药次数及其对睫状肌单板机痹的作用时间.方法:本实验共58只豚鼠,分三组:第一组比较豚鼠点药前后屈光状态的变化,第二组比较点药2次和4次时30min和60min时的调节变化,第三组研究点药四次后环戊通对睫状肌单板机痹作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逐步确定对豚鼠检影时是否需要点药、点药次数及点药后的佳检曩时间.结果:点药和未点药时豚鼠的平均屈光度比较显示,点药后屈光度偏向正,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调节变化在点药后稳定,差异有显著性(P<0.05);点2次药和点4次药后30min时的调节变化比60min时大,且点药2次比点药4次的调节变化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点完第4次药之后60到90min时检影效果好,并得出其相关二次议程曲线,差异有显著性(F=0.005,P<0.01).结论:对豚鼠检影必须点睫状肌麻痹剂,点药次数以4次、间隔5min的效果较好,豚鼠的屈光检查需要在点药后的60至90min时检查佳.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作用

    作者:钱进;史建明;裘玲芳;徐玉红;陈晓冬

    目的:评价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作用.方法:54例(108眼)15岁以下近视及散光的青少年配戴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同时将54例(108眼)配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作为对照,三年内每6个月复查其眼的屈光度、角膜曲率半径、角膜地形图及眼轴长度.结果:三年后的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RGP组为(0.49±0.76)D,框架眼镜组为(1.55±0.63)D,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角膜平均变平RGP组为(0.38±0.34)D,框架眼镜组为(0.14±0.36)D,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眼轴平均增长RGP组为(0.38±0.43)mm,框架眼镜组为(0.70±0.53)mm,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二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及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GP可能由于较好地矫正了散光,在一定程度上使角膜变平且阻止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阻止近视快速发展的作用.

  • 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

    作者:邓志宏;刘双珍;谭佳

    目的:分析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改变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thicknessanalyzer,RTA)测定48例(91眼)正常人和近视患者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研究其后极部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平均厚度与屈光度明显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黄斑区与黄斑周围区视网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随着近视屈光度增加,后极部视网膜明显变薄,其中黄斑周围区视网膜变薄较黄斑区更明显.正常组、低中度近视组之间后极部视网膜平均厚度差异无显著性,而他们与高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度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较正常人、低度和中度近视眼明显变薄,其中以黄斑周围区更明显.

  • 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高度散光的矫正

    作者:龙琴;褚仁远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术根据术前角膜散光轴向选择不同位置切口对角膜高度散光的矫正效果.方法:伴有角膜高度散光的34例(34眼)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根据术前角膜散光轴向选择白内障切口位置,同时保护原有滤过泡.观察术后1w、4w、12w和24w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w、4w、12w、24w角膜散光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3,0.010,0.009,0.011);术后1w、4w、12w和24w角膜散光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121).结论: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术选择不同位置切口所产生的手术性散光使切口方向上的屈光力减少,而使与其垂直轴向上屈光力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角膜高度散光.

  • 视网膜计对白内障复明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

    作者:郝更生;韩宇;杨君;帅彤;曾利;陈彬;刘琼

    目的:探讨视网膜计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各类白内障患者73例(107只眼),术前采用LAMBDA100视网膜计检测患眼的预测视力,并与术后1~3个月时的矫正视力作比较.结果:结果一致74只眼(占69.2%),白内障混浊程度≤6分者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之间呈良好的正直线相关(r=0.7356,P<0.001),预测视力和白内障混浊度与术后视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4083x1+0.0318x2+2.7962.结论:LAMBDA100视网膜计能较准确地反映术前视网膜黄斑区的结构和功能状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视力预测检查方法.

  • 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影响

    作者:庄槿;袁胤;邱立红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白内障患者100例,118只眼,根据术前角膜地形图所示陡峭子午线的不同,分为循规散光和逆规散光二组,分别采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进行常规的3.0mm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观察分析术后1w内、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情况.结果:二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度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视力情况相似,术后1个月时角膜散光均有明显减少,且基本稳定,分别为(0.70±0.71)D和(0.68±0.63)D;裸眼视力≥0.5的比例较高,分别为53例(占91.4%)和54例(占90.0%).结论:根据患者术前角膜地形图所示的循规散光或逆规散光的不同,分别采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可以有效控制角膜散光,进一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 超声乳化术中不同切口位置对散光的矫正效果

    作者:赵云娥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中采用不同切口位置矫正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选择角膜散光≥1.0DC的57例(66只眼)施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三组.A组22眼,顺规散光,做上方角膜缘切口;B组22眼,逆规散光,做颞侧角膜缘切口;C组(对照组)22眼,包括顺规散光5眼,逆规散光6眼,斜轴散光11眼,做右上11点方位角膜缘切口,即相当于120°轴向,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较术前减少0.55DC、0.72DC和0.10DC.A、B两组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合散光轴向正确选择超声乳化手术切口位置,可以有效矫正部分术前散光.

  • 《眼视光学杂志》2004年第6卷1~4期总目次(卷终)

    作者:

  • 计算机图像辅助色觉检查法在眼病诊断和处理上的优势

    作者:

    目的:虽然常用的色觉检查方法在发现遗传性的和先天性的色觉异常方面非常有效,但是在设计上却不适合研究常见而重要眼病的色觉缺陷.新的计算机技术使完全不同的检查方法在定量评价常见而重要眼病的色觉异常时非常有效.本研究将对这一专题作一评述.方法:阐述色觉的生理和检查的原理,描述计算机图像系统的操作方法.结果:利用这种检查方法可发现在糖尿病、青光眼、甲亢性眼病和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临床前期就已出现色觉的异常.结论:因为该色觉检查系统利用了计算机全自动、快速的特性,所以可以作为筛查程序,监控缓慢进展性眼病的患者,在其发病初期,更早地确定需要进行有效治疗的时期或者阶段.因此,今后数十年内,这些方法将非常符合对高危人群进行医疗监管的要求.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