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 중화안시광학여시각과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845X
  • 国内刊号: 11-59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2-108
  • 曾用名: 眼视光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瞿佳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泪道重建联合Ritleng泪道插管术治疗儿童继发性泪道阻塞

    作者:樊云葳;于刚;曹文红;崔燕辉;吴倩;邵立功

    目的 评估泪道重建联合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治疗儿童结膜炎后继发性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利用泪道重建联合Ritleng泪道插管治疗的结膜炎致继发性泪道阻塞连续病例43例(49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23眼),女23例(26眼),年龄8个月至11岁.所有病例采用全身麻醉下泪道重建联合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治疗,根据病情于术后2-6个月拔管,术后随访6~12个月.拔除泪道硅胶管后,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泪道冲洗通不畅并偶有流泪为好转,泪道不通为治疗无效.结果 术中探查按阻塞部位分为泪小管阻塞(9眼)、泪总管阻塞(12眼)、鼻泪管阻塞(4眼)、两处及以上部位阻塞(24眼).拔管后治愈32眼(65%),好转10眼(20%),无效7眼(14%).鼻腔出血及鼻翼肉芽肿为主要并发症,分别占28%、41%,对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泪道重建联合Ritleng插管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儿童结膜炎后继发性泪道阻塞的手术方法.

  • 影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特征分析

    作者:刘佳;王凯

    目的 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屈光误差的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97例(197眼)的临床资料,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术前的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角膜横径(白到白距离,WTW)以及角膜球面像差,计算WTW与ACD比值(WTW/ACD).采用IOLMaster测量术前角膜K值和眼轴,利用SRK-T公式计算预留屈光度.以术后3个月的主觉验光结果作为术后屈光度,减去术前预留屈光度,即为屈光误差(RE,<-0.50 D或>+0.50 D;-0.50~+0.50 D不认为存在屈光误差).采用单因素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探索上述参数与屈光误差之间的关系.将存在屈光误差的患者分成近视误差组(<-0.50 D)和远视误差组(>+0.50 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个参数的差异.结果 总共116例患者存在屈光误差,术后平均屈光误差为(-0.50±0.92)D;其中发生近视误差者88例(44.7%),平均屈光误差为(-1.31±0.60)D;远视误差者28例(14.2%),平均屈光误差为(+0.86±0.29)D.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WTW(β=0.473,F=12.49,P<0.01)和术前ACD (β=0.286,F=4.57,P<0.05)影响术后屈光误差;WTW/ACD比值对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接近显著性水平(β=-0.121,F=3.59,P=0.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终仅WTW进入回归方程(F=12.49,P<0.01).近视误差组WTW/ACD为4.91±1.20,远视误差组为4.48±0.6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结论 患者术前ACD、WTW可以影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WTW/ACD反映前房形态,对于预测患者术后的屈光误差有一定临床意义.

  • 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疗效观察

    作者:曾孝宇;黄悦;王桂琴;赵少贞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治疗且于近期来院复诊的41例高度近视患者(80眼)纳入研究,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2组:A组:SE-6.00~-10.00 D,44眼;B组:SE≥-10.25 D,36眼.检查裸眼视力(UCVA)、SE和佳矫正视力(BCVA),分析术后屈光回退量、UCVA≥4.7或≥5.0所占的比例.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80眼术后10年UCVA≥4.7为85%,≥5.0为45%,2组BCVA无丢失2行及2行以上者.A组UCVA≥5.0所占的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8,P<0.05).术后10年SE为0.00~-8.50 D,平均(-0.91±1.43)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6,P<0.01).A组屈光度回退量≤0.50 D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5,P<0.05).术后10年屈光回退量≥1.00 D共30眼,平均(2.42±1.63)D.该30眼术后屈光回退量与实际角膜厚度-预留角膜厚度的差值呈正相关(r=0.706,P<0.01).结论 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远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但对度数较高患者预测性相对较低.

  • 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同给药方式对微切口白内障术后黄斑厚度的影响

    作者:王丹丹;冯一帆;廉恒丽;赵云娥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不同给药方式对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将拟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29例(129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41例),乙组(44例),丙组(44例).甲组术后不使用任何NSAIDs,乙组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跟液,丙组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跟液联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3组患者均于术后当日开始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在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6周采用OCT观察患者黄斑区图像特征,应用黄斑地形图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9个分区视网膜平均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3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有较大提高,但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不相关.3组患者术后1d时黄斑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1周时黄斑中央区1 mm视网膜厚度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2区丙组增厚较甲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时,甲组黄斑CSF厚度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甲组旁中心凹部分区域较乙组、丙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SAIDs的应用可以减轻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增加,口服NSAIDs在早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黄斑旁中心凹区视网膜的增厚.

  • 多焦点散光型与单焦点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对比

    作者:陈祥菲;侯培莉;陆燕;曹茜;黄振平

    目的 比较多焦点散光型人工晶状体(IOL)和单焦点散光型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角膜散光大于1.0 D的白内障患者27例(32眼),其中8例(10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散光型IOL(Acrysof IQ Restor toric IOL,SND1T,SND1T组),19例(22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散光型IOL(Acrysof IQ toric IOL,SN6AT,SN6AT组)纳入本研究.术后1、3、6个月观察2组远近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IOL旋转度,对比敏感度,调制传递函数(MTF)以及全眼波前像差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SND1T组近UCVA均明显优于SN6AT组(t=1 1.683、8.252、7.384,P<0.01);术后6个月,SND1T组在有眩光低空间频率(3 c/d)的对比敏感度低于SN6AT组(t=2.086,P<0.05),其余空间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mm瞳孔下,SND1T组在低空间频率(5、10 c/d)的MTF值低于SN6AT组(t=2.050、2.078,P<0.05),其余空间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2组间远UCVA、远近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2组间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差值、IOL旋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无眩光所有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5 mm瞳孔下各空间频率的MTF值以及3 mm和5 mm瞳孔下的全眼总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焦点散光型IOL相比,多焦点散光型IOL可获得良好的全程视力,并能有效矫正散光,同时提供理想的视觉质量.

  • 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一例

    作者:温臣婷;刘诗亮

    患者,男,45岁,于2014年8月因“右眼异物感、眼痒1周余,家属发现眼内虫子半天”于我院眼科就诊.询问病史,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山间农田作业,无养狗和猫等宠物史.但1个月前到乡下时有不明昆虫飞入眼内病史.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压(IOP):右眼16.0 mmHg,左眼15.3 mmHg(l mmHg=0.133 kPa).右眼眼睑无红肿,泪点开口正常,睑、球结膜无充血,穹窿结膜明显充血,血管扩张,可见少许黏性分泌物.

    关键词:
  • 人工角膜治疗严重铝水灼伤一例

    作者:刘玉强;付梦军;刘航宇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劳动保护不完善,眼外伤的病例不断增长,其中铁水、铝水眼灼伤较为多见.常规角膜移植对于严重灼伤尤其是双眼患者疗效不理想,现将我院应用人工角膜治疗严重铝水灼伤的1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胶原交联加强巩膜组织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淼;张丰菊

    胶原交联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已经得到不断发展,其能够显著加强胶原纤维的机械强度的作用已被充分肯定,巩膜胶原交联可阻止进展性近视的发展,已成为眼科医生的关注热点.现总结蓝光核黄素交联与传统的紫外线核黄素交联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蓝光核黄素交联方法可能取代紫外线核黄素交联方法成为治疗进展性近视的趋势.

  • OCT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底病变的分析

    作者:王志学;梁勇;李文英;王雪燕;张敏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眼底改变的情况,评估OCT在妊高征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132例(264眼)妊高征患者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OCT检查,并将OCT中显示视网膜脱离的情况与患者血压、水肿程度、蛋白尿之间的关系应用卡方检验及Spearman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眼底检查示232眼(87.9%)存在妊高征眼底病变,其中Ⅰ期16眼(6.9%);Ⅱ期31眼(13.4%);Ⅲ期185眼(79.7%).②OCT检查有异常172眼(65.2%),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94眼(54.6%),色素上皮层及IS/OS层改变40眼(23.3%),视盘水肿及视网膜出血等改变38眼(22.1%).③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是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蛋白尿越重,水肿越重,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越高(r=0.156、0.208、0.296,P<0.05).结论 OCT具有的非接触、非侵入性断层成像技术可为较重的妊高征眼底改变提供客观、准确的检查图像.

  • 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作者:吴作红;杨蕾

    目的 观察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6例(47眼)的临床资料,术中将引流盘置入筋膜下间隙,无需缝线固定,距离角膜缘约5 mm处以及角膜缘处各做一放射状浅层巩膜隧道(长约6 mm),将引流管穿入浅层巩膜隧道并遮盖.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1个月、6个月以及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直至末次复查,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眼压、佳矫正视力(BCVA)、并发症、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等.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术前与末次随访视力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 术前与末次复查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眼压为(43.3±8.1)mmHg,术后末次随访眼压为(15.3±5.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P<0.05).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抗青光眼药物使用种类分别为4、1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2,P<0.05).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完全成功率为72%,条件成功率为87%.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出血、引流管口堵塞、浅前房、引流盘周围包裹性囊状泡,对症处理后眼压均可控制.结论 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 从忽视到重视——可植入式眼内镜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晓瑛;周行涛

    可植入式眼内镜(ICL)植入逐渐成为眼内屈光晶状体手术的重要技术,其在材料、设计、应用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体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预测性,具有长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发症的可控性、可逆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屈光手术医生的重视.现就ICL的材料和设计特点、临床应用拓展和关注热点、新中央孔型V4c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简要述评.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

    作者:王晓贞;付晶;王京辉;赵世强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患者双眼视觉的变化.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行PPC-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4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同视机的同时视、双眼融合、远立体视检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近立体视锐度.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上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同时视功能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融合范围与远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357,P<0.01;x2=0.276,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中心凹立体视功能和周边立体视功能较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立体视盲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279,P<0.05).结论 PPC-ICL植入术后患者同时视、双眼融合、远立体视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二次调位手术的适应证及其有效性和稳定性

    作者:熊洁;张辰星;罗启惠;周青青;汪辉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人工晶状体(PPC-TICL)二次调位手术的适应证及其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PPC-TICL植入术后旋转角度≥10°患者26例(33眼),其中12眼在植入术后3个月内进行了二次调位术作为调位组,21眼未进行二次调位术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以上测量2组logMAR视力、屈光状态、PPC-TICL旋转角度、拱高、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眼压以及视觉质量问卷调查评分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指标值,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调位组二次调位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各指标值.结果 二次调位术前及术后12个月调位组与对照组比较:裸眼视力(UCVA)、柱镜度、PPC-TICL旋转角度及问卷调查评分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9、-5.789、6.297、13.061、-2.063、3.162、-12.973、-2.065,P<0.05),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拱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位组调位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比较:UCVA、柱镜度、SE、PPC-TICL旋转角度及问卷调查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0.839、51.118、5.127、117.320、62.34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调位术前较术后3个月、12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PPC-TICL散光轴位大角度旋转的二次调位术是有效和稳定的,术后PPC-TICL未再出现大角度旋转,早期进行二期调位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模拟拱高与术后真实拱高的比较

    作者:张曦;王晓瑛

    目的 探讨50 MHz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术前模拟拱高(SV),并分析其与术后实际拱高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4年7月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中心拟行PPC-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1例(37眼),年龄(30.0±9.0)岁,等效球镜度(SE)(-15.60±5.74)D.术前根据检查确定欲植入PPC-ICL的屈光度和尺寸后,运用Compact Touch STS UBM模拟得到植入术后的眼内图像和位置,并测量其SV,术后1个月再次分别运用Compact Touch STS UBM及Pentacam测量真实拱高,分别记录为VUBM及VPertacam.分别运用Pearson相关与Bland-Altman分析两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 SV与VUBM、VPertacam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6.660、9.658,P<0.01).SV与VUBM、VPertacam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508、0.557,P<0.01).用Bland-Altman对三者进行一致性分析,VUBM与VPertacam一致性强,95%一致性区间(95%LoA)为-0.07~0.22 mm,而SV与VUBM、VPertacam的临床一致性并不显著(95%LoA分别为-0.19~0.66 mm、-0.07~0.70 mm).结论 Compact Touch STS UBM与Pentacam对高度近视患者PPC-ICL植入术后拱高的测量在临床上可相互替代,但Compact TouchSTS UBM术前模拟PPC-ICL植入后的SV与术后真实拱高尚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临床探索.

  • 高度近视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调节功能变化

    作者:马可;王琳;邱乐梅;张小兰;王顺清;孙成淑;邓应平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30例(30眼),年龄为22~30岁,平均(25.2±1.3)岁.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和单眼调节灵敏度,收集数据并将不同观察时间点的各指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单眼调节幅度术后3个月与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相比,单眼调节幅度增加(F=57.909,P<0.05).单眼调节灵敏度术后3个月与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相比,单眼调节灵敏度增加(F=18.663,P<0.05).正负相对调节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PC-ICL的植入不会对调节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术后3个月单眼调节幅度以及单眼调节灵敏度有所增加,对正负相对调节无明显影响.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形态学观察

    作者:容维宁;孙燕;郭慧青;徐惠芳;贾沁;梁静;殷莉;周玲婕;盛迅伦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后眼前节形态学变化,探讨PPC-ICL植入术对前房角、角膜内皮以及邻近组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宁夏眼科医院行PPC-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58例(106眼),于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UBM检查包括前房深度(ACD)、拱高(vault)、房角开放距离(AOD500)以及小梁虹膜角(TIA)在2、4、8、10 4个钟点上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的术后UCVA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术前术后IOP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BM检查显示手术前后ACD、AOD500和T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72、21.393、22.076、21.154、21.763、19.471、19.823、19.836、19.247,P<0.05),术后1个月时3项指标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术后1个月与6、12个月的ACD、AOD500、TIA和拱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内有2例患者(2眼)由于术后拱高过小更换了PPC-IC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和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PPC-ICL植入术后1年随访期内前房结构稳定,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